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备热敏模版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热敏模版材料

申请号 CN01121899.1 申请日 2001-05-17 公开(公告)号 CN1221400C 公开(公告)日 2005-10-05
申请人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中村淳; 大岛健嗣;
摘要 当利用热头热穿孔热敏 模版 材料的热塑性 树脂 薄膜 时,在孔眼直径变为不低于孔眼目标直径65%时切断向热源供给 能量 。
权利要求

1.一种通过利用经供给能量被加热的热源热成形排列于热敏模版材料的 热塑性树脂薄膜中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的孔眼而制造模版的方法,其中改 进包括在孔眼面积变为不小于孔眼目标面积42%但不大于90%时切断向热源 供给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的孔眼目标 直径设定为不小于相应方向中扫描间距的45%但不大于80%。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孔眼目标面积设定为不小于主扫描方向 和次扫描方向中扫描间距乘积的20%但不大于50%。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孔眼直径变为不小于孔眼目标直径65 %时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中孔眼目标面积设定为不小于主扫描方向 和次扫描方向中扫描间距乘积的20%但不大于50%。
6.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中在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的孔眼目标 直径设定为不小于相应方向中扫描间距的45%但不大于80%。
7.一种用于制造模版的装置,包括通过供给能量被加热的热源,向热源 供给能量的热源控制设备,和通过热源对热敏模版材料的热塑性树脂薄膜进行 扫描以热成形排列于热塑性树脂薄膜中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的孔眼的扫 描设备,其中改进包括热源控制设备在孔眼面积变为不小于孔眼目标面积42 %但不大于90%时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
8.根据权利要求7的装置,其中热源控制设备设定在主扫描方向和次扫 描方向的孔眼目标直径不小于相应方向中扫描间距的45%但不大于80%。
9.根据权利要求7的装置,其中热源控制设备设定孔眼目标面积不小于 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中扫描间距乘积的20%但不大于50%。
10.根据权利要求7的装置,其中热源控制设备在孔眼直径变为不小于孔 眼目标直径65%时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装置,其中热源控制设备设定孔眼目标面积不小 于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中扫描间距乘积的20%但不大于50%。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装置,其中热源控制设备设定在主扫描方向和次 扫描方向的孔眼目标直径不小于相应方向中扫描间距的45%但不大于80%。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用于通过热头(thermal head)或其类似物对热敏模版(stencil) 材料的热塑性树脂薄膜进行热穿孔制备模版的方法和装置,并涉及热敏模版材料。 本发明更特别涉及对孔眼形状、印刷质量和模版制备速度的改进。

背景技术

制造热敏模版的方法大体分为如下两种,方法1:将热敏模版材料的树脂膜 一面与其上带有以含材料绘制的图象的一原型紧密接触,并将该薄膜通过在红 外线下成象曝光产生的热穿孔;方法2:通过用例如带有系列微型加热器器件的热 头的装置对热敏模版材料的树脂膜一面进行二维扫描,对热敏模版材料的树脂膜 进行成象穿孔。本说明书中将前一方法称为“模拟模版制造方法”,后一方法称为 “数字模版制造方法”。目前,数字模版制造方法比膜拟模版制造方法更流行,原 因在于前者在原型中不需要碳,同时容易进行成象处理。
当模版通过数字模版制造方法制造时,优选孔眼被象素离散,并且形状和穿 孔程度均匀,以使印刷图形的细线和/或边缘显示忠实于模型的边缘,印刷图形的 实体部分具有足够的密度,并且转移至各印刷片的油墨量可很好地控制以不造成 油墨转污(offset)(第一张印刷片表面上的油墨沾污重叠于第一张印刷片表面上的 第二张印刷片背面的现象)。
另一方面,为满足目前对更高图象质量的要求,已将例如400dpi或600dpi的 高精细或高分辨热头广泛用作热穿孔模版材料的热装置。这类高分辨热装置可提 供的最高温度通常比低分辨热装置的低。因此,为了用高分辨热装置按给定尺寸 穿孔模版材料,模版材料应比通过低分辨热装置穿孔时对穿孔更敏感。此外,由 于孔眼(象素)数随分辨率升高而增加,因此优选应缩短形成每个孔所需的时间, 换言之,每个孔眼应以更高的速度形成。因此,为满足这些要求已对树脂薄膜的 物理性能、热头的结构和控制热头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用于热敏模版材料的热塑性树脂薄膜产生收缩应并通过收缩穿孔。为改进 热敏模版材料的穿孔敏感性,已提出例如公开于日本未审专利公开4(1992)-125190 中的具有特定热收缩因子的热塑性树脂薄膜,或例如公开于日本未审专利公开 7(1995)-52573和7(1995)-68964中的具有特定热收缩因子和特定热收缩应力的热塑 性树脂薄膜。然而,在这些专利公开中,热收缩因子或热收缩应力是在当将薄膜加 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时测量热收缩因子或热收缩应力而限定的,此加热时间比实际 穿孔时加热薄膜的时间长得多。此外,该测量是静态的,并不反映实际穿孔。而且, 尽管已报道了通过例如TMA(热机械分析)在其中待加热的区域不低于数毫米(mm) 和温度变化为10℃/min左右的宏观和准静态条件下测量的热收缩因子或热收缩应 力,但是尚未报道在实际模版制造方法中在其中要通过热头或类似装置加热的区域 为数十微米(μm)和温度变化为1℃/μs左右的微观和动态条件下穿孔的行为。
此外,通常对模版制造方法中穿孔的讨论都不是基于穿孔期间的穿孔行为, 而是基于孔眼的最终状态。在这样的讨论中,一般旨在控制孔眼的最终尺寸和形状 而讨论树脂薄膜的物理性能、热头的结构和控制热头的方法,使用薄膜的TMA数 据仅说明对穿孔的敏感性。因此,涉及孔眼被象素离散和稳定孔眼形状的程度的薄 膜性能通常与薄膜穿孔敏感性和薄膜穿孔速度不匹配。换言之,当薄膜穿孔以致孔 眼充分离散且形状均匀时,该薄膜穿孔敏感性低并且穿孔耗时长。反之亦然。因此, 在实际设计模版制造系统时,要制备多种热塑性树脂薄膜,每种薄膜的穿孔敏感性 要通过反复实验或TMA测量确定,并从中选取一种最接近目标敏感性的薄膜。
有关热收缩因子和热收缩应力的通用数据不总是与针对例如孔眼离散性和形 状均匀性、穿孔敏感性和穿孔速度的实际设计模版制造系统时获得的薄膜评估值一 致。如上所述,这是因为TMA数据等是在宏观和半静态条件下获得的,而在实际 模版制造方法中实际穿孔是在微观和动态条件下进行的。此外,除穿孔敏感性外, 难以从TMA数据中获得代表穿孔速度、孔眼形状稳定性等的薄膜性能。即使对于 穿孔敏感性,也难以评估例如在TMA曲线中相互差别不大的薄膜样品之间的穿孔 敏感性差别,因为实际上不可能制备彼此一个或多个特定因子如TMA曲线不同而 其它因子保持相同的各种薄膜样品。因此,当要选取合适种类的树脂薄膜时,必须 用各种薄膜样品实际制造模版,这样增加了开发成本。
如上所述,在模版制造实验中作为特征值获得的信息仅为穿孔完成时有关孔 眼尺寸和形状的信息。因此,在无经验和常识下,非常难以知道为了获得所需的孔 形状或孔眼形式应如何基于实验结果改变树脂薄膜的物理性能,这样就难以进行新 产品开发和对产品性能进行改进。不令人满意的树脂薄膜性能设计会导致这样的情 况:尽管孔眼离散和形状基本均匀,但是穿孔敏感性和穿孔速度太差以致于在实际 条件下不能获得高分辨模版,或者尽管穿孔敏感性和穿孔速度令人满意,但是孔眼 不离散和形状不均匀。
因此,基于获得的常规实验数据,不可能开发通过对热敏模版材料的热塑性 树脂薄膜进行热穿孔制造模版的方法和装置,和其中孔眼形状均匀性、穿孔敏感 性和穿孔速度要求都满足的用于热敏模版材料的热塑性树脂薄膜。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观察和描述,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对热敏模版材料的 热塑性树脂薄膜进行热穿孔制造模版的方法和装置,和其中孔眼可离散且形状均 匀、并且穿孔敏感性和穿孔速度都高的用于热敏模版材料的热塑性树脂薄膜。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通过利用经供给能量被加热的热源热成形排 列于热敏模版材料的热塑性树脂薄膜中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的孔眼而制造模 版的方法,其中改进包括在孔眼直径变为不小于孔眼目标直径65%但不大于95% 时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
优选在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的孔眼目标直径设定为不小于相应方向中扫 描间距的45%但不大于80%。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过利用经供给能量被加热的热源热成形排 列于热敏模版材料的热塑性树脂薄膜中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的孔眼而制造模 版的方法,其中改进包括在孔眼面积变为不小于孔眼目标面积42%但不大于90% 时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
优选孔眼目标面积设定为不小于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中扫描间距乘积的 20%但不大于50%。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制造模版的装置,包括通过供给能量被 加热的热源,向热源供给能量的热源控制设备,和通过热源对热敏模版材料的热 塑性树脂薄膜进行扫描以热成形排列于热塑性树脂薄膜中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 向的孔眼的扫描设备,其中改进包括热源控制设备在孔眼直径变为不小于孔眼目 标直径65%但不大于95%时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
优选热源控制设备设定在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的孔眼目标直径不小于相 应方向中扫描间距的45%但不大于80%。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制造模版的装置,包括通过供给能量加 热的热源,向热源供给能量的热源控制设备,和通过热源对热敏模版材料的热塑 性树脂薄膜进行扫描以热成形排列于热塑性树脂薄膜中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 的孔眼的扫描设备,其中改进包括热源控制设备在孔眼面积变为不小于孔眼目标 面积42%但不大于90%时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
优选热源控制设备设定孔眼目标面积不小于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中扫描 间距乘积的20%但不大于50%。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热敏模版材料的热塑性树脂薄膜,其通 过经向热源供给能量而被加热的热源在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进行扫描并热形 成排列于热塑性树脂薄膜中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的孔眼,其中改进包括
热塑性树脂薄膜的可热收缩性能应使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后的孔眼直径增大 至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时的直径的105%-154%。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热敏模版材料的热塑性树脂薄膜,其通 过经向热源供给能量而被加热的热源在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进行扫描并热形 成排列于热塑性树脂薄膜中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的孔眼,其中改进包括
热塑性树脂薄膜的可热收缩性能应使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后的孔眼面积增大 至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时的面积的110%-237%。
参考图5,“孔眼直径”定义如下。即,在孔眼21中,孔眼21在给定方向的 直径为孔眼21的边缘23(由热穿孔产生的环形变厚部分)的内圆周(由在通过光 学显微镜获得的反射亮视场图象中边缘内斜面(将在下面描述)的暗区限定的边 界)在与给定方向平行的直线24上的正射投影的长度25。
“孔眼面积”为被边缘内圆周包围的部分22(图5)的面积。
发明人已发现了一种评估穿孔的新方法。这就是,我们观察到这样一种现 象:通过使用能够在显微镜视野中以高速度μs形成μm数量级的图象的系统,形成 很小的孔眼,且该孔眼在模版材料的热塑性树脂薄膜与热源如热头接触时随时间变 大。该结果在图6中给出。在图6中,纵座标表示孔眼直径,横坐标表示从向热源 供给能量起始的时间。从图6中,我们发现孔眼出现在下面四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将热塑性树脂薄膜通过热头的加热器元件(热源)加热,该加 热器元件的温度在其中心最高,接近边缘时降低。薄膜的温度在与加热器元件中心 接触的部分最高,随着离与该加热器元件中心接触的部分的距离增大,薄膜温度降 低。当薄膜温度超过薄膜开始收缩时的收缩起始温度时,产生收缩应力,该收缩应 力趋于缩短薄膜上任何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温度不低于收缩起始温度的区 域的任何点产生张力。张力的方向基本上垂直于(若热收缩是各向同性的,则刚好 垂直于)薄膜上的等温线。另一方面,当薄膜的温度足够低时,不产生收缩应力。 因此,薄膜的树脂从薄膜的最高温度点移开,好象向温度梯度下滑一样。
在第二阶段,在靠近薄膜的最高温度点产生初始小孔。
在第三阶段,初始小孔的外周被来自外面的张力向外拉动,如此孔眼增大(孔 眼通过收缩应力增长)。孔眼的外周被向外拉动,其在吸收树脂中所占的体积在其 路径上增大,由此形成边缘。
在第四阶段,加热器元件被切断能量,其温度降低。随着加热器元件温度降 低,与该加热器元件接触的薄膜温度也降低,当薄膜温度变为低于收缩起始温度 时,无张力作用于边缘上,孔眼的形状固定(穿孔结束)。以下将在本阶段测量的 孔眼的直径或面积称为孔眼在“最终状态”的直径或面积。
因此,我们已发现上述相矛盾的要求,即孔眼的离散性、孔眼形状稳定性、 模版材料的穿孔敏感性和高穿孔速度可通过设定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时的孔眼尺 寸与孔眼目标尺寸在特定比例范围内在由孔眼尺寸与能量时间曲线获得的各种参 数中高平地平衡。
换言之,依据孔眼直径,上述相矛盾的要求可通过在孔眼直径变为不小于孔 眼目标直径65%但不大于95%时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的方式高水平地平衡。当在 孔眼直径变为不低于孔眼目标直径65%之前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时,穿孔敏感性降 低并且不能以满意速度形成孔眼。另一方面,当在孔眼直径变为大于孔眼目标直径 95%之后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时,孔眼不能离散,同时孔眼形状变得不稳定。
此外,当将在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中的孔眼目标直径,即切断能量后在 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中预期孔眼变大至的直径,设定为不低于相应扫描方向中 扫描间距的45%但不超过80%时,通过所得模版转移的油墨量可以为这样的量, 即可以在实体部分避免油墨转污,同时确保必须的密度,并且细字符部分可具有足 够的宽度和密度。
依据孔眼面积,上述相矛盾的要求可通过在孔眼面积变为不小于孔眼目标面 积42%但不超过90%时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的方式高水平地平衡。当在孔眼面积 变为不低于孔眼目标面积42%之前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时,穿孔敏感性降低并且不 能以满意速度形成孔眼。另一方面,当在孔眼面积变为大于孔眼目标面积92%之后 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时,孔眼不能离散,同时孔眼形状变得不稳定。
此外,当孔眼的目标面积,即切断能量供给后预期孔眼变大至的面积,设定 为不低于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中扫描间距乘积的20%但不超过50%时,通过 所得模版转移的油墨量可以为这样的量,即可以在实体部分避免油墨转污,同时确 保必须的密度,并且细字符部分可具有足够的宽度和密度。
当用于模版材料的热塑性树脂薄膜的可热收缩性能为这样的程度,即切断向 热源供给能量后的孔眼直径增大至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时的直径的105%-154% 时,孔眼可离散,孔眼的形状可稳定,可确保优异的穿孔敏感性并可确保高穿孔 速度。
若在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后孔眼直径未增大至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时的直径 的105%,则穿孔敏感性降低并且不能以满意速度形成孔眼。另一方面,若在切断 向热源供给能量后孔眼直径增大至超过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时的直径的154%,则 尽管改进了穿孔敏感性并提高了穿孔速度,但孔眼的形状容易波动
当用于模版材料的热塑性树脂薄膜的可热收缩性能为这样的程度,即切断向 热源供给能量后的孔眼面积增大至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时的面积的110%-237% 时,孔眼可离散,孔眼的形状可稳定,可确保优良的穿孔敏感性并可确保高穿孔 速度。
若在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后孔眼面积未增大至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时的面积 的110%,则穿孔敏感性降低并且不能以满意速度形成孔眼。另一方面,若在切断 向热源供给能量后孔眼面积增大至超过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时的面积的237%,则 尽管改进了穿孔敏感性并提高了穿孔速度,但孔眼的形状容易波动。
孔眼的直径和面积值不是对层压于多孔支撑片材(由此形成热敏模版)上的 热塑性塑料薄膜测量的,而是对热塑性塑料薄膜本身测量的。这是因为很难在其 中热塑性塑料薄膜层压于多孔支撑片材上的状态下观察孔眼状态,并且很难测量 孔眼的直径和/或面积。然而,对热塑性塑料薄膜本身测量的孔眼状态(孔眼的直 径和/或面积)与对层压于多孔支撑片材上的热塑性塑料薄膜测量的孔眼状态具有 高相关性。图7和图8给出了这种相关性。在图7中,纵坐标表示当热敏模版材 料(层压在一起的热塑性塑料薄膜和多孔支撑片材)在各种条件下穿孔时在最终 状态下的孔眼直径,横坐标表示当与用于热敏模版材料相同的热塑性塑料薄膜本 身在相同条件下穿孔时在最终状态下的孔眼直径。图7中所示的图的相关系数为 0.913。在图8中,纵坐标表示当热敏模版材料(层压在一起的热塑性塑料薄膜和 多孔支撑片材)在各种条件下穿孔时在最终状态下的孔眼面积,横坐标表示当与 用于热敏模版材料相同的热塑性塑料薄膜本身在相同条件下穿孔时在最终状态下 的孔眼面积。图8中所示的图的相关系数为0.9319。因此可以理解,热塑性塑料 薄膜本身中的孔眼状态能够代表在包括与多孔支撑片材层压的热塑性塑料薄膜的 热敏模版材料中的孔眼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制备热敏模版材料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显示加热器元件的温度与施于加热器元件上的矩形脉冲之间的关系的 的示意图,
图3为显示加热器元件的温度与施于加热器元件上的间歇脉冲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4A为显示热头的一个重要部分的片断平面示意图,
图4B为沿图4A中Y-Y线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C为沿图4A中X-X线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显示一个孔眼的示意图,
图6为显示在孔眼成形期间孔眼直径变化的示意图,
图7为显示对热塑性塑料薄膜本身测量的孔眼直径与对层压于多孔支撑片材 上的热塑性塑料薄膜测量的孔眼直径的相关性的示意图,和
图8为显示对热塑性塑料薄膜本身测量的孔眼面积与对层压于多孔支撑片材 上的热塑性塑料薄膜测量的孔眼面积的相关性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模版制造装置8包括具有一系列多个 加热器元件5(在图1中只能看到一个)的热头4和一个压板辊3。当压板辊3通 过电动机(未示出)驱动时热敏模版材料1沿箭头A方向输送,并在压板辊3与 热头4之间通过,其中模版材料1的热塑性塑料薄膜1a一侧面向热头4。这样, 热头4的加热器元件5对模版材料1的热塑性塑料薄膜1a进行挤压,并且热塑性 薄膜被由热头驱动电路6供能的加热器元件5穿孔。由热头驱动电路6给加热器 元件供给的能量由控制器7控制。为提高穿孔速度,将加热器元件5分成多, 热头驱动电路6一块一块地驱动加热器元件5。
在该模版制造装置8中,将动力(电压)以连续矩形波形式向加热器元件5 输送(如图2所示),以穿开对应于一个象素的孔眼。对输送的动力随时间积分即 为供给的能量。当正在供给能量时,加热器元件5的表面温度升高,当切断动力 输送时,加热器元件5的表面温度降低。图2为由红外辐射温度计测量的加热器 元件5表面温度在其中心处变化的一个例子。当加热器元件5按如图2所示的模 式加热时,模版材料的热塑性树脂薄膜部分通过热收缩穿孔。可对加热器元件5 输送间断波形式的动力,如图3所示。在加热器元件5由间断波形式的动力供能 的情况中,认为最后一个脉冲终止的时间为切断向加热器元件5供给能量的时间。 向加热器元件5供能的动力波形式不必限于具有恒定动力的矩形波,但可为例如 模拟波形式。
如图4A至4C所示,热头4为本特定实施方案中的全釉薄膜型热头的标准结 构,虽然并不需要限制到这样的结构。例如,可使用部分釉薄膜型热头或厚膜型热 头。在图4A至4C中,热头4包括按下顺序在金属热辐射器(未示)上形成的绝 缘基材11(例如陶瓷基材)和釉层12。此外,多个电阻器条13(各自在箭头Y所 示的次扫描方向延伸)设置于釉层12上,该釉层12排列于箭头X所示的主扫描方 向,相互被隔离带16电隔离。此外,将通用电极15a和不连续电极15b相互相对 设置于每一个电阻器条13上,并在次扫描方向相互隔开。当在通用电极15a与不 连续电极15b之间施加电压时,电流流过通用电极15a与不连续电极15b之间的电 阻器条13,该电阻器条13产生热。换言之,在通用电极15a与不连续电极15b 之间的电阻器条13部分形成加热器元件5。将热头4的表面用保护层17覆盖,并 使加热器元件5(电阻器条13)与模版材料1的热塑性塑料薄膜1a接触,其中保 护层17插入其间。通过移动热头4由加热器元件5对模版材料进行二维扫描,相 对于处于次扫描方向的模版材料1,热头4具有在主扫描方向中延伸排列的加热器 元件。
优选模版材料1的热塑性树脂薄膜1a的可热收缩性能应使切断向加热器元件 5供给能量后的孔眼直径增大至切断向加热器元件5供给能量时的孔眼直径的105 %-154%,优选109%-140%,更优选112%-133%。依据孔眼面积,优选模版 材料1的热塑性树脂薄膜1a的可热收缩性能应使切断向加热器元件5供给能量后 的孔眼面积增大至切断向加热器元件5供给能量时的孔眼面积的110%-237%,优 选119%-196%,更优选125%-177%。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孔眼可离散,孔眼 的形状可稳定,可改进穿孔敏感性并可提高穿孔速度。
优选在孔眼直径变为不小于孔眼目标直径65%但不超过95%,优选不小于72 %但不超过92%,更优选不小于75%但不超过90%时切断向加热器元件5供给能 量。依据孔眼面积,优选在孔眼面积变为不小于孔眼目标面积42%但不超过90%, 优选不小于49%但不超过85%,更优选不小于56%但不超过81%时切断向加热器 元件5供给能量。控制器7控制热头驱动电路6,如此按上述方式切断向加热器元 件5供给能量。
对于模版材料1的热塑性树脂薄膜1a,可使用聚酯系树脂如聚对苯二甲酸乙 二醇酯,聚烯系树脂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卤化聚合物如聚偏二氯乙 烯、聚偏二氟乙烯等,乙烯基聚合物如聚乙烯醇,和聚酰胺系树脂。其中,特别优 选聚酯系树脂。
“聚酯系树脂”包括通过芳族二羧酸、脂族二羧酸、或脂环族二羧酸与二醇 或羟基羧酸缩聚获得的所有聚合物。
对于酸组分,可使用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2,6-二羧酸、己二酸、癸二 酸、丁二酸、1,4-环己烷二羧酸等。可以使用这些羧酸中的一种或多种。此外,可 共聚一部分羟基苯甲酸的含酸。
对于二醇组分,优选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1,4-环己二甲醇等。可 以使用这些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此外,可以使用乳酸和羟基羧酸的各种混合物。
对于用于聚酯薄膜的聚酯,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乙 二醇酯与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 二醇酯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共混物,聚2,6-萘二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 己二醇酯,对苯二甲酸己二醇酯与1,-4环己烷二亚甲基、L-乳酸、D-乳酸等的共聚 物。
优选热塑性树脂薄膜1a是双轴取向的。该双轴取向热塑性树脂薄膜可通过包 括吹胀双轴同时取向法、拉幅机双轴同时取向法和拉幅机双轴顺序取向法的任一方 法取向。
例如,双轴取向热塑性树脂薄膜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通过T-模头挤出法将 聚合物挤出到流延转鼓上制备未取向薄膜,通过一系列加热辊将该未取向薄膜在纵 向取向,并将该纵向取向的薄膜在拉幅机或类似机械上按需要上进行横向取向。对 于双轴顺序取向,通常将薄膜首先在纵向取向,然后在横向取向。然而,也可将薄 膜首先在横向取向,然后在纵向取向。未取向薄膜的厚度可通过调节盖(cap)的 滑动宽度、排出的聚合物量和流延转鼓的旋转速度控制。未取向薄膜可通过调节加 热辊的旋转速度和/或拉幅机的设定宽度按所需拉伸比取向。尽管不必对某一方向进 行限制,但拉伸比在纵向和横向优选都为1.5x至8x,更优选3x至8x。取向温 度优选处于聚酯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冷结晶温度(Tc)之间。
尽管取决于模版材料所需的敏感性,但热塑性树脂薄膜的厚度通常为0.1至10 μm,优选0.1至5μm,更优选0.1至3μm。当热塑性树脂薄膜厚度大于10μm时, 薄膜会变得难以穿孔,当热塑性树脂薄膜厚度小于0.1μm时,某些时候不能使薄 膜的成型稳定。
热塑性树脂薄膜1a优选在150至240℃,更优选160至230℃范围内具有一 个或多个熔点。当熔点高于240℃时,不能获得高穿孔敏感性,另一方面当熔点低 于150℃时,薄膜的热尺寸稳定性降低,并且在模版制造期间或模版贮存期间薄膜 卷曲,因此印刷图像质量变得不令人满意。
通过对其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为该热塑性树脂薄膜提供足够的滑移性能, 以改进在制造薄膜期间薄膜的卷取步骤、在模版制造期间的涂布步骤、层压步骤和 印刷步骤的可操作性。无机颗粒如粘土、母、二氧化、碳酸高岭土、滑石、 湿或干二氧化、氧化、氧化锆等的颗粒,以及有机颗粒如包括丙烯酸、苯乙烯 等作为组分的那些,可用于使树脂薄膜表面变粗糙。颗粒量优选为0.05至10重量 份,更优选0.1至3重量份,按100重量份树脂计。平均颗粒尺寸优选为0.01至3μm, 更优选0.1至2μm。可使用种类不同和平均颗粒尺寸不同的多种颗粒。
若必要,可在该热塑性树脂薄膜中加入阻燃剂、热稳定剂、抗氧剂、紫外线 吸收剂、抗静电剂、颜料、染料、有机润滑剂脂肪酸酯和石蜡、消泡剂如聚硅氧 烷,等等。
对于多孔支撑片材,可使用任一已知的多孔支撑片材,只要其可渗透印刷油 墨即可。例如可使用绢纸或由合成纤维(作为主要组分)与天然纤维共混制备的纸、 由合成纤维制造的纸、非织造织物、织造织物、筛网薄纱等。对于天然纤维,通常 可使用尼拉麻、楮(kozo)、三桠(mitsumata)、纸浆等,对于合成纤维,通常 可使用聚酯、维尼纶、尼龙、人造丝等。
热塑性树脂薄膜和多孔支撑片材可按任何方式层压,只要它们通常不相互分 离且层压状态不妨碍形成孔眼或油墨通过模版即可。通常将热塑性树脂薄膜和多孔 支撑片材用粘合剂粘结在一起。然而,当支撑片材为合成树脂片材时,薄膜和支撑 片材可热熔接。对于粘合剂,通常可使用乙酸乙烯酯系粘合剂、丙烯酸系粘合剂、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粘合剂、聚酯系粘合剂、聚酯系粘合剂等。还可使用 紫外线固化粘合剂如光聚引发剂与聚酯系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系丙烯酸酯、环氧 系丙烯酸酯或多元醇系丙烯酸酯的组合物。其中,尤其优选含有氨基甲酸酯系丙烯 酸酯作为主要组分的粘合剂。考虑到印刷的清晰度,优选将热塑性树脂薄膜与多孔 支撑片材通过热熔接而不使用粘合剂粘结在一起。对于热熔接,通常使用热压制粘 结法,其中将薄膜和支撑片材在高温下相互相对压制。热压制粘结可以任何方式进 行。然而,考虑到加工容易性,优选使用加热辊。可通过将热塑性聚合物的非织造 织物多孔支撑片材在热塑性树脂薄膜制造期间与其热熔接,并对热该塑性树脂薄膜 和支撑片材取向,制备模版材料。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树脂薄膜被支撑片材增强并 防止破裂,这样稳定树脂薄膜形成。
优选在热塑性树脂薄膜表面上设置脱模层以防止在穿孔时粘附。脱模层可通 过按任何方式涂布脱模剂形成。然而,优选将脱模剂用辊涂器、凹版印刷涂布器、 逆向辊涂器、刮涂器或类似涂布器涂布。
对于脱模剂,可使用已知的脱模剂如包括硅油、硅氧烷系树脂、氟系树脂、 表面活性剂的那些脱模剂。可将各种添加剂加入脱模剂中,所述添加剂包括抗静电 剂、耐热剂、抗氧剂、有机颗粒、无机颗粒、颜料等。此外,为改进在水中的分散 性,可在脱模剂涂布溶液中加入各种添加剂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防腐剂、消泡 剂。考虑到热头的运转和/或热头污染,脱模层的厚度优选为0.01μm至0.4μm,更 优选0.05μm至0.4μm。
为证明本发明的效果,如下进行实验(本发明的实施方案1至5及对比例1 和2)。
在实验中,将各热塑性树脂薄膜本身穿孔并评估孔眼的形状。此外,将同样 的薄膜与支撑片材粘结形成热敏模版材料并通过对该模版材料穿孔制备模版。然后 评估模版中的孔眼形状并评估通过模版获得的印迹。将各热塑性树脂薄膜本身在下 表1给出的条件下,在除了不设置压板辊3之外与图1所示相同的模版制造装置中 通过将热头的加热器元件一侧面对薄膜挤压穿孔。实验在室温下进行。
具体地,将热塑性树脂薄膜本身按如下方式穿孔,并按如下方式评估孔眼形 状。
将很少量的硅油涂于热头的加热器元件表面上,并使热塑性树脂薄膜借助该 硅油与加热器元件表面粘附。为在薄膜与加热器元件之间形成尽可能薄的硅油层, 将薄膜面对该元件挤压,使用擦洗签使薄膜与这些元件更紧密接触。然后将该系统 置于光学显微镜下,将一高速摄像机借助图像增强器设置于显微镜筒(barrel)中。对 于高速摄像机,采用Ectapro HS运动分析仪4540(由Kodak制造),设定速率40,500 /秒(帧速率≈24.7μs)。对于图像增强器,使用高亮度高速栅②单元C6598-40(购 自HAMAMATSU PHOTONIXCS Co.),其中曝光时间设定为10μs。将热头驱动 系统设定为仅对加热器元件提供一个脉冲。设定该高速摄像机与开始向加热器元件 输送脉冲同步开始摄像。将光学显微镜按这样的方式设置:通过显微镜观察反射亮 视场图像,并选取物镜与筒镜片的组合以使对应于热头的一个加热器元件的孔眼整 体图像尽可能大的摄取。因此,对于不同分辨率的热头,采用物镜与筒镜片的不同 组合。
当将脉冲在上述条件下施加于热头的加热器元件上时,摄像机与开始向加热 器元件提供脉冲同步开始摄像。然后,通过个人计算机以图像抓取方式接收相应帧 的静止图像。通过使用图像分析软件,基于校准刻度获得在主扫描方向的孔眼直 径、在次扫描方向的孔眼直径、在其中直径最大的方向中的直径。对于图像分析软 件,使用图像分析软件包MacSCOPE(Mitsuya Commercial Company)。
参考图5,“孔眼直径”定义如下。即,在孔眼21中,孔眼21在给定方向的 直径为孔眼21的边缘23(由热穿孔产生的环形变厚部分)的内圆周(由在通过光 学显微镜获得的反射亮视场图像中边缘内斜面的暗区限定的边界)在与给定方向平 行的直线24上的正射投影的长度25。
孔眼面积由接收的图像通过使用上述图像分析软件基于上述刻度获得。“孔 眼面积”为被边缘内圆周包围的部分的面积,此面积通过切掉边缘增厚部分、进行 二进制编码然后通过图像分析测定该部分的面积的方式获得。
实施方案1
将20重量份其中含有2wt%平均颗粒尺寸1.0μm的二氧化硅的聚对苯二甲酸 乙二醇酯、80重量份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聚物(共聚入 17.5mol%间苯二甲酸)和0.1重量份蜡酸肉豆蔻基熔化、捏合并用双轴挤出机挤 出,然后切割为共聚酯树脂原料(共聚入14mol%间苯二甲酸;粘度η=0.60[Pa·s], Tm=225℃)。将该原料用旋转干燥器在真空下在175℃下干燥3小时。将该原料 用具有螺杆直径40mm和保持在270℃下的T-模头盖的挤出机挤出,并流延至直 径300mm的冷却转鼓上,由此获得厚度13μm的未取向片材。然后将该未取向片 材通过一组加热辊在90℃下在纵向取向至3.5倍,然后将该纵向取向的片材通过拉 幅机横向拉伸机在95℃下在横向进一步取向至3.5倍。将该片材进一步在拉幅机中 在120℃下热处理10秒钟,由此制备厚度1.0μm的双轴取向薄膜。
将该薄膜本身在下表1中给出的条件下穿孔。
此外,将相同的薄膜与纸通过在其间涂布0.5g/m2的聚乙酸乙烯酯树脂层压, 所述纸由平均纤维直径4μm的聚酯纤维(40wt%)和平均纤维直径15μm的马尼 拉麻纤维(60wt%)掺混制备。该纸重10g/m2、厚35μm。然后将硅氧烷脱模剂 以0.1g/m2的量涂于薄膜表面,由此获得热敏模版材料。
此外,通过使用如此获得的模版材料,在下表1给出的条件下制备模版并用 该模版进行印刷。
实施方案2
将10重量份其中含有2wt%平均颗粒尺寸1.5μm的二氧化硅的聚对苯二甲酸 乙二醇酯、90重量份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间苯二甲酸乙二酯共聚物(共聚入22.3 mol%间苯二甲酸)和0.1重量份蜡酸肉豆蔻基熔化、捏合并用双轴挤出机挤出, 然后切割为共聚酯树脂原料(共聚入20mol%间苯二甲酸;粘度η=0.60[Pa·s],Tm =220℃)。将该原料用旋转干燥器在真空下在175℃下干燥3小时。将该原料用 具有螺杆直径40mm和保持在270℃下的T-模头盖的挤出机挤出,并流延至直径 300mm的冷却转鼓上,由此获得厚度18μm的未取向片材。然后将该未取向片材 通过一组加热辊在85℃下在纵向取向至3.5倍,然后将该纵向取向的片材通过拉幅 机横向拉伸机在90℃下在横向进一步取向至3.5倍。将该片材进一步在拉幅机中在 100℃下热处理10秒钟,由此制备厚度1.5μm的双轴取向薄膜。
将该薄膜本身在下表1中给出的条件下穿孔。
此外,将相同的薄膜与纸通过在其间涂布0.5g/m2的聚乙酸乙烯酯树脂层压, 所述纸由平均纤维直径4μm的聚酯纤维(40wt%)和平均纤维直径15μm的马尼 拉麻纤维(60wt%)掺混制备。该纸重10g/m2、厚35μm。然后将硅氧烷脱模剂 以0.1g/m2的量涂于薄膜表面,由此获得热敏模版材料。
此外,通过使用如此获得的模版材料,在下表1给出的条件下制备模版并用 该模版进行印刷。
实施方案3
将100重量份其中含25mol%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元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 醇酯共聚物(其中含有0.4wt%平均颗粒尺寸1.5μm的二氧化硅)和0.1重量份蜡 酸肉豆蔻基熔化、捏合并用双轴挤出机挤出,然后切割为共聚酯树脂原料(粘度η =0.62[Pa·s],Tm=197℃)。将该原料用旋转干燥器在真空下在150℃下干燥5小 时。将该原料用具有螺杆直径40mm和保持在260℃下的T-模头盖的挤出机挤出, 并流延至直径300mm的冷却转鼓上,由此获得厚度18μm的未取向片材。然后将 该未取向片材通过一组加热辊在85℃下在纵向取向至3.2倍,然后将该纵向取向的 片材通过拉幅机横向拉伸机在90℃下在横向进一步取向至3.2倍。将该片材进一步 在拉幅机中在100℃下热处理10秒钟,由此制备厚度1.7μm的双轴取向薄膜。
将该薄膜本身在下表1中给出的条件下穿孔。
此外,将相同的薄膜与纸通过在其间涂布0.5g/m2的聚乙酸乙烯酯树脂层压, 所述纸由平均纤维直径4μm的聚酯纤维(40wt%)和平均纤维直径15μm的马尼 拉麻纤维(60wt%)掺混制备。该纸重10g/m2、厚35μm。然后将硅氧烷脱模剂 以0.1g/m2的量涂于薄膜表面,由此获得热敏模版材料。
此外,通过使用如此获得的模版材料,在下表1给出的条件下制备模版并用 该模版进行印刷。
实施方案4
使用与实施方案3中所用的那些相同的薄膜和热敏模版材料。
将该薄膜本身在下表1中给出的条件下穿孔。此外,通过使用该模版材料, 在下表1给出的条件下制备模版并用该模版进行印刷。
实施方案5
将80重量份L-乳酸和20重量份羟基己酸加入反应器中,并将该混合物在145 ℃、6000Pa下搅拌4小时,将水从混合物中蒸出。然后加入0.05重量份并将所 得混合物进一步搅拌3小时,由此获得低聚物。接着在该低聚物中加入0.2重量份 锡和200重量份二苯基醚,并将所得混合物在148℃、4400Pa下进行恒沸脱水,然 后保持反应30小时,同时通过水分离器分离蒸馏出的水和溶剂,仅将溶剂送回反 应器中,由此获得L-乳酸聚合物溶液。然后将该溶液冷却至40℃并过滤出沉积物。 再将该沉积物用正己烷洗涤并在真空下干燥。在获得的粉末中加入15Kg 0.5N盐酸 和15Kg乙醇,搅拌后过滤分离并干燥,由此获得L-乳酸聚合物。
将100重量份如此获得的L-乳酸聚合物与0.5重量份平均颗粒尺寸1.5μm的 碳酸钙混合,并将所得混合物通过反向双轴挤出机在200℃下挤出和造粒。将获得 的粒料在50℃下在真空下处理,结晶和干燥。然后将该粒料熔化并用螺杆直径40 mm的挤出机在200℃下挤出,并流延至直径300mm的冷却转鼓上,由此获得厚 度20μm的未取向片材。然后将该未取向片材通过一组加热辊在65℃下在纵向取 向至3.5倍,然后将该纵向取向的片材通过拉幅机横向拉伸机在70℃下在横向进一 步取向至3.5倍。将该片材进一步在拉幅机中在100℃下热处理10秒钟,由此制备 厚度1.6μm的双轴取向薄膜。
将该薄膜本身在下表1中给出的条件下穿孔。
此外,将相同的薄膜与纸通过在其间涂布0.5g/m2的聚乙酸乙烯酯树脂层压, 所述纸由平均纤维直径4μm的聚酯纤维(40wt%)和平均纤维直径15μm的马尼 拉麻纤维(60wt%)掺混制备。该纸重10g/m2、厚35μm。然后将硅氧烷脱模剂 以0.1g/m2的量涂于薄膜表面,由此获得热敏模版材料。
此外,通过使用如此获得的模版材料,在下表1给出的条件下制备模版并用 该模版进行印刷。
比较例1
使用3.3μm厚的聚丙烯薄膜(Toray;TorayfanBO 2300)。
将该薄膜本身在下表1中给出的条件下穿孔。
此外,通过使用该薄膜,按与实施方案1相同的方式制备模版材料。然后通 过使用如此获得的模版材料,在下表1给出的条件下制备模版并用该模版进行印 刷。
比较例2
将与实施例1相同的聚酯树脂通过T-模头挤出流延到冷却转鼓上,由此获得 厚度21μm的未取向片材。然后将该未取向片材通过一组加热辊在90℃下在纵向 取向至3.5倍,然后将该纵向取向的片材通过拉幅机横向拉伸机在95℃下在横向进 一步取向至3.5倍。将该片材进一步在拉幅机中在120℃下热处理10秒钟,由此制 备厚度1.7μm的双轴取向薄膜。此外,按与实施方案1相同的方式获得热敏模版 材料。将该薄膜本身在下表1中给出的条件下穿孔,并通过使用如此获得的模版材 料,在下表1中给出的条件下制备模版并用该模版进行印刷。
在下表2和3中给出实施方案1至5及比较例1和2中形成于热塑性树脂薄 膜本身中的孔眼的形状的测量结果。
在下表2中,给出在切断向加热器元件供给能量的时间点t1和孔眼停止增大 (最终状态)的时间点t2时在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的直径和孔眼面积。此外, 在时间点t1和t2,在相同的条件下测量孔眼形状。
在下表3中,给出在时间点t1的孔眼直径和面积与时间点t2的孔眼直径和面 积的比例,在时间点t2在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的直径与在相应方向的扫描间距 px和py的比例,和在时间点t2的孔眼面积与在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的扫描间 距乘积之比。
按如下方式评估在实施方案1至5及比较例1和2中在热敏模版材料中形成 的孔眼的形状并将结果在下表4中给出。
使用在实施方案1至5及比较例1和2中获得的热敏模版材料,由不同的热 头(这些热头的分辨率与用于模版印刷机RISOGRAPH GR377(RISO KAGAKU CORPORATION)中的相同或不同)在表1中给出的条件下制备模版。各模版包括 10mm×10mm(■)的黑色实体部分和由一个或两个点形成的细字符。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在如此获得的模版的黑色实体部分中的孔眼,并对热敏 模版材料的(1)穿孔性能和(2)穿孔敏感性基于如下标准评估。
(1)热敏模版材料的穿孔性能
◎:孔眼为目标尺寸的孔眼且尺寸均匀。
○:尽管孔眼基本上为目标尺寸的孔眼,但孔眼尺寸有些波动。
△:尽管孔眼尺寸部分不足,但模版实际上可以接受。
×:大部分孔眼尺寸不令人满意,该模版实际上不可接受。
(2)热敏模版材料的穿孔敏感性
◎:用非常小的能量获得目标尺寸的孔眼。
○:用比较小的能量获得目标尺寸的孔眼。
△:获得目标尺寸的孔眼需要比较大的能量
×:获得目标尺寸需要很大的能量,且某些时候不能获得目标尺寸的孔眼。
使用实施方案1至5及比较例1和2获得的模版,进行印刷并评估获得的印 迹。
用手将模版安装在模版印刷机RISOGRAPH GR 377(RISO KAGAKU CORPORATION)的印刷转鼓上,并在室温下用RISOGRAPH INK GR-HD在 RISOGRAPH GR 377的标准条件下(打开电源)进行印刷。将获得的印迹按如下 标准对(3)实体部分的质量、(4)细字符中的模糊度、(5)细字符中的饱和度及(6)油墨 转污进行评估。结果在下表4中给出。
(3)实体部分的质量
基于如下标准主观评估因平均密度和孔眼形状的波动导致的密度波动程度 (部分(parts))(显微镜下该部分一周不大于约1mm)。
◎:密度足够感觉无密度波动
○:密度轻微波动,但该密度实际上可接受。文本原件中的实体部分的再现 性和图形原件的色调的再现性都可接受。
△:尽管文本原件中的实体部分的再现性可接受,但密度稍差,而且图形原 件的阴影部分的色调的再现性不足。
×:密度差和密度波动显著。
文本原件中的实体部分的再现性和图形原件的阴影部分色调的再现性都不可 接受。
(4)细字符中的模糊度。
基于如下标准主观评估因孔眼形状波动导致在细字符中的模糊程度(连续图 案的中断)
◎:感觉不模糊
○:尽管感觉轻微模糊,但文本原件中的细字符的再现性(在白色背景下的 黑色字符)和图形原件的强光部分的色调再现性都可接受。
△:尽管文本原件中的细字符的再现性(在白色背景下的黑色字符)可接受, 但图形原件的强光部分的色调再现性差。
×:模糊显著,文本原件中的细字符的再现性(在白色背景下的黑色字符) 和图形原件的强光部分的色调再现性都不可接受。
(5)细字符中的饱和度。
基于如下标准主观评估因孔眼形状波动导致在细字符中的饱和程度(在两个 连接图案之间的白色背景损失)
◎:未感觉到饱和
○:尽管感觉轻微饱和,但文本原件中的细字符的再现性(白色背景上的黑 色字符)和图形原件的阴影部分的色调再现性都可接受。
△:尽管文本原件中的细字符的再现性(白色背景上的黑色字符)可接受, 但图形原件的阴影部分的色调再现性差。
×:饱和显著,文本原件中的细字符的再现性(白色背景上的黑色字符)和 图形原件的阴影部分的色调再现性都不可接受。
(6)油墨转污
基于如下标准主观评估油墨转污程度(印刷片材的背面被在前一印刷片材表 面上的油墨污染)
◎感觉无油墨转污
○:尽管感觉轻微油墨转污,但油墨转污处于这样的程度,即甚至在其中实 体部分大且大量的油墨转移至印迹上的原件中也未出现问题。印迹是正式用途可接 受的。
△:油墨转污为这样的程度,即在如细字符部分(白色背景上的黑色字符) 或其中转移至印迹中的油墨量小的强光部分未出现问题,但在例如其中转移至印迹 上的油墨量大的大实体部分中污染显著。
×:油墨转污在原件的几乎整个区域都显著。印迹对于正式和非正式用途都 不能接受。
如表3所示,在实施方案1至5中,在切断向加热器元件供给能量的时间点t1 时在主扫描方向的孔眼直径与在孔眼停止增大的时间点t2(在最终状态)的直径比 dx1/dx2(和其倒数dx2/dx1)为93%(107%)、80%(126%)、73%(138%)、69%(145 %)和91%(110%)。此外,在实施方案1至5中,在切断向加热器元件供给能量的 时间点t1时在次扫描方向的孔眼直径与在孔眼停止增大的时间点t2时(在最终状 态)的直径比dy1/dy2(和其倒数dy2/dy1)为95%(105%)、86%(117%)、83%(121 %)、75%(133%)和86%(117%)。此外,在实施方案1至5中,在切断向加热器元 件供给能量的时间点t1时孔眼面积与在孔眼停止增大的时间点t2时(在最终状态) 的面积比a1/a2(和其倒数a2/a1)为89%(113%)、68%(147%)、60%(166%)、52% (194%)和78%(128%)。从表4可以看出,实施方案1至5的模版材料的穿孔性能 和穿孔敏感性评估都令人满意。此外,对通过使用由实施方案1至5的模版材料制 备的模版印刷的印迹进行的实体部分的质量、细字符中的模糊度、细字符中的饱和 度和油墨转污的评估都令人满意。
相反,如表3所示,在比较例1和2中,在时间点t1时在主扫描方向的孔眼 直径与在时间点t2(在最终状态)的直径比dx1/dx2(和其倒数dx2/dx1)为41%(243 %)和97%(103%)。此外,在比较例1和2中,在时间点t1在次扫描方向的孔眼直 径与在时间点t2时(在最终状态)的直径比dy1/dy2(和其倒数dy2/dy1)为45%(224 %)和99%(101%)。此外,在比较例1和2中,在时间点t1孔眼面积与在时间点t2 时(在最终状态)的面积比a1/a2(和其倒数a2/a1)为18%(546%)和96%(104%)。 从表4中可以看出,比较例1和2的模版材料的穿孔性能和穿孔敏感性评估都不令 人满意。此外,对通过使用由比较例1和2的模版材料制备的模版印刷的印迹进行 的实体部分的质量和细字符中的模糊度的评估不令人满意。
基于如上所述的对热塑性薄膜本身测量的穿孔状态与对层压于多孔支撑片材 上的热塑性薄膜测量的穿孔状态高度相关这样的事实,上述实验结果证明,当在孔 眼直径变为不低于孔眼目标直径65%但不大于95%(优选72-92%,更优选75-90 %),或孔眼面积变为不低于孔眼目标面积42%但不大于90%(优选49-85%, 更优选56-81%)时切断向热源供能可确保孔眼的离散性,孔眼的形状可稳定和穿 孔敏感性优异。
当用于模版材料的热塑性塑料薄膜的可热收缩性能使孔眼直径在切断向热源 供给能量后增大至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时的105%-154%时,孔眼可离散,孔眼形 状可稳定,可确保优异的穿孔敏感性并可确保高穿孔速度。此外,上述实验结果证 明,当热塑性塑料薄膜的可热收缩性能使孔眼直径在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后增大至 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时的105%-154%(优选109-140%,更优选112-133%), 或孔眼面积在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后增大至切断向热源供给能量时的110%-237% (优选119-196%,更优选125-177%)时,可确保孔眼离散,孔眼形状可稳定, 可确保优异的穿孔敏感性。
此外,当在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的目标直径,即预期在切断供能后被放 大至的孔眼在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的直径被设定为不小于相应方向的扫描间 距的45%但不大于80%时,或当孔眼的目标面积,即预期在切断供能后被放大至 的孔眼的面积被设定为不小于主扫描方向和次扫描方向的扫描间距乘积的20%但 不大于50%时,通过获得的模版转移的油墨量可为这样的量,即该量可在实体部分 避免油墨转污,同时确保必要的密度,并且细字符部分的宽度和密度足够。
尽管在上述实施方案1至5中,模版材料包括多孔支撑片材和与支撑片材层 压的热塑性树脂薄膜,但该模版材料也可仅包括热塑性树脂薄膜。
                                                       表1  实施方案1  实施方案2  实施方案3  实施方案4  实施方案5   比较例1   比较例2   薄膜   聚合物     A     B     C     C     D     E     A   厚度     μm     1.0     1.5     1.7     1.7     1.6     3.5     1.7   热头   分辨率(主)     Dpi     400     800     400     600     800     300     400   分辨率(次)     Dpi     400     800     400     600     800     300     400   扫描间距(主)     μm     63.5     31.8     63.5     42.3     31.8     84.7     63.5   扫描间距(次)     μm     63.5     31.8     63.5     42.3     31.8     84.7     63.5   元件尺寸(主)     μm     30     15     30     20     15     45     30   元件尺寸(次)     μm     40     19     40     25     19     60     40   平均动力     mW     120     49     169     107     44     197     84   供能时间     μs     400     350     200     240     500     470     400   供给的能量     μj     48.0     17.3     33.8     25.7     22.1     92.6     33.6
A: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聚物(共聚入14mol%间苯二甲酸)
B: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聚物(共聚入20mol%间苯二甲酸)
C: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聚物(共聚入25mol%间苯二甲酸)
D:L-乳酸聚合物
E:聚丙烯树脂
                                                                表2   实施方案1    实施方案2   实施方案3    实施方案4   实施方案5     对比例1     对比例2   t1     μs     400       350      200       240      500       470       400   t2     μs     556       660      358       358      912       852       457   dx1     μm     32.4       17.5      24.0       17.6      20.0       15.0       28.5   dy1     μm     30.1       15.0      27.3       14.4      15.0       20.0       27.7   a1     μm2     816.4       219.8      548.7       212.9      251.3       251.3       661.2   dx2     μm     34.8       22.0      33.0       25.6      22.0       36.5       29.3   dy2     μm     31.7       17.5      33.0       19.2      17.5       44.8       28.0   a2     μm2     922.3       322.4      912.6       413.0      322.4       1372.4       687.1
                                                                表3   实施方案1  实施方案2   实施方案3   实施方案4   实施方案5      对比例1       对比例2     dx1/dx2   %      93     80      73      69      91        41         97     dy1/dy2   %      95     86      83      75      86        45         99     a1/a2   %      89     68      60      52      78        18         96     dx2/dx1   %      107     126      138      145      110        243         103     dy2/dy1   %      105     117      121      133      117        224         101     a2/a1   %      113     147      166      194      128        546         104     dx2/px   %      54.8     69.2      52.0      60.5      69.2        43.1         46.1     dy2/py   %      49.9     55.0      52.0      45.4      55.0        52.9         44.1     a2/px·py   %      22.9     31.9      22.6      23.1      31.9        19.1         17.0
                                                        表4   实施方案1  实施方案2   实施方案3   实施方案4   实施方案5   比较例1   比较例2   形状;性能      ○      ◎      ◎      ◎      ○     △      ×   敏感性      ◎      ◎      ○      ○      ◎     ×      ◎   印迹;实体质量      ○      ◎      ○      ○      ◎     ×      ×   模糊度      ○      ◎      ◎      ◎      ◎     ×      ×   饱和度      ◎      ○      ◎      ○      ○     ◎      ◎   油墨转污      ○      ◎      ◎      ◎      ○     ○      ○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