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记录设备

申请号 CN201110025141.5 申请日 2011-01-20 公开(公告)号 CN102189833B 公开(公告)日 2013-11-06
申请人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佐野岩根; 太田恭平; 饭岛章太; 棚桥真种; 伊藤慎悟;
摘要 图像记录设备,包括:第一输送路径,限定成引导第一、第二记录介质和盘,第二记录介质的厚度比第一记录介质大,盘保持一种记录介质;记录部,在第一输送路径上方; 支撑 构件,在第一输送路径下方,与记录部对置,支撑第一、第二记录介质和盘;第二输送路径,连接到第一输送路径,在支撑构件的下侧延伸以引导第一记录介质;第一引导构件,具有位于第二输送路径的上侧以部分限定第二输送路径的引导面;第二引导构件,具有位于第二输送路径的下侧以部分限定第二输送路径的引导面;姿势改变机构,使支撑构件和第一引导构件的姿势在第一和第二姿势之间一体地改变。该图像记录设备能在具有高刚性的记录介质上两面记录图像。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包括:
第一输送路径,所述第一输送路径被限定成引导第一记录介质、第二记录介质和盘,所述第二记录介质具有比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厚度大的厚度,所述盘被设计成保持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和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中的一种记录介质;
记录部,所述记录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上方,且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和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
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下方,从而与所述记录部对置,所述支撑构件被构造成支撑所述第一记录介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和所述盘;
第二输送路径,所述第二输送路径被连接到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并且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在所述支撑构件的下侧延伸,以便引导所述第一记录介质;
第一引导构件,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具有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上侧以便部分地限定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引导面;
第二引导构件,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具有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下侧以便部分地限定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引导面;和
姿势改变机构,所述姿势改变机构被构造成使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姿势在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之间一体地改变,在所述第一姿势中,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是允许所述第一记录介质通过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第一高度,且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是允许所述第一记录介质通过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第二高度;在所述第二姿势中,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是比所述第一高度大且允许所述第二记录介质或所述盘通过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第三高度,且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是比所述第二高度小的第四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由在沿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方向上彼此独立的两个构件构成,并且
其中所述姿势改变机构被构造成一体地改变所述两个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构件和所述支撑构件的姿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高度和所述第三高度中的每一个高度是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且由所述记录部的下表面和所述支撑构件的上表面限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第二高度和所述第四高度中的每一个高度是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且由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面和所述第二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面限定。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形成在所述支撑构件的一部分上,所述一部分不同于所述支撑构件的支撑所述第一记录介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和所述盘的另一部分。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包括多个第一肋部,所述多个第一肋部朝所述第二引导构件伸出,且在所述第一记录介质被输送通过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输送方向上延伸,各个第一肋部的末端部构成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面;
其中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包括多个第二肋部,所述多个第二肋部朝所述第一引导构件伸出,且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延伸,各个第二肋部的末端部构成所述第二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面;
其中所述第二肋部中的每一个肋部在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沿平面被布置在与布置所述第一肋部中的每一个肋部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肋部和所述第二肋部在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沿所述水平面交替地一个接一个地布置。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第一辊对,所述第一辊对由一对辊构成,且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路径上以便夹压并输送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具有第一容纳部,所述第一容纳部被限定成在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处于所述第二姿势的状态下容纳所述第一辊对的辊中的一个辊。
8.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第二辊对,所述第二辊对由一对辊构成,且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上的在所述盘被插入的位置附近的位置处,所述第二辊对被构造成使所述第二辊对的姿势在所述一对辊彼此接触的第三姿势和所述一对辊彼此分离的第四姿势之间改变,且所述第二辊对被进一步构造成在所述第二辊对处于所述第三姿势的状态下夹压并输送所述第一记录介质,
其中所述姿势改变构件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二辊对处于所述第三姿势时,将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姿势改变到所述第一姿势,且当所述第二辊对处于所述第四姿势时,将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姿势改变到所述第二姿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第二辊对包括作为所述一对辊的第一辊和第二辊,所述第二辊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辊的下侧以便与所述第一辊对置,且所述第二辊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在所述第二辊对处于所述第三姿势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辊与所述第一辊接触,所述第二位置比所述第一位置低,在所述第二位置处,在所述第二辊对处于所述第四姿势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辊与所述第一辊分离,并且
其中所述姿势改变机构包括:
辊移动机构,所述辊移动机构被构造成使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和
机构,所述联锁机构被构造成通过与所述第二辊借助于所述辊移动机构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联锁地将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姿势从所述第一姿势改变到所述第二姿势。
10.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
供应盘,所述供应盘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下侧,且所述第一记录介质被放置在所述供应盘上;
臂,所述臂具有一个端部,所述一个端部的枢转轴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和所述供应盘之间,所述臂能够在第五姿势和第六姿势之间枢转,在所述第五姿势中,所述臂的另一端部的末端部定位成离所述供应盘比所述末端部离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近,在所述第六姿势中,所述末端部定位成离所述第二引导构件比所述末端部离所述供应盘近;和供应辊,所述供应辊被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臂的所述末端部上,以便将放置在所述供应盘上的所述第一记录介质供应到所述第一输送路径,
其中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具有开口部,在所述臂处于所述第六姿势的状态下,所述供应辊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所述开口部,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具有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二容纳部被限定成容纳所述供应辊的穿过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至少一部分。

说明书全文

图像记录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记录设备,该图像记录设备被构造成在诸如记录片材的记录介质的两面上记录图像并被构造成在诸如CD和DVD的具有相对高刚性的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

背景技术

[0002] 存在传统上已知的被构造成基于输入信号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设备。这种图像记录设备的图像记录类型包括例如喷墨记录型和电子照相型。
[0003] 作为通过上述图像记录设备在其上记录图像的记录介质,除了诸如记录片材的具有低刚性的记录介质以外,已经提出诸如CD和DVD的具有相对高刚性的记录介质。通常,当在具有高刚性的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时,记录介质被设置在特别地用于这种记录介质的盘上。在这种情况下,图像记录设备通常被构造成使得盘被从形成在设备中的插入口插入,且在设备中输送。
[0004] 此外,上述类型的图像记录设备包括被构造成在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片材两面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设备。作为这种类型的图像记录设备的例子,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特开No.2002-362766)公开了一种电子照相型的两面成像设备。该两面成像设备被构造成使得从片材供应部供应的片材被输送辊馈送或输送到包括光导鼓等的记录部。图像被记录部记录在片材的正面上。在图像已被记录在片材的正面上之后,片材被设置在记录部下游侧位置的排出辊转回或沿相反方向馈送。转回的片材经由限定在记录部下侧的再供应输送路径再次到达输送辊。记录部以与在片材正面上记录图像相同的方式在片材的背面上记录图像。然后,已进行了两面记录的片材被排出辊排出到排出盘上。

发明内容

[0005] 图像记录设备包括输送辊对和排出辊对。输送辊对用于将记录介质输送到记录部,且输送辊对被设置在记录部的在记录介质被输送的介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排出辊对用于排出已经由记录部记录了图像的记录介质,且排出辊对被设置在记录部的沿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辊对和排出辊对中的每一个辊对由驱动辊和从动辊构成。驱动辊和从动辊保持彼此接触以便夹压和馈送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片材。
[0006] 同时,如上所述,具有高刚性的记录介质或其上放置这种类型的记录介质的盘被从图像记录设备的插入口插入。即,盘或具有高刚性的记录介质被从插入口插入以便经由输送辊对或排出辊对被输送到记录部。
[0007] 然而,盘和具有高刚性的记录介质(诸如CD或DVD)中的每一个的厚度比诸如记录片材的具有低刚性的记录介质的厚度大。因而,在驱动辊和从动辊保持彼此接触的情况下,每个辊对不能夹压具有高刚性的记录介质。为了解决该问题,对于被构造成在具有高刚性的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设备能够采用用于使驱动辊和从动辊彼此分离的机构。
[0008] 然而,为了使驱动辊和从动辊彼此分离,驱动辊和从动辊之一或二者需要向上或向下移动。因而,在图像记录设备中需要用于驱动辊和/或从动辊移动的空间。结果,不幸地使记录设备变大。
[0009] 此外,在与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两面成像设备的情况相同地在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片材的两面上记录图像的情况下,需要在记录部下侧形成用于提供再供应输送路径的空间。结果,不幸地使记录设备变大。
[0010] 考虑到上述情形开发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具有高刚性的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且在记录介质的两面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设备,且能够使图像记录设备的高度低。
[0011] 可根据本发明实现上面指出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设备,该设备包括:第一输送路径,所述第一输送路径被限定成引导第一记录介质、第二记录介质和盘,所述第二记录介质具有比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厚度大的厚度,所述盘被设计成保持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和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中的一种记录介质;记录部,所述记录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上方且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和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下方以便与所述记录部对置,所述支撑构件被构造成支撑所述第一记录介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和所述盘;第二输送路径,所述第二输送路径被连接到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且在所述支撑构件的下侧延伸以便引导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第一引导构件,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具有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上侧以便部分地限定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引导面;第二引导构件,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具有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下侧以便部分地限定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引导面;和姿势改变机构,所述姿势改变机构被构造成使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姿势在(a)第一姿势和(b)第二姿势之间一体地改变,其中在所述第一姿势中,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是允许所述第一记录介质通过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第一高度,且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是允许所述第一记录介质通过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第二高度;在所述第二姿势中,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是比所述第一高度大且允许所述第二记录介质或所述盘通过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第三高度,且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是比所述第二高度小的第四高度。
[0012] 根据上述构造,在盘上的第一或第二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情况下,支撑构件和第一引导构件采取第二姿势,在第二姿势中盘能够经由第一输送路径输送。在该姿势中,第二输送路径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是比第二高度小的第四高度。即,处于第二姿势的支撑构件和第一引导构件位于使构成的第二输送路径具有第二高度的空间。结果,用于使支撑构件和第一引导构件采取第二姿势的空间与构成第二输送路径的空间共用。即,不需要在图像记录设备中另外形成或提供用于使支撑构件和第一引导构件采取第二姿势的空间。结果,能够使得或保持MFD10的高度相对低。
[0013] 在所述图像记录设备中,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由在沿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方向上彼此独立的两个构件构成,且所述姿势改变机构被构造成一体地改变所述两个构件中至少一个构件和所述支撑构件的姿势。
[0014]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由于第一引导构件由彼此独立的两个构件构成,所以能够根据图像记录操作和介质输送操作调整两个构件的定时和移动量。
[0015] 在所述图像记录设备中,所述第一高度和所述第三高度中的每一个高度是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并由所述记录部的下表面和所述支撑构件的上表面限定。
[0016]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由于第一高度和第三高度中的每一个高度由记录部的下表面和支撑构件的上表面限定,所以能够将第一高度和第三高度中的每一个高度调整到第一或第二记录介质在记录部的下表面和支撑构件的上表面之间输送所需的高度。
[0017] 在所述图像记录设备中,所述第二高度和所述第四高度中的每一个高度是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并由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面和所述第二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面限定。
[0018]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由于第二高度和第四高度中的每一个高度由第一引导构件的引导面和第二引导构件的引导面限定,所以能够将第二高度和第四高度中的每一个高度调整到第一或第二记录介质在第一引导构件的引导面和第二引导构件的引导面之间输送所需的高度。
[0019] 在所述图像记录设备中,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形成在所述支撑构件的一部分上,该部分与所述支撑构件的支撑所述第一记录介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和所述盘的另一部分不同。
[0020]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由于第一引导构件形成在支撑构件的一部分上,该部分与该支撑构件支撑第一记录介质、第二记录介质和盘的另一部分不同,所以能够以一体的方式可靠地改变支撑构件和第一引导构件的姿势。
[0021] 在所述图像记录设备中,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包括多个第一肋部,所述多个第一肋部朝所述第二引导构件伸出并沿所述第一记录介质通过所述第二输送路径输送的输送方向延伸,各个第一肋部的末端部构成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面。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包括多个第二肋部,所述多个第二肋部朝所述第一引导构件伸出并沿所述输送方向延伸,各个第二肋部的末端部构成所述第二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面。所述第二肋部中的每一个在沿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和沿平面布置在与布置所述第一肋部中的每一个肋部的位置不同的位置。所述第一肋部和所述第二肋部在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且沿所述水平面交替地一个接一个地布置。
[0022]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第一肋部构成第一引导构件的引导面,第二肋部构成第二引导构件的引导面,从而减小第一记录介质与限定第二输送路径的引导面接触的面积。因而,第一记录介质能够被平滑地经由第二输送路径输送。然而,如果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被设置成彼此面对,支撑构件和第一引导构件可向下移动以采取第二姿势的区域或空间被限制到各个第一肋部的末端部不与各个第二肋部的末端部接触的区域或空间。
[0023]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构造中,第二肋部中的每一个肋部在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和沿水平面被布置在与布置第一肋部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因而,支撑构件和第一引导构件可移动到各个第一肋部的末端部位于各第二肋部的末端部的下侧的区域或空间。即,能够扩大用于使支撑构件和第一引导构件采取第二姿势的空间和构成第二输送路径的空间所共用的区域或空间。结果,能够使得MFD10的高度相对低。
[0024] 所述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第一辊对,所述第一辊对由一对辊构成且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路径上以便夹压并输送所述第一记录介质。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具有第一容纳部,所述第一容纳部被限定成在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处于所述第二姿势的状态下容纳所述第一辊对的所述辊中的一个辊。
[0025]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在第一引导构件处于第二姿势的状态下,第一容纳部能够容纳第一辊对的所述辊中的一个辊。结果,支撑构件和第一引导构件能够在低位置采取第二姿势。即,能够扩大用于使支撑构件和第一引导构件采取第二姿势的空间和构成第二输送路径的空间所共用的空间。结果,能够使得MFD10的高度相对低。
[0026] 所述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第二辊对,所述第二辊对由一对辊构成且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上的靠近盘被插入位置的位置处,所述第二辊对被构造成使其姿势在(a)所述一对辊彼此接触的第三姿势和(b)所述一对辊彼此分离的第四姿势之间改变,且所述第二辊对被进一步构造成在所述第二辊对处于所述第三姿势的状态下夹压并输送所述第一记录介质。所述姿势改变构件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二辊对处于所述第三姿势时,将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姿势改变到第一姿势,且当所述第二辊对处于所述第四姿势时,将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姿势改变到所述第二姿势。
[0027] 在图像被记录在保持在盘上的第一或第二记录介质的情况下,支撑构件和第一引导件需要采取第二姿势,且构成第二辊对的所述一对辊需要彼此分离。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当第二辊对的姿势被改变到第四姿势时,支撑构件和第一引导构件的姿势被改变到第二姿势。因而,在不需要与支撑构件和第一引导构件独立地驱动第二辊对的情况下,就能够进行第二辊对姿势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在保持在盘上的第一或第二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所需的。
[0028] 在所述图像记录设备中,所述第二辊对包括作为所述一对辊的第一辊和第二辊,所述第二辊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辊的下侧以便与所述第一辊对置,且所述第二辊能够在(a)第一位置和(b)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二辊对处于所述第三姿势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辊接触,所述第二位置比所述第一位置低,且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二辊对处于所述第四姿势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辊分离。所述姿势改变机构包括:辊移动机构,所述辊移动机构被构造成使所述第二辊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和联机构,所述联锁机构被构造成通过与所述第二辊借助于所述辊移动机构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联锁而将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姿势从所述第一姿势改变到所述第二姿势。
[0029]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在第二辊被移动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支撑构件和第一引导构件的姿势被改变到第二姿势。因而,在不需要与支撑构件和第一引导构件独立地驱动第二辊的情况下,就能进行第二辊在上下方向上运动,该运动是在保持在盘上的第一或第二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所需的。
[0030] 所述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供应盘,所述供应盘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下侧,且所述第一记录介质放置在所述供应盘上;臂,所述臂具有一个端部,所述一个端部的枢转轴被置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和所述供应盘之间,所述臂能够在(a)第五姿势和(b)第六姿势之间枢转,在所述第五姿势中所述臂的另一端部的末端部定位成离所述供应盘比离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近,在所述第六姿势中所述末端部定位成离所述第二引导构件比离所述供应盘近;和供应辊,所述供应辊被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臂的所述末端部上以便将放置在所述供应盘上的所述第一记录介质供应到所述第一输送路径。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具有开口部,在所述臂处于所述第六姿势的状态下,所述供应辊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所述开口部。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具有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二容纳部被限定成容纳所述供应辊的穿过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至少一部分。
[0031] 为了使图像记录设备的高度低,第二引导构件优选被设置在低位置。然而,在图像记录设备包括可枢转臂的情况下,当臂向上枢转时供应辊可与第二引导构件的下表面接触。
[0032] 然而,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第二引导构件具有开口部。因而,即使在第二引导构件被设置在低位置的情况下,第二引导构件也不与臂的枢转运动干涉。此外,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第一引导构件具有第二容纳部。因而,即使在第一引导构件在低位置采取第二姿势的情况下,第一引导构件也不与臂的枢转运动干涉。附图说明
[0033]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阅读下面本发明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优势和技术及工业意义,其中:
[0034]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例子的MFD10的外部透视图;
[0035]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打印部分11的内部结构的竖直剖面正视图;
[0036] 图3是示出介质盘71的透视图;
[0037]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输送路径67的竖直剖面正视图;
[0038]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在第一引导构件53和第三引导构件54已向下移动的状态下,打印部分11的内部结构的竖直剖面正视图;
[0039]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包括第四引导构件55和第五引导构件56的打印部分11的内部结构的竖直剖面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应该理解的是,下面的实施例仅是通过示例的方式描述,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以其它方式体现为各种变型。在该实施例中,上下方向7被定义为设定在可使用状态的多功能装置(MFD)10(见图1)的顶底方向。在MFD10的形成有开口13的侧面为前侧的状态下定义前后方向8。在从前侧看MFD10的状态下定义左右方向9。
[0041] <多功能装置10>
[0042] MFD10是本发明应用于其的图像记录设备的例子。如图1所示,MFD10是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细长型。喷墨记录型的打印部分11被设置在MFD10的下部。MFD10具有多种功能,诸如传真功能和打印功能。应该注意的是,除了打印功能之外的功能是可选的,且因此也可以被省略。
[0043] 打印部分11包括在其前侧具有开口13的壳体14。片材供应盘20和片材排出盘21(见图2)能够经由开口13在前后方向8上插入或拆除。期望尺寸的多张记录片材(作为第一记录介质)能够被堆叠在片材供应盘20上。此外,片材排出盘21被支撑和设置在片材供应盘20上。盘20、21被安装在MFD10中。
[0044] <打印部分11>
[0045] 如图2所示,打印部分11包括片材供应部15、记录部24等等。片材供应部15供应堆叠在片材供应盘20上的记录片材之一。喷墨记录型的记录部24将墨滴喷射到供应的记录片材上以在记录片材上记录图像。应该注意的是,记录部24不仅能够在记录片材上记录图像而且如将在下面描述的能够在存储介质上记录图像。打印部分11基于从外部装置接收的记录数据等在记录片材上记录图像。此外,MFD10具有用于通过记录部24在存储介质的盘表面上记录图像的功能,该存储介质作为厚度比记录片材的厚度大的第二记录介质,诸如CD-ROM和DVD-ROM。后面将说明该功能。
[0046] <第一输送路径65>
[0047] 在安装到MFD10上的片材供应盘20的后侧,设置有在左右方向9上(与图2的页面垂直)延伸的倾斜的片材分离板22。倾斜的片材分离板22被设置在片材供应盘20的后端部以便向上且向后斜对地倾斜。在多个记录片材被从片材供应盘20供应的情况下,倾斜的片材分离板22将记录片材分离以向上引导片材的最上面的一张。
[0048] 第一输送路径65被限定在倾斜的片材分离板22上方。第一输送路径65从正好在倾斜片材分离板22上方的位置向上弯曲且从后侧向前侧延伸。第一输送路径65通过第三辊对58的夹压位置、记录部24下方的位置、第四辊对59的夹压位置和第二辊对44的夹压位置到达片材排出盘21。
[0049] 记录片材被经由第一输送路径65在图2所示的单点划线箭头所示的片材馈送方向上馈送。第一输送路径65由其间有特定距离的外引导构件18和第一引导构件53限定。如将在下面描述的,第一引导构件53可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
[0050] <片材供应部15>
[0051] 片材供应部15被设置在片材供应盘20的上侧。片材供应部15包括片材供应辊25、片材供应臂26和驱动动传递机构27。片材供应辊25被片材供应臂26的可在上下方向7上枢转的部分的自由端支撑,以便朝片材供应盘20移动和离开片材供应盘20。片材供应臂26在(a)片材供应辊25保持与片材供应盘20接触的第五姿势和(b)片材供应辊25位于将在下面描述的第二引导构件33附近的第六姿势之间枢转。在图2中,第五姿势由实线表示,第六姿势由虚线表示。片材供应辊25通过由驱动动力传递机构27传递的片材供应达(未示出)的驱动动力而旋转,该驱动功能传递机构27包括彼此啮合的多个齿轮。片材供应辊25将堆叠在片材供应盘20上的记录片材一张接一张地供应到第一输送路径65。
[0052] <记录部24>
[0053] 记录部24包括记录头38和滑架40。记录头38被安装在滑架40上,滑架40可在主扫描方向(即与图2的页面垂直的方向)上往复运动。墨从墨盒(未示出)供应到记录头38。记录头38从喷嘴39喷射精细墨滴。滑架40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运动,从而记录头38相对于记录片材往复运动。记录头38在往复运动的同时喷射墨以在被馈送到压盘42上的记录片材上记录图像,该压盘42被设置在记录部24下方以便与记录部24对置。压盘42支撑其上能够支撑记录片材和存储介质的介质盘71。将在下面说明介质盘71。压盘42被第一引导构件53支撑。第一引导构件53具有其上能够支撑记录片材和介质盘71的上表面,即,第一引导构件53的上表面起作为支撑构件的第一引导构件53的支撑面的作用。
[0054] <第二辊对44、第三辊对58、第四辊对59>
[0055] 第三辊对58被设置在记录部24的沿片材馈送方向的上游侧。第三辊对58由一对辊即第一输送辊60和夹送辊61构成。夹送辊61通过诸如弹簧的弹性构件(未示出)被保持与第一输送辊60的辊表面挤压接触。第三辊对58夹压记录片材且将记录片材馈送或输送到压盘42上。
[0056] 第四辊对59被设置在记录部24的沿片材馈送方向的下游侧。第四辊对59由一对辊即第二输送辊62和齿辊63构成。与夹送辊61相同,齿辊63通过弹性构件保持与第二输送辊62的辊表面挤压接触。第四辊对59夹压从记录部24馈送的记录片材且将记录片材朝片材排出盘21或朝片材馈送方向的下游侧馈送或输送。
[0057] 由一对辊构成的第二辊对44被设置在第四辊对59的沿片材馈送方向的下游侧。应该注意的是,如下所述在图像被记录在存储介质的盘表面上的情况下,其上放置存储介质的介质盘71被在由箭头77(见图2)指示的方向上沿第一输送路径65从开口13(见图
1)插入。即,第二辊对44被设置在第四辊对59的更靠近介质盘71被插入的位置的一侧。
[0058] 第二辊对44的所述一对辊是齿辊46和第三输送辊45。第三输送辊45被设置在齿辊46下方以便与齿辊46对置。与夹送辊61相同,齿辊46通过弹性构件保持与第三输送辊45的辊表面挤压接触。第二辊对44夹压从第四辊对59馈送的记录片材,且将其朝片材排出盘21或将在下面说明的第二输送路径67馈送或输送。
[0059] 在本实施例中,在辊对58、59、44中,每一个均位于第一输送路径65的上侧的第一输送辊60、齿辊63和齿辊46例如被打印部分11的框架(未示出)支撑。每一个均位于第一输送路径65下侧的夹送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被将在下面说明的第一引导构件53可旋转地支撑,第三输送辊45被将在下面说明的可沿上下方向7移动的第三引导构件54可旋转地支撑。
[0060] 第一输送辊60、第二输送辊62和第三输送辊45借助于未示出的输送马达的驱动动力旋转,该驱动动力经由未示出的驱动动力传递机构传递。驱动动力传递机构由行星齿轮和其它传递部件构成。在输送马达以正转和反转方向之一(本发明中沿正转方向)旋转时,辊60、62、45旋转,使得记录介质或介质盘71在片材馈送方向上输送。另一方面,在输送马达以正转和反转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本发明中沿反转方向)旋转时,辊60、62、45旋转,使得记录片材或介质盘71沿与片材馈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输送。然而,如下面将描述的,第三输送辊45不输送介质盘71。
[0061] <路径切换部41>
[0062] 路径切换部41被设置在第四辊对59的沿片材馈送方向的下游侧且第二辊对44的沿片材馈送方向的上游侧。路径切换部41由支撑轴50、挡板49、辅助辊47和辅助辊48构成。
[0063] 分支口36被限定在路径切换部41的沿片材馈送方向的下游侧且第二辊对44的沿片材馈送方向的上游侧。当在记录片材的两面上分别记录图像时,在位于分支口36的沿片材馈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经由第一输送路径65馈送的记录片材被转回(或沿与片材馈送方向相反的方向馈送)。然后记录片材被从分支口36倾斜向下延伸的第二输送路径67馈送。
[0064] 支撑轴50被设置在部分地构成第一输送路径65的上引导面的外引导构件18上。支撑轴50沿与图2的页面垂直的方向(即图1中的左右方向9)延伸。挡板49被支撑轴
50支撑以便能够绕支撑轴50枢转。挡板49从支撑轴50朝片材馈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
即,路径切换部41绕其相反端部的较靠近记录部24的端部枢转。每一个起齿辊作用的辅助辊47和辅助辊48被设置在挡板49中的它们各自的轴支撑。
[0065] 路径切换部41被构造成使得其姿势可以改变。具体地,路径切换部41可在(a)辅助辊48的下端位于分支口36的高度水平之上的片材排出姿势和(b)辅助辊48的下端位于分支口36的高度水平之下的反转姿势之间枢转。在图2中,片材排出姿势由实线表示,反转姿势由虚线表示。
[0066] 路径切换部41由于其自重而通常处于反转姿势。当已通过记录部24下方位置的记录片材的前端已到达处于反转姿势的路径切换部41时,路径切换部41被记录片材的上表面挤压,从而路径切换部41的姿势从反转姿势改变到片材排出姿势。在该状态,已通过路径切换部41的记录片材被第二辊对44夹压。由于在路径切换部41处于片材排出姿势的状态下,第三输送辊45正向旋转,记录片材被朝片材排出盘21馈送。然后,当记录片材的尾端部已到达位于辅助辊48的沿片材馈送方向的上游侧的规定位置时,路径切换部41通过其自重朝反转姿势枢转的力变得大于记录片材挤压到路径切换部41的力。因而,路径切换部41的姿势从片材排出姿势改变到反转姿势。结果,记录片材的尾端部被辅助辊48向下挤压以便朝第二输送路径67引导。
[0067] 在单面记录的情况下,由于第三输送辊45被保持正向旋转,第二辊对44将记录片材排出到片材排出盘21上。另一方面,在两面记录的情况下,在记录片材的尾端部指向第二输送路径67的状态下,第三输送辊45的旋转从正向旋转改变到反向旋转。结果,记录片材被第二辊对44朝第二输送路径67馈送,即记录片材被转回。
[0068] <第二输送路径67>
[0069] 第二输送路径67在分支口36处从第一输送路径65分支且延伸以便通过第一引导构件53下方且片材供应部15上方的位置,然后在位于记录部24的沿片材馈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会合点37处与第一输送路径65合并。记录片材经由第二输送路径67从分支口36馈送到会合点37。
[0070] 第二输送路径67由设置在第二输送路径67上方的第一引导构件53和设置在第二输送路径67下方的第二引导构件33限定。第一引导构件53具有下表面,该下表面作为从分支口36向下且向后斜对地倾斜的倾斜表面53A。第二引导构件33被安装在例如打印部分11的框架上,并且具有上表面,该上表面作为从分支口36向下且向后斜对地倾斜的倾斜表面33A。
[0071] 第一辊对57被设置在第二输送路径67中。第一辊对57由第四输送辊68和夹送辊69构成。夹送辊69例如通过其自重或弹簧保持与第四输送辊68的辊表面挤压接触。第四输送辊68借助于来自输送马达的驱动动力旋转以将记录片材从分支口36馈送或输送到会合点37。应该注意的是,第四输送辊68沿左右方向9定位以便不与处于第六姿势的片材供应部15接触。
[0072] <介质盘71>
[0073] 如上所述,MFD10具有在诸如CD-ROM和DVD-ROM的存储介质的盘表面上记录图像的功能。在存储介质的盘表面上记录图像的情况下,存储介质被放置或安装在介质盘71上。如将在下面描述的,介质盘71在被安装或支撑在盘引导件76上的同时,在由箭头77指示的与片材馈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第一输送路径65从开口13插入。应该注意的是,MFD10可被构造成在存储介质不放置在介质盘71的状态下,存储介质独立地从开口13插入。
[0074] 如图3所示,介质盘71由树脂形成且在上下方向7上具有几毫米(例如2到3毫米)的厚度。介质盘71在其输送方向(即前后方向8)上的长度和在其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9)上的长度中的每一个比在其上下方向7上的厚度长。介质盘71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比其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长。即,介质盘71是具有长方体形状的细长型的树脂板。介质盘71的上表面72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圆形凹陷部以便提供放置或安装存储介质的介质放置部70。应该注意的是,放置在介质盘71上的对象不限于存储介质。例如,记录片材可被放置在介质盘71上。
[0075] <第一引导构件53>
[0076] 如图4所示,多个第一肋80被设置在第一引导构件53的倾斜表面53A上。第一肋80在左右方向9(即在水平面中与记录片材通过第一输送路径65馈送的馈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以预定间距沿第二输送路径67设置。第一肋80中的每一个肋在与左右方向9垂直且与第二输送路径67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朝第二引导构件33的倾斜表面33A竖立。当记录片材被经由第二输送路径67馈送时,记录片材的上表面不与倾斜表面53A接触,而是与第一肋80接触。即,沿左右方向9布置的各个第一肋80的末端部(下端部)起第二输送路径67的上引导面的作用。应该注意的是,倾斜表面53A被形成在第一引导构件53上,且因而可以认为倾斜表面53A和第一引导构件53能够彼此一体地构造。
[0077] 如图2所示,在第一引导构件53的倾斜表面53A中,在夹送辊69上方且与夹送辊69对置的位置处,形成具有与夹送辊69相对应形状的作为第一容纳部的第一凹陷部90。第一凹陷部90由略大于夹送辊69的凹陷形成以便其中容纳或保持夹送辊69。
[0078] 在第一引导构件53的倾斜表面53A中,在位于第一凹陷部90后侧的位置处,形成作为第二容纳部的第二凹陷部91。第二凹陷部91由略大于片材供应辊25的凹陷形成以便其中容纳或保持处于第六姿势的片材供应辊25的至少一部分。应该注意的是,如将在下面描述的,当片材供应辊25的姿势从第五姿势改变到第六姿势时,片材供应辊25经由形成在第二引导构件33中的开口92移动。
[0079] <第二引导构件33>
[0080] 如图4所示,多个第二肋81被设置在第二引导构件33的倾斜表面33A上。第二肋81在左右方向9(即在水平面中与记录片材经由第一输送路径65馈送的片材馈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以预定间距沿第二输送路径67设置。第二肋81中的每一个肋在与左右方向9垂直且与第二输送路径67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朝第一引导构件53的倾斜表面53A竖立。这里,每个第二肋81被设置成与设置在倾斜表面53A上的第一肋80中的相应两个肋之间的位置面对。换言之,每个第二肋81被设置成与倾斜表面53A上的每个不设置第一肋
80的非设置位置82中的相应一个位置面对。当记录片材被经由第二输送路径67馈送时,记录片材的下表面不与倾斜表面33A接触,而是与第二肋81接触。即,沿左右方向9布置的各个第二肋81的末端部(上端部)起第二输送路径67的下引导面的作用。
[0081] 如上所述,第二肋81在左右方向9上以预定间距沿第二输送路径67设置。此外,每个第一肋80被设置成与设置在倾斜表面33A上的第二肋81中的相应两个肋之间的位置面对。换言之,每个第一肋80被设置成与倾斜表面33A上的每个不设置第二肋81的非设置位置83中的相应一个位置面对。考虑上述内容,在与记录片材经由第二输送路径67馈送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第一肋80被布置在与布置第二肋82的位置不同的位置。此外,在第二引导构件33的倾斜表面33A中,在处于第六姿势的片材馈送辊25所处的位置处,形成开口92。
[0082] <驱动机构95>
[0083] 如图5所示,作为姿势改变机构的驱动机构95被设置在打印部分11中。驱动机构95被构造成改变第一引导构件53的姿势使得第一引导构件53的姿势与第二辊对44的姿势的改变联锁或同步。为了执行该操作,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95包括第一偏心凸轮96、第三引导构件54、作为辊移动机构的第二偏心凸轮97和作为联锁机构的连接构件98。第一偏心凸轮96改变第一引导构件53的姿势。第三引导构件54和第二偏心凸轮97改变第二辊对44的姿势。连接构件98将第二辊对44的姿势的改变和第一引导构件53的姿势的改变联锁。应该注意的是,驱动机构95的下面的说明仅是示例性的,因此驱动机构95可以具有任何构造,只要能够执行上述操作即可。
[0084] 第一引导构件53在上下方向7上可以移动以使其姿势在图5中虚线所示的第一姿势和图5中实线所示的第二姿势之间改变。此外,由于由第一引导构件53支撑的压盘42、夹送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与第一引导构件53一起在上下方向7上可以移动,所以压盘42、夹送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各自的姿势也在其各自的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之间改变。
[0085] 在第一引导构件53处于第一姿势的情况下,第一输送路径65在上下方向7上的高度(距离)变成允许记录片材经由第一输送路径65馈送或输送的第一高度28,第二输送路径67在上下方向7上的高度变成允许记录介质经由第二输送路径67馈送或输送的第二高度29。
[0086] 另一方面,在第一引导构件53处于第二姿势的情况下,第一输送路径65在上下方向7上的高度变成大于第一高度28且允许介质盘71(或存储介质被直接插入情况下的存储介质)经由第一输送路径65输送的第三高度30,第二输送路径67在上下方向7上的高度是小于第二高度29的第四高度31。
[0087] 应该注意的是,如图5所示,第一高度28是(a)记录部24的形成有喷嘴39的下表面的位置(作为第一高度28的上端)和(b)在第一引导构件53处于第一姿势的状态下压盘42的上表面的位置(作为第一高度28的下端)之间的距离。此外,第三高度30是(a)记录部24的下表面的位置(作为第三高度30的上端)和(b)在第一引导构件53处于第二姿势的状态下压盘42的上表面的位置(作为第三高度30的下端)之间的距离。此外,第二高度29是(a)在第一引导构件53处于第一姿势的状态下倾斜表面53A的位置(作为第二高度29的上端)和(b)第二引导构件33的倾斜表面33A的位置(作为第二高度29的下端)之间的距离。此外,第四高度31是(a)在第一引导构件53处于第二姿势的情况下倾斜表面53A的位置(作为第四高度31的上端)和(b)第二引导构件33的倾斜表面33A的位置(作为第四高度31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应该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倾斜表面53A上设有多个第一肋80,在倾斜表面33A上设有多个第二肋81,所以在第一引导构件53处于第一姿势的状态下,第二高度29的上端由各个第一肋80的末端部构成,第二高度29的下端由各个第二肋81的末端部构成。此外,在第一引导构件53处于第二姿势的状态下,第四高度31的上端由各个第一肋80的末端部构成,第四高度31的下端由各个第二肋81的末端部构成。
[0088] 应该注意的是,记录介质能够被经由具有第一高度28的第一输送路径65馈送的状态意味着记录介质能够通过(a)外引导构件18和记录部24以及(b)第一引导构件53和压盘42之间,并且记录部24和正好位于记录部24下方的记录片材之间的距离是能够通过记录部24正常执行图像记录的距离。此外,介质盘71能够经由具有第三高度30的第一输送路径65输送的状态意味着介质盘71能够通过(a)外引导构件18和记录部24以及(b)第一引导构件53和压盘42之间,并且记录部24和正好位于记录部24下方的介质盘71之间的距离是能够通过记录部24正常执行图像记录的距离。
[0089] 应该注意的是,在第一引导构件53处于第二姿势的情况下,夹送辊69被容纳在第一凹陷部90中。
[0090] 在第一引导构件53处于第一姿势的情况下,构成第三辊对58的第一输送辊60和夹送辊61彼此接触,且构成第四辊对59的第二输送辊62和齿辊63也彼此接触。因而,第三辊对58和第四辊对59能够夹压记录片材。另一方面,在第一引导构件53处于第二姿势的情况下,(a)构成第三辊对58的第一输送辊60和夹送辊61之间的距离和(b)构成第四辊对59的第二输送辊62和齿辊63之间的距离中的每一个距离变成适合于夹压介质盘71的距离。因而,介质盘71能够经由第一输送路径65输送。即,当第一引导构件53的姿势从第一姿势改变到第二姿势时,夹送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向下移动介质盘71的厚度。
[009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构件53通过设置在第一引导构件53下侧以便与第一引导构件53接触的第一偏心凸轮96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第一偏心凸轮96例如被打印部分11的框架支撑以便可绕沿左右方向9延伸的第一轴99旋转。第一偏心凸轮96是其中第一轴99的位置与第一偏心凸轮96的中心偏离的圆盘,因此第一轴99与第一偏心凸轮96的周向表面的周向位置之间的距离改变。第一引导构件53被第一偏心凸轮96支撑以便被放置或安装在第一偏心凸轮96上。在第一引导构件53的沿左右方向9的相反端部处,第一偏心凸轮96和第一引导构件53彼此接触,该相反端部位于第二引导构件33的沿左右方向9的各相反端的外侧。即,第一偏心凸轮96被设置成不与第二引导构件33接触。
[0092] 在本实施例中,如将在下面描述的,第一偏心凸轮96通过经由连接构件98获得第二偏心凸轮97的旋转力旋转。当第一偏心凸轮96被旋转时,第一偏心凸轮96的周向表面相对于第一引导构件53滑动。第一轴99与第一偏心凸轮96的周向表面的周向位置之间的距离改变,因此第一引导构件53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在第一轴99与第一偏心凸轮96的周向表面之间的距离最大的情况下,第一引导构件53处于第一姿势。在第一偏心凸轮96旋转且第一轴99与第一偏心凸轮96的周向表面之间的距离最短的情况下,第一引导构件53处于第二姿势。
[0093] <第二偏心凸轮97和连接构件98>
[0094] 第二辊对44的姿势可在(a)构成第二辊对44的齿辊46和第三输送辊45彼此接触的第三姿势和(b)齿辊46和第三输送辊45彼此分离的第四姿势之间改变。在第二辊对44处于第三姿势的情况下,齿辊46和第三输送辊45能够夹压记录介质以将记录介质经由第一输送路径65馈送。另一方面,在第二辊对44处于第四姿势的情况下,第三输送辊45和齿46之间的距离变得比介质盘71的厚度大。即,在第二辊对44的姿势从第三姿势改变到第四姿势的情况下第三输送辊45和齿辊46之间的距离的改变量比在第一引导构件53的姿势从第一姿势改变到第二姿势的情况下构成第三辊对58的第一输送辊60和夹送辊61之间的距离和构成第四辊对59的第二输送辊62和齿辊63之间的距离中的每一个距离的改变量大。结果,在本实施例中,处于第四姿势的第二辊对44不夹压介质盘71。
[0095]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第二辊对44的下辊的第三输送辊45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从而第二辊对44的姿势改变。即,第三输送辊45可移动使得在第二辊对44处于第三姿势的情况下,第三输送辊45位于第三输送辊45与齿辊46接触的第一位置(图5中的虚线所示),且在第二辊对44处于第四姿势的情况下,第三输送辊45位于第二位置(由图5中的实线所示),该第二位置处于第一位置下侧,且在此处第三输送辊45离开齿辊46。
[009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输送辊45借助于(a)被构造成支撑第三输送辊45的第三引导构件54和(b)设置在第三引导构件54的下侧以便与第三引导构件54接触的第二偏心凸轮97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与第一偏心凸轮96相同,第二偏心凸轮97例如被打印部分11的框架支撑以便可绕沿左右方向9延伸的第二轴100旋转。第二偏心凸轮97是圆盘,其中第二轴100的位置与第二偏心凸轮97的中心偏离,且因此第二轴100与第二偏心凸轮97的周向表面的周向位置之间的距离改变。第三引导构件54被第二偏心凸轮97支撑以便被放置或安装在第二偏心凸轮97上。
[0097] 应该注意的是,调整第一偏心凸轮96和第二偏心凸轮97的直径以及第一轴99和第二轴100的位置,使得第三输送辊45的位置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改变量比第一引导构件53的姿势从第一姿势到第二姿势的改变量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偏心凸轮97的直径比第一偏心凸轮96的直径大。
[0098] 第二偏心凸轮97借助于从未示出的凸轮马达传递来的驱动动力旋转。当第二偏心凸轮97旋转时,第二偏心凸轮97的周向表面相对于第三引导构件54滑动。第二轴100与第二偏心凸轮97的周向表面的周向位置之间的距离改变,且因此第三引导构件54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第三输送辊45借助于第三引导构件54在上下方向7上的运动而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在第二轴100与第二偏心凸轮97的周向表面之间的距离最大的情况下,第二辊对44处于第三姿势。在第二偏心凸轮97旋转且第二轴100与第二偏心凸轮97的周向表面之间的距离最短的情况下,第二辊对44处于第四姿势。
[0099] 连接构件98由大致沿直线布置的多个齿轮构成。齿轮的相对端中的一个与第一轴99啮合,相对端的另一个与第二轴100啮合。在连接构件98以这种方式构造的情况下,当第二偏心凸轮97旋转时,第二偏心凸轮97的旋转力通过连接构件98传递到第一偏心凸轮96,从而第一偏心凸轮96旋转。
[0100] 即,第三输送辊45借助于第三引导构件54和第二偏心凸轮97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此外,连接构件98与第三输送辊45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移动联锁或同步以将压盘42和第一引导构件53的姿势一体地从第一姿势改变到第二姿势。换言之,当第二辊对44处于第三姿势时,驱动机构95将压盘42和第一引导构件53的姿势一体地改变到第一姿势,且当第二辊对44处于第四姿势时,驱动机构95将压盘42和第一引导构件53的姿势一体地改变到第二姿势。
[0101] <在存储介质上记录图像>
[0102] 下面将说明在介质盘71被插入MFD10的情况下、且在介质盘71上放置的存储介质上记录图像的过程。
[0103] 当未示出的控制器已输出用于在存储介质上记录图像的命令时,第二偏心凸轮97旋转,从而第三引导构件54向下移动。结果,第三输送辊45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此外,第一偏心凸轮96通过与第二偏心凸轮97的旋转联锁旋转。结果,第一引导构件53、压盘42以及夹送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的姿势以一体的方式从第一姿势改变到第二姿势。
[0104] 然后,如图1和图5所示,介质盘71被使用者从开口13(形成在MFD10前侧)在箭头77所示的与片材馈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第一输送路径65插入。此时,在介质盘71被放置或安装在盘引导件76上的状态下介质盘71被插入。在未示出的传感器检测到介质盘71的插入时,第一输送辊60和第二输送辊62被驱动以便反向地旋转。
[0105] 此外,路径切换部41的姿势从反转姿势改变到片材排出姿势。该姿势的改变例如通过基于对于存储介质的图像记录命令作为触发器从马达等传递到路径切换部41的驱动动力执行。可替代地,MFD10可被构造成使得在盘引导件76的放置介质盘71的放置表面(即上表面)上设置未示出的伸出部,且挤压伸出部使路径切换部41的支撑轴50旋转。在MFD10被以这种方式构造时,当介质盘71被放置在盘引导件76上时,伸出部被挤压,从而使支撑轴50旋转以改变路径切换部41的姿势。
[0106] 当由使用者插入的介质盘71被第四辊对59夹压时,介质盘71从使用者的手脱离。然后介质盘71被第四辊对59沿与片材馈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输送。然后介质盘71通过记录部24下方的位置且从片材馈送方向的下游侧与第三辊对58接触。由第三辊对58和第四辊对59夹压的介质盘71被进一步朝片材馈送方向的上游侧引导。
[0107] 结果,放置在介质盘71上的存储介质位于记录部24的沿片材馈送方向的上游侧。然后,第一输送辊60和第二输送辊62的旋转方向从反转方向改变到正转方向。结果,介质盘71被沿片材馈送方向输送且然后放置在介质盘71上的存储介质经过压盘42。记录头
38将墨滴喷射到被输送到压盘42上的存储介质上。结果,图像被记录在存储介质的盘表面上。在该图像记录之后,介质盘71被排出或射出。
[0108] <实施例的效果>
[0109] 在图像被记录在放置于介质盘71上的存储介质的情况下,压盘42和第一引导构件53中的每一个采取第二姿势,在第二姿势中介质盘71能够经由第一输送路径65输送。如图5所示,在该姿势下,第二输送路径67在上下方向7上的高度是比第二高度29小的第四高度31。即,处于第二姿势的第一引导构件53位于使构成的第二输送路径67具有第二高度29的空间。结果,用于使第一引导构件53采取第二姿势的空间与构成第二输送路径
67的空间共用。即,不需要在MFD10中额外形成或提供用于使第一引导构件53采取第二姿势的空间。结果,能够使得或保持MFD10的高度相对低。
[0110] 在该MFD10中,第一肋80构成第一引导构件53的引导面,第二肋81构成第二引导构件33的引导面,从而使得记录片材与限定第二输送路径67的引导面接触的面积更小。结果,记录片材能够平滑地经由第二输送路径67馈送。然而,如果第一肋80和第二肋81被设置成彼此面对,则第一引导构件53可向下移动以采取第二姿势的区域或空间被限制到各个第一肋80的下端不与各个第二肋81的上端相接触的区域或空间。
[0111]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肋80和第二肋81被设置成使得设置第一肋80的位置和设置第二肋81的位置在左右方向9上彼此不同或彼此不相互重叠。因而,第一引导构件53可移动到各个第一肋80的下端位于各个第二肋81的上端的下侧的区域或空间。即,能够扩大用于使第一引导构件53采取第二姿势的空间和构成第二输送路径67的空间所共用的区域或空间。结果,能够使得MFD10的高度相对低。
[0112]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压盘42和第一引导构件53中的每一个处于第二姿势时,夹送辊69能够缩回到第一凹陷部90。结果,压盘42和第一引导构件53中的每一个能够在低位置采取第二姿势。即,能够扩大用于使第一引导构件53采取第二姿势的空间和构成第二输送路径67的空间所共用的空间。结果,能够使得MFD10的高度相对低。
[0113] 在图像被记录在放置于介质盘71上的存储介质上时,压盘42和第一引导构件53中的每一个需要采取第二姿势,且第三输送辊45和齿辊46需要彼此分离。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偏心凸轮96被旋转以便与第二偏心凸轮97的旋转联锁或同步。因而,当由第二偏心凸轮97支撑的第二辊对44的姿势被改变到第四姿势时,被第一偏心凸轮96支撑的第一引导构件53的姿势被改变到第二姿势。具体地,当第三输送辊45被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压盘42和第一引导构件53中的每一个采取第二姿势。因而,在不需要与压盘
42和第一引导构件53独立地驱动第二辊对44的情况下,能够进行第二辊对44的姿势的变化,该变化是在介质盘71上的存储介质上记录图像所需的。
[0114] 为了使得MFD10高度降低,第二引导构件33优选被设置在低位置。然而,在MFD10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可枢转的片材供应臂26的情况下,当片材供应臂26向上枢转时,片材供应辊25可与第二引导构件33的下表面接触。然而,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引导构件33具有开口92。因而,在第二引导构件33被放置在低位置的构造中,在片材供应臂26向上枢转的情况下,片材供应辊25经过开口92移动,这不与片材供应臂26的枢转运动干涉。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引导构件53具有第二凹陷部91。因而,在第一引导构件53在低位置采取第二姿势的构造中,在片材供应臂26被向上枢转的情况下,片材供应辊25被容纳在第二凹陷部91中,这不与片材供应臂26的枢转运动干涉。
[0115] 应该注意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倾斜表面53A形成在第一引导构件53上,但是该MFD10可被构造成使得第一引导构件53和倾斜表面53A彼此独立地设置且彼此固定以成为一体,只要第一引导构件53和倾斜表面53A一体地改变其各自的姿势。
[0116] <实施例的变型>
[0117]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沿上下方向7移动的第一引导构件53和第三引导构件54被设置在打印部分11中,使得第一引导构件53支撑压盘42和辊61、62,且第三引导构件54支撑第三输送辊45。然而,引导构件的构造(诸如引导构件的数量和其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0118] 例如,如图6所示,诸如第四引导构件55和第五引导构件56的两个引导构件可被用于替代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引导构件53。第四引导构件55被设置在第一输送路径65中,处于记录部24的沿片材馈送方向的上游侧。第四引导构件55支撑夹送辊61。第五引导构件56被设置在第一输送路径65中,处于第四引导构件55的沿片材馈送方向的下游侧。第五引导构件56支撑压盘42和第二输送辊62。
[0119] 为第四引导构件55和第五引导构件56中的每一个构件设置未示出的驱动机构和组件,诸如用于移动第四引导构件55和第五引导构件56中的每一个构件的偏心凸轮。
[0120] 第四引导构件55和第五引导构件56不需要同时移动。例如,该MFD10可被构造成使得当未示出的传感器已检测到介质盘71从开口13插入时,第五引导构件56向下移动,然后当未示出的另一传感器检测到介质盘71已到达正好在记录部24下方的位置时,第四引导构件55向下移动。此外,第四引导构件55和第五引导构件56中的一个构件(例如仅第五引导构件56)可向下移动。
[0121]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偏心凸轮96和第二偏心凸轮97用于增加第一输送路径65的高度,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构造。即,具有凸轮机构的其它机构可以被用作驱动机构95。例如,该MFD10可以被构造成使得:把用于支撑压盘42和辊的框架连接到盘引导件76,并且当盘引导件76移动时,框架相应地移动以释放压盘42和辊,从而使得压盘42和辊通过它们的自重向下移动以增加第一输送路径65的高度。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