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单元和打印机

申请号 CN201510546797.X 申请日 2015-08-31 公开(公告)号 CN105383183A 公开(公告)日 2016-03-09
申请人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村田智大;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打印单元和 打印机 。打印单元具备:头单元;和压辊单元,其与头单元以能够分离的方式组合。压辊单元具有:压辊 框架 ,其具有分别支承压辊的两端部的一对轴支承部、和悬架在一对轴支承部之间的连结部;和副框架,其将压辊框架支承成能够移动。头单元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在压辊框架位于装配 位置 时与压辊框架的连结部抵接。在压辊框架与副框架之间配设有施压机构,该施压机构朝向抵接部(47)对压辊框架(21)施压。
权利要求

1.一种打印单元,其中,
所述打印单元具备:
头单元,其具有配设有多个发热元件的热头;
压辊单元,其具有输送记录纸的压辊,并与所述头单元以能够分离的方式组合;
压辊框架,其设置于所述压辊单元,并具有分别支承所述压辊的两端部的一对轴支承部、和悬架在所述一对轴支承部之间的连结部;
副框架,其设置于所述压辊单元,将所述压辊框架支承成能够移动;
卡合凹部,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分别收纳所述压辊的两端部并在装配位置上保持所述压辊框架;
解除杆,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朝向所述压辊与所述卡合凹部脱离的方向按压所述压辊框架的一方的所述轴支承部侧;
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在所述压辊框架位于装配位置时与所述压辊框架的所述连结部抵接;以及
施压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压辊框架与所述副框架之间,朝向所述抵接部对所述压辊框架施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单元,其中,
在利用所述解除杆上推压辊框架时,所述解除杆按压所述压辊框架中的、相对于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压辊侧的部分,并且,所述施压机构按压所述压辊框架中的、相对于所述抵接部位于与所述压辊侧相反一侧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单元,其中,
所述打印单元还具备:
固定刀,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和所述压辊框架中的一方侧;和
可动刀,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和所述压辊框架中的另一方侧,并在该可动刀与所述固定刀之间将记录纸切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单元,其中,
所述打印单元还具备:
固定刀,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和所述压辊框架中的一方侧;和
可动刀,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和所述压辊框架中的另一方侧,并在该可动刀与所述固定刀之间将记录纸切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单元,其中,
所述副框架经由所述压辊将所述压辊框架支承成能够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单元,其中,
所述副框架经由所述压辊将所述压辊框架支承成能够移动。
7.一种打印机,其中,
所述打印机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单元,
在具有收纳所述记录纸的记录纸收纳部的壳体主体侧组装有所述头单元,并且,所述压辊单元经由所述副框架被组装于打印机罩侧,所述打印机罩经由铰链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壳体主体连结,并开闭所述记录纸收纳部。
8.一种打印机,其中,
所述打印机具有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单元,
在具有收纳所述记录纸的记录纸收纳部的壳体主体侧组装有所述头单元,并且,所述压辊单元经由所述副框架被组装于打印机罩侧,所述打印机罩经由铰链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壳体主体连结,并开闭所述记录纸收纳部。
9.一种打印机,其中,
所述打印机具备:
壳体主体,其具有收纳记录纸的记录纸收纳部;
头单元,其具有被组装于所述壳体主体的热头;
打印机罩,其经由铰链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壳体主体连结,并开闭所述记录纸收纳部;
压辊单元,其被组装于所述打印机罩,并且,在所述打印机罩的关闭位置,与所述头单元以能够分离的方式组合;
压辊,其设置于所述压辊单元,输送所述记录纸;
压辊框架,其设置于所述压辊单元,并具有分别支承所述压辊的两端部的一对轴支承部、和悬架在所述一对轴支承部之间的连结部,所述压辊框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打印机罩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打印机罩;
卡合凹部,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分别收纳所述压辊的两端部并在装配位置上保持所述压辊框架;
解除杆,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朝向所述压辊与所述卡合凹部脱离的方向按压所述压辊框架的一方的所述轴支承部侧;
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在装配位置处与所述压辊框架的所述连结部抵接;以及施压机构,其设置于所述打印机罩与所述压辊框架之间,朝向所述抵接部对所述压辊框架施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在利用所述解除杆上推压辊框架时,所述解除杆按压所述压辊框架中的、相对于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压辊侧的部分,并且,所述施压机构按压所述压辊框架中的、相对于所述抵接部位于与所述压辊侧相反一侧的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该打印机还具备:
固定刀,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和所述压辊框架中的一方侧;和
可动刀,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和所述压辊框架中的另一方侧,并在该可动刀与所述固定刀之间将记录纸切断。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该打印机还具备:
固定刀,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和所述压辊框架中的一方侧;和
可动刀,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和所述压辊框架中的另一方侧,并在该可动刀与所述固定刀之间将记录纸切断。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所述副框架经由所述压辊将所述压辊框架支承成能够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所述副框架经由所述压辊将所述压辊框架支承成能够移动。

说明书全文

打印单元和打印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打印单元和打印机。

背景技术

[0002] 一直以来,作为对记录纸(感热纸)进行打印的打印机,已知热敏打印机。关于热敏打印机,打印单元能够小型轻量化,另外也不使用调色剂、墨等,结构简单,由于以上等原因,在收机、便携终端装置等中被采用,并被广泛利用于各种标签、收据、票券等的打印中。
[0003] 作为上述的打印单元,已知这样的所谓的分离型的打印单元:例如在收纳卷纸的壳体主体侧安装有支承热头的头框架,在打印机罩侧安装有支承压辊的压辊框架,该打印机罩经由铰链部以能够相对于壳体主体进行开闭操作的方式与壳体主体连结。
[0004] 在上述的分离型的打印单元中,具备定机构,该锁定机构用于当打印机罩位于关闭位置时,维持压辊与热头的压接触状态。作为上述的锁定机构,已知例如将分别收容压辊的两端部的卡合凹部形成于头框架上的结构。根据该结构,伴随着打印机罩的关闭操作,压辊的两端部被收纳于卡合凹部内,并且,热头被施力部件向压辊侧推压,由此,压辊卡合于卡合凹部内。
[0005]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结构中,为了解除压辊与卡合凹部的卡合,利用设置于头框架上的解除杆等将压辊的一端部朝向从卡合凹部脱离的方向上推。此时,通过使作用于压辊的一端部的上推力经由压辊框架、打印机罩传递至压辊的另一端部,使压辊的两端部从卡合凹部脱离。
[0006] 另外,打印单元中具备将打印好的记录纸切断的切断机构。切断机构例如具备:可动刀,其组装于上述的头框架侧;和固定刀,其组装于上述的压辊框架侧。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可动刀相对于固定刀滑动移动,将记录纸夹入可动刀与固定刀之间进行切断。
[0007] 可是,在上述的结构中,难以可靠地解除压辊与卡合凹部的卡合。具体而言,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作用于压辊的一端部的上推力经由压辊框架、打印机罩传递至另一端部时,打印机罩由于上推力而扭曲,导致上推力难以充分传递至压辊的另一端部。该情况下,存在下述可能性:压辊中的仅一端部与卡合凹部的卡合被解除,即发生所谓的单侧打开(片開き)。对此,虽然还考虑了对打印机罩等进行加强,使上推力容易传递至压辊的另一端部的结构,但存在制造成本增加等问题。
[0008] 另外,作为锁定机构,例如已知下述结构:具备一对锁定臂,该一对锁定臂在形成于头框架的凹部内分别保持压辊的两端部。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各锁定臂与解除杆等的操作相联动地从压辊的两端部离开,能够容易地使压辊从凹部内脱离。可是,在该锁定机构的结构中,由于需要另行设置锁定臂,因此,存在部件数量增加和制造成本增加这样的问题。
[0009] 另外,在上述的切断机构中,为了确保记录纸的良好的切断性,需要设定可动刀与固定刀之间的位置关系以使可动刀在滑动时,固定刀与可动刀彼此之间以适当的接触压力接触。因此,例如已知下述结构:配设对固定刀施力的施力部件以使固定刀的刀尖被可动刀按压。
[0010] 可是,在分离型的打印单元中,可动刀与固定刀的位置关系依赖于打印机罩和壳体主体的位置精度(例如,铰链部的位置等)。例如,根据铰链部相对于压辊的位置(高度),固定刀的度发生变化。因此,在打印机罩和壳体主体的位置精度差的情况下,存在下述可能性:在打印机罩的关闭位置,难以对固定刀和可动刀高精度地进行定位,切断性降低。
[0011] 根据以上方面,在本技术领域中,期望能够在抑制部件数量和制造成本增加的基础上具备优异的操作性、并能够高精度地对可动刀和固定刀进行定位的具备优异的切断性的打印单元和打印机。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打印单元具备:头单元,其具有配设有多个发热元件的热头;压辊单元,其具有输送记录纸的压辊,并与所述头单元以能够分离的方式组合;压辊框架,其设置于所述压辊单元,并具有分别支承所述压辊的两端部的一对轴支承部、和悬架在所述一对轴支承部之间的连结部;
[0013] 副框架,其设置于所述压辊单元,将所述压辊框架支承成能够移动;
[0014] 卡合凹部,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分别收纳所述压辊的两端部并在装配位置上保持所述压辊框架;解除杆,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朝向所述压辊与所述卡合凹部脱离的方向按压所述压辊框架的一方的所述轴支承部侧;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在所述压辊框架位于装配位置时与所述压辊框架的所述连结部抵接;以及施压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压辊框架与所述副框架之间,朝向所述抵接部对所述压辊框架施压。
[0015] 根据该结构,当使压辊单元从头单元分离时,首先,操作解除杆,朝向分离方向按压压辊单元的一方的轴支承部侧。于是,压辊框架以抵接部为支点相对于副框架朝向分离方向转动,由此,压辊从卡合凹部脱离。然后,压辊与卡合凹部的卡合被解除,两个单元的组合被解除。在此,由于压辊框架被施压机构朝向抵接部施力,因此,在利用解除杆上推压辊框架时,能够维持压辊框架与抵接部的抵接状态,抑制压辊框架从抵接部抬起。因此,由解除杆作用于一方的轴支承部侧的上推力经由连结部被传递至另一方侧的轴支承部。由此,压辊的两端部从卡合凹部脱离。
[0016] 这样,能够有效地将解除杆的按压力传递至两个轴支承部,因此,能够抑制单侧打开的发生,可靠地将两个单元分离。该情况下,由于无需像以往那样对组装有压辊单元的打印机罩进行加强、或设置锁定臂等,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和制造成本的增加。而且,由于压辊单元(压辊框架)与头单元经由抵接部相抵接,因此,能够将两者保持在相同电位,能够抑制二次放电等的发生。
[0017] 在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上述打印单元中,在利用所述解除杆上推所述压辊框架时,所述解除杆按压所述压辊框架中的、相对于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压辊侧的部分,并且,所述施压机构按压所述压辊框架中的、相对于所述抵接部位于与所述压辊侧相反一侧的部分。
[0018] 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维持压辊框架与抵接部的抵接状态,能够更有效地将解除杆的按压力传递至两个轴支承部。
[0019]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上述打印单元还具备:固定刀,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和所述压辊框架中的一方侧;和可动刀,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和所述压辊框架中的另一方侧,并在该可动刀与所述固定刀之间将记录纸切断。
[0020] 根据该结构,如上所述,由于压辊框架与头单元的抵接部抵接,因此,在两个单元组装起来的状态下,两个单元在规定位置被定位。即,压辊单元和头单元在下述两个部位处被定位,这两个部位为:压辊与卡合凹部的连结部分、和压辊框架与头单元的抵接部的抵接部分,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对头单元和压辊单元进行定位。特别是,由于压辊框架被施压机构朝向抵接部施力,因此,假使在铰链部相对于压辊的位置存在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施压机构的变形量来吸收该位置偏差。因此,能够维持压辊框架与抵接部的抵接状态,高精度地定位头单元和压辊单元。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对设置于头单元和压辊框架中的一方侧的固定刀和设置于另一方侧的可动刀进行定位。因此,能够具备优异的切断性。
[0021] 在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上述打印单元中,所述副框架经由所述压辊将所述压辊框架支承成能够移动。
[0022] 根据该结构,由于副框架经由压辊支承于压辊框架,因此,与副框架借助除压辊以外的其他部件支承于压辊框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0023]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打印机具有上述打印单元,在具有收纳所述记录纸的记录纸收纳部的壳体主体侧组装有所述头单元,并且,所述压辊单元经由所述副框架被组装于打印机罩侧,所述打印机罩经由铰链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壳体主体连结,并开闭所述记录纸收纳部。
[0024] 根据该结构,由于具备上述的打印单元,因此,能够在抑制部件数量和制造成本的增加的基础上具备优异的操作性。
[0025]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打印机具备:壳体主体,其具有收纳记录纸的记录纸收纳部;头单元,其具有被组装于所述壳体主体的热头;打印机罩,其经由铰链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壳体主体连结,并开闭所述记录纸收纳部;压辊单元,其被组装于所述打印机罩,并且,在所述打印机罩的关闭位置,与所述头单元以能够分离的方式组合;压辊,其设置于所述压辊单元,输送所述记录纸;压辊框架,其设置于所述压辊单元,并具有分别支承所述压辊的两端部的一对轴支承部、和悬架在所述一对轴支承部之间的连结部,所述压辊框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打印机罩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打印机罩;卡合凹部,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分别收纳所述压辊的两端部并在装配位置上保持所述压辊框架;解除杆,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朝向所述压辊与所述卡合凹部脱离的方向按压所述压辊框架的一方的所述轴支承部侧;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在装配位置处与所述压辊框架的所述连结部抵接;以及施压机构,其设置于所述打印机罩与所述压辊框架之间,朝向所述抵接部对所述压辊框架施压。
[0026] 根据该结构,由于具有与上述的打印单元和具备该打印单元的打印机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获得与上述打印单元和打印机相同的作用效果。
[0027]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打印单元和打印机,能够在抑制部件数量和制造成本的增加的基础上具备优异的操作性。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示出在打印机罩的打开位置、在壳体内组装有打印单元的状态的热敏打印机的剖视图。
[0029] 图2是示出在打印机罩的关闭位置、在壳体内组装有打印单元的状态的热敏打印机的剖视图。
[0030] 图3是打印单元的侧视图。
[0031] 图4是打印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32] 图5是打印单元的剖视图。
[0033] 图6是压辊单元的立体图。
[0034] 图7是用于对热敏打印机的开闭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并且,是图5的局部剖视图。
[0035] 图8是用于对热敏打印机的开闭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并且,是图5的局部剖视图。
[0036] 图9是用于对热敏打印机的开闭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并且,是图5的局部剖视图。
[0037] 图10是用于对打印机罩的打开动作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并且,是相当于图3的侧视图。
[0038] 图11是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的热敏打印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0] 图1、图2是热敏打印机1的剖视图,图1示出了打印机罩6的打开位置,图2示出了打印机罩6的关闭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仅将纸面上下方向作为上下方向L1、将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L2、并将与上下方向L1和左右方向L2垂直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L3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敏打印机1具备:打印单元9,该打印单元9具有以能够彼此分离的方式组合的压辊单元2和头单元
3;以及壳体4,该壳体4中组装有打印单元9并收纳有卷纸R,该卷纸R是卷绕记录纸P而成的。
[0041] 壳体4具备:壳体主体5,该壳体主体5上形成有收纳卷纸R的卷纸收纳部5a;和打印机罩6,该打印机罩6对卷纸收纳部5a进行开闭。打印机罩6经由铰链部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壳体主体5相连结。另外,如图2所示,当打印机罩6位于关闭位置时,在卷纸收纳部5a的开口缘与打印机罩6的末端部之间形成有排出口8,该排出口8将记录纸P排出至外部(上方)。
[0042] 上述的压辊单元2是主要组装有压辊10和固定刀13的单元,并被组装于打印机罩6的内表面上的末端部。因此,压辊单元2伴随着打印机罩6的开闭动作而移动,由此以能够相对于头单元3分离的方式与头单元3进行组合。另一方面,头单元3例如是主要组装有热头12和可动刀11的单元,并被组装于壳体主体5中。在图示的示例中,头单元3以使热头12朝向卷纸收纳部5a侧的状态被固定于内部板5b上,该内部板5b与卷纸收纳部5a相邻配设。
[0043] 另外,如图2所示,当打印机罩6关闭而将压辊单元2和头单元3组合起来时,热头12被压辊10按压,并且,可动刀11相对于固定刀13局部地重合。并且,利用固定刀13和可动刀11构成了切断机构14。
[0044] 图3是打印单元9的侧视图,图4是打印单元9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打印单元9的剖视图,图6是压辊单元2的立体图。如图3~图6所示,压辊单元2具备:上述的压辊10和固定刀13;压辊框架21,其支承上述压辊10和固定刀13;以及副框架22,其支承压辊框架21。
[0045] 首先,压辊框架21由金属等的板材折曲而形成,在从前后方向L3方向观察的正面观察时,压辊框架21呈朝下方敞开的“U”字状。具体而言,压辊框架21具备:一对轴支承部24,其位于左右方向L2的两端部;和连结部25,其沿左右方向L2延伸且悬架在各轴支承部24之间。在各轴支承部24的前后方向L3的一端部保持有压辊10的后述的轴承29。另外,在各轴支承部24中的、位于左右方向L2的一端侧的轴支承部24的下端部形成有突出片26,该突出片26朝向左右方向L2的外侧突出。
[0046] 压辊10被配置成,当压辊单元2和头单元3在打印机罩6的关闭位置组合起来时,压辊10的外周面在将记录纸P夹在其与头单元3侧的热头12之间的状态下与热头12接触。具体而言,压辊10具备:压辊轴27,其沿左右方向L2延伸;和辊主体28,其由外装于压辊轴27的橡胶等构成。
[0047] 轴承29分别外装于压辊轴27的两端部。如上所述,各轴承29被保持于压辊框架21,压辊10经由上述轴承2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压辊框架21。另外,在压辊轴27的另一端部(压辊轴27中的、位于比左右方向L2上的另一端侧的轴承29靠外侧的部分)装配有压辊用齿轮31(参照图4)。在以下的记载中,左右方向L2上的“一端侧”是在左右方向L2上压辊单元2的设置有突出片26的一侧,左右方向L2上的“另一端侧”是在左右方向L2上辊单元2的与“一端侧”相反的一侧,即,定义为装配有压辊用齿轮31的一侧。当压辊单元2与头单元3进行组合时,该压辊用齿轮31与头单元3侧的后述的压辊驱动用齿轮52(参照图4)啮合,从而将旋转力传递至压辊10。由此,能够在压辊10与热头12之间夹入记录纸P的情况下进行送纸。
[0048] 固定刀13形成为沿左右方向L2延伸的板状,并以使其刀尖朝向前后方向L3的一端侧的状态固定在压辊框架21的连结部25上。
[0049] 副框架22比压辊框架21大一圈,从上方和左右方向L2的两侧围绕压辊框架21。具体而言,副框架22具有:侧壁部33,其位于左右方向L2的两侧;和基部34,其将各侧壁部
33之间连结起来。压辊10的各轴承29以带有游隙的方式插入于对应的侧壁部33的前后方向L3的一端部。由此,副框架22经由压辊10将压辊框架21支承成能够旋转且能够在与左右方向L2垂直的平面内移动。另外,在各侧壁部33的前后方向L3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弯曲片36,该弯曲片36被朝向左右方向L2的内侧弯曲而成。在以下的记载中,将前后方向L3的“一端部”定义为压辊单元2中设有轴承29的一侧,并将前后方向L3的“另一端部”定义为压辊单元2中设有弯曲片36的一侧。
[0050] 在此,在压辊框架21与副框架22之间介有一对施压机构37,该一对施压机构37绕压辊轴27对压辊框架21朝向从副框架22离开的方向(下方)施力(施压)。各施压机构37例如由沿上下方向L1延伸的螺旋弹簧等构成,各施压机构37的下端部分别与副框架22的上述的对应的弯曲片36连结,上端部与压辊框架21的连结部25连结。该情况下,在打印机罩6的打开位置,压辊框架21以相对于副框架22倾斜的状态被保持(例如,参照图
8)。
[0051] 如图3~图5所示,头单元3具备:上述的热头12和可动刀11;以及头框架41,其支承上述热头12和可动刀11。
[0052] 头框架41在从前后方向L3方向观察的正面观察时呈“U”字状,具有位于左右方向L2的两侧的一对侧壁部42和悬架在侧壁部42的上端部彼此之间的顶壁部43。在侧壁部42形成有卡合凹部44,卡合凹部44供压辊10的轴承29分别卡合。这些卡合凹部44朝向上方开口,同时,沿前后方向L3的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缩小。另外,在卡合凹部44的内周缘,朝向前后方向L3的一端侧突出设置有止挡部45,当打印机罩6位于关闭位置时,止挡部45从上方与压辊10的轴承29卡合。
[0053] 另外,如图5所示,侧壁部42的上端部的位于前后方向L3的另一端侧的角部构成抵接部47,该抵接部47在压辊单元2与头单元3组合起来的状态下与压辊框架21的连结部25抵接。具体而言,抵接部47构成为,与压辊框架21的连结部25中的左右方向L2的两端部且位于比前后方向L3上的压辊10靠另一端侧的部分抵接。
[0054] 因此,在将压辊单元2与头单元3组合起来的状态下,上述的施压机构37对压辊框架21朝向抵接部47施力(施压),维持压辊框架21与抵接部47的抵接状态。由此,被压辊框架21支承的压辊10和固定刀13相对于热头12和可动刀11被定位在规定位置(即,能够送纸的位置和能够切断打印纸的位置)。另外,以抵接部47为支点朝向压辊10从卡合凹部44脱离的方向(脱离方向)对此时的压辊框架21施加作用力。并且,在将压辊单元2与头单元3组合起来的状态下,施压机构37的作用力被设定为压辊10和卡合凹部44不会仅由于作用力而脱离的程度,并且被设定为打印机罩6不会发生扭曲等的程度。
[0055] 如图4、图5所示,在头框架41上的位于侧壁部42之间的部分设有引导部件48。在引导部件48的左右方向L2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下方凹陷的收纳部48a。当打印机罩6位于关闭位置时,在收纳部48a内收纳有上述的压辊10的辊主体28。并且,构成为,记录纸P在辊主体28的外周面与收纳部48a的底面之间通过。
[0056] 如图3、图4所示,在头框架41的各侧壁部42中的、左右方向L2上的一端侧的侧壁部42配设有解除杆51,该解除杆51用于解除压辊单元2与头单元3的组合。解除杆51在从左右方向L2观察的侧面观察时形成为“V”字状,并被支承成其顶部能够绕沿左右方向L2延伸的转动轴O1转动。解除杆51中的、相对于顶部位于一端侧(图3中的右侧)的部分构成杆卡定部51a,该杆卡定部51a供设置于壳体主体5的未图示的杆部件卡定。由此,解除杆51与杆部件的操作相联动地转动。另一方面,解除杆51中的、相对于顶部位于另一端侧(图3中的左侧)的部分构成抵接片51b,该抵接片51b能够从下方与压辊框架21的上述的突出片26抵接。在解除杆51转动时,抵接片51b经由突出片26将压辊单元2朝向上方上推。
[0057] 如图4所示,在各侧壁部42中的、左右方向L2上的另一端侧的侧壁部42设有压辊驱动用齿轮52,该压辊驱动用齿轮52在压辊单元2和头单元3彼此进行组合时与压辊单元2的压辊用齿轮31啮合。该压辊驱动用齿轮52经由未图示的压辊用轮系机构与搭载于头框架41上的压辊驱动用达53(参照图5)连接。由此,通过使压辊驱动用马达53适当旋转,能够将该旋转力经由压辊用轮系机构以及压辊驱动用齿轮52传递至压辊用齿轮31,从而使压辊10旋转。
[0058] 如图4所示,热头12形成为沿左右方向L2(记录纸P的纸面方向)延伸的板状,并且,被配置在头框架41中的比前后方向L3上的引导部件48靠一端侧的位置。多个发热元件12a呈线状地排列在热头12的表面上。发热元件12a位于比引导部件48的收纳部48a的底面靠上方的位置,当打印机罩6位于关闭位置时,与压辊10对置配置。另外,如图5所示,热头12被固定在头支承体55上,该头支承体5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引导部件48。头支承体55被头施力部件57朝向前后方向L3上的另一端侧施力,该头施力部件57介于头支承体55与支承板56之间,该支承板56从头框架41的顶壁部43朝向下方延伸设置。
由此,当打印机罩6位于关闭位置时,热头12与压辊10压力接触。
[0059] 如图3、图5所示,可动刀11被配设在下述这样的位置:当关闭打印机罩6而将头单元3和压辊单元2进行组合时,可动刀11夹着记录纸P在前后方向L3上与固定刀13相对。具体而言,可动刀11具备:可动刀框架61;可动刀主体62,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于可动刀框架61;以及驱动机构63,其驱动可动刀主体62。
[0060] 可动刀框架61固定在头框架41的顶壁部43上。可动刀主体62在从上下方向L1观察的俯视时形成为V字状,从根部至刀尖为止的长度形成为从两端朝向中央逐渐变短。
[0061] 驱动机构63具有搭载于可动刀框架61上的能够正反旋转的切断用马达、以及连接在切断用马达与可动刀主体62之间的轮系机构等。并且,切断用马达的驱动力经由轮系机构传递至可动刀主体62,从而可动刀主体62滑动移动。
[0062] 接下来,对上述的热敏打印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7~图9是用于对热敏打印机1的开闭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并且,是图5的局部剖视图。首先,对打印机罩6的关闭动作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当将卷纸R放入卷纸收纳部5a内后关闭打印机罩6时,压辊10的轴承29被分别收纳于头单元3的卡合凹部44内。具体而言,伴随着打印机罩6的关闭动作,首先,压辊框架21的连结部25抵靠于头框架41的抵接部47。如图8所示,该状态下,当进一步将打印机罩6朝向关闭方向压入时,副框架22与打印机罩6一同转动,并且,压辊框架21以抵接部47为支点相对于打印机罩6(副框架22)转动。
[0063] 于是,压辊10的轴承29一边在卡合凹部44的内周缘上滑动一边朝向下方移动。然后,如图9所示,当压辊10的轴承29越过止挡部45时,辊主体28的外周面与热头12接触,朝向克服头施力部件57的作用力的方向(前后方向L3上的一端侧)按压热头12。然后,在压辊10的轴承29越过卡合凹部44内的止挡部45后,辊主体28被头施力部件57的作用力朝向前后方向L3的另一端侧按压,从而将轴承29在与止挡部45卡合的状态下保持于卡合凹部44内。由此,如图2、图3所示,打印机罩6成为关闭位置,并且,成为压辊单元
2被装配于头单元3而两个单元2、3被组合起来的状态。并且,在两个单元2、3组合起来的状态下,施压机构37在相对于抵接部47的前后方向L3的另一端侧,对压辊框架21朝向抵接部47施力。
[0064] 在此,在两个单元2、3组合起来的状态下,压辊单元2中,压辊10被保持在卡合凹部44内,并且,压辊框架21与抵接部47抵接。即,压辊单元2和头单元3在至少下面两个部位处被定位,这两个部位为:压辊10与卡合凹部44的连结部分、和压辊框架21与头单元3的抵接部47的抵接部分。特别是,由于压辊框架21被施压机构37朝向抵接部47施力,因此,假使在铰链部7相对于压辊10的位置存在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施压机构37的变形量来吸收该位置偏差。因此,能够维持压辊框架21与抵接部47的抵接状态,高精度地定位头单元3和压辊单元2。
[0065] 并且,在两个单元2、3组合起来的状态下,记录纸P成为被夹在压辊10与热头12之间的状态。另外,该记录纸P在通过可动刀11与固定刀13之间后,成为从排出口8探出至壳体4的外侧的状态。而且,压辊单元2侧的压辊用齿轮31与头单元3侧的压辊驱动用齿轮52啮合。
[0066] 然后,驱动压辊驱动用马达53而使其旋转力传递至压辊单元2的压辊用齿轮31。由此,能够使压辊10旋转,能够在压辊10与热头12之间夹入记录纸P的情况下进行送纸。
另外,与该送纸同时,通过使热头12的发热元件12a适当发热,能够对被输送的记录纸P清楚地打印各种文字、图形等。
[0067] 打印后的记录纸P通过固定刀13和可动刀11之间。然后,在记录纸P通过了规定的长度之后,使驱动机构63驱动而使可动刀主体62朝向固定刀13滑动。由此,能够在固定刀13和可动刀11之间将记录纸P切断。其结果是,可以将切断后的记录纸P作为收据、票券等来使用。
[0068] 接下来,对打印机罩6的打开动作进行说明。图10是用于对打印机罩6的打开动作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并且,是相当于图3的侧视图。如图10所示,当对设置于壳体主体5的未图示的杆部件进行操作时,解除杆51与杆部件的操作相联动地绕转动轴O1转动。于是,解除杆51的抵接片51b经由突出片26将压辊单元2朝向上方上推。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首先,压辊框架21以抵接部47为支点相对于副框架22朝向上方转动。于是,压辊10的辊主体28的外周面一边朝向克服头施力部件57的作用力的方向按压热头12一边从卡合凹部44脱离。此时,如图7、图8所示,压辊10的轴承29越过止挡部45,由此,轴承29与止挡部45的卡合被解除,并且,两个单元2、3的组合被解除。然后,如图1所示,提起打印机罩6,由此,打印机罩6成为打开位置。
[0069] 在此,由于压辊框架21被施压机构37朝向抵接部47施力,因此,在利用解除杆51上推压辊框架21时,能够维持压辊框架21与抵接部47的抵接状态,抑制压辊框架21从抵接部47抬起。因此,由解除杆51作用于突出片26(一端侧的轴支承部24)的上推力经由连结部25被传递至另一端侧的轴支承部24。由此,压辊10的两个轴承29从卡合凹部44脱离。
[0070]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有效地将解除杆51的上推力传递至两个轴支承部24,因此,能够抑制单侧打开的发生,可靠地将两个单元2、3分离。该情况下,由于无需像以往那样对打印机罩6进行加强、或设置锁定臂等,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和制造成本的增加。而且,由于压辊单元2(压辊框架21)与头单元3经由抵接部47相抵接,因此,能够将两者保持在相同电位,能够抑制二次放电等的发生。另外,由于在压辊框架21与副框架22之间介有施压机构37,因此,能够在组装有施压机构37的状态下将打印单元9组装至壳体
4。由此,例如与在打印机罩6与压辊单元2之间介有施压机构37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将打印单元9组装至壳体4时的组装性。
[007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在利用解除杆51上推压辊框架21时,解除杆51按压压辊框架21中的、相对于抵接部47位于压辊10侧的部分,施压机构
37按压压辊框架21中的、相对于抵接部47位于与压辊10侧相反一侧的部分。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维持压辊框架21与抵接部47的抵接状态,能够更有效地将解除杆51的上推力传递至两个轴支承部24。
[0072] 此外,由于压辊框架21与头单元3的抵接部47抵接,因此,在两个单元2、3组装起来的状态下,两个单元2、3在规定位置被定位。因此,能够与可动刀11相对于打印机罩6的位置精度无关地,高精度地将压辊框架21上设置的固定刀13相对于头单元3上设置的可动刀11进行定位。其结果是,能够使切断机构14具备优异的切断性。
[0073] 另外,由于副框架22经由压辊10支承于压辊框架21,因此,与副框架22借助除压辊10以外的其他部件支承于压辊框架21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007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热敏打印机1中,由于具备上述的打印单元9,因此,能够在抑制部件数量和制造成本的增加的基础上具备优异的操作性。
[0075]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的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添加各种变更。
[0076]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施压机构37按压压辊框架21中的、相对于抵接部47位于与压辊10侧相反一侧的部分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朝向抵接部47对压辊框架21施压的结构,按压位置可以适当进行设计变更。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固定刀13设置于压辊框架21、可动刀11设置于头框架4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是可动刀11设置于压辊框架21、固定刀13设置于头框架41的结构。
[0077]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设有多个施压机构37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单个。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对使用螺旋弹簧作为施压机构37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朝向抵接部47对压辊框架21施压的结构,就可以适当进行设计变更。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解除杆51经由压辊框架21上推压辊单元2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经由压辊10上推压辊单元2。
[0078]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压辊框架2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副框架22并使施压机构37介于上述压辊框架21与副框架22之间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不设置副框架22的结构。
[0079] 例如,如图11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压辊框架2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打印机罩6并使施压机构37介于上述压辊框架21与打印机罩6之间。具体而言,在图11所示的热敏打印机100的打印机罩6的末端部具备一对支板101,所述一对支板101从左右方向L2的两端部朝向下方延伸设置。在上述支板101分别以带有游隙的方式插入有压辊10的各轴承29(参照图6)。由此,打印机罩6经由压辊10将压辊框架21支承成能够旋转且能够在与左右方向L2垂直的平面内移动。另外,在支板101的前后方向L3上的另一端部,朝向左右方向L2的内侧突出设置有凸起102。
[0080] 并且,在压辊框架21与打印机罩6之间介有一对施压机构37,该一对施压机构37绕压辊轴27对压辊框架21朝向从打印机罩6离开的方向(下方)施力(施压)。
[0081] 根据该结构,可以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压辊单元2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打印机罩6,因此,与在压辊框架21与打印机罩6之间另行设有副框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
[0082]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替换为公知的结构要素,此外,也可以将上述各变形例适当组合。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