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烟草制品及加工 / 雪茄 / 茄衣 / 一种包含联苯吡嗪菌胺的组合物及其用途

一种包含联苯吡嗪菌胺的组合物及其用途

阅读:908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包含联苯吡嗪菌胺的组合物及其用途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包含联苯吡嗪菌胺的组合物及其用途,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杀菌组合物包含杀菌活性成分A和杀菌活性成分B,杀菌活性成分A为如下式(I)化合物,杀菌活性成分B选自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和氟啶胺中的一种,其中,式(I)化合物命名为联苯吡嗪菌胺。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能够协同增效防治人参菌核病、白菜菌核病、草莓灰霉病、草莓 白粉病 、黄瓜白粉病、黄瓜灰霉病、黄瓜菌核病、番茄灰霉病、番茄菌核病、茄子灰霉病、辣椒灰霉病、辣椒菌核病,并且获得预料不到的增效作用。,下面是一种包含联苯吡嗪菌胺的组合物及其用途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杀菌组合物包含杀菌活性成分A和杀菌活性成分B,杀菌活性成分A为如下式(I)化合物:
杀菌活性成分B为丙硫菌唑,杀菌活性成分A和杀菌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80:1、1:80或
9: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活性成分A和杀菌活性成分B的重量之和占杀菌组合物重量的重量百分比为1-70%。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杀菌组合物中包含第三杀菌成分,所述第三杀菌成分选自酰胺类杀菌剂、二羧酰亚胺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咪唑类杀菌剂、噁唑类杀菌剂、噻唑类杀菌剂、吗啉类杀菌剂、吡咯类杀菌剂、吡啶类杀菌剂、嘧啶类杀菌剂、喹唑啉类杀菌剂、甲酸酯类杀菌剂、有机磷类杀菌剂、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杀菌剂、制剂、汞类杀菌剂中的一种,所述第三杀菌成分占杀菌组合物的重量百分比为
1-50%。
4.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包含农药载体和农药助剂,农药载体和农药助剂的重量之和占杀菌组合物重量的百分比为1-90%,所述农药载体为液体载体或固体载体,所述农药助剂选自乳化剂、分散剂、湿润剂、增稠剂、消泡剂、化剂、防冻剂、崩解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制备成的组合物制剂,所述制剂为乳油、悬浮剂、分散性粒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溶性液剂、可湿性粉剂、油悬浮剂、悬浮种衣剂或颗粒剂。
6.杀菌组合物的用途,所述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病害,所述植物病害为人参菌核病、白菜菌核病、草莓灰霉病、草莓白粉病、黄瓜灰霉病、黄瓜菌核病、番茄灰霉病、番茄菌核病、茄子灰霉病、辣椒灰霉病或辣椒菌核病,杀菌组合物包含杀菌活性成分A和杀菌活性成分B,杀菌活性成分A为如下式(I)化合物:
杀菌活性成分B为丙硫菌唑,杀菌活性成分A和杀菌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80至80: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杀菌活性成分A与丙硫菌唑的重量比为1:3、
3:1或1:1。
8.根据权利要求6-7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活性成分A和杀菌活性成分B的重量之和占杀菌组合物重量的重量百分比为1-70%。
9.根据权利要求6-7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杀菌组合物中包含第三杀菌成分,所述第三杀菌成分选自酰胺类杀菌剂、二羧酰亚胺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咪唑类杀菌剂、噁唑类杀菌剂、噻唑类杀菌剂、吗啉类杀菌剂、吡咯类杀菌剂、吡啶类杀菌剂、嘧啶类杀菌剂、喹唑啉酮类杀菌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有机磷类杀菌剂、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杀菌剂、铜制剂、汞类杀菌剂中的一种,所述第三杀菌成分占杀菌组合物的重量百分比为1-
50%。
10.根据权利要求6-7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包含农药载体和农药助剂,农药载体和农药助剂的重量之和占杀菌组合物重量的百分比为1-90%,所述农药载体为液体载体或固体载体,所述农药助剂选自乳化剂、分散剂、湿润剂、增稠剂、消泡剂、氧化剂、防冻剂、崩解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11.应用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所述方法为将杀菌组合物以杀菌有效量施用到植物的茎叶部、根部或植物种子,施用方式为喷雾、根施或种子包衣,所述植物病害为人参菌核病、白菜菌核病、草莓灰霉病、草莓白粉病、黄瓜白粉病、黄瓜灰霉病、黄瓜菌核病、番茄灰霉病、番茄菌核病、茄子灰霉病、辣椒灰霉病或辣椒菌核病。

说明书全文

一种包含联苯吡嗪菌胺的组合物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包含联苯吡嗪菌胺的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Pyraziflumid(试验代号NNF-0721)(下文称作联苯吡嗪菌胺)的学名为N- (3',4'-二氟联苯-2-基)-3-(三氟甲基)吡嗪-2-甲酰胺,该农药由日本农药株式会社创制,其作用机制为琥珀酸脱氢酶抑制,主要用于防治稻、水果和蔬菜上的白粉病、黑星病、灰霉病、菌核病、轮纹病、果斑病及钱斑病等。
[0003] 中国专利申请号200680046968.1中公开了联苯吡嗪菌胺的结构式,并且描述了其制备方法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实验效果。
[0004] WO2016060230A1公开了联苯吡嗪菌胺的制剂,其中提到了作为制剂中第二活性成分可以为任何杀菌剂,但是其并没有明确联苯吡嗪菌胺和哪些杀菌剂组合能够具有增效作用,哪些具有拮抗作用,哪些是会产生相加作用。
[0005] 丙硫菌唑不仅具有很好的内吸活性,优异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且持效期长。通过大量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硫菌唑对作物不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防病治病效果好,其主要用于防治禾谷类作物如小麦、大麦、油菜、
[0006] 花生、水稻和豆类作物等众多病害。
[0007] 啶酰菌胺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主要用于包括油菜、葡萄、果树、蔬菜和大田作物等病害的防治。
[0008] 氟啶胺是保护性杀菌剂,可防治由灰葡萄胞引起的病害,对交链孢属、葡萄孢属、疫霉属、单轴霉属、核盘菌属和黑垦菌属菌非常有效,对抗苯并咪唑类和二羧酰亚胺类杀茵剂的灰葡萄孢也有良好效果,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兼有优良的控制食植性螨类的作用,对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也有卓越的防效,对由根霉菌引起的水稻猝倒病也有很好的防效。
[0009] 但是上述药剂在防治作物病害过程中,单剂使用都会存在用药量大或者长期使用抗性提高,防治效果降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含联苯吡嗪菌胺的组合物。

发明内容

[0010]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杀菌组合物包含杀菌活性成分A和杀菌活性成分B,杀菌活性成分A为如下式(I) 化合物:
[0011]
[0012] 杀菌活性成分B选自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和氟啶胺中的一种。
[0013] 其中,式(I)化合物在本发明中命名为联苯吡嗪菌胺。
[0014] 优选的,上述杀菌组合物中,杀菌活性成分A和杀菌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100至100:1,优选的,杀菌活性成分A和杀菌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80 至80:1。尤其优选的,联苯吡嗪菌胺与丙硫菌唑的重量比为1:3、3:1或1:1,联苯吡嗪菌胺与啶酰菌胺的重量比为1:
40、10:1或1:8,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0:1、8:1或1:20。
[0015] 优选的,上述杀菌组合物中,所述杀菌活性成分A和杀菌活性成分B的重量之和占杀菌组合物重量的重量百分比为1-70%,优选的,占5-60%。
[0016] 优选的,上述杀菌组合物中,还包含第三杀菌成分,所述第三杀菌成分选自酰胺类杀菌剂、二羧酰亚胺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咪唑类杀菌剂、噁唑类杀菌剂、吗啉类杀菌剂、吡咯类杀菌剂、吡啶类杀菌剂、嘧啶类杀菌剂、喹唑啉类杀菌剂、甲酸酯类杀菌剂、有机磷类杀菌剂、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杀菌剂、制剂、杀细菌剂和其他类杀菌剂中的一种。
[0017] 优选的,酰胺类杀菌剂选自噻氟菌胺、环丙酰菌胺、环酰菌胺、氰菌胺、噻菌胺、呋吡菌胺、苯酰菌胺、高效甲霜灵、甲霜灵、苯霜灵、双氯氰菌胺、磺菌胺、甲磺菌胺、噻酰菌胺、异噻菌胺、氟酰胺、环氟菌胺、吡噻菌胺、双炔酰菌胺、萎锈灵、烯肟菌胺、氟联苯菌、肟醚菌胺、恶霜灵氟吡菌胺、氟吡菌酰胺、氰霜唑、缬霉威、氟嘧菌酯、嘧菌酯、丁香菌酯、烯肟菌酯、甲香菌酯、啶菌酯、唑菌酯、吡唑醚菌酯、唑胺菌酯、氯啶菌酯、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醚菌胺、苯氧菌胺;
[0018] 二羧酰亚胺类杀菌剂选自腐霉利、异菌脲、乙烯菌核利、氟氯菌核利、甲菌利、乙菌利、菌核利、敌菌丹、克菌丹、灭菌丹、氯苯咪菌酮、灭菌磷、硫氯苯亚胺;
[0019] 三唑类杀菌剂选自氟环唑、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戊唑醇、丙环唑、丙硫菌唑、叶菌唑、四氟醚唑、灭菌唑、种菌唑、腈苯唑、氟硅唑、粉唑醇、己唑醇、亚胺唑、戊菌唑、硅氟唑、三唑醇、联苯三唑醇、三环唑;
[0020] 咪唑类杀菌剂选自多菌灵、咪鲜胺、甲基硫菌灵、噻菌灵、丙硫多菌灵、麦穗宁、抑霉唑、高效抑霉唑、苯菌灵、氟菌唑;
[0021] 恶唑类杀菌剂选自恶霉灵;
[0022] 吗啉类杀菌剂选自烯酰吗啉、氟吗啉、十三吗啉;
[0023] 吡咯类杀菌剂选自菌核净、拌种咯、咯菌腈;
[0024] 吡啶类杀菌剂选自啶斑肟、环啶菌胺、联苯吡菌胺、氟啶酰菌胺、啶菌胺、丁硫啶、啶菌腈;
[0025] 嘧啶类杀菌剂选自嘧菌环胺、氟嘧菌胺、嘧菌胺、嘧霉胺、氯苯嘧啶醇、氟苯嘧啶醇、乙嘧酚磺酸酯、二甲嘧酚、乙嘧酚、嘧菌腙、嘧菌醇;
[0026] 喹唑啉酮类杀菌剂选自二氰蒽醌;
[0027] 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选自乙霉威、异丙菌胺、苯噻菌胺、霜霉灭、霜霉威、磺菌威、消螨多;
[0028] 有机磷类杀菌剂选自敌瘟磷、异稻瘟净、吡菌磷、甲基立枯磷、稻瘟净、乙膦酸、浸种磷、克菌磷;
[0029] 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杀菌剂选自代森锰锌、代森锰、代森锌、丙森锌、代森铵、福美双、福美锌、氧化福美双、吗菌威、福美、代森钠、福美双联、代森硫、代森环、代森联、代森福美锌;
[0030] 铜制剂选自波尔多液、乙酸铜、酸铜、王铜、硅酸酮、硫酸铜、氧化亚铜、喹啉铜;
[0031] 杀细菌剂选自灭瘟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多氧霉素、有效霉素、井冈霉素、拌种灵、叶枯唑、溴硝丙二醇、氢氧化铜、乙蒜素、敌磺钠、喹菌酮、土霉素、叶枯净、烯丙苯噻唑、噻菌茂、噻森铜、噻菌铜、辛菌胺、噻唑锌;
[0032] 其他类杀菌剂选自稻瘟灵氧氯化铜、苯菌酮、螺环菌胺、嗪胺灵氯硝胺、吲哚磺菌胺、敌菌灵、硫菌威、二氯醌、胺苯吡菌酮、氰烯菌酯、硫菌灵、
[0033] 所述第三杀菌成分占杀菌组合物的重量百分比为1-50%,优选的,占1- 30%。
[0034] 优选的,上述杀菌组合物中,所述杀菌组合物还包含农药载体和农药助剂,农药载体和农药助剂的重量之和占杀菌组合物重量的百分比为1-90%,优选的,占1-80%。
[0035] 上述杀菌组合物中,所述农药载体为液体载体(或者成为溶剂)或固体载体,其中液体载体选自水、芳、脂肪烃、酮类、醚类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选自水、丙酮、环已酮、二甲苯、苯、环己烷、异丙醇、乙二醇、山梨醇、甲醇、乙醇、丁醇、二甲基甲酰胺、萘烷、机油、石油醚、环己酮、油酸甲酯、甲基化大豆油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液体载体中部分可以作为助溶剂,例如甲醇、苯酚、异戊醇、二甲基亚砜、乙酸乙酯、丁酮、二甲基甲酰胺、十四烷醇、乙二醇等可以作为助溶剂。
[0036] 固体载体选自天然或合成的粘土和硅酸盐、天然形成的岩石粉末、白垩、石英、粘土、蒙脱土、白炭黑硅藻土浮石石膏、滑石、膨润土高岭土、陶土、合成的磨碎矿物质、破碎和分级的方解石、大理石、浮石、海泡石、白石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7] 所述农药助剂选自乳化剂、分散剂、湿润剂、增稠剂、消泡剂、氧化剂、防冻剂、崩解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8] 优选的,所述乳化剂选自乙氧基化蓖麻油、聚氧乙烯苯乙基酚基醚油酸酯、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农乳0201B、农乳36#、烷基芳基甲树脂聚氧乙烯醚、二苯基酚基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农乳1601#、十二烷基硫酸钠、农乳700#、农乳NP-7、农乳0203B、农乳2201#、农乳S-80、农乳507#、农乳NP-15、农乳T-20、农乳100#、农乳600#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0039] 优选的,所述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磺酸、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甲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亚甲基萘磺酸钠、油酸甲基氨基乙基磺酸钠、环氧聚醚、对叔丁基醚、胡椒基丁醚、烷酰胺基磺酸盐、二丁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盐、甲基纤维素、萘酚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0] 优选的,所述湿润剂选自硫酸钠、月桂醇硫酸钠、亚甲基萘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烷基萘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1] 优选的,所述增稠剂选自羰甲基醇、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黄原胶、明胶、阿拉伯树胶、聚乙烯吡咯烷酮、硅酸镁、聚乙烯醇、聚乙二醇、酚醛树脂、虫胶、可溶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和海藻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2] 优选的,所述消泡剂选自泡敌、硅酮类、C8-10脂肪醇、磷酸酯类、C10- 20饱和脂肪酸类、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3] 优选的,所述氧化剂选自氯酸、氯酸钠、过氯酸钾、硝酸钠、硝酸钾、高锰酸钾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4] 优选的,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5] 优选的,所述崩解剂选自硫酸铵、尿素、蔗糖葡萄糖柠檬酸、丁二酸、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6]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组合物制备成的组合物制剂,所述制剂为乳油、悬浮剂、水分散性粒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溶性液剂、可湿性粉剂、悬浮种衣剂、颗粒剂或油悬浮剂。
[0047] 上述的组合物制剂的配制可由常规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活性成分与液体载体或固体载体混合后,加入一种或多种如乳化剂、分散剂等上述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常杀菌组合物中含有至少一种载体和至少一种表面活性剂。在各种情况下,应确保上述组合物中活性成分均匀分布。
[0048]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杀菌组合物的用途,所述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病害。
[0049] 本发明还提供了应用上述杀菌组合物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所述方法为将杀菌组合物以杀菌有效量施用到植物的茎叶部、根部或植物种子,施用方式为喷雾、根施或种子包衣。
[0050] 优选的,所述植物病害为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秆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黄矮病、小麦从矮病、小麦土传花叶病、小麦条纹花叶病、小麦线条花叶病、大、小麦散黑穗病、小麦秆黑粉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白粉病、小麦全蚀病、小麦纹枯病、小麦霜霉病、大麦条纹病、大麦网斑病、小麦霉叶枯病、小麦蠕孢根腐叶斑病、稻瘟病、稻曲病、水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细菌性条斑病、稻胡麻斑病、稻恶苗病、稻烂秧病、稻菌核秆腐病、稻条纹叶枯稻普通矮缩病、稻赤枯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圆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黑粉病、玉米青枯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粗缩病、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玉米霜霉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灰斑病、玉米炭疽病、玉米全蚀病、高梁丝黑穗病、高梁散黑穗病、高梁坚黑穗病、高梁长粒黑穗病、高梁炭疽病、高梁青霉颖枯病、高梁黑束病、高梁顶腐病、高梁花黑穗病、谷子白发病、谷子黑穗病、谷子红叶病、甘薯黑斑病、蒜苗根腐病、铃薯环腐病、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癌肿病、大豆药叶病、大豆顶枯病、大豆菌核病、大豆根腐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灰斑病、大豆霜霉病、大豆细菌性疫病、大豆细菌性斑疹病、大豆紫斑病、大豆褐纹病、大豆锈病、花生根结线虫病、花生茎腐病、花生黑斑病、花生褐斑病、花生网斑病、花生锈病、花生病毒病、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棉花苗期病害、棉花斑病、棉铃病害、亚麻锈病、亚麻枯萎病、烟草黑胫病、烟草炭疽病、烟草赤星病、甜菜褐斑病、甜菜白粉病、甜菜根腐病、甜菜丛根病、梨黑星病、梨锈病、梨轮纹病、梨黑斑病、梨褐腐病、梨树疫腐病、苹果树腐烂病、苹果锈病、苹果落叶类病害、苹果锈果病、苹果花叶病、苹果病毒病、苹果园斑根腐病、苹果根腐病、苹果紫纹羽病、苹果白纹羽病、苹果炭疽病、苹果轮纹病、苹果青霉病、苹果心腐病、苹果虎皮病、苹果苦痘病、苹果痘斑病、苹果疫腐病、苹果霉心病、葡萄白腐病、葡萄黑痘病、葡萄霜霉病、葡萄炭疽病、葡萄褐斑病、葡萄穗轴褐枯病、葡萄灰霉病、枣疯病、枣锈病、枣缩果病、果树根癌病、茄科蔬菜苗期病害、番茄病毒病、番茄叶霉病、蕃茄溃疡病、番茄枯萎病、茄黄萎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斑枯病、番茄叶霉病、番茄灰霉病、番茄白粉病、茄褐纹病、茄绵疫病、辣椒炭疽病、辣椒疫病、辣椒疮痂病、黄瓜霜霉病、瓜类炭疽病、瓜类枯萎病、瓜类白粉病、瓜类灰霉病、黄瓜黑星病、黄瓜疫病、黄瓜菌核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十字花科软腐病、十字花科霜霉病、十字花科黑斑病、十字花科根肿病、十字花科菌核病、人参菌核病、十字花科黑腐病、花生叶斑病、草莓白粉病、香蕉叶斑病、香蕉枯萎病、香蕉束顶病、香蕉茶叶心腐病、香蕉炭疽病、香蕉黑星病、油菜菌核病、油菜霜霉病、芝麻枯萎病、芝麻茎点枯病、向日葵菌核病、向日葵黑斑病、桃杏李褐腐病、桃炭疽病、桃穿孔病、桃缩叶病、桃树腐烂病、桃杏黑星病、桃树流胶病、柿角斑病、柿圆斑病、柿炭疽病、草莓灰霉病、板栗干枯病、核桃黑斑病、核桃炭疽病、山楂花腐病、猕猴桃溃疡病、菜豆细菌性疫病、豆类锈病、豆类炭疽病、豆类枯萎病、芹菜斑枯病、芹菜早疫病、葱紫斑病或姜瘟病等。
[0051] 优选的,所述植物病害为人参菌核病、白菜菌核病、草莓灰霉病、草莓白粉病、黄瓜白粉病、黄瓜灰霉病、黄瓜菌核病、番茄灰霉病、番茄菌核病、茄子灰霉病、辣椒灰霉病或辣椒菌核病。
[0052] 有益效果:
[0053] 1)增效效果显著:本发明的上述杀菌组合物中,联苯吡嗪菌胺能够与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形成协同增效的作用,也就是组合物中两种组分的协同作用可使总效果比的两种(或多种)组分单独获得的效果之和更大或更持久。在其中协同由施用到植物或种子的活性成分的组合表现出的,提供植物病害控制的方法中,所述活性成分以协同重量比施用。本发明的上述杀菌组合物能够协同增效防治人参菌核病、草莓灰霉病、黄瓜白粉病或黄瓜菌核病,并且获得预料不到的增效作用。
[0054] 2)使用成本降低:由于联苯吡嗪菌胺与丙硫菌唑、啶酰菌胺或氟啶胺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和明显提高的防病效果,使施药次数减少,并因此降低使用成本,省时省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055] 3)抗性的产生延缓:本发明的有效成分联苯吡嗪菌胺与丙硫菌唑、啶酰菌胺或氟啶胺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杀菌谱,杀菌效果好,并且显著降低了单一药剂的使用剂量,有利于延缓病原菌抗性的产生,并扩大了本发明产品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寿命;
[0056] 4)环境污染减少:由于联苯吡嗪菌胺与丙硫菌唑、啶酰菌胺或氟啶胺具有优异的增效效果和防病效果,不仅提高了防治病菌、抗菌或抑菌的效果,也扩大了防治谱,从而可以减少用药次数,同时使施用剂量显著降低,因此减少了环境污染并同时增加了对人畜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57] 实施例1:不同复配剂对人参菌核病的联合毒效果实验
[0058] 本试验以人参菌核病菌敏感菌株为对象,进行复配药剂的配方筛选。涉及的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和氟啶胺经丙酮溶解后,按照质量比设计实验。
[0059] 参照孙云佩(1960)共毒系数法测定杀菌剂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单剂以及不同重量比活性成分的杀菌组合物的抑制率。
[0060] 室内联合毒力测定实验采用含毒介质法,即在PDA培养基中加入定量的供试药剂(按照有效成分计算),以不加药剂的PDA培养基为对照,冷却后接种供试的菌核菌,待接种48h后,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对照和不同处理的菌落生长直径,计算抑制率和有效中浓度(EC50)值。
[0061] 再根据浓度对数—菌丝生长抑制率机率值分析(Bliss)法,用DPS2000数据处理软件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的值。然后根据孙云沛 (Sun)介绍的方法,求出各混配剂的共毒系数(CTC)。
[0062] 混配剂实际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混剂EC50×100
[0063] 混配剂理论毒力指数(TTI)=∑(单剂毒力指数×单剂在混剂中的含药量)[0064] 混配剂共毒系数(CTC)=混剂实际毒力指数/混剂理论毒力指数×100
[0065] 当共毒系数CTC﹥120,为增效作用;80﹤CTC﹤120,为加成作用;CTC ﹤80,则为拮抗作用。
[0066] 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单剂及其组合物针对人参菌核病菌株的室内联和毒力测定的结果参见如下表1、表2、表3。
[0067] 表1:联苯吡嗪菌胺和氟啶胺组合物对人参菌核病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0068]
[0069]
[0070] 表2: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对人参菌核病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0071] 药剂名称 毒力回归方程 EC50(mg/kg) 相关系数 共毒系数 评价 丙硫菌唑 Y=3.8148+0.7121X 46.1714 0.9777 --- ----联苯吡嗪菌胺 Y=4.2346+0.5938X 19.4530 0.8682 ---- ----
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1:80 Y=4.1265+0.9233X 8.8321 0.9817 514.05 增效 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1:40 Y=4.1265+0.9233X 8.8321 0.9817 505.82 增效 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1:10 Y=4.4196+0.5046X 14.1300 0.9367 290.49 增效 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1:3 Y=4.7376+0.3434X 5.8093 0.9252 591.63 增效 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3:1 Y=4.7694+0.2925X 6.1429 0.8729 370.24 增效 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9:1 Y=4.4156+0.479X 16.600 0.9921 124.38 增效 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20:1 Y=3.5537+1.2064X 15.8047 0.8625 126.44 增效 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40:1 Y=4.7960+0.3641X 3.6332 0.9899 543.09 增效 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80:1 Y=4.8434+0.1995X 6.0948 0.9098 321.47 增效 [0072] 表3:联苯吡嗪菌胺:啶酰菌胺对人参菌核病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0073] 药剂名称 毒力回归方程 EC50(mg/kg) 相关系数  共毒系数 评价 联苯吡嗪菌胺 Y=4.2346+0.5938X 19.4530 0.8682 ---- ---啶酰菌胺 Y=4.3440+0.4073X 40.7950 0.9715 ---- ----
联苯吡嗪菌胺+啶酰菌胺80:1 Y=4.8342+0.3875X 2.6784 0.9280 731.01 增效 联苯吡嗪菌胺+啶酰菌胺20:1 Y=4.8342+0.3875X 2.6784 0.9280 744.85 增效 联苯吡嗪菌胺+啶酰菌胺1:1 Y=4.2619+0.6718X 12.5513 0.9807 209.89 增效 联苯吡嗪菌胺+啶酰菌胺1:20 Y=4.2746+0.7488X 9.3125 0.8386 416.32 增效 联苯吡嗪菌胺+啶酰菌胺1:40 Y=4.8903+0.2690X 2.5574 0.9719 1553.60 增效 联苯吡嗪菌胺+啶酰菌胺1:80 Y=3.8465+1.0028X 14.1334 0.9003 284.79 增效 [0074] 实施例2:不同复配剂防治灰霉病、白粉病、菌核病等田间药效试验
[0075] 分别采用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单剂及其组合物制剂在保护地草莓灰霉病发生初期,进行喷雾处理,施药二次,间隔7天,第二次药后15天调查防效;在黄瓜白粉病发生初期,进行喷雾处理,施药二次,间隔7天,药后15天调查;在保护地黄瓜菌核病发生初期,进行喷雾处理,施药二次,间隔7天,药后20天调查,在黄瓜灰霉病发生初期,进行喷雾处理,施药二次,间隔7天,药后20天调查;在草莓白粉病发生初期,进行喷雾处理,施药二次,间隔7天,药后15天调查;在白菜菌核病发生初期,进行喷雾处理,施药二次,间隔7天,药后25天调查;在番茄灰霉病发生初期,进行喷雾处理,施药二次,间隔7天,药后
15天调查;在番茄菌核病发生初期,进行喷雾处理,施药二次,间隔7天,药后15天调查;在茄子灰霉病发生初期,进行喷雾处理,施药二次,间隔7天,药后15天调查,在辣椒灰霉病发生初期,进行喷雾处理,施药二次,间隔7天,药后15天调查;在辣椒菌核病发生初期,进行喷雾处理,施药二次,间隔7天,药后15天调查;结果参见下表4-14。
[0076] 针对每个病害防治所用的单剂制剂和复配制剂的剂型相同,一般为悬浮剂。剂型并不是复配制剂增效效果验证的关键,根据实际作物和病害,有时需要调整制剂,但是不论如何调整,针对每一种病害的所有的实验所用的制剂的剂型相同,则除了活性成分变更外,助剂不作变更,以保证活性成分发挥的一致性。
[0077] 根据Gowing法药效评价方式,计算公式为:E0=X+Y(100-X)/100,其中X 为A单剂防效(%),Y为B单剂防效(%),E为A、B两单剂相混的实际防效(%),当E-E0>10时为增效作用,E-E0<-10时为减效作用,E-E0介于±10时为相加作用。
[0078] 表4:不同复配剂防治草莓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0079]
[0080]
[0081] 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制剂与单剂防治草莓灰霉病处理间进行增效比对,实际防效均大于理论防效10以上,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组合物均能够实现对草莓灰霉病的增效防治。
[0082] 表5:不同复配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0083] 序号 有效成分施药剂量(g/公顷) 病情指数 实际防效(%) 理论防效(%)1 联苯吡嗪菌胺(2) 61.17 15.43 --
2 联苯吡嗪菌胺(45) 35.30 51.2 --
3 联苯吡嗪菌胺(50) 30.16 58.3 --
4 氟啶胺(40) 41.71 42.34 --
5 啶酰菌胺(15) 47.75 33.98 --
6 丙硫菌唑(5) 63.32 12.45 --
7 联苯吡嗪菌胺+氟啶胺1:20(2+40) 22.60 68.76 51.24
8 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3:1(45+15) 15.51 78.56 67,78
9 联苯吡嗪菌胺+啶酰菌胺10:1(50+5) 9.73 86.55 63.49
10 CK(清水) 72.33 -- --
[0084] 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制剂与单剂防治黄瓜白粉病处理间进行增效比对,实际防效均大于理论防效10以上,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组合物均能够实现黄瓜白粉病的增效防治。
[0085] 表6:不同复配剂防治黄瓜菌核病田间药效试验
[0086]
[0087]
[0088] 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制剂与单剂防治黄瓜菌核病处理间进行增效比对,实际防效均大于理论防效10以上,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组合物均能够实现黄瓜菌核病的增效防治。
[0089] 表7:不同复配剂防治黄瓜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0090] 序号 有效成分及施药剂量(g/公顷) 病情指数 实际防效(%) 理论防效(%)1 联苯吡嗪菌胺(40) 32.95 58.44 --
2 联苯吡嗪菌胺(10) 53.67 32.30 --
3 联苯吡嗪菌胺(1) 57.30 27.72 --
4 氟啶胺(2) 59.79 24.58 --
5 啶酰菌胺(30) 46.69 41.11 --
6 丙硫菌唑(40) 41.85 47.21 --
7 联苯吡嗪菌胺+氟啶胺20:1(40+2) 11.45 85.56 68.66
8 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1:3(10+30) 16.38 79.34 60.13
9 联苯吡嗪菌胺+啶酰菌胺1:40(1+40) 22.49 71.63 61.84
10 CK(清水) 79.28 -- --
[0091] 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制剂与单剂防治黄瓜灰霉病处理间进行增效比对,实际防效均大于理论防效10以上,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组合物均能够实现黄瓜灰霉病的增效防治。
[0092] 表8:不同复配剂防治草莓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0093] 序号 有效成分施药剂量(g/公顷) 病情指数 实际防效(%) 理论防效(%)1 联苯吡嗪菌胺(2) 44.58 22.60 --
2 联苯吡嗪菌胺(45) 26.15 54.60 --
3 联苯吡嗪菌胺(50) 28.49 50.54 --
4 氟啶胺(40) 28.71 50.14 --
5 啶酰菌胺(15) 37.02 35.72 --
6 丙硫菌唑(5) 42.11 26.88 --
7 联苯吡嗪菌胺+氟啶胺1:20(2+40) 9.10 84.20 61.41
8 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3:1(45+15) 7.05 87.76 70.82
9 联苯吡嗪菌胺+啶酰菌胺10:1(50+5) 8.93 84.49 63.83
10 CK(清水) 57.59 --- --
[0094] 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制剂与单剂防治草莓白粉病处理间进行增效比对,实际防效均大于理论防效10以上,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组合物均能够实现草莓白粉病的增效防治。
[0095] 表9:不同复配剂防治白菜菌核病田间药效试验
[0096]
[0097]
[0098] 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制剂与单剂防治白菜菌核病处理间进行增效比对,实际防效均大于理论防效10以上,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组合物均能够实现白菜菌核病的增效防治。
[0099] 表10:不同复配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0100]
[0101] 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制剂与单剂防治番茄灰霉病处理间进行增效比对,实际防效均大于理论防效10以上,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组合物均能够实现番茄灰霉病的增效防治。
[0102] 表11:不同复配剂防治番茄菌核病田间药效试验
[0103] 序号 有效成分施药剂量(g/公顷) 病情指数 实际防效(%) 理论防效(%)1 联苯吡嗪菌胺(40) 30.41 51.96 --
2 联苯吡嗪菌胺(20) 42.93 32.18 --
3 联苯吡嗪菌胺(5) 48.96 22.65 --
4 氟啶胺(5) 55.55 12.24 --
5 啶酰菌胺(20) 37.16 41.28 --
6 丙硫菌唑(40) 41.48 34.46 --
7 联苯吡嗪菌胺+氟啶胺8:1(40+5) 9.88 84.39 57.84
8 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1:1(20+20) 13.00 79.45 60.18
9 联苯吡嗪菌胺+啶酰菌胺1:8(5+40) 15.45 75.59 49.30
10 CK(清水) 63.29 --- --
[0104] 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制剂与单剂防治番茄菌核病处理间进行增效比对,实际防效均大于理论防效10以上,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组合物均能够实现番茄菌核病的增效防治。
[0105] 表12:不同复配剂防治茄子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0106] 序号 有效成分及施药剂量(g/公顷) 病情指数 实际防效(%) 理论防效(%)1 联苯吡嗪菌胺(40) 34.98 49.86 --
2 联苯吡嗪菌胺(10) 46.24 33.72 --
3 联苯吡嗪菌胺(1) 49.44 29.13 --
4 氟啶胺(2) 52.62 24.58 --
5 啶酰菌胺(30) 44.08 36.82 --
6 丙硫菌唑(40) 48.80 30.05 --
7 联苯吡嗪菌胺+氟啶胺20:1(40+2) 12.07 82.70 62.18
8 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1:3(10+30) 13.41 80.78 58.12
9 联苯吡嗪菌胺+啶酰菌胺1:40(1+40) 15.80 77.36 50.43
10 CK(清水) 69.77 --- --
[0107] 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制剂与单剂防治茄子灰霉病处理间进行增效比对,实际防效均大于理论防效10以上,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组合物均能够实现茄子灰霉病的增效防治。
[0108] 表13:不同复配剂防治辣椒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0109] 序号 有效成分及施药剂量(g/公顷) 病情指数 实际防效(%) 理论防效(%)1 联苯吡嗪菌胺(40) 34.92 49.11 --
2 联苯吡嗪菌胺(10) 47.44 30.86 --
3 联苯吡嗪菌胺(1) 49.00 28.58 --
4 氟啶胺(2) 58.54 14.68 --
5 啶酰菌胺(30) 43.03 37.28 --
6 丙硫菌唑(40) 44.29 35.45 --
7 联苯吡嗪菌胺+氟啶胺20:1(40+2) 17.42 74.61 56.58
8 联苯吡嗪菌胺+丙硫菌唑1:3(10+30) 19.92 70.97 56.64
9 联苯吡嗪菌胺+啶酰菌胺1:40(1+40) 18.57 72.93 53.90
10 CK(清水) 68.61 --- --
[0110] 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制剂与单剂防治辣椒灰霉病处理间进行增效比对,实际防效均大于理论防效10以上,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组合物均能够实现辣椒灰霉病增效防治。
[0111] 表14:不同复配剂防治辣椒菌核病田间药效试验
[0112]
[0113]
[0114] 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制剂与单剂防治辣椒菌核病处理间进行增效比对,实际防效均大于理论防效10以上,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的复配组合物均能够实现辣椒菌核病的增效防治。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