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工具

阅读:426发布:2024-01-09

专利汇可以提供变速工具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速工具,包括 开关 、 齿轮 箱机壳、 电机 、 输出轴 、与电机和输出轴配接的多级传动齿轮组以及带有内齿的调速环,与调速环配接的调速拨叉以及设置在齿轮箱机壳与调速拨叉之间的拉簧,设置有滑槽的 扭矩 控制环,调速拨叉连接部可移动地设置在滑槽内,当输出轴负载达到预定值,扭矩控制环旋转使得调速拨叉在拉簧的作用下在滑槽 中轴 向移动,从而带动调速环轴向移动。本实用新型的变速工具能够实现根据负载扭矩变化自动调整输出的转速和扭矩。,下面是变速工具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变速工具,包括开关(26)、齿轮箱机壳(30)、达(24)、输出轴(28)、 与所述电机(24)和所述输出轴(28)配接的多级传动齿轮机构(60)以及调速 环(120,120’),由所述的多级传动齿轮机构(60)驱动旋转的扭矩控制环 (80,80a,80b,80c),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速工具还包括与所述调速环 (120,120’)配接的调速拨叉(130)以及沿所述调速环(120,120’)的轴向驱动 所述调速拨叉(130)的第一弹性元件(164,165),所述扭矩控制环 (80,80a,80b,80c)与所述机壳(30)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166,167),所 述的扭矩控制环(80,80a,80b,80c)与所述的调速拨叉(130)二者其中一 个设置有滑槽(96,96’),另一个设置有可移动地收容在所述的滑槽(96,96’) 内的连接部(140),当输出轴负载达到预定值,所述扭矩控制环 (80,80a,80b,80c)克服第二弹性元件(166,167)弹旋转,使得所述的调速 拨叉(130)在所述第一弹性元件(164、165)的驱动下轴向移动,从而带 动所述调速环(120、1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96,96’)包括 至少一个弧状凹槽(97),一个轴向凹槽(91)以及一个连接所述弧状凹槽 (97)和所述轴向凹槽(91)的斜向凹槽(93),所述的弧状凹槽(97), 所述轴向凹槽(91)与所述斜向凹槽(93)形成连续的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96,96’) 设置在所述扭矩控制环(80,80a,80b,80c)外圆周上,所述滑槽(96,96’) 包括两个轴向端面(95,98;95’,98’)和两个侧向端面(99),所述的一 个轴向端面(98、95’)中部向内凸出,所述凸出部(104)包括一顶边(100) 和两侧边(102),所述滑槽(96,96’)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对滑杆(110), 所述滑杆(110)包括呈直三角形或直角梯形的主体(114),所述主体(114) 的一条直边可与所述凸出部(104)的顶边(100)一起与所述滑槽(96,96’) 另一轴向端面(95,98’)构成弧状凹槽(97),所述主体(114)的另一条 直边与所述滑槽(96,96’)的侧端面(99)构成轴向凹槽(91),所述主体 (114)的斜边与所述凸出部(104)的侧边(102)构成斜向凹槽(9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110)的一端自 由,另一端可旋转地与所述滑槽(96,96’)连接,所述的滑杆(110)包括 由所述主体(114)径向向下延伸的连接端(116),所述连接端(116)和 所述滑槽(96,96’)之间设有第三弹性元件(112),所述滑杆(110)在所 述第三弹性元件(112)作用下使得所述主体(114)的斜边抵靠在所述凸 出部(104)的侧边(102)上,所述主体(114)的一条直边与所述凸出部 (104)的顶边(100)构成所述弧状凹槽(97)的连续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元件(112) 是一端与所述滑杆(1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槽(96,96’)连接的扭 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齿圈的内圆周 上设置有第一弧形凹槽(106)以及两个贯通所述滑槽(96,96’)和第一弧 形凹槽(106)的通孔(94),所述的连接端(116)设置有凹槽(118),所 述的滑杆(110)的连接端(116)穿过所述的通孔(94),所述的第三弹性 元件(112)为金属弹片收容在所述第一弧形凹槽(106)中与所述滑杆(110) 上的凹槽(118)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凹槽(93)的底 面从连接所述轴向凹槽(91)的一端至连接所述弧状凹槽(97)的一端逐 渐上升使得其端面(181)高于所述弧状凹槽(97)的底面,所述主体(114) 的一条直边、所述斜向凹槽(93)的端面(181)与所述凸出部(104)的 顶边(100)一起构成所述弧状凹槽(97)的连续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弹性元件 (164)是一端与所述齿轮箱机(30)壳连接,另一端与调速拨叉(130) 连接的拉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弹性元件 (165)是压簧。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 (166)是一对设置在所述扭矩控制环(80,80a,80c)外周的拉簧,所述拉 簧一端与所述扭矩控制环(80,80a,80c)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齿轮箱机壳(30) 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矩控制环(80b) 的外圆周还设置有第二弧形凹槽(81)收容所述第二弹性元件(167),所 述第二弹性元件(167)是两端分别与第二弧形凹槽(81)两侧端面(83) 抵靠的压簧。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级传动齿 轮机构(60)至少包括第一行星架(68)、第一行星轮组(62)、设置在所述扭矩 控制环(80,80a,80b,80c)内圆周上的第一内齿圈(74)、第二行星架(70)以 及第二行星轮组(64),所述齿轮箱机壳(30)设置有第一连接件(38,38’), 所述调速环(120,120’)包括设置在内圆周上的内齿(76,76’)和设置在外圆周 上的第二连接件(124,124’),所述第二连接件(124,124’)与所述第一连接件 (38,38’)可脱离地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速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速环(120)在 第一位置时其内齿(76)与所述第一行星架(68)和所述第二行星轮组(64) 啮合,所述调速环(120)在第二位置时其内齿(76)与所述第一行星架(68) 脱离,与第二行星轮组(64)啮合,所述调速环(120)的第二连接件(124) 与所述齿轮箱机壳(30)的第一连接件(38)对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速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8) 是多个凹槽,所述第二连接件(124)是与所述凹槽相应设置的多个突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矩控制环 (80,80a,80b,80c)的前端面设置有两个轴向的第一孔(90),所述齿轮箱 机壳(30)设置有轴向第二孔(48)以及与第二孔(48)相通的第三孔(50), 所述的第二孔(48)内收容有压簧(180)和定位插杆(170),所述定位插 杆(170)包括沿第二孔(48)轴向向后延伸的主体(172)和穿过第三孔 (50)伸出所述齿轮箱机壳(30)外的支脚(174),所述支脚(174)与所 述开关(26)可脱离地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速拨叉(130) 和所述调速环(120、120’)是通过C形金属环(160)连接,所述金属环 (160)与所述调速拨叉(130)固定连接,所述调速环(120、120’)外周 设置有周向环槽(122)收容所述金属环(160)并可相对所述金属环旋转。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速工具,尤其是一种由电动达、气动马达或液动 马达驱动的带多级变速传动机构可输出不同转速的工具,如电钻、螺丝批和 锤钻等。

背景技术

一种变速工具,如电钻、螺丝批和锤钻等,带有多级变速传动机构可根 据负载扭矩变化输出不同的转速。变速工具的多极变速传动机构通常都包括 连接电机输出轴的多级传动齿轮机构和调速装置,该调速装置轴向运动改 变与多级传动齿轮机构之间的啮合关系从而改变传动比输出不同的速度。在 现有技术中,调速装置的调节通常是人工操作完成,如美国专利公告第 6655470号揭示了一种手动调速装置,该调速装置的调速环通过连接件与设 置在机壳上可轴向运动的操作件连接;操作者推动操作件轴向移动进而带动 调速环轴向移动,使得调速环可选择地将多级传动齿轮机构中的第一内齿圈 或第二内齿圈与机壳紧或者调速环同时与第一、二内齿圈啮合使其同步旋 转,从而实现三种不同转速和扭矩的输出。但是这种人工操作使得操作者不 得不时刻关注工具的工作状态、负载变化情况并判断什么时刻调节调速装置。 这种人工操作对操作者的操作技能要求高,且不利于提高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变速工具,该工具的调速装 置能够根据负载扭矩变化自动调整工作头的转速和输出扭矩。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变速工具,该工具在 输出高速的工作状态能稳定工作。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变速工具,该工具在 输出低速的工作状态能稳定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速工具,包括开关、齿轮箱机壳、马 达、输出轴、与所述电机和所述输出轴配接的多级传动齿轮机构以及调速环, 所述的多级传动齿轮机构包括扭矩控制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速工具还 包括与所述调速环配接的调速拨叉以及沿所述调速环的轴向驱动所述调速拨 叉的第一弹性元件,所述扭矩控制环与所述机壳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 所述的扭矩控制环与所述的调速拨叉二者其中一个设置有滑槽,另一个设置 有可移动地收容在所述的滑槽内的连接部,当输出轴负载达到预定值,所述 扭矩控制环克服第二弹性元件弹旋转,使得所述的调速拨叉在所述第一弹 性元件的驱动下轴向移动,从而带动所述调速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滑槽包括至少一个弧状凹槽,一 个轴向凹槽以及一个连接所述弧状凹槽和所述轴向凹槽的斜向凹槽,所述的 弧状凹槽,所述轴向凹槽与所述斜向凹槽形成连续的路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滑槽设置在所述扭矩控制环外圆 周上,所述滑槽包括两个轴向端面和两个侧向端面,所述的一个轴向端面中 部向内凸出,所述凸出部包括一顶边和两侧边,所述滑槽两端分别设置有一 对滑杆,所述滑杆包括呈直三角形或直角梯形的主体,所述主体的一条直 边可与所述凸出部的顶边一起与所述滑槽另一轴向端面构成弧状凹槽,所述 主体的另一条直边与所述滑槽的侧端面构成轴向凹槽,所述主体的斜边与所 述凸出部的侧边构成斜向凹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滑杆的一端自由,另一端可旋转 地与所述第一弧状凹槽连接,所述的滑杆包括由所述主体径向向下延伸的连 接端,所述连接端和所述第一弧状凹槽之间设有第三弹性元件,所述滑杆在 所述第三弹性元件作用下使得所述主体的斜边抵靠在所述凸出部的侧边上, 所述主体的一条直边与所述凸出部的顶边构成所述第二弧状凹槽的连续端 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斜向凹槽的底面从连接所述轴向 凹槽的一端至连接所述弧状凹槽的一端逐渐上升使得其端面高于所述弧状凹 槽的底面,所述主体的一条直边、所述斜向凹槽的端面与所述凸出部的顶边 一起构成所述第二弧状凹槽的连续端面。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扭矩控制环的前端面设置有两 个轴向的第一孔,所述齿轮箱机壳设置有轴向第二孔以及与第二孔相通的第 三孔,所述的第二孔内收容有压簧和定位插杆,所述定位插杆包括沿第二孔 轴向向后延伸的主体和穿过第三孔伸出所述齿轮箱机壳外的支脚,所述支脚 与所述开关可脱离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变速工具的调速装置充分利用负载扭矩增大时第一行星轮组 带动第一内齿圈旋转的特点,在第一内齿圈的外围设置滑槽,调速环与连接 部可移动地设置在滑槽中的调速拨叉连接,调速拨叉在第一弹性元件拉力作 用下轴向移动,从而带动调速环轴向运动改变与多级传动齿轮的啮合关系, 实现了自动调整工作头的转速和输出扭矩。
本实用新型的滑槽包括至少一个弧状凹槽,一个轴向凹槽以及一个连接 弧状凹槽和轴向凹槽的斜向凹槽,调速拨叉的连接部收容在滑槽内并可沿由 弧状凹槽,轴向凹槽与斜向凹槽构成的连续路径移动。  当负载扭矩变化没有 达到预定值时,第一内齿圈旋转相当于调速拨叉的连接部在弧状凹槽中运动, 由于滑杆与凸出部构成的弧状凹槽的连续端面或由于滑杆、斜向凹槽的端面 与凸出部一起构成的弧状凹槽的连续端面的阻挡,调速拨叉不能轴向移动从 而保证了调速环在第一位置时工具的稳定工作,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很容 易通过改变连续端面的弧度来设置调速环在第一位置时工具的稳定工作的负 载扭矩变化范围,也即改变了输出不同转速需达到的负载预定值。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内齿圈的前端面设置有两个轴向第一孔,齿轮箱机壳 设置有轴向第二孔以及与第二孔相通的第三孔,第二孔内收容有压簧和定位 插杆,定位插杆与开关可脱离地连接。当负载扭矩超过预定值时,第一内齿 圈相对调速拨叉旋转到侧向端面时,调速拨叉在第一弹性元件的带动下沿轴 向凹槽轴向运动,并带动调速环到第二位置,同时第一内齿圈的前端面轴向 第一孔旋转到齿轮箱机壳轴向第二孔的对齐位置时,定位插杆在压簧的作用 下插入第一内齿圈的轴向第一孔中,从而限制了第一内齿圈的旋转,进而保 证了调速环在第二位置时工具的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以电钻为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钻的局部剖视图,其中调速环位 于第一位置。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钻多级变速传动机构的立体分解 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滑杆的立体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扭矩控制环的正面立体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扭矩控制环的后面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钻的局部剖视图,其中调速环位 于第二位置。
图6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负载变化没有达到预定值时扭矩 控制环克服第二弹性元件的弹力旋转,调速拨叉的连接部在扭矩控制环弧形 凹槽运动的示意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负载变化达到预定值时扭矩控制 环克服第二弹性元件的弹力进一步旋转,调速拨叉的连接部在第一弹性元件 的拉力作用下沿扭矩控制环的轴向凹槽做轴向前移的示意图。
图6c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扭矩控制环在第二弹性元件作用 下复位,调速拨叉的连接部克服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沿扭矩控制环的斜向凹 槽轴向后移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钻多级变速传动部分的局部示意 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扭矩控制环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中的扭矩控制环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电钻多级变速传动机构的部分立 体分解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中的扭矩控制环的立体图。 其中:
20电钻、                      22电机轴、                    24电机
25支架、                      26开关、                      27外齿
28输出轴、                    30齿轮箱机壳、                32中心孔
34连接孔、                    35突起、                      36,36’支撑
38,38’凹槽、                40,40’第一齿轮箱机壳、      42第一轴向长孔
44第二轴向长孔、              46轴向导槽、                  48轴向孔
50孔、                        52弧形槽、                    54弧形支脚
56突起、                      58第二齿轮箱机壳、            60多级传动齿轮机构
62第一行星轮组、              64第二行星轮组、              66第三行星轮组
68第一行星架、                70,70’第二行星架、          72第三行星架
74第一内齿圈、                76,76’第二内齿圈、          78第三内齿圈
80,80a,80b扭矩控制环、      81第二弧形凹槽、              82环状主体
83侧端面、                    84弧形支脚、                  86弧形槽
88突起、                      90轴向孔、                    91轴向凹槽
92突起、                     93斜向凹槽、               94通孔
95,95’后端面、             96,96’滑槽、             97弧状凹槽
98前端面、                   99侧向端面、               100顶边
102侧边、                    104凸出部、                106第一弧形凹槽
110滑杆、                    112金属弹片、              114主体
116连接端、                  118凹槽、                  120、120’调速环
122环形槽、                  124、124’突起、           130调速拨叉
132主体、                    134通孔、                  136弧形槽
138凸胫、                    140连接部、                142、142’外齿圈
144支架、                    146第一太阳轮、            148支架
150第二太阳轮、              152支架、                  160C形金属环
162支脚、                    164拉簧、                  165压簧
166拉簧、                    167压簧、                  170定位插杆
172主体、                    174支脚、                  180压簧
181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电钻20为例具体说明变速传动机构,尤其是实 现调速环轴向运动的调速装置。
参照图1至5所示,一种电钻20,包括带电机轴22的电机24、带两个 支架25的启动/停止电机的开关26、带外齿圈27的输出轴28、齿轮箱机壳 30、连接电机轴22和输出轴28的多级传动齿轮机构60、由多级传动齿轮机 构60驱动旋转的扭矩控制环80、与多级传动齿轮机构60套接的可轴向移动 的调速环120、调速拨叉130、带有三个支脚162的C形金属环160、设置在 齿轮箱机壳30与调速拨叉130之间的拉簧164、设置在扭矩控制环80与齿 轮箱机壳30之间的一对拉簧166、定位插杆170以及与定位插杆170配接的 压簧180,其中定位插杆170包括圆柱状的主体172和由主体172向下延伸 的两个支脚174。
齿轮箱机壳30包括带中心孔32、两个连接孔34以及下部分设置有径向 突起35的支撑盘36;内表面带多个周向均匀分布凹槽38的第一齿轮箱机壳 40;第一齿轮箱机壳40上还设置有贯通机壳内、外表面的第一轴向长孔42、 三个第二轴向长孔44和轴向导槽46;第一齿轮箱机壳40的后端还设置有收 容定位插杆170以及压簧180的轴向孔48、贯通该轴向孔48和机壳外表面 的孔50、弧形槽52以及弧形支脚54,定位插杆170的支脚174穿过孔50 伸出第一齿轮箱机壳40外;以及带径向突起56的第二齿轮箱机壳58。在连 接时,第一齿轮箱机壳40的弧形支脚54部分覆盖在支撑盘36的的突起35 的外圆周表面上并通过螺栓或业界习知其他方式固定连接,第一齿轮箱机壳 40的前端面与第二齿轮箱机壳58的后端面也可通过螺栓或业界习知其他方 式固定连接,共同形成收容多级传动齿轮机构60的空腔。
多级传动齿轮机构60包括第一、二和三行星轮组62、64和66;第一、 二和三行星架68、70和72;设置在扭矩控制环80内圆周面上的第一内齿圈 74;设置在调速环120内圆周面的第二内齿圈76的;第三内齿圈78。
扭矩控制环80包括环状主体82,与环状主体82配接的两个滑杆110和 金属弹片112,其中滑杆110包括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的主体114和靠近 两直角边设置的径向向下延伸的连接端116以及设置在连接端116上的凹槽 118。环状主体82的后端上部设置弧形支脚84和弧形槽86;环状主体82前 端下部设置有径向向外延伸突起88,其中突起88上设置有两个轴向孔90; 环状主体82外圆周面设置有环状突起92,以及带有两个通孔94的滑槽96, 其中滑槽96的前端面98中部向内凸出,形成由一顶边100和两侧边102组 成的凸出部104;环状主体84的内圆周面设置有第一内齿圈74以及对应于 两通孔94设置的第一弧形凹槽106。滑杆110的连接端116穿过贯通滑槽96 和第一弧形凹槽106的通孔94中,金属弹片112收容在第一弧形凹槽106 中与连接端116上的凹槽118相配合(见图4b)。连接后的主体(114)的斜 边抵靠在凸出部104的侧边102上,其直角边与凸出部104的顶边100形成 连续的前端面,并与滑槽96的后端面95一起构成了弧状凹槽97(见图4a), 主体114的另一条直边与所述滑槽96的侧端面99构成轴向凹槽91,主体114 的斜边与凸出部104的侧边102构成斜向凹槽93。
调速环120的内圆周面设置有第二内齿圈76,外圆周面设置有环形槽 122,在外圆周面的前端设置有多个周向均匀分布的突起124,该突起124可 脱离地与第一齿轮箱机壳40内表面的多个凹槽38相配合。
调速拨叉130包括呈半圆柱状的主体132,主体132的外表面设置有通 孔134和收容C形金属环160的弧形槽136,弧形槽136中还设置有三个贯 通内外表面的通孔(未图示),C形金属环160的三个支脚162分别穿过该三 个通孔径向向内延伸;主体132的内表面设置有轴向延伸的凸胫138,向下 延伸的连接部140。
第一行星架68的外圆周设置有外齿圈142,后端设置有支架144用于连 接第一行星轮组62,前端中心设置有第一太阳轮146。
第二行星架70的后端设置有支架148用于连接第二行星轮组64,前端 中心设置有第二太阳轮150。
第三行星架72的后端设置有支架152用于连接第三行星轮组66,前端 中心设置与输出轴28的外齿圈27啮合的内齿圈(未图示)。
在安装时,扭矩控制环80收容在第一齿轮箱机壳40中,其环状主体82、 弧形支脚84跨骑在支撑盘36的两侧将扭矩控制环80轴向固定,弧形槽86 部分收容支撑盘36上的径向突起35使得扭矩控制环80可在一定范围内旋 转。两个拉簧166的一端与扭矩控制环80的环状突起92配接,另一端分别 与支撑盘36上的两个连接孔34相配接,拉簧166用于扭矩控制环80的旋转 复位。电机24的电机轴22穿过支撑盘36的中心孔32,驱动与扭矩控制环 80上的第一内齿圈74啮合的第一行星轮组62旋转,进而带动第一行星架68 旋转,第一行星架68的第一太阳轮146驱动与调速环120上的第二内齿圈 76啮合的第二行星轮组64旋转,进而带动第二行星架70旋转,第二行星架 70的第二太阳轮150驱动与第三内齿圈78啮合的第三行星轮组66旋转,从 而带动输出轴28旋转,输出一定转速。
调速拨叉130覆盖在第一齿轮箱机壳40的外圆周上,其连接部140穿过 第一齿轮箱机壳40上的第一轴向长孔42收容在扭矩控制环80的弧状凹槽 97中;调速拨叉130的凸胫138收容在第一齿轮箱机壳40的轴向导槽46中, 调速拨叉130可沿轴向导槽46做轴向运动;与调速拨叉130配接的C形金 属环160的三个支脚162分别穿过第一齿轮箱机壳40上的三个第二轴向长孔 44与调速环120外圆周的环形槽122连接。拉簧164的一端与调速拨叉130 的通孔134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齿轮箱机壳58上的径向突起56连接。
参见图1至图6c所示,在使用时按下开关26启动电机24电钻20开始 工作,开关26在按下时带动支架25向后运动与定位插杆170的支脚174脱 离连接,电钻20在第一工作状态,此时调速环120的第二内齿圈76同时与 第一行星架68的外齿圈142、第二行星轮组64啮合,调速拨叉130的连接 部140收容在扭矩控制环80的弧状凹槽97中。当负载扭矩增大,而电机24 输出功率不变时,第一行星轮组62驱动扭矩控制环80旋转,在负载扭矩变 化没有达到预定值时,由于调速拨叉130的连接部140受弧形凹槽97的前端 面的阻挡不能轴向运动如图6a所示,从而使得电钻20在第一工作状态稳定 工作,输出高速。当在负载扭矩变化达到预定值时,扭矩控制环80的旋转使 得调速拨叉130的连接部140脱离了弧状凹槽97的前端面的阻挡,并在拉簧 164的作用下沿轴向凹槽91轴向前移如图6b所示,进而通过调速拨叉130 的C形金属环160带动调速环120向轴向前移,调速环120的第二内齿圈76 与第一行星架68的外齿圈142脱离,与第二行星轮组64啮合同时调速环120 外围的突起124与齿轮箱机壳内壁凹槽38对接,当扭矩控制环80的旋转使 得调速拨叉130的连接部140脱离了弧状凹槽97的前端面的阻挡时,扭矩控 制环80前端面88上的一个轴向孔90旋转到与第一齿轮箱机壳40后端的轴 向孔48对齐位置,此时定位插杆170的主体172在压簧180的作用下向后伸 出插入轴向孔90中,将电钻20稳定在第二工作状态工作。当放松开关26 使电钻20停止工作时,开关26的支架25推动定位插杆170的支脚174压缩 压簧180前移使得定位插杆170的主体172脱离轴向孔90,同时扭矩控制环 80在拉簧166的作用下向相反方向旋转复位,调速拨叉130的连接部140沿 斜向凹槽93轴向后移并推动滑杆110的斜边使其绕连接端116枢转如图6c 所示,直至调速拨叉130的连接部140回到弧状凹槽97中,此时滑杆110 的斜边在金属弹片112的作用下回复到抵靠在凸出部104的侧边102的位置。 再次使用时,启动开关26重复上述过程。
参见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施例 的区别在于扭矩控制环80a的滑槽96’的后端面95’中部向内凸出形成凸出 部,第二行星架70’的外圆周设置有外齿圈142’,调速环120’外圆周面的后 端设置有多个周向均匀分布的突起124’,该突起124’可脱离地与第一齿轮箱 机壳40’内表面的多个凹槽38’相配合,在第二齿轮箱机壳58的径向突起56 与调速拨叉130之间设置压簧165。在第一工作状态时,调速环120’的第二 内齿圈76’同时与第二行星架70’的外齿142’、第二行星轮组64啮合。当负 载扭矩变化达到预定值时,扭矩控制环80a的旋转使得调速拨叉130在压簧 165的作用下轴向后移,进而带动调速环120’向轴向后移,在第二工作状态 工作,调速环120’的第二内齿圈76’与第二行星架70’的外齿142’脱离,与第 二行星轮组64啮合同时调速环120’外围的突起124’与齿轮箱机壳内壁凹槽 38’对接。
参见图9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与第一或第二较佳 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用压簧167替代拉簧166实现扭矩控制环80b的复位。 扭矩控制环80b的外圆周面设置有第二弧形凹槽81,第二弧形凹槽81包括 两侧端面83,支撑盘36’的内圆周面设置有与第二弧形凹槽81对应的弧形凹 槽(未图示)共同构成收容压簧167的收容空间,压簧167的两端分别抵靠 在第二弧形凹槽81的两侧端面83上,使得扭矩控制环80b能够自动复位。
参见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与第一、第二或第三较佳 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扭矩控制环80c的滑杆110固定设置第一弧状凹槽中,主 体114的斜边与凸出部104的侧边102构成斜向凹槽93’,斜向凹槽93’的 底面从连接轴向凹槽91的一端至连接弧状凹槽97的一端逐渐上升使得其端 面181高于弧状凹槽97的底面。主体114的一条直边、斜向凹槽93的端面 181与凸出部104的顶边100一起构成弧状凹槽97的连续端面。主体114的 另一条直边与第一弧状凹槽的侧端面99构成轴向凹槽91。
同样,金属弹片112也可以用一端与滑杆110连接,另一端与滑槽96 连接的扭簧替代实现滑杆110的复位。齿轮箱机壳(30)的凹槽(38)也可 以用环行楔形面替代,相应的调速环(120)的突起(124)用与之对接的另 一楔形面替代,在对接时通过摩擦力阻止调速环(120)的旋转。调速拨叉 130的连接部140可以是与主体132一体设置;也可以是销钉插入主体通孔 形成;还可以使销钉收容于设置在调速拨叉130上的盲孔中形成,进一步可 以在盲孔中收容一弹簧使得销钉在其轴向上可以移动。同样,本领域普通技 术人员很容易实现将设置在扭矩控制环上的滑槽和设置在调速拨叉上的连接 部互换位置,使得滑槽设置在调速拨叉上,连接部设置在扭矩控制环上。总 之,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举的具体实施例结构,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结 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