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透湿的复合隔热卷材

申请号 CN201510814283.8 申请日 2015-11-21 公开(公告)号 CN105235316A 公开(公告)日 2016-01-13
申请人 天津禹神节能保温材料有限公司; 发明人 沈凯; 谢路达; 喻海勋;
摘要 一种防 水 透湿的复合 隔热 卷材,包括透湿防水内层及整体 层压 在透湿防水内层上的隔热外层,所述隔热外层包含热塑性 树脂 基板 ,层压于热塑性树脂基板上且具有一定厚度光泽表层的金属气相沉积层,层压于金属气相沉积层上的光屏蔽颗粒层,所述隔热外层均匀分布有多个贯穿孔隙,所述透湿防水内层包括无纺物内表面及 覆盖 于无纺物内表面上的多孔透湿防水膜,热塑性树脂基板与多孔透湿防水膜 热压 复合,由于采用光屏蔽颗粒层覆盖金属气相沉积层,保证光反射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对金属气相沉积层加工 精度 的极高要求,节约了成本,适于工业化生产。
权利要求

1.一种防透湿的复合隔热卷材,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湿防水内层及整体层压在透湿防水内层上的隔热外层,所述隔热外层包含热塑性树脂基板,层压于热塑性树脂基板上且具有一定厚度光泽表层的金属气相沉积层,层压于金属气相沉积层上的光屏蔽颗粒层,所述隔热外层均匀分布有多个贯穿孔隙,所述透湿防水内层包括无纺物内表面及覆盖于无纺物内表面上的多孔透湿防水膜,热塑性树脂基板与多孔透湿防水膜热压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透湿的复合隔热卷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气相沉积层为气相沉积层,所述光屏蔽颗粒层的光屏蔽颗粒直径在5-300纳米,光屏蔽颗粒层的厚度为10-15微米,所述贯穿孔隙直径为0.3-0.7毫米。

说明书全文

一种防透湿的复合隔热卷材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隔热卷材,尤其涉及一种防水透湿的复合隔热卷材。

背景技术

[0002] 建筑物的外墙表面需要进行隔热、防水处理来保证内部环境的舒适,现有的复合卷材在为了保证隔热效果多设置反射层,减少对热量的吸收,现有的反射层多采用气相沉淀层来实现该目的,但是铝气相沉淀层对加工工艺要求较高,加工精度需要达到使光反射率90%以上,这样的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降低对加工精度要求适于工业化生产的防水透湿的复合隔热卷材。
[0004]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 一种防水透湿的复合隔热卷材,包括透湿防水内层及整体层压在透湿防水内层上的隔热外层,所述隔热外层包含热塑性树脂基板,层压于热塑性树脂基板上且具有一定厚度光泽表层的金属气相沉积层,层压于金属气相沉积层上的光屏蔽颗粒层,所述隔热外层均匀分布有多个贯穿孔隙,所述透湿防水内层包括无纺物内表面及覆盖于无纺物内表面上的多孔透湿防水膜,热塑性树脂基板与多孔透湿防水膜热压复合。
[0006] 所述金属气相沉积层为铝气相沉积层,所述光屏蔽颗粒层的光屏蔽颗粒直径在5-300纳米,光屏蔽颗粒层的厚度为10-15微米,所述贯穿孔隙直径为0.3-0.7毫米。
[000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08] 由于采用光屏蔽颗粒层覆盖金属气相沉积层,保证光反射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对金属气相沉积层加工精度的极高要求,节约了成本,适于工业化生产。附图说明[0009] 图1是本发明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0] 图中:1.透湿防水内层,11.无纺物内表面,12.多孔透湿防水膜2.隔热外层,21.热塑性树脂基板,22.金属气相沉积层,23.光屏蔽颗粒层,24.贯穿孔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2] 如图所示,本发明包括透湿防水内层1及整体层压在透湿防水内层上的隔热外层2,所述隔热外层包含热塑性树脂基板21,层压于热塑性树脂基板上且具有一定厚度光泽表层的金属气相沉积层22,层压于金属气相沉积层上的光屏蔽颗粒层23,所述隔热外层均匀分布有多个贯穿孔隙24,所述透湿防水内层包括无纺物内表面11及覆盖于无纺物内表面上的多孔透湿防水膜12,热塑性树脂基板与多孔透湿防水膜热压复合。
[0013] 本实施例的金属气相沉积层优选为铝气相沉积层,光屏蔽颗粒层优选的光屏蔽颗粒直径在最低为5纳米,最高为300纳米,光屏蔽颗粒层的厚度优选最低为10微米,最高为15微米,所述贯穿孔隙直径优选最低为0.3毫米,最高0.7毫米。
[0014] 本实施例中热塑性树脂基板材质优选为低密度聚乙烯,光屏蔽颗粒优选采用二颗粒,多孔透湿防水膜层叠在热塑性树脂基板并通过热熔粘接剂,如烯系、橡胶类,丙烯酸基等连接。
[0015] 由于采用光屏蔽颗粒层覆盖金属气相沉积层,保证光反射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对金属气相沉积层加工精度的极高要求,节约了成本,适于工业化生产。
[0016]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