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分销网络和设备 / 发电厂 / 变电所 / 可叠式自行车鞍座

可叠式自行车鞍座

阅读:74发布:2021-11-18

专利汇可以提供可叠式自行车鞍座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可叠式 自行车 鞍座 。本 发明 主要技术特征为:依靠有反抗叠合能 力 的合叶。支承在鞍座底和鞍座面之间。在骑行中使其失去支承能力后。鞍座面就叠到底上。处于低位,二脚能够踏地;若 骑车 人的臀部抬离低位时的鞍座面后。 弹簧 又把它送回高位。如图1所示,本发明由于巧妙的构造使安全骑车得到可靠保障,除避免跌倒外,还免除因经常的临时停车所引起的麻烦。同时它的减震幅度大,使骑车人感到舒服方便,故有宽广的用途。,下面是可叠式自行车鞍座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自行车鞍座,本发明的特征是可叠式自行车鞍座,其由鞍座支柱(1),鞍座底(2),升降柱(3),螺栓(4)、(16)、拉钩(5)、固定销(6),合页轴(7)、(9)、(17)、(19)、(21)、(24)、(29)、合页(8)、(18)、(20)、(23)、(27)、(28),鞍座面(10)、撞板(11),拉簧(12)、升降板(13)、拉钩拉簧(14),减震拉簧臂(15),减震拉簧(22)、升降板回位弹簧(25),拉杆(26)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叠式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升降板(13)与鞍座底(2)由合页(20)、(23)通过合页轴(19)、(21)、(24)连接,升降板(13)可叠到鞍座底(2)上;鞍座面(10)通过合页(8)和(18)与升降板(13)连接。鞍座面(10)可叠到升降板(13)上;图(2)、鞍座面(10)通过合页(20)、(23)和鞍座底(2)相连接,鞍座面(10)可叠到鞍座底(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叠式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合页减震拉簧部份由合页轴(19)、(21)、(24),合页(20)、(23),减震拉簧(22),减震拉簧臂(15),螺栓(4)、(16),拉钩拉簧(14),拉钩(5),固定销(6)等构成,其与升降板回位弹簧(25)并联支承升降板(13)而获得减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叠式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升降柱(3)与升降板(13)是相固接的整体,由合页(20)、(23)通过合页轴(19)、(21)、(24)与鞍座底(2)相连接,鞍座面(10)可定向升降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叠式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使拉钩(5)与固定销(6)脱离,鞍座面(10)可以从高位转到底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叠式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在合页轴(7)和(19)的中部各安装螺栓扭簧,分别反抗α的增大及角β的减小,鞍座面(10)能够减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叠式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合页(8)和(18)一端分别通过合页轴(9)和(17)与鞍座面(10)的中部和右端的合页卷孔连接,其另一端通过合页轴(7)和(19)与升降板(13)的卷孔铰链连接。骑车人将其臀部推着鞍座面(10)移动时,当鞍座面(10)处在下降过程中,可以籍人的重对其它机构产生作用力。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叠式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适用于与合页有相同叠合原理的物体。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叠式自行车鞍座,其特征在于:升降柱(3)可以用合页代替。

说明书全文

一种可叠式自行车鞍座,适用在做为交通工具的自行车上。

现有的自行车鞍座有二种:一种是鞍座面通过减震用的弹簧一“鞍座大簧”连接到鞍座底再把鞍座底用卡子拧牢在鞍座支柱上,这种鞍座骑车人在行车时不能控制升降,骑车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并且它的减震幅度也不大。

另一种鞍座是一九八六年中国专利局批准的,专利号为8522196、8的“自行车升降式座位”实用新型专利,这种专利未见使用,从其内容上看,骑车人在行车时可以控制升降,增加了骑车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但是它的升降不是通过鞍座内部的改造来实现。而是依靠与鞍座固接的鞍座支柱的升降来实现。-用一把特殊的把支柱锁在高位。“开启”锁后,鞍座上的压把鞍座和支柱一起压到低位。压力离开鞍座后由一个回位弹簧将它们送回高位。特殊的锁自动将鞍座支柱锁住,但是鞍座本身还是与第一种一样,它本身占去了一个可观的高度,所以要把它使用到车体高的自行车上,(如用28型车轮的自行车),为了达到有一个满意的减震幅度,必须改装自行车的横梁,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另外鞍座支柱上的导向槽与导向键的两侧总是会有间隙,因此会造成鞍座的不稳定(在它自己的位置上左右摆动),使骑车人感到不便,又因为第二种鞍座本身与第一种相同,所以在减震方面没有改善。

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叠式自行车鞍座,它不但能够控制自行车鞍座的升降,给骑车人提供安全行车的保障,而且减震性能得到改善,对骑行人增加了舒适感,为部分老幼及腿部有疾病的人提供了骑自行车的方便。

发明是这样实现的:见图1,它是处在高位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其构造及连接形式是这样的:可叠式自行车鞍座由鞍座支柱(1),鞍座底(2),升降柱(3),螺栓(4)、(16),拉钩(5),固定销(6),合页轴(7)、(9)、(17)、(19)、(21)、(24)、(29)、合页8)、(18)、(20)、(23)、(27)、(28)、鞍座面(10),撞板(11),拉簧(12),升降板(13),拉钩拉簧(14),减震拉簧臂(15),减震拉簧(22),升降板回位弹簧(25),拉杆(26)构成。

1.鞍座的下部-底座部份。

鞍座支柱(1)和鞍座底(2),共同组成了鞍座的底座。鞍座支柱(1)为一管,它插在中间有一个孔的钢板-鞍座底(2)的里面,并且将它们焊牢(焊接度等于自行车的横梁与竖梁间的角度)。鞍座支柱(1)是用来插到自行车的竖梁里面,被固定在竖梁上的。鞍座底(2)的右端(指图中方向,以下同)。做出用来插入合页轴的卷孔,籍以与其它另件作铰链联接。

2.中部-可叠部分。

本部的主体是升降柱(3)和升降板(13)。它们是焊在一起的一个整体。焊接角度同前。升降柱(3)为一钢管,外径略小于鞍座支柱(1)的内径,它松动地套在鞍座支柱(1)的里面。升降板(13)是一钢板,它的左右两端都有合页卷孔,以便与其它另件作铰链联接。侧边的中部。焊有螺栓(16)与固定销(6)(一小段焊)。升降板(13)与鞍座底(2)是由合页(20)、(23)(它们的二端都有合页卷孔、通过合页轴(19)、(21)、(24)把它们联接起来的,升降板(13)可叠到鞍座底(2)上,升降柱(3)与升降板(13)是相固接的整体,由合页(20)、(23)通过合页轴(19)、(21)、(24)与鞍座底(2)相连接。鞍座(10)可定向升降移动;升降柱(3)只能在鞍座支柱(1)里面上下移动。不能有其它方向的运动,升降板(13)即可以升降,却不会摆动。

合页减震拉簧部份由合页轴(19)、(21)、(29)、合页(20)、(23),减震拉簧(22),减震拉簧臂(15),螺栓(4)、(16),拉钩拉簧(14),拉钩(5),固定销(6)等构成,其与升降板回位弹簧(25)并联支承着升降板(13)而获得减震。

升降板(13)是由升降板回位弹簧(25)(园锥形螺旋弹簧)和减震拉簧(22)共同支承着处于高位,并赋予(13)有减震作用的弹性。

升降板回位弹簧(25)张于鞍座底(2)和升降板(13)之间,直接支承着升降板。减震拉簧(22)通过其他另件,间接支承着升降板。(22)的右端联在合页轴(21)上,而左端挂在减震拉簧臂(15)的下端。(15)是一块铁板。其两端各有一个螺孔,上端的螺孔旋在螺栓(16)上,下端的螺孔通过螺栓(4)与拉钩(5)的右端活络地联接着。拉钩(5)的左端钩住在固定销(16)上。由于拉钩拉簧(14)是张在拉钩(5)与螺栓(16)之间的,所以保证拉钩(5)拉得住固定销(6)。

3.上部-操纵部份。

本部也是鞍座面的一个独立的升降机构。由鞍座面(10)、合页(8)和(18)、拉簧(12)所组成。鞍座面(10)通过合页(8)和(18)与升降板(13)连接。鞍座面(10)可叠到升降板(13)上。

合页(8)和(18)等长,它们的两端都有卷孔。其一端的卷孔,分别通过合页轴(9)和(17)与鞍座面(10)的中部和右端的合页卷孔作铰链联接。另一端的卷孔,通过合页轴(7)和(19),与升降板(13)上的卷孔,作铰链联接。

合页(8)和(18),在它们的构造上,还必须做到:当它们分别绕合页轴(7)和(19)作逆时针转动时,不可能越过图中所示的位置。

鞍座面(10)是骑车人坐的地方。它除了在中部和右端应该做出合页卷孔以便与合页(8)、(18)联接外,在它左部的侧面,还固装着一块向下突出的撞板(11),其的位置应这样确定:把(10)向右推动,合页(8)和(18)就绕合页轴(7)和(19)作顺时针转动,因此鞍座面(10)在右移的同时,必然还要贴向升降板(13),当它叠到升降板(13)上面时,鞍座面(10)上与拉钩(5)的头部相对应的地方,就是撞板(11)最恰当的位置。

拉簧(12)的两端,分别与合页轴(7)与(17)连接,它使合页(8)及(18)具有力图保持图中位置的趋势。

可叠式自行车鞍座有如下优点:1.能够适用在各种作为交通工具的自行车上,对车体高的自行车也不需改装其车架。

2.本鞍座可以升降,当处在高位时,适宜通常骑行,处在低位时,骑车人的两脚可以踏地,不致跌倒,对骑车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3.本鞍座在骑行途中如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不必下车,避免了途中反复上、下车的麻烦,为骑车人提供了方便。

4.本鞍座的减震机构,可以减轻骑车人的疲劳,增加骑车的舒适感。

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附图给出:图1:可叠式自行车鞍座构造示意图图2:用手或脚控制的可叠式自行车鞍座构造示意图图3:专用于减震的可叠式自行车鞍座构造示意图图4:无升降柱的可叠式自行车鞍座构造示意图图面说明:(1)鞍座支柱,(2)鞍座底,(3)升降柱,(4)、(16)螺栓,(5)拉钩,(6)固定销,(7)、(9)、(17)、(19)、(21)、(24)合页轴,(8)、(18)、(20)、(23)合页,10)鞍座面,(11)撞板,(12)拉簧,(13)升降板,(14)拉钩拉簧,(15)减震拉簧臂,(22)减震拉簧,(25)升降板回位弹簧,(26)拉钩,(27)、(28)合页,(29)合页轴。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具体装置的细节及工作情况。

可叠式鞍座的鞍座面有二个位置-高位和低位。高位适宜于正常骑行,但是鞍座位置越高越不利于安全行车。当骑车人遇到险情需要低位骑行或必须两脚踏地以免跌倒时,就可以把鞍座转入低位,高低之间的转换是鞍座的主要工作。现将鞍座的减震和鞍座高、低位之间的转换,分述如下。

1.减震骑车人坐到鞍座面(10)上时,人的重力不会使合页(8)和(18)绕合页轴(7)和(19)逆时针转动(在构造内已经说过,这是(8)和(18)的构造所决定的),于是重力通过升降板(13)被升降板回位弹簧(25)及减震拉簧(22)的形变所平衡。行车中假使路面不平引起车体震动时,那么这些弹簧的形变,也发生着时大时小的变化,鞍座面(10)就会随之起伏,缓冲了震动。

升降板回位弹簧(25)和减震拉簧(22)在这个鞍座上是缺一不可的。假使只用回位弹簧(25),虽然可以担负减震任务,但是不易做出操纵升降板下降的机构,对鞍座面(10)的升降问题不好解决,假使只用减震拉簧(22)及与其相联的拉钩(5)、固定销(6)、合页等一套,虽然能够解决鞍座面(10)的升降问题,但是鞍座在震动中,鞍座面(10)的位置降得越低,减震拉簧(22)被拉伸得越长,而合页支承升降板(13)的能力不是越变越大,却是越变越小。因为这时候合页(20)与升降板(13)之间,鞍座底(2)与合页(23)之间的交角也在增大。所以必须将升降板回位弹簧(25)与减震拉簧(22)并联使用,使它们有一个恰当的配合,就可以有利于减震。

2.高位转低位骑车人在高位骑行时,以自己的臀部把鞍座面(10)向右推动(拉簧(12)就开始拉伸),待合页8)及(18)绕合页轴(7)及(19)顺时针转过对升降板(13)的垂直位置后,由于骑车人重力的作用,很容易将鞍座面(10)叠向升降板(13)。当合页(8)和(18)转到使鞍座面(10)将和升降板(13)相叠时,撞板(11)已经将拉钩(5)完全推离固定销(6)。于是合页(20)、(23)这一套不再支承升降板(13),而升降板回位弹簧(25)又不能单独支持住升降板(13),(13)就下降,升降板回位弹簧(25)被压缩,合页(20)、(23)渐渐相叠,合页轴(21)向右方突出,减震拉簧臂(15)以螺栓(16)为轴作逆时针转动,这个现象一直进行到鞍座面(10)叠到鞍座底(2)的上方再也不能下降时,就是到了低位。

3.低位转高位骑车人在低位须要转到高位骑行时,只要将自己从自行车的踏板上稍稍站起,使臀部离开鞍座面即可。这时鞍座就同时发生了下述二种回位动作a、升降板(13)的回位:骑车人的臀部离开鞍座后,本来被压缩的升降板回位弹簧(25)就将升降板(13)向上推动。与此相关,叠合的合页(20)、(23)逐渐展开,并且把减震拉簧(22)向左推动,减震拉簧臂(15)以螺栓(16)为轴而顺时针转动,拉钩(5)就向左移动当拉钩的钩部移过固定销(6)后,拉钩拉簧(14)立即将钩提起,保证它拉住在固定销(6)上。

b、鞍座面(10)在升降板上的回位:鞍座面(10)在低位时拉簧(12)是被拉伸的。在拉簧(12)的作用下使合页(8)及(18)逆时针转到图中位置。

以上二个动作,分别迅速地得到完成,于是鞍座又进入高位了。

本装置积极效果:增加了骑自行车的安全性,可以减少与骑自行车有关的交通伤亡或其它事故。

图1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可叠式自行车鞍座(它的升降幅度较大,适宜于车体较高的如用28车轮的自行车上使用),但是可以修改其中的某一部份,就另成一种型式以适应实际需要。

实施例1:用手或脚控制的可叠式自行车鞍座见图2。它是由图1中的下部和中部所组成,只改变了操纵机构。

本例既可以减震,也可以使鞍座面升降。不过鞍座面(10)下降的幅度比图1的为小,适宜于车体不高-如用26型车轮的自行车上使用。如图2所示,鞍座面(10)与合页(20)及(23)通过合页轴(19)、(21)、(24)与鞍座底(2)相连接。鞍座面(10)可叠到鞍座底(2)上。

骑车人将拉杆(26)下拉,使拉钩(5)与固定销(6)脱开,鞍座从高位转入低位,骑车人将臀部抬离鞍座,鞍座就从低位转入高位,它的操纵可以用手,也可以用脚,通过特设的杠杆、拉杆等,把运动传到拉杆(18),使拉杆(18)下拉即可完成。

实施例2:专门用于减震的可叠式自行车鞍座。

见图3,它与图1上部相似。

合页(8)、(18)的构造,应做到:当它们分别绕合页轴(7)和(19)作顺时针转动时,不可能越过图中位置(正与图1的相反)。另外,在合页轴(7)的中部和合页轴(19)的中部都安装一个螺旋扭簧(夹子上用的那种簧)。装在(3)上的扭簧反抗角α的增大,装在(9)上的扭簧反抗角β的减小。这样鞍座面(10)就获得减震的弹性了。

本例鞍座没有设置使鞍座面升降的装置,因为合页(8)和(18)的长度不宜做得过大,鞍座底(2)与鞍座面(10)之间的距离也就大不了。鞍座面(10)只升降这么一个幅度,在实用上是嫌不足的,但是它能够胜任减震,适宜于车型较矮的-如使用20型车轮的自行车上使用。

实施例3:无升降柱的可叠式自行车鞍座。

见图4。它是由图2改变而来,不同的是图2中的升降柱(3)在图4中被合页(27)、(28)一套所代替。安装时应使合页(27)、(28)的合页轴(29)垂直于合页(23)、(20)的合页轴(21),这样这两组合页就共同影响着鞍座面(10),使它只能有升降运动,不可能有其它任何方向的运动。

操纵其鞍座面升降的方法与第一例(图2)同。

这种鞍座没有升降柱,并且少一个焊点,从生产的角度说是有利的。

还能够举出一些实例,如:将图4的鞍座面(10)变为升降板,把拉钩等一套以适当的形式安装到升降板上适当的处所,再装上图1中的“上部”,就又成为一种用臀部操纵的、升降幅度较大的、没有升降柱的可叠式鞍座等。

可叠式自行车鞍座,适用于与合页有相同叠合原理的物体:升降柱(3)可以用合页代替等。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