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订工具

申请号 CN201710433413.2 申请日 2017-06-09 公开(公告)号 CN107521253A 公开(公告)日 2017-12-29
申请人 株式会社锦宫事务; 发明人 羽田达也; 远藤慎;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与用于文件等的装订工具相关的技术,与以前相比该技术能够减少使用者在打开和闭合装订工具时操作切换控制单元的操作量。装订工具包括:可打开并且可闭合的环; 支撑 所述环的环支撑构件;切换控制单元,其包括通过抵接从而移动所述环支撑构件来打开和闭合所述环的 凸轮 体;和基部,其围绕轴线可旋转地支撑所述凸轮体,其中所述环支撑构件包括:抵接部分,其在与所述凸轮体的凸轮部分抵接时将所述环置于闭合状态;和退避孔,其形成在所述抵接部分的附近,并在所述凸轮部分退避到退避孔中时将所述环置于打开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装订工具,包括:
可打开并且可闭合的环;
支撑所述环的环支撑构件;
切换控制单元,其包括通过抵接从而移动所述环支撑构件来打开和闭合所述环的凸轮体;和
基部,其围绕轴线可旋转地支撑所述凸轮体,其中
所述环支撑构件包括:抵接部分,其在与所述凸轮体的凸轮部分抵接时将所述环置于闭合状态;和退避孔,其形成在所述抵接部分的附近,并在所述凸轮部分退避到退避孔中时将所述环置于打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所述切换控制单元包括旋转限制部分,其中当凸轮部分沿着与抵接部分抵靠的凸轮部分向退避孔中退避的退避方向旋转时,并且在凸轮部分从抵接部分退避到退避孔中时,旋转限制部分与基部抵接,从而限制凸轮部分进一步沿退避方向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所述退避孔由通孔构成,在所述环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通孔允许凸轮部分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所述退避孔由凹部构成,在所述环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凹部容纳凸轮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订工具,其中,在抵接部分的与退避孔邻接的位置处,设置有倾斜表面,以供凸轮部分从退避孔去往抵接部分上时沿着其滑动。

说明书全文

装订工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装订工具。

背景技术

[0002] 装配有多个环构件的装订工具被固定到装订器等的盖体的内表面。作为这种装订工具,常规地广为人知的是杆弧式装订工具,其中杆是用于使环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的切换控制单元,并且使用者通过旋转杆的自由端部使环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
[0003] 杆弧式装订工具的实例包括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装订工具。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装订工具包括:由金属板制成的带状基部;环,其设置在基部上并且由彼此相对的半环组成;切换杆,其使环在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切换;以及凸轮单元,其根据切换杆的旋转位置调节环的打开程度。就该装订工具而言,环在切换杆被向下按压的第一位置处呈闭合状态,在切换杆从在第一位置处被向下按压的状态旋转的过程中半环的末端彼此解除抵接,并且切换杆在末端之间经过并且在与第一位置相对的一侧的第二位置处向下按压,由此将环推入到打开状态。
[0004]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No.4804905

发明内容

[0005] 技术问题
[0006] 就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装订工具而言,即使在环处于打开状态时,如果向下按压切换杆,通过移动经过半环的外侧将杆的自由端部置于退避状态,切换杆不妨碍使用者拉出与置入文件等的工作,从而可以提高替换文件等的工作效率。然而,就这种常规装订工具而言,为了打开与闭合此环,必须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切换杆大约180度。这造成了使用者操作切换杆的操作量增加的问题,带来许多麻烦。
[0007]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并且目的是提供一种与用于文件等的装订工具相关的技术,该技术与以前相比能够减少使用者在打开和闭合装订工具时操作切换控制单元的操作量。
[0008] 技术方案
[0009]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措施。即,根据本发明的装订工具包括:可打开并且可闭合的环;支撑所述环的环支撑构件;切换控制单元,其包括通过抵接从而移动所述环支撑构件来打开和闭合所述环的凸轮体;和基部,其围绕轴线可旋转地支撑所述凸轮体,其中所述环支撑构件包括:抵接部分,其在与所述凸轮体的凸轮部分抵接时将所述环置于闭合状态;和退避孔,其形成在所述抵接部分的附近,并在所述凸轮部分退避到退避孔中时将所述环置于打开状态。根据本发明,由于抵接部分和退避孔在环支撑构件中形成为彼此靠近,所以凸轮部分能在与抵接部分抵靠以及与抵接部分分离之间快速地切换。因此,与以前相比,能够减少使用者在打开和闭合装订工具时操作切换控制单元的操作量。
[0010] 此外,所述切换控制单元可以包括旋转限制部分,其中当凸轮部分沿着与抵接部分抵靠的凸轮部分向退避孔中退避的退避方向旋转时,并且在凸轮部分退避到退避孔中时,旋转限制部分与基部抵接,从而限制凸轮部分进一步沿退避方向旋转。由于在凸轮部分从退避孔去往抵接部分上之前设置的间隙(游隙)小,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少操作切换控制单元直到凸轮部分与抵接部分抵靠时所需的操作量。即,在切换控制单元上,凸轮部分和旋转限制部分可配置成使得在凸轮部分位于贯穿退避孔的这种位置时,旋转限制部分将与凸轮部分抵接。
[0011] 此外,所述退避孔可以由通孔构成,在所述环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通孔允许凸轮部分通过。此外,所述退避孔可以由凹部构成,在所述环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凹部容纳凸轮部分。
[0012] 此外,在抵接部分的与退避孔邻接的位置处,可以设置有倾斜表面,以供凸轮部分从退避孔去往抵接部分上时沿着其滑动。这在将环从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时,允许凸轮部分平稳地从退避孔移动至抵接部分。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4] 对于用于文件等的装订工具而言,与以前相比本发明能够减少使用者在打开和闭合装订工具时操作切换控制单元的操作量。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整体透视图。
[0016] 图2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侧视图。
[0017] 图3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平面图。
[0018] 图4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前视图。
[0019] 图5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整体透视图。
[0020] 图6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侧视图。
[0021] 图7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平面图。
[0022] 图8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前视图。
[0023] 图9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基部构件的平面图。
[0024] 图10是沿着图9中的线D-D所取的截面图。
[0025] 图1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基部构件的侧视图。
[0026] 图12是沿着图9中的线A-A所取的放大截面图。
[0027] 图13是沿着图9的线B-B所取的放大截面图。
[0028] 图14是沿着图9的线C-C所取的放大截面图。
[0029] 图15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切换控制单元的前视图。
[0030] 图16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切换控制单元的侧视图。
[0031] 图17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支撑构件的图,其中图17(a)是平面图而图17(b)是侧视图。
[0032] 图18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支撑构件的图,其中图18(a)是平面视图而图18(b)是侧视图。
[0033] 图19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弹簧构件的图,其中图19(a)是平面视图而图19(b)是侧视图。
[0034] 图20是描述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环的图,其中图20(a)是装订工具的局部透视图而图20(b)是装订工具的环的平面图。
[0035] 图21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主要部件的操作的说明图。
[0036] 图22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主要部件的操作的说明图。
[0037] 图23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主要部件的放大截面图。
[0038] 图24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主要部件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下面描述的实施方式是实施本发明的实例,并且本发明不限于下面描述的方面。
[0040] 图1至图4是环呈打开状态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总体视图,并且图5至图8是环呈闭合状态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的总体视图。
[0041]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1包括由金属板形成的基部构件2、设置在基部构件2上沿着纵向方向彼此分开的两个环3以及切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进而包括设置在两个环3中间的切换控制单元4和支撑环3的支撑构件51、52(参见图17和图18)。两个环3中的每个都包括第一半环构件31和第二半环构件32,它们是彼此相对的半环构件。
[0042] 可旋转地支撑在基部构件2的预定范围内的切换控制单元4是开关,其与支撑构件51、52协同通过使切换控制单元4的状态在图5中示出的“第一状态”与图1中示出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而打开与闭合环3。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切换控制单元4位于图1中示出的第二状态时,保持“打开状态”,其中两个环3的第一半环构件31与第二半环构件32的相应末端部分30彼此分开。另一方面,当切换控制单元4切换到图5中示出的第一状态时,切换控制单元
4切换到“闭合状态”,其中两个环3的第一半环构件31和第二半环构件32的相应末端部分30彼此抵接。
[0043] 如图1和图2中所示,切换控制单元4包括用作主单元的凸轮体43,以及各自从用作基端的凸轮体43延伸的第一控制单元41和第二控制单元42。第一控制单元41和第二控制单元42的位于末端侧的端部是自由端部,其从凸轮体43沿着不同方向延伸,大致形成V形。切换控制单元4由比如聚缩树脂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尽管将在后面描述详情,切换控制单元4中的凸轮体43的凸轮轴431被围绕轴线可旋转地支撑在基部构件2上,并且当切换控制单元4(凸轮体43)相对于基部构件2围绕凸轮轴431旋转时,切换控制单元4能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这里,切换控制单元4的第一控制单元41是被使用者按压以使环3从打开状态切换到闭合状态的杆。另一方面,切换控制单元4的第二控制单元42是被使用者按压以使环3从闭合状态切换到打开状态的杆。
[0044] 此外将参照图9至图14描述基部构件2的详情。图9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1的基部构件2的平面图。图10是沿着线D-D所取的图9中示出的基部构件2的截面图。图1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1的基部构件2的侧视图。图12-图14分别是沿着图9中的线A-A、线B-B以及线C-C所取的放大截面图。
[0045] 例如通过机加工(弯曲或抽拉)单个金属板形成基部构件2,并且通过机加工金属板形成基部本体21与侧带部分22,其中基部本体21作为整体向上弯曲,以形成基部构件2的表面(顶部),而设置在相对侧的侧带部分22被弯曲为朝向基部本体21的里侧倾斜,以形成基部本体21的侧面(侧板)。侧带部分22在装订工具1的组装过程中经历弯曲。
[0046] 此外,当从顶部观察时基部构件2的基部本体21形成长带状,并且分别在基部本体21的相对端部附近形成有固定孔24,以通过螺钉、铆钉等将基部本体21固定到例如装订器的盖体的内表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基部构件2通过机加工单个金属板形成,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由此简化整体构造并提高机加工精度
[0047] 在基部本体21的中间部段,形成有轴承单元25,以支撑(支承)凸轮体43的凸轮轴431。即,轴承单元25配置在两个环3之间的中间部段。轴承单元25中的每个都由弯曲部分的内表面25a形成,所述弯曲部分进而通过使基部本体21的一部分弯曲成向前膨出而形成。根据本实施方式,轴承单元25具有半圆形截面,其中半圆形形状的开放部分面向基部本体21的后侧(向下)。此外,在基部本体21上的轴承单元25之间形成开口26,以配置凸轮体43(参见图13)。通过此种方式,通过将凸轮体43的凸轮轴431插入到通过沿着基部本体21的宽度方向彼此分开而彼此相对地设置的轴承单元25的内表面25a中,切换控制单元4被围绕轴线可旋转地支承在基部构件2上。
[0048] 此外,基部构件2上的轴承单元25的表面形成为斜面27,其分别向下朝向基部构件2的侧带部分22、22倾斜。斜面27用作引导表面,其平稳地引导文件等,使得待装订的文件等的边缘部分不会附挂在发生接触的膨出的轴承单元25上。
[0049] 此外,从基部本体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附近的区域直到侧带部分22,分别设有切口状的狭缝28,以允许半环构件31、32突出到基部本体21上方。此外,在基部本体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侧带部分22中,形成有弯曲部分29,以将支撑构件51、52可摇摆地(可倾斜地)支撑在弯曲部分29的内表面上。弯曲部分29沿着基部本体21的纵向方向延伸。
[0050] 此外,在基部构件2的基部本体21的表面(顶面)上设有一对向下凹入的第一凹槽部分231与第二凹槽部分232。第一凹槽部分231和第二凹槽部分232位于基部本体21的宽度方向(横向方向)上的基部本体21的中间部段,并且沿着基部本体21的纵向方向延伸。第一凹槽部分231和第二凹槽部分232各自由槽底23a和从槽底23a的两侧升起的一对内槽壁23b形成。第一凹槽部分231的槽宽形成为宽于切换控制单元4的第一控制单元41的板厚。此外,第二凹槽部分232的槽宽形成为宽于切换控制单元4的第二控制单元42的板厚。此外,第一凹槽部分231和第二凹槽部分232的相应槽底23a在低于基部本体21的顶部表面211的位置处形成为平坦表面。
[0051] 接下来,还将参照图15和图16描述切换控制单元4的详情。图15是装订工具1的切换控制单元4的前视图。图16是装订工具1的切换控制单元4的侧视图。
[0052] 如图15和图16中所示,切换控制单元4的第一控制单元41与第二控制单元42装配有被使用者按压以使环3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的相应按压表面412和422。按压表面412和422分别设置在第一控制单元41和第二控制单元的末端(自由端部)侧。此外,按压表面412和422形成为平坦表面,以便于使用者操作并且是滚花的以防止打滑。此外,切换控制单元4的第一控制单元41和第二控制单元42设有分别与基部本体21的第一凹槽部分231和第二凹槽部分232的相应槽底23a抵接的抵接端部411和421。此外,第一凹槽部分231和第二凹槽部分232的相应抵接端部411、421形成为平坦表面。
[0053] 接下来,将描述切换控制单元4的凸轮体43的详细结构。凸轮轴431与凸轮体43的相对侧面一体地形成。凸轮轴431从凸轮体43的相对侧面同轴地突出。此外,各凸轮轴431的外周表面的曲率设定为小于基部构件2上的轴承单元25的内表面25a的曲率达大约配合公差。此外,凸轮体43设有凸轮部分432,此凸轮部分根据切换控制单元4的旋转位置调节环3的打开程度。凸轮部分432包括将环3保持在闭合状态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和将环3保持在打开状态的第二凸轮部分432b(参见图16)。
[0054] 此外,限制凸轮轴431的向下移动的凸缘状肋部434设置在凸轮体43的相对侧面上,并且接触部分A形成在凸缘状肋部434的下表面上。当凸轮体43被围绕轴线支撑在轴承单元25上时,凸轮体43的接触部分A与轴承单元25的外表面抵接,从而将凸轮轴431保持在固定位置处。应该指出的是,接触部分A是沿着轴承单元25的外表面可滑动的,从而允许凸轮体43在切换控制单元4被操作时平稳地旋转。
[0055] 在闭合装订工具1的环3的情况下,当下推F1施加到处于图2中示出的第二状态下的切换控制单元4的第一控制单元41时,切换控制单元4围绕凸轮体43的凸轮轴431沿着虚线箭头D1指示的第一方向旋转。由此,切换控制单元4从第二状态切换到图6中示出的第一状态,并且环3闭合。另一方面,在打开环3的情况下,当下推力F2施加到处于图6中示出的第一状态下的切换控制单元4的第二控制单元42时,切换控制单元4沿着虚线箭头D2指示的第二方向围绕凸轮体43的凸轮轴431旋转。由此,切换控制单元4切换到图2中示出的第二状态,从而允许环3打开。在下文中,切换控制单元4从第二状态旋转到第一状态以使环3从打开状态切换到闭合状态的旋转方向将被称为“第一方向D1”。另一方面,切换控制单元4从第一状态旋转到第二状态以使环3从闭合状态切换到打开状态的旋转方向将被称为“第二方向D2”。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1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设定为彼此相反。
[0056] 接下来,将描述支撑构件51、52。图17和图18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51、52的图。支撑构件51、52由带状金属板形成。第一半环构件31的基端通过固定至位于支撑构件中的一个支撑构件51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附近的环基端部分51a而得到支撑,而第二半环构件32的基端通过固定至位于另一支撑构件52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附近的环基端部分
52a而得到支撑。因此,第一半环构件31和第二半环构件32分别固定至支撑构件51、52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附近。
[0057] 两个支撑构件51、52并排配置在基部构件2的后侧上,各自都是沿着与基部构件2的纵向方向正交的侧向方向可倾斜的。支撑构件51、52的一侧的侧边部别由基部构件2的后述侧带部分22的弯曲部分29的内表面支撑(见图23和24),并且另一侧的侧边部彼此部分地上下重叠。
[0058] 支撑构件51、52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中彼此大致左右对称。此外,左侧支撑构件51和右侧支撑构件52包括彼此上下重叠的重叠部分。在装订工具1中,在右侧支撑构件52的另一个侧边部彼此分开地形成有两个突片52b和两个突片接收部52c。在左侧支撑构件51的另一个侧边部,分别在与支撑构件52的突片52b和突片接收部52c相对的位置处彼此分开地形成有两个突片接收部51c和两个突片51b。
[0059] 分别在两个支撑构件51、52的彼此相对的侧边部的中心部分形成有抵接部分51d、52d,其在切换控制单元4处于第一状态时与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抵接。此外,在支撑构件51、52的纵向方向上在抵接部分51d、52d的附近形成有切口51e、52e。切口51e、52e形成为在切换控制单元4处于第二状态时释放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与支撑构件51、
52之间的抵接。切口51e、52e贯穿支撑构件51、52,并且在两个支撑构件51、52配置于基部构件2内的状态下因切口51e、52e接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退避孔53。退避孔53形成为大到足以在切换控制单元4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时容纳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参见图21),并且是通孔,其用于在被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贯穿时使第一凸轮部分432a从抵接部分51d、52d退回,从而释放第一凸轮部分432a与支撑构件51、52的抵接。此外,在支撑构件51、52上,在抵接部分51d、52d与切口51e、52e之间设有倾斜表面51f、52f。
[0060] 图19(a)和图19(b)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1的弹簧构件54的图。在支撑构件51、52组装在基部构件2上的状态下,弹簧构件54安装在支撑构件51、52与基部构件2的侧带部分22之间。弹簧构件54沿着使半环构件31、32的末端部分30彼此分开的方向偏压支撑构件51、52。本实施方式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弹簧构件54仅作用在支撑构件中的一个支撑构件51上,从而简化了装订工具1的结构。
[0061] 在平面图中大致呈M形状的弹簧构件54由线材弯曲而成,并且设有四个支点部分55和一个偏压部分56。四个支点部分55设定为抵靠在位于基部构件2的两侧的侧带部分22的内表面上。在该状态下,偏压部分56的上升度θ和长度L设定成使得弹簧构件54的偏压部分56将与支撑构件51的底面发生接触,从而向上(朝基部本体21的后侧)偏压支撑构件51的另一个侧边部。
[0062] 在组装装订工具1时,首先使基部构件2的侧带部分22半弯曲。在该状态下,将切换控制单元4从基部本体21的后侧插入并安装在基部构件2上。接下来,将右、左支撑构件51、52配置在基部本体21的后侧,使位于右、左支撑构件51、52的内侧的侧边部的重叠部分彼此覆盖。即,在支撑构件51的突片51b配置在支撑构件52的突片接收部52c上并且支撑构件52的突片52b配置在支撑构件51的突片接收部51c上的状态下,支撑构件51、52得以配置在基部本体21的后侧。这样,附接到支撑构件51、52的半环构件31、32通过狭缝28被引导到基部本体21上方。然后,在该状态下,基部构件2的侧带部分22发生弯曲。随后,通过横跨在侧带部分22之间来安装弹簧构件54。由此,能够组装出图1中示出的装订工具1。
[0063] 接下来,将描述打开与闭合装订工具1的环3时的多个部件的操作详情。图21和图23示出了环3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主要部件的状态,而图22和图24示出了环3处于闭合状态时的主要部件的状态。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撑构件51、52一直被弹簧构件54沿着使第一半环构件31与第二半环构件32彼此分开的方向偏压。
[0064] 首先,将描述使环3从打开状态切换到闭合状态的操作。如图1和图3至图4中所示,当环3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半环构件31与第二半环构件32的末端部分30彼此分开。
[0065] 当环3处于打开状态时,切换控制单元4保持在第二状态,并且如图21中所示,第二控制单元42的抵接端部421保持抵靠第二凹槽部分232的槽底23a。当第二控制单元42的抵接端部421抵靠第二凹槽部分232的槽底23a时,切换控制单元4沿着第二方向D2的旋转被限制。
[0066] 此外,在该状态下,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保持退避在设置于支撑构件51、52中的退避孔53中,并由此保持与支撑构件51、52(抵接部分51d、52d)分离。此外,在该状态下,凸轮体43的第二凸轮部分432b抵靠倾斜表面51f、52f。因此,当凸轮体43的第二凸轮部分432b经由支撑构件51、52被弹簧构件54偏压时,趋于沿着第二方向D2旋转切换控制单元4的力作用在切换控制单元4上。这使得能够抑制切换控制单元4非故意地沿着第一方向D1旋转,并将切换控制单元4保持在第二状态。这样,由于第二控制单元42的抵接端部421压靠着第二凹槽部分232的槽底23a,所以能够适当地抑制切换控制单元4摇摆。
[0067] 此外,由于第二控制单元42的抵接端部421和基部构件2中的第二凹槽部分232的槽底23a均是平坦表面,所以能在抵接端部421配置为与槽底23a发生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切换控制单元4保持在第二状态。这使得切换控制单元4在切换控制单元4被保持在第二状态时更加难以摇摆。具体地说,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切换控制单元4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控制单元42的侧向端部通过容纳在第二凹槽部分232中而得到支撑。这使得即使在扭力等作用力非故意地作用在切换控制单元4上时,也能够抑制凸轮体43的凸轮轴431被施加过大的作用力,适当地抑制凸轮轴431受到损伤,并且切换控制单元4更加难以摇摆。
[0068] 接下来,将描述使环3从打开状态切换到闭合状态的操作。如上所述,在装订工具1中,支撑环3的支撑构件51、52包括:抵接部分51d、52d,其在与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抵接时将环3置于闭合状态;和退避孔53,其形成在抵接部分51d、52d的附近,并适于在第一凸轮部分432a退避于退避孔53中时将环3置于打开状态。
[0069] 使用者将下推力F1施加到切换控制单元4的第一控制单元41的按压表面412。这样,当下推力F1超过弹簧构件54的偏压力时,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脱离支撑构件51、52中的退避孔53,并沿着倾斜表面51f、52f滑动(参见图22)。然后,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越过倾斜表面51f、52f,并且第一凸轮部分432a与支撑构件51、52的抵接部分51d、
52d抵接。当支撑构件51、52的抵接部分51d、52d与第一凸轮部分432a抵接时,位于支撑构件
51、52的内侧的侧向端部利用弯曲部分29作为支点而被向下按压。由此,环3的第一半环构件31和第二半环构件32的末端部分30彼此抵接,从而将环3配置在闭合状态。这样,由于退避孔53设置在支撑构件51、52的抵接部分51d、52d的附近,因此第一凸轮部分432a能快速地抵靠抵接部分51d、52d。这使得能够减少闭合环3时操作切换控制单元4所需的操作量(第一控制单元41的下压量)。
[0070] 装订工具1设计为使得仅当环3的第一半环构件31和第二半环构件32的末端部分30通过彼此抵接而闭合时,切换控制单元4的第一控制单元41的抵接端部411将与第一凹槽部分231的槽底23a抵接。即,在第一控制单元41的抵接端部411与第一凹槽部分231的槽底
23a抵接时,切换控制单元4切换到第一状态并且环3呈闭合状态。
[0071] 这里,第一控制单元41的抵接端部411与基部构件2中的第一凹槽部分231的槽底23a都是平坦表面。因此,在第一控制单元41的抵接端部411配置为与槽底23a发生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切换控制单元4能保持在第一状态。这使得能够在切换控制单元4保持在第一状态时适当地抑制切换控制单元4发生摇摆。具体而言,就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1而言,当切换控制单元4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控制单元41的侧向端部容纳在第一凹槽部分231中,从而被槽底23a和一对内槽壁23b支撑。这使得即使在扭力等作用力非故意地作用在切换控制单元4上时,也能够抑制凸轮体43的凸轮轴431被施加过大的作用力,并且适当地抑制凸轮轴431受到损伤。此外,能够适当地抑制切换控制单元4发生摇摆。
[0072] 接下来,将描述使环3从闭合状态切换到打开状态的操作。当使环3从闭合状态切换到打开状态时,使用者将下推力F2施加到切换控制单元4的第二控制单元42的按压表面422。因此,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沿着支撑构件51、52的倾斜表面51f、52f滑动并且退避到退避孔53中。因此,第一凸轮部分432a与抵接部分51d、52d之间的抵接被释放,并且支撑构件51、52的内侧边部被弹簧构件54的偏压力向上推压。由此,两个环3的第一半环构件31和第二半环构件32的相应末端部分30彼此分开,从而将环3配置在打开状态。这里,由于支撑构件51、52的抵接部分51d、52d配置为靠近退避孔53,因此能够快速地释放第一凸轮部分432a与抵接部分51d、52d的抵接。
[0073] 此外,装订工具1的切换控制单元4设计为使得在沿着第二方向D2(参见图6)旋转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时,当第一凸轮部分432a退避到退避孔53中时,第二控制单元42的抵接端部421(旋转限制部分)将与第二凹槽部分232的槽底23a抵接,其中第二方向D2是退避方向,抵靠着支撑构件51、52的抵接部分51d、52d的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沿着该退避方向退避到退避孔53中。由此,当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退避到退避孔53中时,第一凸轮部分432a被限制沿着第二方向D2旋转。由于在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
432a退避到退避孔53中时切换控制单元4向第二状态的切换得以完成,所以这允许在打开环3时使环3快速地从闭合状态切换到打开状态。
[0074] 此外,在使环3从打开状态切换到闭合状态时,当切换控制单元4的第一控制单元41被下压时,由于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从退避孔53去到抵接部分51d、52d上之前的所设间隙(游隙)小,因此能够减少操作第一控制单元41直到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
432a抵靠抵接部分51d、52d时所需的操作量(第一控制单元41的下压量)。即,环3能够快速地从打开状态切换到闭合状态。
[0075]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1中,在支撑构件51、52的抵接部分51d、52d的邻接退避孔53的那些位置处,设置有倾斜表面51f、52f,以供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从退避孔53去往抵接部分51d、52d上时在其上滑动。这在将环3从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时,允许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从退避孔53平稳地移动到抵接部分51d、52d。
[0076] 此外,由于贯穿支撑构件51、52的退避孔53形成为大到足以允许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通过的通孔,所以即使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具有大的最大升程设计值,也能够通过允许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逃离到退避孔53中,来轻松地解除第一凸轮部分432a与抵接部分51d、52d的抵接状态。由此,即使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切换控制单元4时所使用的旋转范围设计得较小,也能够通过增加第一凸轮部分432a的最大提升,来适当地打开与闭合环3。然而,退避孔53并不局限于贯穿支撑构件51、52的通孔。退避孔53可以是设置在支撑构件51、52中并且能够容纳第一凸轮部分432a的凹部。本文所指的凹部是设置在支撑构件51、52中的非通孔,并且例如是从周围区域凹入(凹陷)的区域。
[0077]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1的切换控制单元4包括作为独立部件的被操作以使环3从打开状态切换到闭合状态的第一控制单元41和被操作以使环3从闭合状态切换到打开状态的第二控制单元42。因此,与通过旋转单个切换杆大约180度来实现环的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的常规装订工具相比,能够减少使用者在打开和闭合环时操作切换控制单元的操作量。此外,由于切换控制单元4构造为使得第一方向D1(其是通过按压第一控制单元41来旋转切换控制单元4以切换到第一状态时的旋转方向)与第二方向D2(其是通过按压第二控制单元42来旋转切换控制单元4以切换到第二状态时的旋转方向)彼此相反,所以能够适当地减少使用者在打开和闭合环时操作切换控制单元4的操作量。
[0078] 此外,切换控制单元4构造为使得在第二状态,第一控制单元41被沿着朝向基部构件2的第一凹槽部分231的方向按压,由此通过沿着第一方向D1旋转来切换到第一状态,而在第一状态,第二控制单元42被沿着朝向基部构件2的第二凹槽部分232的方向按压,由此通过沿着第二方向D2旋转来切换到第二状态。即,在环3的打开/闭合操作中,由于使用者能够通过向下推压第一控制单元41或第二控制单元42的简单操作来打开与闭合环3,所以与通过旋转切换杆大约180度来使环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的常规装订工具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使用者在打开和闭合环时操作切换控制单元的操作量。
[0079] 此外,装订工具1的切换控制单元4构造为使得第一控制单元41和第二控制单元42的位于末端侧的端部是自由端部,其从凸轮体43延伸,大致形成V形。此外,在与凸轮轴431正交的假想平面上,抵接端部411与抵接端部421之间的相对角度形成为使得从连接第一控制单元41的抵接端部411的一端与另一端的线段延伸出的第一假想直线,与从连接第二控制单元42的抵接端部421的一端与另一端的线段延伸出的第二假想直线,将以钝角(更具体地说,大于90度并且小于180的角度)彼此相交(参见图21、图22等)。
[0080] 因此,当切换控制单元4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控制单元42的抵接端部421与基部构件2的第二凹槽部分232分开,并且第二控制单元42保持在此状态以便在第二凹槽部分232上方的空间中倾斜地延伸。类似地,当切换控制单元4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控制单元41的抵接端部411与基部构件2的第一凹槽部分231分开,并且第一控制单元41保持在此状态以便在第一凹槽部分231上方的空间中倾斜地延伸。由此,当切换控制单元4处于第二状态时,使用者可以通过向下推入第一控制单元41的操作将切换控制单元4切换到第一状态,并且当切换控制单元4处于第一状态时,使用者可以通过向下推入第二控制单元42的操作将切换控制单元4切换到第二状态。即,通过向下按压切换控制单元4的第一控制单元41或第二控制单元42的简单操作,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实施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环3的操作。
[0081] 此外,在装订工具1的基部构件2中,第一凹槽部分231与第二凹槽部分232的槽底23a形成为平坦表面。因此,当切换控制单元4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控制单元41的抵接端部
411能够与槽底23a保持表面接触。类似地,当切换控制单元4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控制单元42的抵接端部421能够与第二凹槽部分232的槽底23a保持表面接触。这使得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下均能够适当地抑制切换控制单元4发生摇摆。
[0082] 此外,由于基部构件2中的第一凹槽部分231与第二凹槽部分232均呈设有槽底23a和一对内槽壁23b的凹槽形状,因此当切换控制单元4处于第一状态时,能够在第一控制单元41的包括抵接端部411在内的侧向端部被接受在基部构件2的第一凹槽部分231中的状态下保持切换控制单元4。类似地,当切换控制单元4处于第二状态时,能够在第二控制单元42的包括抵接端部421在内的侧向端部被接受在基部构件2的第二凹槽部分232中的状态下保持切换控制单元4。由此,当切换控制单元4未被操作时,能够将切换控制单元4稳定地保持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0083] 例如,即使趋于扭转凸轮轴431的外力非故意地作用在切换控制单元4上时,由于作用在凸轮体43的凸轮轴431上的载荷减小,因此能够适当地抑制凸轮轴431受到损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抵接端部411与抵接端部421分别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抵接端部与第二抵接端部相应。此外,基部构件2中的第一凹槽部分231与第二凹槽部分232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此外,第一凹槽部分231与第二凹槽部分232的相应槽底23a分别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止动部和第二止动部。
[0084]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1构造为使得当切换控制单元4处于第一状态时,与基部构件2中的第一凹槽部分231的槽底23a抵接的第一控制单元41的抵接端部分411大致定位在与凸轮体43的凸轮轴431(旋转轴)的轴线相同的直线上。这使得能够降低被基部构件2的轴承单元25围绕轴线支撑的凸轮轴431的配置位置。这使得在通过弯曲基部本体21的一部分来形成轴承单元25时易于进行加工。
[0085]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1中,切换控制单元4的冠部设定在比环3的冠部更低的位置处。更具体地说,切换控制单元4构造为使得在第二状态,第一控制单元41的按压表面412将配置在比第一半环构件31和第二半环构件32的末端部分30更低的位置处,而在第一状态,第二控制单元42的按压表面422将配置在比第一半环构件31和第二半环构件32的末端部分30更低的位置处。由此,在环3的打开/闭合操作过程中,旋转第一控制单元41和第二控制单元42所遵循的轨迹与打开和闭合环3所遵循的轨迹被抑制发生彼此交叉。
因此,当使用者通过操作切换控制单元4来打开/闭合环3时,使用者能够防止他的/她的手指中的任一个被束缚在第一半环构件31和第二半环构件32的末端部分30之间。
[0086] 图20(a)和图20(b)是描述根据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1的环3的图,其中图20(a)是装订工具1的局部透视图并且图20(b)是装订工具1的环3的平面图。如示出的,在组成环3的每个的第一半环构件31与第二半环构件32上,末端部分30由凸形端面301(最前端表面)、凹形端面302(中前端表面)、以及连接表面303形成。在末端部分30上设有切口凹部304。末端部分30上的凸形端面301是端面的未设置切口凹部304的部分,而凹形端面302是对应于切口凹部304的部分的端面。此外,使凸形端面301与凹形端面302相互连接的连接表面303是沿着半环构件31、32中每个的延伸方向形成的,并且与凸形端面301和凹形端面302大致正交。
[0087] 由末端部分30上的凹形端面302以及连接表面303限定出切口凹部304的形状。附图标记305表示由末端部分30上的凸形端面301和连接表面303限定出的末端凸部。末端凸部305与切口凹部304处于彼此互补的关系,并且第一半环构件31的切口凹部304能够接收第二半环构件32的末端凸部305,而第二半环构件32的切口凹部304能够接收第一半环构件31的末端凸部305。
[0088] 当切换控制单元4从第二状态切换到第一状态时,第一半环构件31和第二半环构件32的末端部分30彼此抵接,从而闭合环。这样,第一半环构件31的凸形端面301与第二半环构件32的凹形端面302抵接,同时第二半环构件32的凸形端面301与第一半环构件31的凹形端面302抵接,由此完成半环构件31、32的末端部分30的闭合。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1被调节成使得在将切换控制单元4从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之际,当第一控制单元41的抵接端部411与第一凹槽部分231的槽底23a抵接从而限制(制约)沿第一方向D1旋转时,第一半环构件31的凸形端面301将与第二半环构件32的凹形端面302抵接,同时第二半环构件32的凸形端面301将与第一半环构件31的凹形端面302抵接。
[0089] 就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环3而言,在使切换控制单元4从第二状态切换到第一状态的过程中(途中),在到达切换控制单元4沿着第一方向D1的旋转受到限制的旋转终止位置之前,半环构件31、32的连接表面303彼此相对。通过此种方式,在使切换控制单元4从第二状态切换到第一状态的过程中(途中),即使在半环构件31、32中的一个的凸形端面301与半环构件31、32中的另一个的凹形端面302抵接之前,通过使半环构件31、32的连接表面303彼此相对,也能形成实质上闭合的环。因此,例如,在切换控制单元4保持在第一状态的情况下,即使外力以某种方式施加到环3,致使半环构件31、32略微地沿着彼此分开的方向旋转,由于半环构件31、32的连接表面303保持彼此相对,因此能够抑制被装订的纸张脱离环3。应该指出的是,当半环构件31、32的连接表面303通过彼此相对而相对于彼此滑动时,连接表面303可以彼此接触地滑动或者呈分离状态地滑动。
[0090] 这里,连接表面303的长度,即凸形端面301与凹形端面302之间的高度差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制,但是根据作为实例的一个方面可以大约是2mm到3mm。此外,可以根据环3的直径来确定连接表面303的长度尺寸。如果环3的直径大并且在装订工具1中装订大量纸张,则由于预期会有大的外力施加到环3,所以连接表面303的长度可以设定为相对地大于具有小直径的环3的情形。
[0091] 虽然根据本实施方式,组成各环的两个半环构件31、32形成为彼此左右对称,但这并不是限制性的,环在前视图中也可以是D形的。此外,虽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1具有两个环3,但是环3的数量并没有特别限制。即,装订工具1可以具有一个环3或多于两个的环3。应该指出的是,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工具1中,切换控制单元4沿着基部构件2的纵向方向设置在环3之间的中部(中间部段)。这使得在通过操作切换控制单元4使凸轮体43的第一凸轮部分432a与抵接部分51d、52d在彼此抵靠与彼此分离之间切换时易于平稳地移动支撑构件51、52。
[0092] 应该指出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的情况下,当可能时上面描述的不同内容都可以彼此组合。
[0093] 附图标记列表
[0094] 1:装订工具
[0095] 2:基部构件
[0096] 21:基部本体
[0097] 22:侧带部分
[0098] 231:第一凹槽部分
[0099] 232:第二凹槽部分
[0100] 3:环
[0101] 30:末端部分
[0102] 31:第一半环构件
[0103] 32:第二半环构件
[0104] 4:切换控制单元
[0105] 41:第一控制单元
[0106] 42:第二控制单元
[0107] 43:凸轮体
[0108] 51、52:支撑构件
[0109] 53:退避孔
[0110] 54:弹簧构件
[0111] A:接触部分
[0112] K:开口部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