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建筑材料 / 混凝土 / 浇注混凝土 / 现浇混凝土 / 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

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

阅读:597发布:2020-05-08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出了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 节点 ,包括上叠合墙、下叠合墙和叠合楼板,叠合楼板设置在下叠合墙靠近上叠合墙的一端,且叠合楼板与下叠合墙上现浇 混凝土 形成现浇层,所述现浇层靠近上叠合墙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用于 支撑 上叠合墙的支撑方筋,支撑方筋与上叠合墙连接,且支撑方筋通过现浇层与下叠合墙连接。本发明通过设置凹槽起到 定位 作用,并使得上叠合墙后浇层伸入下叠合墙现浇层内使得叠合墙与叠合楼板的连接更为牢固,增强了该连接处抗剪能 力 ;通过设置支撑方筋便于支撑定位上叠合墙,通过先浇叠合楼板现浇层便于上叠合墙固定,使得施工过程更省时省力;并且支撑方筋便于调节上叠合墙 位置 高度,增加了施工灵活性。,下面是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包括上叠合墙(1)、下叠合墙(2)和叠合楼板(3),叠合楼板(3)与下叠合墙(2)上设有现浇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层靠近上叠合墙(1)的一侧设有凹槽(4),所述凹槽(4)内设有用于支撑上叠合墙(1)的支撑方筋(7),支撑方筋(7)分别与下叠合墙(2)和上叠合墙(1)连接,凹槽(4)通过后浇层与上叠合墙(1)连接,支撑方筋(7)位于所述后浇层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方筋(7)的高度可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4)与上叠合墙(1)同宽。
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叠合~
墙(1)和下叠合墙(2)均包括两侧的预制层(8)和设于两侧预制层(8)之间的预留中间层(9);所述叠合楼板(3)包括楼板预制层(12)和楼板预留现浇层(13);下叠合墙(2)的预留中间层(9)与楼板预留现浇层(13)通过现浇混凝土成型为现浇层;上叠合墙(1)的预留中间层(9)与凹槽(4)通过现浇混凝土成型为后浇层,后浇层高度低于上叠合墙(1)的两侧预制层(8)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叠合墙(2)上端设有封闭的上环形筋(5),所述上环形筋(5)穿过现浇层伸至凹槽(4)上与支撑方筋(7)连接;所述上叠合墙(1)下端设有封闭的下环形筋(11),所述下环形筋(11)伸至凹槽(4)内与上环形筋(5)及支撑方筋(7)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叠合墙(1)和下叠合墙(2)内均设有竖向筋(10),所述下环形筋(11)为上叠合墙(1)的竖向钢筋(10)伸出上叠合墙(1)下端弯曲形成;所述上环形筋(5)为下叠合墙(2)的竖向钢筋(10)伸出下叠合墙(2)上端弯曲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形筋(5)与下环形筋(11)及支撑方筋(7)的连接处设有平插筋(17);水平插筋(17)设置至少两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方筋(7)设置至少两个。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或6或8所述的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楼板(3)内设有楼板桁架连接钢筋,楼板桁架连接钢筋包括板上筋(14),所述板上筋(14)穿过所述凹槽(4)。
10.一种权利要求1 9任一项所述的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
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下叠合墙(1)上端设置叠合楼板(3)并通过支撑架(15)支撑;
步骤二,下叠合墙(1)的预留中间层(9)和叠合楼板(3)的楼板预留现浇层(13)中浇筑混凝土并设置凹槽(4),连接成型为现浇层;
步骤三,待现浇层混凝土达到设定强度后在凹槽(4)内放置支撑方筋(7),支撑方筋(7)与下叠合墙(2)的上环形筋(5)搭接;
步骤四,将预制好预制层(8)的上叠合墙(1)吊装到步骤三中的支撑方筋(7)上,并在上叠合墙(1)侧面设置斜撑(16)支撑上叠合墙(1),上叠合墙(1)下端伸出有下环形筋(11),下环形筋(11)与上环形筋(5)及支撑方筋(7)搭接;
步骤五,在下环形筋(11)与上环形筋(5)的搭接处设置水平插筋(17)穿过上环形筋(5)与下环形筋(11)及支撑方筋(7)的搭接处并绑扎或焊接固定;
步骤六,在步骤五中的上叠合墙(1)下部两侧设置临时模板(6),并在凹槽(4)与上叠合墙(1)之间浇筑混凝土,连接成型为后浇层,后浇层高度低于上叠合墙(1)的两侧预制层(8)的高度。

说明书全文

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叠合墙是一种新型的墙体结构,叠合墙由两侧的网片筋预制层通过桁架连接筋连接而成,两侧预制层之间预留有中间层便于在现场浇筑形成整体结构。现浇之前的叠合墙与实心墙相比,其自重更轻,便于在工地用较低额定起重量的起重机吊装安装。此外,与实心混凝土预制构件相比,将其运输至工地的运输成本更低。因此,在住宅和工业建筑领域内,逐渐使用较多。
[0003] 但是叠合墙由于其结构特点,上下层叠合墙与叠合楼板连接时,其连接节点的受钢筋互不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形成的结构体系,叠合墙的钢筋不能参与结构受力,抗剪能力差,结构强度低,不适用于高层建筑,不利于叠合墙的推广应用。
[0004] 叠合楼板由于其预留有现浇层,在上层叠合墙混凝土浇筑前先浇筑现浇层会导致连接节点抗剪能力差、结构整体性步强的问题;在上层叠合墙混凝土浇筑后再浇筑现浇层会存在上层叠合墙支撑不便的问题,施工不方便,不利于叠合楼板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上下层叠合墙与叠合楼板的连接节点抗剪能力差及施工不方便的问题。
[0006]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包括上叠合墙、下叠合墙和叠合楼板,叠合楼板与下叠合墙上设有现浇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层靠近上叠合墙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用于支撑上叠合墙的支撑方筋,支撑方筋分别与下叠合墙和上叠合墙连接,凹槽通过后浇层与上叠合墙连接,支撑方筋位于所述后浇层内。
[0007]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方筋的高度可调。
[0008]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与上叠合墙同宽。
[0009] 进一步地,所述上叠合墙和下叠合墙均包括两侧的预制层和设于两侧预制层之间的预留中间层;所述叠合楼板包括楼板预制层和楼板预留现浇层;下叠合墙的预留中间层与楼板预留现浇层通过现浇混凝土成型为现浇层;上叠合墙的预留中间层与凹槽通过现浇混凝土成型为后浇层,后浇层高度低于上叠合墙的两侧预制层的高度。
[0010] 进一步地,所述下叠合墙上端设有封闭的上环形筋,所述上环形筋穿过现浇层伸至凹槽上与支撑方筋连接;所述上叠合墙下端设有封闭的下环形筋,所述下环形筋伸至凹槽内与上环形筋及支撑方筋连接。
[0011] 进一步地,所述上叠合墙和下叠合墙内均设有竖向钢筋,所述下环形筋为上叠合墙的竖向钢筋伸出上叠合墙下端弯曲形成;所述上环形筋为下叠合墙的竖向钢筋伸出下叠合墙上端弯曲形成。
[0012] 进一步地,所述上环形筋与下环形筋及支撑方筋的连接处设有平插筋;水平插筋设置至少两个。
[0013]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方筋设置至少两个。
[0014] 进一步地,所述叠合楼板内设有楼板桁架连接钢筋,楼板桁架连接钢筋包括板上筋,所述板上筋穿过所述凹槽。
[0015] 一种权利要求或所述的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下叠合墙上端设置叠合楼板并通过支撑架支撑;
步骤二,下叠合墙的预留中间层和叠合楼板的楼板预留现浇层中浇筑混凝土并设置凹槽,连接成型为现浇层。
[0016] 步骤三,待现浇层混凝土达到设定强度后在凹槽内放置支撑方筋,支撑方筋与下叠合墙的上环形筋搭接;步骤四,将预制好预制层的上叠合墙吊装到步骤三中的支撑方筋上,并在上叠合墙侧面设置斜撑支撑上叠合墙,上叠合墙下端伸出有下环形筋,下环形筋与上环形筋及支撑方筋搭接;
步骤五,在下环形筋与上环形筋的搭接处设置水平插筋穿过上环形筋与下环形筋及支撑方筋的搭接处并绑扎或焊接固定;
步骤六,在步骤五中的上叠合墙下部两侧设置临时模板,并在凹槽与上叠合墙之间浇筑混凝土,连接成型为后浇层,后浇层高度低于上叠合墙的两侧预制层的高度。
[001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将下叠合墙的预留中间层与叠合楼板预留现浇层通过现浇混凝土连接成型为现浇层,在现浇层上设置凹槽,凹槽内设置支撑方筋支撑下叠合墙,凹槽起到定位的作用,上叠合墙的预留中间层与凹槽通过现浇混凝土成型为后浇层;此种现浇方式使得上叠合墙的后浇层伸入下叠合墙的现浇层内使得叠合墙与叠合楼板的连接处更为牢固,增强了该连接处的抗剪能力;通过设置支撑方筋便于支撑定位上一层叠合墙,使得施工过程更省时省力;并且支撑方筋便于调节上叠合墙的位置高度,增加了施工过程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001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 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 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 的侧视图。
[0022]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支撑方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4] 实施例1,如图1 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包括上叠合~墙1、下叠合墙2和叠合楼板3,叠合楼板3设置在下叠合墙2靠近上叠合墙1的一端,且叠合楼板3与下叠合墙2上现浇有混凝土形成现浇层;现浇层上靠近上叠合墙1的一侧设有凹槽4,所述凹槽4内放置有用于支撑定位上叠合墙1的支撑方筋7,支撑方筋7上放置上叠合墙1,上叠合墙1一侧设置斜撑16,将支撑方筋7与上叠合墙1、下叠合墙2绑扎连接,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支撑方筋7与上叠合墙1、下叠合墙2焊接连接,在上叠合墙1上端设置下一层的叠合楼板3,然后将凹槽4之上和上叠合墙1之间浇筑混凝土形成后浇层,后浇层高度低于上叠合墙1的两侧预制层8的高度,即后浇层的上端低于上叠合墙1的两侧预制层8的两端,之后在上叠合墙1位于后浇层上方的部分与下一层的叠合楼板之间浇筑下一个现浇层,把浇筑层分后浇层、现浇层两层浇筑,方便施工。其中,除了最后一层的现浇层,其他楼层的现浇层上侧位于下叠合墙2正上方的位置均通过凹槽模具预留出下一层的凹槽4,凹槽模具为与凹槽契合的形状,凹槽4便于放置支撑方筋7并支撑定位上叠合墙1;依次类推,在每一层的现浇层上侧设置凹槽放置支撑方筋7后再浇筑后浇层,通过现浇层、后浇层将下叠合墙2、叠合楼板3和上叠合墙1层层连接。浇筑后浇层之前在上叠合墙1的外侧与叠合楼板3之间安装临时模板6,浇筑之后再拆除临时模板6和斜撑16;通过凹槽4起到定位支撑方筋7的作用,通过支撑方筋7起到对上叠合墙1的支撑定位作用,支撑方筋7所使用的钢筋的粗细、长短和扎结构设置为能支撑上叠合墙1。此种现浇方式将使得上叠合墙1、下叠合墙2和叠合楼板3的连接更为牢固,增强了墙体的抗剪能力,并且上述凹槽4的设置使得现浇层下端伸入叠合楼板
3内,进一步增强上叠合墙1与叠合楼板3连接处的抗剪能力。
[0025]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凹槽4与上叠合墙1同宽。本实施例中,凹槽4的两侧侧边与底部呈90度,两侧侧边之间的宽度与上叠合墙1的宽度相等,其他实施例中,凹槽4的两侧侧边与底部呈大于90度小于135度,两侧侧边上端之间的宽度与上叠合墙1的宽度相等。便于浇筑出的现浇层的两侧与上叠合墙1同宽。
[0026]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上叠合墙1和下叠合墙2均包括两侧的预制层8和设于两侧预制层8之间的预留中间层9,所述叠合楼板3包括楼板预制层12和楼板预留现浇层13,下叠合墙2的预留中间层9与楼板预留现浇层13通过现浇混凝土连接成型为现浇层;上叠合墙1的预留中间层9与凹槽4通过现浇混凝土成型为后浇层,后浇层高度低于上叠合墙1的两侧预制层8的高度。上叠合墙1内和下叠合墙2内均设有墙体桁架连接钢筋,初始时,上叠合墙1和下叠合墙2的两侧预制层8均已预制好并分别通过设于各自内部的墙体桁架连接钢筋连接在连接为一体,上叠合墙1和下叠合墙2均留出预留中间层9未浇筑;叠合楼板3内设有楼板桁架连接钢筋形成叠合楼板3和楼板预留现浇层13的骨架,叠合楼板3下侧的楼板预制层12预制好,上侧的楼板预留现浇层13未浇筑。楼板预制层12中间断开,断口两侧的宽度与下叠合墙2同宽,下叠合墙2通过支撑角架15与叠合楼板3连接,下叠合墙2的两侧外壁与断口两侧对齐,下叠合墙2的预留中间层9与楼板预留现浇层13通过现浇混凝土连接成型为现浇层,该现浇层上预留出凹槽,凹槽4与断口对齐,上叠合墙1的两侧外壁与凹槽4侧壁上端对齐,凹槽4与上叠合墙1的预留中间层9通过现浇混凝土连接成型为后浇层,后浇层上端浇筑到低于上叠合墙1的两侧预制层8的位置,便于浇筑下一个现浇层。
[0027]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下叠合墙2上端设有封闭的上环形筋5,上环形筋5穿过现浇层伸至凹槽4内与放置于凹槽4内的支撑方筋7连接;上叠合墙1下端设有封闭的下环形筋11,下环形筋11伸至凹槽4内与上环形筋5及支撑方筋7连接。其他实施例中,上环形筋5和下环形筋11也可以不封闭。
[0028] 进一步地,所述上叠合墙1和下叠合墙2的墙体桁架连接钢筋均包括设在两侧的预制层8内的竖向钢筋10和连接在两侧竖向钢筋10之间的横向筋,本实施例中,下环形筋11是由上叠合墙1的竖向钢筋10伸出上叠合墙1下端形成的;上环形筋5是由下叠合墙2的竖向钢筋10伸出下叠合墙2上端形成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竖向钢筋10下端绑扎下环形筋11;在竖向钢筋10上端绑扎上环形筋5。下环形筋11和上环形筋5便于搭接扣合并固定,使得上下层叠合墙及叠合楼板的连接处更加牢固稳定。
[0029]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支撑方筋7与下环形筋11及上环形筋5的连接处设有水平插筋17。上叠合墙1置于支撑方筋7上后,上环形筋5和下环形筋11搭接扣合形成方形空腔,同时支撑方筋7也贴紧上环形筋5和下环形筋11的搭接处,在方形空腔四个角插入水平插筋17并与上环形筋5、下环形筋11和支撑方筋7绑扎固定进一步加强连接处的牢固和稳定,其他实施例中,水平插筋也可以少于或多余四个,但至少设置两个;并且水平插筋17可与上环形筋5、下环形筋11和支撑方筋7焊接固定。通过浇筑现浇层后,下环形筋11、支撑方筋7和上环形筋5均固定在该现浇层内,增加了连接节点的强度。
[0030]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方筋7设置至少两个。本实施中,设置有两个支撑方筋7。施工中,可根据情况设置支撑方筋7的个数,使其对上叠合墙1起到很好的支撑定位作用。
[0031]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叠合楼板3内的楼板桁架连接钢筋包括分别水平设置在楼板预制层12内的板下筋和设置在楼板预留现浇层13中的板上筋14,板下筋和板上筋14之间连接有三角筋,本实施例中,所述板上筋14穿过所述凹槽4并穿过支撑方筋7和水平插筋17之间进一步加强了现浇层与后浇层的连接处的强度,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板上筋14中间断开,不外露于凹槽4中。
[0032] 如图1 图3所示,一种上述的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上叠合墙1上端设置叠合楼板3并通过支撑角架支撑;
步骤二,在下叠合墙1的预留中间层9和叠合楼板3的楼板预留现浇层13浇筑混凝土并设置凹槽4,连接成型为现浇层,并养护成型。进一步地,除了最后一层的现浇层,其他层在浇筑前还要在步骤二的叠合楼板3断口上正对叠合墙的位置设置凹槽模具,浇筑后拆除凹槽模具,凹槽模具处形成下一层的凹槽。
[0033] 步骤三,待现浇层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在凹槽4内放置支撑方筋7,使得支撑方筋7与上环形筋5搭接;步骤四,将预制好预制层8的上叠合墙1吊装到步骤三中的支撑方筋7上,并在上叠合墙
1侧面设置斜撑16支撑上叠合墙1,上叠合墙1下端伸出有下环形筋11,下环形筋11与支撑方筋7搭接;本实施例中,在预制上叠合墙1时,上叠合墙1内墙体桁架连接钢筋的竖向钢筋10伸出上叠合墙1下部一定长度并弯曲形成封闭的下环形筋11之后,再预制出上叠合墙1的预制层8后并养护成型,使得上叠合墙1吊装到支撑方筋7上后下环形筋11与支撑方筋7搭接;
步骤五,在下环形筋11与上环形筋5搭接处设置水平插筋17,由于下环形筋11与上环形筋5的搭接处为方形空腔,在方形空腔的四个角设置四根水平插筋17,四根水平插筋17均穿过上环形筋5与下环形筋11的搭接处以及与支撑方筋7的搭接处,并将水平插筋17与上环形筋5、下环形筋11及支撑方筋7绑扎固定,其他实施例中,可将水平插筋17与上环形筋5、下环形筋11及支撑方筋7焊接固定;
步骤六,在步骤五中的上叠合墙1下部与凹槽4之间的两侧设置竖直的临时模板6,临时模板6下端抵紧凹槽的上边沿,临时模板6上部贴紧上叠合墙1的侧壁,在上述凹槽4与上叠合墙1的预留中间层9之间浇筑混凝土,连接成型为后浇层,后浇层高度低于上叠合墙1的两侧预制层8的高度。也就是将凹槽4之上、两侧临时模板6之间和上叠合墙1的预留中间层9通过浇筑混凝土连接成型为后浇层并养护成型,之后拆除临时模板6和斜撑16即可,后浇层上端浇筑到低于上叠合墙1的两侧预制层8的位置,便于浇筑下一个现浇层。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将叠合墙和叠合楼板层层连接。
[0034] 其中,叠合墙相对于同一个叠合楼板,当叠合墙位于叠合楼板下侧时,叠合墙为下叠合墙2;当叠合墙位于叠合楼板上侧时,叠合墙为上叠合墙1。
[0035] 实施例2,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支撑方筋7的高度可调。具体地,支撑方筋7是由钢筋弯成的竖向的方形钢筋圈,支撑方筋7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断开,也就是方形钢筋圈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断开后通过套筒71连接,套筒71与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均通过螺纹连接,且套筒与上半部分之间的螺纹旋向和下半部分与套筒的螺纹旋向相反。通过转动两侧套筒使得支撑方筋7的高度调整,还可通过转动一次的套筒调节支撑方筋7两侧的高度差,便于支撑上叠合墙1为竖直方向以及调整上叠合墙1距凹槽4的高度。
[003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