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地球科学 / 地壳 / 土壤 / 底层土壤 / 一种组装砌块及其形成的生态挡土墙

一种组装砌及其形成的生态挡土墙

阅读:82发布:2020-05-08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组装砌及其形成的生态挡土墙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组装砌 块 及其形成的生态挡土墙,一方面,本发明一种组装砌块,包括砌块本体,所述砌块本体内设置有用于 植物 种植的内腔,所述内腔上端开口,所述砌块本体上对应墙面和墙背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用于植物种植及植物与墙背 土壤 接触 的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与内腔连通,其中,第一开口设置于所在砌块本体 侧壁 的下端,第二开口设置于所在砌块本体侧壁的上端从而在内腔上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形成前后贯通种植结构。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生态挡土墙。通过本发明能够提高挡土效果和生态功能,节省成本并且使用方便。,下面是一种组装砌及其形成的生态挡土墙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组装砌,包括砌块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砌块本体(1)内设置有用于植物种植的内腔(2),所述内腔(2)上端开口,所述砌块本体(1)上对应墙面和墙背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用于植物种植及植物与墙背土壤接触的第一开口(3)或第二开口(4),所述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分别与内腔(2)连通,其中,第一开口(3)设置于所在砌块本体(1)侧壁的下端,第二开口(4)设置于所在砌块本体(1)侧壁的上端从而在内腔(2)上通过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形成前后贯通种植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装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砌块本体(1)上左右两侧的侧壁上对称设置有至少两对用于砌块本体(1)砌墙时与左右砌块本体(1)接触连接的挡板(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组装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砌块本体(1)在墙体中通过挡板(5)与左右砌块本体(1)接触连接形成用于墙体固定及砌块本体(1)间挡土的灌浆固定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组装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2)的形状与砌块本体(1)外形相同并且延伸至挡板(5)内形成侧壁厚度一致的砌块本体(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装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的宽度分别与所在砌块本体(1)侧壁的内壁宽度一样。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砌块形成的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在挡土墙结构中,砌块本体(1)与左右的砌块本体(1)贴合连接,上下层间的砌块本体(1)叠置形成退斜墙体或垂直墙体,所述第一开口(3)或第二开口(4)与墙背土壤接触形成前后贯通种植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3)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上,或者,第二开口(4)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砌块本体(1)与左右的砌块本体(1)间通过挡板(5)接触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砌块本体(1)与左右的砌块本体(1)间通过挡板(5)形成用于用于墙体固定及砌块本体(1)间挡土的灌浆固定槽。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最底层的砌块本体(1)通过间隔设置高度低于砌块本体(1)的矮砌块(10)形成左右交错的垂直墙体或退斜墙体,所述矮砌块(10)除高度外,其他结构与砌块本体(1)相同。

说明书全文

一种组装砌及其形成的生态挡土墙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装砌块,还涉及一种生态挡土墙。

背景技术

[0002] 挡土墙是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的构造物。在挡土墙横断面中,与被支承土体直接接触的部位称为墙背;与墙背相对的、临空的部位称为墙面;与地基直接接触的部位称为基底;与基底相对的、墙的顶面称为墙顶;基底的前端称为墙趾;基底的后端称为墙踵。传统的挡土墙都是以实现其挡土功能为主,不具备生态功能。对于生态挡土墙护坡来说,使得植物与墙背土壤尽快恢复接触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办法。但是现有的生态挡土墙,在结构上使得植物快速于墙背土壤接触保证存活及生长困难,同时,为了达到生态功能,使得砌块在砌墙时只能够形成固定结构的墙体,从而不能够满足设计的需要。另外,砌块的设计使得生产成本较高并且砌墙也不方便。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一为提供一种组装砌块,能够提高挡土效果和生态功能,节省成本并且使用方便。
[0004] 本发明的目的二为提高一种该砌块形成的生态挡土墙。
[0005] 为实现目的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组装砌块,包括砌块本体,所述砌块本体内设置有用于植物种植的内腔,所述内腔上端开口,所述砌块本体上对应墙面和墙背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用于植物种植及植物与墙背土壤接触的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与内腔连通,其中,第一开口设置于所在砌块本体侧壁的下端,第二开口设置于所在砌块本体侧壁的上端从而在内腔上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形成前后贯通种植结构。
[0006] 优选地,所述砌块本体上左右两侧的侧壁上对称设置有至少两对用于砌块本体砌墙时与左右砌块本体接触连接的挡板
[0007] 优选地,所述砌块本体在墙体中通过挡板与左右砌块本体接触连接形成用于墙体固定及砌块本体间挡土的灌浆固定槽。
[0008] 优选地,所述内腔的形状与砌块本体外形相同并且延伸至挡板内形成侧壁厚度一致的砌块本体。
[0009]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宽度分别与所在砌块本体侧壁的内壁宽度一样。
[0010] 为实现目的二,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生态挡土墙,在挡土墙结构中,砌块本体与左右的砌块本体贴合连接,上下层间的砌块本体叠置形成退斜墙体或垂直墙体,所述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与墙背土壤接触形成前后贯通种植结构。
[0011]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于墙背端,内腔上端开口朝上,或者,第二开口设置于墙背端,内腔上端开口朝下。
[0012] 优选地,所述砌块本体与左右的砌块本体间通过挡板接触连接。
[0013] 优选地,所述砌块本体与左右的砌块本体间通过挡板形成用于用于墙体固定及砌块本体间挡土的灌浆固定槽。
[0014] 优选地,最底层的砌块本体通过间隔设置高度低于砌块本体的矮砌块形成左右交错的垂直墙体或退斜墙体,所述矮砌块除高度外,其他结构与砌块本体相同。
[0015]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6] 在本发明中通过砌块本体上通过设置内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形成前后贯通种植结构,使得种入的植物能够快速通过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与墙背土壤接触,从而存活和生长效率得到有效的保证和提高,同时本砌块生产方便,能够提高挡土效果和生态功能,节省成本并且使用方便。在本发明中通过设置挡板贴合及形成灌浆固定槽,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墙体稳定性。在本发明中砌块本体为前后贯通种植结构,使得砌块本体在砌墙时能够根据设计进行叠置,使得使用方便。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一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22] 图6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二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7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二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24] 图8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二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25] 图9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二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26] 图10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二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11为实施例二中砌块第一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 图12为实施例二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29] 图13为实施例二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30] 图14为实施例二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31] 图15为实施例二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32] 图16-图32为实施例三中砌块各种不同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3] 图33为实施例四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34] 图34为实施例四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35] 图35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36] 图36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37] 图37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38] 图38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39] 图39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二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40] 图40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二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41] 图41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二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42] 图42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二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43] 图43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三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44] 图44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三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45] 图45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三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46] 图46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三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47] 图47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四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48] 图48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四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49] 图49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四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50] 图50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四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51] 图51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五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52] 图52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五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53] 图53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五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54] 图54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五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55] 图55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六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56] 图56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六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57] 图57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六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58] 图58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六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59] 图59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七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60] 图60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七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61] 图61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七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62] 图62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七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63] 图63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八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64] 图64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八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65] 图65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八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66] 图66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八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67] 图67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九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68] 图68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九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69] 图69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九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70] 图70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九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71] 图71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72] 图72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73] 图73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74] 图74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75] 图75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76] 图76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77] 图77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78] 图78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一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79] 图79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二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80] 图80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二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81] 图81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二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82] 图82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二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83] 图83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三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84] 图84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三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85] 图85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三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86] 图86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三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87] 图87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四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88] 图88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四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89] 图89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四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90] 图90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四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91] 图91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五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92] 图92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五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示意图;
[0093] 图93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五种外形形成的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0094] 图94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十五种外形形成的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95]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
[0096] 实施例一
[0097] 如图1-10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组装砌块,包括砌块本体1,砌块本体1内设置有用于植物种植的内腔2,内腔2上端开口,砌块本体1上对应墙面和墙背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用于植物种植及植物与墙背土壤接触的第一开口3或第二开口4,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分别与内腔2连通,其中,第一开口3设置于所在砌块本体1侧壁的下端,第二开口4设置于所在砌块本体1侧壁的上端从而在内腔2上通过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形成前后贯通种植结构。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的宽度分别与所在砌块本体1侧壁的内壁宽度一样。
[0098] 砌块本体1上左右两侧的侧壁上对称设置有至少两对用于砌块本体1砌墙时与左右砌块本体1接触连接的挡板5。砌块本体1在墙体中通过挡板5与左右砌块本体1接触连接形成用于墙体固定及砌块本体1间挡土的灌浆固定槽。
[0099] 在本实施例中,砌块本体1上左右两侧的侧壁上的挡板5对称设置两对并且分别位于靠近墙面和墙背的两端。第二开口4与内腔2的上端开口连通,从而生产制造方便。此外,根据设计,砌块本体1、挡板5、内腔2、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可以设置不同的形状。
[0100] 一种生态挡土墙,在挡土墙结构中,砌块本体1与左右的砌块本体1贴合连接,上下层间的砌块本体1叠置形成退斜墙体或垂直墙体,第一开口3或第二开口4与墙背土壤接触形成前后贯通种植结构。砌块本体1与左右的砌块本体1间通过挡板5接触连接。砌块本体1与左右的砌块本体1间通过挡板5形成用于用于墙体固定及砌块本体1间挡土的灌浆固定槽。第一开口3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上,或者,第二开口4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下。
[0101] 在本实施例中,在垂直墙体中,砌块本体1与左右的砌块本体1通过挡板5贴合连接并且形成灌浆固定槽,使得上下层的砌块本体1能够通过灌浆固定槽进行灌浆固定,并且将左右贴合连接砌块本体1的缝隙密封,提高挡土效果;第一开口3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上时形成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第二开口4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下形成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
[0102] 在本实施例中,退斜墙体中,砌块本体1与左右的砌块本体1通过挡板5贴合连接并且形成灌浆固定槽,提高挡土和固定效果,上下层间,上层砌块本体1退缩一个砌块本体1侧壁厚度。第一开口3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上时形成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第二开口4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下形成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
[0103] 实施例二
[0104] 如图11-15所示,一种组装砌块,包括砌块本体1,砌块本体1内设置有用于植物种植的内腔2,内腔2上端开口,砌块本体1上对应墙面和墙背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用于植物种植及植物与墙背土壤接触的第一开口3或第二开口4,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分别与内腔2连通,其中,第一开口3设置于所在砌块本体1侧壁的下端,第二开口4设置于所在砌块本体
1侧壁的上端从而在内腔2上通过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形成前后贯通种植结构。第一开口
3和第二开口4的宽度分别与所在砌块本体1侧壁的内壁宽度一样。
[0105]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口4与内腔2的上端开口连通,从而生产制造方便。此外,根据设计,砌块本体1、挡板5、内腔2、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可以设置不同的形状。砌块本体1设置为长方体。
[0106] 一种生态挡土墙,在挡土墙结构中,砌块本体1与左右的砌块本体1贴合连接,上下层间的砌块本体1叠置形成退斜墙体或垂直墙体,第一开口3或第二开口4与墙背土壤接触形成前后贯通种植结构。砌块本体1与左右的砌块本体1间通过挡板5接触连接。第一开口3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上,或者,第二开口4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下。
[0107] 在本实施例中,在垂直墙体中,第一开口3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上时形成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第二开口4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下形成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退斜墙体中,第一开口3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上时形成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第二开口4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下形成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
[0108] 实施例三
[0109] 如图16-3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内腔2的形状与砌块本体1外形相同并且延伸至挡板5内形成侧壁厚度一致的砌块本体1。从而使得砌块本体1受均匀,并且接受制作成本。挡板5可以对称设置两对或三对或四对。根据设计,砌块本体1、挡板5、内腔2、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可以设置不同的形状。各对挡板5形状大小可以不同,从而使得形成的灌浆固定槽的形状不同,提高美观性。
[0110] 实施例四
[0111] 如图33-3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形成的生态挡土墙中,最底层的砌块本体1通过间隔设置高度低于砌块本体1的矮砌块10形成左右交错的退斜墙体,矮砌块10除高度外,其他结构与砌块本体1相同。矮砌块10的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砌块本体1通过挡板5形成卡槽与左右的砌块本体1进行卡接从而在同一平面形成前后交错的墙面,并且能够在形成砌块本体1与挡板5形成的灌浆固定槽内进行灌浆提高固定和挡土效果。上下层砌块本体1间上层砌块本体1退缩两个挡板5的厚度。第一开口3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上时形成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第二开口4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下形成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墙体最上层可以通过矮砌块10进行不平,使得最上端在同一水平面。
[0112] 实施例五
[0113] 如图35-9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在形成的生态挡土墙中,最底层的砌块本体1通过间隔设置高度低于砌块本体1的矮砌块10形成左右交错的垂直墙体或退斜墙体,矮砌块10除高度外,其他结构与砌块本体1相同。矮砌块10的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砌块本体1通过挡板5形成卡槽与左右的砌块本体1进行卡接从而在同一水平面形成前后交错的墙面。左右间的砌块本体1通过挡板5形成卡槽与挡板5配合卡接从而使得砌墙施工方便快速,也可以减少灌浆,节省成本。墙体最上层可以通过矮砌块10进行不平,使得最上端在同一水平面。此外,根据需要可以将挡板5形成卡槽较大,从而在与挡板5贴合后形成一定大小的灌浆固定槽,提高稳定性。
[0114] 在本实施例中,在垂直墙体中,第一开口3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上时形成第一种垂直墙体结构,第二开口4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下形成第二种垂直墙体结构。退斜墙体中,第一开口3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上时形成第一种退斜墙体结构,第二开口4设置于墙背端,内腔2上端开口朝下形成第二种退斜墙体结构。
[0115]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