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辊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申请号 CN201310276218.5 申请日 2013-07-03 公开(公告)号 CN103529679B 公开(公告)日 2017-03-01
申请人 株式会社理光; 发明人 穗积功树; 浅冈辉; 泽井雄次; 佐伯和亲;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传送带 位置 校正装置、辊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在对用纸搬送带的 蛇行 进行校正的装置中,由于被张紧架设的用纸搬送带施加到蛇行校正辊上的张 力 ,有时会导致回转体和固定构件分离。当回转体离开固定构件时,回转体就不再以倾斜面与固定构件抵接后被上推,因此就产生了用纸搬送带的位置不再得到校正的问题。本发明包括轴变位部(41),其通过传送带在至少一个辊的轴方向上的移动而能够在轴方向上移动,并具有相对于与传送带的面平行的面为倾斜的倾斜面;和轴导向部(42),其与倾斜面相向而对地被固定设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对轴变位部施加朝着轴导向部的方向的力,来维持轴变位部中的倾斜面和轴导向部的 接触 。
权利要求

1.一种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其对被架设在多个辊上后随着所述多个辊的回转而移动的传送带在所述多个辊中至少一个辊的轴方向上的移动进行控制,其包括:
轴变位部,其通过所述传送带在所述至少一个辊的轴方向上的移动而能够在所述轴方向上移动,并具有相对于与所述传送带的面平行的面为倾斜的倾斜面;
轴导向部,其与所述倾斜面相向而对地被固定设置,
其中,通过对所述轴变位部施加朝着所述轴导向部的方向的,来维持所述轴变位部中的所述倾斜面和所述轴导向部的接触
其中,所述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还包括:
轴变位部保持部,其通过所述传送带的张力,对所述轴变位部施加朝着所述轴导向部的方向的力,该轴变位部保持部具有支持中心部,轴变位部保持部能够以该支持中心部为中心自由地回转,所述支持中心部偏离所述至少一个辊的轴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变位部保持部通过所述传送带的张力产生的转动扭矩来对所述轴变位部施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变位部保持部在所述轴变位部中产生朝着所述轴导向部的方向的所述转动扭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持中心部相对于从所述至少一个辊的轴来的所述传送带张力的合力的方向,位于与所述轴导向部和所述轴变位部相接位置的相反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来自于所述至少一个辊的轴而朝向所述传送带张力的合力的方向的直线,是被架设在所述多个辊上的所述传送带所成度的二等分线。
6.一种辊单元,其用于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该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对被架设在多个辊上后随着所述多个辊的回转而移动的传送带在所述多个辊中至少一个辊的轴方向上的移动进行控制,其包括:
轴变位部,其通过所述传送带在所述至少一个辊的轴方向上的移动而能够在所述轴方向上移动,并具有相对于与所述传送带的面平行的面为倾斜的倾斜面;
轴导向部,其与所述倾斜面相向而对地被固定设置,
其中,通过对所述轴变位部施加朝着所述轴导向部的方向的力以使得所述轴变位部通过所述倾斜面与所述轴导向部相接地,来维持所述轴变位部中的所述倾斜面和所述轴导向部的接触,
其中,所述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还包括:
轴变位部保持部,其通过所述传送带的张力,对所述轴变位部施加朝着所述轴导向部的方向的力,该轴变位部保持部具有支持中心部,轴变位部保持部能够以该支持中心部为中心自由地回转,所述支持中心部偏离所述至少一个辊的轴方向。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辊单元。

说明书全文

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辊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辊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对架设在多个辊上并随着所述多个辊的回转而移动的传送带在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辊的轴方向上的移动进行控制。

背景技术

[0002] 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中间转印体、记录媒介搬送部或图像定影部等采用有各种各样的传送带。这些传送带以架设在相互间被平行设置的至少2根辊上的状态,随着辊的回转而移动。但是,由于用于使辊回转的零件的劣化的原因,有时会导致多个的辊的相互之间不再平行。当多个的辊之间不再相互平行时,就会发生传送带向辊的轴方向(以下称为辊轴方向)上偏靠的传送带偏靠。因为这种传送带偏靠,会导致传送带从辊上偏离后损坏的问题。
[0003]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用于使得这种在辊轴方向上偏靠的传送带返回到原来的位置里的传送带位置校正技术。这里,使用图7来说明对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蛇行进行校正的技术。图7所示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蛇行校正装置的示意图。蛇行校正装置中,在张紧架设用纸搬送带90的蛇行校正辊91的一个端部上设置了具有倾斜面93的回转体92。另外,还设置了与回转体92的外周面抵接的固定构件94。用纸搬送带90没有发生蛇行时,就如图7(1)所示地,两端的回转体92保持着分别与固定构件94同样地相接的状态。
[0004] 当用纸搬送带90发生蛇行时,用纸搬送带90的端部会推压一侧的回转体92。被推压的回转体92会朝着蛇行校正辊91的轴方向的外侧移动。当回转体92向轴方向外侧移动时,就如图7(2)所示地,倾斜面93在固定构件94的方向里被上推。由此,用纸搬送带90就在与蛇行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变位,从而使得用纸搬送带90的蛇行得到校正。
[0005]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被张紧架设的用纸搬送带90施加到蛇行校正辊91上的张,有时会导致回转体92和固定构件94分离。这里,使用图8来说明导致该状态的原因。图8是从蛇行校正辊91的轴方向上看到的图7所示的蛇行校正装置。蛇行校正辊91在F01及F02所示的方向上承受有用纸搬送带90的张力。通过这些张力的合力F0,就在被设置在蛇行校正辊91的端部上的回转体92中施加了朝向F0的方向的力,并导致其离开固定构件94。
[0006] 当回转体92离开固定构件94时,回转体92就不再以倾斜面93与固定构件94抵接后被上推,因此就产生了用纸搬送带90的位置不再得到校正的问题。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884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其对被架设在多个辊上后随着所述多个辊的回转而移动的传送带在所述多个辊中至少一个辊的轴方向上的移动进行控制,包括有轴变位部,其通过所述传送带在所述至少一个辊的轴方向上的移动而能够在所述轴方向上移动,并具有相对于与所述传送带的面平行的面为倾斜的倾斜面;和轴导向部,其与所述倾斜面相向而对地被固定设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对所述轴变位部施加朝着所述轴导向部的方向的力,来维持所述轴变位部中的所述倾斜面和所述轴导向部的接触
[0009]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有轴变位部,其通过传送带在辊的轴方向上的移动而能够在所述轴方向上移动,并具有相对于与所述传送带的面平行的面为倾斜的倾斜面;和轴导向部,其与所述倾斜面相向而对地被固定设置,因为是通过相对于所述轴变位部来施加朝着所述轴导向部的方向的力后,来维持所述轴变位部中的所述倾斜面和所述轴导向部的接触,所以就能够防止传送带的位置得不到校正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10] 图1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例的概要构成图。
[0011] 图2(1)和图2(2)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的图。
[0012] 图3(1)和图3(2)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的图。
[0013] 图4(1)和图4(2)所示是用于说明传送带3向辊轴6方向移动的图。
[0014] 图5(1)和图5(2)所示是用于说明支持中心部43a的位置和转动扭矩的方向的图。
[0015] 图6(1)和图6(2)所示是用于说明支持中心部43a及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的位置关系的图。
[0016] 图7(1)和图7(2)所示是以往的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的图。
[0017] 图8所示是以往的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9] 图1所示是作为打印机来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例的概要构成图,这里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其本体的框体里设置了第一至第四的4个感光体1a、1b、1c、1d。在各感光体上分别形成有颜色互为不同的调色剂像,并在这些感光体1a、1b、1c、1d上分别形成了黑色调色剂像、品红色调色剂像、青色调色剂像以及黄色调色剂像。
[0020] 与第一至第四的4个感光体1a、1b、1c、1d相向而对地设置了作为中间转印体来构成的中间转印带3,并且,各感光体1a、1b、1c、1d与中间转印带3的表面是相接的。该中间转印带3被架设在驱动辊51和支持辊52、53、54上。还有,将驱动辊51、支持辊52、53、54中的任意的一个称为辊。
[0021] 在支持辊52附近设置有张紧架设带弹簧52a。其被设置为在离开驱动辊51及支持辊53的方向上,对支持辊52施加弹性力。由此,被架设在支持辊52上的中间转印带3就不会松弛,紧张的状态得到保持,从而能够适当地搬送用纸。还有,张紧架设带弹簧52a可以通过弹簧、板簧、橡胶等来实现。
[0022] 驱动辊51通过驱动源(未图示)来回转,中间转印带3则通过驱动辊51的回转朝着箭头A所示的方向移动。中间转印带3既可以是多层构造,也可以是单层构造,如果是多层构造的话,优选的是以伸缩较小的氟素树脂、PVDF膜材或聚酰亚胺系树脂来制作基底层,并在表面包覆氟素系树脂等平滑性较好的涂层。另外,如果是单层构造,可以采用PVDF、PC、聚酰亚胺等的材质。
[0023] 在感光体1a、1b、1c、1d上形成调色剂像的构成和将该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上的构成在实质上都是相同的,仅仅是所形成的各调色剂像的颜色不同而已。因此,仅对在第一感光体1a上形成黑色调色剂像,并将该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上的构成进行说明,而对第二至第四的感光体1b、1c、1d的构成则省略其说明。感光体1a在图1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被回转驱动。这时,在感光体表面上被照射有来自于未图示的除电装置的光,以使得感光体1a的表面电位初始化。在感光体1a的附近设置有带电装置8a,表面电位被初始化后的感光体表面通过带电装置8a被均匀带电为负极性。在这样被带电后的感光体表面上,照射有从曝光装置9射出的经光调制后的激光束,并在感光体1a的表面上形成了对应于写入情报的静电潜像。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的是具有射出激光束的激光写入装置的曝光装置9。
[0024] 另外,在感光体1a的附近设置了显影装置10a。形成在感光体1a上的静电潜像在通过显影装置10a时作为黑色调色剂像被可视像化。另一方面,夹着中间转印带3与感光体1a相向而对地设置有转印辊11a。
[0025] 在上述转印辊11a上施加有与形成在感光体1a上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带电极性相反的正极性的转印电压。由此,就在感光体1a和中间转印带3之间形成了转印电场,感光体1a上的调色剂像就被静电转印到与感光体1a同步后被回转驱动的中间转印带3上了。将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上之后附着在感光体1a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通过清洁装置
12a被除去,感光体1a的表面就得到了清扫。
[0026] 同样地,在第二至第四的各感光体1b、1c、1d上分别形成有品红色调色剂像、青色调色剂像及黄色调色剂像。然后,各色的调色剂像被依次重叠地静电转印到转印有黑色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3上后,形成了合成调色剂像。
[0027] 另外,如图1所示地,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下部设置有供纸装置14,并通过供纸辊15的回转来使得记录媒介p在箭头c方向上被送出。被送出的记录媒介p通过对位辊对16来被给送到驱动辊51和与驱动辊51相向而对地被设置的二次转印辊17的之间。这时,在二次转印辊17上施加有规定的转印电压,并由此来使得中间转印带3上的合成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媒介p上。
[0028] 二次转印有合成调色剂像的记录媒介P被进一步向上方搬送后去通过定影装置18。这时,定影装置18通过热和压力的作用来定影记录媒介P上的调色剂像。经过定影装置
18之后的记录媒介p借由设置在排纸部里的排纸辊对19来被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之外。
[0029] 另外,附着在调色剂像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3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会通过清洁装置20来被除去。本实施方式中的带清洁装置20具有由聚酯等构成的刮板形状的清洁刮板21,该清洁刮板21被设置为用于刮取附着在中间转印带3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带清洁装置
20可以适当地采用各种种类,例如,可以使得带清洁装置20为通过导电性毛刷来清洁的静电清洁方式。
[0030] 接着,对于用于控制中间转印带3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辊的轴方向上的移动的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被设置在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辊中的至少一个辊上。还有,在以后的说明中将中间转印带3称为传送带(belt)3。
[0031] 本实施方式的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被设置在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支持辊52的一侧里。因此,图2以后所示的是支持辊52的一侧。图2(1)所示是本实施方式的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的断面概要图。
[0032] 如图2(1)所示地,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在支持辊52的端部中具有与支持辊52的轴同轴的辊轴6。辊轴6是直径比支持辊52短的圆柱的形状,并贯通于支持辊52、后述的传送带碰触部30、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以及辊轴支持部43。另外,辊轴6与支持辊52被设置为一体,并贯通于辊轴支持部43。
[0033] 另外,传送带碰触部30在支持辊52的端部中被设置为可以在辊轴6方向上移动,并通过传送带3的端部(称为传送带端部3a)的碰触而在支持辊52的轴方向(如图2(1)所示的z方向,以后称为辊轴6方向)上移动。传送带碰触部30具有相对于辊轴6方向为大致垂直的平面的平面部30a。平面部30a的周边形成为圆,该圆的中心在支持辊52的轴上。另外,平面部30a在传送带3向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从支持辊52的中央部分开始朝着端部的方向)移动时,起到了作为与传送带3的端部相接的传送带端部抵接部的作用。
[0034] 当传送带端部3a移动后碰触到平面部30a时,为了防止传送带3上到传送带碰触部30后从支持辊52脱落,如图2(1)所示地,形成平面部30a的周边的圆的半径Da被构成为要大于在支持辊52的半径Db里加上传送带3的厚度的长度。在采用半径为8.78mm的支持辊52、厚度为80μm的传送带30时,为了不使传送带碰触部30a与其他零件干涉,只要使得平面部30a的周边的半径Da大于8.86mm,例如是9.00mm即可。
[0035] 还有,平面部30a只要起到作为传送带端部抵接部的作用即可,其周边也可以不是圆,而是长方形、多边形,或由其他任意的封闭曲线。在这种情况下,从支持辊52的轴至该长方形等的周边为止的距离Da要大于在支持辊52的半径里加上传送带3的厚度的长度。另外,平面部30a也可以是具有凹凸或弯曲的面,只要起到作为传送带端部抵接部的作用,就不限制其形状。
[0036] 另外,传送带碰触部30相对于支持辊52、辊轴6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图2(1)所示的xy平面内被设置为以与支持辊52的轴相同的轴为中心来自由地回转。因此,在传送带3与平面部30a相接的状态下移动时,传送带碰触部30是通过传送带端部3a和平面部30a之间的摩擦力来随着传送带3而回转的。
[0037] 接下来,使用图2及图3来说明用于使得在辊轴6方向上移动的传送带3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去的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图2(2)所示是图2(1)中的支持辊52、辊轴6处于倾斜状态时的示意图。图3是从z方向看到的图2(1)所示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的概要图。
[0038] 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包括有图2(1)所示的轴变位部41、轴导向部42、辊轴支持部43、固定部46以及图3所示的辊轴支持弹簧45。轴变位部41被设置为在辊轴6方向的内侧方处与传送带碰触部30相接。另外,当传送带端部3a碰触后传送带碰触部30向轴方向的外侧方移动时,轴变位部41就会被传送带碰触部30推压后向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移动。另外,轴变位部41在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上设有倾斜面41a,其相对于平行于传送带3的面的面,是从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下后倾斜的平面。另外,上述的辊轴6因为贯通于轴变位部41,所以会随着轴变位部41在x轴上的移动而移动。
[0039] 更进一步地,如图2(1)所示地,还设置了与轴变位部41的倾斜面41a相接的轴导向部42。轴导向部42通过作为其一部分的轴变位部抵接部42a来与轴变位部41的倾斜面41a相接。另外,即使辊轴6、轴变位部41移动,轴导向部42也被固定为不移动。通过这样的构成,当轴变位部41向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移动时,就如图2(2)所示地,与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相接的倾斜面41a的位置会向上方偏移,并且,轴变位部41以及贯通于轴变位部41的辊轴6就会变得倾斜。
[0040] 另外,在轴导向部42的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上设有固定部46,并在固定部46的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上设置了辊轴支持部43。这里,使用图3来详细说明辊轴支持部43、固定部
46。
[0041] 如图3所示,辊轴支持部43被设置为由辊轴6贯通其中。因此,当辊轴6随着轴变位部41将其端部向下方倾斜时,辊轴支持部43就会沿着以支持中心部43a为中心的圆弧向图3所示箭头I的方向倾斜。另外,辊轴支持部43通过辊轴支持弹簧45与不会随着辊轴46的移动而动的固定部46连结。还有,辊轴支持弹簧45是弹性体的一个例子,也可以采用板簧、橡皮筋等来代替弹簧45。
[0042] 还有,将上述构件中具有支持辊52、辊轴6、传送带碰触部30和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的构件称为辊单元。另外,将具有固定部46、辊轴支持部43的构件称为轴变位部保持部
60。
[0043] 下面,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当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辊51通过驱动源来回转时,传送带3就会随着驱动辊51的回转而在图2(1)所示的y方向(以下称为移动方向)上移动,同时,架设传送带3的支持辊52也会随着传送带3的移动而回转。这时,传送带3有时会例如因为多个的辊之间的相互不平行而在辊轴6方向上移动。当传送带3向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移动后传送带端部3a碰触到平面部30a时,就会在传送带端部3a与平面部30a相接的状态下,传送带3在移动方向上移动。
[0044] 另一方面,当传送带端部3a碰触到传送带碰触部30时,传送带碰触部30会向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移动。当传送带碰触部30向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移动时,就在轴变位部41上施加了朝向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的力了。当轴变位部41因为该力而试图朝向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移动时,如图2(2)所示地,轴导向部42的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相接的倾斜面41a的位置就向上方偏移后倾斜了。然后,随着轴变位部41的倾斜,贯通于轴变位部41的辊轴6也倾斜了。
[0045] 这里,对于被架设在多个的辊上的传送带3在辊轴6方向上的移动进行详细的说明。为了便于说明,这里是对被架设在支持辊52及支持辊53上的部分的传送带3来说明其动作的。
[0046] 图4(1)及图4(2)所示是传送带3被架设在支持辊52及支持辊53上,并且支持辊52的轴和支持辊53的轴之间相互为不平行时的状态。尤其是,在图4(1)中所示的状态是,支持辊52与纸面平行,而支持辊53的左侧的端部相比于右侧的端部是向x轴方向上的纸面跟前倾斜的(与该图中的x方向相反)。如此,由于支持辊52的轴和支持辊53的轴之间是相互不平行的,当传送带3相对于移动方向(y轴方向)倾斜有度α时,传送带3在y轴方向上移动距离L后,传送带3就会在+z方向(图4中朝向右侧的方向)上移动Ltanα。
[0047] 当传送带3向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向移动后碰触到传送带碰触部30时,轴变位部41向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移动后,辊轴6及支持辊52就会倾斜。下面,具体说明该动作。
[0048] 如图2(1)所示地,当传送带端部3a碰触到传送带碰触部30的平面部30a时,传送带碰触部30a会向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移动。由于轴变位部41被设置为在传送带碰触部30的轴方向的外侧方与传送带碰触部30相接,通过传送带碰触部30的移动,就相对于轴变位部41施加了朝向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的力了。当轴变位部41因为该力向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移动时,如图2(2)所示地,轴导向部42的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相接的倾斜面41a的位置就向上方偏移后倾斜了。然后,随着轴变位部41的倾斜,贯通于轴变位部41的辊轴6的端部就向+x方向(图2(2)中朝向下侧的方向)移动。
[0049] 当辊轴6的端部在+x方向上移动时,贯通有辊轴6的支持辊52就会倾斜。图4(2)所示是从x轴方向上看到的图2(2)中的支持辊52倾斜时的状态。如图4(2)所示地,支持辊52的左侧的端部相比于右侧的端部是向x轴方向上的纸面跟前倾斜的(与该图中的x方向相反)。这里,当支持辊52的倾斜大于支持辊53的倾斜时,支持辊52及支持辊53相对地就会形成与图4(1)所示状态相反的倾斜。当支持辊52及支持辊53相对地形成相反的倾斜时,传送带3就会在-z方向(图4(2)中朝着左侧的方向)上移动并返回到原来的位置里。
[0050] 具体来说就是如图4(2)所示地,因支持辊52的倾斜而导致传送带3的前进方向(移动方向)倾斜角度α′时,传送带3在y轴方向上移动距离L后,就会在与上述动作相反方向的-z方向上移动Ltanα′的距离。也就是说,架设在支持辊52上的传送带3朝着轴方向的内侧方返回,传送带3的位置是相对于辊轴6方向在返回到原来的位置里的方向上移动后,来使得传送带3的位置得到校正的。
[0051] 如上所述,为了校正传送带3的位置,就必须如前面说明过的那样,轴变位部41在倾斜面41a处与轴导向部42的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相接。这里,对于轴变位部41与轴导向部42相接时,轴变位部41在轴导向部42的方向上受力的原理进行说明。
[0052] 如图3(1)所示地,相对于被架设在支持辊52上移动的传送带3,会发生有张力F11及张力F12。因此,就会在支持辊52上施加有张力F11及张力F12的合力F。由此,也就借由辊轴6而在辊轴支持部43上施加了合力F。这里,辊轴支持部43被设置为以支持中心部43a为中心可以自由地回转。另外,支持中心部43a相对于来自于支持辊52的轴的合力F的作用方向,被设置在与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的相反侧里。因此,是在使得随着辊轴支持部43和辊轴6的移动而移动的轴变位部41接近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的方向上施力,而在辊轴支持部43中产生转动扭矩F2的。也就是说,被设置为贯通于辊轴支持部43的辊轴6以及贯通有辊轴6的轴变位部41是在接近于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的方向上受力的。因此,就可以保持轴变位部41在轴变位部抵接部42a处与轴导向部42相接的状态。
[0053]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架设传送带3的辊的位置的变化,会导致发生在辊轴支持部43中的转动扭矩F2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例如,在以仅使用黑色调色剂的黑色的单色模式来形成图像时,如图3(2)所示地,传送带3被架设为不与用于附着青色、品红色、黄色的调色剂的感光体1b、1c、1d相接,而仅与黑色的感光体1a相接。相对于此,在以使用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等所有的调色剂的全彩色模式来形成图像时,就如图3(1)所示地,传送带1a被架设为与感光体1a、1b、1c、1d相接。在如图3(2)所示的黑色单色模式和图3(1)所示的全彩色模式的情况下,由于被架设在支持辊52上的传送带3所成的角度不同,施加在辊轴支持部43上的张力的方向就不一样了。
[0054] 这里,在图3所示的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中,对于将辊轴支持部43的支持中心部43a设置在图5所示的位置里时的情况进行说明。图5(1)及图5(2)所示分别是图3(1)及图3(2)所示的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中的支持辊52、辊轴6、轴变位部抵接部42a、传送带3以及通过传送带3的张力而使得辊轴6所受到的合力F,与图3所示情况相比,不同点仅在于将支持中心部43a向上方偏移。另外,图5(1)中的支持中心部43a和图5(2)中的支持中心部43a位于相同的位置里。
[0055] 在图5(1)及图5(2)所示的位置里设置作为辊轴支持部43的回转中心的支持中心部43a时,在图5(2)所示的黑色的单色模式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地,是在辊轴支持部43接近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的方向上施加转动扭矩F2的。另一方面,在图5(1)所示的全彩色模式的情况下,由于相对于从支持辊52的轴来的合力F的方向,支持中心部43a和轴变位部抵接部42a在同一侧里,所以,在辊轴支持部43中就被施加了朝着离开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的方向的转动扭矩F2了。也就是说,在全彩色模式的情况下,轴变位部41会从轴导向部42的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离开。
[0056]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如图3(1)及图3(2)所示地,图像形成装置无论是以全彩色模式动作还是以黑色的单色模式来动作相对于传送带3的张力的合力F的力点开始的合力的方向,即从支持辊52的轴开始的合力的方向,支持中心部43a都需要设置在与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相反的一侧里。还有,在通常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图1所示地,由于在支持辊52和驱动辊51之间移动的传送带3的部分31和在支持辊52和支持辊53之间移动的传送带3的部分32中发生的张力的大小相同,所以,从合力F的力点开始的合力的方向上的直线就是将传送带3的部分31和传送带3的部分32所成的角度平分的二等分线。
[0057] 通过考虑上述的情况来设置支持中心部43a,即使是多个的辊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因为例如黑色的单色模式和全彩色模式的变化而改变,也能够在使得轴变位部41接近轴导向部42的方向上施力,并可以适当地倾斜辊轴6。
[005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如图3所示地设置了辊轴支持弹簧45,相对于轴变位部41在施加了朝向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的力而导致辊轴6倾斜时,辊轴支持部43会在图3的箭头I所示方向上沿着以支持中心部43a为中心的圆弧倾斜。因为辊轴支持部43的倾斜,就在使得伸长后的辊轴支持弹簧45回复的方向上作用有弹性力。由于辊轴支持部43通过该弹性力要返回原来的位置(箭头II所示的方向),贯通于辊轴支持部43的辊轴6就会向上方变位。由此,如上所述地,相对于轴变位部41施加了朝向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的力时,轴变位部41因为传送带3的张力不会离开轴导向部42,从而可以在倾斜面41a的任意的位置处保持轴变位部41和轴导向部42的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相接的状态。
[0059]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地,是在轴导向部42的下方相接地设置了轴变位部41。如上所述地,在这样的构成中,为了使得轴变位部41不从轴导向部42的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离开,就必须在轴变位部41上施加朝向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的方向的力。
[0060] 图6(1)所示是从z轴方向来看图2中的传送带位置控制装置时,轴变位部41、轴变位部抵接部42a以及支持中心部43a相对于张力的合力F的方向的位置关系图。另外,图6(2)所示是将图6(1)中的轴变位部41、轴变位部抵接部42a以及支持中心部43a的位置关系,相对于合力F的方向反过来后显示的状态。
[0061] 如上面说明的,如图6(1)所示地,当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相对于传送带3的张力的合力的方向(F的方向)位于上侧时,就必须相对于张力的合力的方向来将支持中心部43a设置在下侧。这是为了在具有支持中心部43a的辊轴支持部43中产生朝向轴变位部抵接部42a那样的向上方向的转动扭矩。通过发生这种向上方向的转动扭矩,就在轴变位部41中施加了朝向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的方向的力了。因此,就可以维持轴变位部41和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的接触。
[0062] 这里,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如图6(2)所示地,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相对于传送带3的张力的合力的方向(F的方向)有时也会被设置在下侧。这时,就必须相对于张力的合力的方向来将支持中心部43a设置在上侧。这是为了相对于具有支持中心部43a的辊轴支持部43,来产生朝向轴变位部抵接部42a那样的向下方向的转动扭矩。通过发生这种向下方向的转动扭矩,就在轴变位部41中施加了朝向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的方向的力了。因此,就可以维持轴变位部41和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的接触。
[0063]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在支持辊52的端部设置了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但也可以在驱动辊51和支持辊52、53、54的任意2个以上的辊的端部设置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
[006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驱动辊51和支持辊52、53、54的1个以上的辊的两侧的端部设置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
[006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变位部41在支持辊52的轴的上侧设有倾斜面41a,该倾斜面41a是在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上,相对于平行于传送带3的面的面来将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向下倾斜的平面。但是,也可以是在支持辊52的轴的下侧设置倾斜面41a,该倾斜面41a是在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上,相对于平行于传送带3的面的面来将辊轴6方向的外侧方向上倾斜的平面。
[006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传送带端部3a与平面部30a相接的状态下传送带在移动方向上移动时,传送带碰触部30通过传送带端部3a与平面部30a之间发生的摩擦力会随着传送带3的移动而作从动的回转。由此,就能够降低传送带端部3a因摩擦力而受到的负荷,并可以防止传送带3的破损和平面部30a的磨耗。
[0067]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效果仅是本发明产生的最佳的效果的例举,本发明的效果并不局限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记载。
[0068] 本专利申请基础优先权要求是2012年07月03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12-149477,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