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体及带有显示体的物品

申请号 CN201080053568.X 申请日 2010-10-21 公开(公告)号 CN102666124B 公开(公告)日 2015-04-29
申请人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发明人 渡边学; 永吉美保子; 上原隆志; 落合英树;
摘要 本 发明 的显示体(10)具备:第1光学效果层(12),其包含设有多个凹部或凸部的第1界面部(IF1),所述多个凹部或凸部以200nm~500nm范围内的最小中心间距离二维地配置,且各个凹部或凸部具有正锥形形状;反射性材料层(13),其被覆所述第1界面部(IF1)的至少一部分;和第2光学效果层(17),其在所述第1界面部(IF1)中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第1部分的 位置 具备:以将第1光学效果层(12)夹在中间的方式与反射性材料层(13)对置、或者以将反射性材料层(13)夹在中间的方式与第1光学效果层(12)对置的部分,且所述第2光学效果层含有胆甾醇型 液晶 、珠光颜料及多层干涉膜中的至少1个;由此可实现更高的防伪造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体,其具备:
第1光学效果层,其包含设有多个凹部或凸部的第1界面部,所述多个凹部或凸部以
200nm~500nm范围内的最小中心间距离二维且规则地配置,且各个凹部或凸部具有正锥形形状;
反射性材料层,其被覆所述第1界面部的至少一部分;和
第2光学效果层,其在所述第1界面部中被所述反射性材料层被覆的第1部分的位置具备:以将所述第1光学效果层夹在中间的方式与所述反射性材料层对置、或者以将所述反射性材料层夹在中间的方式与所述第1光学效果层对置的部分,且所述第2光学效果层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珠光颜料及多层干涉膜中的至少1个;
与所述第1界面部对应的第1显示部使观察者在可见正反射光的度范围内,可见到起因于所述第2光学效果层的光学效果,当只从负的角度范围入射照明光且从负的角度范围观察时,观察者可见到来自所述第1显示部的衍射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体,其中,所述反射性材料层只被覆所述第1界面部的一部分,所述第2光学效果层进一步在所述第1界面部中没有被所述反射性材料层被覆的第
2部分的位置具备与所述第1光学效果层对置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体,其中,
所述第1光学效果层具有透光性;
所述显示体进一步在所述第2部分的位置具备:以将所述第1光学效果层夹在中间的方式与所述第2光学效果层对置的光吸收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体,其进一步在所述第2部分的位置具备:介于所述第1及第2光学效果层之间的光吸收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显示体,其中,所述光吸收层含有磁性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体,其中,所述第1光学效果层进一步含有:
第2界面部,其与所述第1界面部相邻,且设有多个槽,所述多个槽以比所述多个凹部或凸部的所述最小中心间距离更大的最小中心间距离一维地配置;及/或第3界面部,其与所述第1界面部相邻且由平坦面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体,其中,
所述第1界面部和所述第2界面部及/或所述第3界面部相互邻接;
所述反射性材料层以横切所述第1界面部以及所述第2界面部和/或所述第3界面部的边界的方式,被覆所述第1界面部以及所述第2界面部和/或所述第3界面部这两者;
所述第2光学效果层以所述第2光学效果层向所述第1光学效果层的主面的正投影横切所述边界的方式设置,所述主面包含所述第1界面部以及所述第2界面部和/或所述第
3界面部。
8.一种带有显示体的物品,其具备基材和被所述基材支撑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有显示体的物品,其中,所述基材为纸,所述显示体被埋入所述纸的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有显示体的物品,其中,所述显示体为线状。

说明书全文

显示体及带有显示体的物品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例如能够提供防伪造效果、装饰效果及/或美观效果的光学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有价证券、证明书、名牌产品及个人认证介质等物品,希望难以伪造。因此,有时在这样的物品中支撑有防伪造效果优良的显示体。
[0003] 这样的显示体大多含有衍射光栅、全息图及透镜阵列等微细结构。这些微细结构是难以解析的。此外,为了制造含有这些微细结构的显示体,需要电子束曝光装置等高价的制造设备。因此,这样的显示体可发挥高的防伪造效果。
[0004]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显示体,其特征在于,其具备:第1界面部,其设有由多个槽构成的浮雕(relief)型衍射光栅;和第2界面部,其设有多个凹部或凸部,所述多个凹部或凸部以比所述多个槽的最小中心间距离更小的中心间距离二维地配置,且各个凹部或凸部具有正锥形形状。该显示体含有高精细的结构,且具有特殊的光学特性。因此,该显示体具有高的防伪造效果。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074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更高的防伪造效果。
[0009]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面,可提供一种显示体,其具备:第1光学效果层,其包含设有多个凹部或凸部的第1界面部,所述多个凹部或凸部以200nm~500nm范围内的最小中心间距离二维地配置,且各个凹部或凸部具有正锥形形状;反射性材料层,其被覆所述第1界面部的至少一部分;和第2光学效果层,其在所述第1界面部中被所述反射性材料层被覆的第1部分的位置具备:以将所述第1光学效果层夹在中间的方式与所述反射性材料层对置、或者以将所述反射性材料层夹在中间的方式与所述第1光学效果层对置的部分,且所述第2光学效果层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珠光颜料及多层干涉膜中的至少1个。
[0010]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面,可提供一种带有显示体的物品,其具备基材和被所述基材支撑的第1方面的显示体。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显示体的俯视图。
[0012] 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显示体的II-II线的剖视图。
[0013] 图3是表示在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的第2界面部可采用的结构的一例子的立体图。
[0014] 图4是表示在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的第1界面部可采用的结构的一例子的立体图。
[0015] 图5是示意地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中的与第2界面部对应的部分显示的光学效果的图。
[0016] 图6是示意地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中的与第1界面部对应的部分显示的光学效果的图。
[0017] 图7是示意地表示在第1界面部可采用的凹部或凸部的配置图案的例子的俯视图。
[0018] 图8是示意地表示在第1界面部可采用的凹部或凸部的配置图案的例子的俯视图。
[0019] 图9是示意地表示在第1界面部可采用的凹部或凸部的配置图案的例子的俯视图。
[0020] 图10是示意地表示在第1界面部可采用的凹部或凸部的配置图案的例子的俯视图。
[0021] 图11是放大表示在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的第1界面部可采用的结构的另一例子的立体图。
[0022] 图12是放大表示在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的第1界面部可采用的结构的再一例子的立体图。
[0023] 图13是放大表示在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的第1界面部可采用的结构的又一例子的立体图。
[0024] 图14是示意地表示一变形例的显示体的剖视图。
[0025] 图15是示意地表示另一变形例的显示体的剖视图。
[0026] 图16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粘着标签的剖视图。
[0027] 图17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转印箔的剖视图。
[0028] 图18是示意地表示带有显示体的物品的一例子的俯视图。
[0029] 图19是沿着图18所示的带有显示体的物品的XIX-XIX线的剖视图。
[0030] 图20是示意地表示带有显示体的物品的另一例子的俯视图。
[0031] 图21是沿着图20所示的带有显示体的物品的XXI-XX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再有,在各图中,对于发挥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参照符号,并将重复的说明省略。
[0033]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显示体的俯视图。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显示体的II-II线的剖视图。在图1及图2中,将与显示体10的主面平行且相互正交的方向规定为X方向及Y方向,将与显示体10的主面垂直的方向规定为Z方向。
[0034] 该显示体10如图2所示,包含基材11、第1光学效果层12、反射性材料层13、透光层15和第2光学效果层17。第1光学效果层12和反射性材料层13的界面包含第1界面部IF1、第2界面部IF2和第3界面部IF3。如后所述,在第1界面部IF1上设有多个凹部或凸部,在第2界面部IF2上设有多个槽。
[0035] 以下,将第1界面部IF1中的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称为第1区域。此外,将第2界面部IF2中的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称为第2区域。另外,将第3界面部IF3中的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称为第3区域。
[0036] 而且,以下,将显示体10中的与第1区域对应的部分称为显示部DP1。此外,将显示体10中的与第2区域对应的部分称为显示部DP2。另外,将显示体10中的与第3区域对应的部分称为显示部DP3。
[0037] 基材11典型地为由树脂构成的片材或薄膜。作为该树脂,例如,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酸酯、三乙酰基纤维素、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或氯乙烯。基材11也可以省略。
[0038] 第1光学效果层12形成在基材11上。第1光学效果层12典型地具有透光性。作为第1光学效果层12的材料,例如,使用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及紫外线或电子束固化性树脂(以下都称为光固化性树脂)等树脂。如果作为第1光学效果层12的材料采用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或光固化性树脂,则通过采用底版的转印,能够在一个主面上容易地形成凹结构及/或凸结构。
[0039] 作为具有透光性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醋酸纤维素醋酸丁酸纤维素、醋酸丙酸纤维素、硝化纤维素、聚乙烯、聚丙烯、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氯乙烯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0040] 作为具有透光性的热固性树脂,例如可列举出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酯型聚酯、丙烯酸聚氨酯、环聚氨酯、聚氧烷、环氧及三聚氰胺树脂。
[0041] 所谓光固化性树脂,指的是通过紫外线及电子束等光的照射而固化的树脂。作为通过光的照射而发生自由基聚合的代表性的树脂,可列举出分子中具有丙烯酰基的丙烯酸树脂,例如,使用环氧丙烯酸酯系、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系、聚酯丙烯酸酯系或多元醇丙烯酸酯系的低聚物或聚合物、单官能、双官能或多官能聚合性(甲基)丙烯酸系单体(例如,丙烯酸四氢糠基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丙烯酸2-羟基-3-苯氧基丙基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或其低聚物或者聚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
[0042] 在作为第1光学效果层12的材料采用光固化性树脂时,也可以在该层中进一步含有光聚合引发剂。作为该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列举出二苯甲、二乙基噻吨酮、苄基二甲基缩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丙烷-1及酰基膦氧化物。但是,光聚合引发剂并不是100%反应,未反应的光聚合引发剂有对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因此,光聚合引发剂的添加量相对于光固化性树脂例如为0.1~7质量%,典型地为0.5~5%质量的范围内,优选限于不残留未固化部的程度。
[0043] 在第1光学效果层12的一个主面上设有界面部IF1~IF3。关于这些界面部IF1~IF3的结构及光学特性,后面将详细说明。再有,第2界面部IF2及第3界面部IF3的一者或两者也可以省略。
[0044] 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界面部IF1的至少一部分。在图1及图2中,作为一例子,描绘了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界面部IF1~IF3的整体的情况。
[0045] 作为反射性材料层13,例如,能够使用由、铬、镍、、金及它们的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的金属或合金层。在此种情况下,反射性材料层13典型地采用真空制膜法来形成。作为真空制膜法,例如可列举出真空蒸法及溅射法。将反射性材料层13的厚度例如规定在1nm~100nm的范围内。
[0046] 反射性材料层13在显示体10中担负着显示可见性更优良的图像的作用。此外,通过设置反射性材料层13,还可使设在第1光学效果层12的一个主面上的凹结构及/或凸结构的损伤难以发生。
[0047] 透光层15介于反射性材料层13和第2光学效果层17之间。透光层15起到提高这些层之间的密合性的作用。
[0048] 透光层15具有透光性,典型地是透明的。作为透光层15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醋酸乙烯酯树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聚酯树脂、聚酯型聚氨酯树脂、丙烯酸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环氧聚氨酯树脂、聚碳酸酯聚氨酯树脂、聚乙烯醇缩丁树脂及氯丙烯树脂。透光层15也可以省略。
[0049] 第2光学效果层17进一步在界面部IF1中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第1部分的位置具备:以将反射性材料层13夹在中间的方式与第1光学效果层12对置的部分。图1及图2中作为一例子描绘了第2光学效果层17以将反射性材料层13夹在中间的方式与第1光学效果层12的整体对置的情况。
[0050] 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珠光颜料及多层干涉膜中的至少1个。
[0051] 在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的情况下,第2光学效果层17例如能够采用含有具有胆甾醇结构的化合物的材料、或采用含有通过在向列型液晶中添加手性试剂而具有胆甾醇结构的材料来制造。胆甾醇型液晶例如通过使添加到向列型液晶中的手性试剂的量及种类等变化,可使其螺距及偏光面的扭曲方向变化。此外,还能够在液晶分子的两末端导入丙烯基等聚合基。于是,在使各液晶分子取向后容易固定其取向。
[0052] 在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的情况下,第2光学效果层17可以是由胆甾醇型液晶构成的层,也可以是含有胆甾醇型液晶颜料的层。
[0053] 在第2光学效果层17是由胆甾醇型液晶构成的层的情况下,可将第2光学效果层17中的光的散射抑制在最小限度。
[0054] 在第2光学效果层17是含有胆甾醇型液晶颜料的层的情况下,第2光学效果层17典型地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的粉末和透明的粘合剂。在此种情况下,例如通过采用螺距及偏光面的扭曲方向等互不相同的多个胆甾醇型液晶颜料,可对第2光学效果层17的光学特性进行微调。
[0055] 在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的情况下,如果对第2光学效果层17进行照明,则第2光学效果层17可射出圆偏振光性的选择反射光。再有,以下,假定胆甾醇型液晶的取向轴与显示体10的主面大致平行。
[0056] 已知,如果将胆甾醇型液晶的螺距规定为P,将以与显示体10的主面平行的轴作为基准时的入射规定为θ,将反射光的波长规定为λ,则下式成立。
[0057] 2P·sinθ=nλ(n=1、2、3……)
[0058] 根据该式,例如,在相对于第2光学效果层17垂直地入射白色光时,即θ=90°时,具有螺距P的2倍的波长的正反射光相对于第2光学效果层17垂直地射出。
[0059] 例如,在采用螺距P为280nm的胆甾醇型液晶时,第2光学效果层17可射出与绿色的色调对应的光(波长λ=560nm)。或者,在采用螺距P为360nm的胆甾醇型液晶时,第2光学效果层17可射出与红色的色调对应的光(波长λ=720nm)。如此,通过使胆甾醇型液晶的螺距P变化,能够使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的第2光学效果层17的光学特性变化。
[0060] 如果逐渐减小照明光的入射角θ,则从第2光学效果层17射出的光的波长逐渐缩短,最终,短于可见光的最短波长。即,这样一来,射出光的色调从红色向绿色变化,又从绿色向蓝色变化,最终射出光变得不可见。例如,在采用螺距P为360nm的胆甾醇型液晶时,如果将入射角θ规定为30°(如果以显示体10的主面的法线方向为基准则为60°),则选择反射的光的波长为360nm。所以,在此种情况下,观察者不能见到或极难见到起因于第2光学效果层17的视觉效果。
[0061] 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的第2光学效果层17例如按以下方法形成。
[0062] 在第1方法中,首先,准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尼龙、玻璃纸及聚乙烯醇等拉伸薄膜。也可以对该拉伸薄膜实施打磨处理。接着,将胆甾醇型液晶的原料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准备涂敷液。接着,将该涂敷液涂布在上述拉伸薄膜上。然后,使得到的涂膜干燥。由此,使液晶分子在拉伸薄膜上取向。然后,通过在此状态下照射紫外线,固定液晶分子的取向。如此一来,得到胆甾醇型液晶形成薄膜。
[0063] 接着,在被转印体例如第1光学效果层12或反射性材料层13的一个主面上涂布具有透光性的粘接剂。然后,在其上贴合胆甾醇型液晶形成薄膜。接着,只剥离拉伸薄膜。如此,在被转印体例如第1光学效果层12或反射性材料层13的一个主面上形成包含胆甾醇型液晶的第2光学效果层17。
[0064] 在第2方法中,首先,在应形成第2光学效果层17的主面上,例如在第1光学效果层12或反射性材料层13的一个主面上涂布光取向油墨。然后,使该涂膜干燥,照射偏光性的紫外光,形成取向膜。接着,将胆甾醇型液晶的原料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准备涂敷液,将该涂敷液涂布在上述取向膜上。然后,使得到的涂膜干燥,使液晶分子取向。然后,通过在此状态下照射紫外线,固定液晶分子的取向。如此一来,得到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的第2光学效果层17。再有,在此种情况下,在应形成第2光学效果层17的主面和由光取向油墨构成的取向膜的粘接性不充分的情况下,也可以进一步设置锚固层。
[0065] 再有,以上对采用取向膜使液晶分子取向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使液晶分子取向的方法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外加电场及/或磁场或通过外加剪切应使液晶分子取向。
[0066] 此外,以上对通过照射紫外线来固定液晶分子取向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固定液晶分子取向的方法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液晶分子的取向也可以通过使含有液晶分子的层快速冷却来固定。在这些方法中更优选通过照射紫外线来固定液晶分子的取向的方法。
[0067] 从显示体10的制造成本的观点出发,在上述第1及第2方法中,典型地采用第1方法。
[0068] 在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珠光颜料时,第2光学效果层17例如含有母等层状物质的粉末、或用还原二氧化及氧化等被覆材料被覆这些层状物质而成的粉末。或者,在此种情况下,第2光学效果层17也可以含有将后述的多层干涉膜粉碎而成的粉末。在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珠光颜料时,第2光学效果层17典型地进一步含有透明的粘合剂。
[0069] 在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珠光颜料时,第2光学效果层17典型地通过印刷法或涂布法来形成。作为这些印刷法或涂布法,能够采用公知的方法。
[0070] 第2光学效果层17可含有的多层干涉膜通过将折射率互不相同的多个层层叠而成。构成多层干涉膜的各层例如是金属薄膜、陶瓷薄膜或有机聚合物薄膜。多层干涉膜例如含有折射率互不相同的层的交替层叠体。例如,通过将陶瓷薄膜或透光率在20~70%的范围内的金属薄膜与有机聚合物薄膜以规定的厚度交替层叠,可得到只吸收或反射特定波长的可见光的多层干涉膜。
[0071] 以下,列举出可在构成多层干涉膜的各层中采用的材料的例子。再有,在以下中,在化学式或化合物名称后记载的括号内的数值表示各自的折射率。
[0072] 陶瓷:Sb2O3(3.0)、Fe2O3(2.7)、TiO2(2.6)、CdS(2.6)、CeO2(2.3)、ZnS(2.3)、PbCl2(2.3)、CdO(2.2)、Sb2O3(2.0)、WO3(2.0)、SiO(2.0)、Si2O3(2.5)、In2O3(2.0)、PbO(2.6)、Ta2O3(2.4)、ZnO(2.1)、ZrO2(2.0)、MgO(1.6)、Si2O2(1.5)、MgF2(1.4)、CeF3(1.6)、CaF2(1.3~1.4)、AlF3(1.6)、Al2O3(1.6)或GaO(1.7)。
[0073] 金属:Al、Fe、Mg、Zn、Au、Ag、Cr、Ni、Cu、Si及它们的合金。
[0074] 有机聚合物:聚乙烯(1.51)、聚丙烯(1.49)、聚四氟乙烯(1.35)、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49)及聚苯乙烯(1.60)。
[0075] 在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多层干涉膜的情况下,第2光学效果层17采用能控制膜厚、成膜速度、层叠数及光学膜厚等的公知方法来形成。作为这样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出真空蒸镀法、溅射法及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再有,所谓光学膜厚是折射率和膜厚的积。
[0076] 或者,上述多层干涉膜也可以是通过多层同时挤出而形成的多层薄膜。该多层薄膜是折射率互不相同的多个塑料薄膜的交替层叠体。这些塑料薄膜分别含有塑料材料。这些塑料薄膜也可以根据需要分别含有助剂。
[0077] 该多层薄膜例如包含折射率互不相同的塑料薄膜的交替层叠体。作为这些塑料薄膜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1.63)、聚碳酸酯(1.59)、聚苯乙烯(1.59)、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58)、尼龙(1.53)、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49)、聚甲基戊烯(1.46)及氟系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4)。作为多层薄膜,特别优选采用由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1.63)构成的薄膜和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58)构成的薄膜的交替层叠体。
[0078] 在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多层干涉膜的情况下,与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胆甾醇型液晶或珠光颜料时相比,显示体10的耐裂纹性更高。此外,在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多层干涉膜的情况下,与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胆甾醇型液晶时相比,显示体10的耐光性更高。而且,在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多层干涉膜的情况下,与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胆甾醇型液晶或珠光颜料时相比,显示体10的制造成本更低。
[0079] 第2光学效果层17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其色彩也变化。关于起因于第2光学效果层17、第1光学效果层12和反射性材料层13的组合的光学特性,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0080] 图3是放大表示在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的第2界面部可采用的结构的一例子的立体图。图4是放大表示在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的第1界面部可采用的结构的一例子的立体图。
[0081] 在第2界面部IF2,设有通过配置多个槽14a而成的浮雕型衍射光栅。槽14a的最小中心间距离与后述的多个凹部或凸部14b的最小中心间距离相比更大。槽14a的最小中心间距离例如为可见光的最短波长以上,典型地在0.5μm~2μm的范围内。此外,槽14a的深度例如在0.05μm~1μm的范围内,典型地在0.05μm~0.3μm的范围内。第2界面部IF2也可以省略。
[0082] 再有,用语“衍射光栅”是指通过照射自然光等照明光而产生衍射光的结构,除了平行且等间隔地配置多个槽14a的通常的衍射光栅以外,规定为也包含记录在全息图中的干涉条纹。此外,规定将槽14a或被槽14a夹着的部分称为“光栅线”。
[0083] 在第1界面部IF1上,设有多个凹部或凸部14b。这些凹部或凸部14b以200nm~500nm的范围内的最小中心间距离二维地配置。凹部或凸部14b典型地规则地配置。凹部或凸部14b各自具有正锥形形状。凹部或凸部14b的深度或高度通常大于槽14a的深度,典型地在0.3μm~0.5μm的范围内。深度或高度相对于凹部或凸部14b的最小中心间距离的比(以下也称为纵横尺寸比)例如在0.5~1.5的范围内。
[0084] 第3界面部IF3为平坦面。第3界面部IF3也可以省略。
[0085] 从完成的显示体10正确地解析设在第1界面部IF1上的微细结构是困难的。此外,例如即使从完成的显示体10解析了前面的微细结构,也难以伪造或仿制含有该微细结构的显示体。在衍射光栅的情况下,有时通过利用激光等的光学复制方法可复制干涉条纹形式的结构,但第1界面部IF1的微细结构是不可复制的。
[0086] 以下,对起因于第1光学效果层12、反射性材料层13和第2光学效果层17的组合的光学效果进行说明。
[0087] 首先,对显示部DP2的光学效果进行说明。
[0088] 图5是示意地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中的与第2界面部对应的部分显示的光学效果的图。在图5中,31a表示照明光,32a表示正反射光或0次衍射光,33a表示1次衍射光。再有,图5中将第1光学效果层12及反射性材料层13的图示省略。
[0089] 如果对衍射光栅进行照明,则衍射光栅相对于入射光即照明光31a的前进方法沿特定的方向射出强的衍射光33a。关于m次衍射光的射出角β,当光在与衍射光栅的光栅线垂直的面内前进时,能够从下式(1)算出(m=0、±1、±2、……)。
[0090] d=mλ/(sinα-sinβ) (1)
[0091] 在该式(1)中,d表示衍射光栅的光栅常数,λ表示入射光及衍射光的波长。此外,α表示0次衍射光即透过光或正反射光的射出角。换句话讲,α的绝对值与照明光的入射角相等,且α是与入射角相对于Z轴对称的关系(反射型衍射光栅时)。再有,关于α及β,将从Z轴顺时针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
[0092] 最有代表性的衍射光为一次衍射光33a。由式(1)可知,一次衍射光33a的射出角β随着波长λ变化。即,衍射光栅具有作为分光器的功能。所以,在照明光为白色光时,如果在衍射光栅的与光栅线垂直的面内使观察角度变化,则观察者感觉到的颜色发生变化。
[0093] 此外,在某种观察条件下观察者感觉到的颜色随着光栅常数d变化。
[0094] 作为一例子,规定衍射光栅沿其法线方向射出一次衍射光33a。即,规定一次衍射光33a的射出角β为0°。而且,规定观察者感觉到该一次衍射光33a。如果将此时的0次衍射光32a的射出角规定为αN,则式(1)能够简化为下式(2)。
[0095] d=λ/sinαN (2)
[0096] 由式(2)可知,要使观察者感觉到特定的颜色,只要以与该颜色对应的波长λ、照明光31a的入射角|αN|和光栅常数d分别满足式(2)所示的关系的方式进行设定即可。例如,使用含有波长在400nm~700nm的范围内的全部光成分的白色光作为照明光31a,将照明光31a的入射角|αN|规定为45°。然后,规定使用空间频率(光栅常数的倒数)在
1000条/mm~1800条/mm的范围内分布的衍射光栅。在此种情况下,如果从其法线方向观察衍射光栅,则空间频率大约为1600条/mm的部分能以蓝色看到,空间频率大约为1100条/mm的部分能以红色看到。
[0097] 再有,空间频率较小的容易形成衍射光栅。因此,在通常的显示体中,大多数衍射光栅是空间频率为500条/mm~1600条/mm的衍射光栅。
[0098] 如此,在某种观察条件下观察者感觉到的颜色能够通过衍射光栅的光栅常数d(或空间频率)进行控制。然后,如果从前面的观察条件使观察角度变化,则观察者感觉到的颜色也发生变化。
[0099] 在以上的说明中,假设光在与光栅线垂直的面内前进。如果从此状态将显示体10的主面的法线作为旋转轴改变光栅线的方位,则根据相对于作为基准的状态的光栅线的角度(以下也称为方位角度),相对于固定的观察方向的光栅常数d的有效值发生变化。其结果是,观察者感觉到的颜色发生变化。反过来讲,在配置只有光栅线的方位不同的多个衍射光栅的情况下,能够使这些衍射光栅显示不同的颜色。此外,如果方位角度充分增大,则不能从固定的观察方向认识衍射光,所见与没有衍射光栅时相同。通过利用此特性,采用光栅线的方位大不相同的2种以上的衍射光栅,在从对应于各个光栅线的方位的方向进行观察时,还能够分别显示独立的图像。
[0100] 此外,如果增大构成衍射光栅的槽14a的深度,则衍射效率也依赖于照明光31a的波长等而变化。而且,如果增大衍射光栅相对于像素的面积比,则衍射光的强度变得更大。
[0101] 所以,在第2界面部IF2通过排列多个像素而形成的情况下,如果通过这些像素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使槽14a的空间频率及/或方位角度不同,则能够使这些像素显示不同的颜色,此外,能够设定可观察的条件。而且,如果通过构成第2界面部IF2的像素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使槽14a的深度及/或相对于像素的衍射光栅的面积比中的至少1个不同,则能够使这些像素的亮度不同。因此,通过利用这些能够使第2界面部IF2显示全彩色图像及立体图像等图像。
[0102] 再有,这里所说的“图像”指的是作为颜色及/或亮度的空间分布能够观察的图像。“图像”包含照片、图形、绘图、文字及记号等。
[0103] 第2光学效果层17中的与第2界面部IF2对应的部分根据观察角度射出不同的波长的光。但是,从第2界面部IF2中的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射出的衍射光的强度与第2光学效果层17对应的部分射出的光相比较,其强度高得多。所以,显示部DP2通常可作为设有衍射光栅的区域来观察。
[0104] 接着,对显示部DP1的光学效果进行说明。
[0105] 图6是示意地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中的与第1界面部对应的部分显示的光学效果的图示。在图6中,31b及31c表示照明光,32b及32c表示正反射光或0次衍射光,33b表示1次衍射光。再有,图6中将第1光学效果层12及反射性材料层13的图示省略。
[0106] 在使界面部IF1和界面部IF2并存时,设在第1界面部IF1上的多个凹部或凸部14b以比槽14a的最小中心间距离更小的中心间距离进行配置。因此,凹部或凸部14b规则地排列,即使第1界面部IF1射出衍射光33b,观察者也不会同时感觉到衍射光33b和具有与其相同的波长的来自第2界面部IF2的衍射光33a。特别是,如果槽14a的最小中心间距离即衍射光栅的光栅常数和凹部或凸部14b的中心间距离的差十分大,则不管波长如何,观察者都不能同时感觉到来自第2界面部IF2的衍射光33a和来自第1界面部IF1的衍射光33b。但是,根据式(1)得知,在发生高次的衍射光(|m|≥2)时,在可见到来自第2界面部IF2的高次的衍射光33b的观察角度范围内,也能够见到来自第1界面部IF1的衍射光33b。
[0107] 此外,各凹部或凸部14b具有正锥形形状。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第1界面部IF1的正反射光的反射率都小。
[0108] 而且,如果来自第1界面部IF1的1次衍射光33b的射出角大于-90°,则通过适宜设定由显示体10的法线方向和观察方向形成的角度,观察者能够感觉到来自第1界面部IF1的1次衍射光33b。因此,在此种情况下,通过目视能够确认:显示部DP1与只由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珠光颜料及多层干涉膜中的至少1个的层构成的部分不同。
[0109] 如上所述,凹部或凸部14b的最小中心间距离在200nm~500nm的范围内。如果减小该最小中心间距离,则有时难以从第1界面部IF1射出衍射光。如果增大该最小中心间距离,则有时从第1界面部IF1以比较小的射出角度射出的衍射光的强度变得较大。
[0110] 再有,凹部或凸部14b的最小中心间距离例如也可以在200nm~350nm的范围内。在此种情况下,由上述式(1)可知,在第1界面部IF1容易观察到具有与蓝色对应的波长的衍射光。所以,例如,在第2界面部IF2射出具有与红色对应的波长的衍射光的情况下,通过对照两者,更容易确认显示体10为真品。
[0111] 或者,凹部或凸部14b的最小中心间距离也可以在300nm~500nm的范围内。这样一来,能够观察到从凹部或凸部14b射出的1次衍射光33b的角度范围变得较宽。即,这样一来,可更容易地进行设有凹部或凸部14b的真品和未设有凹部或凸部14b的伪造品的判别。
[0112] 如以上说明的,从第1界面部IF1射出的正反射光的反射率小。此外,从第1界面部IF1以比较小的射出角度射出的衍射光的强度为零或非常小。所以,从第1界面部IF1射出的正反射光或衍射光对第2光学效果层17中的与第1界面部IF1对应的部分射出的光施加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在显示部DP1中,能够使观察者非常清楚地见到起因于第2光学效果层17的光学效果。
[0113] 再有,第1界面部IF1也可以包含凹部或凸部14b的形状、深度或高度、中心间距离及配置图案中的至少1个互不相同的多个区域。在此种情况下,在与这些多个区域对应的各部分,能够发挥互不相同的光学效果。
[0114] 此外,在第1界面部IF1通过排列多个像素而形成时,如果通过这些像素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使凹部或凸部14b的形状、深度或高度、中心间距离及配置图案中的至少1个不同,则能够使这些像素的反射率等不同。因此,通过利用这些,能够通过第1界面部IF1进行灰阶显示。
[0115] 此外,在该显示体10中,第2界面部IF2和第1界面部IF1在同一面内。因此,例如,通过在1张底版上形成与槽14a和凹部或凸部14b对应的凹结构及/或凸结构,并将该凹结构及/或凸结构转印在第1光学效果层12上,能够同时形成槽14a和凹部或凸部14b。所以,如果在底版上高精度地形成凹结构及/或凸结构,则不会产生第2界面部IF2和第1界面部IF1的位置偏移的问题。此外,微细的凹凸结构及高精度的特征使高精细的图像显示成为可能,从而容易与通过其它方法制作的物品进行区别。而且,能够极高精度且稳定地制造真品的事实使得与伪造品或仿制品的区别更容易。
[0116] 接着,对显示部DP3的光学效果进行说明。
[0117] 第3界面部IF3如上所述为平坦面。所以,第3界面部IF3中的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使照明光发生镜面反射。该反射光的强度与第2光学效果层17的对应的部分射出的光相比较,其强度高得多。所以,显示部DP3通常作为镜面被观察。
[0118] 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10根据照明光的入射角及观察者的观察角度呈现非常特殊的视觉效果。
[0119] 以下,以显示体10的法线方向为基准,将包含特定照明光的正反射光的射出方向的角度范围称为“正的角度范围”,将包含上述特定照明光的入射方向的角度范围称为“负的角度范围”。此外,规定照明光为白色光。
[0120] 首先,考虑只从负的角度范围使照明光入射,且从正的角度范围观察显示体10的情况。在此种情况下,如上所述,显示部DP1非常清楚地显示出起因于第2光学效果层17的光学效果。即,显示部DP1作为根据观察角度而显示不同的色彩的区域而可见。而且,在此种情况下,显示部DP2通常作为设有衍射光栅的区域被观察。即,在显示部DP2中,根据观察角度波长不同的衍射光可见。而且,在此种情况下,显示部DP3通常作为镜面被观察。即,在显示部DP3中,在从可观察正反射光的角度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具有与照明光对应的波长的光可见。这样,在从正的角度范围观察显示体10的情况下,显示体10作为包含根据观察角度显示不同的色彩的区域、设有衍射光栅的区域和设有镜面的区域的显示体而可见。
[0121] 接着,考虑只从负的角度范围入射照明光,且从负的角度范围观察显示体10的情况。在此种情况下,在照明光的入射角度及观察角度较深时,即在入射角度及观察角度的绝对值较大时,观察者能够见到来自显示部DP1的衍射光。所以,例如,如果将照明光的光源的位置和观察者的位置固定,且使它们和显示体10形成的角度进行变化,则在显示部DP1产生视觉效果的不连续的变化。具体而言,如果使入射角度及观察角度加深,则可在某个角度观察来自显示部DP1的衍射光。
[0122] 接着,设想在多处设置荧光灯的室内等,考虑照明光的光源存在2个以上的情况。具体而言,作为其一例子,考虑从负的角度范围使第1照明光入射的第1光源和从正的角度范围使第2照明光入射的第2光源均存在的情况。在此种情况下,例如,如果将第1及第2光源的位置和观察者的位置固定,且使它们和显示体10形成的角度进行变化,则在显示部DP1产生视觉效果的不连续的变化。具体而言,在观察角度浅的情况下,显示部DP1产生起因于第2光学效果层17的连续的色彩变化。而且,如果使入射角度及观察角度加深,则以某个角度为界,可观察来自显示部DP1的衍射光。
[0123] 在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10中,第1界面部IF1和第2界面部IF2相互邻接。反射性材料层13以横切第1界面部IF1和第2界面部IF2的边界的方式被覆它们双方。此外,第2光学效果层17以其向第1光学效果层12的包含界面部IF1及IF2的主面的正投
影横切第1界面部IF1和第2界面部IF2的边界的方式设置。
[0124] 第1界面部IF1和第2界面部IF2的边界能够通过电子束曝光及纳米压印等方法高精度地确定。所以,如果采用如此的构成,则能够高精度地确定显示部DP1和显示部DP2的边界。所以,这样一来,可使显示体10显示与第1界面部IF1和第2界面部IF2的边界对应的高精细的图案。
[0125] 在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10中,第1界面部IF1和第3界面部IF3相互邻接。反射性材料层13以横切第1界面部IF1和第3界面部IF3的边界的方式被覆它们双方。此外,第2光学效果层17以其向第1光学效果层12的包含界面部IF1及IF3的主面的正投
影横切第1界面部IF1和第3界面部IF3的边界的方式设置。
[0126] 第1界面部IF1和第3界面部IF3的边界能够通过电子束曝光及纳米压印等方法高精度地确定。所以,如果采用如此的构成,则能够高精度地确定显示部DP1和显示部DP3的边界。所以,这样一来,可使显示体10显示与第1界面部IF1和第3界面部IF3的边界对应的高精细的图案。
[0127] 这样,显示体10具有非常特殊的视觉效果。而且,想试图伪造的人要再现如此的视觉效果是不可能的或是非常困难的。即,该显示体10具有高的防伪造效果。
[0128] 再有,在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胆甾醇型液晶时,第2光学效果层17可射出圆偏振光性的选择性反射光。此外,本发明人等发现:从第1界面部IF1射出的衍射光具有直线偏振光性。所以,在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的情况下,基于这些偏振性的差异还可追踪射出光的变化。即,在此种情况下,显示体10作为隐藏(covert)用的防伪造介质也是有用的。
[0129] 作为对是否是真品尚不明确的物品在真品和非真品之间进行判别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出以下的方法。
[0130] 首先,作为第1操作,用入射角的绝对值低于60°的照明光对显示体10进行照明。此时,在绝对值低于60°的角度范围内,确认可观察到起因于第2光学效果层17的光学效果。例如,在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胆甾醇型液晶时,确认在该角度范围内射出来自第2光学效果层17的选择性反射光。
[0131] 接着,作为第2操作,用入射角的绝对值为60°以上且低于90°的照明光对显示体10进行照明。此时,在绝对值为60°以上且低于90°、且与上述入射角的正负相同的角度范围内,确认可观察到起因于第1界面部IF1的光学效果。机,确认在该角度范围内可观察到来自第1界面部IF1的衍射光。
[0132] 当在第1及第2操作的双方均观察到上述光学效果时,判断该物品为真品。另一方面,当在第1及第2操作的一方或双方,没有观察到上述各光学效果时,判断该物品为非真品。
[0133] 再有,在第2光学效果层17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的情况下,也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真品和非真品之间的判别。即,在第1操作中,在绝对值低于60°的角度范围内射出圆偏振光,且在第2操作中,在绝对值为60°以上且低于90°、且与上述入射角的正负相同的角度内范围射出直线偏振光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物品判断为真品。该判断例如能够经由圆偏振片及直线偏振片等偏振片观察显示体10来进行。
[0134] 图7~图10是示意地表示可在第1界面部采用的凹部或凸部的配置图案的例子的俯视图。
[0135] 在图7中,凹部或凸部14b的排列形成正方格子。该结构采用电子束曝光装置或步进曝光装置等微细加工装置进行制造是比较容易的,对凹部或凸部14b的中心间距离等的高精度的控制也是比较容易的。
[0136] 在图7中,使凹部或凸部14b的中心间距离在X方向和Y方向相等,但也可以使凹部或凸部14b的中心间距离在X方向和Y方向不同。即,凹部或凸部14b的排列也可以形成矩形格子。
[0137] 如果将凹部或凸部14b的中心间距离在X方向和Y方向这两个方向均设定得比较长,则在从与Y方向垂直的方向对显示体10进行照明时和在从与X方向垂直的方向对显示体10进行照明时这两种情况下,都能够从第1界面部IF1射出衍射光,而且能够通过前者和后者使衍射光的波长不同。如果将凹部或凸部14b的中心间距离在X方向及Y方向中的一方设定得比较长,在另一方设定得比较短,则在从与Y方向及X方向中的一方垂直的方向对显示体10进行照明的情况下,从第1界面部IF1射出衍射光,在从与Y方向及X方向中的另一方垂直的方向对显示体10进行照明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来自第1界面部IF1的衍射光的射出。
[0138] 在图8中,凹部或凸部14b的排列形成三角格子。在采用该结构时,只要适宜设定凹部或凸部14b的中心间距离,例如在从A方向对显示体10进行照明时就能够防止来自第1界面部IF1的衍射光的射出,在从B方向及C方向对显示体10进行照明时就能够从第1界面部IF1射出衍射光。即,可得到更复杂的视觉效果。
[0139] 在图9中,凹部或凸部14b不规则地配置。在不规则地配置凹部或凸部14b的情况下,难以产生来自第1界面部IF1的衍射光的射出。再有,该结构例如能够通过利用光的干涉记录光谱的强度分布来形成。
[0140] 在图10中,凹部或凸部14b除了不规则地配置以外,大小也不均匀。在采用该结构时,与采用图9的结构时相比,更难以产生来自第1界面部IF1的衍射光的射出。
[0141] 如图7~图10所例示的,凹部或凸部14b的配置图案可进行多种变形。而且,各配置图案分别具有固有的视觉效果。因此,如果用凹部或凸部14b的配置图案不同的多个像素构成第1界面部IF1,则能够得到更复杂的视觉效果。
[0142] 图11~图13是放大地表示在图1及图2所示的第1界面部可采用的结构的其它例子的立体图。
[0143] 图11~图13所示的结构是图4所示的结构的变形例。图11~图13所示的凹部或凸部14b都具有正锥形形状。
[0144] 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凹部或凸部14b具有圆锥形状。在将凹部或凸部14b规定为圆锥形状时,凹部或凸部14b可以前端尖,也可以具有切头圆锥形状。但是,在将凹部或凸部14b规定为前端尖的圆锥形状时,凹部或凸部14b不具有与第1界面部IF1平行的面,因此与形成切头圆锥形状时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第1界面部IF1的正反射光的反射率。
[0145] 在图11所示的结构中,凹部或凸部14b具有四角锥形状。凹部或凸部14b也可以具有三角锥形状等四角锥形状以外的角锥形状。在此种情况下,能够提高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衍射光的强度,使观察更容易。此外,在将凹部或凸部14b规定为角锥形状时,凹部或凸部14b可以前端尖,也可以具有切头角锥形状。但是,在将凹部或凸部14b规定为前端尖的角锥形状时,凹部或凸部14b没有与第1界面部IF1平行的面,因此与形成切头角锥形状时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第1界面部IF1的正反射光的反射率。
[0146] 在图12所示的结构中,凹部或凸部14b具有半纺锤形状。即,凹部或凸部14b具有前端带圆角的圆锥形状。在采用图12所示的结构时,与采用图4或图11所示的结构时相比,在底版上形成凸结构及/或凹结构及从底版向第1光学效果层12上转印凸结构及/或凹结构更加容易。
[0147] 在图13所示的结构中,凹部或凸部14b具有从底面积大的四角柱依次重叠底面积不同的多个四角柱而形成的结构。再有,也可以取代四角柱,而重叠圆柱或三角柱等四角柱以外的柱状体。
[0148] 在采用图13所示的结构时,不能像采用图4、图11或图12所示的结构时那样减小第1界面部IF1的正反射光的反射率。但是,在采用图13所示的结构时,与在采用图12所示的结构时同样,与采用图4或图11所示的结构时相比,在底版上形成凸结构及/或凹结构及从底版向第1光学效果层12上转印凸结构及/或凹结构更容易。
[0149] 这样,凹部或凸部14b的形状影响第1界面部IF1的反射率。因此,如果用凹部或凸部14b的形状不同的多个像素构成第1界面部IF1,则能够通过第1界面部IF1进行灰阶显示。
[0150] 凹部或凸部14b的最小中心间距离如上所述在200nm~500nm的范围内。通过调整该最小中心间距离,可调整显示体10的视觉效果。例如,如果将凹部或凸部14b的最小中心间距离规定为400nm以下,则由上式(2)可知,关于可见光波长即400nm~700nm的范围内的所有波长,不管照明光的入射角如何,都能够防止第1界面部IF1向法线方向射出衍射光。因此,这样一来,起因于显示部DP1中的第2光学效果层17的光学效果能够更清楚地见到。此外,如果由凹部或凸部14b的中心间距离不同的多个像素构成第1界面部IF1,则能够通过第1界面部IF1进行灰阶显示。
[0151] 关于第1界面部IF1,如果加大凹部或凸部14b的深度或高度,例如规定为它们的最小中心间距离的1/2以上,则能够降低从第1界面部IF1射出的反射光的强度。因此,这样一来,起因于显示部DP1中的第2光学效果层17的光学效果能够更清楚地见到。此外,如果由凹部或凸部14b的深度或高度不同的多个像素构成第1界面部IF1,则能够通过第1界面部IF1进行灰阶显示。
[0152] 关于第1界面部IF1,如果使凹部或凸部14b的与第1界面部IF1平行的一方向的尺寸与该方向的凹部或凸部14b的中心间距离的比接近1∶1,则从第1界面部IF1射出的反射光的强度更低。另外,在使凹部或凸部14b的与第1界面部IF1平行的一方向的尺寸与该方向的间隔相等时,从第1界面部IF1射出的反射光的强度最低。因此,这样一来,起因于显示部DP1中的第2光学效果层17的光学效果能够更清楚地见到。此外,如果由上述比值不同的多个像素构成第1界面部IF1,则能够通过第1界面部IF1进行灰阶显示。
[0153] 在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10中可进行多种变形。
[0154] 图14是示意地表示一变形例的显示体的剖视图。图14所示的显示体10除了反射性材料层13只被覆第1界面部IF1的一部分、第2界面部IF2的一部分及第3界面部IF3的一部分以外,具有与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同样的构成。
[0155] 以下,将第1界面部IF1中的没有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称为第4区域。此外,将第2界面部IF2中的没有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称为第5区域。另外,将第3界面部IF3中的没有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称为第6区域。
[0156] 另外,在以下中,将显示体10中的与第4区域对应的部分称为显示部DP1’。此外,将显示体10中的与第5区域对应的部分称为显示部DP2’。另外,将显示体10中的与第6区域对应的部分称为显示部DP3’。
[0157] 在图14所示的显示体10中,反射性材料层13只被覆第1界面部IF1的一部分。另外,第2光学效果层17在第1界面部IF1中的没有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的位置具备与第1光学效果层12对置的部分。
[0158] 在显示部DP1’中,第1界面部IF1没有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所以,显示部DP1’呈现与不存在第1界面部IF1时大致同样的视觉效果。即,显示部DP1’射出的衍射光的强度为零或非常小。此外,显示部DP1’与显示部DP1相比较,起因于第2光学效果层17的视觉效果稍微不清楚。因此,如果采用上述构成,则能够在显示部DP1和显示部DP1’之间使亮度及色彩等互不相同。
[0159] 在图14所示的显示体10中,反射性材料层13只被覆第2界面部IF2的一部分。另外,第2光学效果层17在第2界面部IF2中的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和在第2
界面部IF2中的没有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这两者的位置具备与第1光学效果层
12对置的部分。
[0160] 在显示部DP2’中,第2界面部IF2没有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所以,显示部DP2’呈现与不存在第1界面部IF2时大致同样的视觉效果。即,从第2界面部IF2中的没有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射出的衍射光的强度为零或非常小。因而,该衍射光的强度与第2光学效果层17的对应的部分射出的光相比,其强度低得多。所以,显示部DP2’通常作为呈现起因于第2光学效果层17的视觉效果的区域被观察。因此,如果采用上述构成,则能够在显示部DP2和显示部DP2’之间使亮度及色彩等互不相同。
[0161] 在图14所示的显示体10中,反射性材料层13只被覆第3界面部IF3的一部分。另外,第2光学效果层17在第3界面部IF3中的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和在第3
界面部IF3中的没有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这两者的位置具备与第1光学效果层
12对置的部分。
[0162] 在显示部DP3’中,第3界面部IF3没有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因而,从第3界面部IF3中的没有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射出的反射光的强度为零或非常小。即,该反射光的强度与第2光学效果层17的对应的部分射出的光相比,其强度低得多。所以,显示部DP3’通常作为呈现起因于第2光学效果层17的视觉效果的区域被观察。因此,如果采用上述构成,则能够在显示部DP3和显示部DP3’之间使亮度及色彩等互不相同。
[0163] 这样,对于界面部IF1~IF3中的至少1个,如果使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和没有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共存,则能够实现更复杂的光学效果。即,这样一来,能够实现更高的防伪造效果。
[0164] 在图14所示的显示体10中,反射性材料层13只被覆第1光学效果层12的主面的一部分。如此的反射性材料层13例如可按以下方法形成。
[0165] 在第1方法中,首先,在第1光学效果层12的一个主面上,按负型图案印刷洗油墨。在其上采用蒸镀法及溅射法等,整面形成由反射性材料构成的层。接着,用水洗去上述水洗油墨。如此,将由反射性材料构成的层中的位于水洗油墨的图案上的部分除去。如此得到只被覆了第1光学效果层12的一个主面的一部分的反射性材料层13。
[0166] 在第2方法中,首先,在第1光学效果层12的一个主面的整面上形成由反射性材料构成的层。然后,在该层上,按正型图案印刷掩模剂。接着,采用腐蚀剂除去由反射性材料构成的层中的没有被掩模剂被覆的部分。接着,根据需要除去掩模剂。如此一来,得到只被覆了第1光学效果层12的一个主面的一部分的反射性材料层13。
[0167] 在第3方法中,首先,在第1光学效果层12的一个主面的整面上形成由反射性材料构成的层。然后,对由反射性材料构成的层中的要除去的部分照射高强度的激光束。由此,选择性地破坏由反射性材料构成的层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得到只被覆了第1光学效果层12的一个主面的一部分的反射性材料层13。
[0168] 图15是示意地表示另一变形例的显示体的剖视图。图15所示的显示体10除了第1光学效果层12具有透光性,另外具备透光性基材21、光吸收层23和粘接层25以外,具有与图14所示的显示体相同的构成。
[0169] 作为透光性基材21,例如使用先前关于基材11说明过的中的具有透光性的基材。透光性基材21典型地为透明的。透光性基材21也可以省略。
[0170] 光吸收层23以将第1光学效果层12夹在中间的方式与第2光学效果层17对置。作为光吸收层23,例如采用由黑色的油墨构成的层。再有,这里,“黑色”是指,例如在从法线方向对显示体10照射光,测定正反射光的强度时,对于波长在400nm~700nm的范围内的全部的光成分反射率都在10%以下。
[0171] 或者,作为光吸收层23,也可以采用磁性层。即,光吸收层23也可以含有磁性体。该磁性体典型地以粉末形态含在光吸收层23中。作为磁性体的粉末,例如可列举出氧化铁粉末、氧化铬粉末、钴粉末及铁素体粉末以及它们的混合物。此外,在此种情况下,光吸收层
23也可以进一步含有碳黑等黑色颜料。作为光吸收层23可含有的磁性体的粉末,优选氧化铁的粉末,进一步优选四氧化三铁的粉末。此外,在光吸收层23含有磁性体的粉末时,光吸收层23典型地进一步含有透明的粘合剂。
[0172] 如果采用磁性层作为光吸收层23,则除了基于显示体10的光学特性的真伪判定以外,还能进行基于磁特性的真伪判定。即,这样一来,可进一步提高显示体10的防伪造效果。
[0173] 再有,在图15中,描绘了光吸收层23以将第1光学效果层12夹在中间的方式与第2光学效果层17对置的情况,但光吸收层23的位置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光吸收层23也可以介于第1光学效果层12和第2光学效果层17之间。在光吸收层23介于第1光学效果层12和第2光学效果层17之间时,第1光学效果层12也可以不具有透光性。
[0174] 此外,在图15中,描绘了光吸收层23以将第1光学效果层12夹在中间的方式与第2光学效果层17整体对置的情况,但光吸收层23的构成并不局限于此。即,光吸收层23也可以在第1界面部IF1中的没有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的位置处,中间夹着第1光学效果层12且与第2光学效果层17对置。或者,光吸收层23也可以在第1界面部IF1中的没有被反射性材料层13被覆的部分的位置处,介于第1光学效果层12和第2光学效果层17之间。
[0175] 粘接层25介于光吸收层23和基材11之间,使它们相互粘接。作为粘接层25的材料,能够使用公知的材料。粘接层25也可以省略。
[0176] 图15所示的显示体10的显示部DP1’含有光吸收层23。该光吸收层23吸收透过第2光学效果层17的光。因而,在此种情况下,在显示部DP1’中能够清楚地见到起因于第2光学效果层17的视觉效果。
[0177] 图15所示的显示体10的显示部DP2’及DP3’含有光吸收层23。该光吸收层23吸收透过第2光学效果层17的光。因而,在显示部DP2’及DP3’中能够清楚地见到起因于第2光学效果层17的视觉效果。
[0178] 所以,在照明光的入射角度及观察角度较浅时,显示部DP1、显示部DP1’、显示部DP2’和显示部DP3’作为显示大致相同的光学效果的区域被观察。但是,在照明光的入射角度及观察角度较深时,如对图14所示的显示体10所说明的那样,在显示部DP1中可观察到强度比较高的衍射光。另一方面,在此种情况下,显示部DP1’~DP3’不射出如此的衍射光。因此,在此种情况下,通过显示部DP1和显示部DP1’~DP3’的组合可形成潜像。
[0179] 以上说明的显示体10例如也可以作为密封标签等粘着标签、条纹转印箔及点转印箔等转印箔、或线状物(thread)的一部使用。或者,该显示体10也可以作为撕胶带的一部使用。
[0180] 图16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粘着标签的剖视图。图16所示的粘着标签100具备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10和设在显示体10上的粘着层30。
[0181] 粘着层30被设在基材11的主面中的与第2光学效果层17的相反侧的主面上。粘着层30以将第1光学效果层12及反射性材料层13夹在中间的方式与第2光学效果层17对置。作为粘着层30的材料,例如使用压敏粘接剂。粘着层30例如可通过用凹版涂布、辊涂布、丝网涂布及刮刀涂布等方法涂布该粘接剂和溶剂的混合物来形成。再有,将粘着层30的厚度规定在例如1μm~10μm的范围内。
[0182] 该粘着标签100例如被粘贴在应确认为真正的物品上,或粘贴在应安装在如此的物品上的标签的基材等其它物品上。由此,能够对该物品赋予防伪造效果。
[0183] 再有,通过在显示体10和粘着层30之间进一步设置脆性层,还能够对粘着标签100赋予防换贴功能。由此,能够实现更高的防伪造效果。
[0184] 图17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转印箔的剖视图。图17所示的转印箔200具备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10、可剥离地支撑显示体10的支撑体层45。图17中作为一例子,描绘了在第2光学效果层17和支撑体层45之间设置剥离层43,在基材11的主面中的与第2光学效果层17相反侧的主面上设有粘接层41的情况。
[0185] 支撑体层45例如是由树脂构成的薄膜或片材。作为支撑体层45的材料,例如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或氯乙烯树脂。
[0186] 剥离层43担负着在将转印箔200转印在被转印体上时使支撑体层45容易剥离的作用。作为剥离层43的材料,例如使用在前面作为浮雕结构形成层110的材料所列举的树脂。剥离层43也可以进一步含有石蜡、巴西棕榈蜡、聚乙烯蜡及硅酮等添加剂。再有,将剥离层43的厚度规定为例如0.5μm~5μm的范围内。
[0187] 作为粘接层41的材料,例如使用反应固化型粘接剂、溶剂挥发型粘接剂、热熔型粘接剂、电子束固化型粘接剂及热敏粘接剂等粘接剂。
[0188] 作为反应固化型粘接剂,例如使用聚酯聚氨酯、聚醚聚氨酯及丙烯酸聚氨酯等聚氨酯系树脂或环氧树脂。
[0189] 作为溶剂挥发型粘接剂,例如使用含有醋酸乙烯酯树脂、丙烯酸酯共聚树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离聚物树脂及聚氨酯树脂等的水性乳液型粘接剂,及含有天然橡胶、苯乙烯-丁二烯共聚树脂及丙烯腈-丁二烯共聚树脂等的胶乳型粘接剂。
[0190] 作为热熔型粘接剂,例如使用含有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树脂、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乙烯醚树脂及聚氨酯树脂等作为基础树脂的粘接剂。
[0191] 作为电子束固化型粘接剂,例如使用含有具有1个或多个丙烯酰基、烯丙基及乙烯基等乙烯系官能团的低聚物作为主成分的粘接剂。例如,作为电子束固化型粘接剂,能够使用聚酯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或聚醚甲基丙烯酸酯与粘接赋予剂的混合物。作为该粘接赋予剂,例如使用含有磷的丙烯酸酯或其衍生物、或者含有羧基的丙烯酸酯或其衍生物。
[0192] 作为热敏粘接剂,例如使用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氯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醋酸乙烯酯树脂、橡胶系树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或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
[0193] 粘接层41例如可通过采用凹版涂布器、微型凹版涂布器及辊涂布器等涂布器将上述树脂涂布在基材11上来得到。
[0194] 该转印箔200例如通过辊式转印机或热压印机被转印在被转印体上。此时,在剥离保护层43上产生剥离的同时,显示体10经由粘接层41被粘贴在被转印体上。
[0195] 如上所述,显示体10具有优良的防伪造效果。所以,在使显示体10被物品支撑的情况下,真品即带有该显示体的物品的伪造也困难。此外,由于该显示体10具有上述视觉效果,因此对是否是真品尚不明确的物品在真品和非真品之间进行判别也容易。
[0196] 图18是示意地表示带有显示体的物品的一例子的俯视图。图19是沿着图18所示的带有显示体的物品的XIX-XIX线的剖视图。在图18及图19中,作为带有显示体的物品的一例子,描绘了印刷物300。该印刷物300为商品券,包含印刷物本体60。
[0197] 印刷物本体60含有基材61。基材61例如是至少与显示体10对应的部分具有透光性的纸。在基材61上形成有印刷层61。在基材61的形成有印刷层61的面上固定有上述显示体10。显示体10例如通过经由粘着层或粘接层的粘贴被固定在基材61上。
[0198] 印刷物300包含显示体10,因而其伪造是困难的。此外,该印刷物300含有显示体10,因此对是否是真品尚不明确的物品在真品和非真品之间进行判别也容易。
[0199] 图18及图19所示的印刷物300含有的显示体10除以下的点以外,具有与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10相同的构成。首先,在图18及图19所示的印刷物300含有的显示体10中省略基材11。此外,在该显示体10中,第2光学效果层17以将第1光学效果层12夹在中间的方式与反射性材料层13对置。另外,在该显示体10中,透光层15介于反射性材料层13和基材61之间。而且,在该显示体10中,设在第1光学效果层12的一个主面上的界面部及被覆它们的反射性材料层13的构成与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体10不同。
[0200] 图18及图19所示的印刷物300含有的第1光学效果层12含有第1亚区域IF1A和第2亚区域IF1B作为第1界面部IF1。图18及图19中,作为一例子,描绘了第1亚区
域IF1A和第2亚区域IF1B邻接的情况。以下,将显示体10中的与第1亚区域IF1A对应
的部分称为显示部DP1A。此外,将显示体10中的与第1亚区域IF1B对应的部分称为显示部DP1B。
[0201] 在第1亚区域IF1A和第2亚区域IF1B中,多个凹部或凸部14b的最小中心间距离互不相同。这里,作为一例子,规定为设在第1亚区域IF1A上的凹部或凸部14b的最小中心间距离为300nm,设在第2亚区域IF1B上的凹部或凸部14b的最小中心间距离为400nm。
[0202] 如上所述,第1界面部IF1的反射率小。而且,第1亚区域IF1A和第2亚区域IF1B的反射率的差也比较小。所以,在照明光的入射角的绝对值比较小时,例如在入射角的绝对值低于60°时,在第1亚区域IF1A和第2亚区域IF1B两处,可非常清楚地观察到起因于第2光学效果层17的光学效果。所以,在此种情况下,显示部DP1A和显示部DP1B不能相互区别,或者相互区别是非常困难的。
[0203] 另一方面,在照明光的入射角的绝对值比较大时,例如在入射角的绝对值在60°以上且低于90°时,第1亚区域IF1A和第2亚区域IF1B各自射出互不相同的波长的衍射光。例如,在上述入射角的绝对值在60°~70°的范围内且观察角度的绝对值在60°~70°的范围内时,显示部DP1A作为绿色的区域被观察,显示部DP1B作为红色的区域被观察。即,在照明光的入射角的绝对值比较大时,可将显示部DP1A和显示部DP1B相互区别开。
[0204] 即,如果采用上述的构成,通过显示部DP1A和显示部DP1B的组合,可形成潜像。因此,这样一来,可进一步提高显示体10及印刷物300的防伪造效果。
[0205] 再有,在图18及图19中,作为含有显示体10的印刷物300例示了商品券,但包含显示体10的印刷物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包含显示体10的印刷物也可以是股票等其它有价证券。
[0206] 或者,包含显示体10的印刷物也可以是ID(identification)卡、磁卡、无线卡及IC(integrated circuit)卡等卡。或者,包含显示体10的印刷物也可以是安装在应确认是真品的物品上的标签。或者,包含显示体10的印刷物也可以是收容应确认是真品的物品的包装体或其一部分。在这些情况下,作为基材61的材料,例如使用具有透光性的塑料。
[0207] 在图18及图19所示的印刷物300中,将显示体10粘贴在基材61上,但显示体10也可以用其它方法支撑在基材61上。
[0208] 例如,在使用纸作为基材61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显示体10埋入该纸的内部。在此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显示体10抄入该纸的内部。
[0209] 再有,在采用如此的构成的情况下,将显示体10典型地制成线状,而且在加工成该螺线状的显示体10的一个主面上,典型地涂布热熔型粘接剂。
[0210] 显示体10在纸内部的埋入例如按以下进行。
[0211] 首先,准备由纤维素纤维和分散介质构成的纸料。接着,采用双槽式圆网抄纸机,制作通过抄制该纸料而成的2层未干燥的纤维层。然后,在重合这两层纤维层时,向这些纤维层之间送入上述显示体10。然后,将两个纤维层和介于它们之间的显示体10的层叠结构供于干燥处理。接着,根据需要进行裁断。如此得到内部埋入了显示体10的纸。
[0212] 或者,显示体10在纸内部的埋入也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
[0213] 例如,该埋入也可以采用长网抄纸机进行。具体而言,首先,在由纤维素纤维和分散介质构成的纸料的流动中,通过喷嘴导入分散在分散介质中的上述显示体10。如此在抄纸网上形成的纸匹中埋入显示体10。然后,将其供于干燥处理。接着,根据需要进行裁断。如此得到内部埋入了显示体10的纸。
[0214] 在使用纸作为基材61时,该纸也可以在与显示体10对应的位置的整体上或一部分上开口。
[0215] 图20是示意地表示带有显示体的物品的另一例子的俯视图。图21是沿着图20所示的带有显示体的物品的XXI-XXI线的剖视图。
[0216] 图20及图21所示的印刷物300含有的显示体10除了省略基材11,以及设在第1光学效果层12的一个主面上的界面部及反射性材料层13的构成不同以外,具有与图15所示的显示体相同的构成。
[0217] 图20及图21所示的带有显示体的物品为印刷物300,其基材61由纸构成。另外,在该纸的内部埋入有显示体10。而且,在该纸的与显示体10对应的位置的一部分上设有开口AP。即,分别在这些开口AP处,显示体10的一部分露出于外界。如果采用如此的构成,显示体10难以从基材61脱落。而且,在设置开口AP的位置处,能够将纸的光散射性对显示体10的光学特性的影响抑制在最低限度。
[0218] 图20及图21所示的印刷物300包含显示部DP1、显示部DP2、显示部DP3和显示部DP3’。
[0219] 如上所述,第1界面部IF1的反射率小。此外,显示部DP3’不含反射性材料层13,且含有光吸收层23。所以,在照明光的入射角的绝对值比较小时,例如在入射角的绝对值低于60°时,在显示部DP1和显示部DP3’二者中,可非常清楚地观察到起因于第2光学效果层17的光学效果。所以,在此种情况下,显示部DP1和显示部DP3’相互间不能区别开,或者相互间进行区别非常困难。
[0220] 另一方面,在照明光的入射角的绝对值比较大时,例如入射角的绝对值在60°以上且低于90°时,只有显示部DP1和显示部DP3’中的显示部DP1显示与衍射光对应的颜色。即,在照明光的入射角的绝对值比较大时,可以将显示部DP1和显示部DP3’相互区别开。
[0221] 即,如果采用上述的构成,通过显示部DP1和显示部DP3’的组合,可形成潜像。因此,这样一来,可进一步提高显示体10及印刷物300的防伪造效果。
[0222] 作为基材61的材料,也可以使用纸以外的材料。例如,作为该材料,可以使用至少与显示体10对应的部分具有透光性的树脂。在此种情况下,显示体10也可以埋入在基材61的内部。或者,在基材61的至少与显示体10对应的部分的光散射性小时,例如在该部分透明时,也可以将显示体10固定在基材61的背面、即与设有印刷层61的面相反侧的面上。
[0223] 带有显示体的物品也可以不是印刷物。即,也可以使显示体10支撑在不含印刷层的物品中。
[0224] 显示体10也可以以防伪造以外的目的使用。例如,显示体10也能够作为玩具、学习教材或装饰品使用。
[0225] 实施例
[0226] <例1>
[0227] 首先,作为支撑体层45,准备厚度为12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薄膜(PET薄膜:E5100,东洋纺织制造)。此外,调制具有下述组成的油墨。以下,将该油墨称为“油墨1”。
[0228] 光聚合性向列液晶(Paliocolor LC242,BASF制造):100质量份;
[0229] 手性试剂(Paliocolor LC756,BASF制造):4.8质量份;
[0230] 聚合引发剂(IRGACURE 369,Chiba Specialty Chemicals制造):5质量份;
[0231] 溶剂(甲乙酮):200质量份。
[0232] 接着,将油墨1以5μm的厚度涂布在上述双轴拉伸聚酯薄膜上。用120℃的干燥2
炉使其干燥,使液晶分子取向。接着,在此状态下,以500mJ/cm 照射120W/cm的高压汞灯。
如此一来,通过使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的层固化,得到第2光学效果层17。
[0233] 接着,调制具有下述组成的油墨。以下,将该油墨称为“油墨2”。
[0234] 双液固化性氨基甲酸酯油墨(K448,东洋油墨制造):100质量份;
[0235] 异氰酸酯固化剂(UR100B,东洋油墨制造):10质量份;
[0236] 溶剂(甲乙酮):10质量份。
[0237] 接着,采用凹版涂布法将该油墨2以2μm的厚度涂布在第2光学效果层17上。在使其干燥后,在40℃下老化3天。如此,得到由树脂构成的层。
[0238] 接着,准备具备凹结构及/或凸结构的镍电铸版。在该镍电铸版上,第1,形成由以3000条/mm的空间频率二维排列且各自具有正锥形形状的多个凸部构成的区域。此外,在该镍电铸版上,第2,形成由各自具有500条/mm、1000条/mm及1500条/mm的空间频率的多个槽构成的3个区域。将该镍电铸版安装在圆筒辊上,对由上述树脂构成的层进行热压压花。如此,得到具备第1界面部IF1及第2界面部IF2的第1光学效果层12。
[0239] 然后,在第1光学效果层12的设有界面部IF1及IF2的主面上,采用真空蒸镀法蒸镀铝。如此得到厚度为 的反射性材料层13。
[0240] 接着,准备由具有下述组成的油墨构成的反应固化型粘接剂。以下,将该油墨称为“油墨3”。
[0241] 聚酯树脂(VYLON 240,东洋纺织制造):100质量份;
[0242] 封闭型异氰酸酯(TPA-B80X,旭日成化学制造):2质量份;
[0243] 溶剂(甲苯):100质量份;
[0244] 溶剂(甲乙酮):100质量份。
[0245] 将由该油墨3构成的反应固化型粘接剂,采用微型凹版涂布法以大约10μm的厚度涂布在上述反射性材料层13上。如此得到粘接层41。
[0246] 按以上所述,制造具备显示体10的转印箔200。将该转印箔200在160℃、10秒钟的条件下热压接在商品券的用纸上。与此同时,将作为支撑体层的PET薄膜剥离。如此得到转印了显示体10的印刷物300。
[0247] <例2>
[0248] 调制具有下述组成的油墨。以下,将该油墨称为“油墨4”。
[0249]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SOLBINA,日信化学制造):100质量份;
[0250] 胆甾醇型液晶粉末(HELICONE HC,SLM 90120,LCP技术制造):30质量份;
[0251] 溶剂(甲苯):250质量份;
[0252] 溶剂(甲乙酮):250质量份。
[0253] 接着,除了采用油墨4来代替油墨1以外,与例1同样地制造含有显示体10的印刷物300。
[0254] <例3>
[0255] 作为第2光学效果层17,准备共挤出多层薄膜(Teijin Tetron Film,MLF-13.0,帝人杜邦薄膜制造)。然后,在该第2光学效果层17上,采用凹版涂布法以2μm的厚度涂布油墨2。在使其干燥后,在40℃下老化3天。如此得到由树脂构成的层。
[0256] 将上述镍电铸版安装在圆筒辊上,对由上述树脂构成的层进行热压压花。如此得到具备第1界面部IF1及第2界面部IF2的第1光学效果层12。
[0257] 然后,在第1光学效果层12的设有界面部IF1及IF2的主面上,采用真空蒸镀法蒸镀铝。如此得到厚度为 的反射性材料层13。
[0258] 接着,将由油墨3构成的反应固化型粘接剂采用微型凹版涂布法,以大约10μm的厚度涂布在上述反射性材料层13上。如此得到粘着层30。
[0259] 接着,用规定的起模抽出得到的层叠体。如此,制造具备显示体10的粘着标签100。将该粘着标签100在160℃、10秒钟的条件下热压接在商品券的用纸上。如此得到粘贴有显示体10的印刷物300。
[0260] <例4>
[0261] 调制具有下述组成的油墨。以下,将该油墨称为“油墨5”。
[0262]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SOLBINA,日信化学制造):100质量份;
[0263] 珠光颜料粉末(Iriodin231,MERCK制造):30质量份;
[0264] 溶剂(甲苯):250质量份;
[0265] 溶剂(甲乙酮):250质量份。
[0266] 接着,除了采用油墨5来代替油墨1以外,与例1同样地操作,制造了含有显示体10的印刷物300。
[0267] <例5(比较例)>
[0268] 除了采用镍电铸版形成经热压压花的树脂层来代替第1光学效果层12以外,其中所述镍电铸版设有3个区域,该3个区域由各自具有500条/mm、1000条/mm及1500条/mm的空间频率的多个槽构成,与例1同样地操作,制造了含有显示体的印刷物。
[0269] <例6(比较例)>
[0270] 首先,与例1中所述同样地,在作为支撑体层的双轴拉伸PET薄膜上,形成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的层。
[0271] 接着,在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的层上,采用真空蒸镀法蒸镀铝。如此,在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的层上形成厚度为 的金属层。
[0272] 接着,调制具有下述组成的掩模油墨。以下,将该油墨称为“油墨6”。
[0273]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SOLBINAL,日信化学制造):100质量份;
[0274] 聚乙烯蜡(添加剂180,东洋油墨制造):10质量份;
[0275] 溶剂(甲乙酮):300质量份。
[0276] 在上述金属层上,采用凹版涂布法以2μm的厚度对油墨6进行图案印刷。如此,得到掩模层。
[0277] 然后,将得到的层叠体在50℃的2质量%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浸渍5秒钟。如此,将金属层中的没有被掩模层被覆的部分除去。
[0278] 接着,作为光吸收性的磁性油墨,调制具有下述组成的油墨。以下,将该油墨称为“油墨7”。
[0279]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SOLBINAL,日信化学制造):50质量份;
[0280] 磁性体的粉末(JEM-H,三菱材料电子化成制造):50质量份;
[0281] 分散剂(DISPERBYK-106,BYK Chemie制造):3质量份;
[0282] 异氰酸酯固化剂(UR100B,东洋油墨制造):30质量份;
[0283] 溶剂(甲乙酮):300质量份。
[0284] 采用凹版涂布法将该油墨7以4μm的厚度涂布在金属层及树脂层的整面上。在使其干燥后,在60℃老化7天。如此形成光吸收层。
[0285] 在光吸收层上,采用微型凹版涂布法,以大约10μm的厚度涂布由油墨3构成的反应固化型粘接剂。如此得到转印箔。
[0286] 在160℃、10秒钟的条件下,将该转印箔热压接在商品券的用纸上。与此同时,剥离作为支撑体层的PET薄膜。如此得到包含显示体的印刷物。
[0287] <例7(比较例)>
[0288] 与例5中所述同样地,制造作为支撑体层的PET薄膜、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的层和压花加工的树脂层的层叠体。
[0289] 接着,在树脂层的被压花加工的主面上,采用真空蒸镀法蒸镀铝。如此,在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的层上形成厚度为 的金属层。
[0290] 在上述的金属层上,采用凹版涂布法以2μm的厚度对油墨6进行图案印刷。如此得到掩模层。
[0291] 然后,将得到的层叠体在50℃的2质量%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浸渍5秒钟。如此,将金属层中的没有被掩模层被覆的部分除去。
[0292] 接着,采用凹版涂布法将该油墨7以4μm的厚度涂布在金属层及树脂层的整面上。在使其干燥后,在60℃老化7天。如此形成光吸收层。
[0293] 在光吸收层上,采用微型凹版涂布法,以大约10μm的厚度涂布由油墨3构成的反应固化型粘接剂。如此得到转印箔。
[0294] 在160℃、10秒钟的条件下,将该转印箔热压接在商品券的用纸上。与此同时,剥离作为支撑体层的PET薄膜。如此得到包含显示体的印刷物。
[0295] <例8(比较例)>
[0296] 作为支撑体层,准备厚度为12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薄膜(PET薄膜:E5100,东洋纺织制造)。此外,调制具有下述组成的全息油墨。以下,将该油墨称为“油墨8”。
[0297] 全息粉末(全息油墨#256,十条化学制造):20质量份;
[0298] 丙烯酸树脂(BR60,三菱Rayon制造):100质量份;
[0299] 溶剂(甲苯):200质量份。
[0300] 溶剂(甲乙酮):200质量份。
[0301] 将该油墨8以3μm的厚度涂布在上述PET薄膜上。在使得到的涂膜干燥后,在60℃老化5天,使其固化。如此形成全息粉末层。
[0302] 在该全息粉末层上,采用凹版涂布法,以2μm的厚度涂布油墨2。在使其干燥后,在40℃老化3天。如此得到树脂层。
[0303] 接着,采用与例1所用的同样的镍电铸版,对树脂层的一个主面实施压花加工。在树脂层的被压花加工的主面上,采用真空蒸镀法蒸镀铝。如此在含有胆甾醇型液晶的层上形成厚度为 的金属层。
[0304] 接着,采用微型凹版涂布法,将由油墨3构成的反应固化型粘接剂以大约10μm的厚度涂布在该金属层上。如此得到转印箔。
[0305] 将该转印箔在160℃、10秒钟的条件下热压接在商品券的用纸上。与此同时,将作为支撑体层的PET薄膜剥离。如此得到含有显示体的印刷物。
[0306] <评价>
[0307] 分别对例1~例8的印刷物进行了下述项目的评价。这些评价结果汇总于下述表1中。
[0308] (图案形成性)
[0309] 在从显示体的主面的法线方向观察印刷物的情况下,对是否观察到如图案印刷的一样进行了评价。该评价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
[0310] S:非常清楚地观察到了图案。
[0311] A:清楚地观察到了图案。
[0312] C:没有观察到图案。
[0313] (位置精度)
[0314] 对基于设在第1光学效果层或树脂层上的凹结构及/或凸结构的图案的位置和从显示体的主面的法线方向观察印刷物时观察到的图案的位置是否一致进行了评价。该评价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
[0315] A:两图案的位置一致。
[0316] C:两图案的位置不一致。
[0317] (图案形成精度)
[0318] 在从显示体的主面的法线方向观察印刷物的情况下,对是否能够将精细的设计及文字进行图案显示进行了评价。该评价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
[0319] A:能够将精细的设计及文字进行图案显示。
[0320] C:不能将精细的设计及文字进行图案显示。
[0321] (明显的可见性)
[0322] 对在不采用器具或装置的情况下是否能够进行真伪判定进行了评价。该评价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
[0323] A:在不采用器具或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真伪判定。
[0324] B:在不采用器具或装置的情况下,能够进行真伪判定。
[0325] C:如果不采用器具或装置则不能进行真伪判定。
[0326] (波长选择性)
[0327] 在从特定的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对是否能够有选择性地只观察特定波长的光进行了评价。该评价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
[0328] A:在从特定的观察角度进行观察时,能够有选择性地只观察特定波长的光。
[0329] C:在从特定的观察角度进行观察时,不能有选择性地只观察特定波长的光。
[0330] (偏光变化)
[0331] 在将显示体的观察方向从显示体的主面的法线方向逐渐加深时(即将显示体的观察方向从显示体的主面的法线方向逐渐向广角侧变化时),对是否产生从圆偏振光向直线偏振光的偏光性变化进行了评价。该评价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
[0332] A:产生了偏光性的变化。
[0333] C:没有产生偏光性的变化。
[0334] (成本)
[0335] 对制造印刷物所需的成本进行了评价。该评价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
[0336] S:制造成本低。
[0337] A:制造成本比较低。
[0338] C:制造成本比较高。
[0339] (耐裂纹性)
[0340] 采用纸币的皱褶试验中使用的NBS起皱装置(IGT Testing System制造)对显示体的耐裂纹性进行了评价。
[0341] A:外观上几乎没有变化。
[0342] B:确认有少许裂纹。
[0343] C:裂纹明显。
[0344] 表1
[0345]
[0346] 由表1可知,在例1~例4中,实现了高的防伪造效果。
[0347] 进一步的利益及变形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容易的。因此,本发明在其更宽的方面,不应限定于这里所述的特定的记载或代表性的方式。所以,可在不脱离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物所规定的本发明包括的概念的真正意思或范围的范围内,进行多种变形。
[0348] 符号说明
[0349] 10显示体、11基材、12第1光学效果层、13反射性材料层、14a槽、14b凹部或凸部、15透光层、17第2光学效果层、21透光性基材、23光吸收层、25粘接层、30粘着层、31a照明光、31b照明光、31c照明光、32a正反射光、32b正反射光、32c正反射光、33a一次衍射光、
33b一次衍射光、41粘接层、43剥离层、45支撑体层、60印刷物本体、61基材、62印刷层、100粘着标签、200转印箔、300印刷物、AP开口、DP1显示部、DP1’显示部、DP1A显示部、DP1B显示部、DP2显示部、DP2’显示部、DP3显示部、DP3’显示部、IF1第1界面部、IF2第2界面部、IF3第3界面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