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小尺寸人造卫星-“CARD-SAT” |
CN201980020960.5 |
2019-02-13 |
CN111936389B |
2024-02-20 |
A·托图 |
人造卫星“Card‑Sat”包括框架(1)、上盖(2)和下盖(3),所述盖(2,3)都被固定至框架(1),框架(1)、上盖(2)和下盖(3)限定大致上平行六面体形的腔室(5),卫星进一步包括固定至上盖(2)和下盖(3)的相对于腔室(5)的外表面上的太阳能电池(6),以及集成于上盖(2)或下盖(3)中的至少一个的相对于腔室(5)的内表面上的航空电子系统(7)。 |
22 |
基于人造卫星的星光定位导航方法 |
CN202110484592.9 |
2021-04-30 |
CN113984069B |
2023-06-06 |
闵昌万; 武斌; 郭振西; 郑榕; 李萌萌; 杨明; 季登高 |
本发明涉及基于人造卫星的星光定位导航方法,首先采用星敏感器观测空间中三颗卫星,根据卫星星历获得所观测三颗卫星的位置坐标,并计算任意两颗卫星的相对距离;采用星敏感器测量三颗卫星相对星敏感器的单位方向矢量,并计算任意两颗卫星相对星敏感器的张角;计算星敏感器与每颗卫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根据三颗卫星位置坐标以及星敏感器与每颗卫星之间的相对距离,计算出星敏感器位置,即实现了飞行器的自主定位。本发明将星敏感器功能进行扩展,在传统实现自主定姿的基础上,实现了自主定位,不增加额外设备,不占用额外空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性。 |
23 |
一种人造卫星构型的外包络设计方法 |
CN201910305125.8 |
2019-04-16 |
CN110069845B |
2022-09-27 |
范磊; 吴峰莉; 李建朋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造卫星构型的外包络设计方法,包括步骤一:确定卫星运载状态总高H;步骤二:火箭整流罩内卫星正投影矩形截面的数学建模;步骤三:求解使得投影截面积S极大值存在的W值和L值;步骤四:根据其他约束条件完善卫星外包络设计。本发明将三维空间布局问题,转变为二维平面问题,降低了求解难度。将三维空间容限极大问题转变为平面曲线极大值问题,降低了运算量。将数学计算引入到卫星总体设计工作,降低对个人主观经验依赖。将以往依靠个人主观经验解决的问题转换成数学语言表达,提高设计工作效率,提高了设计工作精度。 |
24 |
基于人造卫星的星光定位导航方法 |
CN202110484592.9 |
2021-04-30 |
CN113984069A |
2022-01-28 |
闵昌万; 武斌; 郭振西; 郑榕; 李萌萌; 杨明; 季登高 |
本发明涉及基于人造卫星的星光定位导航方法,首先采用星敏感器观测空间中三颗卫星,根据卫星星历获得所观测三颗卫星的位置坐标,并计算任意两颗卫星的相对距离;采用星敏感器测量三颗卫星相对星敏感器的单位方向矢量,并计算任意两颗卫星相对星敏感器的张角;计算星敏感器与每颗卫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根据三颗卫星位置坐标以及星敏感器与每颗卫星之间的相对距离,计算出星敏感器位置,即实现了飞行器的自主定位。本发明将星敏感器功能进行扩展,在传统实现自主定姿的基础上,实现了自主定位,不增加额外设备,不占用额外空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性。 |
25 |
小型人造卫星的推进系统 |
CN201680057854.0 |
2016-07-25 |
CN108367815B |
2021-11-26 |
卢卡·罗塞蒂尼; 孔卡洛·丹尼尔·阿尔巴诺·洛佩斯 |
一种推进系统,其用于小型人造卫星,所述推进系统包括:多个发动机(2),其能够固定至卫星(100)的框架(101);控制单元(3),其功能性地连接至所述发动机(2),用于发送至少一个启动信号(AS),以启动至少一个发动机(2);所述系统至少能够在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之间选择性地配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配置中,至少一个所述发动机(2)被启动,用于校正所述卫星(100)的轨道,在所述第二配置中,至少一个所述发动机(2)被启动,用于将所述卫星(100)相对其他相邻的卫星分散。 |
26 |
小尺寸人造卫星-“CARD-SAT” |
CN201980020960.5 |
2019-02-13 |
CN111936389A |
2020-11-13 |
A·托图 |
人造卫星“Card‑Sat”包括框架(1)、上盖(2)和下盖(3),所述盖(2,3)都被固定至框架(1),框架(1)、上盖(2)和下盖(3)限定大致上平行六面体形的腔室(5),卫星进一步包括固定至上盖(2)和下盖(3)的相对于腔室(5)的外表面上的太阳能电池(6),以及集成于上盖(2)或下盖(3)中的至少一个的相对于腔室(5)的内表面上的航空电子系统(7)。 |
27 |
小型人造卫星的推进系统 |
CN201680057854.0 |
2016-07-25 |
CN108367815A |
2018-08-03 |
卢卡·罗塞蒂尼; 孔卡洛·丹尼尔·阿尔巴诺·洛佩斯 |
一种推进系统,其用于小型人造卫星,所述推进系统包括:多个发动机(2),其能够固定至卫星(100)的框架(101);控制单元(3),其功能性地连接至所述发动机(2),用于发送至少一个启动信号(AS),以启动至少一个发动机(2);所述系统至少能够在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之间选择性地配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配置中,至少一个所述发动机(2)被启动,用于校正所述卫星(100)的轨道,在所述第二配置中,至少一个所述发动机(2)被启动,用于将所述卫星(100)相对其他相邻的卫星分散。 |
28 |
用于运动或移除人造卫星的设备 |
CN201280035941.8 |
2012-07-18 |
CN103732496B |
2015-10-14 |
卢卡·罗塞蒂尼; 朱塞佩·朱瑟夫·图西万德; 雷纳托·帕内西; 托马斯·帕诺佐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发射太空卫星(20’,20”)之前出于使所述卫星重新入轨和/或使所述卫星返回地球的目的而与太空卫星(20’,20”)联接的设备(10、20、40、50)。该设备包括:用于对设备(10、20、40、50)进行控制的装置;与控制装置操作性地连接的推进装置;与控制装置操作性地连接的用于接收控制信号的装置;用于将设备(10、20、40、50)电气发动的装置;用于在发射卫星(20’,20”)之前将设备(10、20、40、50)与所述卫星(20’,20”)机械地联接的装置(310、320、330、340’、340”、350、360)。当接收到用于将卫星(20’,20”)脱离轨道并且将卫星(20’,20”)转移至给定轨道的控制信号时,由控制装置启动推进装置。 |
29 |
一种用于人造卫星的辐射屏蔽组件 |
CN201410037742.1 |
2014-01-26 |
CN103723289A |
2014-04-16 |
金锋; 孔祥军; 金桂勇; 王燕春; 戎世文 |
一种用于人造卫星的辐射屏蔽组件,包括钛金属层、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层、铝金属层,所述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层包括金属粉末和酚醛树脂以及固化剂,所述金属粉末包括钨、钛和铝,按重量计,所述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层包括66%的金属粉末、31%的酚醛树脂和3%的固化剂,金属粉末包括重量比为3∶2∶1的钨、钛和铝,固化剂优选为二乙三胺。根据本发明的辐射屏蔽组件厚度薄、质量轻,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 |
30 |
一种用于固定和分离人造卫星的系统 |
CN98119860.0 |
1998-09-22 |
CN1080229C |
2002-03-06 |
费尔南多·塞斯佩多萨; 约瑟·路易斯·加西亚; 米格尔·兰乔; 洛伦索·马丁内斯 |
一种用于固定和分离人造卫星的系统中包括一个开环或金属带(1)形成于该环(1)的内圆周上一条槽,在该槽中间断续地分布着可在槽中滑动,并与环(1)整合在一起的颚形部件,两端头部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环的两端上,三个固定于人造卫星(2)的发射器(3)上用于保留所述环(1)的支座。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任何重量和尺寸的人造卫星上。 |
31 |
一种用于固定和分离人造卫星的系统 |
CN98119860.0 |
1998-09-22 |
CN1212940A |
1999-04-07 |
费尔南多·塞斯佩多萨; 约瑟·路易斯·加西亚; 米格尔·兰乔; 洛伦索·马丁内斯 |
一种用于固定和分离人造卫星的系统中包括一个开环或金属带(1)形成于该环(1)的内圆周上一条槽,在该槽中间断续地分布着可在槽中滑动,并与环(1)整合在一起的颚形部件,两端头部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环的两端上,三个固定于人造卫星(2)的发射器(3)上用于保留所述环(1)的支座。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任何重量和尺寸的人造卫星上。 |
32 |
一种用于人造卫星的辐射散热装置 |
CN202211333276.2 |
2022-10-28 |
CN115675929A |
2023-02-03 |
隋愿愿; 张楠; 王珏; 李子轩; 雷亚珂; 高铭阳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人造卫星的辐射散热装置,包括:导热带;通过转动件与星体舱板的边沿可转动连接的辐射散热板;导热带自辐射散热板经过星体舱板的上表面延伸至星体上的待散热设备中;辐射散热板包括:展开状态和非展开状态;当辐射散热板处于非展开状态时,辐射散热板贴合在星体的侧壁外侧;当辐射散热板处于展开状态时,辐射散热板与星体的侧壁外侧分离,以通过导热带将星体上的待散热设备的热量传导至辐射散热板。该装置通过柔性导热带将星体上的待散热设备中产生的热量高效传输至辐射散热板上,通过辐射散热板将热量排出至外界,实现高密度热流的快速转移和排散,提升了星体的散热能力,且构造简单、质量轻、安全性高、可靠性高。 |
33 |
在地球轨道中释放人造卫星的方法 |
CN201880077743.5 |
2018-11-29 |
CN111417576A |
2020-07-14 |
卢卡·罗塞蒂尼; 洛伦佐·费拉里奥; 马尔科·贝维拉奎; 洛伦佐·瓦利尼 |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人造卫星释放到地球轨道中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能够在轨道高度处移动并包括货物区域(12a)的轨道运输航天器(1),将多个卫星(12)钩挂在所述货物区(12a)中,将所述轨道运输航天器容纳在被配置为到达轨道高度的空间发射器(100)中,当所述空间发射器(100)到达轨道高度时,通过向所述轨道运输航天器(1)施加分离推力,在轨道高度处释放所述轨道运输航天器(1),从货物区域(12a)按顺序释放卫星(12)。每个卫星(12)从货物区域(12a)的释放发生在相应的预定方向上,且发生在轨道运输航天器(1)已经到达相应的预定位置时。 |
34 |
一种人造卫星构型的外包络设计方法 |
CN201910305125.8 |
2019-04-16 |
CN110069845A |
2019-07-30 |
范磊; 吴峰莉; 李建朋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造卫星构型的外包络设计方法,包括步骤一:确定卫星运载状态总高H;步骤二:火箭整流罩内卫星正投影矩形截面的数学建模;步骤三:求解使得投影截面积S极大值存在的W值和L值;步骤四:根据其他约束条件完善卫星外包络设计。本发明将三维空间布局问题,转变为二维平面问题,降低了求解难度。将三维空间容限极大问题转变为平面曲线极大值问题,降低了运算量。将数学计算引入到卫星总体设计工作,降低对个人主观经验依赖。将以往依靠个人主观经验解决的问题转换成数学语言表达,提高设计工作效率,提高了设计工作精度。 |
35 |
利用人造卫星的互联网服务系统 |
CN00129785.6 |
2000-10-12 |
CN1349173A |
2002-05-15 |
池焕国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如下内容为特征的利用人造卫星的互联网服务系统,它包括:提供购物信息、聊天服务、邮件服务、网络服务的信息服务及各种互联网服务的主服务器,用所述主服务器向各用户传输所需的信号而且将由所述主服务器传输的信号数据传输到各用户的中介服务器,通过人造卫星进行双向通信的发送、接收信息的卫星收发器。用户即使未安装利用卫星互联网服务所需的接收器等装置,仍可以低廉的费用利用超高速卫星互联网服务。 |
36 |
用于人造卫星的无水电解质电池组件 |
CN00124526.0 |
2000-09-18 |
CN1289155A |
2001-03-28 |
吉田浩明; 井上刚文; 宫永直澄; 今村文隆 |
一种装备了太阳能电池和一种用于人造卫星的无水电解质电池组件(即一种锂电池)的人造卫星。该无水电解质电池组件装备了一种无水电解质电池、一个温度传感器、一个充电状态传感器、和一台用于接受从传感器输出信号的计算机。无水电解质电池在日照期间的使用温度被设定使其转为等于或低于当人造卫星处于日照期间的电池的使用温度。计算机控制着温度控制器,从而使电池的使用温度保持在所给定的范围内。 |
37 |
人造卫星激光测距系统 |
CN201420802041.8 |
2014-12-16 |
CN204374411U |
2015-06-03 |
李谦; 赵春梅; 瞿锋; 卫志斌; 何正斌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造卫星激光测距系统,该人造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测距控制计算机、激光器、发射望远镜、接收望远镜、数据采集计算机、事件计时器、距离门电路板、人造卫星跟瞄装置以及单光子雪崩二极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造卫星激光测距系统,通过事件计时器记录主波时刻和回波时刻,高分辨率高精度距离门的应用能够大大提高系统的信噪比,进而提高了有效回波数据量,同时显著地提高了系统的测距精度和测距能力。 |
38 |
应用于卫星的模块化散热装置和人造卫星 |
CN202510008079.0 |
2025-01-03 |
CN119408743A |
2025-02-11 |
梁军民; 刘千玉; 封世刚; 刘金全; 孙国安 |
本发明涉及卫星散热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应用于卫星的模块化散热装置和人造卫星,应用于卫星的模块化散热装置包括集热板、多根热管、电磁泵及多个散热板,集热板的一侧用于与卫星的热源接触;多根热管呈阵列设置,每相邻两根热管可拆卸连接,每一根热管具有蒸发端和冷凝端,蒸发端与集热板连接,热管内盛有液态金属,热管内设有轴向贯通的蒸汽流道和冷凝流道,液态金属在蒸发端蒸发为气态,并沿蒸汽流道到达冷凝端,液态金属在冷凝端冷凝为液态,并沿冷凝流道到达蒸发端;电磁泵连接热管,电磁泵用于驱动热管内的液态金属流动;多个散热板相互连接,以围合在多个热管的周围。通过自由增减热管的数量对应不同的卫星产品,从而提高适配性。 |
39 |
用于最优化人造卫星的质量的方法和装置 |
CN201110021305.7 |
2011-01-17 |
CN102126564B |
2015-04-15 |
V·马丁诺特; O·弗拉塔奇; H·塞恩科特 |
本发明涉及用于最优化人造卫星的质量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计算椭圆形的第二轨道(107)的步骤(201),该椭圆形的第二轨道(107)是通过第一轨道(103)围绕连接近拱点(104)和远拱点(105)的轴(106)转动而获得,该椭圆形的第二轨道(107)与第二最长日食持续时间(D2)相关联,该第二最长日食持续时间(D2)小于第一最长日食持续时间(D1);确定使人造卫星能够运动到该第二轨道(107)的调动的步骤(202);以及计算第二电池质量(Mb2)以及计算实现该调动所需的燃料质量(Mc)的步骤(203),该第二电池质量(Mb2)使人造卫星在该第二最长日食持续时间(D2)中保持工作。 |
40 |
把人造卫星安置到对地静止轨道上的方法 |
CN98801328.2 |
1998-09-10 |
CN1088674C |
2002-08-07 |
A·瓦格纳 |
本发明涉及的是,把用空间发射运载装置发射到对地静止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安置到该轨道上的方法。按照本发明所述,此方法的特征在于:首先把由发射运载装置末级(L)和待进入对地静止轨道(G)的卫星一起组成的组合体,直接送往称之为墓地轨道的圆形轨道(C)上,此轨道靠近对地静止轨道(G),但是又离此轨道足够远,以避免对位于对地静止轨道(G)上的空间物体造成可能的干扰,把此卫星(S)与该末级(L)分离开来,此末级就保留在该墓地轨道(C)上,以及此卫星(S)从该墓地轨道(C)重返对地静止轨道(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