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

申请号 CN201580021606.6 申请日 2015-11-26 公开(公告)号 CN106255600A 公开(公告)日 2016-12-21
申请人 佐藤控股株式会社; 发明人 榖田博;
摘要 打印机 具备:介质供给部;打印部;输送部,其在基准面上沿着从介质供给部朝向打印部的第一方向、或者从打印部朝向介质供给部的第二方向的任意输送方向而对打印介质进行输送;凹部,其以基准面为基准而设置;以及移动限制部,其具备引导片,将引导片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凹部,并且使打印介质的侧缘与引导片抵接,由此对打印介质在与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 正交 的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引导片的打印部侧的侧缘设置于比凹部的介质供给部侧的内壁面更靠近打印部侧的内壁面的 位置 。
权利要求

1.一种打印机,其中,
所述打印机具备:
介质供给部,其供给打印介质;
打印部,其将规定的信息打印于所述打印介质;
输送部,其在基准面上沿着从所述介质供给部朝向所述打印部的第一方向、或者从所述打印部朝向所述介质供给部的第二方向的任意输送方向而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输送;
凹部,其以所述基准面为基准而设置;以及
移动限制部,其具备引导片,将所述引导片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所述凹部,并且使所述打印介质的侧缘与所述引导片抵接,由此对所述打印介质在与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
所述引导片的所述打印部侧的侧缘设置于比所述凹部的所述介质供给部侧的内壁面更靠近所述打印部侧的内壁面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所述引导片的所述打印部侧的所述侧缘与所述凹部的所述打印部侧的所述内壁面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还具备阻尼器部,该阻尼器部设置于所述打印部与所述介质供给部之间、且对所述打印介质施加张
所述移动限制部设置于所述阻尼器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所述阻尼器部具备内阻尼器部,
所述内阻尼器部与所述打印介质抵接的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比所述凹部的位置靠下游侧。

说明书全文

打印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例如涉及具有将文字、符号、图形或者条形码等所需的信息打印于标签等打印介质的标签打印功能的打印机。

背景技术

[0002] 标签打印机是指例如具有将所需的信息打印于暂时粘贴在卷绕为卷状的连续纸的标签的标签打印功能的打印机。
[0003] 一般的标签打印机具备:纸张供给部,其将卷状的连续纸以片材状导出;热敏头,其将基于由计算机等生成的数据的信息打印于标签;压纸辊,其对连续纸进行输送;阻尼器,其对连续纸施;以及宽度调整引导件,其与连续纸的宽度方向上的侧缘接触而对连续纸进行引导。
[0004] 在该宽度调整引导件的下方,标签打印机的壳体内的底面形成为平坦状。宽度调整引导件的下端部在不与壳体内的底面接触的位置处形成终端。
[0005] 此外,例如,JP63-88651U公开有在纸张输送机构中防止因纸张的卷绕瑕疵而产生卡纸的技术。
[0006] 然而,打印机的动作中存在正向进纸和反向进纸。
[0007] 正向进纸是将信息打印于标签时的动作。正向进纸中,在从纸张供给部朝向热敏头的方向上对连续纸进行输送。对于正向进纸而言,基于阻尼器的作用力与连续纸的张力彼此平衡。
[0008] 反向进纸是在将信息打印于连续纸上的标签并将该连续纸切断之后,为了将信息打印于该标签的后续的标签而使连续纸退绕时的动作。反向进纸中,在从热敏头朝向纸张供给部的方向上对连续纸进行输送。
[0009] 在该反向进纸中,纸张供给部不旋转,压纸辊朝正向进纸时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因此使得输送的连续纸挠曲。有时若被输送的连续纸挠曲则连续纸的张力消失,因此,阻尼器无法对连续纸施力,从而使得连续纸从宽度调整引导件脱离(换句话说,变为宽度调整引导件未与连续纸P的侧缘抵接的状态)。其结果,有时连续纸会相对于被宽度调整引导件引导的范围(以下称为“引导范围”。)偏离。
[0010] 若在连续纸相对于引导范围偏离的状态下进行正向进纸,则导致打印位置从预定位置偏离等打印品质的降低。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印机,其能够防止在反向进纸工序中因连续纸挠曲而引起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0012]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具备:介质供给部,其供给打印介质;打印部,其将规定的信息打印于上述打印介质;输送部,其在基准面上沿着从上述介质供给部朝向上述打印部的第一方向、或者从上述打印部朝向上述介质供给部的第二方向的任意输送方向而对上述打印介质进行输送;凹部,其以上述基准面为基准而设置;以及移动限制部,其具备引导片,将上述引导片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上述凹部,并且使上述打印介质的侧缘与上述引导片抵接,由此对上述打印介质在与上述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上述引导片的上述打印部侧的侧缘设置于比上述凹部的上述介质供给部侧的内壁面更靠近上述打印部侧的内壁面的位置。
[0013] 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基础上,对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而言,上述引导片的上述打印部侧的上述侧缘与上述凹部的上述打印部侧的上述内壁面抵接。
[0014] 在第一或者第二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基础上,对于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而言,还具备阻尼器部,该阻尼器部设置于上述打印部与上述介质供给部之间、且对上述打印介质施加张力,上述移动限制部设置于上述阻尼器部。
[0015] 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基础上,对于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而言,上述阻尼器部具备内阻尼器部,上述内阻尼器部与上述打印介质抵接的位置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比上述凹部的位置靠下游侧。
[0016] 根据上述方式,能够防止在反向进纸工序中因连续纸挠曲而引起的打印品质的降低。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外观的整体立体图。
[0018] 图2是示出图1的打印机的内部的立体图。
[0019] 图3是示出图2的打印机的侧面的立体图。
[0020] 图4是从正面侧观察图3的打印部的放大立体图。
[0021] 图5是图4的打印部的侧视图。
[0022] 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图4的打印部的立体图。
[0023] 图7A是从正面观察图4的打印头的关闭状态时的打印部的立体图。
[0024] 图7B是从正面观察图4的打印头的打开状态时的打印部的立体图。
[0025] 图8是选取图4的打印头而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
[0026] 图9是图4的打印部的分解立体图。
[0027] 图10是图5的阻尼器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0028] 图11是打印工序中的图10的阻尼器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0029] 图12是图10的阻尼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0030] 图13是从背面侧观察图4的打印部的阻尼器及其周围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0031] 图14A是示出图10的宽度调整引导件与凹部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32] 图14B是示出图10的宽度调整引导件与凹部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33] 图15A是示出图10的宽度调整引导件与凹部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34] 图15B是示出图10的宽度调整引导件与凹部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35] 图16是示出图10的宽度调整引导件与凹部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36] 图17A是反向进纸工序中的比较例的打印机的阻尼器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0037] 图17B是从上方观察图17A的阻尼器的俯视图。
[0038] 图18是反向进纸工序中的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阻尼器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0039] 图19A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阻尼器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0040] 图19B是反向进纸工序中的图19A的阻尼器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0041] 图20A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打印机的宽度调整引导件与壳体的底部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0042] 图20B是从前面侧观察图20A的打印机的宽度调整引导件与壳体的底部的主要部分放大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附图中,原则上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对相同内容的重复说明。
[0044] 以下,将从纸张供给部朝向打印部的方向(第一方向)、或者从打印部朝向纸张供给部的方向(第二方向)称为“输送方向”。另外,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将纸张供给部侧称为“上游侧”,将打印部侧称为“下游侧”。
[0045] (1-1)打印机的外观(图1)
[0046] 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外观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外观的整体立体图。
[0047]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是例如具有将所需的信息(例如文字、符号、图形、条形码或者它们的组合)打印于暂时粘贴在构成连续纸的衬纸的标签的标签打印功能的标签打印机。
[0048] 如图1所示,在打印机1的正面设置有前盖2。在前盖2设置有操作面板3、电源开关4以及发行口(介质排出部)5。
[0049] 在操作面板3设置有: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其对消息等进行显示;多个键(例如线路键、进纸键、功能键、方向指示键以及取消键等),它们在用户对打印机1发出指示时供用户操作;以及多个LED(Light Emitting Diode),它们根据打印机1的状态而发光。
[0050] 在打印机1的单侧侧面设置有开启盖6。开启盖6借助两处位置的铰接件7而以在上下方向上开闭自如的状态装配于打印机1的单侧侧面。
[0051] (1-2)打印机的内部构造(图2~图3)
[0052] 参照图2及图3对打印机1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图1的打印机的内部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2的打印机的侧面的立体图。
[0053]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打印机1的正面侧(前盖2侧)称为“前方”或者“下游侧”,将相对于打印机1的正面侧成为对面侧的背面侧(后盖(未图示)侧)称为“后方”或者“上游侧”。
[0054] 如图2所示,在打印机1的内部设置有:纸张供给部(介质供给部)10,其配置于后方;打印部11,其配置于前方;以及墨带部12,其配置于上方。
[0055] 纸张供给部10构成为将连续纸(打印介质)P向打印部11供给。纸张供给部10具备:支承轴10a;以及卷状物引导件10b,其配置于支承轴10a的一端。
[0056] 支承轴10a构成为将设置于纸张供给部10的卷状的连续纸P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状态。
[0057] 卷状物引导件10b构成为对设置于纸张供给部10的卷状的连续纸P的侧缘进行引导。卷状物引导件10b以根据连续纸P的宽度而改变位置的方式沿支承轴10a的轴向移动自如。
[0058] 连续纸P例如具有长条状的衬纸、以及沿该衬纸的长度方向以预先规定的间隔而暂时粘贴的多个标签。
[0059] 在衬纸的供标签的粘合面接触的面(以下称为“被打印面”)涂覆有剥离剂(例如,(silicone))。由此,用户能够容易地使标签从衬纸剥离。
[0060] 另外,在衬纸的不与标签的粘合面接触的面(换句话说,相对于被打印面的相反侧的面),沿着其长度方向并以预先规定的间隔而形成有示出暂时粘贴于被打印面的标签的位置的位置检测标记。
[0061] 标签可以是热敏纸,也可以是普通纸。在标签为热敏纸的情况下,在标签的表面形成在达到预先规定的温度区域时显示出特定的颜色(例如,黑色、红色等)的热敏显色层。
[0062] 连续纸P可以是表面卷绕标签,也可以是背面卷绕标签。在表面卷绕标签的情况下,连续纸P卷绕为在形成为卷状时使得标签位于外周面上。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连续纸Ps(P:虚线)在上下方向上被从纸张供给部10的中央附近朝向打印部11的底部导出。
[0063] 与此相对,在背面卷绕标签的情况下,连续纸P卷绕为在形成为卷状时使得标签位于内周面上。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连续纸Pb(P:实线)被从打印机1的壳体内的底面附近朝向打印部11的底部导出。
[0064] 此外,在表面卷绕标签以及背面卷绕标签的任何情况下,打印部11处的连续纸P(Ps、Pb)的走纸路径都相同。
[0065] 另外,在表面卷绕标签以及背面卷绕标签的任何情况下,连续纸P均在使得暂时粘贴有标签的被打印面朝向上方的状态下被输送。
[0066] 打印部11构成为将规定的信息打印于标签。打印部11具备:打印头13;支承台14,其配置于打印头13的下方;以及阻尼器部15,其配置于打印头13以及支承台14的后方(在打印方向上为上游侧)。
[0067] 如后所述,打印头13以开闭自如的状态设置于打印机1的内部。在打印头13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在打印头13与支承台14之间形成连续纸P的走纸路径(介质输送路)。走纸路径与发行口5(参照图1)连接。
[0068] 在支承台14设置有维持打印头13的关闭状态的头定杆16。若用户对该头锁定杆16进行操作,则打印头13的关闭状态被解除而使得打印头13的前方部升起,从而使得打印头13打开。由此,打印头13相对于后述的压纸辊23分离。
[0069] 阻尼器部15构成为以与连续纸P的张力彼此平衡的方式对连续纸P施力。阻尼器部15具备外阻尼器15a和内阻尼器15b。阻尼器部15构成为与打印头13的开闭联动地上下移动(开闭)。
[0070] 外阻尼器15a以及内阻尼器15b分别以在打印头13关闭的状态下能够对连续纸P施力的方式而设置为摆动自如的状态。
[0071] 墨带部12构成为对涂覆有打印用墨的墨带RB进行供给及回收。墨带部12具备:带供给部12a;以及带卷绕部12b,其横向配置于带供给部12a的前方。
[0072] 带供给部12a构成为将卷绕为卷状的墨带RB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状态。
[0073] 带卷绕部12b通过对从带供给部12a抽出且从打印头13的下方通过的、使用完毕的墨带RB进行卷绕而回收该墨带RB。
[0074] 从纸张供给部10以片材状导出的连续纸P经由阻尼器部15而从打印头13与支承台14之间的走纸路径穿过。若连续纸P从走纸路径穿过,则在将所需的信息打印于连续纸P上的标签等之后将该连续纸P从发行口5排出至打印机1的外部。
[0075] (1-3)打印部的结构(图4~图9)
[0076] 参照图4~图9对打印部1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从正面侧观察图3的打印部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图4的打印部的侧视图。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图4的打印部的立体图。图7A是从正面观察图4的打印头的关闭状态时的打印部的立体图,图7B是从正面观察图4的打印头的打开状态时的打印部的立体图。图8是选取图4的打印头而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图9是图4的打印部的分解立体图。
[0077] 在构成打印部11的打印头13的单侧侧面设置有支承打印头13的头支承板17。头支承板17被支承为以旋转轴S1(参照图6以及图8)为中心摆动自如的状态。由此,打印头13被支承为其前方部以后方的旋转轴S1为中心而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即,开闭)自如的状态。
[0078] 在头支承板17的阻尼器部15侧的端部(以旋转轴S1为边界与头支承板17的前方部相反的端部的位置)一体地形成有抑制部17a(参照图5、图6以及图8)。在抑制部17a的前端侧且在朝向阻尼器部15的面设置有从该面突出的销17b(参照图6以及图8)。
[0079] 打印头13具备热敏头18(参照图7B以及图8)。热敏头18以其打印面朝向走纸路径的状态设置于打印头13的下表面。在热敏头18的打印面设置有打印线18L。
[0080] 在打印线18L设置有多个热电阻(发热元件),这些热电阻沿着与连续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为“宽度方向”)排列配置。热电阻因通电而发热。热敏头18是利用打印线18L上的热电阻而将信息打印于连续纸P的标签等的打印单元的一个例子。
[0081] 在打印头13的前方侧的下表面以隔着热敏头18的方式设置有1组凹状爪部19(参照图7B以及图8)。
[0082] 在打印头13的下表面且在凹状爪部19的后方设置有从打印头13的两侧面朝外侧突出的1组销20。
[0083] 打印头13在旋转轴S1(参照图6以及图8)设置有扭簧21。扭簧21构成为对打印头13朝打开方向施力。
[0084] 在支承台14设置有1组锁定爪部22。若锁定爪部22卡挂于在打印头13的下表面所设置的销20,则打印头13的关闭状态得到维持。
[0085] 锁定爪部22构成为:若用户将头锁定杆16朝图5中的右方拉动,则该锁定爪部22与此联动地朝图5中的右方移动而从销20脱离。构成为:若锁定爪部22从销20脱离,则如图7B所示,打印头13借助从扭簧21作用的作用力而打开。
[0086] 另外,在打印头13的关闭状态时,打印头13的凹状爪部19(参照图7B以及图8)嵌入于压纸辊23的压纸轴23s(参照图4、图7以及图5)的两端部。另外,凹状爪部19构成为:利用设置于打印头13的按压装置(未图示)而将热敏头18的打印面按压于压纸辊23(参照图4以及图7)。
[0087] 压纸辊23是在正向进纸工序中从纸张供给部10朝打印部11的方向(第一方向)对连续纸P进行输送,且在反向进纸工序中从打印部11朝纸张供给部10的方向(第二方向)对连续纸P进行输送的输送部的一个例子。压纸辊23以能够朝正向以及反向旋转的状态而支承于支承台14的支承框架14a(参照图5以及图9)。压纸辊23在正向进纸中朝正向旋转,且在反向进纸中朝反向旋转。
[0088] 在压纸辊23的压纸轴23s的轴向上的一端连接有齿轮G1(参照图6以及图7B)。该齿轮G1侧的压纸轴23s例如经由同步带(未图示)等而与驱动体(例如,步进达)的旋转轴卡合。另外,齿轮G1经由连结齿轮G2以及G3而与齿轮G4连接(参照图6)。
[0089] 另外,在支承台14的上表面的打印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对连续纸P的输送进行引导的纸张引导件24(参照图9)。该纸张引导件24以上表面高度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升高的方式倾斜。
[0090] 在纸张引导件24的上表面,沿着连续纸P的输送方向延伸的突起部沿着连续纸P的宽度方向以预先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由此,由于纸张引导件24与连续纸P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能够良好地输送连续纸P。
[0091] 另外,在使用粘合剂露出、且暂时粘贴有标签(以下称为“无衬纸标签”)的连续纸P的情况下,能够良好地输送连续纸P。
[0092] 此外,纸张引导件24的上表面的突起部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沿连续纸P的输送方向延伸的形状,也可以是点状。
[0093] 在打印部11的走纸路径上、且在热敏头18与阻尼器部15之间设置有纸张位置检测传感器(未图示)。该纸张位置检测传感器构成为:通过检测出形成于连续纸P的位置检测标志、以及相邻的标签间的衬纸部分的至少一个而确定连续纸P的标签的位置。纸张位置检测传感器例如是反光型或者透光型的传感器。
[0094] 对于打印部11而言,在打印工序时,在热敏头18被向压纸辊23侧按压、且在热敏头18与压纸辊23之间夹入有连续纸P的状态下,使压纸辊23旋转,由此输送连续纸P。而且,在基于由纸张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的信息的定时根据发送至热敏头18的打印信号而选择性地使打印线18L的热电阻发热。由此,一边输送连续纸P、一边将所需的信息(例如文字、符号、图形、条形码、或者它们的组合)打印于连续纸P的标签。
[0095] 接下来,对设置于打印部11的阻尼器部15进行说明。
[0096] 如图6所示,在阻尼器部15设置有阻尼器支承部件25和螺旋弹簧26。
[0097] 阻尼器支承部件25构成为对外阻尼器15a进行支承。在从侧面观察打印部11的情况下,外阻尼器15a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且朝斜下方延伸,并且在后方部以前方侧的旋转轴S3(参照图5以及图7)为中心而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的状态下支承于阻尼器支承部件25。
[0098] 螺旋弹簧26构成为:将外阻尼器15a抑制为不过度趋向上方侧(后方侧),并且将外阻尼器15a支承为摆动自如的状态。
[0099] 在外阻尼器15a设置有引导机构G。引导机构G具备宽度调整引导件(引导片的一个例子)27和引导操作部32。引导机构G是通过使连续纸P的侧缘与宽度调整引导件27抵接而对连续纸P在与连续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移动限制部的一个例子。
[0100] 宽度调整引导件27构成为:与从纸张供给部10输送的连续纸P的宽度方向上的单侧的侧缘抵接,对连续纸P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宽度调整引导件27在沿着旋转轴S3以及旋转轴S4的轴向移动自如的状态下设置于外阻尼器15a的下部。
[0101] 引导操作部32是构成为使宽度调整引导件27与连续纸P的宽度相应地移动、且将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位置固定的把手。引导操作部32与宽度调整引导件27连接,并且以沿旋转轴S3以及旋转轴S4的轴向移动自如的状态而设置于外阻尼器15a的背面侧。
[0102] 阻尼器支承部件25在后方部以前方部侧的旋转轴S5(参照图5以及图6)为中心而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的状态下支承于打印机1内。在该阻尼器支承部件25的上部形成有沿阻尼器支承部件25的长边方向延伸的长槽部(引导部)25a(参照图6)。头支承板17的销17b以沿长槽部25a移动自如的状态而嵌入于该长槽部25a。由此,阻尼器支承部件25与头支承板17卡合。
[0103] 另外,在阻尼器支承部件25设置有扭簧28。扭簧28的后方部与旋转轴S5连接。扭簧28构成为:对阻尼器支承部件25朝使其以旋转轴S5(参照图5以及图6)为中心而向上方打开的方向(阻尼器部15整体升起的方向)施力。扭簧28对阻尼器支承部件25施力,从而使得阻尼器支承部件25在头支承板17的抑制部17a位于抑制位置(外阻尼器15a侧)的期间被抑制部17a抑制、且使得关闭状态得以维持。由此,阻尼器部15能够与打印头13的开闭联动地上下移动(开闭)。
[0104] 即,若将打印头13打开,则抑制部17a沿着长槽部25a从抑制位置(外阻尼器15a侧)向抑制解除位置(旋转轴S5侧)移动。其结果,针对阻尼器支承部件25的打开动作的抑制得到解除,使得阻尼器部15上升。由此,供连续纸P穿过的空间扩大,从而对阻尼器部15的下部的目视确认性得到提高。因此,不会使从纸张供给部10抽出的连续纸P卡挂于宽度调整引导件27,能够使其容易地从阻尼器部15的下方穿过。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使连续纸P从打印机1的走纸路径穿过的作业。
[0105] 另一方面,若将打印头13关闭,则抑制部17a沿着长槽部25a从抑制解除位置向抑制位置移动。其结果,阻尼器部15与抑制部17a的移动联动地下降至原来的高度。由此,能够防止忘记关闭阻尼器部15。因此,能够防止在张力未施加于连续纸P的状态下进行打印的不良情况。
[0106] 另外,能够使连续纸P的一系列的穿过作业变得容易。
[0107] 另外,无需用于以手动的方式将阻尼器部15打开的机构,并且打印头13以及抑制部17a兼用作阻尼器部15的打开动作机构与关闭动作机构,因此能够使打印机1的构造简化,并且能够减少打印机1的部件件数。因此,能够降低打印机1的成本,并且能够使打印机1实现小型化。
[0108] 阻尼器部15的开闭机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以下结构。
[0109] 可以利用其后方部安装于旋转轴S5的扭簧28对阻尼器支承部件25朝以旋转轴S5为中心而关闭的方向(阻尼器部15整体下降的方向)施力。在该情况下,若将打印头13打开,则抑制部17a沿着长槽部25a从抑制位置向抑制解除位置移动。其结果,与抑制部17a的移动联动地将阻尼器支承部件25的后方部朝上方拉动。由此,阻尼器部15的后方部与打印头13的打开动作联动地打开。
[0110] 另一方面,构成为:若将打印头13关闭,则随着抑制部17a沿长槽部25a从抑制解除位置向抑制位置移动,利用扭簧28的作用使阻尼器支承部件25的后方部下降。其结果,阻尼器部15的后方部与打印头13的关闭动作联动地关闭。
[0111] 在该情况下,将打印头13侧的扭簧21的作用力设定为大于阻尼器支承部件25侧的扭簧28的作用力。
[0112] 在从打印部11的侧面观察的情况下,构成这种阻尼器部15的内阻尼器15b与外阻尼器15a相反地从后方侧朝向前方侧且朝斜下方延伸,并且在前方部以后方侧的旋转轴S4(参照图5以及图7)为中心而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的状态下支承于外阻尼器15a的后方部。
[0113] 在打印工序时,内阻尼器15b的纸张接触部位于比外阻尼器15a的纸张接触部靠连续纸P的下游侧的位置。即,内阻尼器15b的纸张接触部配置于打印头13与外阻尼器15a的纸张接触部之间。
[0114] 另外,在走纸工序之前,内阻尼器15b的纸张接触部配置于高度比外阻尼器15a的纸张接触部的高度低的位置。即,内阻尼器15b的纸张接触部的高度配置为处于外阻尼器15a的纸张接触部与打印机1的壳体内的底面之间。
[0115] 通过设置这样的内阻尼器15b,即使在背面卷绕标签的情况下,连续纸Pb也在与内阻尼器15b接触的状态下从走纸路径穿过。因此,即使在背面卷绕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内阻尼器15b对连续纸Pb施力。由此,能够良好地输送连续纸Pb,并且能够防止打印品质的降低。
[0116] 另外,利用外阻尼器15a的旋转轴S4对内阻尼器15b进行支承,从而不会导致打印机1的大型化,即使在背面卷绕标签的情况下,也能够对连续纸P施力。
[0117] (1-4)打印机的壳体内的构造(图10~图16)
[0118] 参照图10~图16对在打印机1的壳体内形成的凹部30(图5)与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10是图5的阻尼器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图11是打印工序中的图10的阻尼器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图12是图10的阻尼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13是从背面侧观察图4的打印部的、阻尼器及其周围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14A~图16分别是示出图
10的宽度调整引导件与凹部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119] 如图10所示,打印机的壳体内的底部29由底面29a和凹部30构成。
[0120] 在上下方向(图10中的Y方向)上,底面29a的位置与成为输送连续纸P时的输送高度的基准的面(以下称为“基准面”)RS一致。此外,在正向进纸中,以使连续纸P从上下方向上比基准面高的位置通过的方式对该连续纸P进行输送。
[0121] 凹部30具有下游侧的内壁面30a、上游侧的内壁面30b以及底面30c。凹部30以基准面RS为基准而设置。具体而言,凹部30设置为底面30c的位置比基准面RS低。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下端部位于比打印机1的壳体内的底面29a靠下方的位置。即,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图10的Y方向)上收纳于凹部30。
[0122] 另外,凹部30的内壁面30a以及30b以相对于壳体内的底面29a倾斜的状态而形成。
[0123] 下游侧的内壁面30a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图10中的X方向)逐渐升高。上游侧的内壁面30b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图10中的X方向)逐渐降低。
[0124]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下端部以预先规定的距离从凹部30的底面30c离开。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下端部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圆弧状。
[0125] 换言之,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下端部在相对于前后方向(图10中国的X方向)垂直的方向(图10的Y方向)上位于壳体内的底面29a与凹部30的底面30c之间。
[0126] 另外,如图12~图16所示,在打印机1的壳体内的底面29a的一部分、以及凹部30的内表面(内壁面30a及30b、以及底面30c),沿前后方向(图12中的X方向)延伸的多个突起部31沿着连续纸P的宽度方向以预先规定的间隔而形成。由此,打印机1的壳体内的底面29a(包括凹部30的内表面)与连续纸P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能够良好地输送连续纸P。
[0127] 另外,即使在无衬纸(换句话说,标签的粘合剂露出)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输送连续纸P。
[0128] 另外,通过设置多个突起部31,能够弥补因设置凹部30而引起的打印机1的壳体内的底部29的机械强度的降低。
[0129] 如图14A~图16所示,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下游侧(图14A~图16中的F侧)的侧缘27b在前后方向(图14A~图16中的X方向)上位于比凹部30的中心A靠前方(换句话说,打印部11侧)的位置。即,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侧缘27b设置于比凹部30的纸张供给部10侧的内壁面30b更靠近打印部11侧的内壁面30a的位置。
[0130] 在图14A~图16中,示出了不仅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下游侧的侧缘27b,而且上游侧的侧缘27a也相对于凹部30的中心A位于下游侧的例子,但上游侧的侧缘27a也可以相对于凹部30的中心A而位于上游侧。
[0131] “凹部30的中心A”是指凹部30的下游侧的端部30d与上游侧的端部30e之间的中心。换句话说,下游侧的端部30d与中心A之间的距离同上游侧的端部30e与中心A之间的距离相等。
[0132] “凹部30的端部”是指成为凹部30的起点的基准面RS上的点。
[0133] 凹部30的下游侧的内壁面30a与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下游侧的侧缘27b以最短距离d(d>0)而分离。在反向进纸工序中,纸张供给部10并不旋转,只有压纸辊23旋转,因此,下游侧的连续纸P的挠曲程度比上游侧的连续纸P的挠曲程度大。因此,挠曲后的连续纸P容易进入凹部30的下游侧的内壁面30a与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下游侧的侧缘27b之间。
[0134]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侧缘27b设置于比凹部30的纸张供给部10侧的内壁面30b靠近打印部11侧的内壁面30a的位置。凹部30的下游侧的内壁面30a与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下游侧的侧缘27b之间的最短距离d越短越好。
[0135] 如图14A所示,内壁面30a以及30b可以分别在与端部30d以及30e的边界附近包括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的弧状部分。另外,内壁面30a以及30b可以分别在与凹部30的底面30c的边界附近分别包括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的弯曲部分(弧状部分)。该情况下,“凹部30的端部”是指内壁面30a以及30b的弧状部分的基准面RS上的弧状终端的点。
[0136] 另外,如图14B所示,内壁面30a以及30b可以是相对于壳体内的底面29a倾斜的直线形状(平坦面)。在该情况下,“凹部30的端部”是指内壁面30a以及30b与基准面RS的交点。
[0137] 另外,如图15A所示,凹部30可以是具有规定的半径的圆弧状。在该情况下,凹部30的内壁面30a及30b、以及底面30c形成为一体化。在该情况下,“凹部30的端部”是指圆弧部分与基准面RS的交点。
[0138] 另外,如图15B所示,凹部30的下游侧的内壁面30a与壳体内的底面29a所成的度θ1可以比凹部30的上游侧的内壁面30b与底面29a所成的角度θ2大(换句话说,可以形成为θ1>θ2)。
[0139] 在该情况下,在打印工序中,沿着相对于阻尼器部15从上游侧(图10的B侧)平缓地进入、且相对于阻尼器部15在下游侧(图10的F侧)急剧上升的输送路径对连续纸P进行输送。由此,能够使连续纸P不与内壁面30a以及30b接触地对该连续纸P进行输送。在该情况下,“凹部30的端部”是指内壁面30a以及30b与基准面RS的交点。
[0140] 另外,如图16所示,最优选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下游侧的侧缘27b与凹部30的下游侧的内壁面30a抵接,换句话说,最优选为d=0。由此,能够消除连续纸P从引导范围偏离的险。
[0141] 并且,更优选在与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下游侧的侧缘27b抵接的内壁面30a设置弹性体。由此,能够避免因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下游侧的侧缘27b与内壁面30a直接接触而对侧缘27b以及内壁面30a造成的损伤。另外,能够可靠地使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下游侧的侧缘27b与内壁面30a抵接(换句话说,使最短距离d变为0)。
[0142] (1-5)本实施方式与比较例的比较(图17以及图18)
[0143] 图17A是反向进纸工序中的比较例的打印机的阻尼器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图17B是从上方观察图17A的阻尼器的俯视图。图18是反向进纸工序中的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阻尼器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0144] 如图17A所示,在比较例的打印机中,不仅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上游侧的侧缘27a,而且下游侧的侧缘27b也相对于中心A位于上游侧。
[0145] 在比较例中,在反向进纸工序中朝上游侧(图17A中的B侧)输送连续纸P的情况下,连续纸P挠曲。在该情况下,纸张供给部10不旋转,只有压纸辊23旋转,因此,位于连续纸P的下游侧的部分的挠曲程度比位于上游侧的部分的挠曲程度大。
[0146] 若连续纸P挠曲,则连续纸P的张力消失,因此阻尼器部15无法对连续纸P施力,从而导致连续纸P从宽度调整引导件27脱离(换句话说,形成为宽度调整引导件27与连续纸P的侧缘不抵接的状态)。特别是由于连续纸P在下游侧大幅挠曲,从而,与上游侧相比,连续纸P在下游侧更容易从宽度调整引导件27脱离(换句话说,无法限制连续纸P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的可能性更高)。
[0147] 其结果,如图17B所示,有时连续纸Pa(双点划线)在连续纸P的宽度方向上移动至引导范围Q的外侧。在该情况下,有可能导致打印位置从预定位置偏离、打印浓度比预定浓度淡等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0148]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下游侧(图18中的F侧)的侧缘27b在前后方向(图18中的X方向)上设置于比凹部30的上游侧的内壁面30b更靠近下游侧的内壁面30a的位置。
[0149] 由此,即使连续纸P在反向进纸工序中挠曲(特别是即使在下游侧大幅挠曲),也能够在上下方向(图18中的Y方向)上使宽度调整引导件27与连续纸P的侧缘抵接。
[0150] 其结果,在连续纸P的宽度方向上,连续纸P的移动被限制在引导范围内。因此,能够防止打印位置从预定位置偏离、打印浓度比预定浓度淡等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0151] 特别地,如图16所示,在凹部30的下游侧的内壁面30a与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下游侧的侧缘27b接触的情况下,在连续纸P大幅挠曲的下游侧,能够可靠地使宽度调整引导件27与连续纸P的侧缘抵接。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打印位置从预定位置偏离、打印浓度比预定浓度淡等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0152] (1-6)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9A~图20B)
[0153] (1-6-1)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图19A、图19B)
[0154] 参照图19A、图19B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9A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阻尼器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图19B是反向进纸工序中的图19A的阻尼器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0155]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凹部30的内壁面30a以及30b倾斜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如图19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凹部30的内壁面30a以及30b并不倾斜,而是形成为相对于打印机1的壳体内的底面29a大致垂直。
[0156] 在该情况下,如图19B所示,在反向进纸工序中,连续纸P难以相对于底面29a进入下方(图19B上的Y方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与本实施方式相比,连续纸P难以从引导范围进一步偏离。
[0157] (1-6-2)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图20A、图20B)
[0158] 参照图20A、图20B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图20A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打印机的宽度调整引导件与壳体的底部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图20B是从前面侧观察图20A的打印机的宽度调整引导件与壳体的底部的主要部分放大主视图。
[0159]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如图20A以及图20B所示,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底边位于壳体的底面29a与突起部31的上端之间。
[0160] 由此,宽度调整引导件27的下端位于比连续纸P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连续纸P在反向进纸工序中从引导范围偏离。
[016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多个标签暂时粘贴于衬纸的连续纸P为打印介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能够在单侧具有粘合面的连续状的标签(无衬纸标签)、不具有粘合面的连续状的片材、或者能够利用热敏头进行打印的纸张类以外的介质(作为一个例子,薄膜等)为打印介质的情况下应用本发明。
[0162] 此外,可以在上述的无衬纸标签、连续状的片材、或者纸张类以外的介质设置位置检测标志。
[0163] 另外,在对粘合剂露出的无衬纸标签等进行输送的情况下,可以对输送路进行非粘合涂覆、且设置含有硅酮的压纸辊。
[0164] (1-6-3)其它变形例
[0165] 在以上说明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设置于打印机1的操作面板3受理用户的指示的类型(所谓的独立型)的打印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此。
[0166] 本发明例如还能够应用于与打印机1连接的计算机受理用户的指示、且打印机1接收基于来自该计算机的该指示的控制信号的类型(所谓的在线型)的打印机。
[0167]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另外,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改进、变更。还能够适当地组合应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所记载的技术事项。
[0168]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12月3日向日本专利厅申请的特愿2014-245215的优先权,并通过参照而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并入本说明书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