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建筑材料 / 建筑材料 / 混凝土 / 浇注混凝土 / 现浇混凝土 / 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

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

阅读:863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 车库 ,其特征在于,车库主体区域采用顶管施工方式形成,车库主体区域由一个顶管或多个顶管组合而成,每个顶管能够独立形成一个停车单元,多个顶管能够组合形成一个停车单元;停车单元通过连接通道和升降通道与地面出入口区域相连通;升降通道单独建造,或利用施工路下立体车库过程中的竖井结构;连接通道单独建造,或利用施工路下立体车库过程中的转换通道;该立体车库在已有顶管技术上进行改进而建造,对已有道路结构及周边环境影响较小,且施工期间对道路通行能 力 影响较小,能够保证路内停车便利性的同时减少对通行能力及行人的负面影响。(ESM)同样的 发明 创造已同日 申请 发明 专利,下面是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车库主体区域设置在道路区域和/或临近道路区域下方,所述车库主体区域采用顶管施工方式形成,所述车库主体区域由一个顶管或多个顶管组合而成,每个顶管能够独立形成一个停车单元,多个顶管能够组合形成一个停车单元;所述停车单元内布置搬运通道和采用结构或混凝土结构制成的停车层,所述停车层上布置有停车位;所述停车单元通过连接通道和升降通道与地面出入口区域相连通;
或所述停车单元通过升降通道与地面出入口区域相连通;在所述出入口区域、升降通道、连接通道及停车单元内部设置机械设备系统、控制系统、配套系统;通过所述机械设备系统、控制系统、配套系统再经由连接通道和升降通道完成停车位与出入口区域车辆的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通道内设置有缓存车位,存车高峰时段,停放于所述出入口区域的车辆经控制系统及升降通道内的机械设备系统优先运送至所述缓存车位,停放于缓存车位上的车辆再经控制系统和升降通道及连接通道内的机械设备系统相互配合停放至所述停车单元;在缓存车位存满后或非存车高峰时段,经控制系统、升降通道及连接通道内的机械设备系统相互配合,将停放于出入口区域的车辆直接运送至所述停车单元;在取车高峰时段和/或取车高峰时段来临前,经控制系统、升降通道及连接通道内的机械设备系统相互配合,将停车单元内的车辆随机或按照预约指令优先停放至缓存车位,得到取车指令后将缓存车位上的车辆交接到出入口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在升降通道内布置有垂直循环式立体车库设备、垂直升降式立体车库设备、垂直移动式立体车库设备或多层循环式立体车库设备,所述缓存车位为所述垂直循环式或垂直升降式或垂直移动式或多层循环式立体车库设备提供的停车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组成车库主体区域的顶管由多个预制管片拼装而成,所述预制管片整体制作或由多个预制管件连接形成,当由多个预制管件连接形成时,将预制管件局部区域设置为能够循环利用的拆卸管件;所述预制管片能够集成停车位、机械设备系统、控制系统、配套系统的整体构件或局部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通道单独建造,或利用施工路下立体车库过程中的竖井结构;所述连接通道单独建造,或利用施工路下立体车库过程中的转换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结构位于道路区域和/或临近道路区域,所述竖井结构外侧的支护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桩、钢管桩、钢板桩、咬合桩、SMW工法桩、倒挂井壁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组合建造;所述竖井结构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或采用预制混凝土结构制作;当采用沉井、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时,沉井结构和地下连续墙结构作为竖井结构外侧的支护结构或直接作为竖井结构;所述竖井结构分为始发井和接收井,或者所述竖井结构同时作为始发井和接收井;始发井作为顶管设备及顶管构件进入地下顶进施工区域的竖向通道,接收井为接收顶管设备的竖向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通道能将顶管的施工空间进行扩展,将由竖井侧壁区域顶进与接收转化为由转换通道侧壁区域顶进与接收,所述转换通道包含始发通道和接收通道,始发通道与始发井连通,接收通道与接收井连通;始发通道作为顶管设备及顶管构件进入地下顶进施工区域的平通道,并为顶管顶进施工提供工作空间;接收通道作为顶管设备离开地下顶进施工区域的水平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结构的支护结构外侧还能够根据地层中的含水层情况设置止水帷幕。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个竖井结构能服务一个或多个转换通道。

说明书全文

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与市政工程技术相关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平的提高,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现有停车泊位数量难以满足日常需求,造成停车难、停车乱的现象,特别是在城市核心区,土地资源寸土寸金,占用大量地面空间建设停车场或立体停车楼较为不经济,所受阻较大,停车矛盾更为突出。
[0003] 从城市管理者度而言,路内停车易于实施,只需要在道路红线内进行简单的标线设置,便可以将现成的道路空间转换为可用的停车资源,对缓解停车需求可以发挥立竿见影的功效。对机动车主而言,路内停车可以大大缩短出行者下车后步行抵达临街目的地的时空距离,为短时业务往来、餐饮娱乐和接送需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还可以减少因找寻空闲停车场产生的无效交通量。
[0004] 但现有路内停车形式存在诸多问题,路内停车产生的车道净空损失会直接造成道路通行能力的损失,不规则停放的车辆则容易形成路段瓶颈;一些路内停车位侵占了非机动车、步行空间,阻断了步行和骑行路线,令后者产生障碍感甚至敌视;很多道路上公交停靠站的站前空间被路内停车挤占,给公交车辆进出站和上下客都带来不便;贴近交叉口的路内停车会遮挡车辆和过街行人视线,增加安全隐患。
[0005] 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可以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日益拥挤的现象,在城市道路下方修建停车库可充分利用道路下部空间,为解决城市停车难提供出一个新思路。但道路以通行功能和服务周边功能为主,车流及人流量较大,且道路大多为完善的市政工程,采用传统的明挖法、盖挖顺作法、盖挖逆作法都需要对路面进行大面积的破除,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0006] 顶管施工法在穿越交通繁忙市政道路、城市快速路和河流等项目中有一定的应用,该方法对地面影响较小,机械自动化程度高,掘进精度大,施工误差可控。并且随着顶管施工技术的日益完善,大断面,不规则截面的顶管已经出现,用顶管施工形成的空间来建造停车库已成为可能。但现有的顶管施工中,都是先建造竖井结构,至少包括一个始发井及一个接收井,在始发井内进行顶管设备、反力装置等装置的安装,最后经由接收井将设备回收。若在路下空间通过顶管施工建造停车库,需要将竖井结构设置在道路区域,虽是局部破坏路面,但对于宽度较窄的道路,竖井结构的施工对通行能力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需要做断路导行,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发明内容
[0007]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能够保证路内停车便利性的同时减少对通行能力及行人的负面影响。
[0008]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车库主体区域设置在道路区域和/或临近道路区域下方,所述车库主体区域采用顶管施工方式形成,所述车库主体区域由一个顶管或多个顶管组合而成,每个顶管能够独立形成一个停车单元,多个顶管能够组合形成一个停车单元;所述停车单元内布置搬运通道和采用结构或混凝土结构制成的停车层,所述停车层上布置有停车位;所述停车单元通过连接通道和升降通道与地面出入口区域相连通;或所述停车单元通过升降通道与地面出入口区域相连通;在所述出入口区域、升降通道、连接通道及停车单元内部设置机械设备系统、控制系统、配套系统;通过所述机械设备系统、控制系统、配套系统再经由连接通道和升降通道完成停车位与出入口区域车辆的交换。
[0009] 可选地,所述升降通道内设置有缓存车位,存车高峰时段,停放于所述出入口区域的车辆经控制系统及升降通道内的机械设备系统优先运送至所述缓存车位,停放于缓存车位上的车辆再经控制系统和升降通道及连接通道内的机械设备系统相互配合停放至所述停车单元;在缓存车位存满后或非存车高峰时段,经控制系统、升降通道及连接通道内的机械设备系统相互配合,将停放于出入口区域的车辆直接运送至所述停车单元;在取车高峰时段和/或取车高峰时段来临前,经控制系统、升降通道及连接通道内的机械设备系统相互配合,将停车单元内的车辆随机或按照预约指令优先停放至缓存车位,得到取车指令后将缓存车位上的车辆交接到出入口区域。
[0010] 可选地,在升降通道内布置有垂直循环式立体车库设备、垂直升降式立体车库设备、垂直移动式立体车库设备或多层循环式立体车库设备,所述缓存车位为所述垂直循环式或垂直升降式或垂直移动式或多层循环式立体车库设备提供的停车位。
[0011] 可选地,所述组成车库主体区域的顶管由多个预制管片拼装而成,所述预制管片整体制作或由多个预制管件连接形成,当由多个预制管件连接形成时,将预制管件局部区域设置为能够循环利用的拆卸管件;所述预制管片能够集成停车位、机械设备系统、控制系统、配套系统的整体构件或局部构件。
[0012] 可选地,所述升降通道单独建造,或利用施工路下立体车库过程中的竖井结构;所述连接通道单独建造,或利用施工路下立体车库过程中的转换通道。
[0013] 可选地,所述竖井结构位于道路区域和/或临近道路区域,所述竖井结构外侧的支护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桩、钢管桩、钢板桩、咬合桩、SMW工法桩、倒挂井壁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组合建造;所述竖井结构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或采用预制混凝土结构制作;当采用沉井、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时,沉井结构和地下连续墙结构作为竖井结构外侧的支护结构或直接作为竖井结构;所述竖井结构分为始发井和接收井,或者所述竖井结构同时作为始发井和接收井;始发井作为顶管设备及顶管构件进入地下顶进施工区域的竖向通道,接收井为接收顶管设备的竖向通道。
[0014] 可选地,所述转换通道能将顶管的施工空间进行扩展,将由竖井侧壁区域顶进与接收转化为由转换通道侧壁区域顶进与接收,所述转换通道包含始发通道和接收通道,始发通道与始发井连通,接收通道与接收井连通;始发通道作为顶管设备及顶管构件进入地下顶进施工区域的水平通道,并为顶管顶进施工提供工作空间;接收通道作为顶管设备离开地下顶进施工区域的水平通道。
[0015] 可选地,所述竖井结构的支护结构外侧还能够根据地层中的含水层情况设置止水帷幕。
[0016] 可选地,所述单个竖井结构能服务一个或多个转换通道。
[0017]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车库主体区域设置在道路区域和/或临近道路区域下方,车库主体区域采用顶管施工方式形成,车库主体区域由一个顶管或多个顶管组合而成,每个顶管能够独立形成一个停车单元,多个顶管能够组合形成一个停车单元;停车单元通过连接通道和升降通道与地面出入口区域相连通;升降通道单独建造,或利用施工路下立体车库过程中的竖井结构;连接通道单独建造,或利用施工路下立体车库过程中的转换通道;该立体车库在已有顶管技术上进行改进而建造,对已有道路结构及周边环境影响较小,且施工期间对道路通行能力影响较小,能够保证路内停车便利性的同时减少对通行能力及行人的负面影响。附图说明
[001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主视图(独立停车单元);
[0020]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主视图(双独立停车单元);
[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主视图(组合停车单元);
[0022]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施工阶段预制管片组合图;
[0023]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停车单元俯视图;
[0024]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停车单元侧视图;
[0025]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顶管施工阶段侧视图;
[0026]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顶管施工阶段俯视图;
[0027]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与周围道路相对位置俯视图(有连接通道);
[0028]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与周围道路相对位置俯视图(无连接通道);
[0029]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与周围道路相对位置俯视图(无连接通道,局部拓宽道路);
[0030]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与周围道路相对位置主视图(独立停车单元);
[0031]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与周围道路相对位置主视图(双独立停车单元);
[0032]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与周围道路相对位置主视图(组合停车单元)。
[0033] 附图标记说明:
[0034] (1)停车单元;(2)搬运通道;(3)停车层;(4)停车位;(5)连接通道;(6)升降通道;(7)出入口区域;(8)缓存车位;(9)竖井结构;(10)转换通道;(11)始发井;(12)接收井;(13)始发通道;(14)接收通道;(15)预制管片;(16)拆卸管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备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6] 参看图1 14,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车库主体区域设置在道路区~域和/或临近道路区域下方,所述车库主体区域采用顶管施工方式形成,所述车库主体区域由一个顶管或多个顶管组合而成,每个顶管能够独立形成一个停车单元(1),多个顶管能够组合形成一个停车单元(1);所述停车单元(1)内布置搬运通道(2)和采用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制成的停车层(3),所述停车层(3)上布置有停车位(4);所述停车单元(1)通过连接通道(5)和升降通道(6)与地面出入口区域(7)相连通;或所述停车单元(1)通过升降通道(6)与地面出入口区域(7)相连通;在所述出入口区域(7)、升降通道(6)、连接通道(5)及停车单元(1)内部设置机械设备系统、控制系统、配套系统;通过所述机械设备系统、控制系统、配套系统再经由连接通道(5)和升降通道(6)完成停车位(4)与出入口区域(7)车辆的交换。
[0037]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升降通道(6)内设置有缓存车位(8),存车高峰时段,停放于所述出入口区域(7)的车辆经控制系统及升降通道(6)内的机械设备系统优先运送至所述缓存车位(8),停放于缓存车位(8)上的车辆再经控制系统和升降通道(6)及连接通道(5)内的机械设备系统相互配合停放至所述停车单元(1);在缓存车位(8)存满后或非存车高峰时段,经控制系统、升降通道(6)及连接通道(5)内的机械设备系统相互配合,将停放于出入口区域(7)的车辆直接运送至所述停车单元(1);在取车高峰时段和/或取车高峰时段来临前,经控制系统、升降通道(6)及连接通道(5)内的机械设备系统相互配合,将停车单元(1)内的车辆随机或按照预约指令优先停放至缓存车位(8),得到取车指令后将缓存车位(8)上的车辆交接到出入口区域(7)。
[0038]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可选实施例,在升降通道(6)内布置有垂直循环式立体车库设备、垂直升降式立体车库设备、垂直移动式立体车库设备或多层循环式立体车库设备,所述缓存车位(8)为所述垂直循环式或垂直升降式或垂直移动式或多层循环式立体车库设备提供的停车位(4)。
[0039]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组成车库主体区域的顶管由多个预制管片(15)拼装而成,所述预制管片(15)整体制作或由多个预制管件连接形成,当由多个预制管件连接形成时,将预制管件局部区域设置为能够循环利用的拆卸管件(16);所述预制管片(15)能够集成停车位(4)、机械设备系统、控制系统、配套系统的整体构件或局部构件。
[0040]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升降通道(6)单独建造,或利用施工路下立体车库过程中的竖井结构(9);所述连接通道(5)单独建造,或利用施工路下立体车库过程中的转换通道(10)。
[0041]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竖井结构(9)位于道路区域和/或临近道路区域,所述竖井结构(9)外侧的支护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桩、钢管桩、钢板桩、咬合桩、SMW工法桩、倒挂井壁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组合建造;所述竖井结构(9)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或采用预制混凝土结构制作;当采用沉井、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时,沉井结构和地下连续墙结构作为竖井结构(9)外侧的支护结构或直接作为竖井结构(9);所述竖井结构(9)分为始发井(11)和接收井(12),或者所述竖井结构(9)同时作为始发井(11)和接收井(12);始发井(11)作为顶管设备及顶管构件进入地下顶进施工区域的竖向通道,接收井(12)为接收顶管设备的竖向通道。
[0042]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转换通道(10)能将顶管的施工空间进行扩展,将由竖井侧壁区域顶进与接收转化为由转换通道(10)侧壁区域顶进与接收,所述转换通道(10)包含始发通道(13)和接收通道(14),始发通道(13)与始发井(11)连通,接收通道(14)与接收井(12)连通;始发通道(13)作为顶管设备及顶管构件进入地下顶进施工区域的水平通道,并为顶管顶进施工提供工作空间;接收通道(14)作为顶管设备离开地下顶进施工区域的水平通道。
[0043]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竖井结构(9)的支护结构外侧还能够根据地层中的含水层情况设置止水帷幕。
[0044]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单个竖井结构(9)能服务一个或多个转换通道(10)。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