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作物管理 / 面筋 / 一种新型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

一种新型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

阅读:560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新型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新型叠合板,包括 钢 筋 混凝土 板;所述 钢筋 混凝土 板的两端部设有凹槽, 钢筋混凝土 板内形成有若干贯通孔,贯通孔的两端位于凹槽内,贯通孔内穿插有多根彼此间隔设置的 定位 纵向筋,定位纵向筋由所述凹槽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板外侧,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上垂直布设有至少两组桁架钢筋,所述桁架钢筋的底部预埋于钢筋混凝土板中;本发明结构简单,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上装配桁架钢筋,使其受 力 合理,纵向 刚度 和承载力较大,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不易 变形 。,下面是一种新型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新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板(1);所述钢筋混凝土板(1)的两端部设有凹槽(11),钢筋混凝土板(1)内形成有若干贯通孔(15),贯通孔(15)的两端位于凹槽(11)内,贯通孔(15)内穿插有多根彼此间隔设置的定位纵向筋(3),定位纵向筋(3)由所述凹槽(11)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板(1)外侧,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上垂直布设有至少两组桁架钢筋(2),所述桁架钢筋(2)的底部预埋于钢筋混凝土板(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板(1)内安装有多根彼此间隔设置的横向非预应筋(12),在多根所述的横向非预应力筋(12)的底部分别固定有多根彼此间隔设置的纵向非预应力筋(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钢筋(2)设置有三个,等距布设于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钢筋(2)固设于钢筋混凝土板(1)中,与钢筋混凝土板(1)中的横向非预应力筋(12)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钢筋(2)包括一根桁架顶部纵向筋(20),桁架顶部纵向筋(20)两侧各自通过一根倾斜设置的呈波浪形的桁架三筋(21)与钢筋混凝土板(1)内相应侧的一根横向非预应力筋(12)固定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1)的长度为钢筋混凝土板(1)长度的1/3~1/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纵向筋(3)的端部向上弯折。
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新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另一叠合板通过相邻侧面拼接而形成拼合叠合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拼合叠合板所包括的两个叠合板的相邻侧面之间留有拼接缝(14),所述拼接缝(14)的缝隙宽度为约30mm至约100mm;
所述拼接缝(14)内设有沿着所述拼接缝(14)方向的绑扎筋(9)。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之任意所述的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构件厂内浇筑钢筋混凝土板(1),钢筋混凝土板(1)在生产过程中预埋横向非预应力筋(12)和纵向非预应力筋(13),在钢筋混凝土板(1)上装配至少两组桁架钢筋(2),使得桁架钢筋(2)的底部预埋于钢筋混凝土板(1)中,钢筋混凝土板(1)的两端部设有凹槽(11);
步骤2:将定位纵向筋(3)伸入贯通孔(15)内,定位纵向筋(3)由所述凹槽(11)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板(1)外侧,定位纵向筋(3)伸出钢筋混凝土板(1)外侧的距离为60mm;
步骤3:连接支撑横杆和支撑竖杆,形成支撑单元,并将支撑单元设置在相邻的钢筋混凝土板(1)外侧;
步骤4:在步骤3支撑单元上铺设板材,按施工荷载及其分布形式对支撑单元进行对称等载预压,待支撑单元节点位置调整稳定后卸载;
步骤5:现场吊装步骤2中加工后的钢筋混凝土板(1),使相邻钢筋混凝土板(1)上凹槽(11)内的定位纵向筋(3)相互对齐;缓慢稳定下落初步就位,调整相邻钢筋混凝土板(1)的拼接缝(14)之间的距离,相邻的钢筋混凝土板(1)之间的间距为30mm~100mm;
步骤6:在凹槽(11)内等距放置若干加强钢筋(5),加强钢筋(5)与定位纵向筋(3)交替设置;
步骤7:相邻钢筋混凝土板(1)之间连接有绑扎筋(9);该绑扎筋(9)由若干横向板面筋(6)和纵向板面筋(7)绑扎固定;
步骤8:在凹槽(11)以及拼接缝(14)内现浇混凝土(8),形成叠合板;
步骤9:当叠合板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后,对称拆除支撑单元。

说明书全文

一种新型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传统的结构工程尤其是住宅工程,楼板大多采用普通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时需要先支设模板和支撑系统,再绑扎钢筋,铺设板内设备管线,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拆除模板和支撑系统。这种传统的施工技术所要求的现场工序繁杂,施工周期长。
[0003] 申请号为:CN201220748969.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带桁架肋的钢筋混凝土预制叠合板”,该叠合板包括底板和与底板垂直的纵向桁架肋,其中所述桁架肋在其内部设有轻型钢桁架或普通钢筋桁架。所述桁架肋包括上弦杆、与上弦杆平行且与底板结合的下弦杆、连接在上弦杆和下弦杆之间的多个桁架腹杆,以及多个腹杆之间形成的孔洞。所述桁架肋是由一对Z型格构型钢拼装组合而成,其中所述Z型格构型钢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翼缘以及连接在所述翼缘之间平行间隔排列的多个型钢腹杆,而且所述一对Z型格构型钢以叠合的方式组合。所述预制叠合板在现场拼装,布置纵向上部钢筋以及横向上下受钢筋,然后浇筑混凝土。
[0004] 该叠合板构造不能实现叠合板的双向受力功能,这样的设计不但用钢量增加、而且使用阶段容易楼板开裂、影响用户使用;随着基本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动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趋严格,上述传统的施工技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难以适应我国不断深化推广的住宅产业化政策。
[0005] 针对以上问题,故,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自重轻、纵向刚度大、施工方便、整体性好、双向受力性能好的新型叠合板。
[0007]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叠合板,包括钢筋混凝土板;所述钢筋混凝土板的两端部设有凹槽,钢筋混凝土板内形成有若干贯通孔,贯通孔的两端位于凹槽内,贯通孔内穿插有多根彼此间隔设置的定位纵向筋,定位纵向筋由所述凹槽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板外侧,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上垂直布设有至少两组桁架钢筋,所述桁架钢筋的底部预埋于钢筋混凝土板中。
[0008]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钢筋混凝土板内安装有多根彼此间隔设置的横向非预应力筋,在多根所述的横向非预应力筋的底部分别固定有多根彼此间隔设置的纵向非预应力筋。
[0009]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桁架钢筋设置有三个,等距布设于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上。
[0010]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桁架钢筋固设于钢筋混凝土板中,与钢筋混凝土板中的横向非预应力筋固定连接。
[0011]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桁架钢筋包括一根桁架顶部纵向筋,桁架顶部纵向筋两侧各自通过一根倾斜设置的呈波浪形的桁架三筋与钢筋混凝土板内相应侧的一根横向非预应力筋固定相连。
[001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凹槽的长度为钢筋混凝土板长度的1/3~1/4。
[0013]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位纵向筋的端部向上弯折。
[0014]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叠合板另一叠合板通过相邻侧面拼接而形成拼合叠合板。
[0015]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拼合叠合板所包括的两个叠合板的相邻侧面之间留有拼接缝,所述拼接缝的缝隙宽度为约30mm至约100mm。
[0016]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拼接缝内设有沿着所述拼接缝方向的绑扎筋。
[0017] 一种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8] 步骤1:在构件厂内浇筑钢筋混凝土板,钢筋混凝土板在生产过程中预埋横向非预应力筋和纵向非预应力筋,在钢筋混凝土板上装配至少两组桁架钢筋,使得桁架钢筋的底部预埋于钢筋混凝土板中,钢筋混凝土板的两端部设有凹槽;
[0019] 步骤2:将定位纵向筋伸入贯通孔内,定位纵向筋由所述凹槽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板外侧,定位纵向筋伸出钢筋混凝土板外侧的距离为60mm;
[0020] 步骤3:连接支撑横杆和支撑竖杆,形成支撑单元,并将支撑单元设置在相邻的钢筋混凝土板外侧;
[0021] 步骤4:在步骤3支撑单元上铺设板材,按施工荷载及其分布形式对支撑单元进行对称等载预压,待支撑单元节点位置调整稳定后卸载;
[0022] 步骤5:现场吊装步骤2中加工后的钢筋混凝土板,使相邻钢筋混凝土板上凹槽内的定位纵向筋相互对齐;缓慢稳定下落初步就位,调整相邻钢筋混凝土板的拼接缝之间的距离,相邻的钢筋混凝土板之间的间距为30mm~100mm;
[0023] 步骤6:在凹槽内等距放置若干加强钢筋,加强钢筋与定位纵向筋交替设置;
[0024] 步骤7:相邻钢筋混凝土板之间连接有绑扎筋;该绑扎筋由若干横向板面筋和纵向板面筋绑扎固定;
[0025] 步骤8:在凹槽以及拼接缝内现浇混凝土,形成叠合板;
[0026] 步骤9:当叠合板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后,对称拆除支撑单元。
[002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8] 1.本发明结构简单,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上装配桁架钢筋,使其受力合理,纵向刚度和承载力较大,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不易变形
[0029] 2.本发明的钢筋配置合理,能够在现场浇筑混凝土后保证叠合板的抗裂性能及双向受力性能好;
[0030] 3.本发明与基于预制构件的承重墙体结合,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工程的产业化平和施工速度,减少现场模板工程和钢筋工程,提高工程质量,符合国家的住宅产业化政策。
[0031] 4.通过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上设置有凹槽,相邻凹槽之间通过加强钢筋和定位纵向筋之间的内力传递,实现双向板传力,与传统的现浇双向受力楼层板性能趋于一致;同时采用绑扎筋提高了节点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附图说明
[0032]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叠合板结构示意图;
[0033]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A-A剖视图;
[0034]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B-B剖视图;
[0035]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叠合板的板配筋图;
[0036]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叠合板拼接结构图;
[0037]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C-C剖视图;
[0038]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D-D剖视图;
[0039] 图中附图标记:钢筋混凝土板1,桁架钢筋2,定位纵向筋3,加强钢筋5,横向板面筋6,纵向板面筋7,混凝土8,绑扎筋9,凹槽11,贯通孔15,横向非预应力筋12,纵向非预应力筋
13,拼接缝14,贯通孔15,桁架顶部纵向筋20,桁架三角筋21。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2] 实施例:
[0043]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叠合板,包括钢筋混凝土板1;所述钢筋混凝土板1的两端部设有凹槽11,钢筋混凝土板1内形成有若干贯通孔15,贯通孔15的两端位于凹槽11内,贯通孔15内穿插有多根彼此间隔设置的定位纵向筋3,定位纵向筋3由所述凹槽11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板1外侧,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上垂直布设有至少两组桁架钢筋2,所述桁架钢筋2的底部预埋于钢筋混凝土板1中;定位纵向筋3的端部向上弯折,其上端部与加强钢筋5水平方向上齐平;本发明通过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上设置有凹槽,相邻凹槽之间通过加强钢筋和定位纵向筋之间的内力传递,实现双向板传力,与传统的现浇双向受力楼层板性能趋于一致;同时采用绑扎筋提高了节点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
[0044] 钢筋混凝土板1内安装有多根彼此间隔设置的横向非预应力筋12,在多根所述的横向非预应力筋12的底部分别固定有多根彼此间隔设置的纵向非预应力筋13;根据工程需要,横向非预应力筋12和/或纵向非预应力筋13可伸出或不伸出钢筋混凝土板1的端面或侧面。
[0045] 桁架钢筋2设置有三个,等距布设于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上;桁架钢筋2固设于钢筋混凝土板1中,与钢筋混凝土板1中的横向非预应力筋12固定连接;桁架钢筋2包括一根桁架顶部纵向筋20,桁架顶部纵向筋20两侧各自通过一根倾斜设置的呈波浪形的桁架三角筋21与钢筋混凝土板1内相应侧的一根横向非预应力筋12固定相连。
[0046] 桁架顶部纵向筋20和桁架三角筋21为呈一体结构的金属条,桁架顶部纵向筋20和桁架三角筋21的强度、位置稳定性和施工过程中的可靠性,均可以通过它们的一体结构实现,避免了在运输、施工过程中桁架三角筋21或桁架顶部纵向筋20的脱离和松弛。
[0047] 本发明结构简单,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上装配桁架钢筋,使其受力合理,纵向刚度和承载力较大,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不易变形。
[0048] 凹槽11的长度为钢筋混凝土板1长度的1/3~1/4;本发明中,钢筋混凝土板1的长度为3000mm,凹槽11的长度为800mm;本发明的钢筋配置合理,能够在现场浇筑混凝土后保证叠合板的抗裂性能及双向受力性能好。
[0049] 如图5-7所示,拼装叠合板,将两个或多个叠合板进行相邻侧面拼接,板间预留30~100mm的拼接缝14,在缝隙内设有沿着所述缝隙方向的绑扎筋9;用以通过吊模浇筑混凝土8,以增强所述拼接的叠合板的整体性。
[0050] 一种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1] 步骤1:在构件厂内浇筑钢筋混凝土板1,钢筋混凝土板1在生产过程中预埋横向非预应力筋12和纵向非预应力筋13,其中,横向非预应力筋12和纵向非预应力筋13按照间距要求扎制成矩形的格子框架,扎制过程中,先通过细小扎丝进行定型,然后将其翻转90度,并打架定位,通过金属条从横向非预应力筋12上依次绕制;在钢筋混凝土板1上装配至少两组桁架钢筋2,使得桁架钢筋2的底部预埋于钢筋混凝土板1中,钢筋混凝土板1的两端部设有凹槽11。
[0052] 其中,钢筋混凝土板1的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方可施工安装;底板就位前应在跨内距支座500mm处设置由竖撑和横梁组成的临时支撑;支撑间距不大于
1.8m。
[0053] 步骤2:将定位纵向筋3伸入贯通孔15内,定位纵向筋3由所述凹槽11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板1外侧,定位纵向筋3伸出钢筋混凝土板1外侧的距离为60mm。
[0054] 步骤3:连接支撑横杆和支撑竖杆,形成支撑单元,并将支撑单元设置在相邻的钢筋混凝土板1外侧;
[0055] 步骤4:在步骤3支撑单元上铺设板材,按施工荷载及其分布形式对支撑单元进行对称等载预压,待支撑单元节点位置调整稳定后卸载;
[0056] 具体的,在施工均布荷载不应大于1.5kN/㎡,单板范围内均布荷载不宜大于1.0kN/㎡,否则应采取加强措施。(施工均布荷载不含叠合板现浇混凝土自重)。
[0057] 步骤5:现场吊装步骤2中加工后的钢筋混凝土板1,使相邻钢筋混凝土板1上凹槽11内的定位纵向筋3相互对齐;缓慢稳定下落初步就位,调整相邻钢筋混凝土板1的拼接缝
14之间的距离,相邻的钢筋混凝土板1之间的间距为30mm~100mm;
[0058] 步骤6:在凹槽11内等距放置若干加强钢筋5,加强钢筋5与定位纵向筋3交替设置;
[0059] 步骤7:相邻钢筋混凝土板1之间连接有绑扎筋9;该绑扎筋9由若干横向板面筋6和纵向板面筋7绑扎固定;
[0060] 步骤8:在凹槽11以及拼接缝14内现浇混凝土8,形成叠合板;
[0061] 步骤9:当叠合板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后,对称拆除支撑单元。
[0062]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0063]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图中附图标记:钢筋混凝土板1,桁架钢筋2,定位纵向筋3,加强钢筋5,横向板面筋6,纵向板面筋7,混凝土8,绑扎筋9,凹槽11,贯通孔15,横向非预应力筋12,纵向非预应力筋13,拼接缝14,贯通孔15,桁架顶部纵向筋20,桁架三角筋21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