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 / 一种太阳能组件

一种太阳能组件

阅读:734发布:2024-01-08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太阳能组件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 太阳能 组件,包括:第一层 薄膜 芯片(1)、透光绝缘层(2)、第二层薄膜芯片(3)、 背板 层(4)和单向透视层(5);所述第一层薄膜芯片(1)上设置有透光区;所述第一层薄膜芯片(1)、所述透光绝缘层(2)、所述第二层薄膜芯片(3)和所述背板层(4)依次层叠设置;所述单向透视层(5)设置于所述第一层薄膜芯片(1)和所述第二层薄膜芯片(3)之间。通过将单向透视层设置于第一层薄膜芯片和第二层薄膜芯片之间,透过第一层薄膜芯片的光可照射到第二层薄膜芯片上,不影响第二层薄膜芯片发电,但第二层薄膜芯片反射的光会被单向透视层挡住,不会射到外界,降低第二层薄膜芯片对太阳能组件表面上的图案产生视觉上的影响。,下面是一种太阳能组件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太阳能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层薄膜芯片(1)、透光绝缘层(2)、第二层薄膜芯片(3)、背板层(4)和单向透视层(5);
所述第一层薄膜芯片(1)上设置有透光区;
所述第一层薄膜芯片(1)、所述透光绝缘层(2)、所述第二层薄膜芯片(3)和所述背板层(4)依次层叠设置;
所述单向透视层(5)设置于所述第一层薄膜芯片(1)和所述第二层薄膜芯片(3)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透视层(5)设置于所述第一层薄膜芯片(1)和所述透光绝缘层(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透视层(5)设置于所述透光绝缘层(2)和所述第二层薄膜芯片(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透视层(5)设置于所述透光绝缘层(2)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射层(6);
所述反射层(6)设置于所述单向透视层(5)和所述第二层薄膜芯片(3)之间,将所述第二层薄膜芯片(3)反射的光反射回所述第二层薄膜芯片(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绝缘层(2)由聚乙烯醇缩丁制成;
所述第一层薄膜芯片(1)和所述第二层薄膜芯片(3)通过所述透光绝缘层(2)粘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胶膜层(7);
所述第一胶膜层(7)设置于所述第二层薄膜芯片(3)和所述背板层(4)之间,所述第二层薄膜芯片(3)和所述背板层(4)通过所述第一胶膜层(7)粘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层(4)由防紫外线材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汇流条(8)和第二汇流条(9);
所述第一汇流条(8)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层薄膜芯片(1),用于将所述第一层薄膜芯片(1)转化的电能导出;
所述第二汇流条(9)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层薄膜芯片(3),用于将所述第二层薄膜芯片(3)转化的电能导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线盒(10);
所述第一汇流条(8)的另一端与所述接线盒(10)连接;
所述第二汇流条(9)的另一端与所述接线盒(10)连接。

说明书全文

一种太阳能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光伏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太阳能发电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太阳能组件场所越来越多,现有技术的太阳能组件常采用双面玻璃和单面玻璃的结构封装非晶、非微晶太阳能芯片,而且为了达到外观的效果很多都利用激光刻画掉5%-40%的透光,从而达到不同形状的图案,这种做法实现产品美观的同时减低了太阳能组件的发电效率;并且单纯的非晶硅薄膜组件发电效率偏低,如果利用激光在组件膜面刻画图案会更一步降低组件的发电效率。
[0003]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采用将两层薄膜太阳能电池芯片叠加使用,将透过非晶硅、非微晶太阳能芯片的光进行二次吸收,以增加太阳能组件的发电效率,但是第二层薄膜芯片的颜色和图案会对太阳能组件表面上的图案产生视觉上的影响,影响太阳能组件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可高效吸收太阳能,又美观实用的太阳能组件。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组件,包括:第一层薄膜芯片、透光绝缘层、第二层薄膜芯片、背板层和单向透视层;第一层薄膜芯片上设置有透光区;第一层薄膜芯片、透光绝缘层、第二层薄膜芯片和背板层依次层叠设置;单向透视层设置于第一层薄膜芯片和第二层薄膜芯片之间。
[0006] 进一步地,单向透视层设置于第一层薄膜芯片和透光绝缘层之间。
[0007] 进一步地,单向透视层设置于透光绝缘层和第二层薄膜芯片之间。
[0008] 进一步地,单向透视层设置于透光绝缘层内。
[0009] 进一步地,上述太阳能组件还包括反射层;反射层设置于单向透视层和第二层薄膜芯片之间,将第二层薄膜芯片反射的光反射回第二层薄膜芯片。
[0010] 进一步地,透光绝缘层由聚乙烯醇缩丁制成;第一层薄膜芯片和第二层薄膜芯片通过透光绝缘层粘接。
[0011] 进一步地,上述太阳能组件还包括第一胶膜层;第一胶膜层设置于第二层薄膜芯片和背板层之间,第二层薄膜芯片和背板层通过第一胶膜层粘接。
[0012] 进一步地,背板层由防紫外线材料制成。
[0013] 进一步地,上述太阳能组件还包括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第一汇流条的一端连接第一层薄膜芯片,用于将第一层薄膜芯片转化的电能导出;第二汇流条的一端连接第二层薄膜芯片,用于将第二层薄膜芯片转化的电能导出。
[0014] 进一步地,上述太阳能组件还包括接线盒;第一汇流条的另一端与接线盒连接;第二汇流条的另一端与接线盒连接。
[0015]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6] (1)通过将单向透视层设置于第一层薄膜芯片和第二层薄膜芯片之间,透过第一层薄膜芯片的光可照射到第二层薄膜芯片上,不影响第二层薄膜芯片发电,但第二层薄膜芯片反射的光会被单向透视层挡住,不会射到外界,降低第二层薄膜芯片对太阳能组件表面上的图案产生视觉上的影响;
[0017] (2)通过将反射层设置于单向透视层和第二层薄膜芯片之间,反射层将第二层薄膜芯片反射的光反射回第二层薄膜芯片,增加第二层薄膜芯片的发电效率。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太阳能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一层薄膜芯片的向阳面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背板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一层薄膜芯片的背阳面结构示意图;
[0022]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二层薄膜芯片的向阳面结构示意图;
[0023] 图6是图5中相邻两节子级芯片的连接示意图;
[0024]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二层薄膜芯片的背阳面结构示意图;
[0025]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在接线盒内的连接示意图;
[0026] 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太阳能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7] 附图标记:
[0028] 1:第一层薄膜芯片;11:双面绝缘胶带;2:透光绝缘层;3:第二层薄膜芯片;31:子级芯片;32:绕线;4:背板层;5:单向透视层;6:反射层;7:第一胶膜层;8:第一汇流条;9:第二汇流条;10:接线盒;101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0030] 实施例1
[0031]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太阳能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一层薄膜芯片的向阳面结构示意图。
[0032]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组件,包括:第一层薄膜芯片1、透光绝缘层2、第二层薄膜芯片3、背板层4和单向透视层5;第一层薄膜芯片1上设置有透光区,透光区为第一层薄膜芯片1上刻画图案的部分,因非晶硅芯片或非微晶硅芯片本身具有一定的透光度,故若第一层薄膜芯片1为非晶硅芯片或非微晶硅芯片,那么第一层薄膜芯片1整体都为透光区;第一层薄膜芯片1、透光绝缘层2、第二层薄膜芯片3和背板层4依次层叠设置;单向透视层5设置于第一层薄膜芯片1和第二层薄膜芯片3之间。具体地,单向透视层5设置于第一层薄膜芯片1和透光绝缘层2之间,或透光绝缘层2和第二层薄膜芯片3之间,或设置于透光绝缘层2内,与透光绝缘层2形成夹层结构。
[0033] 太阳能组件在使用时,太阳光透过第一层薄膜芯片1的透光区、透光绝缘层2和单向透视层5照射到第二层薄膜芯片3上,第二层薄膜芯片3接收这部分阳光,并将其中一部分光进行光能发电,一部分反射回单向透视层5,由于通过第一层薄膜芯片1的透光区的光强要大于第二层薄膜芯片3反射回的光强,所以第二层薄膜芯片3的反射光无法透过单向透视层5射出,故第二层薄膜芯片3不会对太阳能组件表面上的图案产生视觉上的影响,使太阳能组件的外观更符合用户要求,更加美观时尚,实用性更高
[0034] 具体地,非晶硅芯片或非微晶硅芯片是将非晶硅或非微晶硅膜在前板层上,前板层由玻璃制成,包括但不限于浮法玻璃、半化玻璃或钢化玻璃。
[0035] 具体地,第二层薄膜芯片3可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柔性芯片、单晶电池片、或多晶电池片,其中柔性芯片可选为GSE电池片。其中,GSE电池片为美国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生产的柔性太阳能电池芯片。
[0036]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层薄膜芯片3为铟镓硒柔性太阳能薄膜芯片,铜铟镓硒柔性太阳能组件耐受性好、使用寿命长,质量轻,厚度小,所占体积小,为运输、安装和使用提供方便。
[0037]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透光绝缘层2由耐压1000V的透明材料制成,进一步优选地,透光绝缘层2由聚乙烯醇缩丁醛制成;聚乙烯醇缩丁醛是一种热塑性树脂,无交联反应,而且透光率高,耐候性能好,绝缘性能佳。第一层薄膜芯片1和第二层薄膜芯片3通过透光绝缘层2粘接。
[0038] 具体地,太阳能组件还包括第一胶膜层7;第一胶膜层7设置于第二层薄膜芯片3和背板层4之间,第二层薄膜芯片3和背板层4通过第一胶膜层7粘接,第一胶膜层7所使用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聚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胶膜、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橡胶胶膜、DNP胶膜。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组件包括第一层薄膜芯片1、第二层薄膜芯片3和背板层4,相邻两层之间通过胶膜材料封装粘接,其中第一层薄膜芯片1和第二层薄膜芯片3之间通过聚乙烯醇缩丁醛胶膜粘接,并且前板层由玻璃制成,达到保护第一层薄膜芯片1和第二层薄膜芯片3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柔性太阳能组件拥有更强的机械性能及耐候性能。其中,DNP是日本株式会社生产的聚烯封装材料。
[0039]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背板层4由防紫外线材料制成,可防止紫外线透过太阳能组件,太阳能组件用在建筑物上时,防止紫外线射入建筑物内;并且增加太阳能组件的发电效率。背板层4使用的防紫外线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氟乙烯复合膜TP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膜、热塑性弹性体TPE膜等;背板层4颜色可根据用户需求而定,包括但不限于黑色、白色或透明。
[0040]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背板层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如图3所示,背板层4设置为半透光或者全遮挡形式,具体设置根据用户需求而定,图中空白部分为透光部分,阴影部分为遮光部分。
[0042]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一层薄膜芯片的背阳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二层薄膜芯片的向阳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相邻两节子级芯片的连接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二层薄膜芯片的背阳面结构示意图。
[0043] 如图4-7所示,上述太阳能组件还包括第一汇流条8和第二汇流条9。第一层薄膜芯片1根据客户需要利用激光刻画分割成多节串联或并联的子节芯片,第一汇流条8连接第一层薄膜芯片1的正负极,用于将第一层薄膜芯片1转化的电能导出;除了与正极和负极的连接处,第一汇流条8与第一层薄膜芯片1连接的其他部分均设置有双面绝缘胶带11,保护每节子节芯片之间不会发生短路
[0044] 具体地,第二层薄膜芯片3包括多节串联的子级芯片31;每节子级芯片31与相邻的子级芯片31的向阳面设置有绕线32,绕线32伸出子级芯片31连接下一节子级芯片31的背阳面,每节子级芯片31与相邻的子级芯片31通过绕线32串联或并联,并且第二汇流条9连接第二层薄膜芯片3的正极和负极,将第二层薄膜芯片3转化的电能导出。
[0045]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在接线盒内的连接示意图。
[0046] 如图8所示,上述太阳能组件还包括接线盒10;第一汇流条8的另一端与接线盒10连接;第二汇流条9的另一端与接线盒10连接。背板层4上设置有通孔,第一汇流条8和第二汇流条9通过此通孔引出,与接线盒10相连。
[0047] 具体地,先将第一汇流条8的正极和第二汇流条9的正极相连接,第一汇流条8的负极和第二汇流条9的负极相连接,正极和负极连接后一同与接线盒10内的端子101相连,从而实现电量输出。
[0048] 具体地,第一汇流条8和第二汇流条9可通过烙或粘接的方式或其他方式相连。
[0049]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通过改变第一层薄膜芯片1每节子节芯片的面积以及第二层薄膜芯片3的子级芯片31面积或者调整第一汇流条8和第二汇流条9串并联的方式来使两种芯片的电性能参数达到一致,从而实现从同一个端口就能够输出,不需要再进行升降压的处理,进而提高了产品的安装效率以及实现了外接设备的成本降低。
[0050]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接线盒10内加入灌封胶密封,以实现防绝缘散热的目的。
[0051] 实施例2
[0052] 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太阳能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53] 如图9所示,实施例1中的太阳能组件还包括反射层6;反射层6设置于单向透视层5和第二层薄膜芯片3之间,将第二层薄膜芯片3反射的光反射回第二层薄膜芯片3。反射层6将第二层薄膜芯片3反射的光反射回第二层薄膜芯片3,增加第二层薄膜芯片3的发电效率。
[0054] 具体地,若单向透视层5设置于第一层薄膜芯片1和透光绝缘层2之间,反射层6可设置于单向透视层5和透光绝缘层2之间,或设置于透光绝缘层2内,与透光绝缘层2形成夹层结构;若单向透视层5设置于透光绝缘层2和第二层薄膜芯片3之间,反射层6可设置于单向透视层5和第二层薄膜芯片3之间;若单向透视层5设置于透光绝缘层2内,反射层6可设置于透光绝缘层2和第二层薄膜芯片3之间;或设置于透光绝缘层2内,形成透光绝缘层2、单向透视层5、透光绝缘层2、反射层6和透光绝缘层2的结构夹层结构。优选设置为透光绝缘层2、单向透视层5、透光绝缘层2、反射层6和透光绝缘层2的结构夹层结构,可以节省其他胶膜的使用,从而节约成本。
[0055]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