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电脑零配件 / 配对 / 端子和带有端子的电线

端子和带有端子的电线

阅读:23发布:2020-05-08

专利汇可以提供端子和带有端子的电线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提供了一种要连接于电线的 端子 ,该电线包括导体芯线和 覆盖 导体芯线的被覆。该端子包括连接部和导体固定部,该导体固定部位于连接部的后方并且被构造为固定从电线的被覆露出的导体芯线。连接部与导体固定部互相一体地形成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导体固定部具有在导体固定部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通孔。多个通孔中的各个通孔的在导体固定部的外周面侧上的端缘部设置有锥状部,该锥状部的直径朝着导体固定部的外周面增大。,下面是端子和带有端子的电线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端子,该端子被构造为连接于电线的末端,所述电线包括导体芯线和覆盖所述导体芯线的被覆,所述端子包括:
连接部,该连接部被构造为连接于配对端子;和
导体固定部,该导体固定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后方,并且被构造为固定从所述电线的所述被覆露出的所述导体芯线,
其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导体固定部互相一体地形成,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导体固定部具有在与所述导体固定部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二者垂直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多个通孔;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通孔中的各个通孔的在所述导体固定部的外周面侧上的端缘部设置有锥状部,该锥状部的直径朝着所述导体固定部的外周面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
其中,所述多个通孔中的一个通孔位于所述导体固定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且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
其中,所述电线安装在所述导体固定部的与所述外周面相反的内周面上。
4.一种具有端子的电线,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端子;和
电线,该电线的导体芯线经由压接由所述导体固定部固定,
其中,所述导体芯线进入到所述通孔的所述锥状部内并且与所述锥状部紧密接触。

说明书全文

端子和带有端子的电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和一种带有端子的电线。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端子,该端子被构造为连接于包括导体芯线和覆盖导体芯线的被覆的电线的末端,利用板状部件制造,并且一体地设置有连接部和导体固定部,所述连接部被构造为连接于配对端子,所述导体固定部位于连接部后方并且通过压接来固定从电线露出的导体芯线(例如,参见JP-A-2003-31274)。
[0003] 在以上文献描述的端子中,为了利用导体固定部牢固地固定导体芯线,在导体固定部的内周面(与导体芯线接触的表面)上形成朝着外周侧凹入的多个齿部。
[0004] 近年来,响应于连接器的小型化的要求,端子已经小型化和薄化。如果构成端子的导体固定部的金属板的厚度小,则即使当通过导体固定部的紧固经由压接而固定导体芯线时,由于紧固力小、紧固力容易由于时间效应而减小等,导体芯线也容易从导体固定部分离。

发明内容

[0005] 已经鉴于以上情况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子和带有端子的电线,即使当构成导体固定部的金属板的厚度小时,该端子和带有端子的电线也能够维持导体芯线由端子的导体固定部保持的状态。
[0006]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端子和带有端子的电线的特征在于下面的(1)至(4)。
[0007] (1)提供了一种被构造为连接于电线的末端的端子,所述电线包括导体芯线和覆盖所述导体芯线的被覆,该端子包括:
[0008] 连接部,该连接部被构造为连接于配对端子;和
[0009] 导体固定部,该导体固定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后方,并且被构造为固定从所述电线的被覆露出的所述导体芯线,
[0010] 其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导体固定部互相一体地形成,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0011] 其中,所述导体固定部具有在与所述导体固定部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二者垂直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多个通孔;并且
[0012] 其中,多个通孔中的各个通孔的在所述导体固定部的外周面侧上的端缘部设置有锥状部,该锥状部的直径朝着所述导体固定部的外周面增大。
[0013] (2)例如,所述多个通孔中的一个通孔位于所述导体固定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且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
[0014] (3)例如,所述电线安装在所述导体固定部的与所述外周面相反的内周面上。
[0015] (4)还提供了一种带有端子的电线,包括:
[0016] 根据以上(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端子;和
[0017] 电线,该电线的导体芯线经由压接由所述导体固定部固定,
[0018] 其中,所述导体芯线进入到所述通孔的所述锥状部内并且与所述锥状部紧密接触。
[0019] 根据以上(1)的端子,例如,当经由压接固定导体芯线时,由于压接期间的压力,导体芯线能够进入通孔的锥状部内并且与锥状部紧密接触。因此,即使由于构成导体固定部的金属板的小的厚度引起了导体固定部的紧固力小从而导致导体芯线趋向于从导体固定部分离,导体芯线的与锥状部紧密接触的部分(在下文中,称为“锥状接触部”)也被锥状部钩住。结果,能够将导体芯线保持在导体固定部上。即,即使当构成导体固定部的金属板的厚度小时,也能够维持导体芯线由端子的导体固定部保持的状态。
[0020] 此外,即使由于温度变化引起了导体固定部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导致导体芯线趋向于从导体固定部分离,由于导体芯线的锥状接触部分别被锥状部钩住,导体芯线也跟随导体固定部的膨胀和收缩。结果,导体芯线与导体固定部之间的接触面积不容易减小,并且能够防止接触电阻增大。此外,能够视觉进行用于检查导体芯线到通孔内的进入量的外观检查,这有助于防止压接失效的端子的外流。
[0021] 根据以上(2)的端子,在设置于砧座上的突起插入到在导体固定部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处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通孔内的这种定位状态下,通过在砧座上进行压接,端子(导体固定部)能够经由压接在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匀地延长。结果,能够容易地管理与压接相关的质量
[0022] 根据以上(4)的带有端子的电线,例如,当经由压接固定导体芯线时,由于压接期间的压力,导体芯线能够进入通孔的锥状部内并且与锥状部紧密接触。因此,即使由于构成导体固定部的金属板的小的厚度引起了导体固定部的紧固力小从而导致导体芯线趋向于从导体固定部分离,锥状接触部也被锥状部钩住。结果,能够将导体芯线保持在导体固定部上。即,即使当构成导体固定部的金属板的厚度小时,也能够维持导体芯线由端子的导体固定部保持的状态。
[0023] 此外,即使由于温度变化引起了导体固定部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导致导体芯线趋向于从导体固定部分离,由于导体芯线的锥状接触部分别被锥状部钩住,导体芯线也跟随导体固定部的膨胀和收缩。结果,导体芯线与导体固定部之间的接触面积不容易减小,并且能够防止接触电阻增大。此外,能够视觉进行用于检查导体芯线到通孔内的进入量的外观检查,这有助于防止压接失效的端子的外流。
[0024]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端子和一种带有端子的电线,即使当构成导体固定部的金属板的厚度小时,该端子和带有端子的电线也能够维持导体芯线由端子的导体固定部保持的状态。
[0025] 以上已经简要描述了本发明。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面描述的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形态(在下文中,称为“实施例”),本发明的细节将更加清晰。

附图说明

[0026]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7] 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8] 图3是图2所示的第一端子的立体图。
[0029] 图4是图2所示的第二端子的立体图。
[0030] 图5是用于制造第二端子的板状金属部件。
[0031] 图6是图2所示的壳体的立体图。
[0032] 图7是壳体的前视图。
[0033] 图8是沿着图7的线8-8截取的截面图。
[0034] 图9是壳体的当从后侧观看时的立体图。
[0035] 图10是由图9中的参考标号10示出的框的放大图。
[0036] 图11是对应于图8的的截面图,在壳体中,端子位于初级位置
[0037] 图12是由图11中的参考标号12示出的框的放大图。
[0038] 图13是图2所示的上盖的立体图。
[0039] 图14是翻转的上盖的立体图。
[0040] 图15是由图14中的参考标号15示出的框的放大图。
[0041] 图16是图2所示的下盖的立体图。
[0042] 图17是翻转的下盖的立体图。
[0043] 图18是由图16中的参考标号18示出的框的放大图。
[0044] 图19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前视图。
[0045] 图20是沿着图19的线20-20截取的截面图。
[0046] 图21是由图20中的参考标号21示出的框的放大图。
[0047] 图22是下盖侧的对应于图21的图。
[0048] 图23是用于说明组装连接器的过程的第一图。
[0049] 图24是用于说明组装连接器的过程的第二图。
[0050] 图25是用于说明组装连接器的过程的第三图。
[0051] 图26是用于说明组装连接器的过程的第四图。
[0052] 图27是用于说明组装连接器的过程的第五图。
[0053] 图28是用于说明组装连接器的过程的第六图。
[0054] 图29是用于说明组装连接器的过程的第七图。
[0055] 图30是用于说明组装连接器的过程的第八图。
[0056] 图31是对应于图8的截面图,在壳体中,端子位于初级锁定位置。
[0057] 图32是由图31中的参考标号32示出的框的放大图。
[0058] 图33是用于详细说明图30所示的组装步骤的第一图。
[0059] 图34是用于详细说明图30所示的组装步骤的第二图。
[0060] 图35是用于详细说明图30所示的组装步骤的第三图。
[0061] 图36是带有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其中电线连接于图2和4所示的第二端子。
[0062] 图37是图36所示的带有端子的电线的前视图。
[0063] 图38是沿着图37的线38-38截取的截面图。
[0064] 图39是由图38中的参考标号39示出的框的放大图。
[0065] 图40是图36所示的带有端子的电线的底视图。
[0066] 图41是由图40中的参考标号41示出的框的放大图。
[0067] 图42是在压接第二端子的导体固定部的一对压接片时使用的砧座的立体图。
[0068] 图43是由图42中的参考标号43示出的框的放大图。
[0069] 图44是示出第二端子放置在砧座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0070] 图45是示出第二端子放置在砧座上的状态的前视图。
[0071] 图46是示出第二端子放置在砧座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0072] 图47是由图46中的参考标号47示出的框的放大图。
[0073] 图48是用于说明通过压接使导体固定部在前后方向上均匀地伸长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4] <实施例>
[0075]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在下文中,为了方便描述,在连接器1的轴向(配合方向)上,将与配对端子(未示出)配合的一侧(图1中的左侧)称为前侧,并且将其相反侧(图1中的右侧)称为后侧。图1中的上侧和下侧分别称为上侧和下侧。
[0076] 如图1和2所示,连接器1包括端子10、壳体20和盖30。在下文中,将依次描述构成连接器1的各个部件。
[0077] 首先,将参考图3至5描述端子10。在该实例中,图3所示的端子10A和图4所示的端子10B用作端子10。两个端子10A、10B是通过对板状金属部件进行压制、弯曲等形成的阴端子,并且包括:连接部11,配对端子(阳端子、未示出)配合于该连接部11;导体固定部12,该导体固定部12在连接部11的后侧并且用于固定电线(未示出)的导体芯线;和被覆固定部13,该被覆固定部13与导体固定部12的后侧连续并且固定电线的被覆。
[0078] 端子10A、10B的连接部11具有矩形筒状,并且向上突出的一对突出部14在连接部11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上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上。特别地,一对突出部
14中的位于前侧的突出部14与壳体20的矛杆26(参见图8)卡合,并且执行端子10A、10B的脱落防止功能,如将在稍后所述。
[0079] 如图3所示,一对压接刃19形成在端子10A的导体固定部12上。电线的导体芯线压接于压接刃19,从而使导体芯线固定且电连接于导体固定部12。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一对压接片15形成在端子10B的导体固定部12上。电线的导体芯线压接于压接片15,从而使导体芯线固定且电连接于导体固定部12。一对压接片16形成在端子10A、10B的被覆固定部13上。通过使电线的被覆与压接片16压接,电线固定于被覆固定部13。
[0080] 端子10B通过对图5所示的板状金属部件进行压制、弯曲等而形成。在图5中,示意性地示出连接部11(参见虚线部)。从图5可知,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多个通孔17形成在端子10B的导体固定部12中。通过如上所述地设置通孔17,当将导体芯线压接于导体固定部12时,由于压力结合期间的压力,导体芯线能够进入通孔17中并且而能够与通孔17的内壁面紧密接触。结果,导体芯线能够牢固地固定于导体固定部12。此外,由于导体芯线与导体固定部12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所以其间的接触电阻减小。稍后将详细描述端子10B的导体固定部12的通孔17的具体形状。
[0081] 接着,将参考图6至12描述壳体20。特别地,如图6和9所示,壳体20包括壳体主体21,该壳体主体21具有矩形平板形状。用于容纳多个端子10的多个端子容纳部分别形成在壳体主体21的上、下表面上。壳体主体21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的构造彼此稍微不同,但是基本相同,并且下面将仅描述壳体主体21的上表面侧的构造。
[0082] 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直立壁22在宽度方向上间隔地一体形成在壳体主体21的上表面上。各个直立壁22执行将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端子容纳部分隔的功能。即,由多个直立壁22分隔的多个端子容纳部形成在壳体主体21的上表面上,从而在宽度方向上对齐。
[0083] 顶壁部23一体地形成在壳体主体21的前侧部分上,从而闭合端子容纳部的上侧。即,各个端子容纳部的前侧部分具有上侧由一个顶壁部23闭合的筒状,并且端子容纳部的后侧部分的上部敞开。开口24形成在各个端子容纳部的前侧端处(参见图6至8)。配对端子(阳端子)通过开口24插入到壳体主体21的端子容纳部内。
[0084] 如图8所示,向后且向上倾斜的锥状面25形成在各个顶壁部23的后端缘处。如将在稍后所述,当将上盖30A组装于壳体20时使用锥状面25(参见图21)。向下突出到各个端子容纳部内的矛杆26一体地形成在顶壁部23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下表面上。
[0085] 如上所述,在壳体主体21中,各个端子容纳部的后侧部分的上侧敞开。因此,通过在保持端子10的同时将端子10放置在端子容纳部的后侧部分上,如图9和10所示,端子10能够容易地插入到端子容纳部的前侧部分(筒状部)的正常插入位置附近的初级锁定位置(中间插入位置)(参见图11和12)。
[0086] 在图11和12所示的端子10插入到初级锁定位置的过程中,矛杆26与端子10的前侧的突出部14产生接触从而在弹性变形的同时骑在突出部14上,然后当已经经过突出部14时弹性返回到初始位置。结果,如图12所示,突出部14与矛杆26卡合,从而进行端子10与壳体20的保持功能。
[0087] 接着,将参考图13至22描述盖30。在该实例中,上盖30A和下盖30B用作盖30(参见图2)。上盖30A组装于壳体主体21的上表面侧以覆盖上表面侧的端子容纳部的后侧部分的上侧,并且下盖30B组装于壳体主体21的下表面侧以覆盖下表面侧的端子容纳部的后侧部分的下侧。
[0088] 首先,将参考图13至15描述上盖30A。图13示出在组装于壳体主体21时的朝向上的上盖30A,并且图14示出翻转的上盖30A。
[0089] 上盖30A包括平板状的盖主体3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直立壁32在宽度方向上间隔地一体形成在盖主体31的前侧部分的下表面上,从而对应于壳体主体21的直立壁22。从而,在上盖30A组装于壳体20的状态下,上盖30A覆盖壳体主体21的端子容纳部的后部的上侧,从而在端子容纳部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中形成了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的筒状的端子容纳部。
[0090] 上盖30A的盖主体31的各个前端缘形成有向前且向下倾斜的锥状面33。如将在稍后所述,当将上盖30A组装于壳体20时使用该锥状面33(参见图21)。
[0091] 如图15所示,在上盖30A的盖主体31的前端部的下表面上,向下突出的多个突出部34一体地形成在宽度方向上的多个端子容纳部的位置(相邻的直立壁32之间的位置)处。如将在稍后所述,当将上盖30A组装于壳体20时,各个突出部34具有将初级锁定位置处的端子
10向前按压以使端子10移动到正常插入位置的功能。
[0092] 在上盖30A组装于壳体20的状态下,上盖30A的盖主体31的后侧部分从壳体20的后端面向后突出。盖主体31的后侧部分37与下盖30B的盖主体31的后侧部分37配合(参见图16和17),从而用作所谓的连接器盖,容纳和保护从多个端子容纳部中容纳的多个端子10向后延伸的多个电线。
[0093] 卡合部35一体地形成在上盖30A的盖主体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多个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是四个位置)处,当将上盖30A组装于壳体20时该卡合部35分别与下盖30B的卡合部36卡合(参见图20)。
[0094] 接着,将参考图16至18描述下盖30B。图16示出在组装到壳体主体21时的朝向上的下盖30B,并且图17示出翻转的下盖30B。上盖30A与下盖30B彼此稍微不同,但是除了上盖30A与下盖30B在上下方向上对称之外是基本相同的。因此,关于与上盖30A的各个构造对应的构造,利用与上盖30A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下盖30B,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0095] 在下盖30B中,如图16和17所示,电线保持部38一体地形成在用作连接器盖的后侧部分37的后侧(后端部)。电线保持部38是用于束和保持从壳体20向后延伸的多个电线的部分。使用系带等利用电线保持部38将从壳体20向后延伸的多个电线保持为捆束状态。
[0096] 如图19至22所示,在上盖30A和下盖30B组装于壳体20的状态下,随着上盖30A的前端缘的锥状面33进入壳体20的上表面侧的顶壁部23的后端缘的锥状面25下方,上盖30A的前端缘与壳体20的上表面侧的顶壁部23的后端缘彼此锁定(参见图21)。随着下盖30B的前端缘的锥状面33进入壳体20的下表面侧的顶壁部23的后端缘的锥状面25上方,下盖30B的前端缘与壳体20的下表面侧的顶壁部23的后端缘彼此锁定(参见图22)。此外,上盖30A的多个卡合部35与下盖30B的多个卡合部36彼此锁定(参见图20)。由于这样的配合,上盖30A和下盖30B以不可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壳体20,并且上盖30A与下盖30B以不可相对移动的方式互相组装。
[0097] 接着,将参考图23至35描述连接器1的组装过程。首先,如图23所示,通过使用预定装置将端子10A分别布置在处于翻转状态的壳体20的上表面侧(正常朝向的下表面侧)的预定端子容纳部的上部敞开的后侧部分中,并且将端子10A的预定部分(通常是矩形筒状的连接部11的后端面)向前推到图11和12所示的初级锁定位置。结果,端子10A的突出部14分别锁定于壳体20的矛杆26,使得能够防止插入到端子容纳部内的端子10A从壳体20脱落。
[0098] 接着,如图24所示,通过使用预定装置将电线W分别连接于插入到端子容纳部内的端子10A。具体地,将各个电线W的导体芯线压接于端子10A的一对压接刃19,并且通过端子10A的一对压接片16压接电线W的被覆。
[0099] 接着,如图25所示,翻转壳体20。结果,壳体20的朝向变为正常朝向。在该状态下,与图23和24所示的过程相似地,如图26和27所示,将端子10A插入到壳体20的上表面侧的预定端子容纳部的初级锁定位置,并且将电线W分别连接于插入的端子10A。
[0100] 接着,如图28所示,通过使用预定装置将预先连接有电线W的端子10B分别插入到壳体20的上表面侧或下表面侧的未插入端子10A的预定端子容纳部内的初级锁定位置。该操作可以由操作者手动进行。
[0101] 接着,如图29所示,将下盖30B组装于壳体20,然后,如图30所示,将上盖30A组装于壳体20。除了上盖30A与下盖30B在上下方向上对称之外,上盖30A与下盖30B到壳体20的组装过程基本相同。因此,将仅参考图31至35描述上盖30A到壳体20的组装过程。
[0102] 如图31和32所示,在插入到端子容纳部内的端子10位于初级锁定位置的状态下,首先如图33所示,在维持上盖30A的后侧从前侧向上方倾斜的状态的同时,使上盖30A(盖主体31)的前端缘接近壳体20的顶壁部23的后端缘,并且如图34所示,上盖30A的突出部34与端子10的连接部11的后端进行接触。
[0103] 接着,在维持该状态(即,上盖30A倾斜并且突出部34与端子10的连接部11接触的状态)的同时,使上盖30A平移到壳体20,直到上盖30A的前端缘的锥状面33进入顶壁部23的后端缘的锥状面25下方(直到上盖30A的前端缘与顶壁部23的后端缘接合)。此时,由于突出部34的按压,端子10随着上盖30A的向前移动从初级锁定位置移动到正常插入位置。
[0104] 接着,在维持上盖30A的前端缘与顶壁部23的后端缘接合的状态的同时,使处于倾斜状态的上盖30A以上盖30A的先端侧为支点旋转,如图35所示,使得上盖30A的后侧接近壳体20。结果,上盖30A的多个卡合部35与下盖30B的多个卡合部36彼此卡合,从而获得上盖30A和下盖30B组装于壳体20的状态,如图20所示。最后,使用系带等将从壳体20向后延伸的多个电线W以捆束状态保持在电线保持部38中。从而,完成连接器1的组装。
[0105] 如图20所示,在上盖30A组装于壳体20的状态下,上盖30A的突出部34与端子10的连接部11的后端面表面接触或靠近连接部11的后端面。因此,展现出防止端子10从壳体20脱落的功能。即,除了端子10的突出部14与矛杆26的卡合之外,由于端子10的连接部11与突出部34之间的卡合,获得所谓的双重锁定状态。
[0106] 如上所述,上盖30A被设计为只有通过使处于倾斜状态的上盖30A绕着上盖30A的先端侧旋转才以正常状态装接于壳体20。即使当上盖30A在保持与壳体20平行的同时从上侧向下向壳体20平移以组装于壳体20时,上盖30A的前端缘与顶壁部23的后端缘彼此干涉,使得不能组装上盖30A。
[0107]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36至48描述在图2和4中示出的端子10B的导体固定部12的通孔17(参见图5)。如图36至48所示,通过使从电线W的被覆露出的导体芯线W1与导体固定部12的一对压接片15压接,并且通过使电线W的被覆W2与被覆固定部13的一对压接片16压接,使端子10B成为带有端子的电线。
[0108] 如作为图38的一部分的放大图的图39所示,形成在端子10B的导体固定部12中的多个通孔17(参见图5)中的各个通孔在导体固定部12的外周面侧的端缘部处设置有锥状部17a,该锥状部17a的直径朝着导体固定部12的外周面增大。因此,导体芯线W1进入各个通孔
17的锥状部17a,并且由于导体固定部12(一对压接片15)的压接期间的压力而与该锥状部
17a紧密接触(参见图39)。
[0109] 因此,即使由于构成导体固定部12的金属板的小的厚度引起了该导体固定部12的紧固力小从而导致导体芯线W1趋向于从导体固定部12分离,该导体芯线W1的与锥状部17a紧密接触的部分也由锥状部17a(在下文中,称为“锥状接触部”)钩住。结果,能够将导体芯线W1保持在导体固定部12上。即,即使当构成导体固定部12的金属板的厚度小时,也能够维持导体芯线W1由端子10B的导体固定部12保持的状态。
[0110] 此外,即使由于温度变化引起了导体固定部12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导致导体芯线W1趋向于从导体固定部12分离,由于导体芯线W1的锥状接触部分别被锥状部17a钩住,所以导体芯线跟随导体固定部的膨胀和收缩。结果,导体芯线W1与导体固定部12之间的接触面积不容易减少,并且能够防止接触电阻增大。
[0111] 此外,从图40和41可知,能够从端子10B的后表面侧视觉进行外观检查,用以检查导体芯线W1到导体固定部12上所形成的多个通孔17之中的各个通孔中的进入量,这有助于防止压接失效的端子10B的流出。
[0112] 在端子10B的导体固定部12安装在砧座50的安装面51上的状态下,如图44至46所示,通过从上方朝着图42和43所示的砧座50的安装面51按压压接器(未示出)而进行端子10B的导体固定部12的压接。
[0113] 这里,如图43所示,突起52形成在砧座50的安装面51上。突起52被压接至定位状态,在该定位状态下,突起52插入到多个通孔17(参见图5)之中的位于导体固定部12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处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通孔17内(参见图46和47)。结果,如图48所示,容易通过压接使导体固定部12在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匀地伸长。结果,能够容易地管理与压接相关的质量。
[0114] <其它实施例>
[0115]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并且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采用各种变形。例如,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并且能够适当地变形、改进等。另外,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则实施例中的各个构成元件是的材料、形状、尺寸、数量、布置位置等任意的并且不受限制。
[0116] 在以上实施例中,锥状部17a(参见图39)形成于端子10B的导体固定部12中所形成的多个通孔17(参见图5)之中的所有通孔中。另一方面,锥状部17a可以仅形成在多个通孔17之中的一些通孔17中,并且锥状部17a可以不形成在其它通孔17中。
[0117] 这里,分别在下面的[1]至[4]中简要概括了上述根据本发明的端子10B和带有端子的电线的实施例的特征。
[0118] [1]一种端子(10B),该端子被构造为连接于电线(W)的末端,所述电线包括导体芯线(W1)和覆盖导体芯线(W1)的被覆(W2),所述端子(10B)包括:
[0119] 连接部(11),该连接部被构造为连接于配对端子;和
[0120] 导体固定部(12),该导体固定部位于所述连接部(11)的后方,并且被构造为固定从所述电线(W)的被覆露出的所述导体芯线(W1),
[0121] 其中,所述连接部(11)与所述导体固定部(12)互相一体地形成,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0122] 其中,所述导体固定部(12)具有在与所述导体固定部(12)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二者垂直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多个通孔(17),并且
[0123] 其中,多个通孔(17)的各个通孔的在所述导体固定部(12)的外周面侧上的端缘部设置有锥状部(17a),该锥状部的直径朝着所述导体固定部的外周面增大。
[0124] [2]根据以上[1]的端子(10B),
[0125] 其中,所述多个通孔(17)中的一个通孔位于所述导体固定部(1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且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
[0126] [3]根据以上[1]的端子(10B),
[0127] 其中,所述电线(W)安装在所述导体固定部(12)的与所述外周面相反的内周面上。
[0128] [4]一种具有端子的电线,包括:
[0129] 根据以上[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端子(10B);和
[0130] 电线(W),该电线的导体芯线(W1)经由压接由所述导体固定部(12)固定,[0131] 其中,所述导体芯线(W1)进入到所述通孔(17)的锥状部(17a)内并且与所述锥状部(17a)紧密接触。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