首页 / 专利库 / 地热能 / 断裂带 / 一种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

一种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

阅读:274发布:2020-05-14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正 断层 附近 地层 埋藏史的恢复方法,其步骤为:S1、井‑震结合进行区域地层划分;S2、选取目标区虚拟井位并计算虚拟井位剥蚀量;S3、计算断层活动速率;S4、恢复埋藏史。本发明采用井‑震结合进行区域地层划分,在目标井位附近断层未经过地带选取虚拟井位,并利用“趋势分析法”计算地层剥蚀量,然后根据断层上升盘和下降盘两盘地层厚度特征计算断层活动速率,明确断层活动时期;综合地层剥蚀数据、岩性数据、地温数据及地化分析数据恢复研究区埋藏史。本发明能够准确恢复 断裂带 附近地层的埋藏史及热演化史,从而为储层演化及优质储层成岩研究奠定 基础 ;进而确定优质储层分布,提高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钻井效率,节省生产经费。,下面是一种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步骤为:
S1、井-震结合进行区域地层划分;
(1)单井划分研究区地层;
(2)井-震结合,进行区域地层追踪;
S2、选取目标区虚拟井位并计算虚拟井位剥蚀量;
(1)选取目标区虚拟井位;
明确需要恢复埋藏史的目标井位,在临近目标井位的上升盘及下降盘一侧各设置1口虚拟井位;
(2)计算虚拟井剥蚀量;
确定虚拟井位处各层位残留地层厚度,根据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成果及区域地层研究成果,确定不整合面以及被剥蚀地层的残留顶界面,利用趋势分析法以及时深关系转化求取虚拟井位处剥蚀量;
S3、计算断层活动速率;
确定各时期地层与断层的接触关系,根据断层上升盘、下降盘两盘的地层分布特征及各时期地层厚度差计算断层活动速率,某时期内断层活动速率表示为该时期内上升盘沉积或剥蚀地层厚度Hh与下降盘沉积或剥蚀地层厚度Hf之差与地层沉积时间t的比值,即:Vf=(Hh-Hf)/t;
S4、恢复埋藏史;
(1)整理参数;
根据收集到的录井资料,明确各层位的对应深度及岩性百分比;在明确各地层剥蚀量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前人研究成果,明确断层活动前各地层对应的沉积时间及剥蚀时间,在断层活动时间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断层导致的地层缺失的时间分配;明确研究区古地温梯度以及镜质体反射率Ro;将上述地层岩性数据、地温数据、层位数据按照Basinmod软件标准格式整理;
(2)输入数据至Basinmod软件,由Basinmod软件输出恢复的埋藏史图;
将整理好的地层岩性数据、地温数据、层位数据输入Basinmod软件,设置地表温度、要输出的地温间隔、深度标尺及图片大小,输出的图即为恢复的埋藏史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单井划分研究区地层的具体步骤为: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明确研究区地层发育情况;根据前人总结的各时代地层的典型特征、各时代地层的野外露头分析以及成熟探区的层位划分结果,明确每个层位的岩性特征、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特征及区域可对比的标志层四个典型识别标志;通过岩心观察、录井分析及测井相分析,进行单井地层划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井-震结合,进行区域地层追踪的具体步骤为:首先明确区域标准层的地震反射特征,然后以三维地震资料和测井声波时差资料为基础,利用geoframe软件里的Synthetics模,建立时间-深度关系,利用已划分的单井层位对地震层位进行标定,最后进行井间区域地层追踪,明确地层展布特征、地层接触关系及断裂分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计算断层活动率时的地层厚度为原始地层厚度,即发生剥蚀前的地层厚度,当地层明显发生剥蚀时,应对该地层在对应时期的剥蚀量进行恢复,然后再将上升盘和下降盘同一时期地层厚度进行对比;若某一时期未发生沉积,而是发生地层剥蚀,则以其剥蚀量进行对比。

说明书全文

一种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石油天然气勘探技术领域,涉及地层埋藏史恢复技术,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含油气盆地的“成盆-成-成储-成藏”过程研究可以为油气藏的勘探提供重要支撑,然而无论是盆地的演化、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储层的成岩演化还是油气成藏过程,都与地层埋藏演化过程息息相关,埋藏演化过程中伴随的压温度流体性质变化会导致储层性质、有机质成熟度和油气运聚等一列变化。因此,含油气区埋藏史的恢复是含油气系统演化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0003] 在之前的研究中,已有大量学者进行了关于埋藏史恢复的研究,并建立了一系列埋藏史恢复的方法。但已有的方法都是针对未过断层地区的埋藏史恢复,缺少对过断层区域埋藏史恢复的研究。由于过断层区演化过程的复杂性,其埋藏史的恢复主要面临着两个难点:
[0004] (1)对于断裂带附近的地层缺失在埋藏史中如何分配缺少研究。当在正断层附近进行钻井时,常会出现地层缺失的现象(如图1)。假设一套未经变形的完整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A、B、C、D、E、Basement(井2),但当断层发育,在断裂带附近钻井(井1)时,钻遇地层则依次为A、B、E、Basement,中间缺失了地层C和D。然而此地层缺失并非沉积间断期地层遭受剥蚀形成,而是断层迅速活动导致的地层错位。因此,这种地层的配置关系在埋藏史上如何体现,断层活动如何影响其埋藏过程有待进一步明确。
[0005] (2)在这种复杂地质体中断层活动时间的准确确定也较为困难。以往埋藏史的研究中,多只关注区域性构造抬升及地层发生剥蚀的时间,而在过断层区的埋藏史恢复时,还应进一步考虑断层的活动时间。而断层活动常常是一个活动速率不稳定的、持续作用的过程,因此如何确定断层的活动时间及其在不同时间的活动幅度对于埋藏史的恢复也极为重要。
[0006] 因此,亟需明确断层的活动时间及其对地层埋藏演化的影响,以建立一种准确恢复断裂带附近地层埋藏演化过程的方法,这对断裂带附近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难以准确恢复过断层区域埋藏史过程等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准确恢复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演化过程的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
[0008]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0009] S1、井-震结合进行区域地层划分;
[0010] (1)单井划分研究区地层;
[0011] (2)井-震结合,进行区域地层追踪;
[0012] S2、选取目标区虚拟井位并计算虚拟井位剥蚀量;
[0013] (1)选取目标区虚拟井位;
[0014] 明确需要恢复埋藏史的目标井位,在临近目标井位的上升盘及下降盘一侧各设置1口虚拟井位;
[0015] (2)计算虚拟井剥蚀量;
[0016] 确定虚拟井位处各层位残留地层厚度,根据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成果及区域地层研究成果,确定不整合面以及被剥蚀地层的残留顶界面,利用趋势分析法以及时深关系转化求取虚拟井位处剥蚀量;
[0017] S3、计算断层活动速率;
[0018] 确定各时期地层与断层的接触关系,根据断层上升盘、下降盘两盘的地层分布特征及各时期地层厚度差计算断层活动速率,某时期内断层活动速率表示为该时期内上升盘沉积或剥蚀地层厚度Hh与下降盘沉积或剥蚀地层厚度Hf之差与地层沉积时间t的比值,即:Vf=(Hh-Hf)/t;
[0019] S4、恢复埋藏史;
[0020] (1)整理参数;
[0021] 根据收集到的录井资料,明确各层位的对应深度及岩性百分比;在明确各地层剥蚀量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前人研究成果,明确断层活动前各地层对应的沉积时间及剥蚀时间,在断层活动时间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断层导致的地层缺失的时间分配;明确研究区古地温梯度以及镜质体反射率Ro;将上述地层岩性数据、地温数据、层位数据按照Basinmod软件标准格式整理;
[0022] (2)输入数据至Basinmod软件,由Basinmod软件输出恢复的埋藏史图;
[0023] 将整理好的地层岩性数据、地温数据、层位数据输入Basinmod软件,设置地表温度、要输出的地温间隔、深度标尺及图片大小,输出的图即为恢复的埋藏史图。
[0024] 优选的,步骤S1中,单井划分研究区地层的具体步骤为: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明确研究区地层发育情况;根据前人总结的各时代地层的典型特征、各时代地层的野外露头分析以及成熟探区的层位划分结果,明确每个层位的岩性特征、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特征及区域可对比的标志层四个典型识别标志;通过岩心观察、录井分析及测井相分析,进行单井地层划分。
[0025] 优选的,步骤S1中,井-震结合,进行区域地层追踪的具体步骤为:首先明确区域标准层的地震反射特征,然后以三维地震资料和测井声波时差资料为基础,利用geoframe软件里的Synthetics模,建立时间-深度关系,利用已划分的单井层位对地震层位进行标定,最后进行井间区域地层追踪,明确地层展布特征、地层接触关系及断裂分布。
[0026] 优选的,步骤S3中,计算断层活动率时的地层厚度为原始地层厚度,即发生剥蚀前的地层厚度,当地层明显发生剥蚀时,应对该地层在对应时期的剥蚀量进行恢复,然后再将上升盘和下降盘同一时期地层厚度进行对比;若某一时期未发生沉积,而是发生地层剥蚀,则以其剥蚀量进行对比。
[002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8] 本发明以准确恢复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为目标,以井-震结合的区域地层单井划分为基础,明确地层展布特征、断裂分布及地层接触关系;在此基础上,在目标井位附近断层未经过地带选取虚拟井位,并利用“趋势分析法”计算地层剥蚀量,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地层剥蚀时间,然后根据断层上升盘和下降盘两盘地层厚度特征计算断层活动速率,明确断层活动时期;综合地层剥蚀数据、岩性数据、地温数据及地化分析数据,应用Basinmod软件恢复研究区埋藏史。本发明能够准确恢复断裂带附近地层的埋藏史及热演化史,从而为储层演化及优质储层成岩研究奠定基础;进而确定优质储层分布,提高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钻井效率,节省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生产经费。附图说明
[0029] 图1为现有正断层附近进行钻井时正断层地层缺失示意图;
[0030]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的流程图
[0031]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某油田区域地层柱状剖面图;
[0032]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研究区单井地层划分图;
[0033]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区域地层地震反射特征图;
[0034]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古生界-中生界地层地震反射特征图;
[0035]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井-震结合层位标定图;
[0036]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过Qg1井地层划分图;
[0037]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过K1井地层划分图;
[0038]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虚拟井位设置示意图;
[0039]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趋势分析法示意图;
[0040] 图12a为本发明实施例过W1井原始地震横剖面图;
[0041] 图12b为本发明实施例W1井剥蚀量恢复横剖面图;
[0042]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断层活动速率分布直方图;
[0043]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Stratigraphy数据输入示意图
[0044]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Lithlogy Mixes数据输入示意图;
[0045]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Geothermal Gradient数据输入示意图;
[0046]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K1井埋藏史图;
[0047]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断块型油气藏井位部署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0049] 参见图2,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0050] S1、井-震结合进行区域地层划分;
[0051] (1)单井划分研究区地层;其具体步骤为:
[0052] 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明确研究区地层发育情况;根据前人总结的各时代地层的典型特征、各时代地层的野外露头分析以及成熟探区的层位划分结果,明确每个层位的岩性特征、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特征及区域可对比的标志层四个典型识别标志;通过岩心观察、录井分析及测井相分析,进行单井地层划分。
[0053] (2)井-震结合,进行区域地层追踪;其具体步骤为:
[0054] 首先明确区域标准层的地震反射特征,然后以三维地震资料和测井声波时差资料为基础,利用geoframe软件里的Synthetics模块,建立时间-深度关系,利用已划分的单井层位对地震层位进行标定,最后进行井间域地层追踪,明确地层展布特征、地层接触关系及断裂分布。
[0055] S2、选取目标区虚拟井位并计算虚拟井位剥蚀量;
[0056] (1)选取目标区虚拟井位;其具体步骤为:
[0057] 明确需要恢复埋藏史的目标井位,在临近目标井位的上升盘及下降盘一侧各设置1口虚拟井位。
[0058] (2)计算虚拟井剥蚀量;其具体步骤为:
[0059] 确定虚拟井位处各层位残留地层厚度,根据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成果及区域地层研究成果,确定不整合面以及被剥蚀地层的残留顶界面,利用趋势分析法以及时深关系转化求取虚拟井位处剥蚀量;以残留厚度代表目标井位的残留状态,以剥蚀量代表目标井位地层的剥蚀状态。
[0060] S3、计算断层活动速率;其具体步骤为:
[0061] 确定各时期地层与断层的接触关系,根据断层上升盘、下降盘两盘的地层分布特征及各时期地层厚度差计算断层活动速率,某时期内断层活动速率表示为该时期内上升盘沉积或剥蚀地层厚度Hh与下降盘沉积或剥蚀地层厚度Hf之差与地层沉积时间t的比值,即:Vf=(Hh-Hf)/t。
[0062] S4、恢复埋藏史;
[0063] (1)整理参数;其具体步骤为:
[0064] 根据收集到的录井资料,明确各层位的对应深度及岩性百分比;在明确各地层在剥蚀量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前人研究成果,明确断层活动前各地层对应的沉积时间及剥蚀时间,在断层活动时间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断层导致的地层缺失的时间分配;明确研究区古地温梯度以及镜质体反射率Ro;将上述地层岩性数据、地温数据、层位数据按照Basinmod软件标准格式整理。
[0065] (2)输入数据至Basinmod软件,由Basinmod软件输出恢复的埋藏史图;其具体步骤为:
[0066] 将整理好的地层岩性数据、地温数据、层位数据输入Basinmod软件,设置地表温度、要输出的地温间隔、深度标尺及图片大小,输出的图即为恢复的埋藏史图。
[0067] 作为上述方法优选方案,在上述方法的步骤2中,设置虚拟井位时应确保无断层经过,以使得所得地层参数准确反映断层发育前区域的沉积演化过程。
[0068] 作为上述方法优选方案,在上述方法的步骤S3中,计算断层活动率时的地层厚度为原始地层厚度,即发生剥蚀前的地层厚度,当地层明显发生剥蚀时,应对该地层在对应时期的剥蚀量进行恢复,然后再将上升盘和下降盘同一时期地层厚度进行对比;若某一时期未发生沉积,而是发生地层剥蚀,则以其剥蚀量进行对比。
[0069] 本发明上述方法能够准确恢复断裂带附近地层的埋藏史及热演化史,从而为储层演化及优质储层成岩研究奠定基础,进而确定优质储层分布,提高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钻井效率,节省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经费。
[0070] 以下以某油田某断块型潜山K1井下古生界地层沉积以来的埋藏史恢复为例对本发明作出进一步说明。
[0071] S1、井-震结合进行区域地层划分;
[0072] (1)单井划分研究区地层;其具体步骤为:
[0073] 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某油田古生界以来依次发育了下古生界的寒武-奥陶系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碎屑地层,中生界中、下三叠统碎屑岩地层、侏罗-白垩系碎屑岩及火山岩地层,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碎屑岩地层。
[0074]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成熟探区典型井的沉积特征分析,参见图3,明确了各时期地层的沉积特征。
[0075] 寒武系地层:自下而上依次发育府君山组、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及凤山组。其中府君山组、馒头组形成于克拉通盆地开始海侵时期,其后在相对海退的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沉积了碳酸盐岩及泥岩;毛庄组-张夏组主要由海侵阶段碎屑岩、生物灰岩、高位鲕粒灰岩、暴砾屑灰岩及潮坪碳酸盐岩组成;崮山组-凤山组为海侵阶段泥晶灰岩、泥页岩、风暴砾屑灰岩、泥晶生物灰岩,其间伴有海绿石凝缩层。
[0076] 奥陶系地层:自下而上依次发育冶里-亮甲山组、家沟组及峰峰组。冶里-亮甲山组岩石类型整体以灰泥石灰岩、竹叶状灰岩为主,马家沟群-峰峰组处于持续海平面下降阶段,岩石类型多样,包括生屑灰岩、颗粒灰岩、泥晶灰岩、砾屑灰岩、泥岩、白岩及云质灰岩。
[0077] 石炭-二叠系地层:石炭-二叠系地层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自下而上依次发育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本溪组主要为页岩、砂岩夹海相灰岩和不稳定的层;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由灰色、黑色砂岩、页岩、炭质页岩夹煤层及灰岩组成;山西组由陆相砂岩、页岩、煤构成的旋回层(多个)组成;下石盒子组主要是一套陆相灰、黄、绿杂色页岩、泥岩及砂质页岩,底部夹薄煤层,含锰质结核;上石盒子组为是一套陆相黄色砂岩、黄绿色粘土质页岩与黑紫色泥岩相间成层,中夹紫红、棕红色砂质页岩和粘土页岩等;石千峰组则主要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
[0078] 中、下三叠统地层:主要为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浅灰紫色、浅紫红色、灰色砂岩互层;测井曲线上自然伽马表现为高幅齿化箱型,自然电位为平直泥岩基线,声波时差及电阻率均为微齿化箱型。
[0079] 中、下侏罗统地层:上部为中-厚层灰色、灰绿色中砂岩及粗砂岩夹灰色、灰绿色、紫红色泥岩及粉砂岩,下部为薄层灰色、灰绿色砂岩与灰色泥岩、粉砂岩互层,见煤层;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中-高幅微齿化钟形、箱形,声波时差及电阻率为微齿化漏斗形-箱形-指形。
[0080] 上侏罗统地层:为棕红色泥岩、粉砂岩夹棕红色紫红色细砂岩,局部地区底部见中基性火山岩,自然伽马为高幅度齿化箱型,自然电位为微齿化平直泥岩基线,电阻率为低幅微齿化-齿化箱型,声波时差为高幅齿化漏斗箱形,底部火山岩为高幅漏斗形。
[0081] 白垩系地层:研究区白垩系主要发育下白垩统,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主要发育灰色、棕红色、紫红色、灰绿色安山岩、玄武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夹暗色或棕红色泥岩,局部发育火山岩之下的灰色、灰绿色泥岩;测井曲线上火山岩自然电位异常幅度较高,为微齿化箱型,电阻率和声波时差均为中、高幅齿化箱型。上部主要发育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局部地区发育灰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白色、灰绿色砂岩、粗砂岩和质砂岩,测井曲线上自然伽马为低幅微齿化钟形-箱形,自然电位为微齿平直泥岩基线,电阻率为低幅微齿化平直曲线,声波时差为齿化漏斗形-箱形-指形。
[0082] 古近系地层:古近系地层不整合于白垩系地层之上,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孔店组、沙河街组及东营组。孔店组主要为一套河流-湖沼相沉积,以紫红、棕红色及灰、青灰色泥岩为主,夹砂岩、砂砾岩,并夹有含石膏泥岩、油页岩、灰岩和玄武岩;沙河街组以灰色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细砂岩、油页岩、碳酸盐岩,是重要的含油、岩盐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四段,四段以含油页岩和含石膏的灰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砂砾岩;三段为一套灰色泥岩夹砂岩,含油;二段为紫红、灰绿色泥岩夹砂岩、砂砾岩,含油;一段为灰色、灰绿色泥岩夹油页岩。东营组与下伏沙河街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或超覆于更老地层之上,岩性为紫红、棕红色及灰、灰绿色泥岩与砂岩互层,局部夹炭质泥岩、油页岩及灰岩,上段为灰绿、灰白色砂岩及棕红色砂质泥岩,以砂岩为主;中段为灰色、棕红色泥岩、细砂岩,以泥岩为主;下段为灰白、灰绿色细砾岩、细砂岩及泥岩,以砂砾岩为主。
[0083] 新近系地层:可分为馆陶组和明化镇组。馆陶组与其下伏各组呈不整合接触,岩性为杂色(如:灰白、灰绿、暗紫红等色)砂岩、泥岩为主,夹含砾砂岩、砾岩;明化镇组与下伏馆陶组呈整合接触,以杂色砂岩、泥岩为主,两者常以互层出现。
[0084] 第四系地层:平行不整合覆于明化镇组之上,为一套棕黄色粉砂质粘土,夹各种不等粒砂层,下段由河床相及河漫滩相或轭湖相;上段为近代沉积,冲积相以及湖沼相堆积。
[0085] 以上述总结得出的各层位沉积及测井识别标志为基础,综合利用岩心观察、录井分析及测井相分析,对研究区进行单井地层划分,单井地层划分结果参见图4。也就是说,利用录井、岩心及测井数据对研究区进行单井地层划分。
[0086] (2)井-震结合,进行区域地层追踪;其具体步骤为:
[0087]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参见图5、图6,总结各时期地层地震反射轴具有如下特征:
[0088] (1)寒武-奥陶系:寒武系的地震反射特征表现为2-3个强轴,而奥陶系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表现为空白、较弱连续地震反射特征;
[0089] (2)石炭-二叠系:石炭底部地震上表现为3-4个强振幅、连续地震反射特征;二叠系为弱地震反射特征,相位较连续,顶部地震剖面山表现出2个相对连续的相位;
[0090] (3)中、下三叠统:外部形态为席状,内部反射结构下部为平行-亚平行反射,连续性中等-较差,中-弱振幅,频率相对稳定;
[0091] (4)中、下侏罗统:外部形态为楔形或席状,内部反射结构下部为平行-亚平行反射,连续性中等-较好,上部反射特征不明显,连续性中等-差;
[0092] (5)上侏罗-下白垩:外部形态为楔形,内部反射近控盆断裂处杂乱反射,连续性差,远离断层处呈发散反射特征,连续性中等-差;
[0093] (6)孔店组:孔店组的顶、底界面为两个区域性的不整合,分别与中生界及沙河街组接触,孔三段有时在地震上难以识别,孔二段在地震上表现为三个强反射轴,底部以平行连续中振幅反射未特征,中部以平行-亚平行中振幅不连续反射或丘状反射为特征,上部为平行-亚平行中、强振幅连续反射特征,孔一段和孔二段之间削截关系明显;
[0094] (7)东营组:东营组底界面可见下超现象,地震反射为中-弱振幅,单相位、中连续;顶界面相对于馆陶组底界面,为两个强振幅、高连续反射,在全区范围内可连续追踪;
[0095] (8)新近系馆陶-明化镇组:新近系馆陶组沉积之前,渤海湾盆地整体隆升遭受剥蚀,形成全区大范围的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清晰可见,为一组连续强反射底界。
[0096]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和测井声波时差资料,利用geoframe软件里的Synthetics模块,建立时间-深度关系,参见图7,以钻井资料划分结果为基础,典型层位地震反射特征为参考,以单井时间-深度关系为约束进行区域地层追踪,明确区域地层及断裂展布,参见图8、图9。
[0097] S2、选取目标区虚拟井位并计算虚拟井位剥蚀量;
[0098] (1)选取目标区虚拟井位;其具体步骤为:
[0099] 在明确区域地层及断裂展布的基础上,选取研究区某断块型潜山K1井为目标进行埋藏史恢复,为了明确其断裂活动前地层剥蚀情况,参见图10,选取与K1井临近、未过断层且地层发育较为完整的位置设置虚拟井K1'和K1”来确定各时期的地层剥蚀量。
[0100] (2)计算虚拟井剥蚀量;其具体步骤为:
[0101] “趋势分析法”是根据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成果,确定不整合面以及被剥蚀地层的残留顶界面。利用趋势分析法计算剥蚀量,参见图11,不整合面下伏地层存在削顶现象,利用下伏地层残留顶界面的趋势,将顶界面按此趋势延伸,如图中虚线所示,从而就恢复了地层被剥蚀前的面貌,进而计算得到剥蚀量Δh=h-h’。例如:参见图12a-12b所示研究区过W1井地震剖面图,由图12a可以看出,地层T1+2、J1+2、J3+K1地层存在明显的削顶现象,将其按地层走势外延,就可得到各层位对应剥蚀量Δh1、Δh2、Δh3,参见图12b。
[0102] 用趋势分析方法可以读出虚拟井处∈-O、C-P、T1+2、J1+2、J3+K1剥蚀顶、底面以及残留顶、底面的时间域数值,根据研究区时间-深度关系得到各层位剥蚀量及残留厚度,虚拟井K1'剥蚀量计算结果参见表1,虚拟井K1”剥蚀量计算结果参见表2。
[0103] 表1
[0104]
[0105] 表2
[0106]
[0107] S3、计算断层活动速率;其具体步骤为:
[0108] 在区域地层划分明确地层及断层分布的基础上,读取目标断层上盘和下盘各时期地层厚度变化,前人研究表明,研究区在T3之前以区域性抬升-沉降为主,断层不发育,故只需对T3之后沉积的地层进行对比即可,最后结合前人研究得到的相应地层沉积及剥蚀时间计算断层活动速率,断层活动速率计算参数参见表3,断层活动速率分布直方图参见图13。
[0109] 表3
[0110]
[0111]
[0112] S4、恢复埋藏史;
[0113] (1)整理参数;其具体步骤为:
[0114] 首先,根据收集到的录井资料,明确K1井各层位的深度及岩性百分比,参见表4;
[0115] 表4
[0116]      Sandstone Siltstone Shale Limestone Dolomite Evaporite Kerogen Igneous TotalSandstone Yellow Sandstone 100 0 0 0 0 0 0 0 100
Siltstone Green Siltstone 0 100 0 0 0 0 0 0 100
Shale Green Shale 0 0 100 0 0 0 0 0 100
Limestone Blue Limestone 0 0 0 100 0 0 0 0 100
Dolomite Blue Dolomite 0 0 0 0 100 0 0 0 100
Evaporite Magenta Evaporite 0 0 0 0 0 100 0 0 100
Coal Black Coal 0 0 0 0 0 0 100 0 100
Igneous Red Igneous 0 0 0 0 0 0 0 100 100
Q+N     28.55 0 62.85 0 0 0 0 8.6 100
Ed     2.41 0 88.97 0 0 0 0 8.62 100
Es     8.33 0 91.67 0 0 0 0 0 100
K1+J3     52.3 0 47.7 0 0 0 0 0 100
J1+J2     38.3 10.82 50.88 0 0 0 0 0 100
T1+T2     1.85 56.88 41.27 0 0 0 0 0 100
C+P     27.92 2.42 60.41 9.25 0 0 0 0 100
∈-O     0 0 13.07 72.86 14.07 0 0 0 100
[0117] 其次,依据调研结果明确各层位的沉积时间及剥蚀时间,依据分层数据及剥蚀量恢复数据,明确各时期内的沉积厚度和剥蚀厚度。此处应注意两点:(1)断缺地层在断层活动前的情况,用两口虚拟井的平均值代替;(2)如果同一时期内存在多层位剥蚀,则根据不同层位的剥蚀量按比例进行时间分配。另一方面依据前述得到的断层活动速率,明确断层活动导致的各层位缺失情况及缺失厚度,参见表5,对于断层活动期的地层变化,在实际地质过程中,地层断缺和上部地层沉积是同时发生的,但鉴于无法同时模拟地层沉积和缺失过程,所以某一时期内的断缺和沉积过程分配为两个部分体现,时间两个过程均分;
[0118] 表5
[0119]    begining age welltop present thick missing thick litholoy  
Q+N F 20 0 1618   Q+N  
N E 24.6     -78 J1+J2 断缺
Ed F 32.8 1618 145   Ed  
Es F 35 1763 42   Es  
E5 E 41     -402 J1+J2 断缺
E4 E 42     -77.5 C+P 断缺
E3 E 44     -23 J1+J2 剥蚀
E2 E 60     -364 K1+J3 剥蚀
E1 E 65     -42 C+P 断缺
K2 E 96     -290 K1+J3 剥蚀
(K1+J3)1 E 124.2     -38.5 C+P 断缺
(K1+J3)3 D 161.2     654 K1+J3  
J1+J2 E 183     -132 C+P 断缺
(J1+J2)1 D 205     523 J1+J2  
(T2+T3)2 E 210     -337.5 C+P 剥蚀
(T2+T3)1 E 227     -1300 T1+T2 剥蚀
T1+T2 D 250     1300 T1+T2  
C+P F 320 1805 351   C+P  
C1 E 354     -68 ∈-O  
D E 410     -112 ∈-O  
S E 438     -56 ∈-O  
O3 E 464     -54 ∈-O  
∈-O F 543 2156 938   ∈-O  
[0120] 最后,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明确K1井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地温梯度数据,参见表6。若有条件还应明确镜质体反射率数据Ro。
[0121] 表6
[0122]时间/Ma 深度/m 地温梯度/(℃/100m)
0 0 3.1
24.6 0 3.85
32.8 0 3.9
38 0 4.5
65 0 5.25
205 0 4.2
250 0 3.3
320 0 3.1
354 0 3
543 0 2.5
[0123] (2)输入数据至Basinmod软件,由Basinmod软件输出恢复的埋藏史图;其具体步骤为:
[0124] 参见图14,将表5中的地层数据输入到Basinmod软件的“Stratigraphy”模块),参见图15,将表4中的岩性数据输入到“Lithlogy Mixes”模块,参见图16,将表6中的地温梯度数据输入到“Geothermal Gradient”模块。然后设置要输出的深度范围、地表温度、要输出的地温间隔及图片大小,得到埋藏史图,参见图17。
[0125]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效果,在某区断层附近发现断块型油气藏(参见图18),对其勘探应明确其油层分布规律。在未知储层演化及油层分布规律的情况下,只能在断裂带附近布置一系列探井(井1、井2、井3),可以看出这些探井都只分别钻遇了有效油层的一部分,井1更是在钻遇其下最后一个油层后进行了无效深钻,这极大地增加了工区的勘探成本。但采用本发明上述方法对其进行埋藏史恢复,从而明确了研究区的埋藏演化过程,进而确定了储层演化过程及优质储层分布规律,就可以布置沿断层分布的斜井(井4),并明确其最大钻探深度,这样就极大的节约了勘探成本,提高了勘探效率。
[0126] 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为方便举例说明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范畴,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作各种简单变形与修饰,均应包含在以上申请专利范围中。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