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信号处理 / 时间反演 / 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ICT技术支持设计

阅读:4发布:2021-11-18

专利汇可以提供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ICT技术支持设计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ICT技术支持设计,是在建立全新的逻辑 基础 、数学基础和科学基础上,为了将“ 云 ”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多层级的价值链(GVC)为中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 进程 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 力 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以及博弈组织协同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而建立的新技术。,下面是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ICT技术支持设计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独立权利要求——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是本申请人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学基本模型和范式而提出来的一项新技术,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A、对于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ICT 技术支持,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
B、对于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ICT 技术支持,“天地”计算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全息协同组织结构,在这里,一方面,各种计算机及其基础设施、附属设备和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浏览器)以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包括ICC、ICK、ICH、IDC、IDK、IDH、IMC、IMK、IMH、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另一方面,各种用户及其功效链以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包括ICC、ICK、ICH、IDC、IDK、IDH、IMC、IMK、IMH、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这种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与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共同形成本发明人所指称的“天地”计算体系CS / HSN ( GII );
C、对于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ICT 技术支持,建立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科学基础,进而建立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技术原理;
D、对于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ICT 技术支持,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建立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计算技术基础和实验技术基础。
2.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系统功效价值论基础,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在GVC 市场配置领域,价值研究应包括GVC 市场配置价值本体和GVC 市场配置价值实体两方面;对于一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有实际意义的GVC 市场配置系统和要素构成一定的GVC 市场配置价值本体;GVC 市场配置价值本体总是以往GVC 市场配置的结果;GVC 市场配置价值实体应当由凝结于GVC 市场配置价值本体中的系统功效构成;
对于一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GVC 市场配置价值本体包括:GVC 市场配置组织和个人;
构成GVC 市场配置基础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条件;构成作用中介的工具、手段、方式、方法、途径以及相应的设备和设施;构成作用对象的材料、人才资源、信息、社会现实条件、资金、能量等等;GVC 市场配置运行系统;
作为价值存在的基础,GVC 市场配置价值实体虽然不是GVC 市场配置价值本体,但是与GVC 市场配置价值本体有关;从根本上看,GVC 市场配置价值实体是由凝结于GVC 市场配置系统及其要素的功效构成的;
按照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的分析,商品的价值在于满足社会一般供求关系的社会必要功效;这里有如下不同层级的价值基础;
简单商品的价值在于简单生产满足社会一般供求关系的社会必要功效:
V simpl : , s. t. ;
复合商品的价值在于复合生产满足社会一般供求关系的社会必要功效:
V compl : , s. t.
简单系统商品的价值在于简单生产系统满足社会一般供求关系的社会必要功效:
V syst : , s. t.
复杂系统商品的价值在于复杂生产系统满足社会一般供求关系的社会必要功效:
V com-syst : , s. t. 。
3.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给出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均衡条件,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全息协同型GVC 市场配置是进入网络时代的新实践,是高度集成化、全面信息化、超级智能化的人类新GVC 市场配置;在全息协同型GVC 市场配置中,信息价值比起物质价值来,日趋重要;智能价值比起信息价值来,更是日趋重要;
信息价值由凝结于一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的信息子系统的功效决定;智能价值由凝结于一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的认知子系统的功效决定;对一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所发挥的信息子系统的功效越大,这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的信息价值量也越大;对一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所发挥的智能子系统的功效越大,这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的智能价值量也越大;
全息协同型GVC 市场配置由竞争方式、合作方式和基本协同方式决定;全息协同型GVC 市场配置价值包含竞争GVC 市场配置价值、合作GVC 市场配置价值和基本协同GVC 市场配置价值;
在N 人对策中,若各决策人之问具有一定合作性,那么这种多人对策问题就接近于“按照协商结果的”单人多目标最优问题,可应用Pareto最优解概念求解;对一般N人对策问题,设x i 和K i 分别为第i 个决策人的对策和目标函数,则称一组决策 为
Pareto最优的,是指:由

即可断言所有
这就是说,这时不存在任何 使其所有指标都不劣于、而且至少有一个指
标严格优于决策组 ;Pareto最优概念对于具有众多因素的行为研究以及对
于管理、决策等领域都有重要意义;
社会均衡关系涉及进入社会的所有者的创造总量和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总量;对静态的、准确的系统,我们可写出
( 2. 322 )
作为第j 种资源要素的社会均衡条件,使n1 个GVC 市场配置者的总创造和n2 个社会方面的总需要归于一致;可将社会均衡条件改写为
( 2. 323 )
以便能在静态基准上引进一个随机元素;式中,v j 是一个随机干扰;用随机的动态体系
( 2. 324 )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较合现实的图景;方程 ( 2. 324 ) 除对于随机离差外,放松了由 ( 2. 323 ) 施加的连续性的社会均衡的过分限制条件;
在实际作法中,我们可使用在一个时期(月、季、午、十年等)的平均值,或者逐次使用时间问隔上的离散的观察值;
( 2. 324 ) 式的离散型模拟是
( 2. 325 )
此式中的pj ( t ) 是第t 时期 (如,第t个月) 的平均配置强度, 是第t 个
时期的社会创造总量, 是同月的社会需要总量;在动态的随机情况下,社会不必在任何特定时点达到均衡;达到均衡的趋势受到随机干扰。
4.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市场配置基本商品价值的度量关系式和复合商品价值的度量关系式,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以配置结点集合为中心,某一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应由如下关系式确定:

i = 1, 2, ···, n ;j = 1, 2, ···, m ;k = 1, 2, ···, l ;( 1. 7. 65 )
当 时,我们可给出复合商品价值量的度量关系式 :
( 1. 7. 67 )
其中,一系列变量的定义及解释可见根据独立权利要求——说明书
5.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市场配置简单系统商品价值的度量关系式和复杂系统商品价值的度量关系式,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一复杂元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可按如下关系式确定:
( 1. 7. 68 )
其中,一系列变量的定义及解释可见根据独立权利要求——说明书;
当消费者对于复杂元系统商品的需求量d( t ) 与厂商对于复杂元系统商品的供给量s(t ) 相等时,
, , ,
, ,
我们可将式 ( 1. 7. 68 ) 所确定的复杂元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定义式看作复杂元系统商品价值量的度量关系式 :

6.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数理基础,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树分析法可用于GVC 市场配置价值领域;价值树分析可以看作这样一种方法:以对一定的人类组织和个人有意义的事物——顶端事物作为分析目标,应用逻辑演绎的方法研究分析造成顶端事物发生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原因,并用“逻辑”(如逻辑或门,逻辑与门,逻辑非门等)将各个原因事件相联系,建立起一倒立的树状图形,然后应用概率统计等方法对这个价值树进行定性分析——寻求导致顶端事物发生的最小割集(即最薄弱环节),以及定量分析——由基本事件发生概率评价顶端事件发生概率;
设F i 为价值形成原因;G i为价值形成原因的重要性;W i 为价值形成原因的效果;E i 为树F i 影响的评价,表示重要性G i 与效果W i 的关系;E T 为主观信息的总评价(综合评价);由模糊数学概念则有
以 、 、 、 分别表示E i 、G i 、W i 、E T 模糊集为隶属函数,则由
式 ( 2. 274 ) 及价值树构成的概念,有
= , = 。
7.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实验技术基础。

说明书全文

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技术领域

[0001]
[0002]
[0003]
[0004]
[0005] “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IIL ( VCSE );]”,其总体性目标在于,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G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止的“资源池”——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协同网络计算机体系(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技术支持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IIS & IIT ;),将赋予生命活的新型全球互联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大力推行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联网和生态运行网。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本发明人李宗诚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 [0006] 本项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提供价值计量的ICT 网络对接技术。 [0007] 本说明书中所涉及的所有数学模型,具有原始创新性。
[0008] 本项发明属于面向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市场组织和市场管理 ( MA / GVC ) 的网络技术支持领域,是面向全球价值链、进而面向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系统的智能集成一体化技术基础,是将人们、机构和组织从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引向汇通万物的“天地”(全新的计算体系)的关键。
[0009] MA / GVC乃是一种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的解决方案,借助于全新的信息科技和网络科技,将全球价值链的服务战略及运营模式导入整个以信息系统为主干的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体系之中,它不只是科技上的改变,而是牵涉到全球价值链组织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所有关于人员、资金、物流、制造及全球价值链组织之跨地域或跨国际之流程的全面整合与配置。   MA / GVC是针对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质资源配置(物流)、人力资源配置(人流)、资金资源配置(财流)、信息资源配置(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全球价值链配置软件。通过面向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生成商的DIM分析和李宗诚提出面向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最终消费者、社会调节机构、国内外相关者的SHF分析,描述下一代纵向关联部门、横向关联部门和价值资源规划(VRP)软件。它将包含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用户 / 服务系统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除了已有的标准功能,它还包括其它特性,如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品质、过程运作配置、以及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调整报告等。特别是,MA / GVC采用的基础技术将同时给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用户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独立性从而更加容易升级。MA / GVC的关键在于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所有用户能够裁剪其应用,因而具有天然的易用性。

背景技术

[0010] 近几年来,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及云计算网络技术一直在国际国内大力向前推进。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资源的全面共享,包括信息资源、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和软件资源等。
[0011] 但是,在目前,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正陷入夭折的危险境地,云计算技术的创新性严重不足,云计算的应用遭遇种种限制,云计算体系的开发遭遇业内热、业外冷的尴尬局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金融创新及金融险的日益增加,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全球价值链竞争的空间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二十世纪90年代主要面向全球价值链内部资源全面配置的思想,随之逐步发展成为怎样有效利用和配置整体资源的配置思想。在此形势下,李宗诚首先提出了MA / GVC的概念报告。
[0012] 在建立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属性测度空间的汇通集合、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规则度量矩阵的汇通算子、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因子变权综合的汇通关系和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重性代数系统的汇通函数的基础上,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融为一体的全新网络体系——“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将云计算和网格计算囊括在内的全新计算体系——面向知识资源配置、实物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天地”计算模式;再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及互联网操作系统为关键而将各种认知操作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的全新操作体系——“全息协同操作系统”(OS / HSO)。
[0013] 本发明人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IIL ( VCSE ),是指以多层级多模式的价值链系统(VCS,从产品价值链PVC、全球价值链GVC,到产业价值链IVC、区域价值链RVC,以至国民价值链NVC、全球价值链GVC)为核心,以电信网 ( MCN )、计算机网 ( WWW ) 和广播电视网 ( BTN ) 三大网络融合为主要技术支持,将物流网 ( MN )、能流网 ( EN )、信息网 ( IN )、金融网 ( FN ) 和知识网 ( KN ) 五大网络融为一体,提供全领域、全系统、全过程综合集成业务服务的全球开放式网络体系。
[0014] 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全球动态汇通网络及其天地计算和全息协同操作系统 ( 简称OS / HSO,Operating System of Holo-synergetic Oganization ),是一个完整的复杂体系。天地计算旨在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将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备智能集成系统,并借助信息网络内外部SaaS / HSO、PaaS / HSO、IaaS / HSO、MSP / HSO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将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信息网络内外部终端用户手中。
[0015] 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概念可以看作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起来的应用模式。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不仅面向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而且面向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它试图超越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将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与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及运行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智能集成一体化。
[0016] 作为本项发明的基础,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

发明内容

[0017] (1)对于全球价值链,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坚持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核心,以认知系统(R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与实践系统(P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科学基础。
[0018] ( 1. 1 ) 全球价值链 ( GVC ) 市场配置价值对于一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总是有意义的。对于任一全球价值链智能集成系统及其要素,一定的人类组织和个人或者是该全球价值链智能集成系统中的主体。或者是控制该全球价值链智能集成系统的更高层级全球价值链智能集成主体,或者是人类社会的某种组织和个人。一定的人类组织和个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目的、意愿和需要。越是达到这种目的,越是适合这种需要,全球价值链智能集成系统及其要素就越是有意义、有价值。
[0019] 为了表达全球价值链智能集成系统与其要素对一定社会组织或个人的价值关系,可以建立“价值网络”。这种网络可以被我们看作是基于广义图的表示法,其中的各个结点代表某些事物,结点之间的联线或弧说明它们之间的价值关系。
[0020] 图1中的价值网络表达一种基本的GVC 市场配置价值关系。图2中的价值图络表达另一种比较特殊的GVC 市场配置价值关系。图中箭线旁边的
+、一号分别代表正面价值关系和负面价值关系。在GVC 市场配置价值网络中,箭线总是指向GVC 市场配置主体或一定的人类组织和个人;在GVC 市场配置基础结点、作用中介结点和作用结果结点之间没有价值连线。
[0021] 在GVC 市场配置领域,价值研究应包括GVC 市场配置价值本体和GVC 市场配置价值实体两方面。对于一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有实际意义的GVC 市场配置系统和要素构成一定的GVC 市场配置价值本体;GVC 市场配置价值本体总是以往GVC 市场配置的结果;GVC 市场配置价值实体应当由凝结于GVC 市场配置价值本体中的系统功效构成。
[0022] 对于一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GVC 市场配置价值本体包括:GVC 市场配置组织和个人;构成GVC 市场配置基础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条件;构成作用中介的工具、手段、方式、方法、途径以及相应的设备和设施;构成作用对象的材料、人才资源、信息、社会现实条件、资金、能量等等;GVC 市场配置运行系统。
[0023] 作为价值存在的基础,GVC 市场配置价值实体虽然不是GVC 市场配置价值本体,但是与GVC 市场配置价值本体有关。从根本上看,GVC 市场配置价值实体是由凝结于GVC 市场配置系统及其要素的功效构成的。
[0024] 按照本发明人建立的分析,商品的价值在于满足社会一般供求关系的社会必要功效。这里有如下不同层级的价值基础。
[0025] 简单商品的价值在于简单生产满足社会一般供求关系的社会必要功效:V simpl : , s. t. ;
复合商品的价值在于复合生产满足社会一般供求关系的社会必要功效:
V compl : , s. t.
简单系统商品的价值在于简单生产系统满足社会一般供求关系的社会必要功效:
V syst : , s. t.
复杂系统商品的价值在于复杂生产系统满足社会一般供求关系的社会必要功效:
V com-syst : , s. t.
本发明人建立的对冲均衡经济学价值分析的理论假设和逻辑结构,将以建立在基本商品空间、复合商品空间、系统商品空间和元系统商品的价值度量体系为中心,而这一广义价值度量体系的基础在于广义商品的社会必要功效(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有密切关系的函数)。
[0026] 按照系统达到目的的作用不同,系统的功效可分为正功效、无功效、虚功效、负功效四类。
[0027] 正功效。对于系统达到目的起促进作用的功效都是正功效。由此,可得到一类GVC 市场配置价值:由凝结于GVC 市场配置系统及其要素的正功效创造的价值,称为GVC 市场配置正价值。
[0028] 无功效。功效是能力的表现,只有系统的能力在运作中表现出来才可称为功效。由于种种实际原因使能力无法表现时,则此系统便无功效可言。由此,可得到一类GVC 市场配置价值:由系统无功效造成的价值,称为GVC 市场配置无价值。
[0029] 虚功效。虚功效与无功效不同,无功效是指由于不作功而对达到系统目的未起作用,虚功效是指虽作功但对达到系统目的未起作用,即作了虚功。由此,可得一类GVC 市场配置价值:由凝结于GVC 市场配置系统及其要素的虚功效创造的价值,称为GVC 市场配置虚价
值。
[0030] 负功效。负功效是指对达到系统的目的起相反作用。由此,可得到一类GVC 市场配置价值:由凝结于GVC 市场配置系统及其要素的负功效创造的价值,称为GVC 市场配置负价值。
[0031] 系统功效可区分为系统功能和系统效率两方面。与此相应,GVC 市场配置价值可区分为GVC 市场配置功能价值和GVC 市场配置效率价值两方面;前者由凝结于GVC 市场配置系统及其要素的系统功能决定,后者由凝结于GVC 市场配置系统及其要素的系统效率决定。
[0032] GVC 市场配置主体的价值总是对于一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而言的。GVC 市场配置主体的价值由GVC 市场配置主体发挥的功效构成。GVC 市场配置主体的功效取决于GVC 市场配置主体的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取决于GVC 市场配置主体所处的环境和基础条件,取决于GVC 市场配置主体所运用的各种工具和手段。GVC 市场配置主体的价值包括GVC 市场配置主体的正价值、无价值、虚价值、负价值。人的价值总要通过GVC 市场配置主体的价值来实现。
[0033] GVC 市场配置系统的价值总是直接对于相应的GVC 市场配置主体而言,间接对于其它社会组织和个人而言的。GVC 市场配置系统价值是GVC 市场配置过程中的系统价值。在GVC 市场配置作用发生前,GVC 市场配置系统无功效发挥,因而无GVC 市场配置系统价值;在GVC 市场配置作用过程中,GVC 市场配置系统的功效集中表现为GVC 市场配置主体综合运用各种中介和基础条件变革现实的功效,因此GVC 市场配置系统价值集中体现为GVC 市场配置主体的价值;在GVC 市场配置过程结束后,GVC 市场配置系统的功效集中凝结于GVC 市场配置对象(结果)上,因此GVC 市场配置系统价值又集中体现于GVC 市场配置对象的价值(对象化)。GVC 市场配置系统功效不是由GVC 市场配置主体功效、GVC 市场配置基础功效、作用中介功效、作用对象功效简单相加的总和,因此GVC 市场配置系统价值不是GVC 市场配置主体价值、GVC 市场配置基础价值、作用中介价值、作用对象价值的简单之和。GVC 市场配置系统的价值包括GVC 市场配置系统的正价值、无价值、虚价值、负价值。
[0034] 全息协同型GVC 市场配置是进入网络时代的新实践,是高度集成化、全面信息化、超级智能化的人类新GVC 市场配置。在全息协同型GVC 市场配置中,信息价值比起物质价值来,日趋重要;智能价值比起信息价值来,更是日趋重要。
[0035] 信息价值由凝结于一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的信息子系统的功效决定。智能价值由凝结于一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的认知子系统的功效决定。对一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所发挥的信息子系统的功效越大,这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的信息价值量也越大;对一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所发挥的智能子系统的功效越大,这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的智能价值量也越大。
[0036] 全息协同型GVC 市场配置由竞争方式、合作方式和基本协同方式决定。全息协同型GVC 市场配置价值包含竞争GVC 市场配置价值、GVC 市场配置价值和基本协同GVC 市场配置价值。
[0037] ( 1. 2 a ) 竞争型GVC 市场配置价值与Nash均衡竞争GVC 市场配置价值包含:竞争GVC 市场配置主体价值,竞争GVC 市场配置基础价值,竞争GVC 市场配置中介价值,竞争GVC 市场配置对象价值,竞争GVC 市场配置系统价值。
[0038] 竞争GVC 市场配置价值由凝结于一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的竞争系统的功效决定。凝结于一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的竞争系统的功效越大,这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的竞争实践价值量也越大。
[0039] 竞争GVC 市场配置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竞争GVC 市场配置系统的功效值决定,而是由社会竞争GVC 市场配置的必要功效值决定的。形成Nash均衡所需要的竞争GVC 市场配置系统功效,就是竞争系统的社会必要功效。
[0040] 纳什均衡 ( Nash equilibrGVCm ) 是非合作对策中所有对策人都根据各自的信息选择策略,力图使自己的目标函数达到最大的一种平衡解。非合作对策又称纳什对策,其前提是对策人之间不能预先作任何约定或结盟。设共有N 个人,以x i 和K i 分别代表第i个人的策略和目标函数。若 ( x l , x 2 , …, x N ) 为纳什平衡解,则对于i =1, 2, …, N ,它必定满足下列条件:*
K i ( x i , …, x i– 1, x i ,x i + 1 , …, x N ) ≥ K i ( x i , …, x i– 1, xi ,x i + 1 , …, x N )
这个条件表明任何决策人单方面偏离平衡决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但并不表明采取多人合作的行动不可能使大家都得到好处,而这正是被非合作的前提所排除的。以囚犯两难问题为例来说明:甲、乙两名卷入同一案件的囚犯被隔离审讯,并被告知以下政策:若他们都能招供罪行,则各判5年刑;若一人顽抗、一人招供,则立功者立即释放而顽抗者判刑十年;若两人都不招供,则由于缺乏证据,对两人均处以囚禁一年的轻刑。
[0041] ( 1. 2 b ) 合作型GVC 市场配置价值与Pareto最优GVC 市场配置价值包含:GVC 市场配置主体价值,GVC 市场配置基础价值,GVC 市场配置中介价值,GVC 市场配置对象价值,GVC 市场配置系统价值。
[0042] GVC 市场配置价值由凝结于一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的合作系统的功效决定。凝结于一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的合作系统的功效越大,这种GVC 市场配置成果的GVC 市场配置价值量也越大。
[0043] GVC 市场配置价值量不是由个别GVC 市场配置系统的功效值决定,而是由社会GVC 市场配置的必要功效值决定的。形成Pareto最优所需要的GVC 市场配置系统功效,就是合作系统的社会必要功效。
[0044] Pareto最优是意大利经济学家V. F. Pareto于1896年提出的适于多目标最优化问题的解。在多目标最优化问题中需要同时使多个有矛盾的目标函数优化。诸目标函数可代表不同的决策标准(例如成本、环境质量、风险等)或不同利益集团对同一决策标准所持的不同观点。由于目标函数问的矛盾性质,一般说来使每个目标函数同时达到各自最优值的解是不存在的。多目标最优问题的解为:Pareto最优解的条件是解的任何一个目标函数的值在不使其他目标函数值恶化的条件下已不可能进一步改进。Pareto解又称有效解或非劣解。一般说来,Pareto解不唯一,所以在对两个Pareto解进行比较而进行决策时需要引进某种形式的偏好次序的约定。多目标最优问题的最终解是从所有Pareto最优解中挑一个最优折衷解,一般可遵循两个步骤:求出Pareto最优解的集合;运用决策人的偏好从中选择最优折衷解。在N人对策中,若各决策人之问具有一定合作性,那么这种多人对策问题就接近于“按照协商结果的”单人多目标最优问题,可应用Pareto最优解概念求解。对一般N 人对策问题,设x i 和K i 分别为第i 个决策人的对策和目标函数,则称一组决策为Pareto最优的,是指:由

即可断言所有
这就是说,这时不存在任何 使其所有指标都不劣于、而且至少有一个指
标严格优于决策组 。Pareto最优概念对于具有众多因素的行为研究以及对
于管理、决策等领域都有重要意义。
( 1. 2 c ) 协调型GVC 市场配置价值与总体公平配置
这里提出的“总体公平配置”概念至少包含如下两个意思:
( a ) 所有的人在给定的配置下所获得的效用至少与平等分配下获得的效用一样大;
( b ) 在给定的配置下,每个人都满意自己所得的一份,即不认为任何一个别人的那一份比自己的好。
[0045] 大协同机制能够把人们的自利和互利有机地结合起来。检验一个协同机制或规则是否运行良好的一个基本标准,是看它能否提供内在激励(动力)使人们努力发挥,做出高平的工作,激励人们维护公共利益,激励决策者作出有利于其主管的GVC 市场配置组织的好决策,激励GVC 市场配置组织尽可能有效地运行,从而使社会进步。假定机制设计者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资源的Pareto最优配置,或在某种意义上的资源公平配置,或是个人理性配置,或是在某个其他准则下的配置,或是某个部门所追求的目标。机制设计者认为这个目标是好的,是想要达到的。由于每个GVC 市场配置模型可看作为一个机制,激励机制的设计要求所给出的模型应是激励相容的。个人的目标和社会的目标一致,意味着在给定自利的行为下,根据每个人所作出的决策(他传递的信息)及机制的配置规则所决定的配置,正好属于给定的社会目标(指属于能达到给定的社会目标的那些配置)。也就是说,在资源配置规则下,每个人在其给定的自利行为下追求个人目标时刚好达到了社会目标。
[0046] ( 1. 2 d ) GVC 市场配置计量分析的假设来源GVC 市场配置行为、活动和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在相当简单而优美的方程式中联系在一起的有限个变量,不足以说明这类行为、活动和过程的全部。在现实社会中,人类GVC 市场配置受多方面不确定情况的支配,而大量微小的或主观因素的变量又对GVC 市场配置行为、活动和过程起着制约的作用。所以在GVC 市场配置计量分析中引入随机干扰,并只能得出概率性的结论。再者,计量分析中用作原料的事实数据的观察数值往往难以成为精确的,这就又引起另一类误差,即观察的误差。将观察的误差看作是随机的,往往既现实而又充分,因而对它们的处理可以纳入GVC 市场配置计量研究方法中一般的概率体系之内。
[0047] 对于GVC 市场配置行为、活动和过程,已经发展起来的一些计量技术可适用于非实验的观察。GVC 市场配置计量研究使用的数据是从观察现实的GVC 市场配置过程得来的,因此我们可以作出结论:GVC 市场配置计量学是一种历史的方法——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我们或许不知道GVC 市场配置行为在将来未观察的情况下会象什么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过去的历史试图对这个未知领域作出尽可能有效的说明。GVC 市场配置计量分析者借助于考察历史上产生过的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设法将GVC 市场配置行为的基本方面结合起来,然后再进一步试图将过去行为外推到未知的将来。不论如何,即使没有外推的打算,GVC 市场配置计量方法仅仅作为研究过去以表示当时GVC 市场配置数量大小之问如何相互作用的方法,也是有意义的。
[0048] 微观GVC 市场配置研究,以各个基本组织和个人为分析单位。在这个基准上,GVC 市场配置理论能够提出一些可用数学形式,然后再从GVC 市场配置计量观点加以检验的假设。但是,必须着重指出,这种GVC 市场配置理论,仅仅是可取为建立假设的备用来源之一。这样做是一个好的起点,但是我们决不应如此狭隘,以致坚持GVC 市场配置计量工作只能建立在这个特殊的基础上。
[0049] 对于竞争领域中的创新活动,GVC 市场配置计量分析可按如下程序进行:首先,将被研究的创新者(组织或个人)的有关作用因素和创新效果一一开列出来,并将它们称为n = 工作投入,c = 物质资源投入,d = 信息资源投入,x = 创新结果;为了简明,假定正在被分析的创新者对三类投入中的每类限用一种,创新的结果亦以一种资源要素为限;在许多实例中有必要将变量再作较详细的分类。创新函数可记为x = f ( n, c, d ) ( 2. 310 )
这个等式说明,n, c, d三种要素通过函数(创新过程)f转化为效果x 。在GVC 市
场配置计量中,这个关系未必是准确的。所以,可将这个关系式改写为
x = f ( n, c, d, u ) ( 2. 311 )
式中u是一个有适当定义的概率性质的随机变量。GVC 市场配置计量分析者根据x 为一方面,n、c、d 为另一方面,这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经验观察,也可能还从GVC 市场配置参与者们提供的事实,来设法估计f 的数量性质。例如,为达到充分的经验近似值,f必须为二次式的,因此GVC 市场配置函数可写为
( 2. 312 )
则说创新函数是以参数α0 , α1 , α2 , …, α9 表示其特征的,而GVC 市场配置计量分析的工作就在于估计这些α 的数值。
[0050] 如果创 新函 数是 ( 2. 312 ) 的 话,那么,边际创 新产生 率可 由给出。这是从 ( 2. 312 ) 式中取x对n的偏导数得出的。
[0051] 现正考虑的理论上的假设就有如下的数学表达式:( 2. 313 )
这里,W = 参与者的价值回报率,P = 成果的配置强度。方程 ( 2. 313 ) 是一确定性的式子。
[0052] 考虑到随机误差因素,应有如下随机关系:( 2. 314 )
这里V = 有概率性质的随机变量。
[0053] 式 ( 2. 312 ) 和 ( 2. 314 ) 都可称为结构方程。( 2. 312 ) 里的x、n、c、d 是可计量的;u是不能直接观察的。( 2. 314 ) 式里边际创新产生率的假设,可由 ( 2.312 ) 式里估计的参数加以检验,或者根据x、d、w、p 的观察值直接作出在 ( 2. 314 ) 式出现的参数估计量。
[0054] 对 ( 2. 312 ) 和 ( 2. 314 ) 式的一个简单扩张是下列形式的调节方程式:( 2. 315 )
在这个动态关系里,表达的内容是决策者在边际创新产生率超过实际的价值回报率
时,会以增加创新活动的投入来调节;如果边际创新产生率达不到实际的价值回报率,又会以减少创新活动的投入来调节。在离散的观察形式中,d n /d t 应以△n t = n t – n t–
1 代换。其它类似的调节过程也可以写成备择的公式以便对照数据加以检验。
[0055] 一个不同的推广方向是把这个模型扩张到不完全竞争场合。
[0056] 按上面用数学公式表达创新活动的类似方式,我们可以转来讨论加工活动,以说明在以基层组织为社会GVC 市场配置的一个部门时所用的假设。相当于上述边际创新产生率的是下面这种边际功效关系:
就个别基层组织来说,这样的关系是合适的。加工需要关系必定取决于相对配置强度和实际价值回报,而不是绝对配置强度和虚拟回报(即“精神鼓励”)。在直观上,这是明显的,也许又不明显。我们可写出
( 2. 316 )
式中,x i = 对第i 种资源要素的需要量;p i = 第i种资源要素的配置强度;Y = 虚拟回报;V = 随机变量;g 的特征(它的参数)取决于个别功效函数。
[0057] 从功效微积分可得出加工价值论基本方程如下:( 2. 317 )
此式的解释是,相应于配置强度变动而发生的需要量的变更,分解为两个分量:( a ) 与价值回报变动有关的需要量的变更;( b ) 在保持功效水平不变下,与配置强度变动有关的需要量的变更。后一表示可看作资源要素i与j 之间的代用影响,显然,它具有对称的数学性质:
( 2. 318 )
代号u 在这里是指功效,不是随机变量。由对称性引出下面的重要结果:
( 2. 319 )
GVC 市场配置计量分析的问题,是设法计量加工需要函数的参数,然后再察看这些参数是否在指定的误差界限内符合 ( 2. 319 ) 式的条件j 在以经验为根据的工作中,应有如下关系:
( 2. 320 )
我们总会想到条件 ( 2. 319 ) 免不了要有随机误差V ′ 。再者,实施需要方程的参数估计量对于表达式 ( 2. 320 ) 的经验上的决定是必要的,但是,这些估计量是由样本取得的,因而不免有误差。这给我们另一个理由,不要去期望与理论上的假设完全一致。
[0058] 如果是线性问题,( 2. 316 ) 的表达式应为:( 2. 321 )
在这上模型中,参数 ( α1 , α2 , …, αn ,β1 , β2 , …, βn ) 的估计问题并不全是简易的,但是可以做到。
[0059] GVC 市场配置科学的另一个分支为GVC 市场配置计量分析所必须考虑的,乃是描述社会所起作用的方面。在这方面,要把一个有趣的新因素引入局势中来,因为社会理论所处理的往往是关于个人和集体行为的集合。比较而言,这显然不同于从创新者行为和加工者行为方面导出的某些个体行为的模式。
[0060] 社会均衡关系涉及进入社会的所有者的创造总量和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总量。对静态的、准确的系统,我们可写出( 2. 322 )
作为第j 种资源要素的社会均衡条件,使n1 个GVC 市场配置者的总创造和n2 个社会方面的总需要归于一致。可将社会均衡条件改写为
( 2. 323 )
以便能在静态基准上引进一个随机元素。式中,v j 是一个随机干扰。用随机的动态体系
( 2. 324 )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较合现实的图景。方程 ( 2. 324 ) 除对于随机离差外,放松了由 ( 2. 323 ) 施加的连续性的社会均衡的过分限制条件。
[0061] 在实际作法中,我们可使用在一个时期(月、季、午、十年等)的平均值,或者逐次使用时间问隔上的离散的观察值。
[0062] ( 2. 324 ) 式的离散型模拟是( 2. 325 )
此式中的pj ( t ) 是第t 时期 (如,第t个月) 的平均配置强度, 是第t 个
时期的社会创造总量, 是同月的社会需要总量。在动态的随机情况下,社会不必在任何特定时点达到均衡;达到均衡的趋势受到随机干扰。
[0063] 经验研究的一个可能的表述方式如下:给定关于n个GVC 市场配置变量y 1 , y 2 , …, y n 的一组观察值;在某种概率的意义上,如果这n个变量是在m 个方程中线性地联系着,

那么,这组关系就规定一个GVC 市场配置计量模型。在以后的一个阶段,可用GVC 市场配置科学理论来使这m个方程中的每一个方程都具有更深刻的意义,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实质上是经验性的。在n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独立关系的数目确定之后,就可以估计参数的数值。
[0064] GVC 市场配置计量上的经验工作在其估计统计的社会需要曲线时,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资源配置强度和资源量之间被观察到的相关并不必然显示社会需要曲线的性质。因为GVC 市场配置创造曲线包含着同样的一些变量,被测出的相关可以认出和GVC 市场配置创造曲线是一体,或者认出和创造一需要曲线的组合是一体。现将社会需要曲线写为
( 2. 327 )
对应的GVC 市场配置创造曲线是
( 2. 328 )
这里,x = 生成量;p = 配置强度,u和v 为随机干扰。通常,不可能把x 和p 之间线性关系的统计估计量当作策 ( 2. 327 )、( 2. 328 ) 式的估计量或
( 2. 329 )
的估计量。这里λ1 和λ2 为常数。即使加上一个信息,显示需要曲线有负斜率 ( α1 < 0 ),创造曲线有正斜率 ( β1 > 0 ),也还不能识别,因为λ1 和λ2 是任意的。
[0065] 识别性不是一个统计概念。在应用统计估计方法之前,必须审查衡量是否存在识别性的标准。建立一个GVC 市场配置计量方程的集合应当以多种多样的信息为根据的,其中包括经验的观察、纯理论、关于规章制度的知识等等。在这种意义下,并不排除经验的考虑。
[0066] 不论信息的来源如何,凡待检验和估计的方程系统都必须经过审查,看它们是否符合可识别的标准。
[0067] (2)对于全球价值链,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坚持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核心,以认知系统(R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与实践系统(P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技术原理。
[0068] 以上建立的经济配置量定义式和价值度量关系式是基本的,适用于基本商品(即通常意义下的狭义商品)。对于包括复合商品、系统商品和元系统商品在内的广义商品,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经济配置量定义式和价值度量关系式。
[0069] 对于任一复合商品,我们以资源结点集合为中心,设有一个由l 个资源结点组成的集合,k = 1, 2, ···, l 。在第k 个资源结点上,基本商品的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k,价值本体的稀缺度为c d 2, k,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k,价值本体的竞争性为c d 4, k ,价值构成的智能化水平c d 5, k ,则有如下关系式:( 1. 7. 48 )
其中,Q k 为第k 个资源结点上的基本商品的数量。
[0070] 以资源结点集合为中心,某一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应由如下关系式确定:
k = 1, 2, ···, l ( 1. 7. 49 )
特别地,当消费者对复合商品的需求量 与厂商对复合商品的供给量
相等时,

则式 ( 1. 7. 49 ) 可变成

k = 1, 2, ···, l ( 1. 7. 50 )
当 时,我们可将式 ( 1. 7. 50 ) 所确定的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定义式
看作复合商品价值量的度量关系式 :
( 1. 7. 51 )
对于任一简单系统商品,我们应以配置结点为中心,设一个配置结点是一个由l个资源结点组成的集合,k = 1, 2, ···, l 。此简单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按如下关系式确定:
( 1. 7. 52 )
其中,Q 为简单系统商品所包含的基本商品的数量。
[0071] 在包含相同数量基本商品的情形下,简单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与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未必相等,这里应有如下三种可能关系:, ,
( 1. 7. 53 c )
如果关系式 ( 1. 7. 53 a ) 成立,就意味着简单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大于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意味着多种基本商品的系统化组合在资源配置上比多种基本商品的非系统化组合更为合理;如果关系式 ( 1. 7. 53 b ) 成立,就意味着简单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小于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意味着多种基本商品的系统化组合在资源配置上不比多种基本商品的非系统化组合更为合理;如果关系式 ( 1. 7. 53 c ) 成立,就意味着简单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等于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意味着多种基本商品的系统化组合在资源配置上与多种基本商品的非系统化组合相当。
[0072] 特别地,当消费者对于简单系统商品的需求量d( t ) 与厂商对于简单系统商品的供给量s( t ) 相等时, ,我们可将式 ( 1. 7. 46 ) 所确定的简单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定义式看作简单系统商品价值量的度量关系式 :
( 1. 7. 54 )
在包含相同数量基本商品的情形下,简单系统商品的价值量与复合商品的价值量未必相等,这里应有如下三种可能关系:
( 1. 7. 55 a )
( 1. 7. 55 b )
( 1. 7. 55 c )
如果关系式 ( 1. 7. 55 a ) 成立,就意味着简单系统商品的价值量大于复合商品的价值量,意味着多种基本商品的系统化组合在经济上比多种基本商品的非系统化组合更为合理;如果关系式 ( 1. 7. 55 b ) 成立,就意味着简单系统商品的价值量小于复合商品的价值量,意味着多种基本商品的系统化组合在经济上不比多种基本商品的非系统化组合更为合理;如果关系式 ( 1. 7. 55 c ) 成立,就意味着简单系统商品的价值量等于复合商品的价值量,意味着多种基本商品的系统化组合在经济上与多种基本商品的非系统化组合相当。
[0073] 对于任一复合商品,我们以配置结点(或配置结点集合)为中心,设有一个由l个资源结点和m 个配置结点组成的集合,j = 1, 2, ···, m ;k = 1, 2, ···, l 。在第j 个配置结点的第k 个资源结点上,基本商品的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jk,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jk,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jk,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jk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jk ,则有如下关系式:( 1. 7. 56 )
其中,Q jk 为第j 个配置结点的第k 个资源结点上的基本商品的数量。
[0074] 以配置结点集合为中心,某一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应由如下关系式确定:
j = 1, 2, ···, m ;k = 1, 2, ···, l 。 ( 1. 7. 57 )
特别地,当消费者对复合商品的需求量 与厂商对于复合商品的供给
量 相等时,

则式 ( 1. 7. 57 ) 可变成

j = 1, 2, ···, m ;k = 1, 2, ···, l 。 ( 1. 7. 58 )
当 时,我们可将式 ( 1. 7. 58 ) 所确定的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定义式
看作复合商品价值量的度量关系式 :
( 1. 7. 59 )
对于任一复杂系统商品,我们应以配置结点(或配置结点集合)为中心,设有一个由l个资源结点和m 个配置结点组成的集合,j = 1, 2, ···, m ;k = 1, 2, ···, l 。此复杂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按如下关系式确定:
( 1. 7. 60 )
其中,Q 为复杂系统商品所包含的基本商品的数量。
[0075] 在包含相同数量基本商品的情形下,复杂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与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未必相等,这里应有如下三种可能关系:( 1. 7. 61 a )
( 1. 7. 61 b )
( 1. 7. 61 c )
如果关系式 ( 1. 7. 61 a ) 成立,就意味着复杂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大于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意味着多种基本商品的系统化组合在资源配置上比多种基本商品的非系统化组合更为合理;如果关系式 ( 1. 7. 61 b ) 成立,就意味着复杂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小于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意味着多种基本商品的系统化组合在资源配置上不比多种基本商品的非系统化组合更为合理;如果关系式 ( 1. 7. 61 c ) 成立,就意味着复杂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等于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意味着多种基本商品的系统化组合在资源配置上与多种基本商品的非系统化组合相当。
[0076] 特别地,当消费者对于复杂系统商品的需求量d( t ) 与厂商对于复杂系统商品的供给量s( t ) 相等时, ,我们可将式 ( 1. 7. 60 ) 所确定的复杂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定义式看作复杂系统商品价值量的度量关系式 :
( 1. 7. 62 )
在包含相同数量基本商品的情形下,复杂系统商品的价值量与复合商品的价值量未必相等,这里应有如下三种可能关系:
( 1. 7. 63 a )
( 1. 7. 63 b )
( 1. 7. 63 c )
如果关系式 ( 1. 7. 63 a ) 成立,就意味着复杂系统商品的价值量大于复合商品的价值量,意味着多种基本商品的系统化组合在经济上比多种基本商品的非系统化组合更为合理;如果关系式 ( 1. 7. 63 b ) 成立,就意味着复杂系统商品的价值量小于复合商品的价值量,意味着多种基本商品的系统化组合在经济上不比多种基本商品的非系统化组合更为合理;如果关系式 ( 1. 7. 63 c ) 成立,就意味着复杂系统商品的价值量等于复合商品的价值量,意味着多种基本商品的系统化组合在经济上与多种基本商品的非系统化组合相当。
[0077] 对于任一复合商品,我们以组织结点(或组织结点集合)为中心,设有一个由l 个资源结点、m 个配置结点和n 个组织结点组成的集合,i = 1, 2, ···, n ;j = 1, 2, ···, m ;k = 1, 2, ···, l 。在第i 个组织结点的第j 个配置结点的第k 个资源结点上,基本商品的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ijk,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ijk,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ijk,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ijk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ijk ,则有如下关系式:( 1. 7. 64 )
其中,Q ijk 为第i 个组织结点的第j 个配置结点的第k 个资源结点上的基本商品的数量。
[0078] 以配置结点集合为中心,某一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应由如下关系式确定:
i = 1, 2, ···, n ;j = 1, 2, ···, m ;k = 1, 2, ···, l 。( 1. 7. 65 )
特别地,当消费者对于复合商品的需求量 与厂商对于复合商品
的供给量 相等时,

则式 ( 1. 7. 65 ) 可变成

i = 1, 2, ···, n ;j = 1, 2, ···, m ;k = 1, 2, ···, l 。( 1. 7. 66 )
当 时,我们可将式 ( 1. 7. 66 ) 所确定的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定义式
看作复合商品价值量的度量关系式 :
( 1. 7. 67 )
对于任一复杂元系统商品,我们应以组织结点(或组织结点集合)为中心,设有一个由l个资源结点、m 个配置结点和n 个组织结点组成的集合,i = 1, 2, ···, n ;j = 1, 2, ···, m ;k = 1, 2, ···, l 。就资源配置的完备性来看,该复杂元系统商品可分为五个基本部分,即:
(M1)来自集中合作组织的配置,其商品的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CC ,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CC ,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CC ,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CC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CC ,配置数量为Q CC ;
(M2)来自分散合作组织的配置,其商品的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DC ,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DC ,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DC ,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DC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DC ,配置数量为Q DC ;
(M3)来自基本协同组织的配置,其商品的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BS ,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BS ,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BS ,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BS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BS ,配置数量为Q BS ;
(M4)来自集中竞争组织的配置,其商品的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CK ,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CK ,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CK ,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CK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CK ,配置数量为Q CK ;
(M5)来自分散竞争组织的配置,其商品的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DK ,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DK ,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DK ,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DK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DK ,配置数量为Q DK ;
那么,此复杂元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按如下关系式确定:
( 1. 7. 68 )
其中,
D CC 为来自集中合作组织市场的需求,S CC为来自集中合作组织市场的供给,N CC 为集中合作组织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不同厂商的总数目,k CC 为本商品的综合品质在集中合作组织市场上的排序,W CC 为来自集中合作组织配置的不可靠性;
D DC 为来自分散合作组织市场的需求,S DC为来自分散合作组织市场的供给,N DC 为分散合作组织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不同厂商的总数目,k DC 为本商品的综合品质在分散合作组织市场上的排序,W DC 为来自分散合作组织配置的不可靠性;
D BS 为来自基本协同组织市场的需求,S BS为来自基本协同组织市场的供给,N BS 为基本协同组织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不同厂商的总数目,k BS 为本商品的综合品质在基本协同组织市场上的排序,W BS 为来自基本协同组织配置的不可靠性;
D CK 为来自集中竞争组织市场的需求,S CK为来自集中竞争组织市场的供给,N CK 为集中竞争组织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不同厂商的总数目,k CK 为本商品的综合品质在集中竞争组织市场上的排序,W CK 为来自集中竞争组织配置的不可靠性;
D DK 为来自分散竞争组织市场的需求,S DK为来自分散竞争组织市场的供给,N DK 为分散竞争组织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不同厂商的总数目,k DK 为本商品的综合品质在分散竞争组织市场上的排序,W DK 为来自分散竞争组织配置的不可靠性。
[0079] 在包含相同数量基本商品的情形下,复杂元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与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未必相等,这里应有如下关系:( 1. 7. 69 a )
或 ( 1. 7. 69 b )
这里,ξ为任意小的正数。
[0080] 特别地,当消费者对于复杂元系统商品的需求量d( t ) 与厂商对于复杂元系统商品的供给量s(t ) 相等时,, , ,
, ,
我们可将式 ( 1. 7. 68 ) 所确定的复杂元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定义式看作复杂
元系统商品价值量的度量关系式 :
( 1. 7. 70 )
在包含相同数量基本商品的情形下,复杂元系统商品的价值量与复合商品的价值量未必相等,这里应有如下两种可能关系:
( 1. 7. 71 a )
或 ( 1. 7. 71 b )
这里,ξ为任意小的正数。
[0081] 对于任一广义元系统商品,我们应以组织结点(或组织结点集合)为中心,设有一个由l 个资源结点、m 个配置结点和n 个组织结点组成的集合,i = 1, 2, ···, n ;j =1, 2, ···, m ;k = 1, 2, ···, l 。就资源配置的完备性来看,该广义元系统商品可分为十个基本部分,即:
(IM1)来自内部集中合作组织的配置,其商品的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ICC ,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ICC ,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ICC ,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ICC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ICC ,配置数量为Q ICC ;
(IM2)来自内部分散合作组织的配置,其商品的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IDC ,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IDC ,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IDC ,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IDC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IDC ,配置数量为Q IDC ;
(IM3)来自内部基本协同组织的配置,其商品的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IBS ,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IBS ,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IBS ,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IBS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IBS ,配置数量为Q IBS ;
(IM4)来自内部集中竞争组织的配置,其商品的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ICK ,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ICK ,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ICK ,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ICK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ICK ,配置数量为Q ICK ;
(IM5)来自内部分散竞争组织的配置,其商品的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IDK ,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IDK ,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IDK ,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IDK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IDK ,配置数量为Q IDK ;
(EM1)来自外部集中合作组织的配置,其商品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ECC ,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ECC ,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ECC ,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ECC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ECC ,配置数量为Q ECC ;
(EM2)来自外部分散合作组织的配置,其商品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EDC ,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EDC ,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EDC ,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EDC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EDC ,配置数量为Q EDC ;
(EM3)来自外部基本协同组织的配置,其商品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EBS ,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EBS ,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EBS ,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EBS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EBS ,配置数量为Q EBS ;
(EM4)来自外部集中竞争组织的配置,其商品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ECK ,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ECK ,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ECK ,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ECK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ECK ,配置数量为Q ECK ;
(EM5)来自外部分散竞争组织的配置,其商品配置基础阻滞系数(风险性)为c d 1, EDK ,价值本体稀缺度为c d 2, EDK ,资源投入有限性为c d 3, EDK ,价值本体竞争性为c d 4, EDK ,价值构成智能化水平c d 5, EDK ,配置数量为Q EDK ;
那么,此广义元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按如下关系式确定:

( 1. 7. 72 )
其中,
D ICC 为来自内部集中合作组织市场的需求,S ICC为来自内部集中合作组织市场的供给,N ICC 为内部集中合作组织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不同厂商的总数目,k ICC 为本商品的综合品质在内部集中合作组织市场上的排序,W ICC 为来自内部集中合作组织配置的不可靠性;
D IDC 为来自内部分散合作组织市场的需求,S IDC为来自内部分散合作组织市场的供给,N IDC 为内部分散合作组织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不同厂商的总数目,k IDC 为本商品的综合品质在内部分散合作组织市场上的排序,W IDC 为来自内部分散合作组织配置的不可靠性;
D IBS 为来自内部基本协同组织市场的需求,S IBS为来自内部基本协同组织市场的供给,N IBS 为内部基本协同组织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不同厂商的总数目,k IBS 为本商品的综合品质在内部基本协同组织市场上的排序,W IBS 为来自内部基本协同组织配置的不可靠性;
D ICK 为来自内部集中竞争组织市场的需求,S ICK为来自内部集中竞争组织市场的供给,N ICK 为内部集中竞争组织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不同厂商的总数目,k ICK 为本商品的综合品质在内部集中竞争组织市场上的排序,W ICK 为来自内部集中竞争组织配置的不可靠性;
D IDK 为来自内部分散竞争组织市场的需求,S IDK为来自内部分散竞争组织市场的供给,N IDK 为内部分散竞争组织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不同厂商的总数目,k IDK 为本商品的综合品质在内部分散竞争组织市场上的排序,W IDK 为来自内部分散竞争组织配置的不可靠性;
D ECC 为来自外部集中合作组织市场的需求,S ECC为来自外部集中合作组织市场的供给,N ECC 为外部集中合作组织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不同厂商的总数目,k ECC 为本商品的综合品质在外部集中合作组织市场上的排序,W ECC 为来自外部集中合作组织配置的不可靠性;
D EDC 为来自外部分散合作组织市场的需求,S EDC为来自外部分散合作组织市场的供给,N EDC 为外部分散合作组织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不同厂商的总数目,k EDC 为本商品的综合品质在外部分散合作组织市场上的排序,W EDC 为来自外部分散合作组织配置的不可靠性;
D EBS 为来自外部基本协同组织市场的需求,S EBS为来自外部基本协同组织市场的供给,N EBS 为外部基本协同组织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不同厂商的总数目,k EBS 为本商品的综合品质在外部基本协同组织市场上的排序,W EBS 为来自外部基本协同组织配置的不可靠性;
D ECK 为来自外部集中竞争组织市场的需求,S ECK为来自外部集中竞争组织市场的供给,N ECK 为外部集中竞争组织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不同厂商的总数目,k ECK 为本商品的综合品质在外部集中竞争组织市场上的排序,W ECK 为来自外部集中竞争组织配置的不可靠性;
D EDK 为来自外部分散竞争组织市场的需求,S EDK为来自外部分散竞争组织市场的供给,N EDK 为外部分散竞争组织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不同厂商的总数目,k EDK 为本商品的综合品质在外部分散竞争组织市场上的排序,W EDK 为来自外部分散竞争组织配置的不可靠性。
[0082] 在包含相同数量基本商品的情形下,广义元系统商品的经济配置量与复合商品的经济配置量未必相等,这里应有如下关系:( 1. 7. 73 a )
或 ( 1. 7. 73 b )
这里,ξ为任意小的正数。
[0083] (3)对于全球价值链,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坚持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核心,建立市场配置价值计量的计算技术基础和实验技术基础。
[0084] 树分析法可用于GVC 市场配置价值领域。价值树分析可以看作这样一种方法:以对一定的人类组织和个人有意义的事物——顶端事物作为分析目标,应用逻辑演绎的方法研究分析造成顶端事物发生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原因,并用“逻辑门”(如逻辑或门,逻辑与门,逻辑非门等)将各个原因事件相联系,建立起一倒立的树状图形,然后应用概率统计等方法对这个价值树进行定性分析——寻求导致顶端事物发生的最小割集(即最薄弱环节),以及定量分析——由基本事件发生概率评价顶端事件发生概率。
[0085] 设给定由n 个基本事物A l , A 2 , …, A n 以及仅由逻辑“与门”与“或门”相联系组成的价值树,且假定GVC 市场配置系统只有有效和失效两个状态,令

( 2. 271 )
其中,φ( x ) 为GVC 市场配置系统的结构函数,用以刻划基本事件状态变量 ( x l , x 2 , …, x n ) 与顶事件状态的关系。对仅由逻辑“或门”和“与门”构成的一个并联和串联系统,其结构函数分别为
( 2. 272 )

图3 表示一价值树,其结构函数为
如果引入模糊集概念,则会得到一致的但更为清晰明了的结果。
[0086] 设 , 是论域U上的两个模糊子集, , (u∈U ) 为 与 的隶属函数。由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我们有
0≤ ≤1, 0≤ ≤1
对任意u ∈U,有
= max ( , )
= min ( , )( 2. 273 )
可以看出, 与 作为模糊集 ∪ , ∩ 的隶属函数,其定义为“max”
与“min”正是“或门”和“与门”逻辑运算的数学定义。另因x i = ( i =1, 2, …, n ) 及φ( x l , x 2 , …, x n ) 是仅取0, 1值的变量和函数,故只要

( 2. 274 )
那么,完全与“或”、“与”逻辑运算相一致。比如,在基本事件状态为x l = 0,x 2 = 1,x 3 = 0,x 4 = 1,x 5 = 1,时,有

它表示如发生第2,4,5三个基本事件,则顶事件必发生。可见,用隶属函数概念定义结构函数,同样可描述价值树顶事件发生状况。
[0087] 为了简洁,以下省略去模糊集符号。设F i 为价值形成原因;G i为价值形成原因的重要性;W i 为价值形成原因的效果;E i 为树F i 影响的评价,表示重要性G i 与效果W i 的关系;E T 为主观信息的总评价(综合评价)。由模糊数学概念则有以 、 、 、 分别表示E i 、G i 、W i 、E T 模糊集为隶属函数,则由
式 ( 2. 274 ) 及价值树构成的概念,有
= ( 2. 275 )
= ( 2. 276 )
4、附图说明
图1 是用价值网络表示GVC市场配置价值关系图。
图2 是价值网络的一种表达。
为了表达GVC 市场配置系统与其要素对一定社会组织或个人的价值关系,可以建立“价值网络”。这种网络可以被我们看作是基于广义图的表示法,其中的各个结点代表某些事物,结点之间的联线或弧说明它们之间的价值关系。
[0088] 图1中的价值网络表达一种基本的GVC 市场配置价值关系。图2中的价值图络表达另一种比较特殊的GVC 市场配置价值关系。图中箭线旁边的
+、一号分别代表正面价值关系和负面价值关系。在GVC 市场配置价值网络中,箭线总是指向GVC 市场配置主体或一定的人类组织和个人;在GVC 市场配置基础结点、作用中介结点和作用结果结点之间没有价值连线。
[0089] 图3说明:图3 表示一价值树,其结构函数为
如果引入模糊集概念,则会得到一致的但更为清晰明了的结果。
[0090] 图4 是GVC市场配置系统实验室分类结构示意图。随着全球高速信息网的逐步建成和我国信息工程的逐步实施,资源配置行为将逐步实现电脑化并置于信息网的控制范围内,从个人或组织、集团的GVC 市场配置行为中研究社会GVC 市场配置系统的运行特征成为可能,GVC 市场配置问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基本原理将逐步打破传统的基于统计数据的整体概念这个范畴,从而进入一种全息的信息网络范围内,从微观的GVC 市场配置行为中揭示GVC 市场配置现象及其规则,这种广义上的GVC 市场配置系统实验室的研究和建设成为可能。
[0091] 图4 给出GVC 市场配置系统实验室的一种分类结构。第一层分类依据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第二层分类依据设计目的和功能;第三层分类依据应用层次和服务对象。 [0092] 5、具体实施方式有待于开发建立的MA / GVC系统,无疑是一种先进的经济科学技术体系、一种先进
的管理科学技术体系以及一种先进的系统工程理论和实践,它涉及面广,投人大,实施周期长,难度大,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保证项目实施的成功。
C1 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项目实施规划
根据全球价值链组织实际,确定整个项目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主要实施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系统控制、销售配置、应收配置、物流安排、应付配置、库存配置、存货核算、产品数据配置(含全球价值链结构配置、工艺配置)、费用预算配置(含费用配置)、金融项目核算、PDM数据整理及需求分析、硬件网络环境搭建、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周期为12个月左右。主要完成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规范、透明基础配置。
[0093] 第二个阶段,是集成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生产主规划、物料需求规划、能力平衡、车间项目配置、质量配置、设备计量配置、人力资源配置、解决分析、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周期为16个月左右。主要实现以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市场为需求、以纵向及横向带动的主规划为核心、以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投入产出为主要内容的全息协同性组织模式,有效地控制在制品,最大限度地压缩存货,提高交货期,快速地满足市场需要。
[0094] C2 市场配置的总体目标a.以实施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项目为契机,促进全球价值链由传统的封闭、低效率、粗放式配置模式向透明、协同、规范、精益的配置模式的转变,支撑全球价值链战略目标的实现。
[0095] b.加强全球价值链基础配置。建立规范的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数据标准及编码体系,促进全球价值链基础整顿;加强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产品设计、工艺文件标准化配置;细化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原材料消耗、工时、资金占用、设备台时定额配置;规范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全球价值链生产期标准;加强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客户资源信息配置;细化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成本费用及价格配置;加强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运载流程及色规范配置。
[0096] c.改进配置、决策方法。实现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信息资源规划、各子系统的数据集成和数据库全局共享;建立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全球价值链基础信息结构,包括集成的信息网络和全面统一的数据交互格式;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齐套库存配置及分析;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过程消耗成本核算;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赊销风险控制及客户资源配置;纵向及横向带动的主系统运行规划、物料需求规划、订单配置的集成应用;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分产品的实时成本核算;快速报价;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利润预算及盈亏平衡分析;在线多维数据分析,支持决策应用。
[0097] d.以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为规范,系统提升全球价值链配置,支撑全球价值链进行系统进化,形成透明、开放、协同、规范、精益的全球价值链文化。
[0098] C3 市场配置的实施内容a.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流安排。依托全新的信息系统支持,及时传递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系统的需求,并通过与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系统的信息集成,迅速对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保证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物料的齐套性。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系统根据系统运行规划,提出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的需求规划;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系统可以根据物料规划查询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齐套情况,提出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安排规划;依托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系统的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信息集成,建立完善的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供应商配置体系;将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供应商的交货期、物品质量等信息作为供应商评价的依据;把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供应商评价结果同物流安排份额分配、付款政策结合起来;建立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安排周期、经济批量、安全库存等基础配置的信息库,为及时保障材料供应提供依据。
[0099] b.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销售、库存和生产系统。系统运行规划是指导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为了保障系统运行规划的实施,同时会产生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料物流安排规划、外协件规划、车间项目规划、设备使用规划、工装模具规划等一系列配套的规划。系统运行规划与这些规划是纲和目的关系,纲举才能目张。
[0100] c.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成本配置。对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生产成本进行规划、核算、控制和配置,建立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部门成本预算方法,并与事中成本分析相对比,使预算逐步部门学、准确,为全球价值链组织决策提供有用的资料。
[0101] d.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付配置。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付款子系统主要配置全球价值链在运行过程中与供应商发生的各种往来款项,有效地帮助全球价值链配置者掌握资金的流向,通过监控付款情况来控制全球价值链资金的流出,形成流动资金的良好循环。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付款子系统基于物流安排活动的发生填写发票、税金和物流安排费用,也可以直接调用物流安排子系统生成的订单。发票金额与入库物料的分摊,可以确定入库物料付款情况。发票过账后生成应付款台账,付款单与应付款台账进行结算,确定已付款金额和未付款金额,同时可处理预付款。为了实时掌握全球价值链组织未来的资金流出情况,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系统还提供丰富的查询统计功能,并与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流安排子系统、账务子系统集成使用。
[0102] e.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收配置。全球价值链组织通过对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系统的应用,实现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金融项目部门与销售部门间数据的共享,在网络上完成数据信息的交流;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金融项目部的收入核算表款将以销售部门的销售发票为依据进行登记;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收入核算表款按往来户进行归集。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收款、销售发票有据可依,明确流程来源。回款结算时可以指定到每一笔应收款,使收入核算表龄、预收账龄反映及时、准确,不但可以进行收入核算表龄、预收账龄分析,还可以进行回款账龄分析。
[0103]
[0104]
[0105]
[0106] 基于一系列独立自由完成的重大开创性学术研究成果,发明人李宗诚提出一项可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的战略——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 [0107] 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的总体战略目标可归结为如下内容:1、在技术开发的基础方面(ICT产业链的前端),以多层级多模式的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止的“资源池”——云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的技术支持体系。
[0108] 2、在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ICT产业链的末端),以多层级多模式的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IIS & IIT; ),将赋予生命活力的新型全球互联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DCN),大力推行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联网和生态运行网。
[0109] 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本发明人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 [0110] 基于云计算变革的天地计算革命,以多层级多模式的全球价值链系统为核心,以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持基础,将物流网络、能源网络、信息网络、金融网络和知识网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高效、集约、具有生命(或生态)自组织性质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大系统,极大地简化团队管理(及企业管理)、部门管理(及产业管理)、区域管理以及国家管理和全球管理,有效降低团队(及企业)基础设施成本、部门(及产业)基础设施成本、区域基础设施成本以及国家基础设施成本和全球基础设施成本,全面提高团队(及企业)信息化水平、部门(及产业)信息化水平、区域信息化水平以及国家信息化水平和全球信息化水平,将一切社会性的组织及其活动变成全球多层级多模式系统功效链网络体系中的配置结点及其活动,尤其将一切社会性的经济组织及其活动变成全球多层级多模式价值链网络体系中的配置结点及其活动,最终将导致知识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成为社会的、组织的、个人的基本属性。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