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电气元件和设备 / 电极 /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阅读:43发布:2021-06-07

专利汇可以提供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第1线材和第2线材绞合的扭绞部分以绕卷芯形成多个层的状态进行卷绕,在线圈部件,能够容易地实现与目的对应的设计。线圈部件具备:卷芯(12);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其绕卷芯(12)具有实质上相互相同的 匝 数而卷绕成螺旋状,并且具有相互没有电连接、但相互绞合的状态的扭绞部分(32),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以绕卷芯(12)形成多个层的状态进行卷绕,在线圈部件(11),位于第1层的某匝中的扭绞部分(32)的扭绞间距和第2层的与其邻接的匝中的扭绞部分(32)的扭绞间距不同。,下面是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线圈部件,其具备:
卷芯;以及
第1线材和第2线材,其绕所述卷芯具有实质上相互相同的数而卷绕成螺旋状,并且具有相互没有电连接、但相互绞合的状态的扭绞部分,
所述扭绞部分以绕所述卷芯形成多个层的状态进行卷绕,
位于第1层的某匝中的所述扭绞部分的扭绞间距和第2层的与其邻接的匝中的所述扭绞部分的扭绞间距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第1层中的所述扭绞部分的扭绞间距比在第2层中的所述扭绞部分的扭绞间距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第1层中的所述扭绞部分的扭绞间距比在第2层中的所述扭绞部分的扭绞间距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第1层和第2层中的所述扭绞部分的每1匝中的扭绞数为0.5的倍数。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第1层中的所述扭绞部分的腹的位置与在第2层中的所述扭绞部分的节的位置在所述卷芯的径向上并排,在第1层中的所述扭绞部分的节的位置与在第2层中的所述扭绞部分的腹的位置在所述卷芯的径向上并排。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该线圈部件还具备供所述第1线材和所述第2线材的各端部连接的端子电极,所述第1线材和所述第2线材的与所述端子电极连接的各部分在卷绕于所述卷芯之前不扭绞。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卷芯具有绕中心轴线以相互邻接的状态配置的至少4个平面而形成周面,第1层的所述扭绞部分在任意的所述平面上在相邻的匝间为相同的扭绞数。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卷芯的截面形状为包含相互平行的双边的多边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卷芯的截面形状采用包含相互平行的双边、并且在所述相互平行的双边以外的任一个边包含朝向外侧呈凸状的圆弧的形状。
10.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具备如下的工序:
准备卷芯;
准备第1线材和第2线材;
第1卷绕工序,在所述第1线材和所述第2线材相互绞合之后,使它们绕所述卷芯卷绕成螺旋状;以及
第2卷绕工序,将所述第1线材和所述第2线材一边相互绞合一边绕所述卷芯卷绕成螺旋状,使它们重叠于在所述第1卷绕工序中卷绕完的所述第1线材和所述第2线材之上,在所述第2卷绕工序中施加给所述第1线材和所述第2线材的扭绞间距与在所述第1卷绕工序中施加给所述第1线材和所述第2线材的扭绞间距不同。

说明书全文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具有如下的构造的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使具有相互绞合的状态的扭绞部分的2根线材以绕卷芯形成多个层的状态进行卷绕。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对于本发明来说感兴趣的线圈部件,例如存在日本特开2017-188568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线圈部件构成例如共模扼流圈,具有将绞合的第1线材和第2线材绕卷芯进行卷绕的构造。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中,使第1线材和第2线材相互绞合的状态的扭绞部分以形成多个层的状态进行卷绕。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88568号公报
[0004] 在将第1线材和第2线材卷绕于卷芯的情况下,存在使第1线材和第2线材预先处于扭绞的状态,使它们绕卷芯的周面一边受引导一边卷绕的方法;以及对第1线材和第2线材施加扭绞,同时使第1线材和第2线材绕卷芯的周面一边受引导一边卷绕的方法等。不论是哪种方法,第1线材和第2线材绕卷芯的周面进行卷绕都是在对它们施加了扭绞之后。
[0005] 在图11中示出第1线材1和第2线材2处于绞合的状态的2个扭绞部分3、4的各自局部。在图11中,为了使第1线材1与第2线材2的区别变得明确,对第1线材1打了阴影。在卷绕于卷芯的状态下,图11所示的2个扭绞部分3、4例如在第1层与第2层之间相互相邻。
[0006] 图12是用于对在本说明书中以下所使用的词语、即扭绞间距、扭绞数、节和腹进行说明的图,将第1线材W1和第2线材W2的扭绞状态放大地示出。
[0007] 在图12中,为了能够明确地区别第1线材W1和第2线材W2,而对第1线材W1打了阴影,第2线材W2以空心进行图示。另外,在图12中,图示出呈S扭转的扭绞方向,但扭绞方向有时为相反的Z扭转,或者有时将Z扭转和S扭转混合。另外,在图12中,图示成第1线材W1与第2线材W2相互紧贴而进行绞合,但也可以如图11所示,在第1线材W1和第2线材W2之间设置间隙地进行绞合。
[0008] 在图12中,图示在纸面的对面侧存在卷芯的周面。如图12所示,在从卷芯的周面的外侧朝向卷芯的中心轴线观察时的第1线材W1和第2线材W2的扭绞状态下,在长度L的范围内,对第1线材W1和第2线材W2施加360度的扭绞。此时,第1线材W1和第2线材W2的扭绞数在长度L的范围内为1。即,扭绞数被定义为每单位长度的扭绞数。
[0009] 另外,扭绞间距也被称为扭绞间距长度,是指在第1线材W1和第2线材W2的扭绞状态下,从第1线材W1和第2线材W2的特定的相对位置首次返回到下一相同的相对位置的长度。因此,上述的长度L是指扭绞间距。
[0010] 另外,在图12中,在长度L的范围内,空心显示的第2线材W2比阴影显示的第1线材W1靠上。若以这样的状态为例进行说明,则在从卷芯的周面的外侧朝向卷芯的中心轴线材观察时,第1线材W1与第2线材W2相交叉的点N被定义为节,第1线材W1与第2线材W2离得最远的点A被定义为腹。
[0011] 图11的(A)示出2个扭绞部分3、4各自的节和腹的各自位置在相邻的2个扭绞部分3、4间对齐的情况,图11的(B)示出2个扭绞部分3、4各自的节和腹的各自位置在相邻的2个扭绞部分3、4间对不齐的情况。只要在将第1线材1和第2线材2卷绕于卷芯时,没有在上述的扭绞施加动作与卷绕动作之间施加特别的控制,则如图11的(B)所示,2个扭绞部分3、4各自的节和腹的各位置在相邻的2个扭绞部分3、4间容易对不齐。这是因为,尽管第2层的周长比第1层的周长长,扭绞部分3、4各自的扭绞间距在第1层与第2层是相同的。上述的扭绞部分4处的节和腹的各自位置的对不齐,不仅外观差,而且卷绕形状容易不稳定,会引起开卷。
[0012] 另外,在图11的(B)所示的状态下,例如若观察第1线材1,位于一个扭绞部分3的第1线材1与位于另一个扭绞部分4的第1线材1之间的距离不稳定,它们极端地接近或者分离。
这有可能成为导致例如在同一线材间会产生的电容成分的增加和不稳定性、导致共模扼流圈的模式变换特性的恶化的原因。
[0013] 上述的图11的(B)所示的状态所带来的各种不良情况会成为要想实现与目的对应的设计时的阻碍要因。
[0014] 另一方面,在图11的(A)所示的状态下,位于一个扭绞部分3的第1线材1与位于另一个扭绞部分4的第1线材1比较远离,它们间的距离稳定。因此,例如对于共模扼流圈的模式变换特性的减少会有帮助。但是,如上所述,只要没有在扭绞施加动作与卷绕动作之间施加特别的控制,则无法得到图11的(A)所示的状态。

发明内容

[0015]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实现与目的对应的设计的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0016] 本发明首先提供线圈部件,具备:卷芯;以及第1线材和第2线材,其绕卷芯具有实质上相互相同的数而卷绕成螺旋状,并且具有相互没有电连接、但相互绞合的状态的扭绞部分,扭绞部分以绕卷芯形成多个层的状态进行卷绕,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课题,该线圈部件的特征在于,位于第1层的某匝中的扭绞部分的扭绞间距和第2层的与其邻接的匝中的扭绞部分的扭绞间距不同。
[0017]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0018] 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具备如下的工序:准备卷芯;准备第1线材和第2线材;第1卷绕工序,在将第1线材和第2线材相互绞合之后,使它们绕卷芯卷绕成螺旋状;以及第2卷绕工序,将第1线材和第2线材相一边互绞合一边绕卷芯卷绕成螺旋状,使它们重叠于在第1卷绕工序中卷绕完的第1线材和第2线材之上,
[0019]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课题,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2卷绕工序中施加给第1线材和第2线材的扭绞间距与在第1卷绕工序中施加给第1线材和第2线材的扭绞间距不同。
[0020] 根据本发明,位于第1层的某匝中的扭绞部的扭绞间距和第2层的与其邻接的匝中的扭绞部分的扭绞间距不同,因此设计的自由度提高。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从安装面侧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1的仰视图。
[0022] 图2是示出了示意性地表示绞合的2根线材的线材状体35、36绕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1的卷芯12卷绕为形成2层的状态的图,并且是沿着与卷芯12的中心轴线CA垂直的垂直方向延伸的面的剖视图。
[0023] 图3是从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1仅取出鼓状芯13和板状芯31而在上方示出安装面侧的立体图。
[0024] 图4是在按照第1侧面19、顶面17、第2侧面20、底面18的顺序将卷芯12的周面展开的状态下示意性地示出的图,是在与第1侧面19、顶面17、第2侧面20和底面18分别正交的方向上并且是从卷芯12的周围朝向中心轴线CA观察绕卷芯12分别构成第1层和第2层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的扭绞状态的图,在最上侧示出第1层,在其下示出第2层,特别是关于第2层,(A)示出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1的情况,(B)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情况,(C)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情况,(D)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情况。
[0025] 与图4相同,图5是在将卷芯12的周面展开的状态下示意性地示出的图,是在多匝范围内示出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1所具备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第1层中的扭绞部分32的扭绞状态的图。
[0026] 图6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卷芯12a的剖视图。
[0027] 图7是本发明的第6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卷芯12b的剖视图。
[0028] 图8是本发明的第7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卷芯12c的剖视图。
[0029] 图9是本发明的第8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卷芯12d的剖视图。
[0030] 图10是本发明的第9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卷芯12e的剖视图。
[0031] 图11是示出在第1线材1和第2线材2绞合的状态下相邻的2个扭绞部分3、4的各自局部的图,(A)示出2个扭绞部分3、4各自的节和腹的各自位置在相邻的2个扭绞部分3、4间对齐的情况,(B)示出2个扭绞部分3、4各自的节和腹的各位置在相邻的2个扭绞部分3、4间对不齐的情况。
[0032] 图12是用于对扭绞间距、扭绞数、节和腹进行说明的图,是将第1线材W1和第2线材W2的扭绞状态放大地示出的图。
[0033]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34] 11…线圈部件;12、12a、12b、12c、12d、12e…卷芯;15…第1线材;16…第2线材;17…顶面(平面);18…底面(平面);19…第1侧面(平面);20…第2侧面(平面);32…扭绞部分;CA…中心轴线材;S1、S2、S3、S4…过渡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位于第1层的某匝中的扭绞部的扭绞间距和第2层的与其邻接的匝中的扭绞部分的扭绞间距不同,因此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0036] 因此,例如,消除扭绞部分处的节和腹的各自位置的对不齐,使外观良好,不会引起开卷,能够使卷绕形状稳定。另外,为了这样的卷绕形状的稳定化,只要存在实现了卷绕形状的稳定化的部分即可,从而并不是在扭绞部分的全部而是仅在局部使节和腹的各自位置对齐。
[0037] 另外,如上所述,若设计的自由度提高,例如在第1线材和第2线材绞合而成的扭绞部分以绕卷芯形成多个层的状态进行卷绕时,能够容易地实现会减少在相邻的第1层与第2层各自的同一线材间产生的电容成分的增加和不稳定性这样的卷绕状态。因此,例如在共模扼流圈中能够降低模式变换特性。
[0038] 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1进行说明。图示的线圈部件11构成例如共模扼流圈。
[0039] 如图1所示,线圈部件11具备具有卷芯12的鼓状芯13。另外,线圈部件11具备绕卷芯12配置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将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中的、以与卷芯12直接接触的状态定位的部分、主要为直接卷绕于卷芯12的扭绞部分32设为第1层。在图1中,第1层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以空心进行图示。另一方面,将从第1层上卷绕于卷芯
12的扭绞部分32设为第2层。在图1中,第2层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以及第1层与第2层之间的层中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被打了阴影而进行图示。
[0040] 鼓状芯13由不导电材料构成,更具体而言,由这样的非磁性体、Ni-Zn系氧体这样的磁性体、或者树脂等构成。作为树脂,例如存在含有金属粉、铁氧体粉等磁性粉的树脂、含有二氧化粉等非磁性体粉的树脂、不含有粉末等填料的树脂。
[0041] 线材15、16例如由被聚酯、酰亚胺改性聚氨酯、聚酯酰亚胺或聚酰胺酰亚胺这样的电绝缘性树脂包覆的、例如直径0.02mm以上且0.08mm以下的线所构成的线材状的中心导体构成。
[0042] 如图2和图3所示,卷芯12具有绕中心轴线CA形成的周面。卷芯12的沿着与中心轴线CA正交的面的截面形状为四边形。因此,卷芯12的周面具有在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上延伸的4个平面、即相互对置的顶面17和底面18以及与该顶面17和底面18邻接且相互对置的第1侧面19和第2侧面20。
[0043] 这里,将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定义为长度方向、将与中心轴线CA垂直且后述的板状芯31与后述的凸缘部25、26抵接的方向定义为厚度方向、将与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都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
[0044] 关于在卷芯12的周向、即将绕中心轴线CA形成的周面连结的方向上测定出的各部分的尺寸,例如侧面19和20为约0.6mm,顶面17和底面18为约1.2mm,1周为约3.6mm。另外,在卷芯12的中心轴线CA方向上测定出的长度方向尺寸例如为约2.0mm。
[0045] 在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上延伸的第1棱线21、第2棱线22分别位于上述的顶面17的在周向上相互相反的第1端部、第2端部。在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上延伸的第3棱线23、第4棱线24分别位于底面18的在周向上相互相反的第1端部、第2端部。另外,在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上延伸的第1棱线21、第3棱线23分别位于第1侧面19的在周向上相互相反的第1端部、第2端部。在沿着中心轴线CA的方向上延伸的第2棱线22、第4棱线24分别位于第2侧面20的在周向上相互相反的第1端部、第2端部。
[0046] 若从各自的观点进行说明,将相互邻接的顶面17与第1侧面19之间称为第1棱线21,将相互邻接的顶面17与第2侧面20之间称为第2棱线22。另外,将相互邻接的底面18与第
1侧面19之间称为第3棱线23,将相互邻接的底面18与第2侧面20之间称为第4棱线24。棱线
21~24可以被施加图2所示的圆形的,可以被施加斜面的倒角,也可以被施加凹面的倒角。另外,在图3中,省略这些倒角的图示。
[0047] 如图1和图3所示,鼓状芯13具有与在卷芯12的中心轴线CA方向上的相互相反的第1端部、第2端部分别连接的第1凸缘部25、第2凸缘部26。在第1凸缘部25设置有第1端子电极
27和第3端子电极29,在第2凸缘部26设置有第2端子电极28和第4端子电极30。
[0048] 端子电极27~30具备沿着凸缘部25、26中的、朝向与卷芯12的底面18相同的方向的面设置的底面电极部。虽然在图1和图3中未图示,但端子电极27~30也可以还具备沿着凸缘部25、26各自的外侧端面设置的端面电极部。底面电极部例如是通过包含Ag的导电性浆料的烧结而形成的。端面电极部能够是,通过在形成底面电极部后,例如实施NiCr的溅射、接着实施NiCu的溅射而形成的。并且,优选对端子电极27~30的外表面依次实施例如Cu、Ni和Sn的各自敷。
[0049] 第1线材15的各端部分别与第1端子电极27和第2端子电极28连接,第2线材16的各端部分别与第3端子电极29和第4端子电极30连接。它们的连接可应用例热压接、激光焊接
[0050] 也可以如图1和图3中局部所示那样,线圈部件11还具备板状芯31。板状芯31粘合于鼓状芯13的与凸缘部25、26在图1中展现出来的面相反的面。与鼓状芯13相同,板状芯31例如由氧化铝这样的非磁性体、Ni-Zn系铁氧体这样的磁性体、或者树脂等构成。在板状芯31的情况下,也是作为上述树脂,例如存在含有金属粉、铁氧体粉等磁性粉的树脂、含有二氧化硅粉等非磁性体粉的树脂、不含有粉末等填料的树脂。在鼓状芯13和板状芯31由磁性体构成时,板状芯31设置成将第1和第2凸缘部25、26间连结,由此鼓状芯13与板状芯31协同构成闭合磁路。关于板状芯31,例如长度方向尺寸为约3.2mm、宽度方向尺寸为约2.5mm、厚度方向尺寸为约0.7mm。
[0051] 若将与端子电极27~30连接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从最初的节到最后的节为止这段设为扭绞部分,则从端子电极27~30分别卷绕到卷芯12为止这段,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未被扭绞。也可以是,在保持没有扭绞状态下,开始向卷芯12卷绕,在卷芯12上的卷绕的中途成为扭绞部分,在之后的卷绕的中途变为不是扭绞状态,结束向卷芯12的卷绕。优选未扭绞的部分为,相对于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全长,其长度小于20%(不包含0%),或者为在卷绕的起始端和末端为1至2匝左右。在没有成为扭绞状态的情况下,有助于在连接线材15、16与端子电极27~30时的布线的自由度的提高。
[0052] 在将上述的扭绞状态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卷绕于卷芯12之前,通常将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各自的一端部与第1端子电极27和第3端子电极29分别连接。然后,一边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施加扭绞,一边使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绕卷芯12的周面向相互相同的方向且呈从第1凸缘部25朝向第2凸缘部26的螺旋状卷绕多圈。此时,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在扭绞部分32形成多匝。如上所述,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被绝缘包覆,并且与不同的端子电极连接,因此相互没有电连接。
[0053] 在图4中,卷芯12的周面在按照第1侧面19、顶面17、第2侧面20、底面18的顺序展开的状态下示意性地示出。图4所示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的扭绞状态在与第1侧面19、顶面17、第2侧面20和底面18分别正交的方向上并且是从卷芯12的周围朝向中心轴线CA观察的状态下示出。在图4中,第1线材15由粗线示出,第2线材16由双线示出。另外,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中,在彼此的交叉部分位于上方的部分由实线示出,位于下方的部分由虚线示出。
[0054] 参照图4的“第1层”,在与卷芯12接触的第1层中,在第1侧面19上,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施加扭绞数为0.5的扭绞。即,在从卷芯12的周面的外侧朝向卷芯12的中心轴线CA观察时,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中的腹分别位于第1侧面19的在周向上相互相反的端部处的棱线23、21上,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在棱线23、21各自的延伸方向上并排,成为与棱线23、21分别紧贴的状态。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中的节在第1侧面19的周向上的中点附近出现1处。
[0055] 接下来,在顶面17上,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施加扭绞数为1的扭绞。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中的腹分别位于顶面17的在周向上相互相反的端部处的棱线21、22上,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在棱线21、22各自的延伸方向上并排,成为与棱线21、22分别紧贴的状态。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中的另一个腹在顶面17的周向上的中点附近出现。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中的节在顶面17的周向上的成为尺寸的几乎1/4的部位和成为几乎3/4的部位这2个部位出现。
[0056] 接下来,在第2侧面20上,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施加扭绞数未0.5的扭绞。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中的腹分别位于第2侧面20的在周向上相互相反的端部处的棱线22、24上,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在棱线22、24各自的延伸方向上并排,成为与棱线22、24分别紧贴的状态。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中的节在第2侧面20的周向上的中点附近出现1处。
[0057] 接下来,在底面18上,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施加扭绞数为1的扭绞。底面18上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在图1中也被图示。另外,在图1中,第1线材15与第2线材16以在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绞合,但也可以是,第1线材15与第2线材16以相互紧贴的状态绞合。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中的腹分别位于在底面18的在周向上相互相反的端部处的棱线24、23,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在棱线24、23各自的延伸方向上并排,成为与棱线24、23分别紧贴的状态。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中的另一个腹在底面18的周向上的中点附近出现。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中的节在底面18的周向上的成为尺寸的几乎1/4的部位和成为几乎3/4的部位这2个部位出现。
[0058] 之后,一边将构成第1层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绕卷芯12卷绕成螺旋状,一边将上述的相同的扭绞重复规定的次数。构成第1层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的扭绞间距相当于相互绞合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被赋予了1次扭绞的长度,即,相当于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首次返回到初始的相对位置处的长度。因此,第1层的扭绞部分32的扭绞间距相当于顶面17和底面18各自的周向的长度,或者相当于侧面19、20各自的周向的长度的2倍。
[0059] 根据以上的卷绕状态,如图1和图5所示,在卷芯12的第1侧面19、顶面17、第2侧面20和底面18各自之上,在相邻的匝之间,扭绞部分32的腹和节排成列,在第1层中,能够减少在同一线材间产生的电容成分上的增加和不稳定性。这在共模扼流圈中,有助于模式变换特性的减少。与图4相同,图5是在将卷芯12的周面展开的状态下示意性地示出的图。在图5中,对与图4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
[0060] 另外,扭绞部分32的腹被卷芯12的棱线21~24定位,因此能够减少扭绞部分32的节和腹的位置的对不齐,由此,能够使第1线材15与第2线材16之间的电平衡良好。因此,能够减少与第1线材15相关联地形成的杂散电容和与第2线材16相关联地形成的杂散电容间的差异,能够使分别通过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信号受到影响的电感和电容相互同等或者几乎同等,在共模扼流圈中,能够减少模式变换特性。
[0061] 接下来,在上述第1层上,卷绕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的第2层。这里应用迭绕。首先,由于从第1层向第2层过渡,因此如图1所示,扭绞部分32通过第1过渡部分S1而从第1层的卷绕区域的末端返回到第1层的卷绕区域的中途位置。然后,从第1层的卷绕区域的中途位置开始进行第2层的卷绕。在图1中,第1过渡部分S1沿虚线S1-S1所示的方向延伸。在图1中,对第1过渡部分S1也施加扭绞。
[0062] 若在第1过渡部分S1中的扭绞数与在第1层和后述的第2层中的扭绞部分32的扭绞数相同,则与第1过渡部分S1将第1层倾斜地横断对应地,第1过渡部分S1作为扭绞间距而变大。这样,在第1过渡部分S1中的扭绞间距比在第1层中的扭绞间距大。但是,在第1过渡部分S1中的扭绞间距,因在第1过渡部分S1横穿第1层的几匝上的差异,而存在比第2层的扭绞间距大的情况和比第2层的扭绞间距小的情况。另外,也可以不对第1过渡部分S1施加扭绞。
[0063] 在图4中的“第2层”的(A)中,在按照第1侧面19、顶面17、第2侧面20、底面18的顺序将卷芯12的周面展开的状态下示意性地示出第2层中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的扭绞状态。
[0064] 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的第2层的周长比该扭绞部分32的第1层的周长长。在图2中,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作为一体的线状体35、36而示意性地示出。空心图示的线状体35构成第1层,打阴影图示的线材状体36构成第2层。
[0065] 从图2可知,构成第2层的线材状体36的周长比构成第1层的线材状体35的周长长。另外,构成第2层的线材状体36的周长比构成第1层的线材状体35的周长长到何种程度,例如因棱线21~24各自上的构成第1层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排列方式而不同。
[0066] 随着第2层的周长比第1层的周长变长,而使扭绞部分32的扭绞间距改变。即,在线材15、16的卷绕工序中,在从第1层切换到第2层时,将扭绞间距变更。在图2中,“第2层”的显示区域的长度方向尺寸比“第1层”的显示区域的长度方向尺寸长,表示周长较长。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第2层”的(A)所示,第2层的每1匝中的扭绞数与第1层的每1匝中的扭绞数相同。
[0067] 更具体而言,在第2层中,在沿着第1侧面19的部分,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施加扭绞数为0.5的扭绞。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中的腹位于棱线23、21各自的上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处于在棱线23、21各自的延伸方向上并排的状态。
[0068] 接下来,在沿着顶面17的部分,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施加扭绞数为1的扭绞。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中的腹位于棱线21、22各自的上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处于在棱线21、22各自的延伸方向上并排的状态。
[0069] 接下来,在沿着第2侧面20的部分,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施加扭绞数为0.5的扭绞。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中的腹位于棱线22、24各自的上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处于在棱线22、24各自的延伸方向上并排的状态。
[0070] 接下来,在沿着底面18的部分,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施加扭绞数为1的扭绞。在沿着底面18的部分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在图1中也被图示。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中的腹位于棱线24、23各自的上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处于在棱线24、23各自的延伸方向上并排的状态。
[0071] 以下,一边将构成第2层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绕卷芯12卷绕成螺旋状,一边将与上述相同的扭绞重复规定的次数。构成第2层的扭绞部分32的每1匝中的扭绞数与构成第1层的扭绞部分32的每1匝中的扭绞数相同,但关于扭绞间距,与第2层的周长比第1层的周长长对应地,第2层比第1层长。
[0072] 在上述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的卷绕状态下,能够看出如下的特征。
[0073] ·关于位于第1层的某匝和第2层的与其邻接的匝,在构成卷芯12的周面的多个面的各个面上对它们进行观察时,第2层的匝中的扭绞间距更大。
[0074] ·关于位于第1层的某匝和第2层的与其邻接的匝,整体上为第2层的匝中的扭绞间距更大。
[0075] ·在全部的扭绞部分32,在第2层的扭绞间距比在第1层的扭绞间距大。
[0076] 另外,在图1中,构成第2层的扭绞部分32仅为1匝,但也可以进一步增加匝数。
[0077] 接下来,扭绞部分32通过第2过渡部分S2而从第2层过渡到第1层。在图1中,第2过渡部分S2在虚线S2-S2所示的方向上延伸。对第2过渡部分S2也施加扭绞。与第1过渡部分S1的情况相同,在第2过渡部分S2中的扭绞数与在第1层和第2层中的扭绞部分32的扭绞数相同。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第2过渡部分S2中的扭绞间距选择在第1层中的扭绞间距与在第2层中的扭绞间距之间的值。另外,也可以不对第2过渡部分S2施加扭绞。
[0078] 接下来,在卷芯12的第2凸缘部26侧,扭绞部分32被卷绕为构成与卷芯12接触的第1层。该卷绕与参照图4的“第1层”说明的卷绕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构成第1层的扭绞部分32的扭绞间距与上述的在卷芯12的第1凸缘部25侧卷绕的构成第1层的扭绞部分32的扭绞间距相同。更具体而言,在卷芯12的第1侧面19、顶面17、第2侧面20和底面18各自上,在卷芯12的第2凸缘部26侧卷绕的构成第1层的扭绞部分32的扭绞间距与在卷芯12的第1凸缘部25侧卷绕的构成第1层的扭绞部分32的扭绞间距相同。
[0079] 接下来,扭绞部分32通过第3过渡部分S3而从第1层过渡至第2层。在图1中,第3过渡部分S3在虚线S3-S3所示的方向上延伸。对第3过渡部分S3也施加扭绞。
[0080] 接下来,在上述第1层上卷绕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的第2层。而且,扭绞部分32通过第4过渡部分S4而从第2层过渡至第1层。在图1中,第4过渡部分S4在虚线S4-S4所示的方向上延伸。最终,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各自的另一端部分别与第2端子电极28和第4端子电极30连接。
[0081]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每1匝中的扭绞数在第1层和第2层是相同的,但也可以像以下说明的第2和第3实施方式那样,每1匝中的扭绞数在第1层和第2层是不同的。
[0082] 在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参照图4的“第1层”和“第2层”中的(B)。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第1层”和“第2层”中的(B)所示,第2层的每1匝中的扭绞数比第1层的每1匝中的扭绞数多,例如为第1层的每1匝中的扭绞数的2倍。
[0083] 更具体而言,在第2层中,在沿着第1侧面19的部分,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施加扭绞数为1的扭绞。
[0084] 接下来,在沿着顶面17的部分,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施加扭绞数为2的扭绞。
[0085] 接下来,在沿着第2侧面20的部分,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施加扭绞数为1的扭绞。
[0086] 接下来,在沿着底面18的部分,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施加扭绞数为2的扭绞。
[0087] 关于第1层,如图4的“第1层”所示,施加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扭绞。另外,关于扭绞部分32的第1层和第2层的卷绕方式以及第1层和第2层间的过渡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0088] 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2层的每1匝中的扭绞数比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的扭绞数多。这样,若第2层的每1匝中的扭绞数越多,则构成第2层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像1根线材那样容易处理,能够提高构成第2层的由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构成的扭绞部分32的卷绕时的位置精度
[0089]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仅像上述那样增多扭绞数即可。这是因为,若扭绞数太多,则有可能由于线材15、16彼此的摩擦而导致线材15、16断线。从该点出发,扭绞数优选在构成卷芯12的周面的一个面上为2以下,更优选为0.5以上且1以下。
[0090] 在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参照图4的“第1层”和“第2层”中的(C)。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第1层”和“第2层”中的(C)所示,第2层的每1匝中的扭绞数比第1层的每1匝中的扭绞数少,例如为第1层的每1匝中的扭绞数的2/3倍。
[0091] 更具体而言,在第2层中,在从第1侧面19起沿着顶面17的部分,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施加扭绞数为1的扭绞。
[0092] 接下来,在从第2侧面20起沿着底面18的部分,对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施加扭绞数为1的扭绞。
[0093] 关于第1层,如图4的“第1层”所示,施加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扭绞。另外,关于第1层和第2层的卷绕方式以及第1层和第2层间的过渡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0094] 在第4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参照图4的“第1层”和“第2层”中的(D)。在第4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第1层”和“第2层”中的(D)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第1层的每1匝中的扭绞数与第2层的每1匝中的扭绞数相同。若对图4的第2层的(A)和(D)进行比较,则可知的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层的情况相比,在第4实施方式的第2层中,扭绞部分32错开扭绞间距的1/4。因此,在第1层的扭绞部分32中的腹的位置与在第2层的扭绞部分32中的节的位置在卷芯12的径向上并排,在第1层的扭绞部分32中的节的位置与在第2层的扭绞部分32中的腹的位置在卷芯12的径向上并排。
[0095] 另外,上述径向这样的语句并不局限于截面圆形的直径或者半径方向,以还包含截面多边形中的直径、即“直径”方向的意思使用。
[0096] 若第1层与第2层之间的节和腹的位置关系像上述那样选择,则尤其能够使第2层中的扭绞稳定。如果一般地表达,若第n层(n为自然数)与第n+1层之间的节和腹的位置像上述那样选择,则尤其能够使第n+1层中的扭绞稳定。
[0097] 第4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另外,将第1层与第2层之间连接的过渡部分能够用于调整扭绞间距。
[0098] 在以上说明的第1至第4实施方式中,都是各层的扭绞部分32的每1匝中的扭绞数为0.5的倍数。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各层中相邻、以及在不同层间相邻的扭绞部分32的匝间,容易使节和腹的各位置对齐。
[0099] 在以上说明的第1至第4实施方式中,卷芯12的周面由在相互邻接的状态下沿周向排列的4个平面、即顶面17、底面18、第1侧面19和第2侧面20构成,卷芯12的沿着与卷芯12的中心轴线CA正交的面的截面形状为各边呈直线状延伸的四边形。但是,也可以采用以下的图6至图10分别示出的变形例。在图6和图7中,对与图2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0100] 在图6所示的卷芯12a中,沿着与其中心轴线CA正交的面的截面形状为包含3组相互平行的双边的六边形。构成该六边形的6个边为相互相同的长度。若使用在图2所示的卷芯12中使用的参照附图标记,并且对与图2所示的卷芯12不同的点进行说明,顶面17的截面形状和底面18的截面形状都采用向外侧探出的屈曲形状。根据该卷芯12a,能够使卷芯12a的周面的棱线所形成的角的突出程度比图2所示的剖面四边形的卷芯12钝,能够减少给线材带来的损伤。
[0101] 在图7所示的卷芯12b中,沿着与其中心轴线CA正交的面的截面形状为包含1组相互平行的双边的五边形。若使用在图2所示的卷芯12中使用的参照附图标记,并且对与图2所示的卷芯12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则顶面17的截面形状为向外侧探出的屈曲形状。
[0102] 在图8所示的卷芯12c中,沿着与其中心轴线CA正交的面的截面形状为包含4组相互平行的双边的八边形。根据该卷芯12c,能够使卷芯12c的周面的棱线所形成的角的突出程度比图2所示的剖面四边形的卷芯12钝,能够减少给线材带来的损伤。
[0103] 在图9所示的卷芯12d中,沿着与其中心轴线CA正交的面的截面形状采用包含相互平行的双边、并且在该相互平行的双边以外的2个边包含朝向外侧呈凸状的圆弧的形状。
[0104] 在图10所示的卷芯12e中,沿着与其中心轴线CA正交的面的截面形状采用包含相互平行的双边、并且在该相互平行的双边以外的1个边包含朝向外侧呈凸状的圆弧的形状。
[0105] 关于以上的卷芯的截面形状的各种变形例有助于提高卷芯的截面形状的纵横比的变更的自由度。例如,在几乎不改变卷芯的高度方向尺寸、而增加截面积、实现电感的提高这样的对策中,能够适当地使用上述的变形例。
[0106] 以上,与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相关联地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采用其他各种变形例。
[0107] 例如,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扭绞部分32在卷芯12上卷绕了2层,但也可以卷绕3层以上。
[0108] 另外,在卷芯12周围的第1线材15和第2线材16的卷绕的匝数能够任意地变更。
[0109]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涉及构成共模扼流圈的线圈部件,但除此之外,即使是构成变压器、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等的线圈部件,也可以应用本发明。
[0110]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是例示的方式,在不同的实施方式间能够进行结构的局部性的替换或者组合。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