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编辑中 / 时间线 / 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方法及系统

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方法及系统

阅读:521发布:2024-01-11

专利汇可以提供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方法及系统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 数据采集 与融合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步骤1,根据采集到的测试场内的静态数据,构建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层;步骤2,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 块 对 感知 范围内的动态目标进行 跟踪 ,并通过生成相应标号下的航迹数据管理文件;步骤3,通过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获取自车 位置 数据、自车驾驶状态数据和自车周围环境数据,由车载计算单元对动态目标的航迹进行初步融合;步骤4,数据融合及 可视化 模块构建测试场内地图的动态层;步骤5,通过增添和更改的方式模拟智能网联车辆测试所需的各种交通场景;步骤6,通过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实时显示以及输送给测试智能网联车辆进行测试。本发明能够全面采集测试场内的各种信息。,下面是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方法及系统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根据采集到的测试场内的静态数据,对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数据进行标定,以构建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层;其中,所述静态数据包括采集到的道路数据、道路上的静态物体数据以及测试智能网联车辆数据;所述道路数据包括道路结构和位置以及车道的宽度、行车方向、车道线类型和附着系数;所述静态物体数据包括静态物体的位置、外形尺寸和类型;该静态物体包括静态障碍物、交通标识和其它静态物;
步骤2,在所述测试场内的路侧设置多个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每一个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对应传输给与其对应的路侧计算单元;其中,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包括集成在一起的GPS差分基站、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光照传感器、能见度仪以及温度湿度传感器,并将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提供的差分信号范围覆盖整个所述测试场;对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中的各传感设备进行标号,并标定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在测试场坐标系的坐标以及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感知范围;
所述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对感知范围内的动态目标进行跟踪,并通过对应的所述路侧计算单元进行坐标变换、时间对齐、数据关联和航迹跟踪,计算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和状态,生成相应标号下的航迹数据管理文件;其中,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和状态包括动态目标的相对位置、速度、朝向、类别和运动轨迹;
所述光照传感器、能见度仪和温度和湿度传感器采集当前环境的能见度、光照、温度和湿度数据;
步骤3,通过测试智能网联车辆中的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获取自车位置数据、自车驾驶状态数据和自车周围环境数据,并根据所述自车周围环境数据对动态目标进行航迹跟踪以及将获取的各数据传送给车载计算单元,由所述车载计算单元对采集到的各数据进行标号,生成相应标号下的航迹数据管理文件,并传输至与其临近的所述路侧计算单元,所述路侧计算单元将其计算得的动态目标的航迹与车载计算单元输入的动态目标航迹进行时间对齐以及将动态目标的航迹信息由车辆坐标系转换到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以对动态目标的航迹进行初步融合;
其中,所述自车位置坐标的获取方法包括: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中GPS设备接收GPS信号和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发出的GPS差分信号,计算出准确的GPS位置坐标,并结合车载动态数据采集模块测量得到的车辆定位杆的相对位置信息,计算自车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
其中,所述自车驾驶状态数据的获取方法包括:智能网联车辆对采集到的自车车载信息进行标号,生成相应标号下的数据管理文件;所述自车车载信息包括自车的位置、速度、横纵向加速度、发动机转矩、车轮速度以及实验所需的车辆的控制量;
其中,所述自车的周围环境数据包括自车周围动态物体的相对位置、朝向、形状和类别;
步骤4,根据所述步骤1得到的静态层、所述步骤2生成的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关联文件和采集到的当前环境数据以及所述步骤3融合获取的自车位置坐标、自车驾驶状态数据和自车周围环境数据,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依照航迹数据管理文件的标号确定各航迹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的位置将所有坐标变化后的航迹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将所有动态目标位置标定至所述静态层上,并记录所有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目标类型、形状,以及将当前环境的能见度、光照、温度和湿度数据记录至测试场环境数据管理文件中,以构建所述测试场内地图的动态层;
步骤5,根据所述步骤1得到的静态层和所述步骤4得到的动态层,增添所述测试场内需要的动态目标,更改所述测试场内的地面附着系数、道路结构、静态障碍物类型和位置、天气、以及车辆相关数据,以及重新测量所述测试场内精度要求较高的静态数据并采用步骤1提供的方法更改测试场内的静态数据,以模拟出所述智能网联车辆测试所需的各种交通场景,并输送给所述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
步骤6,通过所述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将所述步骤5获得的所述交通场景进行实时显示以及输送给测试智能网联车辆进行测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结构包括对圆曲线道路和直线道路,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
步骤11,标定所述道路结构和位置,其具体包括:
步骤111,由车载GPS设备与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所述测试场内各个道路中心线上的点坐标;
步骤112,设定测试场平面坐标系原点及坐标轴方向,并将所述点坐标由经纬度坐标系下转换到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
步骤113,对圆曲线道路和直线道路交接处的采集点加权平权处理,其中,直线端点的加权系数为1/μ2,圆曲线处的加权系数为1/e2;
步骤114,计算各所述点坐标的点误差和单位权中误差,保留所述点误差中误差值不小于所述单位权中误差的预设倍数的点坐标并输出,返回步骤111;
步骤115,将所述步骤114留下的各所述点坐标进行曲线拟合,确定最终的道路中心线方程;
步骤12,标定车道的行车方向、车道线类型和附着系数:采集车道的宽度,标定各车道行车方向和车道线类型,生成所述测试场内地图中的道路,并将测量得到的各道路的路面附着系数标定到测试场内地图中相应的道路上;
步骤13,采集所述测试场内所有静态障碍物的几何中心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的坐标及其外形尺寸和类型,并标定到所述步骤12生成的测试场内地图上;以及步骤14,采集测试场内所有交通标识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的坐标及其类型,并标定到所述步骤12生成的测试场内地图上,构建出所述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下式(1)和式(2)对所述步骤111采集到的所述直线道路的中心线上的所述点坐标进行点误差和单位权中误差计算,输出小于3倍单位权中误差的点坐标:
式(1)和式(2)中,(xi,yi)表示所述点坐标,i表示点的序号,1≤i≤n;εi表示所述直线道路所对应的直线的各点误差,μ表示述直线道路所对应的直线的单位权中误差,θ表示由采集得的所述点坐标计算出的直线倾斜角。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下式(3)和式(4)对所述步骤111采集到的所述圆曲线道路的中心线上的所述点坐标进行点误差和单位权中误差计算,输出小于3倍单位权中误差的点坐标:
式(3)和式(4)中,(xi,yi)表示所述点坐标,i表示点的序号,1≤i≤n;(x0,y0)表示所述圆曲线道路所对应的圆曲线圆心重心化的坐标;di表示所述圆曲线道路所对应的圆曲线的各点误差,e表示所述圆曲线道路所对应的圆曲线的单位权中误差;si、D和R表示为计算过程中的中间量。
5.一种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静态数据预标定模块,其用于根据采集到的测试场内的静态数据,对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数据进行标定,以构建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层;其中,所述静态数据包括采集到的道路数据、道路上的静态物体数据以及测试智能网联车辆数据;所述道路数据包括道路结构和位置以及车道的宽度、行车方向、车道线类型和附着系数;所述静态物体数据包括静态物体的位置、外形尺寸和类型;该静态物体包括静态障碍物、交通标识和其它静态物;
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其设置在所述测试场内的路侧;其中,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包括集成在一起的GPS差分基站、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光照传感器、能见度仪以及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并将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提供的差分信号范围覆盖整个所述测试场;对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中的各传感设备进行标号,并标定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在测试场坐标系的坐标以及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感知范围;
所述光照传感器、能见度仪和温度和湿度传感器采集当前环境的能见度、光照、温度和湿度数据;
路侧计算单元,每一个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对应传输给与其对应的路侧计算单元,所述路侧计算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对感知范围内的动态目标进行跟踪,并进行坐标变换、时间对齐、数据关联和航迹跟踪,计算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和状态,生成相应标号下的航迹数据管理文件;其中,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和状态包括动态目标的相对位置、速度、朝向、类别和运动轨迹;
测试智能网联车辆中的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其用于获取自车位置数据、自车驾驶状态数据和自车周围环境数据;
测试智能网联车辆中的车载计算单元,其用于接收所述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数据,并根据所述自车周围环境数据对动态目标进行航迹跟踪以及将获取的各数据对采集到的各数据进行标号,生成相应标号下的航迹数据管理文件,并传输至与其临近的所述路侧计算单元,所述路侧计算单元将其计算得的动态目标的航迹与车载计算单元输入的动态目标航迹进行时间对齐以及将动态目标的航迹信息由车辆坐标系转换到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以对动态目标的航迹进行初步融合;
其中,所述自车位置坐标的获取方法包括: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中GPS设备接收GPS信号和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发出的GPS差分信号,计算出准确的GPS位置坐标,并结合车载动态数据采集模块测量得到的车辆定位杆的相对位置信息,计算自车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
其中,所述自车驾驶状态数据的获取方法包括:智能网联车辆对采集到的自车车载信息进行标号,生成相应标号下的数据管理文件;所述自车车载信息包括自车的位置、速度、横纵向加速度、发动机转矩、车轮角速度以及实验所需的车辆的控制量;
其中,所述自车的周围环境数据包括自车周围动态物体的相对位置、朝向、形状和类别;
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其用于根据所述静态数据预标定模块得到的静态层、所述路侧计算单元生成的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关联文件和采集到的当前环境数据以及所述车载计算单元融合获取的自车位置坐标、自车驾驶状态数据和自车周围环境数据,依照航迹数据管理文件的标号确定各航迹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的位置将所有坐标变化后的航迹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将所有动态目标位置标定至所述静态层上,并记录所有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目标类型、形状,以及将当前环境的能见度、光照、温度和湿度数据记录至测试场环境数据管理文件中,以构建所述测试场内地图的动态层;
模拟数据及人工修订模块,其用于根据所述静态数据预标定模块得到的静态层和所述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得到的动态层,增添所述测试场内需要的动态目标,更改所述测试场内的地面附着系数、道路结构、静态障碍物类型和位置、天气、以及车辆相关数据,以及重新测量所述测试场内精度要求较高的静态数据并采用静态数据预标定模块提供的方法更改测试场内的静态数据,以模拟出所述智能网联车辆测试所需的各种交通场景,并输送给所述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通过所述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将所述模拟数据及人工修订模块获得的所述交通场景进行实时显示以及输送给测试智能网联车辆进行测试。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结构包括对圆曲线道路和直线道路,所述静态数据预标定模块具体包括:
所述道路结构和位置标定子模块,其工作流程具体包括:
步骤111,由车载GPS设备与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所述测试场内各个道路中心线上的点坐标;
步骤112,设定测试场平面坐标系原点及坐标轴方向,并将所述点坐标由经纬度坐标系下转换到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
步骤113,对圆曲线道路和直线道路交接处的采集点加权平权处理,其中,直线端点的加权系数为1/μ2,圆曲线处的加权系数为1/e2;
步骤114,计算各所述点坐标的点误差和单位权中误差,保留所述点误差中误差值不小于所述单位权中误差的预设倍数的点坐标并输出,返回步骤111;
步骤115,将所述步骤114留下的各所述点坐标进行曲线拟合,确定最终的道路中心线方程;
车道的行车方向、车道线类型和附着系数标定子模块,其用于采集车道的宽度,标定各车道行车方向和车道线类型,生成所述测试场内地图中的道路,并将测量得到的各道路的路面附着系数标定到测试场内地图中相应的道路上;
静态障碍物的几何中心采集子模块,其用于采集所述测试场内所有静态障碍物的几何中心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的坐标及其外形尺寸和类型,并标定到所述步骤12生成的测试场内地图上;以及
交通标识采集子模块,其用于采集测试场内所有交通标识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的坐标及其类型,并标定到所述车道的行车方向、车道线类型和附着系数标定子模块生成的测试场内地图上,构建出所述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层。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采用下式(1)和式(2)对所述步骤111采集到的所述直线道路的中心线上的所述点坐标进行点误差和单位权中误差计算,输出小于3倍单位权中误差的点坐标:
式(1)和式(2)中,(xi,yi)表示所述点坐标,i表示点的序号,1≤i≤n;εi表示所述直线道路所对应的直线的各点误差,μ表示述直线道路所对应的直线的单位权中误差,θ表示由采集得的所述点坐标计算出的直线倾斜角。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采用下式(3)和式(4)对所述步骤111采集到的所述圆曲线道路的中心线上的所述点坐标进行点误差和单位权中误差计算,输出小于3倍单位权中误差的点坐标:
式(3)和式(4)中,(xi,yi)表示所述点坐标,i表示点的序号,1≤i≤n;(x0,y0)表示所述圆曲线道路所对应的圆曲线圆心重心化的坐标;di表示所述圆曲线道路所对应的圆曲线的各点误差,e表示所述圆曲线道路所对应的圆曲线的单位权中误差;si、D和R表示为计算过程中的中间量。

说明书全文

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智能网联车辆是搭载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及V2X设备的新型车辆,其追求在驾驶过程中的“安全、舒适、高效、节能”,在缓解交通拥堵、降低事故发生率方面具有很大的潜,智能网联车辆的测试对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美国、日本和欧洲等都在建立并完善本国的智能网联测试场,我国的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也正在建造中。
[0003] 如何对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中的数据进行合理完善地采集和利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现有的数据采集方法具有以下不足:(1)没有针对智能车辆测试场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及融合体系,存在数据利用不充分的问题;(2)不具备集成的测试场数据采集设备;(3)没有考虑在数据采集阶段对数据进行模拟补充和修订,难以满足智能网联车辆测试过程中所需的数据要求。
[0004]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合理的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方法,实现对测试场内数据完整采集并融合,以供测试场控制中心使用。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方法及系统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个。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方法,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方法包括:步骤1,根据采集到的测试场内的静态数据,对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数据进行标定,以构建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层;其中,所述静态数据包括采集到的道路数据、道路上的静态物体数据以及测试智能网联车辆数据;所述道路数据包括道路结构和位置以及车道的宽度、行车方向、车道线类型和附着系数;所述静态物体数据包括静态物体的位置、外形尺寸和类型;该静态物体包括静态障碍物、交通标识和其它静态物;步骤2,在所述测试场内的路侧设置多个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每一个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对应传输给与其对应的路侧计算单元;其中,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包括集成在一起的GPS差分基站、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光照传感器、能见度仪以及温度湿度传感器,并将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提供的差分信号范围覆盖整个所述测试场;对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中的各传感设备进行标号,并标定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在测试场坐标系的坐标以及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感知范围;所述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对感知范围内的动态目标进行跟踪,并通过对应的所述路侧计算单元进行坐标变换、时间对齐、数据关联和航迹跟踪,计算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和状态,生成相应标号下的航迹数据管理文件;其中,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和状态包括动态目标的相对位置、速度、朝向、类别和运动轨迹;所述光照传感器、能见度仪和温度和湿度传感器采集当前环境的能见度、光照、温度和湿度数据;步骤3,通过测试智能网联车辆中的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获取自车位置数据、自车驾驶状态数据和自车周围环境数据,并根据所述自车周围环境数据对动态目标进行航迹跟踪以及将获取的各数据传送给车载计算单元,由所述车载计算单元对采集到的各数据进行标号,生成相应标号下的航迹数据管理文件,并传输至与其临近的所述路侧计算单元,所述路侧计算单元将其计算得的动态目标的航迹与车载计算单元输入的动态目标航迹进行时间对齐以及将动态目标的航迹信息由车辆坐标系转换到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以对动态目标的航迹进行初步融合;其中,所述自车位置坐标的获取方法包括:
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中GPS设备接收GPS信号和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发出的GPS差分信号,计算出准确的GPS位置坐标,并结合车载动态数据采集模块测量得到的车辆定位杆的相对位置信息,计算自车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其中,所述自车驾驶状态数据的获取方法包括:智能网联车辆对采集到的自车车载信息进行标号,生成相应标号下的数据管理文件;所述自车车载信息包括自车的位置、速度、横纵向加速度、发动机转矩、车轮速度以及实验所需的车辆的控制量;其中,所述自车的周围环境数据包括自车周围动态物体的相对位置、朝向、形状和类别;步骤4,根据所述步骤1得到的静态层、所述步骤2生成的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关联文件和采集到的当前环境数据以及所述步骤3融合获取的自车位置坐标、自车驾驶状态数据和自车周围环境数据,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依照航迹数据管理文件的标号确定各航迹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的位置将所有坐标变化后的航迹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将所有动态目标位置标定至所述静态层上,并记录所有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目标类型、形状,以及将当前环境的能见度、光照、温度和湿度数据记录至测试场环境数据管理文件中,以构建所述测试场内地图的动态层;步骤5,根据所述步骤1得到的静态层和所述步骤4得到的动态层,增添所述测试场内需要的动态目标,更改所述测试场内的地面附着系数、道路结构、静态障碍物类型和位置、天气、以及车辆相关数据,以及重新测量所述测试场内精度要求较高的静态数据并采用步骤1提供的方法更改测试场内的静态数据,以模拟出所述智能网联车辆测试所需的各种交通场景,并输送给所述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步骤
6,通过所述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将所述步骤5获得的所述交通场景进行实时显示以及输送给测试智能网联车辆进行测试。
[0007]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系统,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系统包括:静态数据预标定模块,其用于根据采集到的测试场内的静态数据,对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数据进行标定,以构建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层;其中,所述静态数据包括采集到的道路数据、道路上的静态物体数据以及测试智能网联车辆数据;所述道路数据包括道路结构和位置以及车道的宽度、行车方向、车道线类型和附着系数;所述静态物体数据包括静态物体的位置、外形尺寸和类型;该静态物体包括静态障碍物、交通标识和其它静态物;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其设置在所述测试场内的路侧;其中,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包括集成在一起的GPS差分基站、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光照传感器、能见度仪以及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并将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提供的差分信号范围覆盖整个所述测试场;对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中的各传感设备进行标号,并标定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在测试场坐标系的坐标以及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感知范围;所述光照传感器、能见度仪和温度和湿度传感器采集当前环境的能见度、光照、温度和湿度数据;路侧计算单元,每一个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对应传输给与其对应的路侧计算单元,所述路侧计算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对感知范围内的动态目标进行跟踪,并进行坐标变换、时间对齐、数据关联和航迹跟踪,计算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和状态,生成相应标号下的航迹数据管理文件;其中,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和状态包括动态目标的相对位置、速度、朝向、类别和运动轨迹;测试智能网联车辆中的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其用于获取自车位置数据、自车驾驶状态数据和自车周围环境数据;测试智能网联车辆中的车载计算单元,其用于接收所述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数据,并根据所述自车周围环境数据对动态目标进行航迹跟踪以及将获取的各数据对采集到的各数据进行标号,生成相应标号下的航迹数据管理文件,并传输至与其临近的所述路侧计算单元,所述路侧计算单元将其计算得的动态目标的航迹与车载计算单元输入的动态目标航迹进行时间对齐以及将动态目标的航迹信息由车辆坐标系转换到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以对动态目标的航迹进行初步融合;其中,所述自车位置坐标的获取方法包括: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中GPS设备接收GPS信号和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发出的GPS差分信号,计算出准确的GPS位置坐标,并结合车载动态数据采集模块测量得到的车辆定位杆的相对位置信息,计算自车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其中,所述自车驾驶状态数据的获取方法包括:智能网联车辆对采集到的自车车载信息进行标号,生成相应标号下的数据管理文件;所述自车车载信息包括自车的位置、速度、横纵向加速度、发动机转矩、车轮角速度以及实验所需的车辆的控制量;其中,所述自车的周围环境数据包括自车周围动态物体的相对位置、朝向、形状和类别;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其用于根据所述静态数据预标定模块得到的静态层、所述路侧计算单元生成的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关联文件和采集到的当前环境数据以及所述车载计算单元融合获取的自车位置坐标、自车驾驶状态数据和自车周围环境数据,依照航迹数据管理文件的标号确定各航迹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的位置将所有坐标变化后的航迹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将所有动态目标位置标定至所述静态层上,并记录所有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目标类型、形状,以及将当前环境的能见度、光照、温度和湿度数据记录至测试场环境数据管理文件中,以构建所述测试场内地图的动态层;模拟数据及人工修订模块,其用于根据所述静态数据预标定模块得到的静态层和所述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得到的动态层,增添所述测试场内需要的动态目标,更改所述测试场内的地面附着系数、道路结构、静态障碍物类型和位置、天气、以及车辆相关数据,以及重新测量所述测试场内精度要求较高的静态数据并采用静态数据预标定模块提供的方法更改测试场内的静态数据,以模拟出所述智能网联车辆测试所需的各种交通场景,并输送给所述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通过所述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将所述模拟数据及人工修订模块获得的所述交通场景进行实时显示以及输送给测试智能网联车辆进行测试。
[0008] 本发明根据智能网联车辆测试要求,对测试场内的多种信息具有全面的采集,同时,提供了模拟数据的人为输入接口,可以实现智能网联车辆测试所需的各种难以真实实现的交通场景。
[0009] 本发明可直接用于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系统的原理性示意图;
[0011] 图2为图1中的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3为图1中的数据采集及融合系统的通信拓扑结构示意图;
[0013] 图4为图1中的数据采集及融合系统流程示意图;
[0014] 图5为一个具体的测试场的场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16]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方法包括:
[0017] 步骤1,根据采集到的测试场内的静态数据,对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数据进行标定,以构建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层。其中,所述静态数据包括采集到的道路数据、道路上的静态物体数据以及测试智能网联车辆数据。所述道路数据包括道路结构和位置以及车道的宽度、行车方向、车道线类型和在不同天气下的附着系数。所述静态物体数据包括静态物体的位置、外形尺寸和类型。该静态物体包括静态障碍物、交通标识和其它静态物,静态障碍物相关数据包括护栏、电线杆和路牙等的位置及形状。交通标识牌相关数据包括交通标识牌类型和交通标识牌位置。车辆相关数据包括车辆质量和轮胎侧偏刚度等。上述各“位置”均指的是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
[0018] 步骤2,在路侧设置多个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其中,如图2所示,将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提供的差分信号范围覆盖整个测试场。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包括车辆定位杆7以及集成在车辆定位杆7上的GPS差分基站1、光照传感器2、摄像头3、毫米波雷达4、能见度仪5和温度和湿度传感器6,中:车辆定位杆7固定设置在测试场路侧,用于提高车辆定位精度。GPS差分基站1用于广播定位差分信号,以提高测试场内车辆的GPS定位精度。
为了保持差分信号良好,GPS差分基站1设置在车辆定位杆7的顶部。光照传感器2用于采集当前位置的光照强度及光照方向数据。光照传感器2设置在车辆定位杆7的顶部,以保证无光照无遮挡。毫米波雷达4和摄像头3用于采集数据动态目标的位置、速度、朝向、以及航迹信息。其中,动态目标包括测试场内的行人、车辆及其它测试所需设置的运动障碍物。能见度仪5用于采集测试场的能见度。温度和湿度传感器6用于采集当前位置的温度、湿度信息。
通过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采集测试场内的动态目标的数据,其主要包括车辆、行人的位置、速度、朝向和航迹,道路的路面状况,多个位置当前时刻的能见度、光照强度及朝向,测试场内温度、湿度等。本步骤中,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不仅局限于使用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使用其它传感器,如激光雷达、双目相机等也可以实现对动态目标的数据采集。
[0019] 每一个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对应通过V2X通信设备传输给与其对应的路侧计算单元,路侧计算单元可以为工控机,用于对当前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获得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融合。具体地,路侧计算单元对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中的各传感设备进行标号,并标定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在测试场坐标系的坐标以及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感知范围。路侧计算单元控制所述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利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及跟踪算法,如Kalman Filtering和MSJPDA方法,对感知范围内的动态目标进行跟踪,并通过对应的路侧计算单元进行坐标变换、时间对齐、数据关联和航迹跟踪,计算得到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和状态,生成相应标号下的航迹数据管理文件。其中,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和状态包括动态目标的相对于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的位置、速度、朝向、类别和运动轨迹。
[0020] “坐标变换”指的是将动态目标的位置会运动轨迹从摄像头提供的图像坐标系和毫米波雷达的自身坐标系转换到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中。“时间对齐”指的是利用数据插值、外推的方法将不同传感器数据在频率相位上进行对齐。“数据关联”指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感知并计算得的多个动态目标轨迹之间进行关联。例如摄像头感知并跟踪了5个目标,毫米波雷达感知并跟踪了3个目标,需要确定5个目标和3个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就是数据关联。数据关联的方法非常多,也是目标科学研究的重点,不同方法的准确率和复杂性差别较大。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不同传感器数据计算得的目标位置之间的相互距离和轨迹的相似程度,去完成不同传感器所计算的目标轨迹进行数据关联。“航迹跟踪”是对动态目标进行跟踪,跟踪利用目标前后的位置数据,计算得目标的运动轨迹。
[0021] 步骤3,测试智能网联车辆具有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车载传感器)、车载计算单元(工控机)和V2X通信设备。其中,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采集测试智能网联车辆的自车位置数据、自车驾驶状态数据和自车周围环境数据,并根据所述自车周围环境数据对动态目标进行航迹跟踪以及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CAN总线输送给车载计算单元。
[0022] 由所述车载计算单元对采集到的各数据进行标号,生成相应标号下的航迹数据管理文件,并通过V2X通信设备(DSRC/LTE-V)传输至与其临近的所述路侧计算单元。该路侧计算单元将其计算得的动态目标的航迹与车载计算单元输入的动态目标航迹进行时间对齐以及将动态目标的航迹信息由车辆坐标系转换到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并利用数据融合算法,如Kalman Filtering和MSJPDA,以对动态目标的航迹进行初步融合,并将融合好的数据传输至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本实施例为了获得更加精确的目标航迹,需要利用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的数据进行二次融合,车端的数据具有其独特优势,这样可以使融合后的数据更加可靠。
[0023] 其中,测试智能网联车辆的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包括GPS(英文全称为“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中文全称为“全球定位系统”)设备,如司南M600,可通过电台接收差分信号,并且可通过双GPS信号接收天线信号,车载计算单元根据接收到的天线信号计算车辆的方位角信息。车载计算单元中的摄像头及图像处理程序,如YOLOv3,可处理计算出图像信息中车辆定位杆的相对位置,由此计算出自车的位置。车载计算单元接收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GPS差分信号,结合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测量得到的车辆定位杆的自车的位置,利用数据融合算法进行融合,如DST(英文全称为“Dempster-Shafer Theory”,中文全称为“证据理论”)方法,计算得出自车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该坐标为更加精确的位置信息。
[0024] 其中,所述自车位置坐标的获取方法包括: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中GPS设备接收GPS信号和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发出的GPS差分信号,计算出准确的GPS位置坐标,并结合车载动态数据采集模块测量得到的车辆定位杆的相对位置信息,计算自车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
[0025] 其中,所述自车驾驶状态数据的获取方法包括:智能网联车辆对采集到的自车车载信息进行标号,生成相应标号下的数据管理文件。所述自车车载信息包括自车的位置、速度、横纵向加速度、发动机转矩、车轮角速度以及实验所需的车辆的控制量(如节气开度和制动踏板力矩等)。
[0026] 其中,所述自车的周围环境数据包括自车周围动态物体的相对位置、朝向、形状和类别。
[0027] 步骤4,根据所述步骤1得到的静态层、所述步骤2生成的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关联文件和采集到的当前环境数据以及所述步骤3融合获取的自车位置坐标、自车驾驶状态数据和自车周围环境数据,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依照航迹数据管理文件的标号确定各航迹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的位置将所有坐标变化后的航迹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将所有动态目标位置标定至所述静态层上,并记录所有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目标类型、形状,以及将当前环境的能见度、光照、温度和湿度数据记录至测试场环境数据管理文件中,以构建所述测试场内地图的动态层。
[0028] 步骤5,根据所述步骤1得到的静态层和所述步骤4得到的动态层,可以人为地增添所述测试场内需要的动态目标,更改所述测试场内的地面附着系数、道路结构、静态障碍物类型和位置、天气、以及车辆相关数据,以及重新测量所述测试场内精度要求较高的静态数据并采用步骤1提供的方法更改测试场内的静态数据,以模拟出所述智能网联车辆测试所需的各种交通场景,并输送给所述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
[0029] 其中,“增添所述测试场内需要的动态目标”首先基于智能网联车辆测试的场景需求,增添所需要的模拟动态目标,如车辆、行人等。所增添的动态目标类型有其运动学模型和交通行为模型,模型中的参数可对不同的动态目标进行调整,以具有充分的交通参与者行为描述能力。增添的动态目标数据与真实采集的动态目标数据相同,可以改变车端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和/或路侧采集模块数据。另与真实采集的动态目标数据不同之处在于,增添的模拟数据可以直接改变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的数据。测试过程中,设有实时的增添数据接口,可以实时地对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中的动态数据进行增添。
[0030] 其中,更改的“车辆相关数据”主要包括车辆质量和轮胎侧偏刚度等,所修改的数据直接输入至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后续由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通过V2X设备传输至车端进行车辆决策。
[0031] 例如:模拟生成行人、车辆等的航迹数据,更改实验车辆的速度、位置数据,更改测试场内道路结构数据等;同时也可以直接利用该模块的接口输入想修订的数据。根据测试所需的要求进行修订,比如想创建雨场景,即可修订当前的天气数据。该部分对修订的准确性没有严格要求,满足测试条件即可。模拟数据是指增添一些测试场内没有的物体,如行人、车辆、静止障碍物等,修订数据主要是针对测试场内已有的数据,比如测试场地地面摩擦系数、测试场的天气状况等。
[0032] 步骤6,通过所述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将所述步骤5获得的所述交通场景进行实时显示以及通过V2X通信设备输送给测试智能网联车辆进行测试,同时按照采集的时间序列建立一份测试场环境文件,记录各个时刻测试场不同位置的环境数据,即能见度、光照、温度和湿度等。测试智能网联车辆的车载计算单元可根据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输入的信息进行决策,这样可以降低车载计算单元的计算量,对实现边缘计算和计算奠定基础
[0033] 本实施例针对测试智能网联车辆测试过程中所需要的场景可能难以直接实现的困难,比如如果需要一个拥堵的十字路口,很难直接复现这个场景,所以需要添加模拟数据,模拟数据会和真实数据一样被测试智能网联车辆感知到,这样既节约了成本,缩短了测试周期,也降低了测试中的危险系数,同时可以达到测试的目的。供车辆的决策算法使用。
[0034]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道路结构包括对圆曲线道路和直线道路,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
[0035] 步骤11,标定所述道路结构和位置,其具体包括:
[0036] 步骤111,由车载GPS设备与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所述测试场内各个道路中心线上的点坐标。
[0037] 步骤112,设定测试场平面坐标系原点及坐标轴方向,并将所述点坐标由经纬度坐标系下转换到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点坐标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表示为(xi,yi)。
[0038] 步骤113,对圆曲线道路和直线道路交接处的采集点加权平权处理,其中,直线端点的加权系数为1/μ2,圆曲线处的加权系数为1/e2。
[0039] 步骤114,计算各所述点坐标的点误差和单位权中误差,舍去其中误差值大于3倍单位权中误差值的点,保留所述点误差中误差值不小于所述单位权中误差的预设倍数的点坐标并输出,返回步骤111。
[0040] 步骤115,将所述步骤114留下的各所述点坐标进行曲线拟合,确定最终的道路中心线方程。
[0041] 步骤12,标定车道的行车方向、车道线类型和附着系数:采集车道的宽度,标定各车道行车方向和车道线类型,生成所述测试场内地图中的道路,并将测量得到的各道路的路面附着系数标定到测试场内地图中相应的道路上。
[0042] 步骤13,采集所述测试场内所有静态障碍物的几何中心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的坐标及其外形尺寸和类型,并标定到所述步骤12生成的测试场内地图上。
[0043] 步骤14,采集测试场内所有交通标识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的坐标及其类型,并标定到所述步骤12生成的测试场内地图上,构建出所述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层。
[0044] 在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下式(1)和式(2)对所述步骤111采集到的所述直线道路的中心线上的所述点坐标进行点误差和单位权中误差计算,输出小于3倍单位权中误差的点坐标:
[0045]
[0046]
[0047] 式(1)和式(2)中,(xi,yi)表示所述点坐标,i表示点的序号,1≤i≤n;εi表示所述直线道路所对应的直线的各点误差,μ表示述直线道路所对应的直线的单位权中误差,θ表示由采集得的所述点坐标计算出的直线倾斜角。
[0048] 在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下式(3)和式(4)对所述步骤111采集到的所述圆曲线道路的中心线上的所述点坐标进行点误差和单位权中误差计算,输出小于3倍单位权中误差的点坐标:
[0049]
[0050]
[0051] 式(3)和式(4)中,(xi,yi)表示所述点坐标,i表示点的序号,1≤i≤n;(x0,y0)表示所述圆曲线道路所对应的圆曲线圆心重心化的坐标;di表示所述圆曲线道路所对应的圆曲线的各点误差,e表示所述圆曲线道路所对应的圆曲线的单位权中误差;si、D和R表示为计算过程中的中间量。该中间量均会在计算过程中被消掉,因此无需获知这些中间量的具体数值。
[0052]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场数据采集与融合系统,该系统包括静态数据预标定模块、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路侧计算单元、模拟数据及人工修订模块、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以及测试智能网联车辆中的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和车载计算单元。其中:
[0053] 静态数据预标定模块用于根据采集到的测试场内的静态数据,对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数据进行标定,以构建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层;其中,所述静态数据包括采集到的道路数据、道路上的静态物体数据以及测试智能网联车辆数据;所述道路数据包括道路结构和位置以及车道的宽度、行车方向、车道线类型和附着系数;所述静态物体数据包括静态物体的位置、外形尺寸和类型;该静态物体包括静态障碍物、交通标识和其它静态物。
[0054] 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设置在所述测试场内的路侧。其中,如图2所示,将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提供的差分信号范围覆盖整个测试场。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包括车辆定位杆7以及集成在车辆定位杆7上的GPS差分基站1、光照传感器2、摄像头3、毫米波雷达4、能见度仪5和温度和湿度传感器6,中:车辆定位杆7固定设置在测试场路侧,用于提高车辆定位精度。GPS差分基站1用于广播定位差分信号,以提高测试场内车辆的GPS定位精度。为了保持差分信号良好,GPS差分基站1设置在车辆定位杆7的顶部。光照传感器2用于采集当前位置的光照强度及光照方向数据。光照传感器2设置在车辆定位杆7的顶部,以保证无光照无遮挡。毫米波雷达4和摄像头3用于采集数据动态目标的位置、速度、朝向、以及航迹信息。其中,动态目标包括测试场内的行人、车辆及其它测试所需设置的运动障碍物。能见度仪5用于采集测试场的能见度。温度和湿度传感器6用于采集当前位置的温度、湿度信息。通过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采集测试场内的动态目标的数据,其主要包括车辆、行人的位置、速度、朝向和航迹,道路的路面状况,多个位置当前时刻的能见度、光照强度及朝向,测试场内温度、湿度等。本步骤中,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不仅局限于使用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使用其它传感器,如激光雷达、双目相机等也可以实现对动态目标的数据采集。
[0055] 每一个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对应通过V2X通信设备传输给与其对应的路侧计算单元,路侧计算单元可以为工控机,用于对当前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获得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融合。具体地,路侧计算单元对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中的各传感设备进行标号,并标定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在测试场坐标系的坐标以及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感知范围。路侧计算单元控制所述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利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及跟踪算法,如Kalman Filtering和MSJPDA方法,对感知范围内的动态目标进行跟踪,并通过对应的路侧计算单元进行坐标变换、时间对齐、数据关联和航迹跟踪,计算得到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和状态,生成相应标号下的航迹数据管理文件。其中,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和状态包括动态目标的相对位置、速度、朝向、类别和运动轨迹。
[0056] 测试智能网联车辆具有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车载传感器)、车载计算单元(工控机)和V2X通信设备。其中,测试智能网联车辆中的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自车位置数据、自车驾驶状态数据和自车周围环境数据,并将获取的各数据传送给车载计算单元。
[0057] 测试智能网联车辆中的车载计算单元,其用于接收所述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数据,并根据所述自车周围环境数据对动态目标进行航迹跟踪以及将获取的各数据对采集到的各数据进行标号,生成相应标号下的航迹数据管理文件,并通过V2X通信设备(DSRC/LTE-V)传输至与其临近的所述路侧计算单元,所述路侧计算单元将其计算得的动态目标的航迹与车载计算单元输入的动态目标航迹进行时间对齐以及将动态目标的航迹信息由车辆坐标系转换到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并利用数据融合算法,如Kalman Filtering和MSJPDA,以对动态目标的航迹进行初步融合,并将融合好的数据传输至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本实施例为了获得更加精确的目标航迹,需要利用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的数据进行二次融合,车端的数据具有其独特优势,这样可以使融合后的数据更加可靠。
[0058] 其中,测试智能网联车辆的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包括GPS(英文全称为“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中文全称为“全球定位系统”)设备,如司南M600,可通过电台接收差分信号,并且可通过双GPS信号接收天线信号,车载计算单元根据接收到的天线信号计算车辆的方位角信息。车载计算单元中的摄像头及图像处理程序,如YOLOv3,可处理计算出图像信息中车辆定位杆的相对位置,由此计算出自车的位置。车载计算单元接收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GPS差分信号,结合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测量得到的车辆定位杆的自车的位置,利用数据融合算法进行融合,如DST(英文全称为“Dempster-Shafer Theory”,中文全称为“证据理论”)方法,计算得出自车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该坐标为更加精确的位置信息。
[0059] 其中,所述自车位置坐标的获取方法包括:车端动态数据采集模块中GPS设备接收GPS信号和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发出的GPS差分信号,计算出准确的GPS位置坐标,并结合车载动态数据采集模块测量得到的车辆定位杆的相对位置信息,计算自车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
[0060] 其中,所述自车驾驶状态数据的获取方法包括:智能网联车辆对采集到的自车车载信息进行标号,生成相应标号下的数据管理文件。所述自车车载信息包括自车的位置、速度、横纵向加速度、发动机转矩、车轮角速度以及实验所需的车辆的控制量(如节气门开度和制动踏板力矩等)。
[0061] 其中,所述自车的周围环境数据包括自车周围动态物体的相对位置、朝向、形状和类别。
[0062] 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静态数据预标定模块得到的静态层、所述路侧计算单元生成的所述动态目标的航迹关联文件和采集到的当前环境数据以及所述车载计算单元融合获取的自车位置坐标、自车驾驶状态数据和自车周围环境数据,依照航迹数据管理文件的标号确定各航迹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的位置将所有坐标变化后的航迹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将所有动态目标位置标定至所述静态层上,并记录所有动态目标的航迹数据、目标类型、形状,以及将当前环境的能见度、光照、温度和湿度数据记录至测试场环境数据管理文件中,以构建所述测试场内地图的动态层。
[0063] 模拟数据及人工修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静态数据预标定模块得到的静态层和所述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得到的动态层,增添所述测试场内需要的动态目标,更改所述测试场内的地面附着系数、道路结构、静态障碍物类型和位置、天气、以及车辆相关数据,以及重新测量所述测试场内精度要求较高的静态数据并采用静态数据预标定模块提供的方法更改测试场内的静态数据,以模拟出所述智能网联车辆测试所需的各种交通场景,并输送给所述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通过所述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模块将所述模拟数据及人工修订模块获得的所述交通场景进行实时显示以及输送给测试智能网联车辆进行测试。
[0064]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道路结构包括对圆曲线道路和直线道路,所述静态数据预标定模块具体包括道路结构和位置标定子模块、车道的行车方向、车道线类型和附着系数标定子模块、静态障碍物的几何中心采集子模块和交通标识采集子模块,其中:
[0065] 所述道路结构和位置标定子模块的工作流程具体包括:
[0066] 步骤111,由车载GPS设备与所述路侧动态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所述测试场内各个道路中心线上的点坐标。
[0067] 步骤112,设定测试场平面坐标系原点及坐标轴方向,并将所述点坐标由经纬度坐标系下转换到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
[0068] 步骤113,对圆曲线道路和直线道路交接处的采集点加权平权处理,其中,直线端点的加权系数为1/μ2,圆曲线处的加权系数为1/e2。
[0069] 步骤114,计算各所述点坐标的点误差和单位权中误差,保留所述点误差中误差值不小于所述单位权中误差的预设倍数的点坐标并输出,返回步骤111。
[0070] 步骤115,将所述步骤114留下的各所述点坐标进行曲线拟合,确定最终的道路中心线方程。
[0071] 所述车道的行车方向、车道线类型和附着系数标定子模块用于采集车道的宽度,标定各车道行车方向和车道线类型,生成所述测试场内地图中的道路,并将测量得到的各道路的路面附着系数标定到测试场内地图中相应的道路上。
[0072] 所述静态障碍物的几何中心采集子模块用于采集所述测试场内所有静态障碍物的几何中心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的坐标及其外形尺寸和类型,并标定到所述步骤12生成的测试场内地图上。
[0073] 所述交通标识采集子模块用于采集测试场内所有交通标识在测试场平面坐标系下的坐标及其类型,并标定到所述车道的行车方向、车道线类型和附着系数标定子模块生成的测试场内地图上,构建出所述测试场内地图的静态层。
[0074] 在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下式(1)和式(2)对所述步骤111采集到的所述直线道路的中心线上的所述点坐标进行点误差和单位权中误差计算,输出小于3倍单位权中误差的点坐标:
[0075]
[0076]
[0077] 式(1)和式(2)中,(xi,yi)表示所述点坐标,i表示点的序号,1≤i≤n;εi表示所述直线道路所对应的直线的各点误差,μ表示述直线道路所对应的直线的单位权中误差,θ表示由采集得的所述点坐标计算出的直线倾斜角。
[0078] 在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下式(3)和式(4)对所述步骤111采集到的所述圆曲线道路的中心线上的所述点坐标进行点误差和单位权中误差计算,输出小于3倍单位权中误差的点坐标:
[0079]
[0080]
[0081] 式(3)和式(4)中,(xi,yi)表示所述点坐标,i表示点的序号,1≤i≤n;(x0,y0)表示所述圆曲线道路所对应的圆曲线圆心重心化的坐标;di表示所述圆曲线道路所对应的圆曲线的各点误差,e表示所述圆曲线道路所对应的圆曲线的单位权中误差;si、D和R表示为计算过程中的中间量。
[0082]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