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
聚乙烯亚胺衍生物纳米中空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
CN200710048362.8 |
2007-01-31 |
CN100462135C |
2009-02-18 |
顾忠伟; 王伟; 杨军校 |
一种聚乙烯亚胺衍生物纳米中空微球,球壳为枝化聚乙烯亚胺中的胺基被酯键连接形成的交联聚合物,粒径为50nm~200nm,真空干燥后放入密闭容器中,在室温、干燥环境下保存。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依次如下:(1)纳米级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2)二氧化硅微球的修饰;(3)聚乙烯亚胺壳层的形成;(4)聚乙烯亚胺壳层的交联;(5)二氧化硅核的刻蚀。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聚乙烯亚胺衍生物纳米中空微球空腔的大小、球壳的厚度易于控制,同一批次制备的聚乙烯亚胺衍生物纳米中空微球的粒径之差仅在±10%。 |
142 |
用于气溶胶传递的聚乙烯亚胺:DNA制剂 |
CN00807786.X |
2000-03-31 |
CN1354678A |
2002-06-19 |
C·L·小登莫尔; J·V·奈特; J·C·沃尔德莱普; F·M·奥森; B·M·金西 |
本发明显示聚阳离子非脂类:DNA制剂能抵抗喷雾器引起的降解,并且在体内的转染性呼吸道中比脂类基底的制剂的专一性和效力都高得多。本文的结果显示,当用喷射喷雾器在体内传递时,聚乙烯亚胺(PEI)制剂的效力比先前基于脂类的制剂的约高10倍。因此,本文提供了用于通过呼吸道靶向基因治疗的气溶胶化的、聚乙烯亚胺基底的制剂。 |
143 |
一种酞菁-聚乙烯亚胺光动力抗菌纳米粒 |
CN202410927382.6 |
2024-07-11 |
CN118903448A |
2024-11-08 |
陈李云; 李秀梅; 蔺海莉; 黄明东; 徐芃; 江龙光; 袁彩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酞菁‑聚乙烯亚胺光动力抗菌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采用溶剂热法,以四羧基酞菁锌为骨架,利用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PEI)作为桥连基团,制备酞菁‑聚乙烯亚胺的光动力抗菌纳米粒(PEI‑NPs),有效提高了四羧基酞菁锌的抗菌性能和PEI的生物相容性,为治疗伤口细菌感染等领域提供了一种抗菌材料。 |
144 |
一种聚乙烯亚胺核酸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202410444119.1 |
2024-04-12 |
CN118307773A |
2024-07-09 |
田华雨; 郝凯 |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改性与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乙烯亚胺核酸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聚乙烯亚胺核酸载体具有式Ⅰ所示结构。本发明利用含溴化合物和氨基之间高效的亲核取代反应,将具有疏水基团、氢键基团、亲水基团等功能基团快速引入到PEI的主链,并进一步将制备得到的系列改性PEI应用于基因转染试剂的开发,在293、CHO、HeLa、MCF‑7、DC2.4、HpG2、B16F10等多种细胞中均取得了优异的基因转染效果,并降低了其细胞毒性。 |
145 |
一种聚乙烯亚胺复合染料纳米球的制备方法 |
CN202210377274.7 |
2022-04-12 |
CN114775306B |
2023-12-22 |
房宽峻; 张帅; 刘秀明 |
一种聚乙烯亚胺复合染料纳米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将阳离子聚合物纳米球置于活性染料的水溶液中,得到染料纳米球溶液;将染料纳米球溶液滴加进入聚乙烯亚胺水溶液中,得到混合溶液;混合溶液的pH为3~9;在室温下搅拌;经过提纯,干燥即得到聚乙烯亚胺复合染料纳米球。本制备方法最后得到的聚乙烯亚胺复合染料纳米球单分散性性较好,粒径均一,呈现正的Zeta电位(20~60mV),表面具有不同厚度(0.5~10nm)的包覆层,可以直接用于棉织物的着色;本发明制备的聚乙烯亚胺复合染料纳米球与改性前的染料纳米球相比,具有较高的染料负载量以及染料牢固性,解决了后续使用过程中染料的泄露和浪费问题。 |
146 |
一种单宁-聚乙烯亚胺复合材料及其用途 |
CN202010051811.X |
2020-01-17 |
CN111229176B |
2023-03-03 |
蒋文艳; 邢钇浩; 莫磊兴; 王天顺; 廖洁; 陈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由单宁和聚乙烯亚胺作用合成的单宁‑聚乙烯亚胺复合材料,并公开了该单宁‑聚乙烯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单宁‑聚乙烯亚胺复合材料由单宁和聚乙烯亚胺复合而得,对重金属离子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在重金属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单宁具有大量的酚羟基,聚乙烯亚胺中含有大量的伯胺、仲胺和叔胺,两种功能物质通过氢键作用合成复合材料,并且不引入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是一种绿色可行的合成方法。 |
147 |
一种聚乙烯亚胺-纤维素复合凝胶的用途 |
CN202210507722.0 |
2022-05-10 |
CN114766477A |
2022-07-22 |
孟琴; 沈冲; 吴升冬; 卢丹; 肖海峰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乙烯亚胺‑纤维素复合凝胶的用途,主要包括杀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瓜类蔓枯菌(Mycosphaerella melonis)、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链格孢菌(Alternaria)、腐霉菌(Pythium sp)、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等。该复合凝胶能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瓜类蔓枯病,还可用于防止青霉菌、链格孢菌、腐霉菌和酿酒酵母导致的水果和蔬菜腐烂。该聚乙烯亚胺‑纤维素复合凝胶的组成成分包括1‑10wt%的纤维素衍生物(即氧化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1‑10wt%的聚乙烯亚胺。两者通过酰胺化反应和席夫碱反应中的一种制备而得。由于其对动物细胞几乎没有毒性,从而在作为植物抗菌剂和果蔬防腐剂方面的应用中具有较好的人体安全性。 |
148 |
一种不加催化剂合成支化聚乙烯亚胺的方法 |
CN202210212872.9 |
2022-03-04 |
CN114539522A |
2022-05-27 |
谢兴益; 张文 |
本发明公开一种不加酸催化剂制备聚乙烯亚胺的方法。该方法的工艺步骤和条件为:将1摩尔份的EI溶于水中,使其质量浓度为10%~50%,加入0~0.1摩尔份的含活泼氢的化合物,在50~120℃反应12~36小时;所述含活泼氢的化合物为乙二胺、乙醇胺、哌嗪、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中的至少一种;然后将所得反应混合物减压脱水、真空干燥得到透明粘稠液体状产品。 |
149 |
一种新型固体催化剂制备聚乙烯亚胺的方法 |
CN202210032566.7 |
2022-01-12 |
CN114213656A |
2022-03-22 |
沈健; 谢彤; 陈永军; 陆兴旺 |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固体催化剂制备聚乙烯亚胺的方法,包括:在溶剂、固体催化剂及底剂的存在下,于一定反应条件下使乙烯亚胺发生聚合制得聚乙烯亚胺;其中,所述固体催化剂通过20‑35重量份的固体催化载体和20‑55重量份的水溶性酸性化合物在20‑80℃制备得到。本发明首先通过改性催化剂,然后将其用于聚乙烯亚胺的制备;本发明的制备条件易于控制且反应温和,制备得到的聚乙烯亚胺产品不需要后续进行纯化处理,绿色环保;此外,通过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固体催化剂可多次重复使用且能够得到分子量分布均一的聚乙烯亚胺产品。 |
150 |
一种聚乙烯亚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202110912821.2 |
2021-08-10 |
CN113603886A |
2021-11-05 |
宋万通; 赵佳雨; 徐玉笛; 高雨茜; 汤朝晖; 陈学思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乙烯亚胺衍生物,由PEI与含氮杂环小分子键合得到。与PEI相比,本发明提供的PEI衍生物材料能够降低PEI的毒性,并具有刺激固有免疫响应的功能。本发明提供的PEI衍生物材料可以通过简单混合来担载蛋白或mRNA抗原,制备新型疫苗,由于载体本身具有免疫刺激功能,其可以简化疫苗设计,提高疫苗响应率;本发明提供的PEI衍生物还可以用于mRNA、DNA的转染载体,且可以在降低PEI毒性的前提下实现更优的细胞转染效率。 |
151 |
一种含硅聚乙烯亚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202110432150.X |
2021-04-21 |
CN113185827A |
2021-07-30 |
李昌珠; 刘汝宽; 肖志红; 刘思思; 李力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硅聚乙烯亚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先制备含PEI和水溶性硅酸盐混合溶液,再加入聚醚混合均匀,并依次通过静置、洗涤、干燥获得了一种含硅PEI复合材料;除了传统的吸水效率及除去重金属能力外,该复合材料解决了传统含硅PEI复合材料没有弹性和柔韧性的难题,在弯曲和压缩之后,可以恢复原始形状;并且,产品形状可根据所需进行任意调控,该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容易操作,无需加热或冷却,实用性强,易实现工业化推广。 |
152 |
治疗产品中聚乙烯亚胺含量的检测方法 |
CN202010939657.X |
2020-09-09 |
CN112255326A |
2021-01-22 |
党金玲; 郑琳松; 贾国栋; 由庆睿; 潘讴东; 吴周凯凯; 陈井波 |
本发明涉及治疗产品中聚乙烯亚胺含量的检测方法,治疗产品中聚乙烯亚胺含量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聚乙烯亚胺对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雾式检测器联用技术检测对照品;获取待测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雾式检测器联用技术检测待测品;比对对照品和待测品的检测结果,获得待测品中聚乙烯亚胺的含量。上述方法能够准确检测治疗产品中聚乙烯亚胺含量。 |
153 |
修饰的聚乙烯亚胺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
CN202010833114.X |
2020-08-18 |
CN112142972A |
2020-12-29 |
汤新景; 范馨莉 |
本发明公开了修饰的聚乙烯亚胺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将Triton X‑100缀合到聚乙烯亚胺上得到PEI‑Triton‑N载体。体外细胞评价表明,该载体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及稳定性;细胞转染效果实验表明,该载体表现出高效、低毒的基因递送能力,能显著提高包括难转染的皮肤永生化细胞HaCaT在内的多种细胞的基因转染效率,是一种优秀的体外转染试剂;体内毒性实验表明,该载体没有明显的全身毒性;小鼠皮肤局部给药的基因递送实验结果表明,该载体具有良好的局部给药基因递送能力,是一种良好的局部给药基因递送载体。 |
154 |
一种提高聚乙烯亚胺抗大肠杆菌性能的方法 |
CN201710792300.1 |
2017-09-05 |
CN107397961B |
2020-10-16 |
刘梅; 李娇; 李宣仪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聚乙烯亚胺抗大肠杆菌性能的方法,该方法是在分支型聚乙烯亚胺上修饰甘露糖,修饰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成本低廉,甘露糖修饰后的聚乙烯亚胺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10μg/mL,相比聚乙烯亚胺(220μg/mL)降低了22倍;同时,在HeLa细胞中加入500μg/mL抗菌药物培养24h后,加入甘露糖修饰的聚乙烯亚胺的细胞活力保持在75%,而加入聚乙烯亚胺的细胞活力下降至56%。因此,本发明方法显著提高了聚乙烯亚胺对大肠杆菌的杀菌率,并降低了细胞毒性。 |
155 |
疏水改性聚乙烯亚胺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及应用 |
CN201810198265.5 |
2018-03-09 |
CN108355472B |
2020-09-29 |
谢兴益; 龙远铸 |
本发明提供一种疏水链接枝的聚乙烯亚胺作为CO2的吸收剂,用于室温吸收空气中的CO2或者在较高温度下吸收工厂燃烧废气中的CO2,以降低CO2的排放,防止或缓解全球变暖。其中的疏水链含量为3%~70%,所说的疏水链含有聚环氧丙烷、聚氧杂环丁烷或聚四氢呋喃的至少一个重复单元,或者含有硅烷或硅氧烷,或者含有碳原子数为1到22的烃基或含氟烷基。该疏水链与聚乙烯亚胺热力学不相容,可以产生微相分离结构,疏水的微区提供了额外的CO2的快速扩散通道,使材料本体中的聚乙烯亚胺链节也可以很快参与吸收CO2。疏水链接枝聚乙烯亚胺与未改性的聚乙烯亚胺相比,CO2的吸收速率大大提高。 |
156 |
一种磺化聚乙烯亚胺、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 |
CN202010024263.1 |
2020-01-10 |
CN111187413A |
2020-05-22 |
丁金成; 吴慧青; 武培怡 |
本发明涉及一种磺化聚乙烯亚胺、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磺化聚乙烯亚胺由聚乙烯亚胺与磺酸内脂的开环反应获得。将磺化聚乙烯亚胺作为水相单体通过界面聚合制备疏松纳滤膜。由于磺酸基团的引入导致单体极性提升,降低其在油相的溶解度从而抑制界面聚合过程,最终获得具有疏松结构的聚酰胺分离表层。基于磺化聚乙烯亚胺独特的结构和性质,所制备的纳滤膜具有高水通量、高染料截留以及高盐渗透的特性,适用于印染废水的处理。 |
157 |
一种高分子量支状聚乙烯亚胺的制备方法 |
CN202010008056.7 |
2020-01-06 |
CN111100292A |
2020-05-05 |
冉锋; 王炳帅; 周彦玉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分子量支状聚乙烯亚胺的制备方法。由具有支化结构的脂肪族聚酰胺、乙烯亚胺和式(I)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经低温聚合反应制得。本发明制备的高分子量支状聚乙烯亚胺具有支状结构,同时具有高分子量,经低温聚合得到。本发明制备的高分子量支化聚乙烯亚胺,在保留了聚乙烯亚胺特性的同时引入了伯胺、仲胺基团的高反应性以及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聚氧乙烯醚链段的亲油性。 |
158 |
聚乙烯亚胺类堵水调剖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201610832395.0 |
2016-09-19 |
CN106634907B |
2020-01-03 |
王涛; 汪庐山; 崔文富; 韦雪; 唐培忠; 徐鹏; 胡秋平; 刘丛玮; 朱妍婷; 卢小娟 |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乙烯亚胺类堵水调剖剂,其由以下组分构成: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0.05%‑5%,交联剂聚乙烯亚胺0.01%‑0.5%,延缓成胶剂0.05%‑1%,稳定剂0.1%‑3%,调节剂0.01%‑0.05%,余量为水,各组分之和为100%,以重量百分比计。本发明还涉及所述的聚乙烯亚胺类堵水调剖剂的制备方法。 |
159 |
交联型改性聚乙烯亚胺固态电解质及其应用 |
CN201910336089.1 |
2019-04-24 |
CN110071328A |
2019-07-30 |
张灵志; 方应军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联型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其原料包括改性聚乙烯亚胺、交联剂和锂盐,由改性聚乙烯亚胺、交联剂和锂盐经加热交联反应形成互穿网络型材料;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离子电导率和电化学窗口,可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或太阳能电池等电化学储能器件。 |
160 |
一种以聚乙烯亚胺为碳源合成碳量子点的方法 |
CN201710145434.4 |
2017-03-13 |
CN106829922B |
2019-06-07 |
韩冰雁; 李莹; 于明波; 彭婷婷; 胡茜茜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聚乙烯亚胺为碳源合成碳量子点的方法,属于荧光纳米材料的制备领域。将浓度为0.1~0.3g/ml的聚乙烯亚胺溶液加入反应釜中,继续向反应釜中加入水,混匀,聚乙烯亚胺溶液与水的体积比为1:3~5;调节pH至3~5,在170~190℃温度条件下反应4~7h,即得碳量子点。本发明通过以聚乙烯亚胺为碳源通过水热法实现碳量子点的合成,与现有技术比,具有稳定性强、荧光强度高且便于后期修饰的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