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杆保持特征结构的输送带链节

申请号 CN201280069179.5 申请日 2012-12-06 公开(公告)号 CN104093647A 公开(公告)日 2014-10-08
申请人 亚西渥斯兄弟公司; 发明人 D.J.尼利; J.A.伯文;
摘要 本公开针对用于模 块 化的输送带的节单元。在一些 实施例 中,节单元可包括具有第一支腿的链节,其中第一支腿中形成有开口。开口可由第一边缘、相反于第一边缘的第二边缘、第一侧边缘和相反于第一侧边缘的第二侧边缘。此外,所述节单元还包括关联于第一边缘的凸起。在第一 位置 ,所述凸起可远离第一边缘朝向第二边缘基本上垂直地延伸,使得凸起的自由端 定位 为靠近第二边缘。并且,凸起可构造为偏转到第二位置,其中凸起的自由端在开口中朝向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之一偏转。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输送带的链节,包括
第一纵向端部和第二纵向端部;
侧向对准的第一杆接收孔和第二侧向对准的杆接收孔,侧向对准的第一杆接收孔靠近所述第一纵向端部,侧向对准的第二杆接收孔靠近所述第二纵向端部;
所述第一杆接收孔形成构造为接收连接杆的杆插入路径;以及
弹性凸起,靠近所述链节的至少一个侧向端部;
其中所述弹性凸起构造为:在第一未偏转位置中,防止连接杆通过所述第二孔的插入和移除;并且在第二偏转位置中,其中所述凸起沿垂直于基本上侧向方向的方向偏转,所述凸起允许连接杆通过所述第一孔的插入和移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节,其中所述弹性凸起构造为:在连接杆插入所述第一孔后,所述弹性凸起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凸起布置为在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部外侧,从而防止所述杆从所述第一孔移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节,其中所述第一孔沿纵向方向形成槽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节,进一步包括:
第一支腿;
保持框,从第一支腿延伸远离,所述保持框包括由链节的第一支腿的至少部分形成的第一侧、沿基本侧向方向远离所述链节的第一支腿延伸的前侧、从所述链节的第一支腿基本上侧向延伸的后侧、和连接所述保持框的前侧和后侧的侧向外侧,从而所述第一侧、所述前侧、所述后侧和所述侧向外侧限定了内部部分,其中所述侧向外侧包括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杆插入路径对准,并且构造为接收连接杆;并且
其中所述弹性凸起沿纵向方向从所述保持框的前侧或后侧延伸到所述保持框的内部部分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链节,进一步包括卡销,所述卡销布置在保持框上,并且构造为当连接杆通过所述开口被插入或移除时将所述凸起保持在第二偏转位置中。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链节,其中所述弹性凸起构造为:在连接杆插入后,所述弹性凸起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中,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凸起的自由端部与所述杆的周向表面的一部分接触,从而摩擦地防止所述杆通过所述开口被移除。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链节,其中在所述保持框的侧向外侧中的开口沿纵向方向形成槽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链节,其中在所述保持框的侧向外侧中的开口与形成所述杆插入路径的一部分所述槽状第一孔的一端对准,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孔和所述开口构造为在所述杆被插入后,允许所述杆被移动至所述槽状第一孔的第二相对端部处的操作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链节,其中所述弹性凸起构造为:在插入之后,所述弹性凸起回复至所述未偏转位置,在所述未偏转位置中所述凸起布置为与所述杆插入路径对准并且所述凸起的一部分布置为关于所述杆的自由端部侧向向里,使得防止所述杆与所述杆插入路径对准,从而防止所述杆通过所述开口被移除。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链节,其中所述弹性凸起构造为:在连接杆插入之后,所述弹性凸起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凸起布置为在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部外侧,在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部和所述保持框的侧向外侧的开口之间,从而防止所述连接杆通过所述开口被移除。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链节,其中所述弹性凸起在所述保持框的侧向外侧中的开口中延伸。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单元,其中所述弹性凸起的外边缘基本上与所述保持框的关于所述开口的外表面平齐。
1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单元,其中所述弹性凸起包括外边缘,所述外边缘关于所述开口与所述保持框的外表面向内隔开。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单元,其中所述开口为基本上圆形的。
1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单元,其中所述弹性凸起在所述保持框的侧向外侧中的开口中延伸。
16.一种输送带,包括两个或更多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节。
17.一种输送带,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节,并且进一步包括:
保持框,从所述链节的第一支腿延伸远离,其中所述链节为第一链节;
开口,形成在所述保持框中,所述开口由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第一侧边缘和与所述第一侧边缘相对的第二侧边缘限定;
凸起,与所述第一边缘联接,其中所述凸起远离所述第一边缘朝向所述第二边缘延伸,使得所述凸起的自由端定位为靠近所述第二边缘;
延伸通过所述第一链节的第一支腿的第一链节孔,其中所述第一链节孔与所述开口对准;
第二链节,构造为通过所述杆与所述第一链节联接,所述第二链节包括延伸通过所述第二链节的第二链节孔,使得所述第二链节孔构造为当所述第二链节与所述第一链节联接时与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一链节孔对准,以形成杆插入路径;以及
细长杆,所述细长杆具有长轴线并且构造为布置在所述杆插入路径中;
其中,在初始位置中,所述凸起可远离所述第一边缘基本上垂直地延伸,并且将所述杆保持在所述杆插入路径中;并且
其中,所述凸起构造为使得所述凸起的自由端可在开口中沿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杆的长轴线的方向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侧边缘和所述第二侧边缘之一移动到第二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凸起允许所述杆通过所述开口被移除或插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输送带,其中,当所述凸起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凸起防止所述细长的杆经过所述开口。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输送带,其中所述凸起使用共同形成的塑料铰链连接到所述第一边缘。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输送带,其中所述凸起由金属形成。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输送带,其中所述保持框包括侧向外侧,所述开口延伸通过所述侧向外侧。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输送带,其中所述凸起的外边缘基本上与所述保持框的外表面关于所述开口平齐。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输送带,其中所述凸起包括外边缘,所述外边缘关于所述开口与所述保持框的外表面向内隔开。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输送带,其中弹性凸起构造为:在连接杆的插入之后,所述弹性凸起回复至所述初始位置,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凸起设置为在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部外侧,在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部和所述保持框的侧向外侧中的开口之间,从而防止所述连接杆通过所述开口被移除。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输送带,其中所述在所述保持框的侧向外侧在纵向方向上成槽状。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输送带,其中在所述保持框的侧向外侧中的开口与所述槽状第一孔的一端对准,形成了所述杆插入路径的一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孔和所述开口构造为在所述杆被插入后,允许所述杆被移动至所述槽状第一孔的第二相反端部处的操作位置。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输送带,其中所述弹性凸起构造为:在插入之后,所述弹性凸起回复至所述未偏转位置,在所述未偏转位置所述凸起设置为与所述杆插入路径对准并且所述凸起的一部分设置为从所述杆的自由端部侧向向内,使得防止所述杆与所述杆插入路径对准,从而防止所述杆通过所述开口被移除。
28.一种组装输送带的方法,包括
提供具有第一链节孔和凸起的第一链节;
提供包括第二链节孔的第二链节;
通过以下步骤将所述第一链节与所述第二链节联接:
将所述第一链节孔与所述第二链节孔对准,以形成杆插入路径;
将所述凸起从初始位置偏转到偏转位置,在初始位置,所述凸起防止所述杆插入进所述杆插入路径,在所述偏转位置,允许所述杆的插入是允许的;以及
通过所述杆插入路径插入具有长轴线的细长杆;
其中偏转所述凸起设计将所述凸起的自由端部在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杆的长轴线的方向上移动。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插入所述杆后,将所述凸起回复至所述初始位置,以防止所述杆被移除。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链节进一步设置有包括前侧、后侧和侧向外侧的保持框,其中所述侧向外侧包括形成所述杆插入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构造为接收连接杆的开口。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凸起回复至所述初始位置包括允许所述凸起弹性地回复至所述初始位置,其中所述凸起设置为在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部外侧。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孔为纵向槽状;
其中在所述保持框的侧向外侧中的开口与所述槽状孔的第一端部对准,从而形成了所述杆插入路径的一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将所述杆插入进所述杆插入路径,直到所述杆的自由端部已经移动超过在所述保持框的侧向外侧中的开口;以及
将所述杆纵向地移动到所述槽状第一孔的第二端部处的操作位置。
33.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凸起回复至所述初始位置包括:允许所述凸起弹性地回复至所述初始位置,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凸起设置为与所述杆插入路径对准并且进一步地设置为从所述杆的自由端部侧向向内,使得防止所述杆与所述杆插入路径对准,从而防止所述杆从所述带被移除。
34.用于模化输送带的链节,包括
支腿,所述支腿包括沿侧向方向延伸通过所述支腿并且构造为接收连接杆的开口;狭缝,从所述支腿的自由端部在纵向方向上至少延伸到所述开口,其中所述开口包括肩部,所述肩部构造为连接杆一旦基本上通过所述开口插入,则防止所述连接杆的缩回。

说明书全文

具有杆保持特征结构的输送带链节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针对输送带系统,并且特别地针对模化且网格构型的输送带。更特别的,本公开针对用于模块化的输送带的连接杆保持特征。

背景技术

[0002] 如今,在多种的工业使用中,输送带广泛地使用。例如,输送带用于材料输送和处理应用,以及多种食物处理系统。
[0003] 由于输送带使用是很广泛的,制造输送带的环保和高效方式对于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是必要的。模块化的输送带由多个单独的模块制成,这里多个单独的模块通过连接杆相对彼此保持在位。为了将这些模块彼此连接,连接杆通过横向孔通过模块被插入。在输送带的组装过程中,以及在输送带的运行过程中,将连接杆保持在位是十分重要的,使得模块相对于彼此类似地保持。连接杆的侧向移动可能导致杆滑出孔,而导致输送带中模块链节的解体。当输送带正在被组装时,连接杆的不期望的侧向移动可能导致更长的组装时间,因为当连接杆被重新插入进相邻的模块链节时组装必须停止。输送带处于运行过程中时,连接杆的不期望的侧向移动可能导致两个邻接的模块链节分开。输送带的使用必须被停止直到连接杆被正确地重新插入,从而导致时间的损失。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连接杆固定在模块化输送带中的方法和系统。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侧向输送带链节中的柔性凸起在输送带被组装或运行时防止连接杆被移除。柔性凸起可通过阻挡输送带链节中的孔,或是通过防止连接杆沿移除方向移动而防止杆被移除。柔性凸起期望沿垂直于杆的长轴线的方向容易地但是特意地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凸起可从输送带链节中的开口的边缘基本上垂直地延伸。当没有外施加时,柔性凸起可几何没有或没有弯曲。
[0005] 在一个方面,本公开涉及用于模块化的输送带的节单元。所述节单元可包括具有第一支腿的链节,第一支腿包括在第一支腿中形成的开口。开口可由第一边缘、与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第一侧边缘和与第一侧边缘相对的第二侧边缘限定。此外,所述节单元可包括与第一边缘联接的凸起。在第一位置,所述凸起可远离第一边缘朝向第二边缘基本上垂直地延伸,使得凸起的自由端部定位为靠近第二边缘。并且,凸起可构造为偏转到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中,凸起的自由端部在开口中朝向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之一偏转。
[0006] 在另一个方面,本公开涉及用于输送带的节单元。所述节单元可包括具有第一支腿和远离第一支腿延伸的保持框的链节。所述保持框可包括由链节的第一支腿的至少部分形成的第一侧、沿远离链节的第一支腿的基本侧向方向延伸的前侧、从链节的第一支腿基本上侧向延伸的后侧、和连接保持框的前侧和后侧的侧向外侧,使得第一侧、前侧、后侧和侧向外侧限定内部部分。侧向外侧可包括构造为接收连接杆的开口。此外,节单元可包括沿纵向方向从保持框的前侧或后侧延伸到保持框的内部部分中的弹性凸起。所述弹性凸起可被构造为:在第一未偏转位置,防止连接杆通过开口插入和移除;在凸起沿垂直于基本上侧向方向的方向偏转的第二偏转位置,所述凸起允许连接杆通过开口插入和移除。
[0007] 在另一个方面,本公开涉及一种输送带。该输送带可包括具有长轴线的细长杆和具有远离第一支腿延伸的保持框的第一链节。所述输送带还可包括形成在保持框中的开口。开口可由第一边缘、与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第一侧边缘和与第一侧边缘相对的第二侧边缘限定。此外,所述输送带可包括与第一边缘联接的凸起,其中凸起可远离第一边缘朝向第二边缘延伸,使得凸起的自由端部定位为靠近第二边缘。所述输送带还可包括通过第一支腿形成的第一链节孔,其中所述第一链节孔与所述开口对准。进一步地,所述输送带可包括构造为使用所述杆与第一链节联接的第二链节,其中第二链节孔形成在第二链节中,使得第二链节孔构造为与开口和第一链节孔对准以形成杆插入路径。在一些实施例中,杆可布置在杆插入路径中。进一步地,在初始位置,凸起可远离第一边缘基本上垂直地延伸,并且将杆保持在杆插入路径中。此外,凸起可被构造为使得凸起的自由端部可沿基本上垂直于杆的长轴线朝向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之一的方向移动到开口中的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中,所述凸起允许杆通过开口被移除或插入。
[0008] 在另一个方面,本公开涉及用于组装输送带的方法。该方法可包括提供端部链节,端部链节在其第一侧上具有第一开口且在其第二侧上具有第二开口,其中柔性凸起在第一位置处从靠近第二开口的端部链节的内表面延伸,使得在第一位置中,柔性凸起构造为防止物体进入第二开口。柔性凸起可为基本上平行于端部链节的第二侧。该方法还可包括提供连接杆,其中所述连接杆是具有第一杆端部和第二杆端部的细长构件。此外,所述方法可包括施加力到柔性凸起,以将柔性凸起的自由端部移动到靠近第二开口的一侧的第二位置,其中柔性凸起沿第一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端部链节的第二侧。进一步地,该方法可包括将第一杆端部插入第二开口,其中所述连接杆沿第二方向被插入,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该方法还可包括将第一杆端部移动到端部链节中的第一开口,使得第二杆端部定位为靠近端部链节中的第二开口,并且释放施加到柔性凸起的力使得所述柔性凸起返回到第一位置以将连接杆保持在端部链节中。
[0009] 在另一个方面,本公开涉及用于模块化的输送带的节单元。所述节单元可包括具有第一支腿的链节。第一支腿可包括沿侧向方向延伸通过第一支腿并且构造为接收连接杆的开口。此外,第一支腿还可包括从第一支腿的自由端部沿纵向方向至少延伸到开口的狭缝。开口可包括构造为在连接杆被基本上通过开口插入时防止连接杆缩回的肩部。
[0010] 在另一个方面,本公开涉及一种模块化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可包括连接杆、第一节单元和构造为通过连接杆连接到第一节单元的第二节单元。第一节单元可包括具有第一支腿的链节,所述第一支腿包括沿侧向方向延伸通过第一支腿且构造为接收连接杆的开口。第一支腿可还包括从第一支腿的自由端部沿纵向方向至少延伸到开口的狭缝,其中开口包括构造为在连接杆被基本上通过开口插入时防止连接杆缩回的肩部。
[0011] 当前实施例的其他系统、方法、特征和优势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研究下面的附图和详细描述时将是或是变得显而易见的。这里意图包括在该描述和发明内容中的所有这样的其他系统、方法、特征和优势都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并且是由后面的权利要求所保护。

附图说明

[0012] 参考下面的附图和描述可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实施例。图中的部件不需要按比例,而是重点放在示出当前实施例的原理。此外,在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在全部不同的视图中指示相应的部件。
[0013] 图1是示例性模块化输送带的图解;
[0014] 图2是示于图1的输送带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0015] 图3是示例性转弯曲线输送带的图解;
[0016] 图4是示例性现有技术的扁线输送带;
[0017] 图5是示例性的指状构型的输送带的剖面图;
[0018] 图6是在每个端部链节中具有杆保持特征结构的模块化输送带组件的实施例的部分透视图;
[0019] 图7是图6的输送带的平面侧视图;
[0020] 图8是图6中的输送带的端部链节的放大平面侧视图;
[0021] 图9是组装过程中所示的图6的输送带的放大、部分透视图;
[0022] 图10是包括杆保持特征结构的输送带端部链节的实施例的平面视图;
[0023]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输送带端部链节的透视图;
[0024] 图12是包括杆保持特征结构的另一个输送带端部链节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0025] 图13是包括杆保持特征结构的另一个输送带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0026] 图14是具有杆保持特征结构的另一个输送带端部链节的实施例的平面视图;
[0027] 图15是图14中所示的输送带端部链节的透视图;
[0028] 图16是示出用于组装具有杆保持特征结构的输送带的方法的流程图
[0029] 图17是包括杆保持特征结构的另一个输送带实施例的透视图,显示了处于偏转位置中的杆保持特征结构;
[0030] 图18是图17中的输送带实施例的透视图,显示了处于未偏转位置中的杆保持特征结构;
[0031] 图19是包括杆保持特征结构的另一个输送带实施例的透视图;
[0032] 图20是图19的输送带实施例的外侧的放大透视图;
[0033] 图21是图19的输送带实施例的内侧的放大透视图;
[0034] 图22是图19的输送带实施例的外侧的另一个放大透视图;
[0035] 图23是图19的输送带实施例的内侧的另一个放大透视图;
[0036] 图24是包括杆保持特征结构的另一个输送带实施例的透视图;
[0037] 图25是图24的输送带实施例的外侧的放大剖视透视图;
[0038] 图26是图24的输送带实施例的内侧的放大剖视透视图;
[0039] 图27是图24的输送带实施例的外侧的放大剖视透视图,显示了组装输送带部件的过程的一部分;
[0040] 图28是图24的输送带实施例的外侧的放大剖视透视图,显示了组装输送带部件的过程的另一部分;
[0041] 图29是图24的输送带实施例的外侧的放大剖视透视图,显示了组装输送带部件的过程的另一部分;并且
[0042] 图30是图24的输送带的杆保持特征结构的剖视图,示出为与另一个连接杆实施例组装。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实施例提供了防止连接杆从输送带组件被移除的系统和方法。当前公开的输送带概念,诸如杆保持特征结构,对于很大范围的模块化输送带构造通常都是可适用的。
[0044] 基本的输送带构成和制造方法的例子可见于Etherington等人的授权于1999年9月21日的美国专利No.5,954,188,其全部公开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合并于此。附图1对应于'188号专利的图1,并且示出了典型的现有技术模块化输送带10。输送带10包括杆12,杆12由链节14连接并由网16覆盖,以为在输送带10上运送的货物提供额外的支撑
[0045] 在一些例子中,圆头18可形成在杆12的端部以用作用于链节14的挡止件。焊接部也通常形成在圆头18和链节14之间,用于杆12和链节14之间更结实且更牢固的连接。在其他例子中,可使用无圆头的构造,其中杆被焊接到链节而没有形成超出链节的支腿的明显的突出部。
[0046]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的输送带10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示出了形成有圆头18的杆12。此外,图2还显示了将圆头18以及因此杆12紧固到链节14的焊接部20。
[0047] 术语“输送带”,如在本公开中使用的,通常是指任何类型的环形履带或皮带,典型地构造为由齿轮机构或滚筒驱动。术语“输送带”不应该认为限定为任意特定类型的输送带,除非在这里特别说明。
[0048] 本公开中使用的方向术语“侧向的”或“侧向地”是指相对于整个输送带的中心线向外的方向。
[0049] 本公开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纵向”是指输送带行进所沿着的方向。此外,术语纵向是指输送带行进的向前和向后两个方向。
[0050] 本公开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竖直”是指相对于地面的上下方向。
[0051] 这里所描述的所述输送带系统以及建立这些系统的方法可包括不同类型的输送带。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带可为模块化的输送带。模块化的带可由布置在侧向延伸的排中的相互啮合的模块形成,其纵向地可旋转地连结。在一些例子中,一排模块化的带可包括侧向布置并且例如通过连接杆连结的多个模块。模块化的带模块可在每排的向前或向后部分处包括侧向对准的杆孔或槽。
[0052] 本公开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链节”在是指输送带排的基本部件。例如,一个单独的链节可侧向重复以形成整排的链节。在一些实施例中,每排仅设置有两个链节(在杆的每个端部处)。在一些实施例中,链节能够独立于彼此旋转。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或更多的链节可刚性地附接到彼此。
[0053] 术语“杆”或“连接杆”这里是指用于将链节联接到一起的细长构件。当联接时,链节和杆形成了基本模块化输送带。
[0054] 术语“节单元”这里是指从输送带的一个侧向边缘延伸到相对侧向边缘的一排链节。在一些实施例中,节单元可形成为一件,使得同一排上的所有链节刚性地附接到彼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节单元可具有并排布置的多个单独链节,允许每个单独的链节相对于彼此旋转。在其他实施例中,节单元可包括最小数量的链节,诸如仅包括由连接杆连接的端部链节。在一些实施例中,节单元可不仅包括端部链节,还包括沿着连接杆定位在端部链节之间的一个或多个隔开的中间链节。
[0055] 术语“端部链节”这里是指在节单元中最外侧设置的链节,或在一排中用于节单元的末端链节。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节单元可具有两个端部链节,输送带的每一侧一个端部链节。
[0056] 术语“保持框”这里是指与端部链节联接的结构,使得保持框位于端部链节的从输送带的中心线向外的侧上。换句话说,保持框形成了输送带的边缘。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持框固定连接杆,使得杆在运行、组装、或任何其他时间不会从输送带意外地移除。
[0057] 图3显示了示例性模块化输送带22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输送带22可包括由多个细长杆26连接的多个链节24。中心线28指示输送带22的大致中线。输送带22可包括外端部30。为了本公开的目的,在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外”应指朝向输送带22的外端部30并且远离中心线28的方向。相反地,术语“内”应指朝向中心线28并且远离输送带22的外端部30的方向。此外,为了本公开的目的,术语“纵向方向”应指中心线28取向的方向。
[0058] 如图3所示,所有的杆26可在形状和尺寸方面基本上相似,其中每根杆26是由细长杆材部分形成的细长圆柱形本体。在一些实施例中,杆26可由金属材料制成,诸如不锈钢和/或其他金属。在其他实施例中,杆26可由非金属材料制成,诸如塑料、木材、纤维和/或其他非金属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杆26可为基本上中空的管或导管。在其他实施例中,杆26可为实心的。
[0059] 杆26的内部部分(靠近中心线28)在图3中为了图解的目的被截去。杆26可为用于支撑并运送多种物体的任意合适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杆26可沿着圆柱形本体的长度具有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直径。可基于诸如在输送带22上移动的货物的类型、输送带22的宽度和/或其他考虑因素等因素而选择直径。在一些实施例中,杆26可包括锥形或阶梯状构造。
[0060] 如图3所示,杆26可通过链节24被操作地连接到彼此。在一些实施例中,链节24可为基本上U形形状,其中每个链节24构建有两个支腿,包括由连接构件36连结的内支腿32和外支腿34。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支腿32和外支腿34可为镜像对称的形式。因此,由于内支腿32和外支腿34除了相反取向之外是相似的,因此为了清楚,仅特别地讨论外支腿
34的结构。外支腿34可包括相对直的上部部分38,其由向外倾斜的过度区域40连接到相对直的下部部分42。这个构造形成了较宽的下部开口44,以允许链节24的互连,因此一个链节的连接构件36可容易地滑动以与邻接的链节的下部部分42成嵌套关系。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链节在另一个链节中的配合可为相对宽松的配合,在部件之间允许几毫米的侧向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配合可大幅收紧,仅在部件之间保留最小的间距,并且由此当嵌套时将链节保持一致地对准。
[0061] 应当意识到将细长杆连结在一起的链节的形式不限于所示的和本公开中讨论的构造。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的链节的构造可比链节24简单。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链节的每个支腿可包括单个直的部分。替代地,连接的链节的构造可能更涉及某些应用。例如,可想象其中连接的链节相比链节24具有更多的弯曲部和/或更复杂的形状的实施例。此外,虽然在附图中内支腿32和外支腿34显示为具有彼此的镜像图像,以使得链节24具有对称性,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链节24可为非对称的。
[0062] 每个杆26可固定地附接到两个链节24(例如通过焊接),在杆的每个端部处一个,以形成节单元46。节单元46可被可旋转地连接到彼此。例如,每个杆26可穿过外支腿34的上部部分38中的开口48,并且穿过内支腿32中对应的开口。虽然杆26可在下部部分42中的开口50处或附近被固定地附接到外支腿34,但是杆26可自由地在上部部分38中的开口48和内支腿32中的对应的开口中旋转。
[0063] 在一些情况下,输送带可构造为用于直的运输路径。这样的带通常被称为“直跑”输送带。在其他情况下,输送带可构造为侧向地向左边和/或右边转弯。这样的带通常被称为“转弯曲线”输送带。为了沿着曲线,模块化输送带可纵向地伸缩的。在一些情况下,输送带的整个宽度可纵向地伸缩。在其他情况下,例如当带仅需要沿一个方向转弯时,则仅带的一端可伸缩。输送带可制成通过利用纵向取向的槽而不是圆形孔来接收杆而可伸缩。下面更详细地讨论能使得输送带可伸缩的结构。
[0064] 如图3所示的输送带22可为可伸缩类型的输送带。也就是,输送带节单元可相对于彼此可纵向移动。为了便于该纵向可伸缩性,外支腿34的上部部分38中的开口48和内支腿32中的对应开口可为纵向槽,如图3所示,从而允许指定的节单元46的杆在相邻节单元的链节中纵向平移。
[0065] 输送带22可在两个外端部30处或仅在外端部30中的一个处可伸缩。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端部30可独立地可伸缩,也就是,每个端部30可独立于输送带22的相对外端部30伸缩。该独立的可伸缩性可使得输送带22能够围绕转弯被推进。也就是,当被围绕转弯推进时,在转弯内侧上的输送带22的外端部30可纵向伸缩,而在转弯的外侧上的外端部30可保持纵向伸展。这样的输送带可被称为“转弯曲线”输送带。
[0066] 输送带22可被诸如滚筒52驱动、拉、推进和/或引导。滚筒52可具有驱动表面54,其可接触输送带20的外端部30。在一些实施例中,滚筒52可构造为简单地沿指定路径引导输送带22。也就是,单独的驱动结构可推进输送带,并且滚筒52可沿着指定路径引导输送带22。在其他实施例中,滚筒52除了引导输送带22之外,还可被构造为推进输送带
22。因此,输送带22可被构造为接触驱动表面54。
[0067] 滚筒或其他这样的推进或引导装置的驱动表面可构造为接合输送带。该驱动表面可由用于这种接触的任意适合材料制成。例如,滚筒的驱动表面可由橡胶、塑料、金属和其他合适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可为坚硬的、耐磨性的,和/或具有在驱动表面与输送带的外部上的接触焊接部接触期间用作耐磨物的碎片。
[0068] 在一些情况下,输送带可为平顶带。平顶带是在链节的一个面上制造有支撑表面,使得该表面抵接邻接链节,因此在排之间或节单元之间没有保留大的开口区域。
[0069]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带可为桩式带。桩式带具有组装为方波数学函数的形状的横向链节。桩式带中的链节具有允许连接杆被插入的侧向对准的杆孔或槽。
[0070] 在一些情况下,桩式带的桩或“节单元”可具有摆动的扁构件的形式。这样的桩式带被称为“扁钢丝”式带。基本的扁钢丝式输送带的结构和制造方法的示例可见于美国专利号4846339和5954188中,这两者以引用的方式合并于此。这些结构和制造方法通常可应用于这里描述的输送带实施例。
[0071] 图4是现有技术的扁钢丝式输送带60的两个节单元的示意图。如可从图4中看出的,扁钢丝带60可包括第一节单元62,其可具有多个杆接收孔64。带60还可包括第二节单元66。第二节单元也可包括多个杆接收孔68。当杆接收孔64与杆接收孔68对准时,构造为接收连接杆70的、基本上直的杆接收路径形成为横向地延伸经过第二节单元66。
[0072] 为了使用第一节单元62和第二节单元66组装输送带,第一节单元62可被邻近第二节单元66定位。第一节单元62然后与第二节单元66接合或互连,使得第一节单元杆接收孔64与第二节单元杆接收孔66对准以形成接收路径。该杆接收路径使得连接杆70能够被推动通过第一节单元杆接收孔64和第二节单元杆接收孔68以联接第一节单元62和第二节单元66。
[0073] 另一种类型的模块化输送带是指式带。指式带可包括特征在于直的或锯齿状的中心横向肋的链节,指状突出部从所述肋沿前向和/或后向方向延伸。这些指件通常具有允许连接杆被插入的侧向对准的杆孔或槽。
[0074] 图5示出了示例性指式带80。如图5所示,带80可包括经由连接杆86铰接地连接到第二节单元84的第一节单元82。带80的每个节单元可包括锯齿状的横向肋88。此外,每个节单元可包括交替的指状突出部90,其可包括构造为接收连接杆86的杆接收孔92。
[0075]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带节单元的链节可包括构造为防止连接杆从组装的输送带不期望移除的杆保持特征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带的左和右侧向边缘可包括杆保持特征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仅所选的端部链节可设置有杆保持特征结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仅右端部链节或仅左端部链节可设置有杆保持特征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带的所有节单元可在相同边缘上具有杆保持特征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带中的节单元交替地在带的哪个边缘(左或右)包括所述保持特征结构。例如,第一节单元可在带的右边缘上具有包括杆保持特征结构的端部链节,并且第二邻接节单元可在左边缘上具有包括杆保持特征结构的端部链节,以及邻接第二节单元的第三节单元可在右边缘上包括具有杆保持特征结构的端部链节,以此类推。
[0076]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部链节可包括保持框,保持框从端部链节的外支腿侧向延伸并且包括保持特征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杆保持特征结构可被结合到端部链节的外支腿中。
[0077] 图6是在示出的每个端部链节的保持框中具有杆保持特征结构的输送带组件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可从图6中看出的,第一节单元的第一端部链节100可通过连接杆124被连接到第二节单元的第二端部链节120。第二端部链节120可通过连接杆144被连接到第三节单元的第三端部链节140。在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端部链节100、第二端部链节120和第三端部链节140可为在各节单元的末端处具有端部链节的重复链节结构的一部分。
[0078] 如可从图6看出,第一保持框101可与第一端部链节100联接。第一端部链节100可包括在第一保持框101的侧向侧上的第一槽状开口106,如图6所示。第一柔性凸起102可从第一槽状开口106的第一表面靠近第一槽状开口106的中心朝向第一槽状开口106的第二表面延伸。在未偏转的位置,第一柔性凸起102可防止连接杆104侧向移动,从而防止连接杆104从第一槽状开口106中滑出。第一柔性凸起102侧向偏转可允许连接杆104通过第一槽状开口106被插入第一端部链节100中的杆接收孔108。第一柔性凸起102可为构造为在偏转力释放后回复至未偏转位置的弹性构件。
[0079] 第一柔性凸起的偏转可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执行。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柔性凸起102可被构造为由手,诸如使用手指偏转。此外,或替代地,第一柔性凸起102可被构造为使用工具偏转,诸如使用螺丝刀,或使用开发用于这种应用的专用工具,或使用连接杆。因此,第一柔性凸起102可提供有适用于第一柔性凸起102可以预期方式被偏转的柔性和弹性。例如,如果柔性凸起是由手偏转的,那么其可提供有更大的柔性。
[008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柔性凸起102的侧向侧的至少一部分可布置在第一槽状开口106中,如图6所示。例如,第一柔性凸起102的侧向侧的至少一部分布置为基本上与保持框101的外表面平齐,如图6所示。这样的平齐构造可有助于第一柔性凸起102通过第一槽状开口106的偏转,例如通过螺丝刀的插入或致动。在其他实施例中,杆保持柔性凸起的侧向外侧可从保持框的外表面凹进。如果第一柔性凸起102意图从上方或下方触及(与通过保持框的侧部的开口侧向地触及不同),则可使用凹进的构造。示例性的凹进构造将结合其他公开的实施例在下文中更详细地讨论。
[0081] 如图6所示,第二保持框121可与第二端部链节120联接。第二保持框121可在第二保持框121的侧向侧上具有第二槽状开口126。第二端部链节120也可包括第二柔性凸起122。将第二柔性凸起122侧向偏转可允许连接杆124通过第二槽状开口126被插入进第二端部链节120中的杆接收孔128。第二柔性凸起122可为构造为在偏转力释放后回复至未偏转位置的弹性构件。在未偏转的位置中,第二柔性凸起122可防止连接杆124侧向移动,从而防止连接杆124从第二槽状开口126滑出。因此保持框121、第二柔性凸起122和第二端部链节的其他特征结构可基本上类似于与第一端部链节100相关联的那些。
[0082] 第三保持框141可与第三端部链节140联接。第三保持框141在第三端部链节140的侧向侧上具有第三槽状开口146。第三柔性凸起142可类似于第一柔性凸起102和第二柔性凸起122,而其额外的细节在下面提供。将第三柔性凸起142侧向偏转可允许连接杆144通过第三槽状开口146被插入第三端部链节140中的杆接收孔148。第三柔性凸起
142可为构造为在偏转力释放后回复至未偏转位置的弹性构件。因此保持框141、第三柔性凸起142和第三端部链节的其他特征结构可基本上类似于与第一端部链节100和/或第二端部链节120相关联的那些。
[0083] 图7是图6的输送带的端部链节的平面侧视图。如图7所示,第一柔性凸起102可基本上沿着第二槽状开口126的中心线200延伸。此外,第一柔性凸起102可基本上沿着链节中心线202并基本上垂直于连接杆104的长轴线和横向链节轴线212延伸。
[0084] 并且如图7所示,类似于第一柔性凸起102,第二柔性凸起122可基本上沿着第二槽状开口126的中心线200延伸。第二柔性凸起122也可基本上沿着链节中心线202并基本上垂直于连接杆124的长轴线和横向链节轴线202延伸。
[0085] 第一柔性凸起102可在构造上为直的或基本上直的,也就是,当没有外力施加到柔性凸起102时,柔性凸起102的长轴线几乎没有或没有弯曲。柔性凸起102可被偏置使得当没有力施加到柔性凸起102上时,第一柔性凸起102趋于与中心轴线200对准。
[0086] 保持框101的第一槽状开口106可由第一边缘131、与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133、第一侧边缘136和与第一侧边缘136相对的第二侧边缘138限定。在未偏转位置,第一柔性凸起102的自由端部220可定位为靠近第二边缘133。柔性凸起102的自由端部220可构造为在沿第一方向216或第二方向218施加的力作用下移动,以将连接杆104通过第一槽状开口106插入或移除。如图7所示,第一方向216和第二方向218可基本上与横向链节轴线212对准。在一些实施例中,横向链节轴线212可基本上垂直于中心轴线200,如图7所示。自由端部220可在沿第一方向216或第二方向218施加的力作用下移动,从而绕铰接点214旋转。在一些实施例中,铰接点214还可为第一边缘131与第一柔性凸起102的连接点,如图7所示。
[0087] 如图7所示,第二保持框121的第二槽状开口126可由第一边缘132、与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134、第一侧边缘129和与第一侧边缘129相对的第二侧边缘130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柔性凸起122可从第一边缘132朝向第二边缘134基本上沿着中心线200延伸,如图7所示。柔性凸起122的第二自由端部204可定位为靠近第二边缘134。
[0088]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柔性凸起122可在构造上为直的或基本上直的,也就是,当没有外力施加到第二柔性凸起122时,第二柔性凸起122的长轴线几乎没有或没有弯曲。此外,第二柔性凸起122可被偏置使得当没有力施加到第二柔性凸起122时,第二柔性凸起122趋于与中心轴线200对准。
[0089] 第二柔性凸起122的第二自由端部204可构造为沿第一方向208或第二方向210移动,以将第二连接杆124通过第二槽状开口126插入或移除。第一方向208和第二方向210可基本上沿着横向链节轴线202的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横向链节轴线202可基本上垂直于中心轴线200,如图7所示。第二自由端部204可在沿第一方向208或第二方向210施加的力作用下移动,从而绕铰接点206旋转。在一些实施例中,铰接点206还可为第一边缘132与第二柔性凸起122的连接点。
[0090] 图8是来自图7中的输送带的第二端部链节120的放大的平面侧视图。图6和7显示了处于未偏转位置中的每一个柔性凸起,而图8显示了处于偏转位置中的柔性凸起
122。图8显示了沿第一方向208偏转并且因而绕铰接点206旋转的第二柔性凸起122。如图8所示,第一方向208可垂直于或基本上垂直于连接杆124的长轴线。在图8中,第二柔性凸起122的自由端部已经被移动了偏转距离y。如图8所示出的,偏转距离y足够允许第二连接杆124被插入第二保持框121和/或从第二保持框121中取出。虽然图8中显示出第二柔性凸起122的自由端部204被施加的力沿第一方向208移动,但是自由端部204也可在由组装者随意沿第二方向210移动。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偏转力是由于第二柔性凸起122的柔性而被施加时,第二柔性凸起122可沿着其纵向长度呈现弯曲。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柔性凸起122可被增强以抑制该弯曲并且延长第二柔性凸起的可使用寿命。
[0091] 图9是图6-8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放大的透视图,其中连接杆124仅部分地插入。在示于图9的构造中,第二柔性凸起122已经沿第二方向210偏转,以有助于连接杆124的插入。连接杆124可继续沿插入方向215插入,使得连接杆124继续插入第二端部链节120中的杆接收孔128中,使得连接杆124可插入通过第一和第二端部链节100和120的节单元的所有链节。一旦连接杆124被完全插入保持框121中,则连接杆124的第二端部250已经被插入保持框121中超过第二柔性凸起122,从而呈现示于第二端部链节120中的完全组装位置。在连接杆124已经被完全插入后,施加到第二柔性凸起122的偏转力于是可被移除或释放,使得被偏置为与中心轴线200对准的第二柔性凸起122回复至与中心轴线200对准的未偏转位置。一旦第二柔性凸起122与中心轴线200对准,则第二柔性凸起122的一部分可定位在连接杆124的第二端部250和槽状开口126之间,从而防止连接杆124从保持框121意外移除。换句话说,第二柔性凸起122将连接杆122固定在端部链节120的节单元中。因此,第二柔性凸起122可消除对于使用额外材料和/或制造步骤将连接杆124固定在期望的组装位置中将连接杆124的端部焊接、形成圆头、和/或封闭的需要。
[0092]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124的一端可用于将第二柔性凸起122推动至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柔性凸起122可使用手指而被推动至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用诸如螺丝刀、锉刀或其他足够硬且结实来移动第二柔性凸起122而不会断裂的细长的物体。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手动地或是在自动过程中使用特别设计的工具,以将第二柔性凸起122推动至一侧。在其他实施例中,使用指状凸起的自动机械过程可被使用,以将第二柔性凸起
122推动至一侧。
[0093] 端部链节100、120和140(和其中形成有端部链节的节单元)可使用任何本领域已知的材料制成,诸如塑料、金属或复合物。例如,可使用多种类型的材料以制造链节和/或保持特征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链节可由塑料材料制成。例如,链节可由聚丙烯、聚乙烯、聚甲或聚偏二氟乙烯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链节可由注射成型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链节可由诸如钢等金属材料制成。
[0094]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凸起可由与链节相同的材料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柔性凸起可由与链节的其余部分具有不同性质的材料制成。例如,柔性凸起可由相比输送带的其余部分更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另一个例子是,柔性凸起可由金属和塑料的某种组合制造。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凸起可由包覆在塑料中的金属形成,以提高凸起的耐用性。如果柔性凸起由坚硬的或硬质材料制成,则其可能需要被制造得相比于链节的其他部分更薄,以保持足够的柔性从而容易地通过外力的施加而被移动至侧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凸起可由暴露于移动柔性凸起所需的力的类型下时能够经受塑性变形的材料制成。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一定量的弹性变形可能是理想的。
[0095]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凸起可与保持框或端部链节共同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柔性凸起可在输送带已经制造完成后固定地或可移除地附接至端部链节,诸如通过焊接或通过应用粘接剂或诸如螺钉、铆钉等机械固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凸起可使用铰链与保持框或端部链节联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铰链可为共同形成的塑料铰链,有时称为“活动铰链”。在一些实施例中,铰链可能够以相对于链节支腿或保持框的中心线的任意度保持柔性凸起直到施加力,从而在插入连接杆时不需要持续地施加外力以将保持框保持在偏转位置中。在其他实施例中,铰链可诸如使用止动件或螺钉定在位。
[0096] 连接杆124和144可为本领域中已知的任意类型的连接杆,诸如实心或空心的细长构件。此外,连接杆124和144可由本领域中已知的任意材料制成,诸如塑料、金属或复合物。
[0097] 图10是具有杆保持特征的输送带的实施例的平面视图,该杆保持特征结构在输送带链节的端部上具有槽状开口。如可从图10中看出的,第一端部链节401具有与第一端部链节401的侧向侧联接的保持框400。保持框400可具有远离保持框400的内边缘之一延伸的柔性凸起420。连接杆410延伸通过第一端部链节401中的杆接收孔405以及第二端部链节450中的杆接收孔460。第一端部链节401中的孔405和第二端部链节450中的孔460形成了杆插入路径465。
[0098] 图11是图10的输送带的透视图。如可从图11中看出的,柔性凸起420远离保持框400的内边缘之一延伸。为了组装图5和6中的输送带,柔性凸起420被推向一侧使得连接杆410的一端可通过槽状开口430插入。柔性凸起420可被推、拉或以其他方向被迫使向槽状开口430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这可通过使用工具实现。在其他实施例中,这可通过使用手指手动地实现。在其他实施例中,这可通过使用连接杆的端部实现。
[0099] 一旦整个连接杆410已经通过槽状开口430插入,则连接杆410可沿着杆插入路径465继续前进通过杆接收孔405和406。一旦杆410已经完全插入杆插入路径465,则偏转力可从弹性凸起420移除,以允许其回复至其偏置中心线位置。因此,柔性凸起420将连接杆410的端部保持在保持框400的一部分中,以防止在组装或运行过程中连接杆410从槽状开口430滑出。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430可为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或任意其他合适的几何形状的形式。类似的实施例在下面讨论,其中不同于诸如槽状开口430等槽状的开口,保持框中的开口为基本上圆形的。
[0100] 如图11所示,杆接收孔405可为槽状的。该槽状的构造使得连接杆410能够通过槽状开口430被插入,该槽状开口430的至少一部分与槽状孔405的一端对准。一旦连接杆410的尾端穿过保持框400的外壁,则连接杆410可被纵向地平移到不与槽状开口430对准的槽状孔405的另一端部。当连接杆410平移到该位置时,柔性凸起420可被允许回复至未偏转位置,在该未偏转位置中柔性凸起420防止连接杆410纵向地平移回槽的第一端部,从而防止连接杆410与槽状开口430对准。以这种方式,柔性凸起420可防止连接杆410通过槽状开口430移除,除非并且直到柔性凸起420再次偏转不碍事。该槽状杆接收孔的构造的额外的细节在下文中结合其他实施例讨论。
[0101] 如图11所示,柔性凸起420可延伸到槽状开口430中。因为以上讨论的原因,在其他实施例中,柔性凸起420的侧向边缘可从保持框400的侧向外表面凹进。
[0102] 图12示出了替代的模块化输送带实施例,其包括第一端部链节601,第一端部链节601具有与第一端部链节601的侧向侧联接的保持框600。保持框600可具有远离保持框600的内边缘之一延伸的柔性凸起610。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凸起610可从保持框600的侧向边缘隔开一段距离,并且从而从保持框600的侧向外表面凹进。连接杆630可延伸通过第一端部链节601中的孔605以及第二端部链节650中的孔660。第一端部链节601中的孔605和第二端部链节650中的孔660形成了杆插入路径665。
[0103] 如图12所示,柔性凸起610可远离保持框600的内表面之一延伸。为了组装示于图12中的输送带,柔性凸起610可以关于图11描述的方式被推至一侧。在柔性凸起610被偏转至一侧的情况下,连接杆630可通过圆形开口640被插入保持框600的侧向侧中。一旦整个连接杆630已经被通过圆形开口640插入,则偏转力可从弹性凸起610移除,以允许其回复至其偏置中心线位置。因此,叉状凸起610在未偏转位置将连接杆630的一端保持在保持框600的一部分中,以防止在输送带的组装或运行过程中连接杆630从圆形开口640滑出。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640可为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或任意其他几何形状的形式。
[0104] 如示于图10和11的实施例,杆接收孔605可为槽状的,并且槽状孔605的一端可基本上与保持框600中的开口640对准。一旦连接杆630完全插入,则连接杆630可纵向地平移到槽状孔605的另一端,不与开口640对准。在连接杆630平动到孔605的该第二端部的情况下,柔性凸起610可弹性地回复至未偏转位置,其中该柔性凸起610防止连接杆630平移回槽状开口605的与开口640对准的第一端部。因此,柔性凸起610可防止连接杆
630通过孔640从保持框610移除。
[0105] 此外,如图12中所示,因为以上讨论的原因,柔性凸起610可从保持框600的侧向外表面凹进。进一步地,由于圆形开口640的较小的尺寸,柔性凸起可能不能安装到该开口中,并且仍然允许保持杆通过其插入,即使该凸起被偏转向一侧。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圆形开口640可比连接杆的直径大得多,从而可以将柔性凸起容纳在较大的开口中。
[0106] 图13示出了类似于图12中所示的实施例的模块化输送带实施例的一部分。图13更详细地示出了用于组装具有图示构造的模块化输送带的过程。
[0107] 如图13所示,模块化输送带300可包括第一节单元3005和第二节单元3010。第一节单元可包括第一端部链节30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链节3015可为基本上U形形状。例如,如图13所示,第一端部链节3015可包括内支腿3020、外支腿3025和内支腿3020与外支腿3025之间的连接部分3030。
[0108] 第一端部链节3015可包括构造为接收侧向插入的连接杆的杆接收孔3035。此外,第一端部链节3015可包括侧向延伸通过外支腿3025的第一槽状杆接收孔3040。也就是,杆接收孔3040可为构造为允许接收在槽中的连接杆从槽的一端纵向地平移到槽的另一端。
[0109] 第二节单元3010可包括第二端部链节304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部链节3045可与第一端部链节3015相同或基本上相同。因此,第二端部链节3045可为基本上U形形状,包括内支腿3050、外支腿3055和内支腿3050与外支腿3055之间的连接部分3060。
[0110] 第二端部链节也可包括第二槽状杆接收孔3065。第二槽状杆接收孔3065可被构造为以与槽状杆接收孔3040相同的方式接收连接杆。此外,第二节单元3010可包括第二杆接收槽3067。第一节单元3005也可包括类似或相同的第一槽,其在图13隐藏在连接杆3070之后/之下。第二槽状杆接收孔3065和第二杆接收槽3067一起提供给第二节单元
3010侧向取向的纵向细长的杆接收路径。
[0111] 输送带3000可进一步包括第一连接杆3070。如图13所示,第一连接杆3070可通过第一槽状杆接收孔3040被插入,并可将第一节单元3005连接到第二节单元3010。此外,输送带3000可包括第二连接杆3072,其可通过槽状孔3065和槽3067插入,并且其可将第二节单元3010连接到第三节单元(未示出)。
[0112] 第一节单元3005可包括从第一端部链节3015的外支腿3025侧向延伸的第一保持框3074。类似地,第二节单元3010可包括从第二端部链节3045的外支腿3055侧向延伸的第二保持框3076。
[0113] 第一保持框3074可包括第一开口3078,连接杆3070可通过该第一开口3078被插入。如图13所示,第一开口3078可为基本上圆形的,并且可具有与连接杆3070的直径大致相同或略大的直径。如上文中关于其他实施例讨论的,第一开口3078可具有任意适当的形状和/或尺寸。此外,为了有助于连接杆3070的前端的插入,第一开口3078可包括倒角3080。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3070的前端可包括相应的斜面(未示出)。
[0114] 第二保持框3076可包括第二开口3082。第二开口3082可与第一保持框3074中的第一开口3078基本上类似或相同,如图13所示。
[0115] 第一保持框3074也可包括第一凸起3084,其可被构造为选择性地限制连接杆3070的插入和/或移除。第一凸起3084可为柔性的和弹性的,如上面关于其他实施例所描述的。第二保持框3076可包括第二凸起3086,其可与第一凸起3084基本上类似或相同。
[0116] 每个杆接收槽的第一端部可基本上与节单元中的保持框的侧向外侧中的开口对准,使得当弹性凸起偏转到第二位置中时,所述开口、保持框的内部和槽的第一端形成了杆接收路径。例如,第一槽状孔3040的纵向前向端部可与第一保持框3074中的第一开口3078基本上对准。该对准在图13中通过将第一连接杆3070通过该杆接收路径的放置而示出。第一连接杆3070通过该路径的插入可由第一凸起3084从第一未偏转位置到第二偏转位置的偏转而被允许。图13示出了处于偏转位置中的第一凸起3084,该偏转位置允许第一连接杆3070通过第一开口3078和第一槽状杆接收孔3040的第一纵向前向端部被插入。
[0117] 节单元可被构造为使得当连接杆沿着杆接收路径被插入,并且纵向转换到与槽的第一端部相对的槽的第二端部,并且弹性凸起回复至第一位置时,该凸起定位为防止杆转换回槽的第一端部,从而防止杆通过保持框的侧向外侧中的开口被移除。例如,第二连接杆3072示出为已经完全通过开口3082被插入并且纵向地向后转换到第二槽状杆接收孔3065的后端和槽3067的后端。因此,在该转换位置中,第二连接杆3072的长轴线3087可从第二开口3082的中心轴线3088纵向隔开示于图13中的距离3089。
[0118] 当第二连接杆3072被移动到该转换位置时,第二凸起3086可被允许回复至其未偏转位置中。第二凸起3086可在第二连接杆3072的插入期间以任意合适的方式保持在偏转位置中。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旦第二连接杆3072的前端被被插入第二槽状孔3065,则第二连接杆3072可将第二凸起保持在偏转位置中。当第二连接杆3072纵向转换超过第二凸起3086的自由端部3090时,第二凸起3086可弹性地回复至未偏转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二连接杆3072正在被插入时,第二凸起3086可手动地或使用工具保持在偏转位置中。在这些实施例中,一旦第二连接杆被移动到超过第二凸起3086的自由端部3090的转换位置时,组装技术人员可释放施加到第二凸起3086的偏转力。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在保持框中设置有卡销或钩,如下关于另一个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在这样的实施例中,一旦连接杆被移动至转换位置,则回复力可被施加到该凸起以克服该卡销,使得凸起可弹性地回复至未偏转位置。
[0119] 图14是具有杆保持特征结构的输送带的实施例的平面视图,该杆保持特征结构从在链节中具有圆形开口的输送带链节的端部隔开一定距离。如可从图14中看出,第一端部链节801可包括与第一端部链节801的侧向侧联接的保持框800。保持框800可具有远离保持框800的内边缘之一延伸的柔性凸起810。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凸起810可从保持框800的侧向边缘隔开一定距离。连接杆830可延伸通过第一端部链节801中的孔805以及第二端部链节850中的孔860。第一端部链节801中的孔805和第二端部链节850中的孔860形成了杆插入路径865。在未偏转位置在,叉状凸起810可布置在连接杆830的侧向端和开口840之间。因此,在未偏转位置中,柔性凸起810可防止连接杆830朝向保持框800的侧向侧侧向地移动。
[0120] 图15是图14中的输送带的透视图。如可从图15中看出的,柔性凸起810远离保持框800的内表面之一延伸。为了组装图9和10中的输送带,柔性凸起810被推向一侧,如上面关于图11所描述的,使得连接杆830可通过保持框800的横向侧中的圆形开口840插入。一旦整个连接杆830通过圆形开口840被插入,连接杆830,偏转力可从弹性凸起810移除,以允许其回复至其偏置中心线位置。因此,叉状凸起810将连接杆830的一个端部保持在保持框800的一部分中,以防止在输送带的组装或运行过程中连接杆830侧向移动并且从圆形开口840滑出。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840可为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或任意其他几何形状的形式。
[0121] 图16是用于组装输送带的方法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括提供具有柔性凸起1100的端部链节的步骤。例如,具有柔性凸起的端部链节可为该申请中讨论的或包括在该申请中的端部链节设计的任意一种,诸如叉状凸起。在一些实施例中,端部链节可具有与端部链节的侧向侧联接的保持框,其中所述保持框具有柔性凸起。在一些实施例中,端部链节或保持框可具有第一开口和与第一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
[0122]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提供连接杆1110的步骤。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将力施加到柔性凸起以移动柔性凸起1120的自由端部的步骤。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将杆的一端插入进端部链节1130中的第一开口的步骤。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将杆的一端插入端部链节1140中的第二开口的步骤。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释放施加到柔性凸起1150的力以允许柔性凸起回复至其偏置位置的步骤,从而防止杆的一个端部经过第一开口。
[0123] 一些模块化输送带的实施例可包括构造为在连接杆插入以连接两个节单元的过程中保持凸起不碍事的特征结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设置有卡销以保持凸起不碍事。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持框可包括凸起,诸如构造为偏转不碍事以插入连接杆的弹性凸片或折片,并且可弹性地回复至未偏转位置以防止连接杆移除。为了有助于连接杆的插入,布置在保持框的内壁上的诸如突出物等卡销可被构造为限制凸片的偏转。例如,突出物可形成为从保持框的内表面延伸的基本楔形形状,其中当偏转时,凸片可由面向大体远离凸起的未偏转位置的楔形的表面保持。
[0124] 图17示出了模块化输送带实施例的一部分,其包括用于将突起保持在偏转位置以有助于连接杆的插入的卡销特征结构。如图17中所示,模块化输送带1700可包括具有第一端部链节1705的第一节单元。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中所示,第一端部链节1705可为基本上U形形状。例如,第一端部链节1705可包括内支腿1710、外支腿1715和内支腿1710与外支腿1715之间的连接部分1720。
[0125] 第一端部链节1705也可包括第一杆接收孔172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杆接收孔1725可包括通过连接部分1720的单个钻孔。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端部链节1705可包括通过纵向定位在连接部分1720的后方的内支腿1710和外支腿1715的一对杆接收孔。(见例如图4。)
[0126] 除了第一杆接收孔1725之外,第一端部链节1705还可包括通过内支腿1710延伸的第二杆接收孔1730以及通过外支腿1715延伸的第三杆接收孔1735。第二杆接收孔1730和第三杆接收孔1735可基本上对准,每一个形成杆接收路径的一部分。
[0127] 输送带1700可包括第二节单元,其可包括第二端部链节174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部链节1740可具有与第一端部链节1705基本类似或相同的构造。例如,如图17所示,第二端部链节1740可为基本上U形形状,包括内支腿1745、外支腿1750和连接部分1755。此外,第二端部链节1740可包括延伸通过连接部分1755的第二端部链节孔1760。
为了将输送带1700的第一节单元连接到第二节单元,第二端部链节1740可被带入第一端部链节1705的内支腿1710和外支腿1715之间的嵌套位置,使得第二端部链节孔1760与形成杆接收路径的第一端部链节1705的第二杆接收孔1730和第三杆接收孔1735对准,并且连接杆可被插入杆接收路径,以铰接地将第一端部链节1705连接到第二端部链节1740。
[0128] 为了在使用过程中将连接杆保持在杆接收路径中,输送带170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杆保持特征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些杆保持特征结构可结合到保持框1765中,保持框1765可从第一端部链节1705的外支腿1715延伸。保持框1765可包括与第二杆保持孔1730和第三杆保持孔1735对准的开口1770,并且可构造为接收适用于插入通过第二杆保持孔1730和第三杆保持孔1735的连接杆1775。
[0129] 保持框1765可包括从保持框1765的内壁1782延伸的凸起1780。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1780可沿基本上垂直于插入的连接杆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由于连接杆1775可基本上侧向地被插入通过杆接收孔1730、1735和1760以及开口1770,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1780可沿基本上纵向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输送带行进的方向,包括向前和向后的运输,如上所述)。
[0130] 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持框可包括构造为当连接杆通过开口被插入或移除时将凸起保持在第二、偏转位置在的卡销。例如,卡销可包括突出物,该突出物从保持框的至少一侧延伸并且构造为阻碍弹性凸起的偏转。
[0131] 如图17所示,凸起1780可从第一未偏转位置被偏转到第二偏转位置,以允许连接杆1775被插入通过开口1770、孔1735、孔1760和孔1730。凸起1780在图17中示出为处于偏转位置中。为了将凸起1780保持在偏转位置中,保持框1765可包括卡销1784。卡销1784可具有适于可释放地将凸起1780保持于偏转位置在的任意形状和形式。例如,如图
1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卡销1784可为基本上楔形形状的从保持框1765的内壁延伸的突出物。如图17进一步示出的,当凸起1780被偏转时,其可由卡销1784的面向大体上远离凸起的未偏转位置的表面1786保持。因此,卡销1784的表面1786可布置为足够远离保持框1764的中心线,使得当凸起1780由表面1786保持时,连接杆1775可被插入。
[0132] 在其他实施例中,卡销1784可具有其他形状和形式。例如,一些实施例可包括具有类似于卡销1784定位的突出物的形式并具有基本上半球形或圆锥形形状的卡销。卡销1784也可具有与凸起1780相互作用以将凸起1780保持在偏转位置在的任何合适的尺寸,而且还允许适度的压力将凸起1780从卡销1784移走以允许凸起1780回复至未偏转位置。
[0133] 如图1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1780可在保持框1765的内壁1782上垂直地居中。此外,凸起1780可布置为靠近保持框1765的外部以与锁销1784相互作用。
[0134] 应当注意到,类似于卡销1784的卡销可结合到这里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持框中或端部链节的支腿中的开口的构造可令卡销被布置在不同于图17中所示的位置。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识别到用于这种卡销的合适的位置、形状和尺寸。
[0135] 一些模块化输送带实施例可包括构造为通过摩擦防止连接杆移除的保持特征结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可具有构造为抵靠插入的连接杆的周向表面的自由端部。凸起的自由端部和/或连接杆的配合表面可包括提供增大摩擦的特征结构,诸如带纹理或橡胶处理的表面或涂层。
[0136] 图18示出了具有显示在未偏转位置在的凸起1780的图17的实施例。一旦连接杆1775被完全插入,凸起1780可从卡销1784释放使得其可弹性地回复至示于图18中的未偏转位置。在该未偏转位置中,凸起1780的自由端1788可接触连接杆1775的周向表面的一部分。凸起1780和连接杆1775的摩擦接触可防止连接杆1775被移除。
[0137]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1775的周向表面和/或自由端1788可包括摩擦特征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摩擦特征结构可包括,例如,在杆的末端部分上的带纹理表面和/或橡胶化的涂层。在一些实施例中,摩擦特征结构可包括在凸起1780的自由端部1788上,并且可包括带纹理表面和/或橡胶化的端头部分。
[0138] 在一些实施例中,代替保持特征结构布置在从端部链节的外支腿延伸的保持框中,保持特征结构可结合到外支腿本身中。例如,端部链节可具有第一支腿,其包括开口和布置在开口中的凸起。当凸起处于第一位置中时,凸起可防止连接杆经过开口。此外,该凸起可被构造为偏转足够允许连接杆经过开口的偏转距离。
[0139] 图19示出了包括结合到端部链节的外支腿中的保持特征结构的示例性模块化输送带实施例的一部分。例如,图19示出了包括第一端部链节1905的模块化输送带1900。在一些实施例中,端部链节1905可为基本上U形形状。例如,如图19所示,端部链节1905可包括内支腿1910、外支腿1915和内支腿1910与外支腿1915之间的连接部分1920。外支腿1915可包括内表面1917和外表面1918,并且可包括输送带1900的侧向末端。
[0140] 第一端部链节1905可包括延伸通过连接部分1920的第一杆接收孔1925。此外,第一端部链节1905可包括通过内支腿1910延伸的第二杆接收孔1930。端部链节1905还可包括通过外支腿1915延伸的第三杆接收孔1965。
[0141] 输送带1900可进一步包括第二端部链节1940。第二端部链节1940可与第一端部链节1905基本上类似或相同。因此,第二端部链节1940可包括内支腿1945、外支腿1950和连接部分1955。第二端部链节1940也可包括第二端部链节杆接收孔1960。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带1900可为转弯曲线的输送带。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杆接收孔1925和1960可为纵向细长的槽以使输送带1900可伸缩。在本公开中描述的其他实施例也可以相同的方式使可伸缩。
[0142] 具有前端(未示出)和尾端1980的连接杆1975可被插入通过孔1930、1960和1965,以将第一端部链节1905连接到第二端部链节1940。第一端部链节1905可包括构造为防止连接杆1975在完全插入时移除的凸起1982。凸起1982可被移动至第一偏转位置。
图19中示出了示例性偏转位置。替代地,凸起1982可沿相反方向偏转,如图20所示。
[0143] 图20和21是包括第三杆接收孔1965的第一端部链节1905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视图。图20示出了当从面向第一端部链节1905的外支腿1915的外表面1918的侧向视角观察的孔1965的细节。如图20所示,孔1965可包括第一侧壁表面1984和第二侧壁表面1985。图20示出了偏转的凸起1982,使得凸起1982的自由端部1988朝向第一侧壁1984偏转。在一些实施例中,孔1965的形状可为基本上梯形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孔1965的一部分可为弯曲的,给孔1965提供了截头的棒球场状形状。第三侧壁表面1992可具有缩短的宽度,而孔1965的相对端可被扩宽以容纳凸起1982的偏转。此外,孔1965的曲率可在偏转期间容纳凸起1982的弧形路径。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使用替代的孔的形状。例如,孔1965的大致形状可为基本上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圆形或任意其他合适的形状。
[0144] 孔1965的内部部分可包括杆支撑部分1986。杆支撑部分1986可为半圆柱形凹部,该凹部构造为在插入过程之中和之后环抱连接杆1975。一旦连接杆1975完全插入超过凸起1982,尾端1980可靠在杆支撑部分1986中。杆支撑部分1986可以面向前的方式布置,使得端部链节1905绕运输路径被拉动时,输送力可通过杆支撑部分1986传递到连接杆1975。第一尺寸1990示出杆支撑部分1986可小于外支腿1915的全侧向厚度。
[0145] 图21示出了当从面向外支腿1915的内表面1917的侧向视角观察的孔1965的细节。此外,图21示出了处于未偏转位置中的凸起1982。在该未偏转位置中,凸起1982可定位在杆支撑部分1986外侧,以防止连接杆1975被移除。第二尺寸1994示出了杆支撑部分1986的厚度。第一尺寸1990和第二尺寸1994可一起跨越孔1965的总厚度,该总厚度由第三尺寸1996示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尺寸1990和第二尺寸1994可每个都基本上为孔
1965的厚度1996的一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尺寸1990可大于或小于第二尺寸1994。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孔1965的厚度1996可等于外支腿1915的总厚度,该总厚度由第四尺寸1998示出。
[0146] 图22和23提供了外支腿1915的内侧和外侧的不同透视图。图22和23提供了凸起1982和外支腿1915之间的结合部的细节,显示出了第三侧壁表面1992和凸起1982到其的附接。应当注意到凸起1982在图22和23中示出为沿相反的方向偏转,因此,图22和23虽然是同一实施例的相应的后视图和侧视图,但是它们并没有示出该实施例的同一构造。
[0147]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1982可与端部链节1905的外支腿1915一体地形成(例如,模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凸起1982可为单独的件,其通过任意合适的方法附接,诸如通过焊接、粘接剂、紧固件或任意其他合适的方法附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1982可由与外支腿1915的其余部分不同的材料形成。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凸起1982可与外支腿1915的其他部分共同模制,或可使用上述方法之一附接到外支腿1915。凸起1982可由具有上述关于其它公开的实施例的特性的柔性和弹性材料形成。
[0148] 凸起1982和孔1965的特征结构可由任意合适的方法形成。例如,这些特征结构可通过机加工、模制、或任意其它合适的形成方法形成。
[0149] 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将杆保持特征结构结合到端部链节的外支腿中,而不使用凸起。在一些构造中,端部链节的外支腿的尺寸可能略微小些,并且因而为了提供结合到外支腿中的凸起,该凸起可能不期望地较小。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他类型的杆保持特征结构可被结合到端部链节的外支腿中。例如,杆保持特征结构不包括类似于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示出的基本上平面突片的凸起。而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端部链节的外支腿的自由端部可包括狭缝,其侧向地延伸通过外支腿并且还从外支腿的自由端部纵向地延伸预定距离。图24示出了包括结合到端部链节的外支腿中的保持特征结构的另一示例性模块化输送带实施例的一部分。图24显示了包括第一端部链节2405的模块化输送带2400。在一些实施例中,端部链节2405可为基本上U形形状。例如,如图24所示,端部链节2405可包括内支腿2410、外支腿2415和内支腿2410与外支腿2415之间的连接部分2420。外支腿2415可包括内表面2417和外表面2418,并且可包括输送带2400的侧向末端。
[0150] 第一端部链节2405可包括延伸通过连接部分2420的第一杆接收孔2425。此外,第一端部链节2405可包括延伸通过内支腿2410的第二杆接收孔2430。端部链节2405还可包括杆保持特征结构2465,其可布置为靠近外支腿2415的自由端部。
[0151] 输送带2400可进一步包括第二端部链节2440。第二端部链节2440可与第一端部链节2405基本上类似或相同。因此,第二端部链节2440可包括内支腿2445、外支腿2450和连接部分2455。第二端部链节2440也可包括第二端部链节杆接收孔2460。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带2400可为转弯曲线输送带。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杆接收孔2425和2460可为纵向细长的槽,以使输送带2400可伸缩。
[0152] 图25是图24的输送带实施例的外侧的放大剖视透视图。如图25所示,杆保持特征结构2465可包括开口2470,所述开口2470沿侧向方向延伸通过外支腿2415,并且构造为接收连接杆2475。此外,杆保持特征结构2465还可包括从外支腿2415的自由端沿纵向方向至少延伸到开口2470的狭缝2483。在一些实施例中,狭缝2483可纵向地延伸超过开口2470,如图25所示。
[0153] 狭缝2483可将外支腿2415的自由端分为第一区段2467和第二区段2468。狭缝2483可具有任意合适的尺寸,该尺寸允许当具有大于开口2470的最窄部分的直径的连接杆被插入开口2470中时允许第一区段2467和第二区段2468远离彼此偏转。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段2467和第二区段2468的相对表面可与彼此接触。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狭缝
2483简单地为材料中的不连续部。在其他实施例中,狭缝2483可在第一区段2467和第二区段2468的相对表面之间提供微小的间隔。这样微小的间隔例如可由切割装置的厚度提供,诸如刀片、激光或其他类型的切割装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提供较大的间隔,这可有助于第一区段2467和第二区段2468的柔性。该较大的间隔可通过模制、机加工或其他类型的成形方法提供。
[0154] 开口2470可具有阶梯构造,包括具有不同直径的部分。具有不同直径的部分之间的过渡部可形成肩部,所述肩部可在连接杆完全插入超过肩部时防止连接杆的移除。如图25所示,开口2470可包括具有第一直径的外部部分2472,形成了第一通道2474。此外,开口2470可包括具有较小的第二直径的内部部分2476,形成了第二通道2478。外部部分2472和内部部分2476之间的过渡部可形成肩部2482。肩部2482可构造为一旦连接杆2475基本上完全通过开口2470插入时防止连接杆2475缩回。在一些实施例中,肩部2482可被倒角,如图25所示。该倒角可构造为与连接杆2475的尾端上的相应的斜面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肩部2482可为基本上方形的。倒角的和方形的肩部构造都可与具有任意合适形状的连接杆一起使用,连接杆的形状包括有斜面的、方形的、圆形的和其他形状。
[0155] 连接杆2475可具有大于开口2470的外部部分2472的第一直径的直径。因此,如下面将要更详细描述的,较大直径的连接杆2475可在被插入时扩张/分开外部支腿2415的第一区段2467和第二区段2468。为了有助于连接杆2475的前端的插入,开口2470可包括倒角2480。此外,连接杆2470的前端可包括相应的斜面以同样有助于插入。
[0156] 杆保持特征结构2465可包括构造为当第一区段2467和第二区段2468在连接杆2475插入期间偏转分开时防止外支腿2415裂开。首先,如上所述,狭缝2483可从外支腿
2415的自由端延伸超过开口2470。这可缓解开口2470边缘处的应力。此外,保持特征2465部还可在狭缝2483的末端处包括第二开口2484,这可进一步提供应力的降低。第二开口
2484可侧向地延伸通过外支腿2415。
[0157] 图26是图24的输送带实施例的内侧(也就是图25中的视图的相反侧)的放大剖视透视图。因此,图26示出了图26的透视部分中的肩部2482。
[0158] 图27是图24的输送带实施例的外侧的放大剖视透视图,示出了组装输送带部件的过程的一部分。在组装期间,连接杆2475可沿由箭头2476指示的侧向方向被插入。虽然为了图解的目的,在图27的透视部分中连接杆2475显示为与外支腿2415隔开,但是也为了图解的目的,在图27的横截面部分中,连接杆2475显示为其前端部2479邻接开口2470的外边缘。
[0159] 如图27所示,连接杆2475可具有大于开口2470的外部部分2472的直径。该直径差在图27中由尺寸2486指示。第一区段2467和第二区段2468可构造为当连接杆2475插入开口2470的外部部分2472中时远离彼此从未偏转位置偏转到偏转位置,以由此扩大开口2470。
[0160] 图28显示了插入过程的下一阶段,其中连接杆2475已经沿方向2476进一步地插入。在图28中,连接杆2475的前端部2479已经经过外部支腿2415,但是连接杆2475的主体保留在开口2470中。如图28所示,连接杆2475在开口2470的外部部分2472中的存在迫使第一区段2467和第二区段2468分开距离2490(标示在图28的横截面部分中),该距离2490基本上等于示出为尺寸2486的外部部分2472和连接杆2475的直径差。第一区段2467和第二区段2468的偏转也在图28的透视部分中示出。
[0161] 图29显示了当杆插入过程已经完成时部件的构造。特别地,连接杆2475的末端2494已经向内插入超过外部部分2472,允许外支腿2415的第一区段2467和第二区段2468回复至其未偏转位置。连接杆2475现在布置在开口2470的内部部分2476中,并且肩部
2482防止连接杆2475的缩回。
[0162] 包括开口2470的杆保持特征结构2465可由任意合适的方法形成。例如,这些特征结构可通过机加工、模制、或任意其它合适的形成方法形成。
[0163] 虽然肩部2482防止了连接杆2475的意外的移除,但是可通过迫使第一区段2467和第二区段2468分开而允许连接杆2475的有意的移除。例如,平口螺丝刀可在外支腿2415的自由端部处被插入狭缝2483并且被扭转以扩展开口2470,从而允许连接杆2475经过肩部2482被移除。因此,输送带2400可被拆开以用于部件的维护、维修和/或更换。
[0164] 图30是图24的输送带的杆保持特征结构的剖视图,显示为与替代连接杆实施例组装。如图30所示,阶梯式的连接杆3175可与杆保持特征结构2465一起使用。连接杆3175的第一部分3184可具有第一直径3186,其可基本上类似于或略小于开口2470的外部部分2472的直径。此外,连接杆3175的第二部分3180可具有第二直径3182,其可基本上等于或略小于开口2470的内部部分2476的直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分3180可构成连接杆3175的长度的绝大部分。因此,连接杆3175的阶梯部分可与开口2470的阶梯部分一致。进一步地,连接杆3175的第一部分3184和第二部分3180之间的过渡部可与肩部
2482对应,并且可类似地斜切。
[0165] 如图30所示,连接杆3175的这种阶梯构造可有助于不使用工具而插入。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部分2472可能对于组装工人来说太窄了以至于不能插入他们的手指,并且因此可能使用工具将连接杆2475推入开口2470中超过外部部分2472。然而,连接杆3175的第一部分3184可能具有与开口2470的外部部分2472基本上相同的长度。因此,由于阶梯式连接杆3175的第一部分3184的延长,连接杆3175可能包括尾端3194,当连接杆
3175完全插入时,该尾端3194可布置为基本上靠近(或基本上平齐于)外部链节2415的外表面2418。因此,组装工人可使用手将连接杆3175完全插入,因为他们能够将手指保持在尾端3194上直到连接杆3175完全被插入。
[0166] 阶梯式连接杆的额外的好处在于,当连接杆3175完全插入时,开口2470基本上完全填满,但是当连接杆2475完全插入时,外部部分2472保持空闲。通过填满外部部分2472,在输送带2400的使用期间,诸如食物等碎屑被陷在外部部分2472中的可能性降低。
[0167] 构想的但是未示出的其他特征结构是从尾端3194的延伸部,其可提供这样的特征结构,使得连接杆3175可通过该特征结构被夹持以移除连接杆3175以用于维护。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延伸可为从尾端3194突出的额外的凸缘或把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3184可简单地为更长,使得其从外支腿2415的外表面2418略微伸出,允许手指或诸如钳子等工具夹持尾端3184。这种类型的特征结构可能是有利的,因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可沿其整个长度完全封闭在节单元的链节中,并且因而不能提供可被夹持以移除该杆的任何杆表面。
[0168] 为了杆保持特征结构2465的更高负载的使用,外支腿2415的自由端部可使用额外元件加强,以防止连接杆通过狭缝2483滑出。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旦连接杆已经被完全插入,并且第一区段2467和第二区段2468已经回复至其未偏转位置时,带或夹可被安装在外支腿2415的自由端部上,以在使用期间将第一区段2467和第二区段2468保持在一起,使得连接杆不会通过狭缝2483滑出。在一些实施例中,这样的带可铰接地安装在外支腿2415的自由端部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带可作为单独的物件被安装。该带或夹可使用任意合适的方法安装,诸如使用摩擦配合、压接、紧固件、或任意其他合适的方法。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外支腿2415的自由端部处的第一和第二区段2467、2468可使用诸如螺栓等紧固件保持在一起。
[0169] 可能适于在低应力应用中(诸如不需要承载高负荷的轻型输送带的应用中)以没有带的构造实施杆保持特征结构2465。低应力应用的另一个示例可包括螺旋输送带的内边缘。在螺旋输送带中,弯曲部的外边缘经受相对较高的负载,并且弯曲部的内边缘通常经受明显较低的负载。因此,例如在螺旋输送带的弯曲部的内边缘上使用诸如杆保持特征结构2465等杆保持特征结构是合适的。
[0170] 这里讨论的杆保持特征结构可在输送带的多种不同类型中使用,并且可与意图简化输送带的制造的其他技术组合使用。例如,这里讨论的杆保持特征结构可与简化链节孔的适当对准的链节孔对准特征结构组合,使得连接杆可很快地插入。这种链节孔对准特征结构的实施例在Lasecki的美国专利号______,当前美国申请序列号13/311,754(律师案卷编号20-1018)和美国专利号______,当前美国申请序列号13/311,783(律师案卷编号20-1027)中有所公开,这两者均在2011年12月6日提交,标题为“Conveyor Belt with Alignment Feature”,并且均以引用的方式以其全部内容合并于此。
[0171] 这里讨论的特征结构可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输送带中使用,并且可与意图简化输送带的制造的其他技术组合使用。例如,上面提到的杆保持概念可与链节对准特征结构和/或复合链节特征结构组合。
[0172] 虽然已经描述了当前实施例的多种实施例,但是本说明书意图为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当前实施例的范围内更多的实施例和实施方式是可能的。因此,除非依据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当前实施例不受限制。在本公开中描述的任意实施例的特征结构可被包括在本公开描述的任意其他实施例中。并且,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进行多种修改和更变。
[0173] 进一步地,在描述代表性实施例中,说明书可能已经以特定的步骤序列展示了方法和/或过程。然而,在某种程度上,方法或过程应不限于这里提出的特定的步骤顺序,该方法或过程不应该限于这里描述的步骤的特定序列。如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的,步骤的其他序列也是可能的。因此,说明书中提出的步骤的特定顺序不应解释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此外,涉及方法和/或过程的权利要求不应该限制于以写出的顺序的步骤的执行,并且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容易地意识到该序列可改变。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