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拭层片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号 CN98108866.X 申请日 1998-03-09 公开(公告)号 CN1096932C 公开(公告)日 2002-12-25
申请人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竹内直人; 合田裕树; 小西孝义; 冈田和也;
摘要 本 发明 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擦拭层片等中、在用空开一定间隔的粘接部粘接多个层的场合,形成粘接剂的涂敷图案的工序较复杂。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在层之间呈带状涂敷粘接剂2。之后通过其宽度大干带状的涂敷区域的压花,沿粘接剂的涂敷区域按照一定间隔形成加压区域3。因此,在加压区域3和粘接剂2的涂敷区域之间的重叠部,层之间被牢固地固定而形成粘接部a。通过呈带状涂敷粘接剂,可在每个粘接部a中使粘接剂的涂敷量保持均匀,并可获得足够的粘接强度。另外,粘接剂的涂敷工序也很简单。
权利要求

1.一种擦试层片,其特征在于,1个或多个的第1层和第2层通过多 个粘接部局部地粘接,该第1层含有进行了折皱加工的吸纤维, 该第2层相对上述第1层具有较低的折皱率或无折皱,在上述第1层 上形成有较大的折皱以及进行折皱加工时的折皱残留的小折皱,该较 大的折皱是由于因适量的水分折皱复原而伸展在粘接部之间产生膨胀 而形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擦拭层片,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部按照 规定间距成列地形成着,并且上述粘接部的列隔开规定宽度而形成 着,在该列之间,由于折皱复原的伸展,形成与上述粘接部的列方向 的间距相对应的较大的折皱,形成于列之间的上述折皱按照在连接两 列的粘接部的区域其膨胀量较小、在连接两列的粘接部的中间的区域 其膨胀量较大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擦拭层片,其特征在于,第1层中的、 折皱复原的伸展率/折皱率的比值在70~90%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擦试层片,其特征在于,产生了折 皱复原的伸展的第1层的拉抻强度与下述层的拉伸强度的比值在40%以 上,该下述层指与第1层相同、并且不具有折皱的层。    
5.一种擦拭层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
第1干燥工序,在该工序中对含有吸水性纤维、并且通过湿式造纸 法形成的层进行干燥至残留有水分的程度;
折皱加工工序,在该工序中使刮板与卷绕有经过第1干燥工序的层 的辊相接触,按照小于该辊的传送速度的传送速度将层送出,对含有 水分的层进行折皱加工;
第2干燥工序,在该工序中再次对进行折皱加工后的层进行干燥;
粘接工序,在该工序中将由上述工序形成的层作为第1层,将1个 或多个的上述第1层以及第2层局部地粘接,该第2层相对上述第1层 具有较低的折皱率或无折皱;
对粘接后的层片中的第1层、或第1层和第2层施加溶液,在上 述粘接工序中的粘接部之间,在第1层中产生由于因折皱复原而造成 的膨胀而产生的较大的折皱;
从而制造处于残留有折皱加工时的小折皱的状态的擦拭层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擦拭层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 下述方式设定第1干燥工序中的干燥条件,该方式为:经过第1干燥 工序而进行折皱加工的层中的吸水性纤维的含水率按重量计在10~ 25%的范围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擦试层片,其特征在于,在多个层局部 地粘接的粘接层片中,在层的贴合面上呈带状涂敷粘接剂,沿上述粘 接剂的带状的涂敷区域按照一定间隔对层进行局部加压,在该加压区 域通过上述粘接剂将层彼此之间固定,从而形成局部粘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擦拭层片,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压区域的 宽度大于粘接剂的呈带状的涂敷区域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擦拭层片,其特征在于,所粘接的多 个层由进行折皱加工的1个以上的第1层以及第2层构成,该第2层 相对上述第1层具有较低的折皱率或无折皱,上述第1层的折皱复原, 在上述粘接部之间产生膨胀,其整体呈较大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擦试层片,其牲在于,上述层为包 含水溶性或水膨润性的粘合剂水解性层,并且粘接剂为水溶性粘接 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擦拭层片,其特征在于,上述粘合剂与 上述水溶性粘接剂由同系的物质构成,在层中包含有抑制上述粘合剂 和水溶性粘接剂的双方溶解的药液。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擦试层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 述粘接工序包括下述工序:
粘接剂涂敷工序,在该工序中将粘接剂呈沿上述送出方向延伸的带 状地涂敷在所送出层片表面上;
加压粘接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另一层与上述层中的粘接剂涂敷面叠 置,沿上述粘接剂的带状的涂敷区域,空开一定间隔对层进行局部地 加压,在该加压区域通过粘接剂将层之间固定,从而形成局部的粘接 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擦拭层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 粘接剂涂敷工序中,采用具有排出狭缝的涂敷器,在该排出狭缝与层 表面相接触的状态下,从该排出狭缝供给其粘度在200~20000 (cps:centi poise)的粘接剂,将其涂敷于层表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擦拭层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 于,在加压粘接工序中,采用下述的压花辊,该压花辊具有宽度尺寸 大于粘接剂的带状的涂敷区域的压花,通过该压花,按照一定的间隔 对粘接剂的呈带状的涂敷区域进行局部加压。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擦试层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 在于,在加压粘接工序后,设置有将所粘接的层折叠的折叠工序、以及 在折叠的每一层中浸渗药液的药液浸渗工序。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作为冲厕所的清扫用、除菌或杀菌用、或者人体臀部 擦拭用、或者室内的清扫用和手巾把等使用的湿或干的擦拭层片,本 发明特别涉及擦拭层片及其制造方法,该擦拭层片的表面形成有膨胀 并形成有小折皱,擦拭性良好,另外强度较高。

厕所和室内的清扫、或者手巾把等场合采用湿层片。该湿层片由在 由木材纸浆纤维等形成的纸、或由吸水性纤维形成的无纺布中浸渗有 清洗药液而形成的。上述清洗药液包括有水和酒精、界面活性剂、清 洗成分、防腐剂、香料等。此外,对于冲水厕所的清扫用的湿层片, 在水解性层(水解纸)中浸渗有抑制水解的药液。

然而,由于现有技术的湿层片是以一个平片或者将二、三个平片重 叠起来的方式来使用的,所以这样的层片的体积小、并很薄。因此, 在用手压住层片擦拭清扫场所时,不能得到手保持层片的感觉,例如 手和层片之间易滑动、使用感觉不好。

此外,对于平坦的湿层片,其具有下述缺点,即不能充分从清扫场 所将污物擦拭掉。特别是在对具有凹凸部的地面等地方进行擦拭的场 合,很难将凹部的污物擦拭掉。

于是,本发明人在日本专利申请平8-257032号文献中提出了如 下的方案,将具有较高折皱率的层以及相对该层具有较低折皱率或无 折皱的层片局部地粘接,复原上述具有较高折皱率的层片的折皱,在 上述粘接部之间上述具有较高折皱率的层产生膨胀,从而制做出整体 体积较大的擦拭层片。

作为这些擦拭层片,其包括有下述的形式,为了手持时的体积感, 将多个层叠置粘接,形成较大的体积。此外作为将多个层局部粘接的 粘接方法,包括有采用粘接剂的方式,特别是,对于可在冲水厕所中 流动的湿层片,水解性层是通过水溶性粘接剂粘接的。

在上述的具有较高折皱率的层上带有膨胀的擦拭层片由于其具有 较大的体积而很容易用手握持,从而很容易进行擦拭操作,另外由于 在层表面由于上述膨胀而会产生折皱,从而还具有良好的污物擦拭效 果。

但是,仅仅通过在层片粘接部之间形成的膨胀部,不一定能够充分 地获得将具有很微小的凹凸部的擦拭面上的污物去除的效果。

另外,如图10所示,用于制造上述的具有较高折皱率的层的已有 的制造方法是这样进行的,在用纸浆纤维形成织物后,通过压辊17对 其进行加压,使其脱水,之后将上述卷纸筒绕在采用加热辊的干燥器 18的周围,并进行干燥。刮板19与该干燥器18的表面相接触,通过 卷绕辊21,按照小于干燥器18的传送速度的传送速度进行卷绕,在 此期间,通过上述刮板19,对层进行折皱加工。

但是,按照图10所示的制造方法,以湿式造纸法形成的层被干燥 器18完全进行干燥、或成为很小含水率地进行干燥。按照上述方式, 由于在进行干燥后与刮板19相接触,而形成折皱,所以这样进行了折 皱加工的层的强度很低,另外在折皱加工时会产生很多的纸粉。其原 因是:由于干燥后的层上作用有刮板19产生的外,这样纤维之间的 氢结合力降低。

因此,如果采用按照图10所示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具有较高折皱率 的层,形成上述的具有较大体积的擦拭层片,则会产生下述问题,即 其强度很低,在擦拭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破损。此外,在上述纸粉附着 于层表面的状态下,在擦拭过程中,该纸粉会落下。

在用粘接剂粘接纸或无纺布等的层的场合,必需进行在层表面涂敷 粘接剂的工序。在该粘接剂涂敷工序中,较容易均匀地将粘接剂涂敷 于层的表面中的规定面积的范围上。但是,对于通过涂敷于较大面积 的粘接剂对层进行粘接的擦拭片,粘接部的面积相对层面积的占有率 较大,其整体具有硬邦邦的感觉,而缺乏柔软感,手的保持感觉较差。 此外,当粘接部面积过大时,层表面的污物擦拭效果也较差。

因此,在通过粘接剂将层之间粘接的场合,最好按照一定间隔,以 规定的图案在层表面涂敷粘接剂,采用与粘接剂的涂敷图案相吻合的 压花器,对粘接剂的涂敷区域进行加压,形成与粘接剂的涂敷图案相 吻合的粘接部。对于按照一定间隔将层局部粘接而形成的层片,可使 整个层片具有柔软感。此外可降低粘接部区域的面积率,提高层片表 面的擦拭效果。

另外,本发明人在日本专利申请平8-257032号申请中提出,通 过局部的粘接部将具有不同折皱率的层相互粘接,由于浸渗药液时的 折皱复原造成的层片的延伸率不同,在粘接部之间层片产生膨胀,由 此形成具有较大尺寸的擦拭层片。另外在此场合,为了使层片表面产 生规则的膨胀,必需隔开规定间隔形成粘接上述层之间的粘接部。

但是,为了隔开规定间隔以规定的图案将粘接剂涂敷于层表面,必 需进行网板印刷法等特殊的工序。此外在此场合,必须使涂敷于层表 面的粘接剂的涂敷图案,与用于对层进行加压的压花辊中的压花对 位,从而造成作业设备的设定和调整的复杂化。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已有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 种擦拭层片,该擦拭层片的表面形状是为了提高相对细微凹凸面的擦 拭性能而设定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擦拭层片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可制 造具有优良的细微的凹凸面的擦拭性能的层片,另外可制造具有较高 强度的层片。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接层片及其制造方法,在多个 层片通过局部的粘接部粘接的层片中,粘接剂的涂敷图形呈单纯形 状,另外可形成按照一定间隔隔开的局部粘接部。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擦试层片的特征在于:1个或多个的第1层片和第2层片通 过多个粘接部局部地粘接,该第1层含有进行了折皱加工的吸水性纤 维,该第2片层相对上述第1层具有较低的折皱率或无折皱,在上述 第1层中形成有较大的折皱(图7(C)中的折皱B)以及进行折皱 加工时的折皱残留的小折皱(图7(C)中的小折皱d1),该较大的 折皱是由于因适量的水分,折皱复原而伸展,在粘接部之间产生膨胀 而形成的。

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上述粘接部按照规定间距成列形成,并 且上述粘接部的列按照规定宽度β间隔开的方式形成,在该列之间, 由于折皱复原而伸展,从而形成与上述粘接部的列方向的间距p相对 应的较大的折皱,形成于列之间的上述折皱在连接两列的粘接部的区 域(图6中③区域)其膨胀量较小、在连接两列的粘接部的中间的区 域(图6中④区域)其膨胀量较大。因此,在层表面形成因对应于上 述粘接部的间距的膨胀造成的凹凸的折皱B,并且在每个膨胀部分上 形成呈折皱状的小折皱d1。

在此场合,与连接粘接部的区域(图6中③)相比较,在连接两列 的粘接部的中间的区域(图6中④)中形成较多的残留有折皱的小折 皱d1。

对于该擦拭层片,其整体体积较大,用手很容易握持,另外在擦拭 作业中,不仅可借助与粘接部的间距相对应的较大的折皱B将污物去 除,而且可高效率地借助上述小折皱将微小的污物、或将具有微细凹 凸部的面上的污物去除。此外,由于在连接两列的粘接部中间的区域 (图1中④)中、折皱B的膨胀量较大,故其整体体积较大,另外由 于在上述区域④中具有较大的膨胀量,借助该具有较大膨胀度的折皱 B,可提高擦拭效果。

虽然在图6中,粘接部(短粘接部a)沿列方向按照一定间距p 并列设置,但是沿列方向的间距p在每个粘接部(短粘接部a)之间 也可是不同的,或者间距p也可沿列方向周期性变化。虽然此外在图1 中,粘接部并排所形成列沿Y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但是排列该粘接部 的列不必呈直线状,上述列也可呈曲线状或折线状延伸。

另外,第1层和第2层也可按照采用各一页的方式粘接,或第1层 为2个、第2层粘接于该两个第1层之间。

本发明中的层片为包含有作为吸水性纤维的天然纤维的纸,该天然 纤维为木材纸浆、木绵纤维、麻纤维、竹纤维等,该层或者为含有上 述天然纤维和人造丝等的化学纤维的纸,最好为按重量计为含有50% 以上的天然纸浆等吸水性纤维的纸。当然也可为无纺布。

层之间的粘接也可通过EVA系等热熔型粘接剂等来实现。当使用 热熔型粘接剂等、具有不溶水性能的粘接方式对层片进行粘接时,浸 渗于层中的清洗药液不会使上述粘接方式中的层之间的粘接剥离。该 清洗药液包括有水和酒精,在该水和酒精中包含有界面活性剂、清洗 成分或防腐剂、香料等。或也可以在以干的状态销售、在使用时,使 用者对其浸渗水或上述清洗药液。在作为干层片进行销售的场合,在 使其浸渗水等、第1层的折皱复原、从而产生膨胀后,通过热等对 擦拭片进行干燥。由于即使在经过干燥处理的干燥状态下仍保持折 皱,所以不会损失擦拭的体积感。或者,作为折皱未复原的干燥层片 进行销售,在使用者对其浸渍水或清洗药液时,折皱复原呈现出折皱。

还有,上述层为由天然纸浆等纤维和经过羧甲基化处理的纸浆、或 羧甲基纤维素等的具有水溶性或水膨润性的粘合剂形成的水解性层 (水解纸),在冲水厕所中流动的层片场合,通过羧甲基纤维素等水 溶性粘接剂将层之间粘接,从而形成上述粘接部。在此场合,层中所 包含的清洗药液采用在水中含有酒精、以及或锶等金属离子的溶液 等。该金属离子可抑制浸渗于层中的药液造成的层之间的剥离以及粘 接剂的溶解,在使用过程中,可保持层片的强度,在冲入冲水厕所中 后,水将清洗药液稀释,从而将层水解,并且使粘接剂剥离掉。

在上面技术方案中,第1层中的(折皱复原造成的延伸率/折皱率) 的比值最好在70~90%的范围内,其中以80~90%的范围为最佳。

此外,因折皱复原而造成伸长的第1层的拉伸强度与下述层的拉伸 强度的比值最好在40%以上,其中以在50%以上为最佳,该下述层是 指与第1层相同、并且不具有折皱的层。

上述的折皱率指用刮板进行折皱加工时的上游侧的层的传送速度 与下游侧的卷绕的层的卷绕速度的比值。另外,当以x表示层片的原 始长度、以Δx表示将层浸泡于溶液中、折皱复原而伸长后的层的长度 时,上述延伸率表示为{(Δx-x)/x}×100(%)。

按照本发明,由于(延伸率/折皱率)的比值设定在70~90%的范 围内,最好在80~90%的范围内,这样在第1层中的折皱复原时,在 层表面残留有折皱,其结果是,形成有由于粘接部之间的折皱复原而 造成的膨胀的凹凸部以及由于上述折皱造成的小折皱。

另外,由于不具有折皱的层以及折皱复原的层的拉伸强度的比值 (强度退化率)设定在45%以上,最好在55%以上,这样可形成具有 较高强度的擦拭层片。此外,该强度退化率的最大值在65%或70%左 右。

另外,在折皱因复原而产生伸展的状态下,第1层的日本织物单位 面积重量最好在20~100g/m2范围内。

此外,本发明的擦拭层片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括下述工 序:

第1干燥工序,在该工序中对含有吸水性纤维、并且通过湿式造纸 法形成的层片残留有水分地进行干燥;

折皱加工工序,在该工序中使刮板与卷绕有经过了第1干燥工序的 层片的辊相接触,以小于该辊的传送速度的传送速度将层送出,对含 有水分的层进行折皱加工;

第2干燥工序,在该工序中再次对进行折皱加工后的层进行干燥;

粘接工序,在该工序中将由上述工序形成的层作为第1层,将1张 以上的上述第1层与第2层局部地粘接,该第2层相对上述第1层具 有较低的折皱率或无折皱。

对粘接后的层片中的至少第1层施加溶液,在上述粘接工序中的粘 接部之间,在第1层中产生由于因折皱复原而造成的膨胀所产生的较 大的折皱;

制造处于残留有折皱加工时的小折皱的状态的擦拭层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最好按照下述方式设定第1干燥工序中的干燥 条件,该方式为:经过第1干燥工序而进行折皱加工的层中的吸水性 纤维的含水率按重量计在10~25%的范围内。

按照本发明的层片制造方法,在对纸等的层进行折皱加工时,刮板 不施加于完全干燥的层片上,在第1干燥工序中按照达到规定范围的 含水率(最好按重量计在10~25%的范围内)的方式进行干燥,在含 有水分的状态下进行折皱加工,之后通过第2干燥工序进行干燥。

通过对经过第1干燥工序的、具有规定含水率的层进行折皱加工, 这样可防止折皱加工后的层的强度的降低。即当对含有水分的层进行 折皱加工时,与对图10所示的干燥后的层进行折皱加工的场合相比 较,可抑制纤维之间的氢键的退化,可防止强度的降低,并且可防止 产生纸粉。为了防止上述强度降低以及产生纸粉,进行折皱加工时的 层的含水率(吸水性纤维的含水率)按重量计必须在10%以上。

此外,当进行折皱加工时的层的含水率过高时,即使在通过第2干 燥工序干燥后的层中含有溶液的情况下,折皱仍不能充分地产生因复 原而产生的伸展。其原因是,如果在进行折皱加工时,若含有较多的 水分,折皱加工后的层的纤维的氢键变牢固,折皱的复原受到抑制。 因此,进行折皱加工时的层片的含水率(吸水性纤维的含水率)按重 量计最好在25%以下。

由于进行折皱加工时的含水率按重量计在10~25%的范围内,这 样第1层的强度较高,另外产生充分的伸展率,可形成较大的体积, 此外可将伸展率/折皱率的比值设定在70~90%的范围内,可在膨胀 部分残留有小折皱。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擦拭层片,其是将多个层局部地粘接形成的,其特 征在于,在层的贴合面上呈带状涂敷粘接剂,沿上述粘接剂的带状的 涂敷区域按照一定间距对层片进行局部加压,在该加压区域通过上述 粘接剂将层之间固定,从而形成局部粘接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最好是上述加压区域的宽度大于粘接剂的呈带 状的涂敷区域的宽度。

比如,所粘接的多个层由进行折皱加工的1个或多个的第1层和第2 层构成,该第2层相对上述第1层具有较低的折皱率或无折皱,通过 上述第1层的折皱复原,在上述粘接部之间产生膨胀,其整体具有较 大的体积。当将该具有较大体积的层片用作擦拭层片时,具有良好的 手持触感,另外药液的浸渗率较高。

此外,在用作可冲入冲水厕所中的擦拭层片时,上述层片为含有水 溶性或水膨润性的粘合剂的水解性层片,并且粘接剂为水溶性粘接 剂。

在此场合,最好上述粘合剂和上述水溶性粘接剂由同系物质构成, 并且在上述层中浸渗有同时抑制上述粘合剂和水溶性粘接剂溶解的药 液。

本发明的擦拭层片是将多个层叠置、并局部粘接而形成的,其用作 具有较大体积的湿或干的擦拭层片。或用作除了擦拭层片以外的其它 用途的柔软的层片。上述层片为包含通过湿式造纸法等形成的纸或吸 水性纤维的无纺布。

对于该擦拭层片,粘接剂呈带状涂敷于层的贴合面上,但是实际的 粘接部或主粘接部或者具有最高粘接强度的粘接部可通过下述方式形 成,该方式为:沿粘接剂的带状的涂敷区域,按照一定间距局部地设 置加压区域。因此,可在层表面连续地涂敷粘接剂,可使粘接剂的涂 敷工序简化,另外可均匀地涂敷具有较高粘度的粘接剂。此外,由于 牢固地粘接着层之间的粘接部是按照一定间距形成的,所以粘接部的 面积率较低,可保持层片整体的柔软性,具有良好的用手握持进行擦 拭等动作时的触感。此外,由于粘接部的面积率较低,在层片表面中, 可确保用于擦拭污物的面较大。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例中,如图2(A)所示,沿制造过程中的层 片的流动方向(MD:设备方向)呈带状地形成有多列的粘接剂,粘 接部沿该带状的粘接剂涂敷区域形成列,并按等间距形成。此外,所 粘接的第1层为进行了折皱加工的纸,与其粘接的第2层为下述的纸, 该纸相对上述第1层具有较低的折皱率或无折皱。如果在粘接后使药 液浸渗于层中,第1层中的折皱复原而产生伸展,从而形成因与上述 粘接部的间距相对应的膨胀而造成的凹凸状折皱。

如果将该粘接层片用作擦拭层片,因其整体体积较大,很容易用手 持握,另外在擦拭作业中,由于上述凹凸状的折皱的作用,可有效地 将污物去除。

此外,如图2(B)所示,如果相对粘接剂的带状的涂敷区域, 加压区域的宽度较大,即使在粘接剂的涂敷区域与压花辊造成的加压 区域向X方向产生一定的位置偏差的情况下,粘接剂的涂敷区域仍可 确实进入加压区域内部,从而可按照设定方式确保粘接部的面积,可 防止层片整体的粘接强度的降低。

此外,上述层片也可为双层粘接形成的结构,或为按照下述方式形 成的3层结构,该方式为:具有2张较高折皱率的第1层,具有较低 的折皱率或无折皱的第2层粘接于这两张第1层之间。

本发明中的层为包含有作为吸水性纤维的天然纤维的纸,该天然纤 维为木材纸浆、木绵纤维、麻纤维、竹纤维等,该层还可为包含有上 述天然纤维和人造丝等的化学纤维的纸、或由这些纤维形成的无纺 布。

用于层之间粘接的粘接剂可采用EVA系等热熔型粘接剂。此外, 在用作湿擦拭层片时,在层中含有清洗药液。该清洗药液采用包含有 水和酒精,在该水和酒精中包含有界面活性剂、清洗成分或防腐剂、 香料等溶液。上述层片也可为下述的形式,即在干的状态下销售,在 使用时,使用者在其内浸渗水或上述的清洗药液。

此外,上述层为由天然纸浆等纤维和经过羧甲基化处理的纸浆或羧 甲基纤维素等的具有水溶性、或水膨润性的粘合剂形成的水解性层(水 解纸),在冲入冲水厕所中的层片场合,由羧甲基纤维素等水溶性粘 接剂将层之间粘接,从而形成上述粘接部。在此场合,上述层中所包 含的清洗药液采用在水中含有酒精、以及钙或锶等金属离子的溶液 等。该金属离子可抑制浸渗于层中的药液造成的层之间的剥离以及粘 接剂的溶解,在使用过程中,可保持层片的强度,在冲于冲水厕所中 后,水将清洗药液稀释,从而将层水解,并且可使粘接剂剥离掉。

按照本发明,由于对呈带状涂敷的水溶性粘接剂来说,其加压区域 是按照一定间距形成的,这样在加压区域的以外地方,水溶性粘接剂 造成的层之间的粘接力较小。或者在加压区域的以外地方,上述层基 本不粘接。因此,当药液通过大量的水稀释时,加压区域以外的部分 中的水溶性粘接剂的溶解会加速进行,从而可促进层的水解。

在使用上述水解性层的场合,上述层中所含有的具有水溶性或水膨 润性的粘合剂、与粘接层的水溶性粘接剂的组合可为任意的,但是作 为上述粘合剂和水溶性粘接剂最好采用同系的物质。如果作为粘合剂 和水溶性粘接剂采用同系的物质,在药液中所包含的相同的金属离子 的作用下,可同时抑制粘合剂和水溶性粘接剂的溶解。

上述粘合剂采用经过羧甲基化处理的纸浆、或羧甲基纤维素钠盐、 聚乙烯醇、藻酸钠、淀粉等,在此场合,水溶性粘接剂也采用相同的 成分。

在粘合剂与水溶性粘接剂为羧甲基化处理的纸浆与羧甲基纤维素 钠盐组合,或都为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的场合,在药液中含有选自 CaCl2、ZnSO4、MgSO4中的1种以上的金属离子。上述粘合剂和粘 接剂会产生上述金属离子和交联络合物,抑制层之间的粘接的剥离以 及层的剥离。此外,如果该层片被冲入在冲水厕所中时,水将上述金 属离子稀释,从而使层产生剥离。

在粘合剂和水溶性粘接剂为聚乙烯醇的场合,在药液中含有选自 Na2SO4、KCl、K2SO4中的1种以上的金属离子。上述粘合剂和水溶 性粘接剂会因为上述金属离子而产生盐析,从而使药液的溶解受到抑 制。于是,可提高层片的强度和粘接强度。另外在上述场合,当冲入 冲水厕所中时,上述金属离子通过水稀释,使层的粘接剥离,并且使 层产生水解。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擦拭层片的另一种制造方法,在该方法中多个 层局部地粘接,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述工序:

粘接剂涂敷工序,在该工序中在所送出层表面将粘接剂涂敷为沿送 出方向延伸的带状;

加压粘接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另一层与上述层中的粘接剂涂敷面叠 置,沿上述粘接剂的带状的涂敷区域,按照一定间隔对层进行局部地 加压,在该加压区域通过粘接剂将层之间固定,从而形成局部的粘接 部。

在上述粘接剂涂敷工序中,最好采用具有排出狭缝的涂敷器,在该 排出狭缝与层表面相接触的状态下,从该排出狭缝供给其粘度在200~ 20000(cps:centi poise)的粘接剂,将其涂敷于层表面上。

在上述粘接剂涂敷工序中,由于排出狭缝与层表面相接触,从而可 确实将具有较高粘度的粘接剂涂敷于层表面。此外由于具有较高粘度 的粘接剂呈带状地被涂敷,这样该粘接剂不会在层表面上扩散为所需 以上的区域,在每个粘接部处,可充分地确保层之间的粘接强度。

此外,最好在加压粘接工序中,采用下述的压花辊,该压花辊具有 宽度尺寸大于粘接剂的带状的涂敷区域的压花,通过该压花,空开一 定的间隔对粘接剂的呈带状的涂敷区域进行局部加压。

在该工序中,通过压花可确实对粘接剂的带状的涂敷区域进行加 压。

还有,在制造作为粘接层片的湿擦拭层片的场合,最好在加压粘接 工序后,设将所粘接的层折叠的折叠工序、以及在折叠的每一层中浸 渗药液的药液浸渗工序。

通过将药液浸渗于每一个层中,之后对其进行密封包装,则可确实 使药液浸渗于每一个层中。

图1为本发明擦拭层片的整体结构的斜视图;

图2(A)为对图1的局部进行放大,表示粘接部的形状以及由 其呈现的折皱状态的平面图,图2(B)为上述图2(A)的局部放 大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粘接层的制造设备的侧面图;

图4(A)、(B)、(C)依次表示本发明的擦拭层片的制造 工序的一部分,它们为图2(A)中的IV-IV线的剖面图;

图5为表示层片的叠层结构的其它结构实例的剖面图;

图6为对图1的局部进行放大,表示粘接粘接部的形状以及由其呈 现的较大的折皱状态的平面图;

图7(A)、(B)、(C)依次表示本发明的擦拭层片的一个 制造工序,它们为图6中的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8为层片的叠层结构的其它结构实例的剖面图;

图9为用于说明第1层的造纸工序的说明图;

图10为用于说明已有的造纸工序中的折皱加工的说明图。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为本发明擦拭层片的整体结构的斜视图。

该擦拭层片1用于厕所与厨房等室内的清扫、或臀部擦拭用、或者 毛巾把等,其为浸渗有清洗用的药液的非水解性的湿层片,在擦拭污 物后可冲入冲水厕所中的水解性湿层片,或在干燥状态下使用的干层 片。

上述擦拭层片1为通过在两个第1层S1之间夹装第2层S2而接合 形成的3层夹芯结构。第1层S1是对下述的纸坯进行具有高折皱率的 折皱加工形成的,该纸坯是由纸浆纤维等以弄湿的方式按照造纸法形 成的,上述第2层S2是按照对上述纸坯进行其折皱率小于上述第1层 S1的折皱加工或者不进行折皱加工的方式形成的。

上述3个层相互粘接的粘接部A是按照沿X方向空开一定间距、 而沿Y方向呈直线状的方式形成着。在上述粘接部A处,在位于上下 的第1层S1、S1与中间的第2层S2的之间的贴合面上带状地涂敷有 粘接剂2。该粘接剂2的带状涂敷区域在X方向(CD:横向)上具 有规定的宽度尺寸b,在层片的流动方向(MD)(Y方向)上呈直 线状延伸。

对沿Y方向延伸的粘接剂2的涂敷区域按照一定间距p施加压力。 在图2(A)、(B)中,标号3表示该加压区域。该加压区域3是 通过图4(A)所示的热压花5a进行加压、并以加热的方式形成的, 每个加压区域3同时相对X方向和Y方向以倾斜方式形成。

在粘接剂2的带状的涂敷区域中,在上述加压区域3中被加压并加 热的部分(具有剖面线的部分)为层之间进行粘接的短粘接部a。在 该短粘接部a中,第1层S1和第2层S2相互牢固地粘接着。此外, 在加压区域3以外的粘接剂2的涂敷区域(由符号c所表示的区域) 层之间相互不粘接,或即使在被相互粘接,与上述短粘接部a相比较, 其粘接强度很小。

如果对在上述粘接部A处被粘接的各层S1、S1、S2浸渗清洗药 液等液体,第1层S1的折皱加工的细微折皱沿Y方向膨胀并产生复原 伸展。此时,由于第1层S1和第2层S2在短粘接部a粘接得非常牢 固,这样在短粘接部a处,第2层S2中很难产生沿Y方向的伸长。与 此相对,由于在短粘接部a与短粘接部a之间所夹的区域c处层之间 未被粘接,或即使被粘接其粘接强度也很小,这样在该区域c中会产 生松弛。其结果是,在粘接部A和粘接部A之间所夹的区域,即由短 粘接部a所形成的列之间的区域L中,呈带状形成有连接两侧的短粘 接部a的凹部③,另外还呈现连接区域c的带状的凸部④。因此,在 由短粘接部a所形成的列之间所夹的L区域,按照基本与短粘接部a 的排列间距p保持一致的间距反复构成凹凸部,从而形成折皱B。

由于呈现该折皱B,图1所示的擦拭层片1的整体具有体积感。 另外,由于该折皱B,很容易通过手抓住该擦拭层片1,此外由于可 通过该折皱B,在擦拭层片1中形成凹凸部,这样可提高擦拭污物的 效果。

在构成水解性的湿层片的场合,第1层S1和第2层S2是这样形成 的,将天然纸浆(比如按重量计90%)与作为具有水膨润性的粘合剂 的经过羧甲基化处理的纸浆(按重量计10%)混合,通过湿式造纸法 形成。另外,作为将层之间粘接的粘接剂2,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盐 等的水溶性粘接剂。此外,在浸渗于擦拭层片1中的药液中包含有从 CaCl2,ZnSO4,MgSO4等中选择出的一种以上的金属离子。上述粘 合剂和水溶性粘接剂会产生上述金属离子和络合物。因此,可抑制上 述粘合剂和水溶性粘接剂的药液的溶解,可保持擦拭时的层片的强 度。如果其使用后冲入冲水厕所中,大量的水会将上述金属离子稀释, 使短粘接部a处的层之间的粘接剥离开,另外粘合剂产生膨润,纸浆 纤维分解剥离。

为了在短粘接部a之间使第1层S1保持适当的膨涨,最好将第2 层S2和第1层S1之间的折皱复原造成的伸长率差值形成在20~80% 的范围内,其中以30~60%的范围为最佳。

另外,如果第1层S1和第2层S2的日本织物单位面积重量过大, 则层片的柔软性降低,硬邦邦而难以将污物擦拭掉,另外在日本织物 单位面积重量过小的情况下,层片的强度变得较小,从而会产生在擦 拭动作过程中层片破损等问题。因此,最好第1和第2层中的相应日 本织物单位面积重量在20~100g/m2范围内。当采用这样的层时,在 由第1层和第2层构成的双层结构的层片中,该层片的总日本织物单 位面积重量在40~200g/m2范围内,在以于第2层S2的内外两个表 面上粘接有第1层S1的方式形成的3层结构的层片中,其总日本织物 单位面积重量在60~300g/m2范围内。

下面对作为上述粘接层片的一个实例的擦拭层片1的制造方法进 行描述。

图3为本发明的擦拭层片1的制造设备的侧视图,图4(A)、 (B)、(C)为制造工序的说明图,它们为与擦拭层片1有关的沿 图2(A)中的IV-IV线的剖面图。

如图3所示,由纸坯卷辊10b和10c供给具有较高折皱率的第1 层S1,由纸坯卷辊10a供给具有较低折皱率的或不具有折皱的第2层 S2。

在粘接剂涂敷工序I中,在第2层S2的内外两个表面,即与第1 层S1相贴合的表面涂敷粘接剂2。在该粘接剂涂敷工序I中,设置有 作为涂料器的两个涂敷器11a和11b。在该涂敷器11a和11b上开设 有多列其宽度在b左右的排出狭缝12a、12b,该排出狭缝12a和12b 与第2层S2的内外两个表面相接触。此外,上述排出狭缝12a、12b 的Y方向(MD)的间隙宽度在1~3mm的范围内。

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等粘接剂是从罐13处,通过齿轮等形成的定 量泵14分别供给每个涂敷器11a和11b。通过上述定量泵14,与沿 第2层S2中的Y方向(MD)的传送速度相吻合地定量地供给粘接 剂,粘接剂从每个涂敷器11a和11b的排出狭缝12a,12b涂敷于第2 层S2的内外两个表面上。

在这里采用具有较高粘度的粘接剂,该粘接剂的粘度在200cps (centi poise)~2000cps的范围内。该粘度的测定是采用芝浦系统 公司生产的B型粘度计,在20℃、6rpm的条件下进行的。由于上述 排出狭缝12a和12b与第2层S2的表面相接触,从而可将较高粘度的 粘接剂均匀地涂敷于第2层S2上。由于采用具有较高粘度的粘接剂, 从排出狭缝12a和12b施加于第2层S2上的粘接剂2基本与排出狭缝 12a、12b的开口宽度相一致,如图2(A),(B)所示,这样该 粘接剂以形成宽度b的方式,呈带状并且均匀地被涂敷。

当粘接剂的粘度未达到200cps时,粘接剂在第2层S2的表面上 扩散开,涂敷于第2层S2上的粘接剂2的扩散尺寸很容易大于宽度b。 此外,当粘度较低时,粘接剂很容易渗透于层内部,这样不仅宽度过 大,而且不能形成牢固粘接于层表面上所必需的粘接剂层。此外,当 粘接剂的粘度超过20000cps时,不能从涂敷器11a、11b均匀地将粘 接剂涂敷于层表面上。因此,最好粘接剂的粘度在200~20000cps的 范围内,其中以200~10000cps的范围为最佳。

按照上述方式,由于通过使涂敷器11a和11b与第2层S2相接触, 可均匀地涂敷具有较高粘度的粘接剂,这样对于形成后的粘接层片, 可提高短粘接部a的粘接强度,另外可使每个短粘接部a处的粘接强 度均一化。

再有,在图3所示的实例中,虽然涂敷器11a和11b与第2层S2 的两个表面相接触,但这些涂敷器也可与顶侧的第1层S1的贴合面以 及底侧的第2层S1的贴合面相接触。

还有,虽然上述的涂敷器是以一定的宽度、均匀地对具有较高的粘 度的粘接剂进行涂敷的最佳实施例,但是也可采用除上述涂敷器以外 的方式,比如凹印涂敷,或苯胺涂敷等方式。

在粘接剂2呈带状涂敷于第2层S2的内外两个表面上后,3个层 相互叠置,在加压粘接工序II中被加压粘接。

在加压粘接工序II中,设置有其表面光滑的加压辊4以及其表面 形成有压花5a的加热压花辊5,3片叠置的层由上述两个辊4和5夹 持,在辊的旋转作用下沿Y方向传送。上述压花辊5的表面中的压花 5a的形状为与图2(A)、(B)所示的加压区域3基本相同的形状 的凸部。

在通过上述热辊4和热压花辊5对第1层S1、S1与第2层S2进 行加热的同时,通过上述的压花5a将带状的粘接剂2的涂敷区域以空 开一定间隔的方式加压。其结果是,如图4(B)所示,粘接剂2的 涂敷区域与由压花5a造成的加压区域3之间的重叠部分被加热、并被 加压而牢固地被粘接从而形成短粘接部a。此外,在粘接剂的涂敷区 域中的压花5a未接触的区域,层之间不粘接,或即使是被粘接的情况 下其粘接强度也很小。

经过粘接工序II处理的层片被送向折叠工序III。在折叠工序III 中设置的折叠机15中粘接后的层片被切断为规定长度,并按照4折或 8折的方式进行折叠。

将经折叠的层片送向药液浸渗工序IV。在该药液浸渗工序IV中, 通过涂敷喷射器16对经过折叠加工的层片中的每一层施加药液。之 后,将施有药液的层片密封包装起来。由于在每一层中浸渗有药液, 这样在进行密封包装时,药液可确实渗透于折叠的层片中。上述药液 为由水与酒精、界面活性剂、防腐剂和除臭剂或芳香剂等混合成的清 洗药液,另外在水解性层片的场合,包含有金属离子等的抑制层S1和 S2的粘合剂以及涂敷于层S2上的粘接剂2水解的成分。

当按照图4(C)所示的方式粘接的层中浸渗有清洗药液时,第1 层S1的折皱加工的细微折皱沿Y方向膨胀。此时在短粘接部a处,由 于层S1和S2牢固地粘接着,这样在短粘接部a处层的伸长量受到抑 制,但是由于在由短粘接部a所夹持的区域c处,其粘接强度较小, 从而第1层S1的伸长量未被抑制。因此,在粘接部A与粘接部A之 间所夹持的L区域中,呈现出连接短粘接部a的凹部③以及连接区域c 的凸部④,从而形成折皱B。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面所示的情况,如图5所示,本发明也可为 具有双层结构的层片,其是这样形成的,将实施了低伸长率的折皱加 工、或未实施折皱加工的一个第2层S2,以及实施了高伸长率的折皱 加工的一个第1层S1进行叠置。

第2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图6~12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进行描述。

上述擦拭层片1为3层夹心结构,其是按照在两个第1层S1之间 设置第2层S2而形成的。第1层S1是在纸坯层上进行了具有较高折 皱率的折皱加工形成的,该纸坯层是由纸浆纤维以弄湿的方式造纸形 成的,第2层S2是以进行了具有低于上述第1层S1的折皱率的折皱 加工或未进行折皱加工方式而形成的。

上述粘接部A沿X方向隔开一定间距、沿Y方向(列方向)呈直 线状地被形成着。当该擦拭层片1中浸渗有清洗药液等从而层片1变 湿时,折皱加工所形成的微细的折皱复原,层片伸长,第1层S1,S1 所具有的延伸率高于第2层S2,另外由于第1层S1和第2层S2相互 局部地受到粘接部A的约束,在粘接部A和粘接部A之间的区域第1 层S1,S1会产生膨胀。由于该膨胀的作用,会形成与短粘接部a的 间距相对应的较大的折皱B。此外,在本发明中,如图7(C)所示, 在由于上述膨胀所造成的折皱B的部分,会另外局部地残留有折皱加 工时的小折皱d1。

图6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其以示意方式表示粘接部A的形状和 其所呈现的折皱的状态,图6中的X-Y坐标与图1所示的X-Y坐 标相对应。此外,图7(A)、(B)、(C)表示每一层之间的粘 接工序和层片的膨胀状态,它们相当于图6中的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1、图6和图7中的Y方向为造纸工序中的卷绕方向(MD: 设备方向),X方向表示横向(CD:横向),该X方向为折皱加工 的细微折皱d(参照图6)的延伸方向(折皱方向)。

如图7所示,在上述粘接部A中,较短的直线状的多个短粘接部a 沿Y方向、按照一定的间距p成列排列着,一个个的短粘接部a局部 地将2个第1层S1、以及1个第2层S2粘接。此外,在图中,符号 α表示沿列方向并列的、相邻的短粘接部a之间的间距。每个短粘接 部a按照同时相对上述间距p方向(Y方向)和折皱方向(X方向) 的双方倾斜一定度的方式形成。还有,符号β表示短粘接部a所形 成的列(Y列)之间的间距。

当每个层S1、S1、S2中浸渗有清洗药液时,折皱加工的细微的 折皱b沿Y方向膨胀进行复原。此时,由于第1层S1和第2层S2通 过短粘接部a的部分①粘接,这样由于该部分①的作用,第2层S2很 难产生沿Y方向的伸展。与此相对,在短粘接部a与短粘接部a之间 所夹的间距α的部分②中,第2层S2很容易沿Y方向伸展,由于该沿 Y方向的伸展(f),上述部分②产生松弛。其结果是,在粘接部A 和粘接部A之间所夹的区域,即短粘接部a所形成的列之间的区域L 中,在连接两列短粘接部a的区域③处因膨胀呈带状形成有凹部,此 外在连接两列短粘接部a的中间部分②的区域④处,因较大伸长造成 的膨胀而形成呈带状凸部。此时,由于在上述区域④处,沿Y方向的 伸展量较大,这样区域④处的凸状的膨胀量大于区域③处的凹状的膨 胀量。

因此,在短粘接部a所形成的列之间的所夹的L区域中,按照基 本与短粘接部a的排列间距p相等的间距反复形成凹凸部。在图7 (B)中,符号B表示上述短粘接部a之间的第1层S1的膨胀所造成 的较大的折皱B。此外,区域④处的凸状的折皱B的Y方向的宽度由 短粘接部a的上述间距α确定,凹部区域③中沿Y方向的宽度由短粘 接部a的Y方向的宽度γ确定。

此外,每个短粘接部a按照相对排列间距方向(Y方向)和折皱 的形成方向(X方向)呈一定角度倾斜的方式形成,另外,当观察沿 Y方向并列的每个短粘接部a时,在短粘接部a与短粘接部a之间具 有沿Y方向的重合量δ。因此,列之间的区域L的折皱d与相邻的列 之间的区域L1的折皱d必然由构成边界的倾斜的短粘接部a遮断,任 何一个折皱d均未跨过区域L与相邻的L1之间而保持连续。为了对此 进行说明,在图2中虚线b表示一个折皱,无论该虚线b画在哪个部 分,跨过区域L与L1而延伸的虚线b必然由短粘接部a断开。因此, 在区域L与区域L1中,相互独立地形成第1层S1中的凹凸部,即较 大的折皱B。由于折皱B在区域L与区域L1中单独地形成,这样可 增加每个折皱B的挺度,从而可提供难于剥离的强度。

由于可确实呈现出上述折皱B,这样图1所示的整个擦拭层片1 呈现体积感。此外,通过上述折皱B,很容易用手抓住擦拭层片,此 外由于可通过该折皱B在层片1中形成凹凸部,这样可提高擦拭污物 的效果。特别是,由于在区域④处,形成有较大的膨胀,这样在该较 大的膨胀的作用下,可提高擦拭污物的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的擦拭层片中,在通过药液使第1层S1湿润、折 皱d复原、从而形成上述的膨胀折皱B时,折皱的一部分残留在第1 层S1上,从而形成细微的小折皱d1。因此,如图7(C)所示,在 短粘接部a之间的第1层S1的折皱B的膨胀部分(凸部的区域④)中 可残留细微的小折皱d1。此外,也同样在第1层S1的凹凸折皱B的 凹部的区域③中形成该小折皱d1。由于该区域③的左右两侧受到短粘 接部a的限制,这样沿Y方向的伸展量较小,因此与区域④相比较, 在该区域③中残留有更多的小折皱d1。

当通过该擦拭层片1进行擦拭时,借助构成较大的膨胀的折皱B 有效地将地面等上的污物去除,此外借助细微的小折皱d1,可将细小 的污物或灰尘擦拭掉。此外,借助上述细微的小折皱d1,可获得下述 效果,该效果指将地面、瓷砖、或便器等表面中的细微的凹凸部内的 污物去除。因此,可有效地将污物去除。

下面对上述的擦拭层片1的制造方法进行描述。

图9表示制造高折皱的第1层S1的湿式造纸工序。

通过压辊11对卷筒纸(base)施加压力、使其脱水,之后进行第 1干燥工序,上述卷筒纸含有例如按重量计90%天然纸浆等的吸水性 纤维、按重量计10%的作为具有水膨润性的粘合剂的经过羧甲基化处 理过的纸浆并对其按照造纸法处理而形成的。

在第1干燥工序中设置第1干燥器18a。该干燥器18a为加热辊, 通过将上述卷筒纸卷绕于该第1干燥器18a上,这样便对该卷筒纸进 行干燥,直至残留有一定的水分状态。在从第1干燥器18a送出层的 位置设置有水分检测计15,根据该水分检测计15的检测值,对第1 干燥器的加热温度进行反馈控制。并且,通过第1干燥器18a所干燥 的层的含水率按照以重量计在10~25%的范围内的方式进行设定。在 由纸浆纤维和经过羧甲基化处理过的纸浆构成的层中,上述含水率指 相对于层整体的水分重量百分比。此外,在层由吸水性纤维和非吸水 性纤维构成的场合,其含水率最好相对吸水性纤维,按重量计在10~ 25%的范围内。

刮板19与第1干燥器18a的外面相接触。在第1干燥器18a的下 游设置有第2干燥器18b,第2干燥器18b的卷绕速度小于从第1干 燥器18a送出的层的速度。通过第1干燥器18a与第2干燥器18b的 传送速度之间的比值、以及刮板19的作用,对层施加折皱加工。第1 干燥器18a与第2干燥器18b之间的层的传送速度比值为折皱率。比 如,相对第1干燥器18a造成的层传送速度,第2干燥器18b造成的 卷绕速度为50%时,折皱率为50%。

经过折皱加工的层卷绕于第2干燥器18b上,该第2干燥器18b 也为加热辊,通过该第2干燥器18b的作用,将层完全干燥,或对其 干燥到含水率为几%。经过采用第2干燥器18b的第2干燥工序而干 燥后的第1层S1通过卷绕辊21被卷绕。

在图9所示的造纸工序中,通过第1干燥器18a,最好含水率成为 在重量计10%~25%的范围内地干燥至残留有一定的水分的状态。使 刮板19与该部分干燥后的层相接触,进行折皱加工。因此,由于折皱 加工造成的层强度的退化率较低,另外可抑制由于与刮板19相接触而 产生的纸粉。其原因是:在折皱加工时,由于在层中含有一定量的水 分,这样与在图10所示的已有实例这样的干燥状态下的折皱加工相比 较,纤维之间的氢键的退化率较低。由于氢键的退化率未增加,可防 止层强度降低,这样通过第1干燥器18a干燥的层的含水率按重量计 必须在10%以上(按重量计相对吸水性纤维为10%以上)。

另外,在干燥加工后,借助第2干燥器18b层被完全干燥或基本完 全的干燥。如果折皱加工时的层的含水率在规定值以下,则在被第2 干燥器18b干燥的层中施加药液而使其变湿时,上述折皱加工形成的 折皱复原,在层上较高比率产生沿Y方向(MD)的伸展。如果在含 水率很高的状态下进行折皱加工之后对层进行干燥,则此后由层变湿 时的折皱复原造成的层的延伸率很低。其原因是:当在含水率较高的 状态下进行折皱加工,之后进行干燥时,折皱加工后的层内的纤维的 氢键变牢固。因此,在干燥后,因复原形成的折皱延伸率若干增加, 如图1、6、7(C)所示,为了有效地形成第1层的伸展造成的折 皱B,形成较大尺寸的擦拭层片1,最好折皱加工时的含水率按重量 计小于25%。

另外如果折皱加工时的含水率按重量计小于25%,如图7(C) 所示,在第1层S1上产生膨胀时,该膨胀造成的较大的折皱B的表面 残留有折皱的小折皱d1。

基于上述原因,可防止折皱加工造成的强度降低,另外可增加干燥 后的层中的折皱的复原造成的延伸率,为了使伸展率/折皱率在70%以 上、最好在80%以上,最好第1干燥器12a的干燥条件层的吸水性纤 维的含水率,按重量计在10~25%的范围内。

接着,如图7(A)所示,在低折皱加工或未进行折皱加工的第2 层S2的内外表面涂敷粘接剂,将第1层S1、S1叠置于该第2层S2 的内外两个表面上。第2层S2与第1层S1相同,也是由纸浆纤维与 经过羧甲基化处理过的纸浆,按湿式造纸法形成的。但是,第2层S2 是未进行折皱加工层,或是与第1层S1相比较具有较低的折皱率的 层。

为了在短粘接部a之间使第1层S1保持适当的膨胀度,最好将由 第2层S2与第1层S1之间的折皱的复原造成的伸缩率的差值形成在 20~80%的范围内,其中以在30~60%的范围为最佳。当上述伸展 率的差值小于上述范围时,擦拭层片1的整体不能形成较大的体积, 此外当上述差值大于上述范围时,第1层S1的膨胀量过大,上述膨胀 造成的折皱B(凸部的区域④)的高度增加,折皱B的挺度变弱,很 容易压坏。

此外,当第1层S1和第2层S2的日本织物单位面积重量过大时, 层片的柔软性降低,硬邦邦从而很难将污物擦拭掉,另外,在上述日 本织物单位面积重量过小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层片强度降低,从而造 成在擦拭动作过程中层片破损等问题。因此,最好第1和第2层中的 各自的日本织物单位面积重量在20~100g/m2的范围内。当采用这样 的层片时,如果其为由第1层和第2层构成的双层结构的层片,层片 总日本织物单位面积重量在40~200g/m2的范围内,如果其为在第2 层S2的内外两个表面贴合第1层S1而形成的3层结构的层片,则总 日本织物单位面积重量在60~300g/m2的范围内,

在第2层S2的内外两个表面或第1层S1的内面上按照与图6所示 的贴合形状相同的图案涂敷粘接剂2、或按照以小于短粘接部a中沿X 方向的宽度,在Y方向呈带状延伸的方式涂敷粘接剂2。该粘接剂例 如可采用不溶于水的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系或EVA系的热熔型粘 接剂。此外,在层S1和S2为由纸浆纤维与经过羧甲基化处理过的纸 浆等构成的水解性层的场合,粘接剂采用水溶性羧甲基纤维素等。另 外,在涂敷粘接剂后,将第1层S1、S1叠置于第2层的内外两个表 面上,在对其进行加湿的同时,将其用加热板4和5夹紧。在加热板5 上设置有与短粘接部a的形状相符合的压花5a,通过该压花5a对层 进行加压、加热,第1层S1和第2层S2通过具有规定间距p的短粘 接部a相互粘接。图7(B)表示该粘接状态。

接着,将混合有水与酒精、界面活性剂、防腐剂和除臭剂或芳香剂 等的清洗药液(在为水解性层的场合,含有金属离子等的抑制水解的 成分)浸渗于擦拭层片1中。当该清洗药液浸渗时,折皱加工的细微 折皱b沿Y方向膨胀,如图6所示,在短粘接部a与短粘接部a之间 所夹的部分②处,第1层S1沿Y方向伸展,在沿Y方向排列的粘接 部A与粘接部A之间所夹的L区域中,在连接短粘接部a的部分①的 区域③,以及连接部分②的区域④处呈现膨胀造成的折皱B。

另外,在图9所示的第1层S1的造纸工序中,经过第1干燥器12a, 通过刮板13进行折皱加工时的层所含水分按重量计在10~25%的范 围内。因此,当经过折皱加工之后通过第2干燥器12a干燥的第1层 S1浸渗药液时,第1层S1的折皱不会全部伸展,部分折皱会不产生伸 展而被残留。即延伸率/折皱率在70~90%的范围内。

因此,如图7(C)所示,由于膨胀而造成的较大的折皱B的表 面形成有残留有折皱的小折皱d1。其原因是:原因在进行折皱加工时 含有一定程度的水分,这样在折皱加工后,折皱d部分地被氢键。当 擦拭层片1中浸渗有药液时,由于折皱d复原,第1层S1伸长,但不 是所有的折皱d伸长,其局部残留有小折皱d1。

按照上述方式形成的擦拭层片1可以浸渗有清洗药液的湿的状态 放入塑料容器等中。

此外,上述的擦拭层片1不必限于湿层片,其也可为干层片。在此 场合,在上述制造工序中,在将第1层S1和第2层S2粘接后,浸渗 上述清洗药液、或除菌或者杀菌水、或防霉剂等,在第1层S1中形成 由于膨胀造成的折皱B,然后可借助热风等对其进行干燥。按照上述 方式,即使在对擦拭层片1进行干燥后,上述折皱B仍保持膨胀,可 使层片具有大体积。

此外,如图9所示,将进行了具有较低的延伸率的折皱加工或未进 行折皱加工的第2层S2,以及进行了具有较高延伸率的折皱加工的第 1层S1各一层进行叠置,也可形成双层结构。

〖实施例〗

下面对在图9所示的湿式造纸工序中,制造第1层S1的最佳实施 例进行描述。

在本实施例与比较实例中,层的纸坯配合比是:按重量计纸浆 90%,作为具有水膨润性的粘合剂的、经过羧甲基化处理过的纸浆 10%,对其进行湿式造纸处理。卷筒纸的日本织物单位面积重量为 20g/m2,进行折皱加工后的日本织物单位面积重量为40g/m2。

第2干燥器12b的表面温度设定为110℃。第1干燥器12a的表 面温度按照使每个实施例与比较实例中的含水率保持有差别的方式进 行调整。第1干燥器12a的圆周速度为100m/分,第2干燥器12b的 圆周速度为50m/分,折皱率为50%。

(实施例)

如表1所示,在第1实施例中,按照下述方式对第1干燥器12a 的表面温度进行控制,该方式为:经过采用第1干燥器12a的第1干 燥工序后的层整体的含水率的测定值按重量计为10%。

在第2实施例中,按照下述方式对第1干燥器12a的表面温度进行 控制,该方式为:在经过第1干燥器后的层整体的含水率按重量计为 25%。

在第1实施例与第2实施例中,经过采用第2干燥器12b的第2 干燥工序的层的含水率的测定值按重量计为3%。

(比较实例)

在第1比较实例中,按照经过第1干燥工序后的层整体的含水率按 重量计为5%的方式,对第1干燥器12a的表面温度进行控制。

在第2比较实例中,按照经过第1干燥工序后的层整体的含水率按 重量计为35%的方式,对第1干燥器12a的表面温度进行控制。

在第1和第2比较实例中,经过采用第2干燥器12b的第2干燥工 序的层的含水率的测定值按重量计为3%。

(层片的评价)

将上述实施例和比较实例的层浸泡于液体中,测定因复原折皱的伸 展率(%)。此外,计算伸展率/折皱率的比值(×100%)。

作为强度退化率,制造在与上述实施例和比较实例相同的层中未进 行折皱加工的层,测定其MD方向的张拉强度,计算(经过折皱加工 的实施例和比较实例的层的张拉强度/未进行折皱加工的层的张拉强 度)的比值(×100%)。

该张拉强度指对宽度为25mm的试验片,通过万能拉力机按照 100mm/分的速度,沿MD方向进行张拉时的、断列时刻的张拉荷载。

                            表1   第1 实施例   第2 实施例     第1   比较实例    第2  比较实例 第1次干燥后的水分率   10%   25%     5%   35% 第2次干燥后的水分率   3%   3%     3%   3% 日本织物单位面积重量   40g/m2   40g/m2     40g/m2   40g/m2 折皱率   50%   50%     50%   50% 伸展率   45%   40%     48%   20% 伸展率/折皱率*100   90%   80%     96%   40% 强度退化度   55%   65%     35%   75% 备注 由于第1次 干燥后的水 分率低产生 大量的纸屑

〖评价结果〗

(实施例)

在第1实施例和第2实施例中,伸展率/折皱率分别为90%和80%。 因此,在浸渗药液时,由于折皱复原,层可能会完全伸展,另外一部 分折皱可能会残留下来而适当地形成小折皱d1

此外,强度退化率在55~65%的范围内,强度较高,当形成擦拭 层片1时,可获得足够的强度。

(比较实例)

在第1比较实例中,伸展率/折皱率为96%,在第2比较实例中, 伸展率/折皱率为40%。

在第1比较实例中,强度退化率为35%,在第2比较实例中强度 退化率为75%。

此外,第1比较实例中,在通过第1干燥器12a而进行折皱加工的 层中会产生大量的纸粉。

在第1比较实例中,由于通过第1干燥器12a干燥的层的含水率过 低,在通过与刮板13接触而进行折皱加工时,氢键变差,强度会大幅 度降低。此外,在第2比较实例中,由于在上述折皱加工的时刻,含 水率过高,折皱加工后的氢结合加强,其结果是,折皱复原所产生的 伸展率降低。

〖层片制造〗

上述实施例和比较实例中的层片分别采用2张第1层S1,按照分 别与上述实施例和比较实例相同的配合比,制造未进行折皱加工的第2 层S2,将水溶性羧甲基纤维素(CMS)作为粘接剂2使用,在图3 所示的制造工序中,制造与图1所示的相同的擦拭层片,浸渗化学液 体。

其结果是,对于采用第1实施例和第2实施例的层片,在短粘接部 a之间由于折皱复原造成的膨胀,形成折皱B,此外在折皱B中形成 折皱所残留的小折皱d1。另外,由于上述膨胀造成的折皱B,可制造 体积大的擦拭层片。

对于采用第1比较实例的层片,在经过了第1干燥器12a时含水 率降低,由于对具有较低含水率的层进行折皱加工,这样在浸渗药液 时,第1层S1的伸展率变高。因此,在短粘接部a之间可形成因第1 层膨胀而造成的折皱B,但是由于折皱伸展,从而确实不能产生小折 皱d1。此外,第1层S1的强度很低。

对于采用第2比较实例的层片,当浸渗药液时,由于第1层S1的 折皱因复原造成的伸展率较低,在短粘接部a之间第1层S1不充分伸 展,因此不能明显产生折皱B,不能形成体积大的擦拭层片。

根据表1的结果,擦拭层片形成一定体积,在短粘接部a之间形成 充分膨胀的折皱B,此外为了在膨胀部分中形成小折皱d1,最好伸展 率/折皱率在70~90%的范围内。还有,为了获得擦拭作业所必需的 层片强度,最好强度退化率在40~70%的范围内。

此外,折皱率的优选范围在25~70%的范围内。

按照上述方式采用本发明,在形成局部的粘接部时,由于粘接剂呈 带状涂敷,这样粘接剂的涂敷工序很简单。此外可均匀地涂敷粘接剂。

还有,由于将层之间固定的粘接部按照一定间隔形成,可确保层片 的整体柔软性。再有,也很容易形成用于形成图1和图2所示的凹凸 折皱的、粘接部的图形。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擦拭层片的制造方法,可制造能够呈现上述的 较大折皱和小折皱的层片,此外层片的强度也较高,可制造具有较高 擦拭强度的擦拭层片。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