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林业机械与工程 / 城市林业 / 一种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一种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阅读:81发布:2020-05-18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实施例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地质环境、地下 水 资源、矿产资源,分别建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地下水 资源评价体系、矿产资源评价体系;对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进行评价。,下面是一种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地质环境、地下资源、矿产资源,分别建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地下水资源评价体系、矿产资源评价体系;对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进行评价;
其中,建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具体包括:
收集目标区域的历史地质数据,其中该历史地质数据包括以下的至少一项: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与发育程度评价数据,灾害点灾情数据,活动断裂、地质构造带、地震烈度空间分布数据,地面塌陷分布与发育程度评价数据,土壤质量现状及历史调查、监测、评价数据,沙漠戈壁、荒漠化、盐渍化数据资料,社会经济现状、发展规划及其对地质环境的需求资料;
将收集到的历史地质数据进行筛选,以确定地质环境承载能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工程建筑类和环境地质类的评价指标;其中工程建筑类指标包括构造稳定性、崩滑流;其中环境地质类指标包括:地面塌陷发育程度、土壤质量背景、盐渍化敏感性、沙漠化发育程度、自然保护区级别;
针对上述评价指标进行地质环境本底评价、地质环境状态评价、承载潜力评价;
其中,建立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
收集目标区域的历史水文数据;
将收集到的地下水资源数据进行筛选,以确定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地下水资源数量和地下水资源质量的评价指标;地下水资源数量指标包括: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模数、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开采强度、地下水水位相对降幅、万元GDP用水量、潜水埋深;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原生劣质地下水区域面积占比、潜水埋深、地下水水质分级;
针对上述评价指标进行地下水资源数量本底评价、地下水资源数量状态评价、地下水资源质量本底评价、地下水资源质量状态评价;
其中,建立矿产资源评价体系具体包括:
收集目标区域的矿产资源数据,其中该矿产资源数据包括以下的至少一项:矿产资源开发地区及勘测地区的周围环境地质调查资料,矿产资源规划、绿色矿业发展规划、地区建设规划资料,相应年份的矿产开发及经济效益文件以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报表资料,地方国民经济改革与发展、人口、能源、国土资源、环境的年度统计年鉴及年鉴资料;
将收集到的历史地质数据进行筛选,以确定矿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上述评价指标进行矿产资源量的本底评价、矿产开发规模及强度的状态评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具体包括:
步骤11、收集目标区域的历史地质数据,其中该历史地质数据包括以下的至少一项: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与发育程度评价数据,灾害点灾情数据,活动断裂、地质构造带、地震烈度空间分布数据,地面塌陷分布与发育程度评价数据,土壤质量现状及历史调查、监测、评价数据,沙漠戈壁、荒漠化、盐渍化数据资料,社会经济现状、发展规划及其对地质环境的需求资料;
步骤12、确定地质环境的评价因子,该评价因子包括工程建筑类和环境地质类的评价指标;其中工程建筑类指标包括构造稳定性、崩滑流;其中环境地质类指标包括:地面塌陷发育程度、土壤质量背景、盐渍化敏感性、沙漠化发育程度、自然保护区级别;
构造稳定性的本底评价为断裂活动带、地震强度,状态评价无,分级标准为地质构造分布;
崩滑流的本底评价为崩滑流发育程度,状态评价无,分级标准为地质灾害险评估技术指南;
土地塌陷的本底评价为地面塌陷发育程度,状态评价为地面塌陷风险区,分级标准为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土壤质量的本底评价为土壤质量背景,状态评价为土壤质量等级,分级标准为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盐渍化的本底评价为盐渍化敏感性,状态评价为盐渍化程度,分级标准为文献调研;
沙漠化的本底评价为沙漠化发育程度,状态评价为自然保护区级别,分级标准为自然保护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地质环境本底评价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A、确定构造稳定性,包括断裂活动带和地震强度;
崩滑流发育程度根据崩塌体的移动形式和速度划分,可以包括:
散落型崩塌:在节理或断层发育的陡坡,或是软硬岩层相间的陡坡,或是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陡坡,常形成散落型崩塌;
滑动型崩塌:沿某一滑动面发生崩塌,有时崩塌体积保持了整体形态,和滑坡很相似,但垂直移动距离往往大于水平移动距离;
流动型崩塌:松散岩屑、砂、粘土,受水浸湿后产生流动崩塌;
蠕动型滑坡,通过仪器观测发现的滑坡;
慢速滑坡:每天滑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
中速滑坡:每小时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滑坡;
高速滑坡: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利用以上参数确定绘制目标区域的崩滑流发育程度;
步骤B、确定地面塌陷发育程度:
结合地质调查报告资料,通过塌陷区面积与塌陷发育区面积之比作为塌陷强度系数:K=C/I;其中,K—发育区塌陷强度系数,C—塌陷区面积,I—塌陷发育区面积;
根据塌陷强度系数将面塌陷发育程度划分为:塌陷强度系数大于10000m2/km2的高度发育区;塌陷强度系数1000~1000m2/km2的中度发育区;塌陷强度系数小于m2/km2的低度发育区;
步骤C、确定土壤质量:
土壤质量采用深层土壤中砷As、汞Hg、镉Cd、铬Cr、Cu、锌Zn、铅Pb、镍Ni的重金属浓度的评价结果;
步骤C、确定盐渍化敏感性:依据历史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比值和地下水矿化度指标,以此确定盐渍化敏感性;
步骤D、确定沙漠化发育程度:根据历史土地沙漠化参数及遥感参数,将目标区域确定为:剧烈沙化、强度沙化、中度沙化、轻度沙化、微度沙化;并将沙化类型确定为:沙漠、严重沙漠化,强烈发展中沙漠化、正在发展中沙漠化、潜在沙漠化;
地质环境状态评价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a、采用采空塌陷发育程度与危害程度综合定性分析,确定采空塌陷风险性的地面塌陷风险区;
步骤b、土壤质量装填评价是采用深层土壤中砷As、汞Hg、镉Cd、铬Cr、铜Cu、锌Zn、铅Pb、镍Ni的重金属浓度的评价结果;
步骤c、盐渍化程度,是结合盐渍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改良的难易程度将盐渍化分为四级,重度盐渍土指土壤盐渍度在0.6%以上,该区地下水矿化度高达10~20g/L以上,在该区农作物很难生存,只能生长一些耐植物,甚至寸草不生成为荒芜地;中度盐渍土指土壤盐渍度在0.3~0.6%之间,该地区地形低洼,盐渍化连片分布,在该地区农作物普遍受到影响,只能种植耐碱性农作物,要对该区进行改良,必须从水利灌溉体系加以改造;轻度盐渍土指土壤盐渍度在0.2~0.3%之间的地区,该区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水利和耕作措施可以改善;非盐渍土指土壤盐渍度<0.2%的地区,对农作物影响较小;
步骤d、土壤化程度是结合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计算;
其中,利用NDVI植被指数计算盖度,植被盖度公式如下:
其中fc为盖度,NDVImin取所有像元中最小的值,NDVImax取所有像元中最大的NDVI值,NDVIi为当前象元NDVI值。
结合该区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植被覆盖度结果,计算沙漠化程度值,公式如:
X=1-(0.85*植被覆盖度+0.15*沙漠化面积等级值)
根据国家林业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及工程区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将沙化程度划分为:
微度:植被盖度50%~70%的沙化耕地,或作物生长较好、基本不缺苗的沙化耕地;
轻度:植被盖度30%~50%,基本无风沙流活动的沙化土地,或一般年景作物能正常生长、缺苗较少(一般少于30%)的沙化耕地;
中度:植被盖度10%~30%,风沙活动不明显的沙化土地,或作物长势不旺、缺苗较多且分布不均的沙化耕地;
重度:植被盖度<10%,风沙活动明显或流沙纹理明显可见的沙化土地,或植被盖度为
10%的风蚀劣地、戈壁,或作物生长很差,缺苗率大于60%的沙化耕地;
步骤e、自然保护区级别:自然保护区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自然遗迹保护区;
其中,所述针对上述评价指标进行矿产资源量本底评价、矿产开发规模及强度状态评价,具体包括:
本底评价步骤,用于在本底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分级标准划分地质环境承载本底为高、较高、中、较低、低5个等级;采取就劣原则作为区域地质环境承载本底的综合评价结果;
状态评价评价步骤,用于在状态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分级标准划分地质环境承载状态为盈余、均衡、超载,超载分为轻度超载、中度超载、重度超载;采取就劣原则作为区域地质环境承载本底和状态的综合评价结果;
承载潜力评价,用于基于地质环境本底评价结果和状态评价结果,对地质环境承载潜力进行综合评价,承载本底分级为高、较高、中、较低、低5个等级,承载状态等级分为盈余、状态、超载3个等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历史水文数据包括以下的至少一项:目标区域的水文地质普查调查资料,各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研究成果,历年地下水监测、地下水污染调查、地下水开发引发问题的资料,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水源地勘察资料,地下水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资料,社会经济现状、发展规划及其对水资源的需求资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收集到的地下水资源数据进行筛选,具体包括:
针对地下水资源数量,本底评价指标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模数、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开采强度,状态评价指标为:地下水水位相对降幅、万元GDP用水量;
针对地下水资源质量,本底评价指标为:潜水埋深、原生劣质地下水区域面积占比,状态评价指标为:潜水埋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地下水资源数量本底评价参数中: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模数采用以下方式计算:
其中,M可—可开采资源模数,单位m3/km2·a;Q可开—可开采资源量,单位m3/a;S—评价区面积,单位km2;
其中土壤含水量为NASA土壤水分遥感数据;
地下水资源数量状态评价参数中:
其中地下水开采强度采用以下方式计算:
其中r开—开采程度,Q可采—可开采资源量,单位m3/a,Q开—可开采资源量,单位m3/a;
其中地下水水位相对降幅采用以下方式计算:
其中v—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单位m/a;H初—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之初地下水水位,单位m;H末—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之末地下水水位,单位m;T—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年数,单位a;
其中万元GDP用水量采用以下方式计算:
GDP用水量=市域总用水量(吨)/城市国内生产总值(·104m3/万元);
其中,地下水资源质量本底评价参数中:
原生劣质地下水区域面积占比采用以下方式计算:
其中,r原劣—原生劣质地下水区面积占比,单位%;S原劣—原生劣质地下水区面积,单位km2;S总—区域总面积,单位km2;
潜水位背景埋深根据地下水水文地质调查获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上述评价指标进行矿产资源量的本底评价、矿产开发规模及强度的状态评价,具体包括:
基于区域矿产资源赋存情况进行本底评价,并根据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进行状态评价;
其中所述基于区域矿产资源赋存情况的本底评价中,采用资源可利用占比
其中,Pro—资源可利用占比;Rt—目标区域内某种矿产的剩余可采储量;RT—该类矿产资源总的剩余可采储量;
其中根据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进行状态评价,采用矿业开发指数,其包括矿业经济指数、矿业就业指数、采矿破坏指数、废物排放强度;
其中矿业经济指数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Em—矿业经济占比指数;Ake—矿业经济占比指数的归一化系数;Miav—矿产开发工业增加值;GDP—地区生产总值;
其中矿业就业指数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Jm—矿业就业指数;Akj—矿业就业指数的归一化系数;Ne—矿业从业人员总数;
N—区域内人口总数;
其中采矿破坏指数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Imdb—采矿破坏指数;Amdb—采矿破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Sb—采矿破坏面积;ST—区域总面积;
其中废物排放强度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TPDQ—废物排放强度;M—矿产资源年开采量;ST—矿产开发区区域总面积;Ai—第i类废物的归一化系数;ωi—第i类废物在总排放物中的权重;Ci—第i类废物的排污系数;
且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矿业经济指数、矿业就业指数、采矿破坏指数、废物排放强度,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
其中A最大值—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
确定每一指数的评价指标权重:矿业经济指数为0.2、矿业就业指数为0.3、采矿破坏指数为0.25、废物排放强度为0.25;
则矿业开发指数计算公式为:矿业开发指数MDI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MDI=0.2×矿业经济占比指数+0.3×矿业就业指数+0.25×(100-采矿破坏指数)+
0.25×(100-废物排放强度);
根据矿产资源本底评价和状态评价结果,对矿产资源承载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确定提出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环境保护政策及措施。

说明书全文

一种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领域都开始使用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技术。在使用海量数据的很多领域,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以使计算机可以根据处理这些数据。
[0003] 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土地资源和人口的形式都截然不同,因此很难利用统一的土地资源数据来套用到每一个区域。对于各个地区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最大经济总量,是保持一个地区生态不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关键数据。而一个地区当前的人口、经济是否恰当,则需要对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进行准确的评估。但是现有技术中缺乏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来实现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的方式。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当前的大数据分析领域无法对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进行评价的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更为准确的对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进行评价,以使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更为精准。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包括:以地质环境、地下资源、矿产资源,分别建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地下水资源评价体系、矿产资源评价体系;对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进行评价;
[0006] 其中,建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具体包括:
[0007] 收集目标区域的历史地质数据,其中该历史地质数据包括以下的至少一项: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与发育程度评价数据,灾害点灾情数据,活动断裂、地质构造带、地震烈度空间分布数据,地面塌陷分布与发育程度评价数据,土壤质量现状及历史调查、监测、评价数据,沙漠戈壁、荒漠化、盐渍化数据资料,社会经济现状、发展规划及其对地质环境的需求资料;
[0008] 将收集到的历史地质数据进行筛选,以确定地质环境承载能评价指标体系;
[0009] 其中,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工程建筑类和环境地质类的评价指标;其中工程建筑类指标包括构造稳定性、崩滑流;其中环境地质类指标包括:地面塌陷发育程度、土壤质量背景、盐渍化敏感性、沙漠化发育程度、自然保护区级别;
[0010] 针对上述评价指标进行地质环境本底评价、地质环境状态评价、承载潜力评价;
[0011] 其中,建立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
[0012] 收集目标区域的历史水文数据;
[0013] 将收集到的地下水资源数据进行筛选,以确定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0014] 其中,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地下水资源数量和地下水资源质量的评价指标;地下水资源数量指标包括: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模数、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开采强度、地下水水位相对降幅、万元GDP用水量、潜水埋深;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原生劣质地下水区域面积占比、潜水埋深、地下水水质分级;
[0015] 针对上述评价指标进行地下水资源数量本底评价、地下水资源数量状态评价、地下水资源质量本底评价、地下水资源质量状态评价;
[0016] 其中,建立矿产资源评价体系具体包括:
[0017] 收集目标区域的矿产资源数据,其中该矿产资源数据包括以下的至少一项:矿产资源开发地区及勘测地区的周围环境地质调查资料,矿产资源规划、绿色矿业发展规划、地区建设规划资料,相应年份的矿产开发及经济效益文件以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报表资料,地方国民经济改革与发展、人口、能源、国土资源、环境的年度统计年鉴及年鉴资料;
[0018] 将收集到的历史地质数据进行筛选,以确定矿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0019] 针对上述评价指标进行矿产资源量的本底评价、矿产开发规模及强度的状态评价。
[0020]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势:
[0021] 上述方案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更为准确的对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进行处理,以使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更为精准。附图说明
[0022]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效果将变得更加清楚,且更加易于理解。其中:
[0023]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将结合所附的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
[0025] 生态型地区承载力的评价特征:生态型地区承载力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
[0026] (1)地质环境
[0027] 在我国,草地资源不仅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防固沙、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这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包括本底评价与状态评价。本底评价,是地质环境本身的供容能力,可以用地质环境条件的空间约束性和适宜性等表达;状态评价是维育人类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维持人口或开发水平不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的和不可逆转的损害,上限约束),可以用已有相关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社会和经济指标现状来表征。
[0028] (2)地下水资源
[0029]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被破坏、环境长期维持稳定有容纳量的基础之上。因此生态型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是以地下水资源为核心的典型草原区水草畜整体的度考虑资源质量和资源数量。
[0030] (3)矿产资源
[0031]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在对生态型地区矿产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中,应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视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进行研究,在考察矿产资源量的同时,应该着重考虑矿产资源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0032] 以下以新巴尔虎左旗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所有领域的生态型地区承载力综合评估,在此就不再赘述。
[0033] 1评价指标体系、分级标准及方法
[0034] 1.1地质环境
[0035] 1.1.1资料收集整理
[0036] a)新巴尔虎左旗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1:50万内蒙古地质调查报告调查、监测、评价资料为主。
[0037] b)收集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与发育程度评价数据、多年灾害点灾情数据。
[0038] c)收集活动断裂、地质构造带、地震烈度等空间分布数据。
[0039] d)收集地面塌陷分布与发育程度评价数据。
[0040] e)收集土壤质量现状及历史调查、监测、评价数据。
[0041] f)收集沙漠戈壁、荒漠化、盐渍化等“难以利用土地”数据资料。
[0042] g)收集社会经济现状、发展规划及其对地质环境的需求等资料。
[0043] 1.1.2指标筛选
[0044] 为了满足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初选指标数量较多,而这些指标中包含着很多紧密相关的、重叠度大的指标,这样会增加评价的复杂性,有时甚至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因此,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以减少冗余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备选指标进行重叠性分析,然后再根据筛选原则进一步精简,从而保证指标体系中的变量层指标具有较好的独立性。本研究对于地质环境评价关键因子筛选遵循以下原则:
[0045] a)综合分析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和突出优势,以及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0046] b)分析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规律,明确区域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分析评价区地质环境的历史变迁,找出评价区重点问题。
[0047] c)结合国土功能定位,识别影响承载能力评价的关键因子。
[0048] 同时,新巴尔虎左旗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本底评价和状态评价两个方面。因此,本底评价选取了断裂活动带、地震烈度、崩滑流发育程度、地面塌陷发育程度、土壤质量背景、土地盐渍化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等相对长期,相对静态的评价因子,关于指标的分级依据文献调研以及相关标准进行评价分级。
[0049] 状态评价的指标拟选地面塌陷风险区、土壤质量等级、土地盐渍化程度、沙漠化程度以及地质公园级别等动态变化指标,并分别依据标准和指南进行评价分级。
[0050] 1.1.3指标筛选依据
[0051] 为了满足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初选指标数量较多,而这些指标中包含着很多紧密相关的、重叠度大的指标,这样会增加评价的复杂性,有时甚至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因此,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以减少冗余。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备选指标进行重叠性分析,然后再根据筛选原则进一步精简,从而保证指标体系中的变量层指标具有较好的独立性。通过文献调研,境内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退化、沙化和盐渍化(简称“三化”),其中,草原退化主要是由于开垦、开矿、过度放牧等人为的破坏和气候等自然的原因造成;草原沙化是指草原无法自我调节来恢复己被破坏的部分,并且逐渐变成沙漠、戈壁的过程;草原盐渍化是草原破坏后,由于地上植物变少,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使盐分在地表蓄积的过程。草原“三化”导致植物群落的盖度、高度及产量降低,覆盖的优势植物种减少,从而是牧草质量变差,生态环境条件恶化,最后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因此,本研究拟增加土地沙漠化和土壤盐渍化两个指标来补充和改善新巴尔虎左旗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0052]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本底评价和状态评价两个方面。本底评价选取了崩滑流发育程度、地质构造带、地面塌陷发育程度、土壤质量背景、沙漠化发育程度以及土地盐渍化敏感性等相对长期,相对静态的评价因子,指标的分级则依据文献调研以及相关标准进行评价分级。状态评价的指标选取出地面塌陷集中区、土壤质量等级、沙漠化程度、土地盐渍化程度等动态变化指标,并分别依据评价标准和指南进行评价分级。
[0053] 1.1.4指标的确定
[0054] 指标的指示性要求该指标本身对本底和状态能够给予准确表征和指示,对评价目标方案的核心需求给予有效地反映,并能够有效体现和结合评价对象的实际特征与问题。根据比选结果,将优选的指标作为进一步开展指标数据可得性分析、数据可比性分析的推荐指标。
[0055] 本研究中指标层筛选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独立性、可度量性的和数据来源有保障性原则,详细如下。
[0056] (1)科学性
[0057] 即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要客观、科学,充分、客观地反映生态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克服因人而异的主管因素的影响。
[0058] (2)系统性
[0059] 评价指标不仅要反映生态系统本身的状态和服务功能,而且还要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生的压力,即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0060] (3)独立性
[0061] 各评价指标应相互独立,相关性小。
[0062] (4)可度量性
[0063] 评价指标应有明确的内涵和可度量性,具有区域间、时间上的可比性。
[0064] (5)数据来源有保障性
[0065] 指标选择应围绕新巴尔虎左旗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实际需要,并且评价指标应操作简便、指标值的数据信息收集较为方便。
[0066]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是对区域人地系统关系的描述,因而主要从“地”和“人”两方面选取指标。考虑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区域特征,“地”在本章节中涉及工程地质环境、水土环境等方面,“人”通常包括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由于社会经济指标在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部分作为指标分析,因此,基干评价关键因子,按本底、状态选取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为1)强限制因子:针对自然条件对地质环境承载能力造成的限制,选取“难以利用土地”因子作为强限制性因子。新巴尔虎左旗重点考虑沙漠无人区、严重沙漠化、严重盐渍化地区三个指标。2)较强限制因子:分为工程建设类因子和环境地质类因子,工程建设类因子选取构造稳定性、崩滑流、地面塌陷作为地质环境评价因子,评价指标宜为可连续获取的量化指标。环境地质类选取土壤质量、沙漠化、盐渍化以及地质遗迹作为承载状态评价因子。
[0067] 因此,拟构建出新巴尔虎左旗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指标体系见表1-1。
[0068] 表1-1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0069]
[0070]
[0071] 1.1.5单因子评价
[0072] 1.1.5.1地质环境本底评价
[0073] (1)构造稳定性
[0074] 断裂活动带活动断裂一般是指第四纪以来(或晚第四纪以来)活动、至今仍在活动的断层,重点是距今12万年以来有充分位移证据证明曾活动过,或现今正在活动,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0075] 工程活动断裂是指距今1万年以来有过较强烈的地震活动或近期正在活动(每年达0.1毫米蠕变量),在将来(100年)可能继续活动的断层。工程范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工程、核电站选址等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或岩土工程勘察。新巴尔虎左旗活动构造带的划分主要依据1:20万内蒙古地质调查报告中构造体系带分布图。
[0076]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一次地震中,人们往往强调震中(或称极震区)的烈度,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评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订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个规定的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用以描述地震烈度的高低,作为判断地震强烈程度的一种宏观判据。地震烈度表采用1957年编成的《新的中国烈度表》,也是12度烈度表。主要对没有经过抗震设防的建筑而言,1~5度是无感(只能仪器记录)至有感的地震,6度有轻微损坏,7度以上为破坏性地震,9度以上房屋严重破坏以至倒塌,并有地表自然环境的破坏,11度以上为毁灭性地震。
[0077] (2)崩滑流发育程度
[0078] 崩塌是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地形地貌主要表现在斜坡坡度上,崩塌的形成要有适宜的斜坡坡度、高度和形态,以及有利于岩土体崩落的临高面,这些地形地貌条件对崩塌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其中崩塌多发生于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m、坡面凹凸不平的陡峻斜坡上。
[0079] 根据崩塌体的移动形式和速度划分:
[0080] ①散落型崩塌:在节理或断层发育的陡坡,或是软硬岩层相间的陡坡,或是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陡坡,常形成散落型崩塌。
[0081] ②滑动型崩塌:沿某一滑动面发生崩塌,有时崩塌体积保持了整体形态,和滑坡很相似,但垂直移动距离往往大于水平移动距离。
[0082] ③流动型崩塌:松散岩屑、砂、粘土,受水浸湿后产生流动崩塌。
[0083] 这种类型崩塌和泥石流很相似。
[0084]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或过程。
[0085] 根据滑坡的滑动速度,将滑坡分为4类:
[0086] ①蠕动型滑坡,人们作凭肉眼难以看见其运动,只能通过仪器观测才能发现的滑坡;
[0087] ②慢速滑坡:每天滑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人们凭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滑坡的活动;
[0088] ③中速滑坡:每小时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滑坡;
[0089] ④高速滑坡: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0090] 因此,根据崩滑流类型特征,以及1:50万内蒙古自治区崩滑流灾害分布发育特征,绘制新巴尔虎左旗崩滑流发育程度。
[0091] (3)地面塌陷发育程度
[0092] 旗内地面塌陷均为矿山开发形成的采空区地面塌陷,其中崩落采矿法及顶板全陷管理方式是形成地面塌陷的重要诱因。自然状态下,埋藏在地下的矿体和上部岩层的相互作用力处于平衡状态。地下开采活动,人为地破坏了平衡状态,当由地应力重分配产生的新平衡也超过了平衡极限时,首先在井下巷道发生冒顶,冒顶加剧时到达地表形成地面塌陷,塌陷区的分布、形态、规模受采空区分布、形态、规模的控制。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0093] 1、地面塌陷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景观被破坏,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地沙化。
[0094] 2、地面塌陷使耕林地面积减少,给农林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地面塌陷导致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0095] 3、地面塌陷导致建筑物及交通线路变形和破坏。
[0096] 结合1:50万内蒙古地质调查报告资料,本研究采用地面塌陷发育程度作为新巴尔2 2
虎左旗地面塌陷本底评价指标。其中,塌陷区面积(m)与塌陷发育区面积(km)之比为该发育区塌陷强度系数。
[0097] K=C/I
[0098] 其中,K—发育区塌陷强度系数
[0099] C—塌陷区面积
[0100] I—塌陷发育区面积
[0101] 据塌陷强度系数,将田地面塌陷发育程度划分为:塌陷强度系数大于10000m2/km2的高度发育区;塌陷强度系数1000~1000m2/km2的中度发育区;塌陷强度系数小于1000m2/km2的低度发育区。
[0102] (4)土壤质量背景
[0103] 土壤质量的概念是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现代,随着人口对土地压力的增大,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土壤资源退化,并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研究土壤质量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土壤质量的演变机理和对动植物健康的影响,确定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并建立评价系统,为保持土壤质量和土壤的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从而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0104] 土壤质量背景值反映了土壤演化作用的物质组成特征。由于地质背景(矿化作用)、成土因素(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人类活动历史和强度的不同,其数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区域土壤质量背景值也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依据之一。而元素有效态含量易受成土母质类型、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等影响,因其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地区元素有效态的评价分析是对土壤生态质量评价工程中的重点之一。
[0105] 土壤环境质量背景采用对深层土壤中砷(As)、汞(Hg)、镉(Cd)、铬(Cr)、(Cu)、锌(Zn)、铅(Pb)、镍(Ni)八种重金属浓度的评价结果。土壤环境质量背景分布采用“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中深层土壤样品数据(深层土壤样采样密度1个/4km2,采样深度150-200cm,按16km2组合成一个分析样),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分类(I类、II类、III类及超III类),划分土壤质量背景等级表(表1-2),编制土壤质量背景分布图。
[0106] 表1-2土壤质量背景等级表
[0107]
[0108] (5)盐渍化敏感性
[0109] 根据1:50万地质调查报告以及内蒙古调研资料,呼伦贝尔河水水质较好,矿化度约为0.3g/L。旗内对天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变了天然水循环过程,对地质环境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其中土地盐渍化为主要引发的地质灾害之一。研究认为,盐渍化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及不合理灌溉方式形成的,也受包气带岩性,微地形和地表水体的影响。在地下水位浅,底层含盐量高的盐土和高矿化咸水带,有盐渍土分布,地下水较深处,一般土壤盐渍化较轻。为系统评价该区土壤盐渍化的敏感性,因此,依据1:50万内蒙古地质调查报告和前人研究结果(刘军会等,2015),选择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比值和地下水矿化度指标进行盐渍化敏感性评价(表1-3)。
[0110] 表1-3土壤盐渍化敏感性等级分类标准
[0111]
[0112] (6)沙漠化发育程度
[0113] 根据调研资料总结,呼伦贝尔地区基本上由三条沙带组成,一是北部沙带,大部分沿海拉尔河南岸古河道向两侧分布,东西延绵80余公里,东段窄,西段宽;二是中部沙带,沿辉河古河道分布,长约30km,宽5~10km;三是南部沙带,为一宽阔的沙丘起伏的波状沙地。沙地主要由固定、半固定沙丘沙垄组成,流动沙丘较少。
[0114] 按照1:50万内蒙古地质环境调查标准的要求,参照土地沙漠化划分标准,依据本次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资料,编制了新巴尔虎左旗土地沙漠化类型划分标准。将全区土地沙漠化分为剧烈沙化、强度沙化、中度沙化、轻度沙化和微度沙化五个等级程度,对应的沙化类型为沙漠、严重沙漠化,强烈发展中沙漠化、正在发展中沙漠化、潜在沙漠化,如表1-4所示。
[0115] 表1-4沙漠化发育程度分类标准
[0116]
[0117] 1.1.5.2地质环境状态评价
[0118] (1)地面塌陷风险区
[0119] 采用采空塌陷发育程度与危害程度综合定性分析的方法评价采空塌陷风险性。采空塌陷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
[0120] 表1-5采空塌陷发育程度划分
[0121]
[0122] 注:引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Z/T 0286-2015)
[0123] 采空塌陷的危害程度按表1-6确定。
[0124] 表1-6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
[0125]
[0126] 注:灾情分级,指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人员伤亡情况”“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险情,指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受威胁人数”或“可能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危害程度采用“灾情”或“险情”指标评价。
[0127] 依据综合评价的判别矩阵,将采空塌陷风险性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个等级,见表1-7。
[0128] 表1-7采空塌陷风险性分级表
[0129]
[0130] (2)土壤质量等级
[0131] 土壤是各种污染物最终的“宿营地”,世界上90%的污染物最终滞留在土壤内。土壤质量标准是针对主体的,即以人类和生态安全为中心的标准,应在土壤质量背景值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特别是在生态型开发建设项目的地质评价工作中,土壤质量评价显得更为重要。土壤质量评价可以了解土壤承载状态的程度,为地质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全面、系统、准确掌握我国典型生态区土壤质量的真实“家底”,有效防治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环境。通过分析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开展基于土壤环境风险的土壤质量评价。
[0132]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砷(As)、汞(Hg)、镉(Cd)、铬(Cr)、铜(Cu)、锌(Zn)、铅(Pb)、镍(Ni)八种重金属浓度的评价。土壤质量分布采用“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中浅层土壤样品数据(土壤样采样密度1个/km2,城市区加密至2个/km2,采样深度0-20cm,按4km2组88合成一个分析样),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分类(I类、II类、III类及超III类),编制土壤质量分布图。土壤质量状态分级参考
[0133] 表1-8。
[0134] 表1-8土壤质量等级表
[0135]
[0136] (3)盐渍化程度
[0137] 土地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渍土的过程。在地下水位上升时,盐分也随之上升,并在地表逐渐富集,当土壤中的含盐量超过0.2%时,就形成了盐渍土。境内盐渍化主要受地下水位埋深以及地下水矿化度的控制,往往地下水位浅,底层含盐量高,矿化度高的地区,有不同程度盐渍土的分布。
[0138] 通常用土地盐渍度来表征土层中含盐量的高低,也就是盐渍化的严重程度,即指在0~0.5m土层中每百克土的含盐量。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盐渍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改良的难易程度将盐渍化分为四级,重度盐渍土指土壤盐渍度在0.6%以上,该区地下水矿化度高达10~20g/L以上,在该区农作物很难生存,只能生长一些耐性植物,甚至寸草不生成为荒芜地;中度盐渍土指土壤盐渍度在0.3~0.6%之间,该地区地形低洼,盐渍化连片分布,在该地区农作物普遍受到影响,只能种植耐碱性农作物,要对该区进行改良,必须从水利灌溉体系加以改造;轻度盐渍土指土壤盐渍度在0.2~0.3%之间的地区,该区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水利和耕作措施可以改善;非盐渍土指土壤盐渍度<0.2%的地区,对农作物影响较小。因此,依据1:50万内蒙古地质调查报告土壤盐渍化程度分级标准,本研究综合考虑盐分与地表景观综合特征,其中地表景观综合指标利用植被覆盖度表征。土壤盐渍化程度分类标准见表1-9。
[0139] 表1-9土壤盐渍化程度分类标准
[0140]
[0141] (4)沙漠化程度
[0142] 土地沙漠化程度的量化评价阶段当前仍处于研究阶段,目前没有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任洪昌等人(2005)提出以沙漠化指数来表达区域土地的沙漠化程度,以全国沙漠化土地普查资料为基础数据源,结合具体的沙漠化、土地斑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对中国北方进行了土地沙漠化程度评价。因此,本研究依据上述方法,并结合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卫星遥感产品进行新巴尔虎左旗土地沙漠化程度评价。其中卫星遥感产品是采用2016年8月摄录的轨道号为123/023、123/024的影像数据,并进行大气校正、辐射定标、坡度坡向影响校正,以获取较准确的地物反射率。利用NDVI植被指数计算盖度,植被盖度公式如下:
[0143]
[0144] 其中fc为盖度,NDVImin取所有像元中最小的值,NDVImax取所有像元中最大的NDVI值,NDVIi为当前象元NDVI值。
[0145] 结合该区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植被覆盖度结果,计算沙漠化程度值,公式如:
[0146] X=1-(0.85*植被覆盖度+0.15*沙漠化地块面积等级值)
[0147] 根据国家林业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及工程区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将沙化程度划分如下:
[0148] a.微度:植被盖度50%~70%的沙化耕地,或作物生长较好、基本不缺苗的沙化耕地;
[0149] b.轻度:植被盖度30%~50%,基本无风沙流活动的沙化土地,或一般年景作物能正常生长、缺苗较少(一般少于30%)的沙化耕地;
[0150] c.中度:植被盖度10%~30%,风沙活动不明显的沙化土地,或作物长势不旺、缺苗较多且分布不均的沙化耕地;
[0151] d.重度:植被盖度<10%,风沙活动明显或流沙纹理明显可见的沙化土地,或植被盖度为10%的风蚀劣地、戈壁,或作物生长很差,缺苗率大于60%的沙化耕地。
[0152] 据此,新巴尔虎左旗沙漠化程度分级标准如表1-10。
[0153] 表1-10沙漠化程度分级标准
[0154]
[0155] (5)自然保护区级别
[0156] 自然保护区级别及其分布作为自然保护区评价的状态评价因子,强调了在我国自然保护区中,已经被保护形成自然保护区数量,及其空间分布与级别。级别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0157] 中国自然保护区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又包括省、市、县三级自然保护区。此外,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同时,需结合其他地质环境状态评价因子的分布情况,合理划定、明确界定自然保护区园区、功能区等范围,为补充和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区规划工作的重点及要求提供依据。
[0158] 1.1.6综合评价
[0159] 1.1.6.1本底评价
[0160] 在完成上述本底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分级标准划分地质环境承载本底为高、较高、中、较低、低5个等级。采取就劣原则作为区域地质环境承载本底的综合评价结果。
[0161] 1.1.6.2状态评价
[0162] 在完成上述状态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分级标准划分地质环境承载状态为盈余、均衡、超载,超载分为轻度超载、中度超载、重度超载,共5个等级,分别用I、II、III、IV、V表示,超载划分依据为(1)监测基准值(2000-2015年);(2)规划防治目标;(3)相关标准。总体采取就劣原则作为区域地质环境承载本底和状态的综合评价结果。
[0163] 1.1.6.3承载潜力评价
[0164] 基于地质环境本底和状态评价结果,对地质环境承载潜力进行综合评价,承载本底分级为高、较高、中、较低、低5个等级,承载状态等级分为盈余、状态、超载3个等级。评价结果依据地质环境承载潜力分级表进行等级分级,见下表1-11所示。
[0165] 表1-11地质环境承载潜力等级
[0166]
[0167] 1.1.7对策建议
[0168] 基于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成果,从地质环境安全的限制性角度、环境质量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角度分析地质环境安全空间格局与土壤质量状况,提出优化区域功能定位,以及合理利用、保护、修复与监测地质环境的对策建议。
[0169] 1.2地下水资源
[0170] 1.2.1基础资料的收集
[0171] a)收集研究区水文地质普查调查资料。
[0172] b)收集第一轮、新一轮及最新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相关研究成果。
[0173] c)收集历年来地下水监测、地下水污染调查、地下水开发引发的问题等相关资料。
[0174] d)收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水源地勘察资料。
[0175] e)收集地下水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等相关资料。
[0176] f)收集社会经济现状、发展规划及其对水资源的需求等资料。
[0177] 1.2.2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分析
[0178] a)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赋存分布及其数量质量特征。
[0179] b)分析研究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的发展变化及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0180] c)分析地下水不合理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0181] 1.2.3评价单元划分
[0182] 将自然单元科学分解,归并至县级行政区域。
[0183] 1.2.4指标筛选
[0184] 为了满足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初选指标数量较多,而这些指标中包含着很多紧密相关的、重叠度大的指标,这样会增加评价的复杂性,有时甚至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因此,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以减少冗余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备选指标进行重叠性分析,然后再根据筛选原则进一步精简,从而保证指标体系中的变量层指标具有较好的独立性。
[0185] 1.2.5指标筛选依据
[0186] (1)地下水资源数量
[0187] ①新巴尔虎左旗大部分地区经多次地质构造运动,主要以松散岩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为主,潜水富水区域具有一定的可开采性,因此选取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作为本底指标,地下水开采强度和下降速率作为状态指标。②由于新巴尔虎左旗生态环境较为简单,地下水与地表水交换频繁,大气降水是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并且补给区和径流区相一致,因此为了体现评价的完整性选取了万元GDP用水量地表水指标表征地下水资源的本底评价,同时表征其产业用水效率。③由于该区属于生态型地区,土壤水对草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入土壤水含量作为本底值,表征该区生态环境优劣及潜水层的地下水资源特征。
[0188] (2)地下水资源质量
[0189] 由于新巴尔虎左旗土壤含盐量高,因缺少雨水冲刷,盐分板结在土壤表层,形成严重的盐渍化,而潜水埋深会引发土壤盐渍化问题,因此选取潜水埋深作为水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水质条件是表征水环境敏感性的重要内容,因此选取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指标作为地下水环境的评价指标之一。
[0190] 1.2.6指标的确定
[0191] 表1-12地下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0192]
[0193]
[0194] 1.2.7单因子评价
[0195] 1.2.7.1地下水资源数量本底评价
[0196] 地下水资源数量本底的评价指标释义是可采资源模数,以区域的可开采资源模数大小表征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的高低。指标意义及评价方法如下:
[0197] 1)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模数
[0198] a.计算方法
[0199] 表示单位面积上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计算公式如下:
[0200]
[0201] 式中,M可开——可开采资源模数,单位m3/km2·a;
[0202] Q可开——可开采资源量,单位m3/a;
[0203] S——评价区面积,单位km2
[0204] 其中,可开采资源量至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开采过程中不引起严重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开采利用的地下水量,反映的是环境容量条件约束下可持续开采的水量,单位是3
m/a。计算可开采资源量,首先要以自然单元为基础,开展自然单元上的天然补给资源量和可开采资源量评价。以“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1999-2003)”成果中地下水资源分区的评价数据为数据基础,结合“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2003-2006)”和近年来各大平原盆地有关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的最新成果,选择研究程度较高、资料丰富的地区,根据《内蒙古地下水资源》(2013年)潜水富水性图,并充分考虑年降雨量、水文地质条件等变化,修订并完善地下水资源分区,修正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地表水灌溉入渗补给系数、给水度、河流渠道渗透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更新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具体评价方法参考“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1999-2003)”成果。在自然单元评价基础上,采用面积均分法,通过分解和归并,计算行政单元省、市、县三级尺度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
[0205] b.分级依据
[0206] 表1-13可开采资源模数分级标准
[0207]
[0208] 2)土壤含水量
[0209] a.数据源及计算方法
[0210] 土壤水含量是跟据遥感数据集的结果后再根据2017年新巴尔虎左旗的实测数据进行校正而得。遥感卫星数据选取的是美国NASA提供的全球路面同化系统(GLDAS-Noah)的土壤水文数据。
[0211] GLDAS介绍: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s)是由美国的国家宇航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所下属一个名为哥达空间飞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GSFC)的全球化陆地资料同化系统所提供。GLDAS陆面数据同化系统总共调用了CLM,NOAH和Mosaic这三个陆面过程模式以及VIC水文模型。GLDAS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目前包括了两个版本的数据集(GLDAS-1和GLDAS-2)。其中,GLDAS-1提供了CLM,NOAH,MOS及VIC四套模型模拟的全球1979年至今的陆面气温、风速、蒸散发、降水速率、土壤湿度等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1°,时间分辨率为3h和月,以及NOAH模型从2000年至今的分辨率为0.25°×0.25°的数据集。GLDAS-2目前则只有NOAH模型提供的1979-2010年的分辨率为10°×10°的数据集。
[0212] 本文所使用的GLDAS土壤湿度产品是利用GLDAS数据驱动Mosaic,Noah,CLM和VIC模式,输出的土壤湿度数据,空间分辨率是1°,时间分辨率是3h。由于GLDAS土壤湿度产品的单位是kg/m2,根据以下公式转换为体积含水量:
[0213]
[0214] 在垂直方向上分为6层(0-5)cm,(0-10)cm,(0-20)cm,(10-40)cm,(40-80)cm以及(80-200)cm。为了便于比较实测数据与遥感数据,将四种别线性插值到(0-10)cm。
[0215] 实测的土壤水数据是2017年8月采样的结果,采样点分布图如下图所示:
[0216] b.分级依据
[0217] 土壤含水量的分级标准如下:该区土壤主要由黑土组成,饱和含水量大概为40%,因此选取40%为一级分界点,此外再根据干旱半干旱草原土壤田间持水量20%以及凋萎含水量10%的平均值确定分级。
[0218] 表1-14土壤水分级标准
[0219]
[0220] 1.2.7.2地下水资源数量状态评价
[0221] 评价指标包括地下水开采强度,地下水水位相对降幅以及万元GDP用水量。
[0222] 1)地下水开采强度
[0223] a.计算方法
[0224] 指地下水当年开发利用量与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比值
[0225]
[0226] 式中,r开——开采程度,单位%;
[0227] Q可开——可开采资源量,单位m3/a;
[0228] Q开——可开采资源量,单位m3/a。
[0229] b.分级依据
[0230] 国际上一些学者认为,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水量的约束准则为开采量不能超过可开采资源量的25%和40%,否则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选取25%、40%两个阈值作为水量的约束条件。按照表1-15对地下水开采强度数进行分级,划分地下水资源承载状态为盈余、均衡和超载3个等级。
[0231] 表1-15开采程度分级标准
[0232]
[0233] 2)地下水水位相对降幅
[0234] a.计算方法
[0235] 表示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内地下水水位的年均下降量,计算公式如下:
[0236]
[0237] 式中,v——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单位m/a;
[0238] H初——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之初地下水水位,单位m;
[0239] H末——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之末地下水水位,单位m;
[0240] TT——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年数,单位a。
[0241] b.分级依据
[0242] 在对区域地下水水位进行评价时,优先从地下水监测网络(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已长期监测的地下水水位监测点。已历年来的监测数据为基础,以年均地下水水位值或同期地下水水位值(如枯水期、丰水期)作为评价数据,进而求出区域上的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
[0243] 3)万元GDP用水量
[0244] 表1-16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分级标准
[0245]
[0246] a.计算方法
[0247] 万元GDP用水量是指市域总用水量与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
[0248] 指市域总用水量包括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不包括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生活用水指供水量(不是售水量),包括居民用水和公共服务用水,工业用水指新鲜用水量。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不扣除第一产业。
[0249] 计算公式:
[0250] GDP用水量=市域总用水量(吨)/城市国内生产总值(·104m3/万元)
[0251] b.分级依据
[0252] 按照表1-17对地下水开采强度数进行分级,划分地下水资源承载状态为盈余、均衡和超载3个等级。
[0253] 表1-17万元GDP用水量分级标准
[0254]
[0255] 1.2.7.3地下水资源质量本底评价
[0256] 地下水资源质量的本底与状态评价的指标都为地下水水质和潜水埋深,本底评价的指标主要是我国原生劣质地下水面积占比和70-80年代水位埋深,而状态评价则选取2015年数据表征呼伦贝尔市的现状。
[0257] 1)原生劣质地下水区域面积占比
[0258] a.计算方法
[0259] 原生劣质地下水指原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不良地下水,包括咸水以及高、高锰、高砷、高氟、低碘或高碘等具有特殊背景组分的地下水。
[0260] 原生劣质地下水面积占比是指区域内原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水质等级为Ⅳ以上的地下水分布区占区域总面积的比值:
[0261]
[0262] 式中,r原劣——原生劣质地下水区面积占比,单位%;
[0263] S原劣——原生劣质地下水区面积,单位km2;
[0264] S总——区域总面积,单位km2。
[0265] 充分收集区域内地下水各背景组分的相关数据,分别圈划咸水及其他具有特殊背景组分的地下水的分布区,通过叠加求并得出原生劣质地下水区面积。宏观性评价直接计算整个研究区的原生劣质地下水区面积占比。市、县细致性评价的重点是圈划出不同类型原生劣质水的空间分布,再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细分该地区为若干研究单元,计算各研究单元的原生劣质地下水区面积占比。
[0266] b.分级依据
[0267] 根据“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数据,估算了各省级行政单元原生劣质地下水面积占比,并划分指标等级如下:
[0268] 表1-18原生劣质地下水区域面积占比分级
[0269]
[0270] 2)潜水位背景埋深
[0271] a.计算方法
[0272] 表示地下水开发利用初期潜水位的埋深条件。潜水埋深有适宜范围,过高会引发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过低会引起植被退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海水入侵等。通过对比背景埋深和适宜埋深,来间接反映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原始条件下,地下水维持生态环境功能的强弱。评价潜水位背景埋深时,要选取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潜水位监测点。同地下水化学组分背景值,主要以20世纪70-80年代的潜水埋深作为潜水位背景埋深。
[0273] b.分级依据
[0274] 呼伦贝尔生态典型区地下水埋深分级依据研究:
[0275] (1)埋深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0276] 呼伦贝尔地区地下水埋深和NDVI及植被多样性存在对数关系,随着地下水埋深增加NDVI和植被多样性随之减小。
[0277] 这种关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存在着转折点和向两侧无限延伸,说明地下水对表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跳跃性和累进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突变,地下水对表生生态影响的稳定域仅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即稳定域存在上下阈值,在上下阈值之间表生生态环境是稳定的,但总体而言稳定范围非常狭窄,过大的偏离稳定范围都会使生态环境发生突变。
[0278] 地下水埋深与表示生态环境存在对数关系,并存在上下阈值。
[0279] (2)埋深与植被退化的关系
[0280] 方法:
[0281] 根据野外调查,原位测试数据获得地下水水位与表生生态之间的关系。
[0282] 结论:
[0283] a.该区主要植被群落在地下水埋深为1-8m的范围内生存,并且随着地下水埋深增大逐渐退化。
[0284] b.在0-5m的埋深范围内包含了76.8%的主要植被群落,但当埋深<3m时容易产生盐渍化,只存在大量耐盐植被类型;超过6m大量的草本植被已经大部分死亡。
[0285] c.在埋深>8m的地区大量植被已达到生长极限,且几乎为裸地。
[0286] (3)分级标准结果
[0287] 表1-19潜水位背景埋深
[0288]
[0289] 1.2.7.4地下水资源状态评价
[0290] 1.地下水水质等级
[0291] a.计算方法
[0292] 表示评价当前地下水水质等级,反映现状条件下地下水水质的优劣。在对区域地下水水质等级进行评价时,优先从地下水监测网络(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已长期监测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根据监测获取的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含量,参照《地下水水质标准》(DZ/T 0290-2015)中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确定地下水水质等级。评价标准及参评因子地下水质量评价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执行,评价方法采用水质质量评价的各项因子对应“标准”中规定的五个类型水赋值范围,以“从优不从劣”原则划分类别(表1-20)。再通过划分的类别来确定单项组分的评价分值Fi,然后由各因子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计算综合评价指数Fi,以综合评价指数反映测区内地下水质量。
[0293] 表1-20地下水量分类标准
[0294]
[0295] 表1-21水质指标分类评分分值Fi表
[0296]
[0297] 参评因子按“标准”中规定取pH值,NH4+、NO3-、NO2-、Fe、SO42-、Cl-、F-、Zn2+、Pb2+、Cd2+、Cr6+、As3+、Hg2+、Mn2+、CN-、挥发性苯酚、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洗涤剂这23项指标。
[0298]
[0299] 其中: 参评因子单项组分值F1的平均值
[0300] Fmax——参评因子单项组分值中的最大值
[0301] n——样品总数
[0302] 表1-22地下水质量级别与F值对应表
[0303]
[0304] b.分级依据
[0305] 按“标准规定”,对各水样进行地下水量级别判定,相应标准见
[0306]
[0307] 表1-23地下水水质状态评价分级
[0308]
[0309] 2.潜水埋深
[0310] 表示评价当前的潜水埋深。为方便比较,选择的典型点尽量与潜水背景埋深评价一致,也可从现有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中选取。以年均地下水水位值或同期地下水水位值(如枯水期、丰水期)作为评价数据,来代表区域潜水埋深的普遍状态。通过对比当前埋深和适宜埋深,来间接反映现状条件下地下水维持生态环境功能的强弱。
制定潜水埋深评价标准时,考虑气候、水文、生态等条件的动态变化,对阈值区间进行适度调整。
[0311] 表1-24潜水埋深状态评价分级
[0312]
[0313] 1.2.8综合评价
[0314] 3.2.8.1本底评价
[0315] 在完成上述本底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分级标准划分地下水环境承载本底为高、较高、中、较低、低5个等级。采取就劣原则作为区域地下水环境承载本底的综合评价结果。
[0316] 3.2.8.2状态评价
[0317] 在完成上述状态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分级标准划分地下水环境承载状态为Ⅰ级、Ⅱ级、Ⅲ级3个等级。采取就劣原则作为区域地下水环境承载状态综合评价结果。
[0318] 3.2.8.3承载潜力评价
[0319] 基于地下水资源数量和治理本底和状态评价结果,对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依据资源承载能力分级表进行,矿产资源承载能力等级见下表。
[0320] 表1-25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等级
[0321]
[0322] 1.2.9对策建议
[0323] 根据区域特征地下水资源承载潜力评价结果,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角度,提出优化区域功能定位、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强度、修复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监测监督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0324] 1.3矿产资源
[0325] 1.3.1资料收集整理
[0326] a)收集新巴尔虎左旗大庆油田等矿产资源开发地区及各大勘测煤田周围环境地质调查资料;
[0327] b)收集新巴尔虎左旗最新矿产资源规划、绿色矿业发展规划、地区建设规划等规划类资料;
[0328] c)收集相应年份的矿产开发及经济效益文件、新巴尔虎左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关报表等表格资料;
[0329] d)收集地方国民经济改革与发展、人口、能源、国土资源、环境等年度统计年鉴及年鉴资料。
[0330] 1.3.2指标筛选依据
[0331] 指标筛选时遵照以下筛选原则:
[0332] (1)科学性原则。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应当从实际出发,在分析区域矿产资源的压力和限制性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区域矿产资源载力,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0333] (2)协调性性原则。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要素一道,共同构成区域矿产资源承载系统,在承载载力评价中应当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并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相协调。
[0334] (3)差异性原则。矿产资源承载力在设计指标体系和选择评价方法时,除了选取能反映矿产资源承载力的共性指标外,同时还应参照区域的性质、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充分考虑区域的特殊性。
[0335] (4)层次性原则。矿产资源承载力的评价对象是一个复合系统,评判体系应是一个包含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指数层、指标层等的多层次体系。
[0336] (5)动态性原则。矿产资源承载力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要素空间流动等因素息息相关,具有动态特征。开展评价时,应选择一些具有动态特征的量化指标,以更好地反映土矿产资源承载力的变化趋势。
[0337] (6)可行性原则。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应采用适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设计应充分考虑基础数据的可获取性,数据统计的实用性和真实性;评价方法应根据区域研究基础和数据情况,选择应用普遍、精度可靠的方法。
[0338] 1.3.3指标的确定
[0339] 根据给出的矿产资源承载力的定义,矿产资源的承载主体为区域矿产资源系统,承载对象为资源开采规模和强度,资源开采规模和强度主要体现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且受限于生态环境状况。所以,本次承载本底评价的是基于区域矿产资源赋存情况进行评价,而承载状态评价,则围绕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展开,并综合三方面的评价结果,最终确定承载状态评价结果。
[0340] 基于生态型地区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遵循指标选取的原则,共选取5个指标对研究区矿产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其中承载本底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选取矿产资源可利用占比进行评价,指标为正向指标,指标值越高,资源禀赋越高。承载状态评价结果用矿业开发指数进行表示,矿业开发指数包含四个分指数,分别为矿业经济指数(正向指标)、矿业就业指数(正向指标)、采矿破坏指数(负向指标)和废物排放指数(负向指标),最后采用矿业开发指数(正向指标)计算公式,综合四个分指标评价结果进行定量评价。最终指标体系如下表3-15所示。
[0341] 表1-26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
[0342]
[0343] 1.3.4指标提取方法
[0344] 数据主要来源于《新巴尔虎左旗统计年鉴》、《新巴尔虎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相关年份统计公报,文献材料等。
[0345] 1.3.5单因子评价
[0346] 1.3.6本底评价
[0347] 矿产资源承载本底评价重在研究矿产资源自然禀赋优劣,取决于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开采利用的资源储量在全国空间范围内的优劣程度。本次本底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选用矿产资源可利用占比描述研究区矿产资源本底情况。
[0348] 矿产资源可利用占比
[0349] 针对矿产资源特点,可开采利用的资源量用剩余可采储量(或保有储量)来表示。资源可利用占比可作为矿山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编制采掘设计的依据,亦可作为上级机关编制建设规划、总体设计的依据。
[0350] 计算公式如下:
[0351]
[0352] 式中:Pro——资源可利用占比;
[0353] Rt——评价区内某种矿产的剩余可采储量(或保有储量);
[0354] RT——全国(或评价区所在区域)该类矿产资源总的剩余可采储量(保有储量)。
[0355] 其中:剩余可采储量(保有储量)是指一个矿山(矿床、矿区或油气田)投入开发,并达到某一开发阶段,探明储量减去动用储量所剩余的储量,即探明的矿产储量,到统计上报之日为止,扣除出矿量和损失矿量,矿床还拥有的实际储量。反映的是已探明储量在现有技术经济环保条件下还可动用的储量。采用如下公式获得:报告期剩余可采储量(保有储量)=期初累计剩余可采储量(保有储量)±本期因地质勘探、重新计算所造成的储量增减数-已开采量-地下损失量-其他损耗量(式中地下损失量指采矿时无法采出或虽可采出但很不安全、不经济,只能遗弃的储量)。以上评价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自然单元评价或行政单元评价。固体矿产可利用矿权归属情况划分,以行政单元评价为主。根据可利用资源量评价结果,按照以上计算研究区的可利用资源量占比,根据下表得出该指标等级。
[0356] 表1-27矿产资源承载本底分级标准
[0357]
[0358] 根据新巴尔虎左旗实际情况,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比较落后,完整的统计数据极度缺乏,目前大部分矿产仅处于勘察阶段,未有矿产剩余可采储量(保有储量)资料。针对这一情况,本次新巴尔虎左旗矿产资源本底评价以预测储量替代剩余可采储量,因为本底评价采用的是比例的形式进行评价,故采用评价区预测储量比上地区预测储量的结果,与原方法结果误差会相对较小。
[0359] 1.3.7状态评价
[0360] 矿产资源承载状态评价利用一个综合指标——矿业开发指数,(MDI)反映评价区域上可利用矿产资源适宜开发的整体状况。综合指标包括矿业经济指数、矿业就业指数、采矿破坏指数、废物排放强度四个分指数,四个分指数分别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矿业开发过程中,工业增加值对该区域GDP的重要程度(经济)、影响人口就业程度(社会)、对区域的破坏程度以及承载的废物排放压力(环境)。
[0361] 1)矿业经济指数
[0362] 计算公式为:
[0363]
[0364] 式中:Em——矿业经济占比指数;
[0365] Ake——矿业经济占比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0366] Miav——矿产开发工业增加值;
[0367] GDP——地区生产总值;
[0368] 2)矿业就业指数
[0369] 计算公式为:
[0370]
[0371] 式中:Jm——矿业就业指数;
[0372] Akj——矿业就业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0373] Ne——矿业从业人员总数;
[0374] N——区域内人口总数;
[0375] 3)采矿破坏指数
[0376] 计算公式为:
[0377]
[0378] 式中:Imdb——采矿破坏指数;
[0379] Amdb——采矿破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0380] Sb——采矿破坏面积(或采矿破坏严重和较严重区域);
[0381] ST——区域总面积(或评价区域面积)。
[0382] 针对采矿破坏指数的评价,有些地区矿产开采量大,完全统计上存在一定困难,或者部分地区统计资料落后,无相关调查数据。因此,建议统计资料不完全或者短时间内无法提供相关资料,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完成采矿破坏指数的计算,即对部分采矿区域进行调查,划定破坏区域,以抽样调查结果代表研究区采矿破坏情况。评价方法如下:
[0383] 采矿破坏区评价以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危害程度为主,兼顾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恢复治理程度,突出重点;充分考虑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矿山地质灾害以及矿坑疏干排水对地下水均衡的影响与破坏。评价因子包括地址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其中:
[0384] 地质灾害分析评价单元内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特征、分布、诱发因素、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含水层分析评价采矿活动导致地下水含水层的影响破坏情况。包括含水层结构破坏、含水层疏干、地表水体漏失、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分布范围以及对生产生活用水的影响;地形地貌景观分析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影响与破坏情况;土地资源分析采矿活动压占与破坏的土地面积、类型、可复垦难易程度。
[0385] 针对研究区能源矿产集中开采区开采特点,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相近,单个矿山面积较大,开采历史久远,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分布范围较大且相互重叠,为了准确评价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叠加分析法。根据《全国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修改稿)》中给定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将各个基本评价单元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此照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影响程度分级,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叠加分析法对各个评价单元的影响程度分级图层叠加,采取上一级别优先原则进行综合评价。在确定基本评价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程度分级时,要充分考虑基本评价单元内的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成效,若进行过地质环境治理且达到治理目的,基本评价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程度应降低一个级别。《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2010修订)执行。
[0386] 表1-28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
[0387]
[0388]
[0389]
[0390] 废物排放强度的强弱,反映在矿产开发过程中,一定规模等级的矿产开采能够对开发地造成的污染程度,用来预警矿产开发或继续开发的可行性。计算公式如下:
[0391]
[0392] 式中:TPDQ——废物排放强度;
[0393] M——矿产资源年开采量(或产能);
[0394] ST——矿产开发区区域总面积;
[0395] Ai——第i类废物的归一化系数;
[0396] ωi——第i类废物在总排放物中的权重;
[0397] Ci——第i类废物的排污系数。
[0398] 其中,当废物不需要经过末端治理直接排放时,排放系数不存在,此时用产污系数代替。
[0399] 矿产资源承载状态评价利用一个综合指标(矿业开发指数,MDI)反映评价区域上可利用矿产资源适宜开发的整体状况。综合指标包括矿业经济指数、矿业就业指数、采矿破坏指数和废物排放强度四个分指数。
[0400] 矿业开发指数,主要用于评价区域上可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在即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生态保护的条件下适宜开发的规模和强度。即MDI,数值范围0-100。
[0401] 归一化系数是指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系数,取一系列数据中最大值的倒数的100倍,即:
[0402]
[0403] 式中:A最大值——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
[0404]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见表1-29。
[0405] 表1-29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0406]
[0407] 矿业开发指数计算公式为:矿业开发指数(MDI)=0.2×矿业经济占比指数+0.3×矿业就业指数+0.25×(100-采矿破坏指数)+0.25×(100-废物排放强度)
[0408] 在完成上述评价的基础上,对矿产资源承载状态进行综合评价,承载状态等级划分为盈余、均衡、超载3个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30。
[0409] 表1-30矿产资源承载状态评价分级标准
[0410]
[0411] 1.3.8综合评价
[0412] 基于矿产资源本底和状态评价结果,对矿产资源承载潜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依据矿产资源承载潜力分级表进行,矿产资源承载潜力等级见下表。
[0413] 表1-31矿产资源承载力等级
[0414]
[0415] 1.3.9对策与建议
[0416] 结合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评价结果,提出研究区矿产资源开采对象,开采方式,开采模式等。并基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提出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环境保护政策及措施。最后,结合评价结果,提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测内容。
[0417] 对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随着技术的发展,本发明构思可以不同方式实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以上描述的实施例,而且可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变化。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