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申请号 CN201580013671.4 申请日 2015-03-19 公开(公告)号 CN106132712A 公开(公告)日 2016-11-16
申请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明人 坂野秀树; 袖山秀雄;
摘要 提供能够抑制所安装的带盒的 位置 偏移的带打印装置等。具有:盒安装部(5),其安装带盒(100);压辊 驱动轴 (45),其输出用于对所安装的带盒(100)中的打印带(102)进行输送的正向旋转动 力 ;卷取驱动轴(47),其输出用于对所安装的带盒(100)中的墨带(110)进行卷取的反向旋转动力;以及主体侧抵接部(65),其设置于盒安装部(5),与带盒(100)抵接以克服由压辊驱动轴(45)和卷取驱动轴(47)对带盒(100)产生的旋转力。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打印装置具有:
盒安装部,其安装带盒;
第1输出部,其设置于所述盒安装部,输出用于对所安装的所述带盒中的打印带进行输送的正向旋转动
第2输出部,其设置于所述盒安装部,输出用于对所安装的所述带盒中的墨带进行卷取的反向旋转动力;以及
主体侧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盒安装部,与所安装的所述带盒抵接以克服由所述第1输出部和所述第2输出部对所述带盒产生的旋转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侧抵接部配设在连结所述第1输出部和所述第2输出部的假想线上或假想线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出部具有压辊驱动轴,该压辊驱动轴驱动所述带盒中的输送所述打印带的压辊旋转,
所述第2输出部具有卷取驱动轴,该卷取驱动轴驱动所述带盒中的卷取所述墨带的卷取芯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打印装置还具有:打印头部,其设置于所述盒安装部,对所述打印带进行打印;
和头罩,其覆盖所述打印头部,
所述主体侧抵接部凸出设置于所述头罩的部,并与所述带盒的供所述头罩插入的开口周壁部的角部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头部具有打印头和转动支承轴,该转动支承轴将所述打印头支承成在打印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转动自如,
所述头罩具有覆盖所述转动支承轴侧并相互交汇的第1罩侧壁和第2罩侧壁,所述主体侧抵接部凸出设置于所述第1罩侧壁与所述第2罩侧壁所交汇的角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主体侧抵接部对应地,在所述开口周壁部的角部凹陷设置有盒侧抵接部,所述主体侧抵接部与所述盒侧抵接部相对地嵌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侧抵接部在所述角部具有凸出设置在所述第1罩侧壁上的第1抵接凸部和凸出设置在所述第2罩侧壁上的第2抵接凸部,
所述第1抵接凸部与所述盒侧抵接部的第1抵接凹部嵌合,
所述第2抵接凸部与所述盒侧抵接部的第2抵接凹部嵌合。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打印装置还具有引导凸部,该引导凸部突出设置在所述头罩的外周面上,并借助形成在所述带盒上的被引导凹部来引导所述带盒的安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引导凹部与所述引导凸部相对地嵌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罩还具有位于所述打印头的背面侧且面对所述第1罩侧壁的第3罩侧壁和面对所述第2罩侧壁的第4罩侧壁,
所述第3罩侧壁在与所述打印带的输送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引导凸部具有第1凸部,该第1凸部突出设置在所述第3罩侧壁的外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凸部具有突出设置在所述第2罩侧壁的外表面上的第2凸部和突出设置在所述第4罩侧壁的外表面上的第3凸部。
12.一种带打印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打印系统具有:
权利要求1~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和
所述带盒,其拆装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

说明书全文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对所安装的带盒中的打印带进行打印的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安装有这种带盒的带打印装置,公知有以下的带打印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该带盒具有:带体,其将打印带卷绕于带芯而成;墨带体,其将墨带卷绕于墨带送出芯而成;墨带卷取芯,其用于卷取使用后的墨带;压辊,其将打印带从带体送出并输送;以及盒壳体,其收纳带体、墨带体、墨带卷取芯和压辊。
[0004] 另一方面,带打印装置具有盒安装部,带盒插装自如地安装于该盒安装部。此外,在盒安装部的底板上设有下述部件:定位突起,其对带芯进行定位;打印头,其被头罩覆盖;压辊驱动轴,其使压辊旋转;以及墨带卷取驱动轴,其经由墨带卷取芯卷取墨带。此外,在盒安装部的下侧空间中内置有达驱动的带输送机构,该带输送机构使压辊驱动轴和墨带卷取驱动轴旋转。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05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9] 在这种以往的带盒中,在安装于盒安装部的状态下,当输送打印带和墨带时,会从压辊驱动轴对压辊作用旋转。同样地,在卷取墨带时,会从墨带卷取驱动轴对墨带卷取芯作用旋转力。输入压辊的旋转力的一部分由于压辊与其轴支承部分之间的摩擦而经由轴支承部分以旋转力矩的方式作用于盒壳体。同样地,输入墨带卷取芯的旋转力的一部分也以旋转力矩的方式作用于盒壳体。
[0010] 该情况下,压辊在俯视观察时绕顺时针旋转,墨带卷取芯在俯视观察时绕逆时针旋转。因此,压辊侧的旋转力矩与墨带卷取芯侧的旋转力矩合成而成的力作用于带盒。由于在连结压辊与墨带卷取芯的假想线上不具有各旋转力相互抵消的矢量分量,因此,在该假想线上,该合成力在与假想线交叉的方向上叠加,从而作为最大的力起作用。因此,当带打印装置进行打印驱动时,在盒安装部内,带盒有可能会发生位置偏移。并且,带盒的位置偏移会成为相对于打印头的位置偏移,对打印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0011]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所安装的带盒的位置偏移的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0012]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3] 本发明的带打印装置具有:盒安装部,其安装带盒;第1输出部,其设置于盒安装部,输出用于对所安装的带盒中的打印带进行输送的正向旋转动力;第2输出部,其设置于盒安装部,输出用于对所安装的带盒中的墨带进行卷取的反向旋转动力;以及主体侧抵接部,其设置于盒安装部,与所安装的带盒抵接以克服由第1输出部和第2输出部对带盒产生的旋转力。
[0014]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主体侧抵接部配设在连结第1输出部和第2输出部的假想线上或假想线附近。
[0015] 根据该结构,带盒与主体侧抵接部抵接以克服由第1输出部和第2输出部对带盒产生的旋转力。因此,由第1输出部和第2输出部的旋转力产生的力使带盒与盒安装部的主体侧抵接部以较强的力抵接,从而使彼此的位置关系稳定。此外,由于主体侧抵接部大致存在于连结第1输出部和第2输出部的假想线上(包括附近),因此,各旋转力在该假想线上的位置处不具有相互抵消的矢量分量而成为最大值。即,通过利用引起位置偏移的旋转力,能够抑制带盒在盒安装部内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使打印品质稳定。
[0016] 并且,优选的是,第1输出部具有压辊驱动轴,该压辊驱动轴驱动带盒中的输送打印带的压辊旋转,第2输出部具有卷取驱动轴,该卷取驱动轴驱动带盒中的卷取墨带的卷取芯旋转。
[0017] 根据该结构,即使带盒从压辊驱动轴和卷取驱动轴受到正反的旋转力,也能够利用主体侧抵接部抑制带盒的位置偏移。
[0018]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带打印装置还具有:打印头部,其设置于盒安装部,对打印带进行打印;和头罩,其覆盖打印头部,主体侧抵接部凸出设置于头罩的部,并与带盒的供头罩插入的开口周壁部的角部抵接。
[0019] 根据该结构,利用凸出设置于头罩的角部的主体侧抵接部与带盒的开口周壁部的角部的啮合,还能够抑制与凸状的主体侧抵接部交叉的方向上的位置偏移。
[0020]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打印头部具有打印头和转动支承轴,该转动支承轴将打印头支承成在打印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头罩具有覆盖转动支承轴侧并相互交汇的第1罩侧壁和第2罩侧壁,主体侧抵接部凸出设置于第1罩侧壁与第2罩侧壁所交汇的角部。
[0021] 根据该结构,使主体侧抵接部凸出设置于强度高的第1罩侧壁与第2罩侧壁的角部,因此,能够使该角部作为主体侧抵接部的加强部位发挥功能。因此,即使主体侧抵接部的截面积较小,也能够维持主体侧抵接部的强度以克服上述旋转力。
[0022]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与主体侧抵接部对应地,在开口周壁部的角部凹陷设置有盒侧抵接部,主体侧抵接部相对于盒侧抵接部嵌合。
[0023]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盒侧抵接部和主体侧抵接部上的凹凸的啮合形状将带盒定位在盒安装部。此外,即使除上述旋转力外的力起作用,也能够防止带盒在盒安装部内的位置偏移。
[0024]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主体侧抵接部在角部具有凸出设置在第1罩侧壁上的第1抵接凸部和凸出设置在第2罩侧壁上的第2抵接凸部,第1抵接凸部与盒侧抵接部的第1抵接凹部嵌合,第2抵接凸部与盒侧抵接部的第2抵接凹部嵌合。
[0025]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第1抵接凸部和第2抵接凸部高精度地将带盒定位在盒安装部。此外,即使除上述旋转力外的力起作用,也能够防止带盒在盒安装部内的位置偏移。
[0026] 另一方面,优选的是,还具有引导凸部,该引导凸部突出设置在头罩的外周面上,并借助形成在带盒上的被引导凹部来引导带盒的安装。
[0027] 根据该结构,在将带盒安装于盒安装部时,利用突出设置于头罩的外周面上的引导凸部来引导带盒。因此,能够以正确的安装姿态顺利地安装带盒。此外,即使不在头罩与带盒之间设置较大的间隙,也能够顺利地安装带盒。因此,能够抑制灰尘的侵入和位置偏移,而不会损害对盒安装部进行安装的引导功能。
[0028]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被引导凹部相对于引导凸部嵌合。
[0029] 根据该结构,能够借助引导凸部和被引导凹部将带盒定位在盒安装部。由此,能够使打印品质稳定。
[0030] 此外,优选的是,头罩还具有位于打印头的背面侧且面对第1罩侧壁的第3罩侧壁和面对第2罩侧壁的第4罩侧壁,第3罩侧壁在与打印带的输送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引导凸部具有第1凸部,该第1凸部突出设置在第3罩侧壁的外表面上。
[0031] 另外,当打印头部移动而按压设置于带盒的压辊时,按压力经由压辊作用于带盒。
[0032] 根据该结构,利用位于打印头部的背面侧的第3罩侧壁的引导凸部对带盒进行定位,因此,引导凸部经由带盒承受打印头部的按压力。即,打印头部的按压力被覆盖该打印头部的头罩吸收,因此,不会由于该按压力而导致带盒位置偏移。因此,能够使打印品质稳定。
[0033] 此外,优选的是,引导凸部具有突出设置在第2罩侧壁的外表面上的第2凸部和突出设置在第4罩侧壁的外表面上的第4凸部。
[0034] 另外,当压辊在其与打印头部之间夹入打印带和墨带并开始旋转(带输送)时,绕压辊的旋转力作用于盒壳体。
[0035] 根据该结构,利用第2凸部和第4凸部对带盒进行定位,因此,分离地设置的第2凸部和第4凸部经由带盒承受绕压辊的旋转力。即,绕压辊的旋转力被头罩抑制,因此,抑制了由于该旋转力而导致的带盒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使打印品质稳定。
[0036] 本发明的带打印系统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的带打印装置;和带盒,其拆装自如地安装于盒安装部。
[0037] 根据该结构,抑制了安装于带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中的带盒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使带打印装置的打印品质稳定。附图说明
[0038] 图1是实施方式的构成带打印系统的带打印装置(开盖状态)和带盒的外观立体图。
[0039] 图2是实施方式的带盒的俯视图(a)和侧视图(b)。
[0040] 图3是盒安装部的俯视图。
[0041] 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开闭盖的立体图。
[0042] 图5是上壳体和除去了上壳体的状态下的带盒的俯视图(a)和上壳体的背面图(b)。
[0043] 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带盒的立体图。
[0044]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带打印装置中安装有带盒的状态下的主体侧抵接部周围的放大俯视图(a)和放大剖视图(b)。
[0045] 图8是盒安装部的头罩周围的放大俯视图(a)和放大侧视图(b)。
[0046] 图9是带盒的盒侧抵接部周围的放大立体图。
[0047]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带打印装置中安装有带盒的状态下的主体侧抵接部周围的放大俯视图。
[0048] 图11是第3实施方式的带打印装置中安装有带盒的状态下的主体侧抵接部周围的放大俯视图。
[0049] 图12是第4实施方式的带打印装置中安装有带盒的状态下的插入开口周围的放大俯视图(a)和放大剖视图(b)。
[0050] 图13是盒安装部的头罩周围的放大俯视图(a)和放大侧视图(b)。
[0051] 图14是带盒的插入开口周围的放大立体图。
[0052] 图15是第5实施方式的带打印装置中安装有带盒的状态下的插入开口周围的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进行说明。该带打印装置一边从所安装的带盒输送打印带和墨带一边进行打印,切断打印带的打印完成部分,制成标签(带片)。此外,带打印系统是由该带打印装置以及安装于该带打印装置中使用的带盒构成的。
[0054] [带打印装置的概要]
[0055] 图1是构成带打印系统的带打印装置和安装于该带打印装置的带盒的外观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带打印装置1具有:构成外壳的装置壳体3;盒安装部5,安装带盒100拆装自如地安装于盒安装部5;以及开闭盖7,其对盒安装部5进行开闭。在装置壳体3的上表面,在里侧设有盒安装部5,在中央设有显示器11,在近前侧设有键盘13。在开闭盖7附近设有手指勾挂用的凹入部15。通过将手指勾挂于该凹入部15将开闭盖7上拉而将开闭盖7敞开。并且,在装置壳体3的侧面(左侧面)设有用于排出打印带102的纵向较长的带排出口17。
[0056] 此外,带打印装置1具有:打印机构部23,其具有竖立设置在盒安装部5中的打印头21;带输送机构部25,其内置于盒安装部5的里侧空间内;以及带切断机构部27,其内置于带排出口17附近。用户在从键盘13输入打印信息并通过显示器11确认打印信息后,利用按键操作来执行打印。当指令进行打印时,通过带输送机构部25的驱动而使得打印带102和墨带
110并行。进而,通过下述方式来进行打印:利用由打印机构部23施加给墨带110的热将墨带
110的墨转印于打印带102上。利用该打印输送,将打印带102从带排出口17排出,当打印完成时,带切断机构部27进行驱动而将打印带102的打印完成部分切开。
[0057] [带盒的概要]
[0058] 如图2和图5所示,带盒100具有:带卷106,其将打印带102卷绕在带芯104上而成;和墨带卷114,其将墨带110卷绕在送出芯112上而成。此外,带盒100具有:卷取芯116,其卷取使用后的墨带110;和压辊120(按压体),其输送打印带102和墨带110且打印头21隔着墨带110和打印带102与该压辊120(压辊)抵接。此外,带盒100具有收纳有上述带卷106、墨带卷114、卷取芯116和压辊120的盒壳体130。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0具有外壳被盒壳体
130覆盖的所谓的壳结构。
[0059] 此外,带盒100具有插入开口134,该插入开口134形成于盒壳体130上,用于在将带盒100安装于带打印装置1时供打印头21插入。此外,带盒100具有带送出口138,该带送出口138形成于盒壳体130上,用于将打印带102送出。另外,插入开口134可以是贯穿孔,也可以是盲孔。此外,详细情况后面叙述,带卷106被突出设置于盒壳体130的内侧的圆筒状的芯轴
192支承成旋转自如。
[0060] 当利用上述带输送机构部25驱动压辊120和卷取芯116时,从带芯104送出打印带102,从送出芯112送出墨带110。被送出的打印带102和墨带110在压辊120的部分并行,并利用打印头21进行打印。进行了打印的打印带102的送出端部(打印完成部分)从带送出口138朝向带排出口17被送出。另一方面,墨带110环绕插入开口134的周壁部分而被卷取于卷取芯116。另外,与打印带102的带宽对应地准备了厚度不同的多种带盒100。
[0061] [带打印装置的详细情况]
[0062] 如图1和图3所示,盒安装部5形成为与带盒100的平面形状互补的平面形状,并且以具有与可安装的多种带盒100中最大厚度的带盒100对应的深度的方式凹入形成。该情况下,构成盒安装部5的底板部的安装基座31和侧板部33由树脂等一体地形成(成形)。在盒安装部5与上述带排出口17之间形成有狭缝状的带排出路径35,在该部分内置有上述带切断机构部27。
[0063] 在盒安装部5的安装基座31上竖立设置有下述部件:定位突起41,其供上述芯轴192嵌合以进行定位;打印头21,其被头罩43覆盖;压辊驱动轴45,其驱动压辊120旋转;以及卷取驱动轴47,其驱动卷取芯116旋转。此外,在位于卷取驱动轴47附近的安装基座31上设有用于检测打印带102的类别(属性信息)的带检测部51和用于解除送出芯112和卷取芯116的旋转止动的芯解除部53。
[0064] 此外,在安装基座31,在其对角线位置上设有一对小突起55,此外还设有一对卡定片57,该一对卡定片57用于卡定所安装的带盒100的中间部。并且,在安装基座31的里侧空间内置有上述带输送机构部25,该带输送机构部25是由使压辊驱动轴45和卷取驱动轴47旋转的马达和齿轮系(都省略图示)等构成的。带输送机构部25利用齿轮系进行动力分配,以使压辊驱动轴45和卷取驱动轴47同步旋转。
[0065] 打印机构部23具有由热头构成的打印头21和头支承框架61,头支承框架61支承打印头21并经由转动支承轴63使打印头21转动。此外,打印机构部23具有:头释放机构(省略图示),其经由头支承框架61使打印头21在打印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转动;和头罩43,其覆盖打印头21(和头支承框架61)。
[0066] 头释放机构与上述开闭盖7的开闭联动地动作,并与开闭盖7的关闭动作联动地使打印头21向打印位置移动(转动)。或者,头释放机构与敞开动作联动地使打印头21向退避位置移动(转动)。移动到打印位置上的打印头21隔着墨带110和打印带102与压辊120抵接,移动到退避位置上的打印头21从压辊120离开。由此,在拆装带盒100时,能够防止打印带102和墨带110对打印头21的干涉。
[0067] 打印头21上设有多个发热元件,多个发热元件排列设置在与压辊120的轴向相同的方向上。并且,利用打印带102和墨带110的输送和对多个发热元件的选择性的驱动来进行打印。
[0068] 头罩43形成为俯视观察的大致矩形,与上述安装基座31(盒安装部5)一体地形成(成形)。此外,头罩43从安装基座31垂直地大幅突出,在其内侧允许打印头21的转动,在其外侧作为带盒100的安装引导件发挥功能。详细情况后面叙述,头罩43还在上述转动支承轴63侧的角部270具有主体侧抵接部65,该主体侧抵接部65被设置成向外侧突出。
[0069] 带检测部51由多个微动开关51a构成,选择性地与后述的带盒100的被检测部180卡合,以检测打印带102的带宽、带色和材质等的类别。然后,根据该检测结果来控制打印头21和带输送机构部25的驱动。芯解除部53是由送出芯112用和卷取芯116用的2个解除销53a构成的。详细情况后面叙述,在盒壳体130上设有旋转止动钩206,该旋转止动钩206分别与送出芯112和卷取芯116卡定(参照图6)。当安装带盒100时,解除销53a与这些旋转止动钩
206卡合,解除送出芯112和卷取芯116的旋转止动。
[0070] 压辊驱动轴45具有:固定轴45a,其较长地延伸以贯插压辊120;和花键形状的可动轴45b,其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固定轴45a的基部。带输送机构部25的旋转动力被传递至该可动轴45b,进而再从可动轴45b被传递至压辊120。相同地,卷取驱动轴47具有:固定轴47a;和花键形状的可动轴47b,其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固定轴47a。该情况下,带输送机构部25的旋转动力也被传递至可动轴47b,进而再从可动轴47b传递至卷取芯116。
[0071] 当将带盒100安装于盒安装部5时,芯轴192(带芯104)与定位突起41卡合,压辊120与压辊驱动轴45卡合,而且,卷取芯116与卷取驱动轴47卡合。然后,当关闭开闭盖7时,打印头21转动,夹着打印带102和墨带110而与压辊120抵接,使得带打印装置1成为打印待机状态。
[0072] 如图1和图4所示,开闭盖7经由设置于背侧的铰链部71而转动自如地、即开闭自如地安装于装置壳体3上。开闭盖7具有:开闭盖主体73,其俯视观察时形成为矩形;和观察窗75,其设置于开闭盖主体73的中央。此外,开闭盖7具有:一对轴支承片77,它们突出设置在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并转动自如轴支承于铰链部71;和动作杆79,其突出设置在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用于使打印头21转动。此外,开闭盖7还具有:2个压入突起81,它们突出设置在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用于将带盒100压入;和按下突起83,其突出设置在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用于使内置的盖关闭检测开关(省略图示)动作(开)。
[0073] 观察窗75形成为横向较长并由与开闭盖主体73分体的透明(相对于可见光透明)树脂构成。透过该观察窗75能够目视确认安装于盒安装部5的带盒100(打印带102的类别和带余量)。此外,一对轴支承片77、动作杆79、2个压入突起81和按下突起83、以及开闭盖主体73由树脂一体地形成(成形)。
[0074] 动作杆79从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大幅地突出,伴随着开闭盖7的关闭而插入于盒安装部5的侧方设置的狭缝开口87中。插入于狭缝开口87中的动作杆79使上述头释放机构动作,并使打印头21转动。相同地,按下突起83伴随着开闭盖7的关闭而插入于与狭缝开口87相邻的矩形开口91中,使盖关闭检测开关动作(例如“开”)。
[0075] 一方的压入突起81与带盒100的压辊120的附近位置对应。另一方的压入突起81与上述带检测部51的正上方位置对应。当关闭开闭盖7时,2个压入突起81将带盒100压入以使带盒100落座于盒安装部5的安装基座31,并防止带盒100的浮起。
[0076] [带盒的详细情况]
[0077] 接下来,参照2、图5和图6对带盒100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带盒100的说明中,以图2为例,将带盒100的上表面即安装方向近前的面称作“正面”,将相反侧的安装方向背侧的面称作“背面”,将左侧的侧面称作“左侧面”,将右侧的侧面称作“右侧面”,将上侧(前侧)的圆弧状的侧面称作“末端面”,并将下侧(后侧)的侧面称作“基端面”。
[0078] 如上所述,带盒100具有:盒壳体130、以及收纳于该盒壳体130中的带卷106、墨带卷114、卷取芯116和压辊120。此外,带盒100具有:插入开口134,其形成在盒壳体130上;带送出口138,其形成在压辊120附近,并形成在左侧面上;和识别贴纸141(参照图1),该识别贴纸141在收纳带卷106的部位的正面、左侧面和右侧面上粘贴在两个部位处。识别贴纸141上标示有盒壳体130中所收纳的打印带102的带宽、带色和材质等。
[0079] 盒壳体130构成带盒100的外廓(壳结构),呈现出右侧面的基端侧少许突出的俯视观察呈“L”字状的外观。在正面和背面方向上,盒壳体130由下述部分构成:下壳体150,其在安装于盒安装部5时处于里侧;和上壳体152,其处于近前侧。实施方式的盒壳体130的上壳体152由透明树脂的成型品构成,下壳体150由不透明树脂的成型品构成。
[0080] 上壳体152由顶壁部156和上周壁部158一体地形成(成形),其中,顶壁部156构成盒壳体130的正面,上周壁部158垂直设置于顶壁部156的周缘部。此外,下壳体150由下述部分一体地形成(成形):底壁部160,其构成盒壳体130的背面;下周壁162,其竖立设置在底壁部160的周缘部;以及开口周壁部164,其竖立设置在底壁部160上,以划分出上述插入开口134。
[0081] 由开口周壁部164划分出的插入开口134是供盒安装部5的头罩43插入的部位,详细情况后面叙述,开口周壁部164具有盒侧抵接部166,该盒侧抵接部166与设置于头罩43的上述主体侧抵接部65对应。当将带盒100安装于盒安装部5时,带盒100的盒侧抵接部166与头罩43的主体侧抵接部65抵接,以将带盒100定位于盒安装部5(详细情况后面叙述)。
[0082] 在上壳体152的上周壁部158的下端面上,以适当的间隔设有多个接合销170,另一方面,在下壳体150的下周壁162上,与该多个接合销170对应地设有多个接合孔172(参照图5)。通过下述方式来组装带盒100:在放置了带卷106、墨带卷114等构成部件后,以将多个接合销170压入多个接合孔172中的方式将上壳体152与下壳体150接合。另外,考虑到成形的容易性而使各个接合孔172成为贯穿孔。
[0083] 另一方面,在下壳体15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设有一对卡定支承部174(参照图2和图6),该一对卡定支承部174与上述一对卡定片57卡定。通过将盒安装部5侧的一对卡定片57卡定于所安装的带盒100的一对卡定支承部174,从而防止了带盒100浮起。此外,在下壳体
150的背面设有嵌合小孔176,该嵌合小孔176供上述一对小突起55以具有少许裕量的方式嵌合(参照图6)。通过将盒安装部5侧的一对小突起55嵌合于所安装的带盒100的一对嵌合小孔176中来进行带盒100在安装基座31上的简单的定位。
[0084] 此外,在下壳体150的背面设有被检测部180,该被检测部180位于基端面侧的左角部(从正面侧观察为右角部),并与上述带检测部51对应(参照图6)。被检测部180构成于与带检测部51的多个微动开关51a对应的部分,根据设置在该部分的接受孔180a的有无而得到多个位图样。即,该位图样与上述打印带102的类别对应。
[0085] 如图5所示,在盒壳体130内的上侧空间(末端面侧)大范围地构成有收纳带卷106的带收纳区域190。在带收纳区域190的中央竖立设置有芯轴192,该芯轴192一体地形成(成形)于下壳体150。芯轴192形成为圆筒状,带卷106(带芯104)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芯轴192的外周面。此外,在位于压辊120附近的带收纳区域190,将被送出的打印带102引导至压辊120的带引导件194一体地竖立设置于下壳体150。
[0086] 即,在盒壳体130的内部构成了这样的带输送路径196:以带卷106为起点,经过带引导件194和压辊120到达带送出口138。从带卷106送出的打印带102经由带引导件194被引导至压辊120,在此被供于打印,进而再从压辊120引导至带送出口138,带卷106具有打印带102和带芯104,并且具有2个圆形薄膜198,该2个圆形薄膜198粘贴于卷筒状的打印带102的两个端面上。该2个圆形薄膜198用于防止卷绕于带芯104的打印带102的松动。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在带芯104上组装有反转止动机构。在搬运带盒100时,利用该反转止动机构来防止打印带102的反转。另一方面,当将带盒100安装于带打印装置1的盒安装部5时,利用上述定位突起41将反转止动机构的反转止动解除,以使得能够输送打印带102。
[0087] 在盒壳体130内的基部右侧,与插入开口134相邻地构成有墨带收纳区域200。送出侧轴支承部202和卷取侧轴支承部204分别一体地形成在盒壳体130上,其中,送出侧轴支承部202在墨带收纳区域200的靠右的位置将墨带卷114(送出芯112)支承成旋转自如,此外,卷取侧轴支承部204在墨带收纳区域200的靠左的位置将卷取芯116支承成旋转自如。即,在上壳体152和下壳体150上分别形成有送出侧轴支承部202和卷取侧轴支承部204。
[0088] 在形成在下壳体150上的送出侧轴支承部202和卷取侧轴支承部204的切口部分分别一体地形成有旋转止动钩206,该旋转止动钩206的末端部面对所述送出侧轴支承部202和卷取侧轴支承部204。并且,一方的旋转止动钩206和另一方的旋转止动钩206分别在旋转止动状态下与送出芯112和卷取芯116卡合。
[0089] 在位于送出侧轴支承部202附近的墨带收纳区域200,将被送出的墨带110引导至压辊120的第1墨带引导件210一体地竖立设置于下壳体150。此外,在上述开口周壁部164的外周侧一体地形成有多个第2墨带引导件212,该多个第2墨带引导件212用于引导墨带110的环绕。
[0090] 即,在盒壳体130的内部构成了这样的墨带输送路径214:以墨带卷114为起点,经过第1墨带引导件210、压辊120和多个第2墨带引导件212到达卷取芯116。从墨带卷114送出的墨带110经由第1墨带引导件210被引导至压辊120,在此被供于打印,进而再从压辊120环绕开口周壁部164(多个第2墨带引导件212)后被卷取芯116卷取。
[0091] 另外,在环绕开口周壁部164的墨带输送路径214设有多个肋状限制部168,以限制墨带110向下方的位置偏移(参照图7)。多个肋状限制部168分别在下壳体150的底壁部160上以呈肋状的方式设置于第1墨带引导件210的位置、第2墨带引导件212的位置以及开口周壁部164的角部的位置等。
[0092] 墨带卷114具有墨带110和送出芯112,并且具有圆环状的板簧220,该板簧220对送出芯112施加制动载荷(参照图5的(b))。板簧220在周向上形成为波浪状,在轴向上介于上壳体152的顶壁部156与送出芯112之间。即,借助该板簧220的弹力而对送出芯112施加旋转制动载荷。由此,能够对利用卷取芯116而送出的墨带110施加回拉力,防止墨带110松弛。
[0093] 送出芯112形成为圆筒状,在其下壳体150侧的端部,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切口222(参照图6)。并且,上述旋转止动钩206与多个切口222卡合或脱离。另外,支承送出芯112的下壳体150侧的送出侧轴支承部202构成为圆形的开口,而上壳体152侧的送出侧轴支承部202则构成为圆筒状的突出部分。并且,在该突出部分安装有上述板簧220(都参照图5的(b))。
[0094] 相同地,卷取芯116形成为圆筒状,在其下壳体150侧的端部,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切口224。并且,上述旋转止动钩206与多个切口224卡合或脱离。此外,在卷取芯116的内周面形成有花键槽226,以与上述卷取驱动轴47花键卡合。由此,将卷取驱动轴47的旋转力传递至卷取芯116,以卷取墨带110。
[0095] 在盒壳体130内的基部左侧,与插入开口134相邻地构成有压辊收纳区域230。在压辊收纳区域230的中央设有椭圆状开口的下轴支承部234和椭圆状开口的上轴支承部232,其中,下轴支承部234形成在下壳体150上(参照图6),上轴支承部232形成在上壳体152上(参照图5的(b))。并且,压辊120被上轴支承部232和下轴支承部234支承成旋转自如且能稍稍横向移动。即,被支承于椭圆状的上轴支承部232和下轴支承部234的压辊120构成为能够在与压辊驱动轴45卡合的原位置和将打印带102夹入并与带引导件194相接的夹持位置之间横向移动(微小移动)。
[0096] 另外,该带盒100在使打印带102的送出端部从带送出口138稍稍向外部突出的状态下被搬运(参照图1)。此时,当压入力或拉入力错误地作用于打印带102的送出端部时,被该打印带102拉拽的压辊120向上述夹持位置移动。由此,防止了打印带102的送出端部从带送出口138被拉入盒壳体130内的情况。
[0097] 压辊120具有:圆筒状的辊基体240;和橡胶辊242,其安装于辊基体240的外周面。橡胶辊242在轴向上具有与打印头21对应的长度,移动至打印位置的打印头21将打印带102和墨带110夹入并与该橡胶辊242接触。此外,在辊基体240的内周面形成有花键槽244,以与上述压辊驱动轴45花键卡合。由此,将压辊驱动轴45的旋转力传递至压辊120,以对打印带
102(和墨带110)进行打印输送。
[009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0中,从压辊驱动轴45向压辊120输入旋转力,并且,从卷取驱动轴47向卷取芯116输入旋转力。因此,由于压辊120的轴支承部分的摩擦而对盒壳体130作用旋转力矩,并且由于卷取芯116的轴支承部分的摩擦而对盒壳体130作用旋转力矩。该2个旋转力矩作用于彼此相反的方向,关于它们的合成力M,由于在连结压辊120和卷取芯116的假想线L上不存在相互抵消的矢量分量,因此最大地作用于与假想线L交叉的方向(参照图7的(a))。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头罩43上设置上述主体侧抵接部65,并在带盒100上设置上述盒侧抵接部166,从而克服上述合成力M。
[0099] [主体侧抵接部周围的结构:第1实施方式]
[0100] 接下来,参照图7至图9对第1实施方式的头罩43的主体侧抵接部65的结构和带盒100的盒侧抵接部166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由被头罩43覆盖着的打印头21和支承该打印头21的头支承框架61构成权利要求中所说的打印头部。
[0101] 如图7和图8的放大图所示,在竖立设置于盒安装部5的安装基座31上的头罩43上,在上述转动支承轴63侧的角部270设有主体侧抵接部65。头罩43具有:覆盖打印头21的背面侧的后罩侧壁280(第3罩侧壁);以及左罩侧壁282(第4罩侧壁)和右罩侧壁284(第2罩侧壁),它们分别从后罩侧壁280的两个外端呈直角地延伸。此外,头罩43具有:覆盖打印头21的前侧半部的前罩侧壁286(第1罩侧壁);和从上侧覆盖打印头21的罩顶壁288。并且,上述部分一体地形成。
[0102] 主体侧抵接部65突出设置(凸出设置)在右罩侧壁284与前罩侧壁286所相交(交汇)的角部270。具体而言,主体侧抵接部65形成为截面为矩形,并突出设置在上述角部270的顶部位。此外,主体侧抵接部65以与头罩43为相同高度的方式从安装基座31延伸。如上所述,头罩43和安装基座31一体地形成(成形),主体侧抵接部65也与上述部分一体地形成(成形)。
[0103] 此外,如图7的(a)所示,主体侧抵接部65配设在连结压辊驱动轴45和卷取驱动轴47的假想线L的附近。如上所述,基于压辊驱动轴45和卷取驱动轴47的旋转而作用于带盒
100的力最大地作用于与连结压辊120和卷取芯116的假想线L交叉的方向。因此,在头罩43的一部分设有主体侧抵接部65以克服该力。
[0104] 如图7和图9的放大图所示,带盒100的收纳主体侧抵接部65的盒侧抵接部166在划分出插入开口134的开口周壁部164上形成于与上述角部270对应的角部300。该盒侧抵接部166与主体侧抵接部65对应地,位于连结压辊120和卷取芯116的假想线L的附近(参照图7的(a))。
[0105] 开口周壁部164具有:与后罩侧壁280对应的后开口内壁310;和与左罩侧壁282对应的左开口内壁312。此外,开口周壁部164具有:与后罩侧壁284对应的右开口内壁314;和与前罩侧壁286对应的前开口内壁316。并且,后罩侧壁280与后开口内壁310保持间隙地对置。同样地,左罩侧壁282与左开口内壁312、右罩侧壁284与右开口内壁314、前罩侧壁286与前开口内壁316也分别保持间隙地对置。
[0106] 盒侧抵接部166凹陷设置于右开口内壁314与前开口内壁316所相交的角部300。该情况下,盒侧抵接部166形成为截面为矩形,并成为与截面为矩形的主体侧抵接部65互补的形状。此外,盒侧抵接部166与主体侧抵接部65对应地形成为从盒壳体130的正面侧通到背侧。并且,盒侧抵接部166在与连结压辊120和卷取芯116的假想线L交叉的方向上与主体侧抵接部65抵接并嵌合。另外,虽然在图示中未抵接,但当旋转力矩起作用而带盒100移动了公差的量时,两个抵接部就会抵接,从而限制带盒100的移动。
[0107] 盒侧抵接部166具有相互平行的2个侧壁面320,该2个侧壁面320与主体侧抵接部65的侧面接触。由此,盒侧抵接部166(盒壳体130)利用主体侧抵接部65而在上述假想线L的方向(与凸出设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定位。另外,优选的是,该2个侧壁面320分别以朝向安装基座31侧扩开的方式具有倾斜面。这样,当安装带盒100时,该倾斜面作为引导件发挥功能,能够高精度地将盒壳体130定位在假想线L的方向上。
[0108] 在这样的第1实施方式中,当将带盒100安装于盒安装部5时,带盒100的盒侧抵接部166嵌合且抵靠于头罩43的主体侧抵接部65。盒侧抵接部166存在于连结压辊120和卷取芯116的假想线L上(根据图7也可获知,包括附近),以压辊驱动轴45和卷取驱动轴47的驱动力为来源的旋转力(旋转力矩)几乎不具有彼此抵消的方向的矢量分量而成为互相叠加的力(合成的力)。因此,即使压辊驱动轴45和卷取驱动轴47的旋转力(旋转力矩)作用于带盒100,主体侧抵接部65与盒侧抵接部166会由于前述的互相叠加的力而相抵靠,由此,能够抑制带盒100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带盒100的位置偏移而导致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0109]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虽然将主体侧抵接部65形成为与头罩43大致相同的高度,但也可以形成得比该高度短(低)。同样地,盒侧抵接部166也可以形成得较短。此外,如前文所述,关于带盒100,与打印带102的多种宽度对应地存在多种厚度的带盒。在厚度较大的带盒的情况下,供打印头21(头罩43)插入的插入开口34并不一定要是贯穿孔,只要是能收纳打印头21的孔,也可以是具有顶壁的盲孔。该情况下,可以以该盲孔的孔深度范围内的长度来设置盒侧抵接部166。
[0110] [主体侧抵接部周围的结构:第2实施方式]
[0111] 接下来,参照图10对第2实施方式的头罩43的主体侧抵接部65的结构和带盒100的盒侧抵接部166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0112] 如图10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主体侧抵接部65也突出设置(凸出设置)在头罩43上的右罩侧壁284与前罩侧壁286所相交的角部270。具体而言,主体侧抵接部65在角部270的顶部位附近具有凸出设置在右罩侧壁284上的截面为矩形形状的第1抵接凸部65a以及凸出设置在前罩侧壁286上的截面为矩形形状的第2抵接凸部65b。此外,第1抵接凸部65a和第2抵接凸部65b都以与头罩43为大致相同的高度的方式从安装基座31延伸。另外,该高度关系的变形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113] 另一方面,盒侧抵接部166也凹陷设置于开口周壁部164上的右开口内壁314与前开口内壁316所交叉的角部300。具体而言,盒侧抵接部166与上述第1抵接凸部65a对应地具有第1抵接凹部330,该第1抵接凹部330凹陷设置于右开口内壁314上。此外,盒侧抵接部166与上述第2抵接凸部65b对应地具有第2抵接凹部332,该第2抵接凹部332凹陷设置于前开口内壁316上。该情况下,第1抵接凹部330形成为截面为矩形,并成为与第1抵接凸部65a互补的形状,第2抵接凹部332形成为截面为矩形,并成为与第2抵接凸部65b互补的形状。
[0114] 此外,第1抵接凹部330和第2抵接凹部332都形成为从盒壳体130的正面侧通到背侧。并且,该情况下,第1抵接凹部330和第2抵接凹部332也分别具有相互平行的2个侧壁面320,该2个侧壁面320与所对应的第1抵接凸部65a和第2抵接凸部65b的侧面接触。由此,盒壳体130在前后左右方向上被定位。
[0115] 在这样的第2实施方式中,将带盒100安装于盒安装部5。于是,带盒100的第1抵接凹部330和第2抵接凹部332(盒侧抵接部166)分别嵌合且抵靠于头罩43的第1抵接凸部65a和第2抵接凸部65b(主体侧抵接部65)。因此,即使压辊驱动轴45和卷取驱动轴47的旋转力(旋转力矩)作用于带盒100,带盒100也不会发生位置偏移。
[0116] [主体侧抵接部周围的结构:第3实施方式]
[0117] 接下来,参照图11对第3实施方式的头罩43的主体侧抵接部65的结构和带盒100的盒侧抵接部166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0118] 如图11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头罩43的主体侧抵接部65形成(突出设置)得比第1实施方式的主体侧抵接部65短。另外,该高度关系的变形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119] 如上所述,在右罩侧壁284与右开口内壁314之间设有间隙,在前罩侧壁286与前开口内壁316之间也设有间隙。因此,在上述部分的角部270与上述部分的角部300之间也产生了间隙。
[0120]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侧抵接部65以该角部270与角部300间的间隙的量的突出尺寸突出设置在头罩43上。另一方面,右开口内壁314与前开口内壁316所相交的角部300的角内(入隅)部位与主体侧抵接部65抵接。即,第3实施方式的盒侧抵接部166是由角部300的角内部位构成的。换而言之,角部300的角内部位兼作为盒侧抵接部166。该情况下,角部300的角内部位出于成形上的要求而形成为圆弧状,与其对应的主体侧抵接部65的末端也形成为圆弧状(互补的圆弧状)。
[0121] 在这样的第3实施方式中,当将带盒100安装于盒安装部5时,带盒100的角部300(盒侧抵接部166)抵靠于头罩43的主体侧抵接部65。因此,即使压辊驱动轴45和卷取驱动轴47的旋转力(旋转力矩)作用于带盒100,带盒100也不会发生位置偏移。
[0122] 另外,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主体侧抵接部65设置于角部270或该角部270附近,盒侧抵接部166设置于角部300或该角部300附近。但是,并不一定是上述位置,只要盒侧抵接部166位于图7所示的连结压辊120和卷取芯116的假想线L上(包括附近),就能够得到本发明的作用效果。此外,盒侧抵接部166被例示为凹部或角部。但是,并不一定需要是那样的形态。例如,盒侧抵接部166只要位于连结压辊120和卷取芯116的假想线L上(包括附近),并能够承受来自主体侧抵接部65的力,则也可以仅是开口周壁部164的壁中的与主体侧抵接部65对置的壁的一部分。
[0123] [主体侧抵接部周围的结构:第4实施方式]
[0124] 接下来,参照图12至图14对第4实施方式的头罩43的主体侧抵接部65周围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在上述第1至第3实施方式的头罩43周围的结构中添加了用于引导带盒100的安装的结构的实施方式。以下,对将该引导结构添加至第1实施方式的头罩43的形态进行说明。
[0125] 如图12和图13的放大图所示,在竖立设置于盒安装部5的安装基座31上的头罩43上的三个部位设有引导凸部67,引导凸部67分别朝向外侧突出。当将带盒100安装于盒安装部5时,后述的带盒100的3个引导凹部169分别与头罩43的3个引导凸部67嵌合,从而带盒100被定位于盒安装部5。
[0126] 3个引导凸部67在安装基座31上具有:后引导凸部400,其突出设置于后罩侧壁280的外表面;左引导凸部402,其突出设置于左罩侧壁282的外表面;以及右引导凸部404,其突出设置于右罩侧壁284的外表面。后引导凸部400在后罩侧壁280的延伸方向上配设在中间位置,形成为截面为矩形的形状。左引导凸部402配设在左罩侧壁282的靠后罩侧壁280的位置,形成为截面为矩形的形状。同样地,右引导凸部404配设在右罩侧壁284的靠后罩侧壁280的位置,形成为截面为矩形的形状。
[0127] 此外,后引导凸部400、左引导凸部402和右引导凸部404形成为距安装基座31的高度大致相同,该高度被设计成比所安装的带盒100上的上述肋状限制部168低(参照图12的(b)和图13的(b))。详细情况后面叙述,设计成,与引导凸部67对应的引导凹部169位于肋状限制部168的下侧,引导凹部169不向墨带输送路径214突出。并且,后引导凸部400、左引导凸部402和右引导凸部404与头罩43和安装基座31一体地形成(成形),作为对带盒100的安装引导件和头罩43进行加强的肋发挥功能。
[0128] 如图12和图14的放大图所示,带盒100的收纳3个引导凸部67的3个引导凹部169形成于开口周壁部164。
[0129] 3个引导凹部169具有:后引导凹部430,其形成于后开口内壁310,供后引导凸部400嵌合;左引导凹部432,其形成于左开口内壁312,供左引导凸部402嵌合;以及右引导凹部434,其形成于右开口内壁314,供右引导凸部404嵌合。并且,后引导凹部430形成为截面为矩形,并成为与截面为矩形形状的后引导凸部400互补的形状。并且,左引导凹部432形成为截面为矩形,并成为与左引导凸部402互补的形状。同样地,右引导凹部434形成为截面为矩形,并成为与右引导凸部404互补的形状。
[0130] 该情况下,后引导凹部430、左引导凹部432和右引导凹部434都具有相互平行的2个凹部侧壁面440,该2个凹部侧壁面440与各个引导凸部67的侧面接触。由此,后引导凹部430利用后引导凸部400而在左右方向(与突出设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定位。同样地,左引导凹部432利用左引导凸部402而在前后方向(与突出设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定位,右引导凹部434利用右引导凸部404而在前后方向(与突出设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定位。
[0131] 此外,后引导凹部430、左引导凹部432和右引导凹部434都在安装方向上具有包含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的凹部底壁面442(参照图12的(b))。由此,当将带盒100安装于盒安装部5时,利用后引导凸部400限制后引导凹部430在后引导凸部400突出的方向上的移位。该按压力例如经由压辊120的上轴支承部232和下轴支承部234被传递至带盒100而欲使后引导凹部430朝向后引导凸部400移位,但却被后引导凸部400限制。同样地,左引导凹部432从左引导凸部402受到朝向左方的位置限制,右引导凹部434从右引导凸部404受到朝向右方的位置限制。因此,带盒100在左右方向上被定位成不移动。
[0132] 另一方面,后引导凹部430、左引导凹部432和右引导凹部434形成为距底壁部160的高度大致相同,该高度被设计成比上述肋状限制部168稍低(参照图12的(b))。由此,3个引导凹部169被设计成不向墨带输送路径214突出。
[0133] 并且,实际的后引导凹部430、左引导凹部432和右引导凹部434都配设在开口周壁部164与底壁部160所相交的角部450(参照图12的(b)和图14),上述凹部430、432、434在角部450构成为凹槽,在开口周壁部164侧(内壁主体)构成为开口。由此,能够简单地形成3个引导凹部169,而不会损害它们的功能。
[0134] 这样,当将带盒100安装于盒安装部5时,带盒100的3个引导凹部169分别与头罩43的3个引导凸部67嵌合,将带盒100定位于盒安装部5。因此,即使打印头21的按压力以及压辊驱动轴45和卷取驱动轴47的旋转力(旋转力矩)作用于带盒100,带盒100也不会发生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抑制带盒100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带盒100的位置偏移而导致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0135] 此外,由于利用引导凸部67与引导凹部169的协作来对带盒100的安装进行引导,因此,能够尽可能地使头罩43与插入开口134之间的间隙窄,能够有效地防止灰尘等从该部分侵入。
[0136] [主体侧抵接部周围的结构:第5实施方式]
[0137] 接下来,参照图15对第5实施方式的头罩43的主体侧抵接部65周围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且,在本第5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4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0138]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头罩43上设有4个引导凸部67,与此对应地,在带盒100的开口周壁部164设有4个引导凹部169。
[0139] 4个引导凸部67具有:2个后引导凸部400,它们突出设置于后罩侧壁280的外表面;左引导凸部402,其突出设置于左罩侧壁282的外表面;以及右引导凸部404,其突出设置于右罩侧壁284的外表面。一方的后引导凸部400与左引导凸部402配设在后罩侧壁280与左罩侧壁282的角部附近,此外,另一方的后引导凸部400与右引导凸部404配设在后罩侧壁280与右罩侧壁284的角部附近。
[0140] 与4个引导凸部67对应地,4个引导凹部169具有:2个后引导凹部430,它们形成于后开口内壁310,供2个后引导凸部400嵌合;左引导凹部432,其形成于左开口内壁312,供左引导凸部402嵌合;以及右引导凹部434,其形成于右开口内壁314,供右引导凸部404嵌合。
[0141] 这样,在开口周壁部164的2个角部的一方(左侧)的角部处,一方的后引导凹部430与一方的后引导凸部400嵌合,并且,左引导凹部432与左引导凸部402嵌合。此外,在另一方(右侧)的角部处,另一方的后引导凹部430也与另一方的后引导凸部400嵌合,并且,右引导凹部434也与右引导凸部404嵌合。由此,对开口周壁部164的2个角部分别在前后左右方向上进行定位。即,带盒100在打印头21附近的分离开的2个部位分别在前后左右方向上被定位。
[0142] 在这样的第5实施方式中,当将带盒100安装于盒安装部5时,带盒100的4个引导凹部169分别与头罩43的4个引导凸部67嵌合,将带盒100不移动地定位于盒安装部5。因此,即使外力作用于带盒100,也能够防止带盒100的位置偏移,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带盒100的位置偏移而导致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0143] 另外,在第4、第5实施方式中,引导凸部67和引导凹部169的数量是任意的。此外,引导凸部67和引导凹部169的长度也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将它们的一部分或全部设定成长度与头罩43的高度相同的引导凸部67以及长度与开口周壁部164的高度相同的引导凹部169。
[0144] 标号说明
[0145] 1:带打印装置;3:装置壳体;5:盒安装部;7:开闭盖;21:打印头;23:打印机构部;25:带输送机构部;31:安装基座;43:头罩;45:压辊驱动轴;47:卷取驱动轴;61:头支承框架;63:转动支承轴;65:主体侧抵接部;65a:第1抵接凸部;65b:第2抵接凸部;67:引导凸部;
100:带盒;102:打印带;110:墨带;116:卷取芯;120:压辊;130:盒壳体;134:插入开口;150:
下壳体;152:上壳体;156:顶板部;160:底壁部;164:开口周壁部;166:盒侧抵接部;168:肋状限制部;169:引导凹部;214:墨带输送路径;270:角部;280:后罩侧壁;282:左罩侧壁;
284:右罩侧壁;286:前罩侧壁;300:角部;310:后开口内壁;312:左开口内壁;314:右开口内壁;316:前开口内壁;330:第1抵接凹部;332:第2抵接凹部;400:后引导凸部;402:左引导凸部;404:右引导凸部;430:后引导凹部;432:左引导凹部;434:右引导凹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