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农用化学品和农药 / 农药 / 杀线虫剂 / 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阅读:914发布:2020-06-12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 酮 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包括苯噻菌酯与苯菌酮,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重量比为1:60~50:1,二者占组合物的重量百分含量为2%~50%。本发明属于 农药 技术领域,所述杀菌组合物相比单剂药效提高,可以大幅减少田间用药次数和用药量,进而节省农药产生成本,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能有效防治 白粉病 、菌核病、稻曲病、小斑病、霜霉病、灰霉病、褐斑病、黑星病。,下面是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包括苯噻菌酯与苯菌酮,所述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重量比为1:60~5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重量比为1:25~15: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重量比为1:8~5: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苯噻菌酯与苯菌酮占组合物的重量百分含量为2%~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还包括农业领域可接受的辅助成分,所述辅助成分包括溶剂、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粘结剂、乳化剂、防腐剂增稠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活性成分辅以辅助成分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剂型为乳油可湿性粉剂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种子处理剂、微囊剂、悬浮乳剂、可分散油悬浮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还可以包括其他活性成分,如杀真菌剂、杀细菌剂、引诱剂、杀昆虫剂、杀螨剂线虫剂、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安全剂、肥料或化学信息素中的一种或几种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病害的用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农作物病害为小麦白粉病和葡萄白粉病。

说明书全文

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具体的是涉及含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小麦白粉病由麦类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D.Cf.sp.tritici E.Marchal.)引起,小麦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也危害茎和穗子,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白粉病流行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适宜的环境条件。一般在小麦密度偏大、施氮肥过量的情况下,麦株旺长,植株衰弱,田间湿度大或者发生了倒伏的麦田,发病往往较重。该病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出现发病中心,4月中旬后随气温逐渐回升,病株率迅速增加,在适宜的条件下导致大流行。
[0003] 葡萄白粉病(Uncinula necator)起源于北美洲,遍布于世界各葡萄产区。该病主要危害葡萄的叶片、枝梢及果实等部位,以幼嫩组织受害最重,葡萄白粉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导致葡萄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目前市场上防治葡萄白粉病的农药制剂琳琅满目,加之果农的盲目选择药剂,导致葡萄白粉病抗性日益严重。
[0004] 苯噻菌酯(benzothiostrobin),是华中师范大学研发的一种新型甲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其具有杀菌谱广、杀菌活性高、施用量低、持效期长等优点,兼具治疗和保护作用,可广泛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稻稻曲病、玉米小斑病、柑橘地腐病及蔬菜和瓜果类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褐斑病、黑星病等多种作物真菌性病害,但长期单独使用易使病害产生抗药性。
[0005] 苯菌酮(metrafenone),分子式:C19H21BrO5,化学名称:3-溴-2,3,3,6-四甲氧基-2,6-二甲基二苯酮,是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的二苯酮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子囊菌亚的多种病害,尤其对蔬果类和禾谷类作物白粉病有特效。
[0006] 长期以来,化学防治是防治病害的主要有效手段。然而,近年来由于单一用药和不科学用药,已经导致许多种病原菌对当前使用的农药产生了抗性。白粉病是在许多重要农作物上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较难防治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加之白粉病具有反复多次侵染农作物和一旦发生很快暴发流行的特点,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本发明将苯噻菌酯与苯菌酮进行混配或复配,发现能有效防治多种作物上的白粉病,二者的联合施用,协同增效明显,相对单以活性成分,用药次数和有效成分使用量减少的情况下,防治效果依然极好。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增效作用显著、用药成本低、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作物安全的的杀菌组合物。
[0008]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多种农作物病害的应用,如用于防治白粉病、菌核病、稻曲病、小斑病、霜霉病、灰霉病、褐斑病、黑星病等。
[0009]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0] 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活性成分包括苯噻菌酯与苯菌酮,其中,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重量比为1:60~50:1。
[0011] 进一步的,所述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重量比为1:25~15:1。
[0012] 进一步的,所述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重量比为1:8~5:1。
[0013] 一种含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苯噻菌酯与苯菌酮占组合物的重量百分含量为2%~50%,进一步优选为5%~30%。
[0014]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苯噻菌酯与苯菌酮,还包括农业领域可接受的辅助成分,活性成分辅以辅助成分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
[0015] 进一步的,所述杀菌组合物剂型为乳油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种子处理剂、微囊剂、悬浮乳剂、可分散油悬浮剂。
[0016]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成分包括溶剂、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粘结剂、乳化剂、防腐剂增稠剂以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贮存和使用中稳定以及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试验确定。
[0017]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的施用方式,可以根据目标对象和使用环境的不同来选择,如对作物进行叶面施用、茎施用、根施用和种子处理,具体操作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喷雾、浸泡、弥雾、碰粉、撒播、浇泼、灌根、拌种中的任意一种。
[0018] 本发明所描述的产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依据需要混合使用。
[0019]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还可以与其它活性成分联合施用,例如用于扩大活性谱或防止形成抗性。所述其它活性成分例如杀真菌剂、杀细菌剂、引诱剂、杀昆虫剂、杀螨剂线虫剂、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安全剂、肥料或化学信息素等。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的有益效果为:
[0021] (1)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与单剂相比,杀菌组合物增效作用明显;
[0022] (2)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相比单剂药效提高,可以大幅减少田间用药次数和用药量,进而节省农药产生成本,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
[0023] (3)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的作用机制互不相同,降低了对病原菌的单一选择压,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原菌抗性产生的速度;
[0024] (4)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对农作物白粉病有特效的同时,兼治其他农作物病害,扩大了防治谱。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为更好地描述本发明,提供以下示例性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所提及的内容不能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定,材料配方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被其它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如无特别限定,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的一个例子,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限定为准。
[0026] 一、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0027] 1.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组合制剂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0028] 试验对象:小麦白粉病菌
[0029] 试验方法:采用盆栽法,将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施于备用的小麦苗上,待药液自然干后,在药剂处理后24h,将发病小麦叶片上24h内产生的小麦白粉病菌新鲜孢子均匀抖落接种于处理的小麦苗上,每处理4盆,每盆10株左右,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接种后置于温度(20±5)℃,相对湿70%~90%的温室内培养,4d后进行调查发病情况,并计算病情指数和EC50值。
[0030] 依孙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以混剂中某一单剂为标准药剂(通常选择EC50较低者)进行计算,试验结果如表1:
[0031] 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0032] 理论毒力指数(TTI)=标准药剂毒力指数×标准药剂在混合组配中所占百分比+供试药剂毒力指数×供试药剂在混合组配中所占百分比
[0033] 实际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值/混剂药剂EC50值×100
[0034] 共毒系数(CTC)=实测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100
[0035] 共毒系数分级:CTC>120混剂具有协同增效作用,CTC<80混剂具有拮抗作用80≤CTC≤120混剂具有相加作用。
[0036] 表1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组合制剂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0037]
[0038] 从表1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可知,苯噻菌酯与苯菌酮在1:60~50:1的范围内对小麦白粉病的共毒系数CTC值均在120以上,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当两者配比为6:5时,共毒系数为192.79,协同增效更为显著。
[0039] 2.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组合制剂对葡萄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0040] 试验对象:葡萄白粉病菌
[0041] 试验方法:采用盆栽法,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抑菌率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重复4次。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自然风干,然后移至恒温室,在温度为20~24℃的条件下,培养7d~10d。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处理至少调查30片叶,分级标准为:
[0042] 0级:无病;
[0043]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044]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5%;
[004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5%~25%;
[0046]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5%~50%;
[0047]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75%;
[0048] 1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5%以上;
[0049]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通过防效几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试验结果如表2。
[0050] 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0051] 理论毒力指数(TTI)=标准药剂毒力指数×标准药剂在混合组配中所占百分比+供试药剂毒力指数×供试药剂在混合组配中所占百分比
[0052] 实际毒力指数(ATI)=标准单剂的EC50值/混剂的EC50值×100
[0053] 共毒系数(CTC)=实测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100
[0054] 表2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组合制剂对葡萄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0055]
[0056]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苯噻菌酯与苯菌酮对葡萄白粉病的EC50分别为1.46和2.02,显然苯噻菌酯对葡萄白粉病的生物活性好于苯菌酮,二者重量比在1:60~50:
1的范围对葡萄白粉病的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其中,二者的重量比为5:7时,共毒系数为191.39,协同增效更显著。
[0057] 二、制剂实施例
[0058] 实施例1:48%苯噻菌酯·苯菌酮水分散粒剂(5:7)
[0059]
[0060] 所述水分散粒剂的制备方法为:按上述配方将物料一起经气流粉碎得到所需的粒径,再加入粘结剂,得到制粒用料。将料品定量送进流化床制粒干燥机内经过制粒及干燥后,即可制得48%苯噻菌酯·苯菌酮水分散粒剂。
[0061] 实施例2:33%苯噻菌酯·苯菌酮水分散粒剂(6:5)
[0062]
[0063] 所述水分散粒剂的制备方法为:按上述配方将苯噻菌酯、苯菌酮和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以及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可制得33%苯噻菌酯·苯菌酮水分散粒剂。
[0064] 实施例3:21%苯噻菌酯·苯菌酮可湿性粉剂(2:1)
[0065]
[0066] 将上述物料按配方的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21%苯噻菌酯·苯菌酮可湿性粉剂。
[0067] 实施例4:15%苯噻菌酯·苯菌酮悬浮剂(2:3)
[0068]
[0069] 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砂磨或高速剪切后得到半成品,分析后补加水混合均匀过滤即得15%苯噻菌酯·苯菌酮悬浮剂。
[0070] 实施例5:10%苯噻菌酯·苯菌酮悬浮剂(1:4)
[0071]
[0072] 按上述配方将辅助成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苯噻菌酯和几丁聚糖,继续剪切混合,然后加入卧式砂磨机中研磨,使制剂粒径全部在5微米以下,即可制得10%苯噻菌酯·苯菌酮悬浮剂。
[0073] 实施例6:5%苯噻菌酯·苯菌酮可分散油悬浮剂(1:1)
[0074]
[0075] 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即可制得5%苯噻菌酯·苯菌酮可分散油悬浮剂。
[0076] 三、田间试验
[0077] 1.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组合制剂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0078] 试验对象:小麦白粉病
[0079] 供试药剂:处理药剂为实施例1-3的组合制剂,对照药剂为20%苯噻菌酯悬浮剂和10%苯菌酮悬浮剂,清水为空白对照。
[0080] 试验方法:于小麦拔节期喷药,间隔10d,采用新加坡HD400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均匀喷施于小麦叶片上。
[0081] 调查方法:施药前调查发病基数,第2次施药7d、10d后调查防治效果,分级标准执行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测室《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以病情指数计算防效,试验结果见表3。
[0082]
[0083]
[0084] 表3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组合制剂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0085]
[0086] 田间试验表明,苯噻菌酯与苯菌酮复配组合物能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与单一活性相比,防效明显提高,而不是单一活性成分防效的简单叠加,本发明组合物防效提高,有效成分用药量降低和用药次数减少,节约了用药成本,经济效益显著,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前景。
[0087] 2.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组合制剂对葡萄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处理:
[0088] 试验对象:葡萄白粉病
[0089] 试验药剂:处理药剂为实施例1-3的组合制剂,对照药剂为20%苯噻菌酯悬浮剂和10%苯菌酮悬浮剂,清水为空白对照。
[0090] 试验方法:试验设在广西桂林的某地葡萄园,试验地设24个小区,所有小区的栽培条件一致。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每个处理重复4次。采用MADEB-16手动背负式喷雾器(16L),常规常量喷雾,以叶面叶背完全湿润为标准,共施药1次。于喷药的前一天先调查各处理的病情指数,每小区定株调查5株,于第7和14d调查总叶数和各级病叶数,统计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见下表4。
[0091] 表4苯噻菌酯与苯菌酮组合制剂对葡萄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0092]
[0093] 由表4可以看出,苯噻菌酯与苯菌酮复配后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治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使用量在25克/公顷时,施药后第14d的葡萄白粉病的防效均在85%以上,明显高于单个活性成分的对照药剂。此外,在试验期间,供试药剂对作物安全,无药害发生,未观察到对其它有益生物产生不良影响,表明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0094] 以上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