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农用化学品和农药 / 农药 / 含银果与吡唑醚菌酯的农药组合物

果与吡唑醚菌酯的农药组合物

阅读:795发布:2023-12-21

专利汇可以提供果与吡唑醚菌酯的农药组合物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含 银 果与吡唑醚菌酯的 农药 组合物,该农药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银果和吡唑醚菌酯,银果和吡唑醚菌酯的 质量 份数比例为40:1~1:20,优选比例为30:1~1:10,进一步优选比例为15:1~1:1,更进一步优选比例为9:1和6:1,在该比例范围内银果和吡唑醚菌酯对茄链格孢、番茄叶霉菌、贝伦格葡萄座腔菌的菌丝生长抑制具有增效作用,银果和吡唑醚菌酯可以加工成农药制剂,银果和吡唑醚菌酯占农药制剂的质量份数比例为0.1%-60%,其余为农药助剂,该组合物可用于防治番茄早疫病、番茄叶霉病、苹果轮纹病。,下面是果与吡唑醚菌酯的农药组合物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含果与吡唑醚菌酯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活性成分银果和吡唑醚菌酯,银果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份数比例为40:1~1: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银果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份数比例为30:1~1: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银果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份数比例为15:1~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银果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份数比例为9:1~6: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银果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份数比例为9: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银果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份数比例为6:1。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何一项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银果和吡唑醚菌酯在组合物中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0.1~60%,其余为农药助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农药组合物的剂型是悬浮剂或水分散粒剂。
9.权利要求8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悬浮剂的制备方法是:银果30%、吡唑醚菌酯5%、烷基酚聚乙烯醚12%、烷基磺酸钠5%、阿拉伯胶0.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8%、尿素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和消泡剂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即可制得35%银果·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
10.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银果的农药组合物在防治番茄早疫病、番茄叶霉病、苹果轮纹病上的应用。

说明书全文

果与吡唑醚菌酯的农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增效农药组合物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含有活性成分银果和吡唑醚菌酯的增效农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银果,化学名邻烯丙基苯酚,又称绿帝、2-Allylphenol、2-烯丙基苯酚,CAS号:1745-81-9。银果对几乎所有的真菌病害都有效,尤其对番茄、草莓的灰霉、白粉病,果树的斑点落叶病、腐烂病、干腐病等病害防效显著,对蔬菜、小麦、园林、花卉和草坪的主要病害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0003] 吡唑醚菌酯,英文通用名称Pyraclostrobin,为甲丙烯酸酯类广谱杀菌剂,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作用,对子囊菌亚、半知菌亚门、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多数植物病原物均具有杀菌活性。吡唑醚菌酯主要用于防治病原物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如作物白粉病、锈病、霜霉病、晚疫病、灰霉病、炭疽病、菌核病等病害,同时对植物具有健康作用,延缓内源乙烯的产出,抵抗植物衰老。
[0004] 番茄叶霉病在番茄的叶、茎、花、果实上,都会出现症状,但是常见症状是发生在叶片上,初期在叶片背面出现一些退绿斑,后期变为灰色或黑紫色的不规则形霉层,叶片正面在相应的部位退绿变黄,严重时,叶片常出现干枯卷缩。从发病的顺序看,经常从植株下部向上蔓延、温度从9℃到34℃之间,病原都能生长发育,发育的最适温度是20~25℃。在最适温度且湿度较大(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仅需10天到半月就可普遍发病。番茄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斑点,叶背面出现灰白色霉层,后霉层变为淡褐至深褐色;湿度大时,叶片表面病斑也可长出霉层。病害常由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发病严重时霉层布满叶背,叶片卷曲,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嫩茎和果柄上也可产生相似的病斑,花器发病易脱落。果实发病,果蒂附近或果面上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斑,硬化凹陷,不能食用。番茄叶霉病病原为番茄叶霉菌(Cladosporium flvum(Cooke)Cif.),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于种皮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从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以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另外,播种带菌的种子也可引起初侵染。该病有多次再侵染,病菌萌发后,从寄主叶背面的气孔侵入,菌丝在细胞间蔓延,并产生吸器伸入细胞内吸取分和养分,形成病斑。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斑上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不断再侵染。病菌也可从萼片、花梗的气孔侵入,并能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上。
[0005] 苹果轮纹病是苹果枝干和果实重要病害之一,常与干腐病、炭疽病等混合发生,病原为梨生囊孢壳,无性世代为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越冬,是初次侵染和连续侵染的主要菌源。于春季开始活动,随雨传播到枝条上。在果实生长初期,因为有各种保护机制,病菌无法侵染。在果实膨大期之后,病菌均能侵入,其中从7月中旬到8月上旬侵染最多。侵染枝条的病菌,一般从5月份开始从皮孔侵染,并逐步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新病斑,翌年病斑继续扩大,形成病瘤,多个病瘤连成一片则变现为粗皮。在果园,树冠外围的果实及光照好的山坡地,发病早;树冠内膛果,光照不好的果园,果实发病相对较晚。气温高于20℃,相对湿度高于75%或连续降雨,雨量达10mm以上时,有利于病菌繁殖和田问孢子大量散布及侵入,病害严重发生。山间窝风、空气湿度大、夜间易结露的果园,较坡地向阳、通风透光好的果园发病多;新建果园在病重老果园的下风向,离得越近,发病越多。果园管理差,树势衰弱,重黏壤土和红黏土,偏酸性土壤上的植株易发病,被害虫严重为害的枝干或果实发病重。
[0006] 番茄早疫病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都有发生,其最主要特征是不论发生在果实、叶片或主茎上的病斑,都有明显的轮纹,所以又被称作轮纹病。果实病斑常在果蒂附近,茎部病斑常在分杈处,叶部病斑发生在叶肉上。
[0007] 番茄早疫病病原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有隔膜。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束生,每束1~5根,梗圆筒形或短杆状,暗褐色,具隔膜1~4个,大小30.6~104*4.3~9.19微米,直或较直,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或倒棒形,淡黄色,孢子大小85.6~146.5*11.7~22微米,纵隔1~9个,横隔7~13个,顶端长有较长的喙,无色,多数具1~3个横隔,大小6.3~74*3~7.4微米。病菌发育温限1~45℃,
26~28℃最适。
[0008] 茄链格孢除侵染番茄外,还可侵染铃薯、茄子、辣椒等作物,其主要侵染体是分生孢子。这种棒状的分生孢子晕暗褐色,通过气流、微风、雨水溅流,传染到寄主上,通过气孔、伤口或者从表皮直接侵入。在体内繁殖多量的菌丝,然后产生孢子梗,进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一季作物收获后,病原以形成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组织落入土壤中进行越冬。有的分生孢子可残留在种皮上,随种子一起越冬。
[0009] 农药的单一使用会带来抗性风险,农药复配是解决抗性问题的有效途径。
[0010] 开发新品杀菌剂价格昂贵、周期长,而相比之下,开发与研究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复配与混配具有投资小、研制周期短而受到国内外的重视,纷纷加大研制度。
[0011] 银果和吡唑醚菌酯的组合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含银果和吡唑醚菌酯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番茄叶霉病、番茄早疫病、苹果轮纹病,也可以用于防治其他病原物真菌引起的作物(黄瓜、大豆、花生除外)病害。
[0013]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4] 一种含银果的农药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银果和吡唑醚菌酯,银果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份数比例为40:1~1:20,优选比例为30:1~1:10,进一步优选比例为15:1~1:1,更进一步优选比例为9:1~6:1。
[0015] 所述的含有银果和吡唑醚菌酯的农药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银果和吡唑醚菌酯,还含有农药助剂,以便于加工成农药助剂,其中银果和吡唑醚菌酯在组合物中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0.1~60%,其余为农药助剂。
[0016] 所述的含有银果和吡唑醚菌酯的农药组合物,可以加工成水悬浮剂、水分散粒剂。
[0017] 所述水悬浮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银果0.1~40%,吡唑醚菌酯0.1~20%,有效成分总含量不大于50%,分散剂0.2~18%、湿润剂0.2~8%、增稠剂0.1~1%、防冻剂0.1~2%,去离子水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后,在水系介质中形成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水悬浮剂。
[0018] 所述水分散粒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银果0.01~60%,吡唑醚菌酯0.01~60%、分散剂0.1~15%、崩解剂0.1~10%、润湿剂0.1~7%,固体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水分散粒剂。
[0019] 所述的助剂成分为崩解剂、固体载体、润湿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渗透剂等,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的试验确定。
[0020] 所述的含银果的农药组合物适用于防治苹果树轮纹病、番茄叶霉病、番茄早疫病,也可以用于防治其他由病原物真菌引起的作物病害(黄瓜、大豆、花生除外)。
[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0022] 1、银果和吡唑醚菌酯在一定比例范围内复配对茄链格孢、番茄叶霉菌、贝伦格葡萄座腔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具有增效作用。
[0023] 2、银果和吡唑醚菌酯两种有效成分复配,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使用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延缓了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农药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按照孙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协同作用,即CTC≤80为协同拮抗作用,80<CTC<120为协同拮抗作用,CTC≥120为协同增效作用。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的LC50/供试药剂的L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的毒力指数×混剂中A药剂的百分含量+B药剂的毒力指数×混剂中B药剂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0025]
[0026] 实施例一 银果与吡唑醚菌酯对灰番茄叶霉菌(Cladosporium flvum(Cooke)Cif.)的室内毒力测定,(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参照NY/T 1156.2-2006;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参照NY/T 1156.6-2006)。
[0027] 表1 银果与吡唑醚菌酯对番茄叶霉菌(Cladosporium flvum(Cooke)Cif.)的室内毒力测定
[0028]供试药剂 配比 LC50(μg/ml) ATI TTI CTC
银果 - 10.116 100.00    
吡唑醚菌酯 - 0.059 17145.76    
银果:吡唑醚菌酯 40:1 2.234 452.82 515.75 87.80
银果:吡唑醚菌酯 30:1 1.155 875.84 649.86 134.77
银果:吡唑醚菌酯 15:1 0.584 1732.19 1165.36 148.64
银果:吡唑醚菌酯 9:1 0.312 3242.31 1804.58 179.67
银果:吡唑醚菌酯 6:1 0.229 4417.47 2535.11 174.25
银果:吡唑醚菌酯 1:1 0.084 12042.86 8622.88 139.66
银果:吡唑醚菌酯 1:5 0.054 18733.33 14304.80 130.96
银果:吡唑醚菌酯 1:10 0.052 19453.85 15596.15 124.73
银果:吡唑醚菌酯 1:15 0.062 16316.13 16080.40 101.47
银果:吡唑醚菌酯 1:20 0.099 10218.18 16334.06 62.56
[0029] 表1记载的数据结果表明,银果与吡唑醚菌酯质量份数比例在30:1~1:10范围内对番茄叶霉菌(Cladosporium flvum(Cooke)Cif.)的菌丝生长抑制具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大于120;银果与吡唑醚菌酯质量份数比例在15:1~1:5范围内对番茄叶霉菌(Cladosporium flvum(Cooke)Cif.)的菌丝生长抑制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大于139;银果与吡唑醚菌酯质量份数比例在9:1~6:1范围内对番茄叶霉菌(Cladosporium flvum(Cooke)Cif.)的菌丝生长抑制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大于170;而银果与吡唑醚菌酯质量份数比例为请1:15~1:20以及40:1对番茄叶霉菌(Cladosporium flvum(Cooke)Cif.)的菌丝生长抑制没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小于120。
[0030] 实施例二  银果与吡唑醚菌酯对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的室内毒力测定(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参照NY/T 1156.2-2006;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参照NY/T 1156.6-2006)。
[0031] 表2 银果与吡唑醚菌酯对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的室内毒力测定。
[0032]供试药剂 配比 LC50(μg/ml) ATI TTI CTC
银果 - 8.146 100.00    
吡唑醚菌酯 - 0.038 21436.84    
银果:吡唑醚菌酯 40:1 1.203 677.14 620.41 109.14
银果:吡唑醚菌酯 30:1 0.834 976.74 788.29 123.91
银果:吡唑醚菌酯 15:1 0.393 2072.77 1433.55 144.59
银果:吡唑醚菌酯 9:1 0.227 3588.55 2233.68 160.66
银果:吡唑醚菌酯 6:1 0.169 4820.12 3148.12 153.11
银果:吡唑醚菌酯 1:1 0.057 14291.23 10768.42 132.71
银果:吡唑醚菌酯 1:5 0.036 22627.78 17880.70 126.55
银果:吡唑醚菌酯 1:10 0.034 23958.82 19497.13 122.88
银果:吡唑醚菌酯 1:15 0.048 16970.83 20103.29 84.42
银果:吡唑醚菌酯 1:20 0.077 10579.22 20420.80 51.81
[0033] 表2记载的数据结果表明,银果与吡唑醚菌酯质量份数比例在30:1~1:10范围内对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菌丝生长抑制具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大于120;银果与吡唑醚菌酯质量份数比例在15:1~1:1范围内对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的菌丝生长抑制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大于130;银果与吡唑醚菌酯质量份数比例在9:1~6:1范围内对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的菌丝生长抑制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大于150;而银果与吡唑醚菌酯质量份数比例为1:15~1:20以及40:1对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的菌丝生长抑制没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小于120。
[0034] 实施例三 银果与吡唑醚菌酯对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的室内毒力测定(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参照NY/T 1156.2-2006;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参照NY/T 1156.6-2006)。
[0035] 表3 银果与吡唑醚菌酯对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的室内毒力测定。
[0036]供试药剂 配比 LC50(μg/ml) ATI TTI CTC
银果 - 16.885 100.00    
吡唑醚菌酯 - 1.326 1273.38    
银果:吡唑醚菌酯 40:1 12.384 136.35 128.62 106.01
银果:吡唑醚菌酯 30:1 10.169 166.04 137.85 120.45
银果:吡唑醚菌酯 15:1 6.335 266.54 173.34 153.77
银果:吡唑醚菌酯 9:1 4.148 407.06 217.34 187.30
银果:吡唑醚菌酯 6:1 3.225 523.57 267.63 195.63
银果:吡唑醚菌酯 1:1 1.598 1056.63 686.69 153.87
银果:吡唑醚菌酯 1:5 1.222 1381.75 1077.82 128.20
银果:吡唑醚菌酯 1:10 1.195 1412.97 1166.71 121.11
银果:吡唑醚菌酯 1:15 1.144 1475.96 1200.04 122.99
银果:吡唑醚菌酯 1:20 1.587 1063.96 1217.50 87.39
[0037] 表3记载的数据结果表明,银果与吡唑醚菌酯质量份数比例在30:1~1:15范围内对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菌丝生长抑制具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大于120;银果与吡唑醚菌酯质量份数比例在15:1~1:1范围内对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的菌丝生长抑制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大于150;银果与吡唑醚菌酯质量份数比例在9:1~6:1范围内对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的菌丝生长抑制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大于180;而银果与吡唑醚菌酯质量份数比例为1:20以及40:1对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的菌丝生长抑制没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小于120。
[0038] 实施例四 35%银果·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0039] 称取银果30%、吡唑醚菌酯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2%、烷基磺酸钠5%、阿拉伯胶0.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8%、尿素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和消泡剂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即可制得35%银果·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
[0040] 实施例五 70%银果·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0041] 称取银果60%、吡唑醚菌酯10%、6%二丁基磺酸钠、7%茶枯粉、6%木质素磺酸钠、4%酸氢钠、余量白炭黑;上述原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过挤压、造粒、干燥,并经筛分步骤制得60%银果·1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0042] 实施例六 实施例四所得35%银果·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实施例五所得70%银果·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番茄叶霉病、番茄早疫病田间药效试验,于叶霉病、早疫病发生初期施药,每亩兑水30千克茎叶喷雾(GBT 17980.111-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11部分杀菌剂防治番茄叶霉病;GBT 17980.31-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番茄早疫病和晚疫病)。
[0043] 表4 各处理药剂防番茄叶霉病病、番茄早疫病田间药效试验(药后15天调查)[0044]
[0045] 表4结果表明,35%银果·吡唑醚菌酯悬浮剂、70%银果·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90克/公顷对番茄叶霉病、番茄早疫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0046] 实施例七 实施例四所得35%银果·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实施例五所得70%银果·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苹果轮纹病田间药效试验(GBT 17980.118-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18部分杀菌剂防治苹果轮纹病)
[0047] 表5 各处理药剂防治苹果轮纹病田间药效试验
[0048]
[0049] 表5结果表明,35%银果·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稀释1500倍、70%银果·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稀释3000倍,涂抹法防治苹果树腐烂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0050] 实施例八 50%银果·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0051] 称取银果45%、吡唑醚菌酯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2%、烷基磺酸钠5%、阿拉伯胶0.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8%、尿素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和消泡剂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即可制得50%银果·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
[0052] 实施例九 20%银果·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0053] 称取银果18%、吡唑醚菌酯2%、6%二丁基萘磺酸钠、7%茶枯粉、6%木质素磺酸钠、4%碳酸氢钠、余量白炭黑;上述原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过挤压、造粒、干燥,并经筛分步骤制得18%银果·2%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