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地热能 / 地温梯度 / 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

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

阅读:993发布:2020-06-09

专利汇可以提供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该方法基于碎屑岩储层沉积相、岩相、 流体 性质、沉积旋回、成岩阶段、 断层 发育情况的研究,建立起不同溶蚀作用下“地质参数-溶蚀作用-孔隙度” 预测模型 ,进而对碎屑岩储层尤其是低孔、低渗致密储层溶蚀孔隙大小进行预测评价。,下面是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
2)建立原始资料数据库
(1)沉积相类型数据库F_m
对碎屑岩储层沉积相类型进行概括和分类建立沉积相类型数据库F_m;
(2)岩性数据库R_n
根据组成岩石颗粒的颗粒大小及矿物成分,将碎屑岩岩性进行划分,建立岩性数据库;
(3)酸度数据库P_o
根据储层孔隙中流体酸碱性大小,建立酸碱度数据库;
(4)沉积旋回数据库C_p
对碎屑岩储层沉积旋回类型进行概括和分类建立沉积旋回数据库C_p;
(5)成岩阶段数据库S_q
(6)断层指数数据库N_r
根据研究区断层发育情况确定断层指数Ω,建立断层指数数据库;
3)建立溶蚀作用数据库D_c
根据岩石中不同矿物Mi的孔隙改变量建立溶蚀作用数据库D_c;
4)建立溶蚀作用预测模型
(1)将研究区储层网格化
对研究区储层进行网格化,研究区储层的每个网格用Wi(X,Y)表示;
(2)确定网格属性
a.根据研究区沉积相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沉积相属性F_m;
b.根据研究区岩性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岩性属性R_n;
c.根据研究区酸碱度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酸碱度属性P_o;
d.根据研究区沉积旋回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沉积旋回属性C_p;
e.根据研究区成岩阶段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成岩阶段属性S_q;
f.根据研究区断层指数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断层指数属性N_r;
g.根据上述步骤a、b、c、d、e和f确定每个网格Wi(X,Y)的综合属性G(F_m,R_n,P_o,C_p,S_q,N_r),即:Wi(X,Y)=F_m+R_n+P_o+C_p+S_q+N_r;
(3)基于研究区岩石薄片资料、分析测试资料,确定研究区已知井Hj所在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D_s_j;
(4)确定已知井Hj所在网格Wj(X,Y)的综合属性Gj(F_m_j,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建立已知井Hj所在网格Wj(X,Y)溶蚀作用D_s与综合属性G(F_m_j,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的对应关系,即:
D_s_j=F_m_j+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
(5)任取一未知网格Wi(X,Y),确定未知网格Wi(X,Y)的综合属性G(F_m,R_n,P_o,C_p,S_q,N_r),即G i=(F_m_i,R_n_i,P_o_i,C_p_i,S_q_i,N_r_i);
(6)将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综合属性G i与井Hj所在网格Wj(X,Y)的综合属性G j相比较,即:Gi-Gj=(F_m_i,R_n_i,P_o_i,C_p_i,S_q_i,N_r_i)-(F_m_j+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
如果满足G i-G j=0,则未知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D_s_i与井j具有相同的溶蚀作用D_s_j;
如果G i-G j≠0,则按不同属性优先级顺序,即:沉积相F_m一级、岩性R_n二级、沉积旋回C_p三级、酸碱度P_o四级、成岩阶段S_q五级、断层指数N_r六级对未知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进行判识,即:
ⅰ: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ⅱ: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ⅲ: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ⅳ: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ⅴ: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未知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D_s_i满足条件i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D_s_i满足条件ⅱ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D_s_i满足条件ⅲ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C_p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D_s_i满足条件ⅳ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C_p_j、S_q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D_s_i满足条件ⅴ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C_p_j、P_o_j、S_q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7)根据每个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确定研究区溶蚀作用横向分布;
5)建立溶蚀增孔量数学模型
建立起不同类型溶蚀矿物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刻画碎屑岩在成岩过程中溶蚀增孔量;
a.石英溶蚀模型D1
其中:VQue为石英溶量;T为热温度,T=273+T0+c*(H-H0),T0为古地温,c为地温梯度,℃/m,H为地层埋深,H0为恒温带温度;ρH20为常温条件下密度;石英强溶蚀 石英中溶蚀 石英弱溶蚀
b.长石溶蚀模型D2
其中:t为距今时间,Ma; 为平均孔隙度,%;t1为地层温度首次达到70℃的时间,Ma;t2为地层温度首次达到90℃对应的时间,Ma;Δt=t1-t2;VFel为长石溶蚀作用改变孔隙体积百分含量,%;长石强溶蚀 长石中溶蚀 长石弱溶蚀
c.方解石溶蚀模型D3;
其中:x埋藏深度,Km;VCal为方解石溶蚀总量,%;方解石强溶蚀 方解石中溶蚀方解石弱溶蚀
d.白石溶蚀模型D4
其中:x埋藏深度,Km;VDol为白云石溶蚀总量,%;白云石强溶蚀 白云石中溶蚀白云石弱溶蚀
6)溶蚀量模拟计算
(1)根据研究区埋藏史确定每个网格不同时刻t埋深H;
(2)根据研究区温度史确定每个网格不同时刻t温度T;
(3)根据4)中溶蚀作用预测模型确定每个网格Wi(X,Y)溶蚀增孔量数学模型;
(4)根据步骤(1)的埋深H、步骤(2)的温度H和、步骤(3)的溶蚀增孔量数学模型及上述步骤4)的溶蚀作用预测模型共同计算每个网格的溶蚀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
1)中,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包括:
①研究区目标层沉积相研究成果图;
②目标层界面构造等值线图;
③目标层上覆地层界面构造等值线图;
④研究区储层物性资料;
⑤研究区储层单井溶蚀作用数据;
⑥研究区成岩演化序列;
⑦研究区埋藏史、热演化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再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
(1)沉积相类型数据库F_m包括:冲积扇-旱扇-扇根F_1、冲积扇-旱扇-扇中F_2、冲积扇-旱扇-扇缘F_3、冲积扇-湿扇-扇根F_4、冲积扇-湿扇-扇中F_5、冲积扇-湿扇-扇缘F_6、河流相-曲流河-河床亚相-河床滞留F_7、河流相-曲流河-河床亚相-边滩F_8、河流相-曲流河-堤岸亚相-天然堤F_9、河流相-曲流河-堤岸亚相-决口扇F_10、河流相-曲流河-河漫亚相-河漫滩F_11、河流相-曲流河-泛滥盆地-河漫湖泊F_12、河流相-曲流河-河漫沼泽F_13、河流相-辫状河-轭湖F_14、河流相-辫状河-河床滞留F_15、河流相-辫状河-心滩F_16、河道F_17、河流相-辫状河-泛滥平原F_18、湖泊相-断陷型-湖成三洲F_19、湖泊相-断陷型-滨湖F_20、湖泊相-断陷型-浅湖F_21、湖泊相-断陷型-半深湖F_22、湖泊相-断陷型-深湖F_
23、湖泊相-断陷型-湖湾F_24、湖泊相-坳陷型-湖成三角洲F_25、湖泊相-坳陷型-滨湖F_
26、湖泊相-坳陷型-浅湖F_27、湖泊相-坳陷型-半深湖F_28、湖泊相-坳陷型-深湖F_29、湖泊相-坳陷型-湖湾F_30、湖泊相-前陆型-湖成三角洲F_31、湖泊相-前陆型-滨湖F_32、湖泊相-前陆型-浅湖F_33、湖泊相-前陆型-半深湖F_34、湖泊相-前陆型-深湖F_35、湖泊相-前陆型-湖湾F_36、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分支F_37、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河道F_38、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陆上天然堤F_39、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决口扇F_40、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沼泽F_
41、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淡水湖泊F_42、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F_43、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水下天然堤F_44、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支流间湾F_45、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分支河口砂坝F_46、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远砂坝F_47、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前缘席状砂F_48、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前三角洲F_49、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平原-泥石流F_50、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平原-河道充填F_51、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平原-漫滩F_52、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碎屑流F_
53、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F_54、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支流间湾F_55、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F_56、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远砂坝F_57、三角洲相-扇三角洲-前扇三角洲F_58;
(2)岩性数据库R_n包括细砾岩R_1、中砾岩R_2、粗砾岩R_3、巨砾岩R_4、石英砂岩R_5、长石质石英砂岩R_6、岩屑质石英砂岩R_7、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R_8、长石砂岩R_9、岩屑质长石砂岩R_10、岩屑长石砂岩R_11、岩屑砂岩R_12、长石质岩屑砂岩R_13、长石岩屑砂岩R_
14、黏土R_15、泥岩R_16、页岩R_17;
(3)酸碱度数据库P_o包括强酸性P_1:pH<3;酸性P_2:3≤pH<5;弱酸性P_3:5≤pH<
7;弱碱性P_4:7≤pH<9;碱性P_5:9≤pH<11;强碱性P_6:11≤pH≤14;
(4)沉积旋回数据库C_p包括:正旋回C_1、反旋回C_2、复合旋回C_3;
(5)成岩阶段数据库S_q包括:早成岩阶段A期ⅠA,即为:S_1;早成岩阶段B期ⅠB,即为:S_
2;中成岩阶段A期ⅡA,即为:S_3;中成岩阶段B期ⅡB,即为S_4;晚成岩阶段Ⅲ,即为:S_5;
(6)断层指数数据库N_r包括:一级指数N_1:Ω<1;二级指数N_2:1≤Ω≤3;三级指数N_3:3<Ω≤5;四级指数N_4:5<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
3)中,溶蚀作用数据库D_c的溶蚀作用类型包括:
石英强溶蚀作用D1-1:其孔隙改变量为
石英中溶蚀作用D1-2:其孔隙改变量为
石英弱溶蚀作用D1-3:其孔隙改变量
长石强溶蚀作用D2-1:孔隙改变量
长石中溶蚀作用D2-2:其孔隙改变量
长石弱溶蚀作用D2-3:其孔隙改变量
方解石强溶蚀作用D3-1:其孔隙改变量
方解石中溶蚀作用D3-2:其孔隙改变量
方解石弱溶蚀作用D3-3:其孔隙改变量
白云石强溶蚀作用D4-1:其孔隙改变量
白云石中溶蚀作用D4-2:其孔隙改变量
白云石弱溶蚀作用D4-3:其孔隙改变量

说明书全文

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碎屑岩骨架颗粒在埋藏成岩过程中的溶解作用及其与碎屑岩储层中次生孔隙形成机制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沉积学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储层演化过程中,由于孔隙成分的改变,导致岩石骨架以及颗粒之间溶蚀物大量溶解,形成次生溶蚀孔隙,使储层孔隙度增大。这种次生溶蚀孔隙对改善储层物性的重要性近年来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影响溶解作用的因素很多,如碎屑岩储层中岩石颗粒粒度的大小、孔隙渗透的好坏、可溶性物质的多少、流体的酸性、流体流速的快慢等都影响次生孔隙形成。通常情况下,较粗的颗粒、较好的渗透物性、多的可溶性物质、酸性流体介质、流体流速较快有利于次生孔隙形成。
[0003] 目前,在研究碎屑岩储层溶蚀作用的时候,多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关注单个矿物(石英长石、方解石)溶蚀作用研究,由于受实验条件限制,模拟参数的选择多为温度、压、酸碱度,而不能综合考虑多种地质因素作用下溶蚀作用的变化规律,因此其地质模型的合理性值得商榷。通过岩石薄片观测,能简单、有效、客观地观察各种溶蚀现象,由于受样品数量的限制,其结论往往都是以偏概全,不能对整个研究区溶蚀作用作一个客观全面的反映。由于成岩过程中,溶蚀类型有多有少,溶蚀时间有先有后,溶蚀的强度有强有弱,从而使得定量预测碎屑岩储层溶蚀量存在很大难度。如果通过研究碎屑岩储层演化过程中影响和控制孔隙值变化地质因素及其差异性,构建影响孔隙演化定量响应关系模型,再现沉积物埋藏成岩过程中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影响,就能对碎屑岩溶蚀增孔量进行很好定量预测,从而为盆地储层物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该方法基于碎屑岩储层沉积相、岩性、流体性质、沉积旋回、成岩阶段、断层发育情况的研究,建立不同溶蚀作用下“地质参数-溶蚀作用-孔隙度”预测模型,进而对碎屑岩储层孔隙度大小进行横向预测,确定碎屑岩储层孔隙空间分布,为油藏评价提供依据。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 1)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
[0007] 2)建立原始资料数据库
[0008] (1)沉积相类型数据库F_m
[0009] 对碎屑岩储层沉积相类型进行概括和分类建立沉积相类型数据库F_m;
[0010] (2)岩性数据库R_n
[0011] 根据组成岩石颗粒的颗粒大小及矿物成分,将碎屑岩岩性进行划分,建立岩性数据库;
[0012] (3)酸碱度数据库P_o
[0013] 根据储层孔隙中流体酸碱性大小,建立酸碱度数据库;
[0014] (4)沉积旋回数据库C_p
[0015] 对碎屑岩储层沉积旋回类型进行概括和分类建立沉积旋回数据库C_p;
[0016] (5)成岩阶段数据库S_q
[0017] (6)断层指数数据库N_r
[0018] 根据研究区断层发育情况确定断层指数Ω,建立断层指数数据库;
[0019] 3)建立溶蚀作用数据库D_c
[0020] 根据岩石中不同矿物Mi的孔隙改变量建立溶蚀作用数据库D_c;
[0021] 4)建立溶蚀作用预测模型
[0022] (1)将研究区储层网格化
[0023] 对研究区储层进行网格化,将空间上不均匀分布的数据按一定方法(如滑动平均法、克里格法或其他适当的数值推算方法)归算成规则网格中的代表值(趋势值)的过程;研究区储层的每个网格可用Wi(X,Y)表示;
[0024] (2)确定网格属性
[0025] a.根据研究区沉积相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沉积相属性F_m;
[0026] b.根据研究区岩性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岩性属性R_n;
[0027] c.根据研究区酸碱度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酸碱度属性P_o;
[0028] d.根据研究区沉积旋回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沉积旋回属性C_p;
[0029] e.根据研究区成岩阶段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成岩阶段属性S_q;
[0030] f.根据研究区断层指数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断层指数属性N_r;
[0031] g.根据上述步骤a、b、c、d、e和f确定每个网格Wi(X,Y)的综合属性G(F_m,R_n,P_o,C_p,S_q,N_r),即:Wi(X,Y)=F_m+R_n+P_o+C_p+S_q+N_r;
[0032] (3)基于研究区岩石薄片资料、分析测试资料,确定研究区已知井Hj所在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D_s_j;
[0033] (4)确定已知井Hj所在网格Wj(X,Y)的综合属性Gj(F_m_j,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建立已知井Hj所在网格Wj(X,Y)溶蚀作用D_s与综合属性G(F_m_j,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的对应关系,即:
[0034] D_s_j=F_m_j+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
[0035] (5)任取一未知网格Wi(X,Y),确定未知网格Wi(X,Y)的综合属性G(F_m,R_n,P_o,C_p,S_q,N_r),即Gi=(F_m_i,R_n_i,P_o_i,C_p_i,S_q_i,N_r_i);
[0036] (6)将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综合属性Gi与井Hj所在网格Wj(X,Y)的综合属性Gj相比较,即:Gi-Gj=(F_m_i,R_n_i,P_o_i,C_p_i,S_q_i,N_r_i)-(F_m_j+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
[0037] 如果满足Gi-Gj=0,则未知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D_s_i与井j具有相同的溶蚀作用D_s_j;
[0038] 如果Gi-Gj≠0,则按不同属性优先级顺序,即:沉积相F_m一级、岩性R_n二级、沉积旋回C_p三级、酸碱度P_o四级、成岩阶段S_q五级、断层指数N_r六级对未知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进行判识,即:
[0039] ⅰ: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0040] ⅱ: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0041] ⅲ: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0042] ⅳ: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0043] ⅴ: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0044] 未知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D_s_i满足条件i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0045] D_s_i满足条件ⅱ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0046] D_s_i满足条件ⅲ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C_p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0047] D_s_i满足条件ⅳ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C_p_j、S_q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0048] D_s_i满足条件ⅴ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C_p_j、P_o_j、S_q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0049] (7)根据每个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确定研究区溶蚀作用横向分布;
[0050] 5)建立溶蚀增孔量数学模型
[0051] 建立起不同类型溶蚀矿物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刻画碎屑岩在成岩过程中溶蚀增孔量;
[0052] a.石英溶蚀模型D1
[0053]
[0054] 其中:VQue为石英溶量;T为热力学温度,T=273+T0+c*(H-H0),T0为古地温,c为地温梯度,℃/m,H为地层埋深,H0为恒温带温度;ρH20为常温条件下水密度;石英强溶蚀石英中溶蚀 石英弱溶蚀
[0055] b.长石溶蚀模型D2
[0056]
[0057] 其中:t为距今时间,Ma; 为平均孔隙度,%;t1为地层温度首次达到70℃的时间,Ma;t2为地层温度首次达到90℃对应的时间,Ma;Δt=t1-t2;VFel为长石溶蚀作用改变孔隙体积百分含量,%;长石强溶蚀 长石中溶蚀 长石弱溶蚀
[0058] c.方解石溶蚀模型D3;
[0059]
[0060] 其中:x埋藏深度(Km);VCal为方解石溶蚀总量,%;方解石强溶蚀 方解石中溶蚀 方解石弱溶蚀
[0061] d.白石溶蚀模型D4
[0062]
[0063] 其中:x埋藏深度(Km);VDol为白云石溶蚀总量,%;白云石强溶蚀 白云石中溶蚀 白云石弱溶蚀
[0064] 6)溶蚀量模拟计算
[0065] (1)根据研究区埋藏史确定每个网格不同时刻t埋深H;
[0066] (2)根据研究区温度史确定每个网格不同时刻t温度T;
[0067] (3)根据4)中溶蚀作用预测模型确定每个网格Wi(X,Y)溶蚀增孔量数学模型;
[0068] (4)根据步骤(1)的埋深H、步骤(2)的温度H和、步骤(3)的溶蚀增孔量数学模型及上述步骤4)的溶蚀作用预测模型共同计算每个网格的溶蚀量。
[0069]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包括:
[0070] ①研究区目标层沉积相研究成果图;
[0071] ②目标层界面构造等值线图;
[0072] ③目标层上覆地层界面构造等值线图;
[0073] ④研究区储层物性资料;
[0074] ⑤研究区储层单井溶蚀作用数据;
[0075] ⑥研究区成岩演化序列;
[0076] ⑦研究区埋藏史、热演化史。
[0077] 再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
[0078] (1)沉积相类型数据库F_m包括:冲积扇-旱扇-扇根F_1、冲积扇-旱扇-扇中F_2、冲积扇-旱扇-扇缘F_3、冲积扇-湿扇-扇根F_4、冲积扇-湿扇-扇中F_5、冲积扇-湿扇-扇缘F_6、河流相-曲流河-河床亚相-河床滞留F_7、河流相-曲流河-河床亚相-边滩F_8、河流相-曲流河-堤岸亚相-天然堤F_9、河流相-曲流河-堤岸亚相-决口扇F_10、河流相-曲流河-河漫亚相-河漫滩F_11、河流相-曲流河-泛滥盆地-河漫湖泊F_12、河流相-曲流河-河漫沼泽F_
13、河流相-辫状河-轭湖F_14、河流相-辫状河-河床滞留F_15、河流相-辫状河-心滩F_
16、河道F_17、河流相-辫状河-泛滥平原F_18、湖泊相-断陷型-湖成三洲F_19、湖泊相-断陷型-滨湖F_20、湖泊相-断陷型-浅湖F_21、湖泊相-断陷型-半深湖F_22、湖泊相-断陷型-深湖F_23、湖泊相-断陷型-湖湾F_24、湖泊相-坳陷型-湖成三角洲F_25、湖泊相-坳陷型-滨湖F_26、湖泊相-坳陷型-浅湖F_27、湖泊相-坳陷型-半深湖F_28、湖泊相-坳陷型-深湖F_
29、湖泊相-坳陷型-湖湾F_30、湖泊相-前陆型-湖成三角洲F_31、湖泊相-前陆型-滨湖F_
32、湖泊相-前陆型-浅湖F_33、湖泊相-前陆型-半深湖F_34、湖泊相-前陆型-深湖F_35、湖泊相-前陆型-湖湾F_36、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分支F_37、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河道F_38、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陆上天然堤F_39、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决口扇F_40、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沼泽F_41、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淡水湖泊F_42、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F_43、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水下天然堤F_44、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支流间湾F_45、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分支河口砂坝F_46、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远砂坝F_47、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前缘席状砂F_48、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前三角洲F_49、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平原-泥石流F_50、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平原-河道充填F_
51、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平原-漫滩F_52、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碎屑流F_53、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F_54、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支流间湾F_55、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F_56、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远砂坝F_57、三角洲相-扇三角洲-前扇三角洲F_58;
[0079] (2)岩性数据库R_n包括细砾岩R_1、中砾岩R_2、粗砾岩R_3、巨砾岩R_4、石英砂岩R_5、长石质石英砂岩R_6、岩屑质石英砂岩R_7、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R_8、长石砂岩R_9、岩屑质长石砂岩R_10、岩屑长石砂岩R_11、岩屑砂岩R_12、长石质岩屑砂岩R_13、长石岩屑砂岩R_14、黏土R_15、泥岩R_16、页岩R_17;
[0080] (3)酸碱度数据库P_o包括强酸性P_1:pH<3;酸性P_2:3≤pH<5;弱酸性P_3:5≤pH<7;弱碱性P_4:7≤pH<9;碱性P_5:9≤pH<11;强碱性P_6:11≤pH≤14;
[0081] (4)沉积旋回数据库C_p包括:正旋回C_1、反旋回C_2、复合旋回C_3;
[0082] (5)成岩阶段数据库S_q包括:早成岩阶段A期ⅠA,即为:S_1;早成岩阶段B期ⅠB,即为:S_2;中成岩阶段A期ⅡA,即为:S_3;中成岩阶段B期ⅡB,即为S_4;晚成岩阶段Ⅲ,即为:S_5;
[0083] (6)断层指数数据库N_r包括:一级指数N_1:Ω<1;二级指数N_2:1≤Ω≤3;三级指数N_3:3<Ω≤5;四级指数N_4:5<Ω。
[0084] 再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溶蚀作用数据库D_c的溶蚀作用类型包括:
[0085] 石英强溶蚀作用D1-1:其孔隙改变量为
[0086] 石英中溶蚀作用D1-2:其孔隙改变量为
[0087] 石英弱溶蚀作用D1-3:其孔隙改变量
[0088] 长石强溶蚀作用D2-1:孔隙改变量
[0089] 长石中溶蚀作用D2-2:其孔隙改变量
[0090] 长石弱溶蚀作用D2-3:其孔隙改变量
[0091] 方解石强溶蚀作用D3-1:其孔隙改变量
[0092] 方解石中溶蚀作用D3-2:其孔隙改变量
[0093] 方解石弱溶蚀作用D3-3:其孔隙改变量
[0094] 白云石强溶蚀作用D4-1:其孔隙改变量
[0095] 白云石中溶蚀作用D4-2:其孔隙改变量
[0096] 白云石弱溶蚀作用D4-3:其孔隙改变量
[009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9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该方法基于碎屑岩储层沉积相、岩相、流体性质、沉积旋回、成岩阶段、断层发育情况的研究,建立不同溶蚀作用下“地质参数-溶蚀作用-孔隙度”预测模型,能对碎屑岩储层尤其是低孔、低渗致密储层孔隙度大小起到很好预测作用,降低勘探开发成本。附图说明
[0099] 图1为研究区埋藏史、温度史;
[0100] 图2为研究区东营组二段沉积相;
[0101] 图3为研究区东营组二段等值线图;
[0102] 图4为研究区东营组二段沉积旋回图;
[0103] 图5为研究区东营组二段流体酸碱性图;
[0104] 图6为研究区东营组二段岩性图;
[0105] 图7为研究区东营组二段成岩阶段图;
[0106] 图8为研究区东营组二段断层指数图;
[0107] 图9为研究区东营组二段溶蚀作用图;
[0108] 图10为研究区东营组二段溶蚀孔隙平面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09] 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主要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0110] 实施例1
[0111] 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12] 1)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包括:
[0113] ①研究区目标层沉积相研究成果图;
[0114] ②目标层界面构造等值线图;
[0115] ③目标层上覆地层界面构造等值线图;
[0116] ④研究区储层物性资料;
[0117] ⑤研究区储层单井溶蚀作用数据;
[0118] ⑥研究区成岩演化序列;
[0119] ⑦研究区埋藏史、热演化史。
[0120] 2)建立原始资料数据库
[0121] (1)沉积相类型数据库F_m
[0122] 对碎屑岩储层沉积相类型进行概括和分类建立沉积相类型数据库F_m,它包括:冲积扇-旱扇-扇根F_1、冲积扇-旱扇-扇中F_2、冲积扇-旱扇-扇缘F_3、冲积扇-湿扇-扇根F_4、冲积扇-湿扇-扇中F_5、冲积扇-湿扇-扇缘F_6、河流相-曲流河-河床亚相-河床滞留F_7、河流相-曲流河-河床亚相-边滩F_8、河流相-曲流河-堤岸亚相-天然堤F_9、河流相-曲流河-堤岸亚相-决口扇F_10、河流相-曲流河-河漫亚相-河漫滩F_11、河流相-曲流河-泛滥盆地-河漫湖泊F_12、河流相-曲流河-河漫沼泽F_13、河流相-辫状河-牛轭湖F_14、河流相-辫状河-河床滞留F_15、河流相-辫状河-心滩F_16、河道F_17、河流相-辫状河-泛滥平原F_18、湖泊相-断陷型-湖成三角洲F_19、湖泊相-断陷型-滨湖F_20、湖泊相-断陷型-浅湖F_21、湖泊相-断陷型-半深湖F_22、湖泊相-断陷型-深湖F_23、湖泊相-断陷型-湖湾F_24、湖泊相-坳陷型-湖成三角洲F_25、湖泊相-坳陷型-滨湖F_26、湖泊相-坳陷型-浅湖F_27、湖泊相-坳陷型-半深湖F_28、湖泊相-坳陷型-深湖F_29、湖泊相-坳陷型-湖湾F_30、湖泊相-前陆型-湖成三角洲F_31、湖泊相-前陆型-滨湖F_32、湖泊相-前陆型-浅湖F_33、湖泊相-前陆型-半深湖F_34、湖泊相-前陆型-深湖F_35、湖泊相-前陆型-湖湾F_36、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分支F_37、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河道F_38、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陆上天然堤F_39、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决口扇F_40、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沼泽F_41、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平原-淡水湖泊F_42、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F_43、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水下天然堤F_44、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支流间湾F_
45、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分支河口砂坝F_46、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远砂坝F_47、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前缘席状砂F_48、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前三角洲F_49、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平原-泥石流F_50、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平原-河道充填F_51、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平原-漫滩F_52、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碎屑流F_53、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F_54、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支流间湾F_55、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F_56、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远砂坝F_57、三角洲相-扇三角洲-前扇三角洲F_58;
[0123] (2)岩性数据库R_n
[0124] 根据组成岩石颗粒的颗粒大小及矿物成分,将碎屑岩岩性进行划分,建立岩性数据库;它包括细砾岩R_1、中砾岩R_2、粗砾岩R_3、巨砾岩R_4、石英砂岩R_5、长石质石英砂岩R_6、岩屑质石英砂岩R_7、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R_8、长石砂岩R_9、岩屑质长石砂岩R_10、岩屑长石砂岩R_11、岩屑砂岩R_12、长石质岩屑砂岩R_13、长石岩屑砂岩R_14、黏土R_15、泥岩R_16、页岩R_17;
[0125] (3)酸碱度数据库P_o
[0126] 根据储层孔隙中流体酸碱性大小,建立酸碱度数据库;它包括强酸性P_1:pH<3;酸性P_2:3≤pH<5;弱酸性P_3:5≤pH<7;弱碱性P_4:7≤pH<9;碱性P_5:9≤pH<11;强碱性P_6:11≤pH≤14;
[0127] (4)沉积旋回数据库C_p
[0128] 对碎屑岩储层沉积旋回类型进行概括和分类建立沉积旋回数据库C_p;它包括:正旋回C_1、反旋回C_2、复合旋回C_3;
[0129] (5)成岩阶段数据库S_q
[0130] 成岩阶段数据库S_q包括:早成岩阶段A期ⅠA,即为:S_1;早成岩阶段B期ⅠB,即为:S_2;中成岩阶段A期ⅡA,即为:S_3;中成岩阶段B期ⅡB,即为S_4;晚成岩阶段Ⅲ,即为:S_5;
[0131] (6)断层指数数据库N_r
[0132] 根据研究区断层发育情况确定断层指数Ω,建立断层指数数据库;它包括:一级指数N_1:Ω<1;二级指数N_2:1≤Ω≤3;三级指数N_3:3<Ω≤5;四级指数N_4:5<Ω;
[0133] 3)建立溶蚀作用数据库D_c
[0134] 根据岩石中不同矿物Mi的孔隙改变量建立溶蚀作用数据库D_c;溶蚀作用数据库D_c的溶蚀作用类型包括:
[0135] 石英强溶蚀作用D1-1:其孔隙改变量为
[0136] 石英中溶蚀作用D1-2:其孔隙改变量为
[0137] 石英弱溶蚀作用D1-3:其孔隙改变量
[0138] 长石强溶蚀作用D2-1:孔隙改变量
[0139] 长石中溶蚀作用D2-2:其孔隙改变量
[0140] 长石弱溶蚀作用D2-3:其孔隙改变量
[0141] 方解石强溶蚀作用D3-1:其孔隙改变量
[0142] 方解石中溶蚀作用D3-2:其孔隙改变量
[0143] 方解石弱溶蚀作用D3-3:其孔隙改变量
[0144] 白云石强溶蚀作用D4-1:其孔隙改变量
[0145] 白云石中溶蚀作用D4-2:其孔隙改变量
[0146] 白云石弱溶蚀作用D4-3:其孔隙改变量
[0147] 4)建立溶蚀作用预测模型
[0148] (1)将研究区储层网格化
[0149] 对研究区储层进行网格化,将空间上不均匀分布的数据按一定方法(如滑动平均法、克里格法或其他适当的数值推算方法)归算成规则网格中的代表值(趋势值)的过程;研究区储层的每个网格可用Wi(X,Y)表示;
[0150] (2)确定网格属性
[0151] a.根据研究区沉积相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沉积相属性F_m;
[0152] b.根据研究区岩性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岩性属性R_n;
[0153] c.根据研究区酸碱度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酸碱度属性P_o;
[0154] d.根据研究区沉积旋回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沉积旋回属性C_p;
[0155] e.根据研究区成岩阶段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成岩阶段属性S_q;
[0156] f.根据研究区断层指数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断层指数属性N_r;
[0157] g.根据上述步骤a、b、c、d、e和f确定每个网格Wi(X,Y)的综合属性G(F_m,R_n,P_o,C_p,S_q,N_r),即:Wi(X,Y)=F_m+R_n+P_o+C_p+S_q+N_r;
[0158] (3)基于研究区岩石薄片资料、分析测试资料,确定研究区已知井Hj所在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D_s_j;
[0159] (4)确定已知井Hj所在网格Wj(X,Y)的综合属性Gj(F_m_j,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建立已知井Hj所在网格Wj(X,Y)溶蚀作用D_s与综合属性G(F_m_j,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的对应关系,即:
[0160] D_s_j=F_m_j+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
[0161] (5)任取一未知网格Wi(X,Y),确定未知网格Wi(X,Y)的综合属性G(F_m,R_n,P_o,C_p,S_q,N_r),即Gi=(F_m_i,R_n_i,P_o_i,C_p_i,S_q_i,N_r_i);
[0162] (6)将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综合属性Gi与井Hj所在网格Wj(X,Y)的综合属性Gj相比较,即:Gi-Gj=(F_m_i,R_n_i,P_o_i,C_p_i,S_q_i,N_r_i)-(F_m_j+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
[0163] 如果满足Gi-Gj=0,则未知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D_s_i与井j具有相同的溶蚀作用D_s_j;
[0164] 如果Gi-Gj≠0,则按不同属性优先级顺序,即:沉积相F_m一级、岩性R_n二级、沉积旋回C_p三级、酸碱度P_o四级、成岩阶段S_q五级、断层指数N_r六级对未知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进行判识,即:
[0165] ⅰ: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0166] ⅱ: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0167] ⅲ: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0168] ⅳ: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0169] ⅴ: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0170] 未知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D_s_i满足条件i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0171] D_s_i满足条件ⅱ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0172] D_s_i满足条件ⅲ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C_p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0173] D_s_i满足条件ⅳ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C_p_j、S_q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0174] D_s_i满足条件ⅴ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C_p_j、P_o_j、S_q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0175] (7)根据每个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确定研究区溶蚀作用横向分布;
[0176] 5)建立溶蚀增孔量数学模型
[0177] 建立起不同类型溶蚀矿物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刻画碎屑岩在成岩过程中溶蚀增孔量;
[0178] a.石英溶蚀模型D1
[0179]
[0180] 其中:VQue为石英溶量;T为热力学温度,T=273+T0+c*(H-H0),T0为古地温,c为地温梯度,℃/m,H为地层埋深,H0为恒温带温度;ρH20为常温条件下水密度;石英强溶蚀 石英中溶蚀 石英弱溶蚀
[0181] b.长石溶蚀模型D2
[0182]
[0183] 其中:t为距今时间,Ma; 为平均孔隙度,%;t1为地层温度首次达到70℃的时间,Ma;t2为地层温度首次达到90℃对应的时间,Ma;Δt=t1-t2;VFel为长石溶蚀作用改变孔隙体积百分含量,%;长石强溶蚀 长石中溶蚀 长石弱溶蚀
[0184] c.方解石溶蚀模型D3;
[0185]
[0186] 其中:x埋藏深度(Km);VCal为方解石溶蚀总量,%;方解石强溶蚀 方解石中溶蚀 方解石弱溶蚀
[0187] d.白云石溶蚀模型D4
[0188]
[0189] 其中:x埋藏深度(Km);VDol为白云石溶蚀总量,%;白云石强溶蚀 白云石中溶蚀 白云石弱溶蚀
[0190] 6)溶蚀量模拟计算
[0191] (1)根据研究区埋藏史确定每个网格不同时刻t埋深H;
[0192] (2)根据研究区温度史确定每个网格不同时刻t温度T;
[0193] (3)根据4)中溶蚀作用预测模型确定每个网格Wi(X,Y)溶蚀增孔量数学模型;
[0194] (4)根据步骤(1)的埋深H、步骤(2)的温度H和、步骤(3)的溶蚀增孔量数学模型及上述步骤4)的溶蚀作用预测模型共同计算每个网格的溶蚀量。
[0195] 实施例2
[0196] 基于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预测渤中凹陷东营组二段储层孔隙溶蚀情况,具体步骤如下:
[0197] 1)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
[0198] 收集渤中凹陷东营组二段储层的地质资料,并按照原始资料数据库对各种类型数据进行分类。收集的地质资料包括以下内容:东营组二段储层沉积相图、东营组二段储层岩性图、东营组二段储层断裂分布图、东营组二段储层酸碱度图、东营组二段储层成岩阶段图、东营组二段储层沉积旋回图(如图所述)。
[0199] 2)确定储层属性
[0200] (1)网格化工区
[0201] 将渤中凹陷东营组二段碎屑岩储层进行网格化,每个网格用Wi(X,Y)表示。
[0202] (2)确定网格属性
[0203] a.根据研究区沉积相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沉积相属性F_m;
[0204] b.根据研究区岩性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岩性属性R_n;
[0205] c.根据研究区酸碱度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酸碱度属性P_o;
[0206] d.根据研究区沉积旋回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旋回属性C_p;
[0207] e.根据研究区成岩阶段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成岩阶段属性S_q;
[0208] f.根据研究区断层指数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断层指数属性N_r;
[0209] g.根据上述步骤a、b、c、d、e和f确定每个网格Wi(X,Y)的综合属性G(F_m,R_n,P_o,C_p,S_q,N_r),即:Wi(X,Y)=F_m+R_n+P_o+C_p+S_q+N_r;
[0210] 3)确定研究区溶蚀作用
[0211] (1)确定单井溶蚀作用
[0212] 收集研究区岩石薄片分析测试数据,根据岩石颗粒接触关系、溶蚀类型、溶蚀类型、原生孔隙、次生孔隙以及溶蚀含量,结合溶蚀作用划分方案,确定不同井东营组二段的溶蚀作用类型,即已知井Hi所在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所对应的综合属性G(F_m,R_n,P_o,C_p,S_q,N_r)。
[0213] 表1研究区东营组二段溶蚀作用表
[0214]
[0215] (2)确定井间溶蚀作用
[0216] a.任取一未知网格Wi(X,Y),确定未知网格Wi(X,Y)的综合属性G(F_m,R_n,P_o,C_p,S_q,N_r);即为:Gi=(F_m_i,R_n_i,P_o_i,C_p_i,S_q_i,N_r_i)
[0217] 如网格W30=(F_43,R_6,ⅠB,C_2,P_2,N1);
[0218] 如网格W40=(F_43,R_10,ⅠB,C_3,P_2,N3);
[0219] 如网格W50=(F_26,R_11,ⅡA,C_1,P_4,N2);
[0220] 如网格W60=(F_45,R_6,ⅠB,C_3,P_2,N2);
[0221] b.将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综合属性Gi与井Hj(CFD16-1-2D、CFD16-1-1、Hz4、CFD17-3-1、Hz5、CFD18-1-2D、CFD18-2-2D、CFD18-2E-1、BZ13-1-1、BZ13-1-2、BZ13-1-3、CFD23-1-1、CFD23-3-1、BZ19-4-1、CFD24-1-1、CFD16-2-1、CFD16-3-1、CFD18-1N-1、BZ19-2-1)所在网格Wj(X,Y)的综合属性Gj相比较,即:
[0222] Gi-Gj=(F_m_i+R_n_i+P_o_i+C_p_i+S_q_i+N_r_i)-(F_m_j+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
[0223] 如果满足Gi-Gj=0,则未知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D_s_i与井j具有相同的溶蚀作用D_s_j;
[0224] 如果Gi-Gj≠0,则按不同属性优先级(即为:沉积相一级、岩性二级、旋回三级、酸碱度四级、成岩阶段五级、断层指数六级)对未知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进行判识,即:
[0225] ⅰ: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0226] ⅱ: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0227] ⅲ: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0228] ⅳ: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0229] ⅴ: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
[0230] 未知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D_s_i满足条件i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0231] D_s_i满足条件ⅱ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0232] D_s_i满足条件ⅲ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C_p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0233] D_s_i满足条件ⅳ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C_p_j、S_q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0234] D_s_i满足条件ⅴ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C_p_j、S_q_j、P_o_j的网格Wj(X,Y)的溶蚀作用相同;
[0235] 如网格W30=(F_43,R_6,ⅠB,C_2,P_2,N1)-(F_m_CFD17-3-1+R_n_CFD17-3-1+P_o_CFD17-3-1+C_p_CFD17-3-1+S_q_CFD17-3-1+N_r_CFD17-3-1)=0,即网格W30与井CFD17-3-1具有相同的溶蚀作用,也即:W30=D3-3;
[0236] 如网格W40=(F_43,R_10,ⅠB,C_3,P_2,N3)-(F_CFD18-2E-1+R_n_CFD18-2E-1+P_o_CFD18-2E-1+C_p_CFD18-2E-1+S_q_CFD18-2E-1+N_r_CFD18-2E-1)=0,即网格W40与井CFD18-2E-1具有相同的溶蚀作用,也即:W40=D2-1;
[0237] 如网格W50=(F_26,R_11,ⅡA,C_1,P_2,N1)网格属性满足条件ⅳ,即:F_m-F_m_BZ-13-1-3=0,R_n-R_n_BZ-13-1-3=0,C_p-C_p_BZ-13-1-3=0,S_q-S_q_BZ-13-1-3=0,P_o-P_o_BZ-13-1-3≠0,N_r-N_r_BZ-13-1-3≠0;则W50与井BZ-13-1-3具有相同溶蚀作用,也即:W50=D2-3;
[0238] 如网格W60=(F_26,R_11,ⅡA,C_1,P_2,N1)网格属性满足条件ⅴ,即:F_m-F_m_CFD-16-2-1=0,R_n-R_n_CFD-16-2-1=0,C_p-C_p_CFD-16-2-1=0,S_q-S_q_CFD-16-2-1=0,P_o-P_o_CFD-16-2-1=0,N_r-N_r_CFD-16-2-1≠0;则W60与井CFD-16-2-1具有相同溶蚀作用,也即:W60=D3-1;
[0239] c.根据每个网格Wi(X,Y)的溶蚀作用确定研究区溶蚀作用横向分布。
[0240] 4)研究区溶蚀增孔量数学模型
[0241] a.石英溶蚀模型D1
[0242]
[0243] 其中:VQue为石英溶量;T为热力学温度;ρH20为常温条件下水密度;石英强溶蚀石英中溶蚀 石英弱溶蚀
[0244] b.长石溶蚀模型D2
[0245]
[0246] 其中:t为距今时间,Ma; 为长石溶蚀平均增孔量,%;t1为地层温度首次达到70℃的时间,Ma;t2为地层温度首次达到90℃对应的时间,Ma;Δt=t1-t2;VFel为长石溶蚀形成的孔隙度;长石强溶蚀 长石中溶蚀 长石弱溶蚀
[0247] c.方解石溶蚀模型D3;
[0248]
[0249] 其中:x埋藏深度(Km);VCal为方解石溶蚀总量,%;方解石强溶蚀 方解石中溶蚀 方解石弱溶蚀
[0250] d.白云石溶蚀模型D4
[0251]
[0252] 其中:x埋藏深度(Km);VDol为白云石溶蚀总量,%;白云石强溶蚀 白云石中溶蚀 白云石弱溶蚀
[0253] (5)主要参数选取
[0254] a.石英溶蚀模型主要参数选取
[0255] T0=21℃;
[0256] c=0.0031℃/m;
[0257] H0=30m;
[0258] ρH20=1.0g/cm^3;
[0259] b.长石溶蚀模型主要参数选取
[0260]
[0261] t1=16.2
[0262] t2=8.2
[0263] t=28.1
[0264] 6)溶蚀量模拟计算
[0265] (1)根据研究区构造深度数据,确定每个网格埋深H;
[0266] (2)根据研究区埋藏史、温度史,确定每个网格不同时刻t的埋深H(t)以及温度T;
[0267] (3)根据4)中溶蚀作用预测模型确定每个网格Wi(X,Y)溶蚀增孔量数学模型;
[0268] (4)根据步骤(1)的埋深H、步骤(2)的温度H和、步骤(3)的溶蚀增孔量数学模型及上述步骤4)的溶蚀作用预测模型共同计算每个网格的溶蚀量。
[0269] 如网格W20,埋深H=2300,发生了石英弱溶蚀;
[0270]
[0271] 网格W20总溶蚀=VQue=2.7;
[0272] 如网格W30,发生了方解石弱溶蚀,埋深H=2300(m),
[0273]
[0274] 网格W30总溶蚀=VCal=2.7;
[0275] 如网格W40,发生了长石强溶蚀,埋深H=2342,
[0276]
[0277] 网格W40总溶蚀=VFel=11.8;
[0278] 如网格W50,发生了长石弱溶蚀,埋深H=2150,
[0279]
[0280]
[0281] 网格W50总溶蚀=VFel=2.3;
[0282] 如网格W60,发生了方解石强溶蚀,埋深H=2400,
[0283]
[0284] 网格W60总溶蚀=VCla=12.3;
[0285] (5)根据每个网格的溶蚀量,确定东营组二段储层溶蚀增孔量分布(图10)。
[0286] 其它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尽管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出了详尽的描述,但它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人们还可以根据本实施例在不经创造性前提下获得其他实施例,这些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