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暖气,通风和空调 / 暖通空调 / 区域供冷 / 定影装置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定影装置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阅读:205发布:2024-01-16

专利汇可以提供定影装置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电磁 感应加热 方式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具备感应加热单元、定影带、加压辊、 保护罩 和冷却 风 扇。感应加热单元对定影带进行加热。保护罩与感应加热单元相对配置。在保护罩上形成有多个流入口。在多个流入口 中轴 向的端部的流入口的间隔被设定为窄于轴向的中央部的流入口的间隔。 冷却风扇 所产生的空气流经由流入口引导到感应加热单元中,从而对感应加热单元进行冷却。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 磁场 的 泄漏 ,并有效冷却感应加热单元。,下面是定影装置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
感应加热单元,被收容在所述外壳中;
第一旋转体,与所述感应加热单元相对配置,并进行旋转,通过所述感应加热单元被感应加热;
第二旋转体,进行旋转,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之间形成承载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通过的定影区域;
保护罩部件,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相反侧与所述感应加热单元相对,并沿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的轴向延伸设置;
空气流产生部,产生冷却所述感应加热单元的空气流;
冷却道,在所述感应加热单元的相反侧沿所述保护罩部件延伸设置,供所述空气流流通;和
流入口,在所述保护罩部件上开口,并沿所述轴向隔开间隔配置有多个,使所述空气流从所述冷却风道朝向所述感应加热单元流入,
在多个所述流入口中,所述轴向的端部的所述流入口彼此的间隔被设定为窄于所述轴向的中央部的所述流入口彼此的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口彼此的所述轴向上的间隔从所述轴向的中央部朝向所述轴向的端部连续缩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口彼此的所述轴向上的间隔从所述轴向的中央部朝向所述轴向的端部阶梯性地缩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口彼此的所述轴向上的间隔对应于通过所述定影区域的不同尺寸片材的片材宽度而被阶梯性地设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罩部件具备与所述感应加热单元相对的相对面,
所述流入口通过作为所述相对面的一部分的剖切面保留一边并被剖切的同时以所述一边为支点弯曲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一旋转体在平方向上相对配置,
所述保护罩部件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多个所述流入口被配置在所述保护罩部件的下端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一旋转体在水平方向上相对配置,
所述保护罩部件的所述相对面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多个所述流入口被配置在所述相对面的下端侧,
所述流入口通过所述剖切面以下端边缘为支点向所述感应加热单元侧弯曲而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向的端部所述剖切面相对于所述相对面弯曲的度大于在所述轴向的中央部所述剖切面相对于所述相对面弯曲的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有流出口,所述流出口在所述保护罩部件的上端侧开口,并使通过所述感应加热单元的所述空气流流出。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图像承载体,在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部,使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在片材上;和
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说明书全文

定影装置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片材实施定影处理的定影装置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复印机、传真机和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在图像承载体上形成图像;转印部,使图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在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纸张上;和定影装置,使转印在纸张上的调色剂图像加热定影在该纸张上。
[0003] 作为定影装置,已知有应用可急速加热或高效加热的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利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通过使高频电流流过感应线圈而产生的磁通在定影辊和定影带上引起感应电流,从而使定影辊和定影带焦发热(感应加热)。调色剂图像通过该焦耳热被定影在纸张上。
[0004] 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作为抑制定影带和定影辊的过升温的技术,具有为了冷却感应加热单元而具备流入空气流的流入口的定影装置。通过局部调整流入口的大小,能够积极冷却感应加热单元中的高温的区域。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具有外壳、感应加热单元、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保护罩部件、空气流产生部、冷却道和流入口。所述感应加热单元被收容在所述外壳中。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感应加热单元相对配置,并进行旋转,通过所述感应加热单元被感应加热。第二旋转体进行旋转,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之间形成承载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通过的定影区域。所述保护罩部件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相反侧与所述感应加热单元相对,并沿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的轴向延伸设置。所述空气流产生部产生冷却所述感应加热单元的空气流。
所述冷却风道在所述感应加热单元的相反侧沿所述保护罩部件延伸设置,供所述空气流流通。所述流入口在所述保护罩部件上开口,并沿所述轴向隔开间隔配置有多个,使所述空气流从所述冷却风道朝向所述感应加热单元流入。在多个所述流入口中所述轴向的端部的所述流入口彼此的间隔被设定为窄于所述轴向的中央部的所述流入口彼此的间隔。
附图说明
[0006]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0007]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0008]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剖视立体图。
[0009]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0010]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保护罩部件的立体图。
[0011]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保护罩部件的周边的剖视图。
[0012]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保护罩部件的流入口的分布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在此,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举例说明复印机,但图像形成装置1在采用IH定影方式的范围内也可以是打印机、传真装置或具备这些功能的复合机。
[0014]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筐体结构的装置主体10和配置在装置主体10上的自动原稿供给装置20。在装置主体10的内部收容有光学读取待复印的原稿图像的读取单元25、在片材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30、使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上的定影部60、储存待向图像形成部30运送的片材的供纸部40、将片材从供纸部40经由图像形成部30及定影部60运送至片材排出口10E的运送路径50和在内部具有构成该运送路径50的一部分的片材运送通道的运送单元55。
[0015] 自动原稿供给装置20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装置主体10的上面。自动原稿供给装置20朝向装置主体10中的规定的原稿读取位置(组装有第一接触玻璃241的位置),自动供给待复印的原稿片材。另一方面,用户通过手动放置将原稿片材放置在规定的原稿读取位置(第二接触玻璃242的配置位置)时,自动原稿供给装置20向上方打开。自动原稿供给装置20包括放置原稿片材的原稿托盘21、经由自动原稿读取位置运送原稿片材的原稿运送部22和排出读取后的原稿片材的原稿排出托盘23。
[0016] 读取单元25通过用于读取从装置主体10的上面的自动原稿供给装置20自动供给的原稿片材的第一接触玻璃241或用于读取手动放置的原稿片材的第二接触玻璃242,光学读取原稿片材的图像。在读取单元25内收容有摄像元件和包括光源、移动托架、反射镜等的扫描机构(图略)。扫描机构对原稿片材照射光,并将其反射光向摄像元件引导。摄像元件将所述反射光光电转换为模拟电信号。所述模拟电信号通过A/D转换电路变换为数字电信号后,输入到图像形成部30。
[0017] 图像形成部30生成全彩的调色剂图像,并进行将该调色剂图像转印在片材上的处理。图像形成部30包括图像形成单元32、邻接配置在该图像形成单元32之上的中间转印单元33(转印部)和配置在中间转印单元33上的调色剂补给部34。图像形成单元32包括串联配置并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及黑色(Bk)的各调色剂图像的四个单元32Y、32M、32C和32Bk。
[0018] 各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和32Bk包括感光鼓321(图像承载体)和配置在该感光鼓321的周围的带电器322、曝光器323、显影装置324、一次转印辊325及清洁装置326。
[0019] 感光鼓321绕其轴旋转,并在其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及调色剂图像。带电器322使感光鼓32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曝光器323具有激光光源和反射镜及透镜等光学器件。曝光器323向感光鼓321的周面照射基于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
[0020] 显影装置324为了使感光鼓32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因此对感光鼓321的周面供给调色剂。一次转印辊325隔着中间转印单元33所具备的中间转印带331与感光鼓321形成定影区域,并将感光鼓321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331上。清洁装置326具有清洁辊等,清扫调色剂图像转印后的感光鼓321的周面。
[0021] 中间转印单元33具备中间转印带331、驱动辊332、从动辊333、张紧辊334及支撑辊336。中间转印带331为架设在这些辊332、333、334、336及一次转印辊325上的环带。在该中间转印带331的外周面上,来自多个感光鼓321的调色剂图像重叠转印在同一处(一次转印)。
[0022] 与驱动辊332的周面相对地配置有二次转印辊35。二次转印辊35也为导电性的辊。驱动辊332与二次转印辊35的定影区域为将被重叠涂覆在中间转印带331上的全彩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片材上的二次转印部35A。对二次转印辊35施加与调色剂图像逆极性的二次转印偏压电位,驱动辊332接地。
[0023] 调色剂补给部34包括黄色用调色剂容器34Y、品红色用调色剂容器34M、青色用调色剂容器34C以及黑色用调色剂容器34Bk。这些调色剂容器分别储存各色的调色剂,对与YMCBk各色对应的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和32BK的显影装置324,通过图略的供给路径供给各色的调色剂。
[0024] 供纸部40具备收容待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片材的双层供纸盒40A、40B及手动供给用的供纸托盘46。这些供纸盒40A、40B能够从装置主体10的前方向面前方向拉出。供给盒40A、40B为被设置成自动供给用的盒,手动供给用的供纸托盘46在其下端部相对于装置主体10开闭自如地安装。用户在进行手动供纸的情况下,按图示的那样打开供纸托盘46,在其上载置片材。
[0025] 供纸盒40A(40B)具备收纳多个片材层叠而成的一摞片材的片材收容部41和为了输送所述一摞片材而抬起的起升板42。在供纸盒40A(40B)的右端侧的上部配置有取纸辊43、供纸辊44和延迟辊45的辊对。通过取纸辊43及供纸辊44的驱动,一页一页地陆续送出供纸盒40A内的一摞片材的最上层的片材,并向运送路径50的上游端运入。另一方面,载置在供纸托盘46的片材,同样地通过取纸辊461及供纸辊462的驱动向运送路径50运入。
[0026] 运送路径50包括主运送通道50A、反转运送通道50B、转回运送通道50C和平运送通道50D。主运送通道50A从供纸部40经由图像形成部30将片材运送至定影装置60的出口。反转运送通道50B当对片材进行双面打印时将单面打印后的片材返回到图像形成部30。转回运送通道50C使片材从主运送路50A的下游端朝向反转运送路50B的上游端。水平运送通道50D从主运送路50A的下游端沿水平方向将片材运送至装置主体10的左侧面
10L上设置的片材排出口10E。该水平运送通道50D的大部分由运送单元55的内部所具备的片材运送通道构成。
[0027] 在主运送通道50A的与二次转印部35A相比更上游侧配置有对准辊对51。在主运送通道50A上运送来的片材与停止状态的对准辊对51接触而被暂且停止,并进行偏斜修正。之后,以用于图像转印的规定的时机,对准辊对51被驱动达(图略)旋转驱动,从而片材被送出至二次转印部35A。此外,在主运送通道50A中配置有多个用于运送片材的运送辊对52。其他运送通道50B、50C、50D也同样。
[0028] 排纸辊对53邻接于运送单元55的图1中的左侧配置在运送路径50的最下游端。排纸辊53通过片材排出口10E向与装置主体10连接配置的图略的后处理装置送入片材。
此外,在未安装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片材排出口10E的下方设置有片材排出托盘。
[0029] 运送单元55为将从定影装置60送出的片材运送至片材排出口10E的单元。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定影装置60被配置在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10R侧,片材排出口10E被配置在装置主体10的与右侧面10R相对的左侧面10L侧。因此,运送单元55从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10R朝向左侧面10L沿水平方向运送片材。
[0030] 定影装置60为实施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上的定影处理的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定影装置60包括加热辊61、定影辊62、加压辊63(第二旋转体)、定影带64(第一旋转体)、感应加热单元65及运送辊对66。
[0031] 图2是表示定影装置60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定影装置60的剖视立体图。图4是定影装置60及其周边设备的分解立体图。下面,基于图2至图4,对定影装置6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定影装置60作为定影单元60U而安装在装置主体10中。定影单元
60U具备外壳600。外壳600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矩形状,收容用于进行定影处理的部件。
[0032] 加热辊61为通过感应加热单元65被感应加热的辊。加热辊61例如由或不锈磁性金属构成。在加热辊61的表面形成有例如由PFA构成的离型层。加热辊61具有旋转轴61S,并绕该旋转轴61S从动旋转。
[0033] 定影辊62及加压辊63隔着定影带64周面彼此压接,为形成定影区域60N的辊。在二次转印部35A中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通过定影区域60N,并被加热及加压,由此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片材表面上。
[0034] 定影辊62为在表层具有弹性层的弹性辊。作为所述弹性层,可使用由海绵构成的弹性层。定影辊62具有旋转轴62S,并绕该旋转轴62S从动旋转。
[0035] 加压辊63为用于对定影辊62进行加压,并在与定影带64之间形成规定宽度的定影区域60N的辊。在表面承载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通过定影区域60N的同时,被实施定影处理。作为加压辊63的优选结构之一为具备铁或等金属芯材、形成在该芯材之上的硅胶层和形成在硅胶层的表面上的氟树脂层的结构。加压辊63与定影辊62的表层的硬度相比具有较高的表层的硬度,并且在其内部具备卤素加热器等加热元件。加压辊63具有旋转轴63S,并绕旋转轴63S被驱动旋转。
[0036] 定影带64架设在加热辊61与定影辊62上。定影带64被旋转,为与加热辊61同样地通过感应加热单元65被感应加热的带。定影带64与感应加热单元65相对配置。在该定影带64的内周面抵接有用于对该定影带64施加张的张紧辊641。定影带64例如通过在由如镍的强磁性材料构成的基材上依次形成硅胶弹性层及PFA离型层而成。此外,当定影带64不具备被加热功能而只作为加热辊61所发出的热的载体时,可使用聚酰亚胺(PI)等树脂带。
[0037] 如图3示意性地表示的那样,旋转驱动力从装置主体10侧所具备的马达M(驱动机构)经由规定的减速机构输入至加压辊63的旋转轴63S。通过加压辊63的旋转,加热辊61、定影辊62、张紧辊641及定影带64从动旋转。按上述,与定影辊62相比加压辊63具有较高的硬度。因此,从在旋转驱动时辊外周的圆周速度不产生变动这一点来看,加压辊63的旋转轴63S适用于来自马达M的驱动输入。
[0038] 感应加热单元65为用于产生定影处理所需要的热的单元。感应加热单元65具备:感应加热线圈651;由中央磁心652、多对拱形磁心653及一对侧面磁心654构成的磁心部件;和收容这些的单元外壳650。感应加热单元65被收容在外壳600的左端部。另外,感应加热单元65在水平方向上与定影带64相对配置。
[0039] 感应加热线圈651产生用于感应加热加热辊61及定影带64的磁通。感应加热线圈651被配置在与加热辊61及定影带64的剖视中的圆弧面相对的虚拟的圆弧面上。感应加热线圈651在从左侧观察的侧视中为环绕成大致椭圆形状的绕线。感应加热线圈651的环绕中的长度方向被延伸设置成沿定影带64的旋转的轴向。中央磁心652、多对拱形磁心653及一对侧面磁心654为铁素体制的磁心部件,并被配置用于形成经由加热辊61及定影带64的一部分的磁路。中央磁心652被配置成以被感应加热线圈651包围周围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拱形磁心以从左侧覆盖感应加热线圈651的方式且在上下方向夹着中央磁心652的方式配置有一对。此外,拱形磁心653并不是沿前后方向连续伸长的形状,而是由如图2和图6所示的拱形形状构成的部件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配置有多个。因此,感应加热线圈651在邻接的拱形磁心653彼此之间向左侧(后述的保护罩69侧)部分露出。感应加热线圈651所产生的磁通通过所述磁路,由此在加热辊61及定影带64中产生涡电流,伴随此产生焦耳热。
[0040] 单元外壳650为保持上述感应加热线圈651及磁心部件的外壳部件。单元外壳650具备加热辊61及定影带64的一部分伸入的圆弧状的凹部65H。感应加热单元65的单元外壳650与定影单元的外壳600的侧面(在图3中为左侧面)被嵌合成已定位的状态。
在凹部65H的内周面与定影带64的表面之间形成有规定间隔的间隙。
[0041] 参照图2,运送辊对66为用于使通过定影区域60N的片材向外壳600的下游侧的水平运送通道50D送出的运送辊对。运送辊对66由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外壳600上的第一运送辊661和第二运送辊662构成。第一运送辊661为从装置主体10侧输入旋转驱动力的驱动辊,第二运送辊662为伴随第一运送辊661的旋转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第二运送辊662为了具备片材运送力,以规定的定影压力压接在第一运送辊661上。
[0042] 在定影区域60N的片材运送方向上游侧,配置有引导朝向定影区域60N运入的片材的一对导向部件671、672。另外,在定影区域60N的片材运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有将从定影区域60N排出的片材朝向运送辊对66引导的一对导向部件673、674。进一步,在定影区域60N的片材运送方向下游侧,用于检测片材的通过的促动器67A被配置成摆动自如的状态。
[0043] 在图2中,定影辊62及定影带6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加压辊6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定影区域60N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对定影带64的周面配置有分离板675,并且对加压辊63的周面配置有分离爪676。这些分离板675及分离爪676被配置用于剥离将要缠绕到定影带64或加压辊63的周面的片材。分离板675为沿定影辊62的轴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在其前端部与定影带64的周面之间设置有微小的空间。另一方面,分离爪676是在加压辊63的轴向上的宽度为几毫米程度的部件,其前端与加压辊63的周面抵接。此外,分离板675为具备相当于通纸宽度的长度的一板部件,与此相对,分离爪676沿加压辊63的轴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有多个。
[0044] 参照图2及图3,在单元外壳650的背面一体地安装有保护罩69(保护罩部件)。保护罩69在定影带64相反侧与感应加热单元65相对,并沿定影带64的旋转的轴向延伸设置。保护罩69防止由感应加热单元65产生的磁场泄漏到定影单元60U外。在该保护罩
69的背面配置有装置主体10的主体框架70。主体框架70为与保护罩69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板金框架。
[0045] 在主体框架70与保护罩69之间,具备可使冷却风(空气流)流通的空间D(冷却风道)。如图4所示,在主体框架70的前侧端部连结有装置主体10侧所具备的主体冷却管道71。在冷却风的流通路径的上游侧的主体冷却管道71中组装有冷却风扇73(空气流产生部)。冷却风扇73为产生用于冷却感应加热单元65的空气流的多叶片风扇。通过驱动冷却风扇73,从而在空间D的前端侧朝向后方流入冷却风。换言之,空间D为在感应加热单元65的相反侧沿保护罩69延伸设置的供冷却风流通的风道。
[0046] 接着,参照图5及图6,进一步详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60的保护罩69。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60的保护罩69的立体图。图6是定影装置60的保护罩69的周边的剖视图。图6相当于与定影带64的旋转的轴向交叉的剖视。
[0047] 参照图5,则保护罩69由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高度并沿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的板金部件构成。保护罩69的上端部沿前后方向向右弯曲约90度,并且前端侧向上方弯曲。同样,保护罩69的下端部也沿前后方向向右弯曲约90度,并且前端侧向下方弯曲。因此,如图6所示,剖面观察时保护罩69具备大致コ字型形状。另外,保护罩69的前后的末端边缘部也向右弯曲。因此,保护罩69以包围感应加热单元65的方式与感应加热单元65相对配置(图6)。
[0048] 保护罩69具备相对面690、流入口69A、流出口69B和弯曲部69C(剖切面)。相对面690为在保护罩69中沿上下方向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面。相对面69与感应加热单元65相对配置。流入口69A在保护罩69的相对面690上开口,并沿定影带64的旋转的轴向(前后方向)隔开间隔配置有多个。流入口64被配置在相对面690的下端部。另外,这些多个流入口69A具备大致相同大小及形状。因此,在相对面690上,在前后方向上邻接的多个流入口69A的上方未形成其他开口。流入口69A具备使冷却风从空间D朝向感应加热单元65流入的功能。多个流入口69A沿前后方向分布的最大范围,即从最前侧的流入口69A至最后侧的流入口69A的宽度被设定为大于通过定影区域60N的片材的最大片材宽度。
[0049]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口69A具备第一流入口69A1和第二流入口69A2。第一流入口69A1为在流入口69A中被分布在轴向的中央部的多个流入口。第二流入口69A2为在流入口69A中被分布在轴向的两端部的多个流入口。如图5所示,第二流入口69A2彼此的前后方向的间隔被设定为窄于第一流入口69A1彼此的前后方向的间隔。
[0050] 流出口69B为在保护罩69的上端侧开口的开口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出口69B形成在保护罩69中面向上方的区域。与流入口69A相同,流出口69B也沿轴向隔开间隔配置有多个。流出口69B具备使通过感应加热单元65的冷却风流出到定影装置60的外侧的功能。
[0051] 弯曲部69C为用于形成前述的流入口69A的相对面690的一部分。即,各个流入口69A通过弯曲部69保留一边并剖切成大致矩形状的同时以所述一边为支点进行弯曲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部69C以下端边缘为支点,朝向相对面690的右侧弯曲,即朝向感应加热单元65侧弯曲。此时,如图6所示,弯曲部69C相对于相对面690弯曲的度θ被设定为45度。
[0052]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图像形成动作开始时,根据从未图示的控制部输出的控制信号,感应加热单元65对加热辊61及定影带64进行加热。另外,加热辊61、定影辊62、加压辊63及定影带64通过马达M(参照图3)分别旋转。此时,冷却风扇73旋转,由此冷却风在保护罩69与主体框架70之间的空间D流通。冷却风沿空间D被引导到后方(参照图3和图4)。进而,冷却风经由在保护罩69上开口的流入口69A向定影单元69U的内部流入(参照图6的箭头D61)。而且,如图6所示,与保护罩69相对配置的感应加热单元65被冷却风冷却。
[0053] 在定影带64与加压辊63之间,各种尺寸的片材通过。尤其,当小尺寸的片材连续通过定影区域60N时,由于在轴向的两端侧的片材面未通过的非通纸区域中,不消耗来自定影带64的热,因此定影带64本身的温度上升。其结果,在与定影带64相对的感应加热单元65中,轴向的两端部的温度也容易上升(端部过升温)。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多个流入口69A中轴向的端部的第二流入口69A2彼此的间隔被设定为窄于轴向的中央部的第一流入口69A1彼此的间隔。因此,与轴向的中央部相比,在端部更多的冷却风流入到感应加热单元65。其结果,能够使感应加热单元65的轴向上的温度分布均匀化。另外,由于通过由大致相同尺寸构成的流入口69A的间隔来调整冷却风的流入量,因此与流入口69A本身的开口面积变化较大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磁场从感应加热单元65的泄漏。
[005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感应加热单元65和保护罩69的相对面690在水平方向上相对配置。因此,能够使用于冷却感应加热单元65的冷却风从流入口69A向感应加热单元65的下方部分喷出。因此,对感应加热单元65进行冷却的同时冷却风作为上升气流而易于向上方引导,从而能够有效冷却感应加热单元65的上方部分。而且,成为上升气流的冷却风从流出口69B快速地从感应加热单元65排气(参照图6的箭头D62)。因此,易于从流入口69A再次流入新鲜的冷却风,从而能够有效冷却感应加热单元65。
[0055]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流入口69A通过弯曲部69C以下端边缘为支点向感应加热单元65侧弯曲而形成。因此,弯曲部69C发挥将冷却风向感应加热单元65侧引导的导向部件的功能(图6)。另外,由于弯曲部69C限定在相对面690的下端部开口的流入口69A的下方部分,因此能够防止弯曲部69C妨碍冷却风朝向感应加热单元65的流动。另外,弯曲部69C通过冲压加工等被剖切并被弯曲加工,由此能够简易地形成流入口69A。
[0056]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60及具备该定影装置60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得到如下的变形实施方式。
[0057]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具备加热辊61及定影带64的定影单元60U,但也可以使用不存在这些的类型的定影单元。具体来讲,为在定影辊62的外周卷绕有由与定影带64相同的磁性体形成的圆筒状带的结构。在该变形实施方式中,感应加热单元65感应加热所述圆筒状带。
[0058]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保护罩69具备作为流入口69A的第一流入口69A1及第二流入口69A2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图7的(a)至(c)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保护罩部件的流入口分布的示意图。在图7的(a)中,代替前面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入口69A,流入口69D在前后方向上分布形成。在流入口69D中,流入口69D彼此的轴向(前后方向)上的间隔从轴向的中央部朝向端部阶梯性地变小。即,以中央部为基准限制片材的前后方向上的定位,从而使尺寸不同的片材S1、S2及S3通过定影区域60N(参照图2)。当片材S1通过定影区域60N时,图7的(a)至(c)的区域A1为通纸区域,区域A2及A3为非通纸区域。同样,当片材S2通过定影区域60N时,图7的(a)至(c)的区域A1及A2为通纸区域,区域A3为非通纸区域。另外,当片材S3通过定影区域60N时,图7的(a)至(c)的区域A1、A2、A3全部为通纸区域。而且,在图7的(a)的流入口69D中,流入口69D彼此的间隔被设定为按区域A1、A2、A3的顺序变窄。因此,能够使流入到感应加热单元65的冷却风的流量在轴向上阶梯性地变化。而且,即使在这种结构中,也能够积极冷却与容易成为非通纸区域的区域A2、A3相对的感应加热单元65的两端部侧。另外,流入口69D彼此的轴向上的间隔对应于通过定影区域60N的不同尺寸片材的片材宽度而被阶梯性地设定。因此,能够使感应加热单元65的轴向上的温度分布更均匀化。
[0059] 同样,与图7的(a)的流入口69D相比较,在图7的(b)的流入口69E中,在区域A1没有形成流入口69E。由于区域A1通常为通纸区域,因此定影带64的热被片材消耗。即使在这种结构中,也能够积极冷却与区域A2、A3相对的感应加热单元65的两端部侧。另外,在图7的(c)的流入口69F中,流入口69F彼此的轴向上的间隔从轴向的中央部朝向端部连续变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流入到感应加热单元65的冷却风的流量在轴向上连续变化。而且,能够积极冷却与区域A2、A3相对的感应加热单元65的两端部侧。
[0060] (3)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对应弯曲部69C相对于相对面690弯曲的角度θ被设定为45度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轴向的端部的弯曲部69C相对于相对面690弯曲的角度设定为大于轴向的中央部的弯曲部69C相对于相对面690弯曲的角度。此时,在轴向的两端部,从流入口69A流入的冷却风朝向感应加热单元65积极流入。另一方面,在轴向的中央部,从流入口69A流入的冷却风通过中央磁心652与相对面690之间的空间的同时从流出口69B排气。即使在这种结构中,也均匀地维持感应加热单元65的轴向的温度分布。
[0061]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作为空气流产生部的冷却风扇73为多叶片风扇的方式进行了说明。此时,能够从空间D(冷却风道)的一端侧流入冷却风。因此,能够缩小定影装置60的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尺寸。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