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打印机

申请号 CN200980155628.6 申请日 2009-01-30 公开(公告)号 CN102300715A 公开(公告)日 2011-12-28
申请人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发明人 大仓悠马; 池田哲治; 长谷川贵大; 中泽正和;
摘要 一种喷墨 打印机 (P)包括: 支撑 着印刷媒体的压印平板(20);印刷单元,对支撑于压印平板(20)的印刷媒体(M)进行印刷且包括托架(40)及喷墨头(60)等;媒体放出装置(3),支撑着缠绕有长条片状的印刷媒体(M)的放出轴且使该放出轴旋转,向压印平板(20)将印刷媒体(M)放出;以及媒体卷绕装置(4),具有与媒体放出装置(3)相同的形状,支撑着用以对印刷媒体(M)进行卷绕的卷绕轴且使该卷绕轴旋转,将由媒体放出装置(3)放出且由该印刷单元印刷的印刷媒体(M)卷绕于该卷绕轴的周围,在侧面观察时,媒体放出装置(3)与媒体卷绕装置(4)隔着压印平板(20)而对称地配置在印刷媒体(M)的进给方向的两侧。
权利要求

1.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着印刷媒体的压印平板;
印刷单元,与所述压印平板相向地配设着,且对支撑于所述压印平板的印刷媒体进行印刷;
媒体放出单元,支撑着缠绕有长条片状的印刷媒体的放出轴,并且使所述放出轴旋转,向所述压印平板将所述印刷媒体予以放出;以及
媒体卷绕单元,具有与所述媒体放出单元相同的形状,支撑着用以对所述印刷媒体进行卷绕的卷绕轴,并且使所述卷绕轴旋转,将由所述媒体放出单元放出且由所述印刷单元印刷的所述印刷媒体卷绕于所述卷绕轴的周围,
在侧面观察时,所述媒体放出单元与所述媒体卷绕单元隔着所述压印平板而对称地配置在所述印刷媒体的进给方向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张施加单元,使沿着与所述印刷媒体的进给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延伸的第一张力杆,借由自重而抵接于正在由所述媒体放出单元放出并抵达所述压印平板的所述印刷媒体,使所述印刷媒体弯曲;以及
第二张力施加单元,具有与所述第一张力施加单元相同的形状,使沿着所述正交方向延伸的第二张力杆借由自重而抵接于正在从所述压印平板送出并由所述媒体卷绕单元卷绕的所述印刷媒体,使所述印刷媒体弯曲,
在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一张力施加单元与所述第二张力施加单元隔着所述压印平板而对称地配置在所述印刷媒体的进给方向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用以对所述第一张力杆的高度位置进行检测;
放出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所检测出的所述第一张力杆的高度位置来对所述媒体放出单元的动作进行控制;
第二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用以对所述第二张力杆的高度位置进行检测;以及卷绕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二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所检测出的所述第二张力杆的高度位置来对所述媒体卷绕单元的动作进行控制,
所述第一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及所述放出控制器与所述第二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及所述卷绕控制器隔着所述压印平板而配置在所述印刷媒体的进给方向的两侧,并且配置在所述正交方向的相同侧。

说明书全文

喷墨打印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长条片状的印刷媒体进行印刷的喷墨打印机(inkjet printer)。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对长条片状的印刷媒体进行印刷的喷墨打印机,以如下的方式构成的喷墨打印机已为人所知,即,借由配置在打印机本体的后侧的放出机构来将印刷之前的印刷媒体予以放出,在打印机本体中,使喷墨头(inkjet head)一面相对于所述印刷媒体而相对移动,一面喷出墨来进行印刷,借由配置在打印机本体的前侧的卷绕机构来对印刷已结束的印刷媒体进行卷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关于此种喷墨打印机而言,存在如下的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在放出机构侧或卷绕机构侧设置有将规定的张(tension)施加至印刷媒体的张力施加机构,以无褶皱或无松驰地将印刷媒体适当地予以放出或进行卷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以及专利文献3)。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302468号公报
[0004]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8-279621号公报
[0005]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3-252501号公报
[0006] 然而,所述放出机构与卷绕机构一般在借由使放出轴或卷绕轴旋转来将印刷媒体予以放出或进行卷绕的方面,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构造,另一方面,例如在卷绕机构侧,为了使墨水干燥而加长搬送路径等,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使用互不相同的构成构件来构成所述放出机构与卷绕机构。在此情况下,构成放出机构以及卷绕机构的零件数多且构成复杂,因此存在如下的问题,即,零件管理变得复杂,而且制造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成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可借由将放出机构以及卷绕机构的构成构件予以共用化,使零件管理变得容易,并且使制造成本减少。
[0008]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包括:支撑着印刷媒体的压印平板(platen);印刷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托架(carriage)40、喷墨头(inkjet head)60等),与所述压印平板相向地配设着,且对支撑于所述压印平板的印刷媒体进行印刷;媒体(media)放出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媒体支撑机构80),支撑着缠绕有长条片状的印刷媒体的放出轴,并且使所述放出轴旋转,向所述压印平板将所述印刷媒体予以放出;以及媒体卷绕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媒体支撑机构110),具有与所述媒体放出单元相同的形状,支撑着用以对所述印刷媒体进行卷绕的卷绕轴,并且使所述卷绕轴旋转,将由所述媒体放出单元放出且由所述印刷单元印刷的所述印刷媒体卷绕于所述卷绕轴的周围,在侧面观察时,所述媒体放出单元与所述媒体卷绕单元隔着所述压印平板而对称地配置在所述印刷媒体的进给方向的两侧。
[0009] 再者,所述构成的喷墨打印机优选包括:第一张力施加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张力施加机构90),使沿着与所述印刷媒体的进给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延伸的第一张力杆(tension bar),借由自重而抵接于正在由所述媒体放出单元放出并抵达所述压印平板的所述印刷媒体,使所述印刷媒体弯曲;以及第二张力施加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张力施加机构120),具有与所述第一张力施加单元相同的形状,使沿着所述正交方向延伸的第二张力杆借由自重而抵接于正在从所述压印平板送出并由所述媒体卷绕单元卷绕的所述印刷媒体,使所述印刷媒体弯曲,在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一张力施加单元与所述第二张力施加单元隔着所述压印平板而对称地配置在所述印刷媒体的进给方向的两侧。
[0010] 另外,所述构成的喷墨打印机优选包括:第一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摆动度检测部95),用以对所述第一张力杆的高度位置进行检测;放出控制器(controller),根据所述第一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所检测出的所述第一张力杆的高度位置来对所述媒体放出单元的动作进行控制;第二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摆动角度检测部125),用以对所述第二张力杆的高度位置进行检测;以及卷绕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二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所检测出的所述第二张力杆的高度位置来对所述媒体卷绕单元的动作进行控制,所述第一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及所述放出控制器与所述第二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及所述卷绕控制器隔着所述压印平板而配置在所述印刷媒体的进给方向的两侧,并且配置在所述正交方向的相同侧。
[0011] 发明的效果
[0012] 根据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媒体放出单元与媒体卷绕单元彼此具有相同的形状,且在侧面观察时,隔着压印平板而对称地配置在印刷媒体的进给方向的两侧,即,将媒体放出单元与媒体卷绕单元的构成构件予以共用化,借此来使零件数减少,因此,零件管理变得容易,并且可使制造成本减少。另外,能够以相同的顺序来对媒体放出单元与媒体卷绕单元进行组装或分解,因此,制造步骤或维护(maintenance)步骤中的作业性提高。
[0013] 再者,所述喷墨打印机优选包括:第一张力施加单元,将张力施加至正在由媒体放出单元放出并抵达压印平板的印刷媒体;以及第二张力施加单元,将张力施加至正在从压印平板送出并由媒体卷绕单元卷绕的印刷媒体,第一张力施加单元与第二张力施加单元彼此具有相同的形状,在侧面观察时,第一张力施加单元与第二张力施加单元隔着压印平板而对称地配置在印刷媒体的进给方向的两侧,若为此种构成,则对于第一张力施加单元与第二张力施加单元而言,也可使零件数减少,因此,零件管理变得容易,并且可使制造成本减少。
[0014] 另外,所述喷墨打印机优选包括:第一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用以对第一张力杆的高度位置进行检测;放出控制器,根据第一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所检测出的第一张力杆的高度位置来对媒体放出单元的动作进行控制;第二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用以对第二张力杆的高度位置进行检测;以及卷绕控制器,根据第二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所检测出的第二张力杆的高度位置来对媒体卷绕单元的动作进行控制,第一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及放出控制器与第二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及卷绕控制器隔着压印平板而配置在印刷媒体的进给方向的两侧,并且配置在所述正交方向的相同侧,借由设为此种构成,对于所述构件的维护等的作业性提高。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侧视图。
[0016] 图2是由前方来对所述喷墨打印机进行观察所见的立体图。
[0017] 图3是表示构成所述喷墨打印机的打印机本体的要部构成的正视图。
[0018] 图4是表示构成所述喷墨打印机的媒体放出装置以及媒体卷绕装置的构成的侧视图。
[0019] 图5是表示所述媒体放出装置以及媒体卷绕装置的构成的平面图(局部剖面)。
[0020] 符号的说明
[0021] 1:打印机本体
[0022] 3:媒体放出装置
[0023] 4:媒体卷绕装置
[0024] 6:放出轴
[0025] 8:卷绕轴
[0026] 20:压印平板
[0027] 40:托架(印刷单元)
[0028] 60:喷墨头(印刷单元)
[0029] 80:第一媒体支撑机构(媒体放出单元)
[0030] 90:第一张力施加机构(第一张力施加单元)
[0031] 91:第一张力杆
[0032] 95:第一摆动角度检测部(第一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
[0033] 100:放出控制器
[0034] 110:第二媒体支撑机构(媒体卷绕单元)
[0035] 120:第二张力施加机构(第二张力施加单元)
[0036] 121:第二张力杆
[0037] 125:第二摆动角度检测部(第二张力杆位置检测单元)
[0038] 130:卷绕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P包括:对片(sheet)状的印刷媒体M进行印刷的打印机本体1、将该打印机本体1支撑在易于作业的高度位置的支撑部2、将未印刷状态的印刷媒体M放出至打印机本体1的媒体放出装置3、以及对完成印刷的印刷媒体M进行卷绕的媒体卷绕装置4。再者,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附注在图中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箭头所指的方向分别称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
[0040] 首先,合并地参照表示打印机本体1的要部构成的图3来简单地对打印机本体1进行说明。打印机本体1主要包括:成为各单元(unit)的安装基础的主体(body)10、支撑着印刷媒体M的压印平板20、使支撑于压印平板20的印刷媒体M前后地移动的媒体移动机构30、位于压印平板20的上方且左右自如移动地受到支撑的托架40、使托架40相对于支撑在压印平板20上的印刷媒体M而向左右相对移动的托架移动机构50、固定支撑于托架40的多个喷墨头60、以及对各移动机构30、50的驱动及喷墨头60的墨水喷出情况等进行控制的印刷控制器70。
[0041] 主体10包括本体框架(frame)11,该本体框架11包括:下部框架11L,由构成支撑部2的左右的支撑脚2a支撑且设置有压印平板20;以及设置有托架40的支撑构造的上部框架11U,在上部框架11U与下部框架11L之间,形成有可供印刷媒体M前后地插通且呈横长窗状的媒体插通部15。主体10被将本体框架11的中央部予以覆盖的前盖(front cover)13a以及将左右予以覆盖的侧盖(side cover)13b、13b包围,且整体上构成为横长矩形的箱状。
[0042] 压印平板20位于主体10的左右中央部且设置成遍布于媒体插通部15的前后,该压印平板20包括:主压印平板22,在由喷墨头60左右地移动来进行印刷的印刷部(印刷区域)中,形成有水平地支撑着印刷媒体M的支撑面;后压印平板21,从主压印平板22向后方延伸且设置在主体10的后表面侧;以及前压印平板23,从主压印平板22向前方延伸且设置在主体10的前表面侧。后压印平板21的后端侧以及前压印平板23的前端侧分别描绘出平滑的曲线而向下方延伸,从媒体放出装置3放出并导入至压印平板20的印刷媒体M按照后压印平板21、主压印平板22、以及前压印平板23的顺序,在各压印平板的上表面上平滑地移动之后,由前压印平板23排出并由媒体卷绕装置4卷绕。
[0043] 在主压印平板22的支撑面上,多个开口形成为多个直径为数毫米左右的吸附孔,并且在该支撑面的下侧设置有减压室25,从而可设定为负压,借由使减压室25成为负压来将印刷媒体M吸附保持于印刷部,使得在印刷过程中,印刷媒体M的位置不会偏移。
[0044] 媒体移动机构30包括:圆筒状的进给辊(feeding roller)31,设置成可围绕向左右延伸的旋转轴旋转,且上部周面配设成露出至主压印平板22的支撑面;用以对进给辊31进行旋转驱动的辊驱动达(motor)33;正时皮带(timing belt)32,卷挂在结合于进给辊31的轴端的从动滑轮(pulley)与结合于辊驱动马达33的轴端的驱动滑轮之间;以及多个辊总成(roller assembly)35,各自包括自如地向前后旋转的节距辊(pitch roller)36,且隔开左右规定间隔地配设在进给辊31的上方。
[0045] 辊总成35可移位地设定至使节距辊36弹性地卡合于进给辊31的夹紧位置、与使节距辊36离开而至进给辊31的上方的松开位置,在将辊总成35设定至夹紧位置来使印刷媒体M夹入在上下的辊36、31之间的状态下,使进给辊31旋转,借此,以与进给辊31的旋转角度相对应的进给量,即,以与从印刷控制器70输出至辊驱动马达33的驱动控制信号相对应的进给量,向前后搬送印刷媒体M。
[0046] 托架40以自如地左右移动的方式而支撑于导轨(guide rail)45,该导轨45与进给辊31平行地向左右延伸且安装于上部框架11U。导轨45为直动轴承的支撑轨道,托架40固定在嵌合于所述导轨45的滑(slide block)上,且以向左右自如地滑动的方式而受到支撑,借由托架移动机构50来使所述托架40向左右移动。
[0047] 托架移动机构50包括:设置在导轨45的左右的侧端附近的驱动滑轮51及从动滑轮52、对驱动滑轮51进行旋转驱动的托架驱动马达53、以及卷挂于驱动滑轮51与从动滑轮52的正时皮带55,托架40连结固定于正时皮带55。借由印刷控制器70来对托架驱动马达53的旋转进行控制,以与从印刷控制器70输出至托架驱动马达53的驱动控制信号相对应的进给量,使托架40向左右滑动(往返移动)。
[0048] 喷墨头60在下表面形成有喷出墨水滴的多个喷嘴(nozzle),该下表面(喷嘴面)以与印刷媒体M隔开规定的间隙(gap)(间距)的方式而固定支撑于托架40。喷墨头60的配置构成有各种构成形态,可使用适当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的喷墨头构成,即,左右并排地配置有4种颜色(例如黑色(black)、蓝绿色(cyan)、品红色(magenta)、以及黄色(yellow))的喷墨头60。再者,可借由未图示的托架升降机构来使托架40上下地升降移动,借此,可根据印刷媒体M的表面状态等来对喷墨头60的喷嘴面与印刷媒体M的间隙进行调整。
[0049] 印刷控制器70借由对媒体移动机构30中的辊驱动马达33的驱动进行控制,来使支撑在压印平板20上的印刷媒体M向前方间歇地进给并进行定位,而且借由同步地对托架移动机构50中的托架驱动马达53的驱动与各喷墨头60的喷嘴的墨水喷出情况进行控制,以便在印刷媒体M上在印刷媒体M上形成与印刷程序(program)相对应的文字或图形等的图像。此时,根据由媒体移动机构30产生的压印平板20上的印刷媒体M的进给量,借由媒体放出装置3来将未印刷状态的印刷媒体M予以放出,然后导入至压印平板20,并且借由媒体卷绕装置4来对从压印平板20排出的完成印刷的印刷媒体M进行卷绕。
[0050] 然后,对媒体放出装置3以及媒体卷绕装置4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4所示,媒体放出装置3设置在支撑脚2a的后侧,该媒体放出装置3包括:第一媒体支撑机构80,支撑着缠绕有未印刷状态的印刷媒体M的筒状的放出轴6(参照图2),并且使放出轴6旋转来将印刷媒体M予以放出;第一张力施加机构90,将与搬送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张力施加至印刷媒体M;以及放出控制器100,对借由第一媒体支撑机构80来将印刷媒体M予以放出时的放出量进行控制。
[0051] 第一媒体支撑机构80包括:棒状的支撑轴(shaft)81,插通在放出轴6中且可与放出轴6一体地旋转;左右的轴支撑部82、82,配设在左右的支撑脚2a的后侧中间部,并以旋转自如且可装脱的方式而支撑着支撑轴81;以及轴驱动马达83,设置在左侧的轴支撑部82内且用以对支撑轴81进行旋转驱动。
[0052] 借由放出控制器100来对轴驱动马达83进行驱动控制,根据从放出控制器100输入的驱动控制信号,经由未图示的齿轮(gear)来对支撑轴81进行旋转驱动。借由支撑轴81而大致水平地延伸且支撑在左右的轴支撑部82、82之间的未印刷状态的印刷媒体M被以与支撑轴81的旋转量(旋转速度)相对应的放出量(放出速度),向压印平板20(后压印平板21)放出。
[0053] 第一张力施加机构90包括:圆柱棒状的第一张力杆91,左右横断地抵接于从放出轴6放出并导入至压印平板20的印刷媒体M的中途部内侧;左右一对臂支撑部92、92,配设在左右的支撑脚2a的后侧下端部;左右一对支撑臂93、93,其基端部以轴支撑于左右的臂支撑部92、92的侧面且自如地上下摆动;以及对支撑臂93、93的摆动角度进行检测的第一摆动角度检测部95,第一张力杆91的两端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左右的支撑臂93、93的前端部。再者,第一摆动角度检测部95是可借由对支撑臂93的摆动角度进行检测来对第一张力杆91的高度位置进行检测的检测部。
[0054] 在第一张力施加机构90中,支撑臂93借由第一张力杆91以及左右的支撑臂93的自重而向下方摆动,使第一张力杆91抵接于从放出轴6导入至压印平板20为止的印刷媒体M的内侧而使印刷媒体M弯曲,借此,将与第一张力杆91的高度位置即支撑臂93的摆动角度相对应的张力施加至印刷媒体M。
[0055] 第一摆动角度检测部95包括:安装在左侧的支撑臂93的旋转轴附近的编码器传感器(encoder sensor)(未图示)、固定于支撑臂93的旋转轴的编码器标尺(encoder scale)(未图示)、上下并排地安装在左侧的臂支撑部92的侧面(与支撑臂93相向的面)的三个透射型的光传感器(photosensor)96(上部光传感器96a、中间光传感器96b、下部光传感器96c)、以及向形成在支撑臂93的侧面的臂支撑部92延伸的阻断板(未图示)。编码器传感器所检测的支撑臂93的摆动角度以及光传感器96的检测信号输出至放出控制器100。
[0056] 放出控制器100配置在左侧的臂支撑部92内,在印刷时,借由对第一媒体支撑机构80的轴驱动马达83的驱动进行控制,以规定的放出量来将支撑于支撑轴81的印刷媒体M予以放出,所述规定的放出量是基于由媒体移动机构30(参照图3)产生的压印平板20上的印刷媒体M的进给量而得;并且根据编码器传感器以及编码器标尺所检测出的支撑臂93的摆动角度来对所述放出量进行调整。另外,在印刷媒体M的快速进给等的非印刷时,根据光传感器96所检测出的支撑臂93的摆动角度来对轴驱动马达83的驱动进行控制,从而对印刷媒体M的放出量进行控制。具体而言,以如下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即,当中间光传感器96b以及下部光传感器96c未侦测出支撑臂93的阻断板时(当阻断板位于中间光传感器
96b与下部光传感器96c之间时),将印刷媒体M予以放出,当中间光传感器96b或下部光传感器96c侦测出阻断板时,停止将印刷媒体M予以放出。再者,上部光传感器96a为限制用传感器,当上部光传感器96a因某些故障等而侦测出阻断板时,强制地使装置停止。
[0057] 如此,根据第一摆动角度检测部95所检测出的支撑臂93的摆动角度来对印刷媒体M的放出量进行调整,因此,可使第一张力杆91的高度位置大致保持固定,借此,可将大致固定的张力施加至印刷媒体M。例如,借由使支撑臂93大致保持水平,可借由第一张力杆91以及支撑臂93的自重来有效地将张力施加至印刷媒体M。
[0058] 如图1以及图4所示,媒体卷绕装置4设置在支撑脚2a的前侧,该媒体卷绕装置4包括:第二媒体支撑机构110,支撑着用以对完成印刷的印刷媒体M进行卷绕的筒状的卷绕轴8(参照图2),并且使卷绕轴8旋转来卷绕该印刷媒体M;第二张力施加机构120,将搬送方向的张力施加至印刷媒体M;以及卷绕控制器130,控制第二媒体支撑机构110对于印刷媒体M的卷绕量。再者,媒体卷绕装置4基本上是以与所述媒体放出装置3相同的方式构成。
[0059] 第二媒体支撑机构110包括:棒状的支撑轴111,插通在卷绕轴8中且可与卷绕轴8一体地旋转;左右的轴支撑部112、112,配设在左右的支撑脚2a的前侧中间部,并以旋转自如且可装脱的方式而支撑着支撑轴111;以及轴驱动马达113,设置在左侧的轴支撑部112内且用以对支撑轴111进行旋转驱动。
[0060] 借由卷绕控制器130来对轴驱动马达113进行驱动控制,根据从卷绕控制器130输入的驱动控制信号,经由未图示中齿轮来对支撑轴111进行旋转驱动。从压印平板20(前压印平板23)排出的完成印刷的印刷媒体M以与支撑轴111的旋转量(旋转速度)相对应的卷绕量(卷绕速度)而卷绕于卷绕轴8的周围,该卷绕轴8借由支撑轴111而在左右的轴支撑部112、112之间大致水平地延伸且受到支撑。
[0061] 第二张力施加机构120包括:圆柱棒状的第二张力杆121,左右横断地抵接于从压印平板20排出并卷绕于卷绕轴8的印刷媒体M的中途部内侧;左右的臂支撑部122、122,配设在左右的支撑脚2a的前侧下端部;左右一对支撑臂123、123,其基端部以轴支撑于左右的臂支撑部122、122的侧面且自如地上下摆动;以及对支撑臂123、123的摆动角度进行检测的第二摆动角度检测部125,第二张力杆121的两端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左右的支撑臂123、123的前端部。再者,第二摆动角度检测部125是可借由对支撑臂123的摆动角度进行检测来对第二张力杆121的高度位置进行检测的检测部。
[0062] 在第二张力施加机构120中,支撑臂123借由第二张力杆121以及左右的支撑臂123的自重而向下方摆动,使第二张力杆121抵接于从压印平板20卷绕于卷绕轴8为止的印刷媒体M的内侧而使印刷媒体M弯曲,借此,可将与第二张力杆121的高度位置即支撑臂
123的摆动角度相对应的张力施加至印刷媒体M。
[0063] 第二摆动角度检测部125包括:安装在左侧的支撑臂123的旋转轴附近的编码器传感器(未图示)、固定于支撑臂123的旋转轴的编码器标尺(未图示)、上下并排地安装在左侧的臂支撑部122的侧面(与支撑臂123相向的面)的三个透射型的光传感器126(上部光传感器126a、中间光传感器126b、下部光传感器126c)、以及向形成在支撑臂123的侧面的臂支撑部122延伸的阻断板(未图示)。编码器传感器所检测的支撑臂123的摆动角度以及光传感器126的检测信号输出至卷绕控制器130。
[0064] 卷绕控制器130配置在左侧的臂支撑部122内,在印刷时,借由对第二媒体支撑机构110的轴驱动马达113的驱动进行控制,以规定的卷绕量来对支撑于支撑轴111的印刷媒体M进行卷绕,该规定的卷绕量是基于由媒体移动机构30(参照图3)产生的压印平板20上的进给量而得;并且根据编码器传感器以及编码器标尺所检测出的支撑臂123的摆动角度来对所述卷绕量进行调整。另外,在印刷媒体M的快速进给等的非印刷时,根据光传感器126所检测出的支撑臂123的摆动角度来对轴驱动马达113的驱动进行控制,从而对印刷媒体M的卷绕量进行控制。具体而言,以如下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即,当中间光传感器126b以及下部光传感器126c未侦测出支撑臂123的阻断板时(阻断板位于中间光传感器126b与下部光传感器126c之间时),对印刷媒体M进行卷绕,当中间光传感器126b或下部光传感器126c侦测出阻断板时,停止对印刷媒体M进行卷绕。再者,上部光传感器126a为限制用传感器,当上部光传感器126a因某些故障等而侦测出阻断板时,强制地使装置停止。
[0065] 如此,根据第一摆动角度检测部125所检测出的支撑臂123的摆动角度来对印刷媒体M的卷绕量进行调整,因此,可使第二张力杆121的高度位置大致保持固定,借此,可将大致固定的张力施加至印刷媒体M。例如,借由使支撑臂123大致保持水平,可借由第二张力杆121以及支撑臂123的自重来有效地将张力施加至印刷媒体M。
[0066] 如图1以及图5所示,在以所述方式构成的媒体放出装置3与媒体卷绕装置4中,媒体支撑机构80、110的轴支撑部82、112、以及张力施加机构90、120的臂支撑部92、122及支撑臂93、123分别具有相同的形状(分别左右对称地构成),且在侧面观察时,隔着压印平板20(左右的支撑脚2a)而前后对称地配置着。
[0067] 具体而言,第一媒体支撑机构80(轴支撑部82)与第二媒体支撑机构110(轴支撑部112)以相同的高度而配设在支撑脚2a的前后,将各支撑轴81、111支撑在相同的高度,且支撑在与在支撑脚2a的前后中心处上下地延伸的对称轴Z前后相距相同的距离A的位置。另外,在第一张力施加机构90与第二张力施加机构120中,各臂支撑部92、122以相同的高度而配设在支撑脚2a的前后,形成为相同的长度B的各支撑臂93、123的基端部在相同的高度且在与对称轴Z前后相距相同的距离C的位置,轴支撑于各臂支撑部92、122。另外,各轴驱动马达83、113设置在左侧的各轴支撑部82、112内,各摆动角度检测部95、125、放出控制器100、以及卷绕控制器130配设于左侧的各臂支撑部92、122。再者,可适当地对所述距离A、长度B以及距离C等进行设计变更。
[0068] 如此,媒体放出装置3与媒体卷绕装置4彼此具有相同的形状,且隔着压印平板20(左右的支撑脚2a)而前后对称地配置着,即,将媒体放出装置3与媒体卷绕装置4的构成构件的大部分予以共用化,借此来使构成构件的零件数减少,因此,零件管理变得容易,并且可使制造成本减少。另外,能够以相同的顺序来对媒体放出装置3与媒体卷绕装置4进行组装或分解,因此,制造步骤或维护步骤中的作业性提高。另外,各轴驱动马达83、113、各摆动角度检测部95、125、放出控制器100以及卷绕控制器130配设在各装置3、4的相同侧(左侧),借此,对于这些构件的维护等的作业性提高。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