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申请号 CN201080004820.8 申请日 2010-01-16 公开(公告)号 CN102282016B 公开(公告)日 2014-04-30
申请人 卡尔·弗罗伊登伯格公司; 发明人 H·巴特尔; O·施陶登迈尔; T·屈尔魏因;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包括由至少一种纺丝 纤维 纤维网构成的熔粘层(A),基于层(A)计,所述纺丝纤维纤维网具有至少50重量%份额的熔融和/或未熔融的热塑性纺丝纤维,所述纺丝纤维的熔融 温度 和/或 软化 温度处于60和165℃之间的范围内;以及由至少一种纺丝纤维纤维网或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构成的层(B),基于层(B)计,所述纺丝纤维纤维网或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具有80重量%至100重量%份额的纺丝纤维,所述纺丝纤维具有大于170℃的软化温度和熔融温度,或者在不存在上述温度的情况下具有大于170℃的分解温度,其中层(A)和(B)彼此连接。本发明进一步涉及制备根据本发明的衬里非织造织物的方法以及这些衬里非织造织物的优选用途。
权利要求

1.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包括
a)由至少一种纺丝纤维纤维网构成的熔粘层(A),基于层(A)计,所述纺丝纤维纤维网具有至少50重量%份额的熔融和/或未熔融的热塑性纺丝纤维,所述纺丝纤维的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处于60和165℃之间的范围内;以及
b)由至少一种纺丝纤维纤维网或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构成的层(B),基于层(B)计,所述纺丝纤维纤维网或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具有80重量%至100重量%份额的纺丝纤维,所述纺丝纤维具有大于170℃的软化温度和熔融温度,或者不存在上述温度的情况下,具有大于170℃的分解温度,
其中
c)将层(A)和(B)彼此连接,
熔粘层(A)构成熔粘衬里总重量的5至50重量%,
且层(B)构成熔粘衬里总重量的50至95重量%,
用于制备层(A)和(B)的纤维的细度处在介于0.5dtex至40dtex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不具有用于与纺织品面料连接的额外的热熔胶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特征在于,层(A)的热塑性纤维的熔融温度或软化温度处于75℃和14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特征在于,熔粘层(A)的纺丝纤维纤维网具有由共聚酰胺、聚酯、共聚酯、聚烯、聚乙酸乙烯酯、乙烯-乙酸乙烯酯、聚乳酸或乙烯-甲基丙烯酸,或其共聚物组成的热塑性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为聚丙烯、聚乙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特征在于,层(B)的纺丝纤维纤维网或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具有由聚酰胺、聚酯、天然或再生的纤维素、间位芳族聚酰胺或对位芳族聚酰胺、三聚氰胺树脂、羊毛或它们的共聚物构成的纤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特征在于,熔粘层(A)构成熔粘衬里总重量的10至40重量%。
8.根据权利要求7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特征在于,熔粘层(A)构成熔粘衬里总重量的15至35重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熔粘层(A)和所述层(B)的纤维的细度处于1dt ex和10dt ex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熔粘层(A)和所述层(B)的纤维的细度处于1.3和6dt ex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特征在于,熔粘衬里的单位
2 2
面积重量为10g/m 至300g/m 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特征在于,熔粘衬里的单位面
2 2
积重量为15g/m 至150g/m。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特征在于,熔粘衬里的单位面
2 2
积重量为20g/m 至100g/m 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特征在于,层(A)和(B)的
2
重量各自为至少5g/m。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特征在于,在常规的熔粘条件下与纺织品面料熔粘之后产生至少3N的分离值,所述分离力值根据DIN54310:1980带偏差地测量,其中采用的样品尺寸:50mm×150mm,测试材料:60mm×160mm和引出速率:
150mm/min、熔粘压机:Kannegiesser CX1000或GygliFusing Mod.PR5/70。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特征在于,层(A)的所述至少一种纺丝纤维纤维网中,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处于60和165℃之间的热塑性纺丝纤维的份额基于层(A)计至少为90重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特征在于,层(A)的所述至少一种纺丝纤维纤维网中,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处于60和165℃之间的热塑性纺丝纤维的份额基于层(A)计至少为95重量%。
18.制造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的根据本发明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a)提供由至少一种纺丝纤维纤维网构成的熔粘层(A),所述纺丝纤维纤维网具有50重量%至100重量%的熔融和/或未熔融的热塑性纺丝纤维,所述纺丝纤维的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处于60和165℃之间的范围内,
b)提供由至少一种纺丝纤维纤维网或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构成的层(B),所述纺丝纤维纤维网或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具有80重量%至100重量%份额的纺丝纤维,所述纺丝纤维具有高于170℃的软化温度和熔融温度或,在不存在所述温度的情况下,具有高于170℃的分解温度,和
c)连接熔粘层(A)与层(B)。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连接过程通过机械处理;热处理;或化学处理来进行。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处理是射流处理或针刺技术。
21.根据权利要求1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处理在高于所述热塑性纤维的熔融温度或软化温度的温度下。
22.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连接层(A)和(B)的方法的控制使得两个层目测上可彼此区分。
23.用于连接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与纺织品基底(面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在没有额外的热熔胶涂层的情况下加热至等于或高于层(A)的热塑性纤维的熔融温度或软化温度的温度,并将其与纺织品基底(C)粘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品基底(C)选自纤维素、再生纤维素、羊毛、聚酯、聚酰胺和/或它们的混合物。
25.可通过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的方法所获得的纺织品。
26.包含根据权利要求25的纺织品的服装、汽车内饰、家具衬里或覆盖物、家庭纺织品或卫生制品、医用产品。

说明书全文

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以及制备它的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可热熔粘的衬里尤其用于服装、汽车、家具、家用纺织品、卫生领域。它们通常是纺织品幅料,例如织物、针织物、非织造织物或毡,其带有所施加的热熔胶,所述热熔胶通过温度、热和时间的作用得到与多数纺织品基底,诸如面料的持久地粘附连接。通过粘接实现基底的稳定和/或成型。纺织品基底和衬里材料之间的连接强度被称为分离。对于应用而言通常期望衬里材料和纺织品基底之间牢固的和持久的连接,并因此期望良好的分离力。因此,与衬里材料熔粘的衣物中的连接还应当在保养处理,例如家庭洗涤之后仍然是有效的。
[0003] 此外,对于服装中的镶边经常需要具有低的回粘(Rückvernietung)的衬里。在与纺织品基底热熔粘时,热熔胶透过其所施加到的纺织品幅料被称为回粘。
[0004] 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通常由通过常规的非织造织物生产方法形成的载体材料(通常是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构成,在其上涂布(涂覆)有热塑性热熔胶作为粘合材料。这样的方法例如描述于“Handbuch der textilen Fixiereinlagen”,P.Sroka博士教授,第三增订版,1993:Hartung-Gorre Verlag,Konstanz,第95-161页中。
[0005] 作为用于熔粘衬里的热熔胶聚合物,通常使用合成的热塑性聚合物,诸如共聚酰胺、共聚酯、聚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或聚酯。通常将它们以浆剂和/或粉末的形式,作为有机溶胶或塑溶胶或熔体涂覆到非织造织物载体材料上,干燥以及通过热烧结而与非织造织物连接。涂覆热熔胶聚合物的常用方法是浆剂印刷、粉点法或双点法。
[0006] 热塑性热熔胶聚合物的涂覆在至少一层对此目的特定的涂层单元上方产生纺织品载体材料之后进行。在此,将用于热熔胶聚合物的涂层单元至少脱离纺织品表面生产设备,从而在附加的纤维铺设的下游方法步骤中进行热熔胶聚合物的涂覆。可热熔粘的衬里材料(非织造织物)、热熔胶聚合物和相应的涂覆方法例如描述于“Handbuch der textilen Fixiereinlagen”,P.Sroka博士教授,第三增订版,1993:Hartung-Gorre Verlag,Konstanz,第7-400页中。
[0007] 在作为可热熔粘衬里非织造织物的使用中,热熔胶在热和压力的作用下熔融。衬里非织造织物这样经由它的用热熔胶涂覆的面大多数单面地与纺织品面料粘接。衬里非织造织物与纺织品面料的粘接(熔粘(Fixierung))根据现有技术在温度和任选的压力的作用下在预先确定的持续时间内进行。这些参数是在某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限度内可自由选择的。因此,所使用的熔粘温度,以避免纺织品面料在与可熔粘衬里非织造织物粘接时的热损伤,通常在60℃至165℃的范围内,在罕见的情况下高达200℃。通常如此调节熔粘温度,使其处于或略微高于每种情况下所使用的热熔胶的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从而将热熔胶与纺织品面料粘接。已经表明,通常热熔胶甚至在达到软化温度时就已经足够粘稠,以使得能够与面料粘接。
[0008] 进行温度作用的熔粘时间通常处在5s至120s的范围内。压力通常处在0N/m2直5 2
至8×10N/m 的范围内。根据现有技术使用熔粘成套设备进行熔粘,所述熔粘成套设备例如可以是压机(连续式压机或平板压机),或者也可以是熨斗。对于熔粘相关的参数(温度、时间、压力、成套设备)被称为熔粘条件。
[0009] 如果将热熔胶施加在非织造织物的两面上,那么可以将如此制备的衬里两面与纺织品面料粘接。然而,纺织品面料与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两面粘接非常少被应用。
[0010] 已知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的缺点是,它们仅可带有高生产废料地制备。这归因于粘合剂涂覆的不均匀性,其可能导致粘附缺陷部位。粘附缺陷部位是在载体材料上具有过低或者没有热熔胶涂覆的部位。在应用中这些部位以气泡的形式是可见的,并且在相应的负荷下可能导致非织造织物从纺织品面料脱离。为避免这样的问题,通常借助于目测检查检测粘附缺陷部位,标记以防止进一步使用或连同相应的零头料一起拣选出来并在成本和生态负荷条件下作为废料处置。
[0011] 不均匀的热熔胶涂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载体材料的厚度波动和/或重量波动可能导致热熔胶的不均匀吸收。在具有较高的载体材料重量/厚度的部位可能富集较大量的热熔胶的同时,在薄的部位使较少的热熔胶局部化。
[0012] 不均匀的热熔胶涂覆的另一原因是非织造织物载体材料中的翘曲。如果非织造织物幅面由于翘曲而以不同的产品应力穿过热熔胶涂覆单元,则可能在具有低材料应力的位置产生轻微的褶皱。与具有较高产品应力的区域相比,那里被传送较少的热熔胶或者没有传送热熔胶。翘曲是工艺决定的并且在制备非织造织物时不可防止。
[0013] 最后,不规则性,诸如涂覆单元的污染、热熔胶聚合物的附聚和不均匀性以及静电带电也导致它们在非织造织物上不均匀的涂覆。
[0014] 已知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的进一步的缺点是,尤其在具有低于0.35mm厚度的薄的面料或者具有穿孔(多孔)材料结构的那些的情形下,粘合剂可能在粘接后在面料的外侧上呈现,例如以目测上和触觉上可辨认的突起的形式;或者热熔胶渗透到未与衬里非织造织物粘接的纺织品面料的外侧并且在那里可能例如以突起的形式是可察觉的和/或可见的。这样的薄的或多孔的纺织品面料通常仅以不令人满意的结果可与传统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熔粘。
[0015] 如在“Handbuch der textilen Fixiereinlagen”,P.Sroka博士教授,第三增订版,1993:Hartung-Gorre Verlag,Konstanz,第6.12.章,第146-152页中所探讨的那样,暂时提供粘接网作为熔粘衬里的替代品,其在网面上是可密封的,然而在另一面上是不可粘接的。这样的网由不中断的桥接结构组成。然而这种网并未实施,因为在熔粘之后的手感太紧绷且容量太浅。

发明内容

[0016] 发明目的
[001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面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其具有良好的外观和触感性能以及良好的和均匀的粘附能力并且如果需要的话具有低的回粘,所述衬里非织造织物可简单地和低成本地制备。所述衬里非织造织物尤其还应当可用于薄的基底或者具有多孔材料结构的那些的情形下。此外,意于提供一系列具有不同手感性能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即具有更结实和更柔软手感的衬里。
[0018] 该目的采用具有权利要求1的所有特征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以及采用用于具有权利要求12的所有特征的制备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得以解决。权利要求17和18涉及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制造的纺织品,或者含有这种纺织品的衣服。
[0019] 发明描述
[0020] 根据本发明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的特征在于,其包括由至少一种纺丝纤维纤维网制造的熔粘层(A),所述纺丝纤维纤维网具有至少50重量%份额的熔融的和/或未熔融的热塑性纺丝纤维,它们的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处于60和165℃之间的范围内;以及由至少一种纺丝纤维纤维网或一种由纺丝纤维构成的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构成的层(B),其中至少80重量%的纺丝纤维具有大于或等于170℃的软化温度和熔融温度,或者如果不存在这样的温度情况下,具有大于或等于170℃的分解温度,并且其中层(A)和(B)彼此连接。
[0021] 重量百分比(重量%)数据在此基于相应的层(A)或(B)的重量。
[0022] 优选地,以至少50重量%包含于层(A)中的具有在60℃和165℃之间的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的纺丝纤维与以80%至100重量%包含于层(B)中的具有高于170℃的软化温度和熔融温度,或者如果不存在的话,具有高于170℃的分解温度的纺丝纤维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至少一种化学结构单元。
[0023] 不同于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热熔胶涂覆的熔粘衬里,上文所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不具有额外的,例如在紧贴在载体表面上的热熔胶涂层,并且除热塑性纺丝纤维之外也不具有额外的组分,所述组分在常规的熔粘条件(即直到200℃2 5 2
的温度,熔粘时间为5s至120s,压力为0N/m 至8×10N/m)下与纺织品基底粘接时,变得相对于纺织品基底作为粘合剂是有效的,并且根据DIN 54310:1980测量得到可测量的粘附作用/分离力。粘合作用仅仅通过在层A中的热塑性纺丝纤维来实现。这与如下本领域技术人员预料的相比是令人惊奇的:在连接层A和B之后所获得的非织造织物在与纺织品基底熔粘之后会显示出太低的粘附能力和太高的回粘。
[0024] 这样本领域技术人员会预期的是,层A的热塑性纺丝纤维在连接层(A)和(B)时不再以足以制造牢固粘接连接的量保留于层(A)中,或者在连接时大量地转移至层(B)的表面并且产生不足的分离力和高的回粘。
[0025] 本领域技术人员同样预期的是,在这种非织造织物的情况下,在与常规熔粘领域的纺织品基底熔粘时进行如此强的层(A)的纺丝纤维彼此之间和/或与层(B)的纺丝纤维的粘接,从而在这样的非织造织物的熔粘时不再实现与纺织品基底足够的粘合作用/分离力。
[0026] 由于与根据现有技术的通常以点状涂覆在载体上的热熔胶(其可以在热作用下改变和收缩其长度)相对照,在层(A)中使用的热塑性纺丝纤维更令人惊讶的是,利用根据本发明制造的衬里能够实现熔粘的纺织品基底具有均匀的外观和触感以及平滑的表面。
[0027] 在常规的热连接方法的情形下,例如通常在高于上文提及的层(A)的热塑性纺丝纤维的熔融温度的温度下进行的砑光的情形下,还将预期层(A)的热塑性纺丝纤维熔融并且例如保持粘附到砑光辊上,且由此层(A)是不均匀的;或者纺丝纤维迁移到层(B)中,以至于剩余不足量的用于将层(A)与纺织品基底粘接的热塑性材料。
[0028] 同样地,还会预期在应用针刺方法,例如射流针刺方法时,热塑性纺丝纤维过强地与层(B)的纺丝纤维混合或者迁移到层(B)中,因为为了产生足够高的层(A)和(B)之间的粘接,必须应用相对高的水射流压力。但是出人意料地证明,在与纺织品基底熔粘后,甚至根据本发明的通过水射流处理连接的衬里非织造织物也具有非常好的粘附能力。
[0029] 根据本发明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在常规的熔粘条件下不仅具有足够好的和持久的粘附能力而且在需要的情况下具有低的回粘,甚至在与常规厚度的纺织品面料粘接时它们也不呈现在没有与衬里非织造织物熔粘的纺织品基底外侧面上并且在那里是不可见的,由此在熔粘的面料情况下产生非常均匀的外观。此外,在与衬里非织造织物熔粘的区域内部不能感觉到明显的手感差异,使得利用根据本发明的衬里非织造织物达到非常均匀的触感。令人惊讶地,这甚至适用于薄的纺织品面料或多孔面料,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根据本发明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同样产生均匀的外观和触感。
[0030] 根据本发明,术语“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是指对此适合的和确定的非织造织物,所述非织造织物通过它的熔粘面与纺织品基底以足够好的粘附作用单面地连接。
[0031] 根据本发明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的特点在于足够好的粘附作用。如果在使用常规的熔粘条件(温度、压力、时间、成套设备)下热熔粘之后,在与熔粘衬里连接的纺织品基底情况下在根据DIN 54310:1980下带偏差地以样品尺寸(测试样品:150mm×50mm,测试材料:160mm×60mm)和引出速率(150mm/min)、熔粘压机Kannegiesser CX 1000或Gygli Top Fusing Mod.PR 5/70进行分离力测试时,这样的非织造织物与合适的纺织品基底产生至少3N的分离力值。进一步如下文借助实施例可见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显示出明显超过3N的分离力值。在熔粘之后,即在没有进一步处理的情况下,如家庭洗涤,测得的分离力经常也被称为初级粘附。当在至少一次家庭洗涤之后,根据EN ISO 6330:2000(方法编号2A,60℃),在熔粘的基底上存在仍至少为1N的分离力值时,获得了持久的粘附作用。如可以由下文的所示的表中看出的那样,这些值还被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明显地超过。
[0032] 层(A)和(B)优选由一种或多种干法铺置的纺丝纤维纤维网制造。为生产层(B)还可以另选地使用干法铺置的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纺丝纤维纤维网和纺丝纤维非织造织2
物尤其还以低于100g/m 的轻重量级而出众,正如它们主要用于衬里非织造织物那样,由于非常均匀的重量分布和厚度分布和闭合的表面而出众。此外,在纺丝纤维纤维网和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的情况下可灵活地调节手感,因为通过短切纤维的长度、纺丝纤维纤维网或者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中纤维的取向以及对于在纺丝纤维纤维网中混合不同的纤维种类(纤维聚合物)的简单可能性,存在许多用于手感调节的自由度
[0033] 根据本发明,熔粘层(A)和层(B)以及由此获得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唯一地含有给定和有限长度的纺丝纤维作为纤维,但是不含连续纤维(长丝)。
[0034] 术语“纺丝纤维”、“连续纤维”、“纺丝纤维纤维网”和“非织造织物”根据在DIN60000(1969年1月)中确定的定义来使用。据此,本发明意义上的纺丝纤维是有限长度的纤维,而连续纤维(长丝)是实际上无限长度的纤维。在本申请中,术语“纺丝纤维”是根据J.Lünenschloβ,W.Albrecht,“Vliesstoffe”,Georg Thieme Verlag Stuttgart,New York,1982,第1.2章,附图0.1,第3页对于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即对于合成、半合成制备的纤维和天然纤维而使用。术语“纺丝纤维纤维网”和“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按照J.Lünenschloβ,W.Albrecht,“Vliesstoffe”,Georg Thieme Verlag Stuttgart,New York,1982,第106页及后续页或者第68页及后续页使用。
[0035] 产生熔粘层(A)的一种或多种纺丝纤维纤维网具有50重量%至100重量%的由热塑性材料构成的纺丝纤维(热塑性纺丝纤维),其中所述热塑性纺丝纤维的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处于60和165℃之间。由此保证它们在通常使用的、本文开头提到的熔粘温度下足够粘稠,以建立起对面料的牢固的粘附连接。如果所述份额不足50重量%,则粘附能力严重减弱。
[0036] 热塑性纺丝纤维的特征在于,它们可以如热塑性塑料那样在确定的温度范围内变形。这种过程是可逆的,即其可以通过冷却和再次加热来重复,只要没有通过过热造成材料热分解。由此,热塑性塑料区别于热固性塑料和弹性体。
[0037] 软化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是指这一温度,在该温度下聚合物从脆的、能量弹性的范围(T<Tg)转变到软的、熵弹性的范围(T>Tg)。部分结晶的塑料,诸如热塑性纺丝纤维,既具有玻璃化转变温度,又具有熔融温度,在所述温度下,结晶相溶解且聚合物转变为液态。纺丝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根据ISO 11357-2:1999-03测定。纺丝纤维的熔融温度可根据ISO 3146:2002-06测定。热塑性纺丝纤维的软化温度和熔融温度经常延伸经过或多或少宽的范围,从而经常给出温度范围。据此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如此使用术语“软化温度”和“熔融温度”,使得其也可以是温度范围。
[0038] 分解温度是指这一温度或温度范围,在高于该温度或温度范围情况下材料不可逆地改变其化学结构并由此分解。根据一种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层(A)和(B)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外观上和/或触感上是可区分的。优选的是,如下文进一步描述的那样,如此控制用于制造和/或用于连接层(A)和(B)的方法,使得目测和/或触感的可区分性同时得到并且不需要进一步的用于调节可区分性的方法步骤。
[0039] 根据本发明,层(B)的80至100重量%由纺丝纤维组成,所述纺丝纤维的软化温度和熔融温度,或者如果不存在这样的温度情况下的分解温度,大于或等于170℃。由此保证层(B)在通常使用的熔粘温度下保持热稳定。但是,任选地,层(B)的纺丝纤维也可以在或低于170℃下改变其长度(热收缩)。
[0040] 根据本发明的非织造织物在与合适的纺织品基底熔粘之后在常规的熔粘条件下具有至少为3N的分离力值,其根据DIN 54310:1980带偏差地以样品尺寸(测试样品:150mm×50mm,测试材料:160mm×60mm)和引出速率(150mm/min)、熔粘压机Kannegiesser CX 1000或Gygli Top Fusing Mod.PR 5/70来进行测量。
[0041] 根据本发明的非织造织物在纵向(在非织造织物制造时产品的运行方向)上具有至少3N的最高拉力值,根据DIN EN 29073-03:1992、带偏差地以引出速率(200mm/min)测量。
[0042] 在根据本发明的非织造织物的情况下,最高拉力是对于手感性能的量度。最高拉力越小,手感越柔软。如果最高拉力处于低于3N的范围内,那么非织造织物不再是可以操作的并且会在应用中太容易被撕裂或破坏。相应地,在将熔粘衬里与纺织品基底熔粘之后产生的最高拉力是对于熔粘的纺织品基底的手感的量度。
[0043] 如果需要的话,对于配有根据本发明的熔粘衬里时纺织品,可调节在0至3N的范围内,尤其是<1N或者0N的范围内的低的回粘。在此,回粘根据DIN 54310:1980带偏差地以样品尺寸(测试样品:300mm×100mm,测试织物:300mm×110mm)引出速率(150mm/min)、测量区间(50mm)、熔粘压机Kannegiesser CX 1000或Gygli TopFusing Mod.PR 5/70来进行测量。在应用中低的回粘经常是必要的,以避免粘合介质穿过非织造织物载体和后续问题,诸如在同时熔粘数层彼此叠置的衬里材料/面料层时粘接这些层、污染熔粘成套设备和/或熔粘的基底的过强的手感变硬。
[0044] 根据一种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具有良好至非常好的面(A)和(B)的外观和/或触感上的可区分性。这对于用户在将衬里与纺织品面料熔粘时是有利的。
[0045] 根据本发明的熔粘衬里具有0.05mm至30mm的厚度。更薄和更厚的衬里非织造织物都难以制造和/或操作。特别优选地,厚度为介于0.05mm和3mm之间,非常特别优选介于0.1mm和0.6mm之间,根据DIN EN ISO 9073-2(1997年2月)测定。
[0046] 在一种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熔粘层(A)中的具有60至165℃范围内的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的热塑性纺丝纤维的份额至少为75、特别优选90重量%。非常特别优选在熔粘层(A)中的具有60至165℃范围内的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的热塑性纺丝纤维的份额为95至100重量%。因此,熔粘层(A)中可以含有至多50、25、10、5或0重量%的非热塑性纺丝纤维,所述纺丝纤维的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超过165℃。
[0047] 在另一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熔粘层(A)含有热塑性双组分纺丝纤维或者由这样的纺丝纤维组成。所述双组分纺丝纤维由具有60至165℃范围内的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的纤维级分和具有大于165℃的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的纤维级分组成。在此,具有60至165℃范围内的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的纤维级分是未被包覆的。热塑性双组分纺丝纤维可以具有组分的核-壳排列或并排排列。
[0048] 层(B)的优选至少80%、特别优选90%、非常特别优选95%至100重量%由均聚和/或共聚纺丝纤维组成。层(B)的纺丝纤维的熔融温度或软化温度或如果不存在这样的温度的情况下的分解温度优选比165℃高出至少10℃,特别优选至少35℃,非常特别优选至少85℃。以这种方式确保在熔粘衬里非织造织物时,层(B)的纺丝纤维不会发生值得注意的熔融并且不会发生熔融的层(B)纺丝纤维污染熔粘设备。
[0049] 用于生产层(A)和B的纺丝纤维具有5mm至150mm、优选10mm至100mm、特别优选20mm至50mm的平均切割长度。
[0050] 在一种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热塑性纺丝纤维的熔融温度或软化温度处在介于75℃和160℃之间,特别优选介于75℃和140℃之间的范围之内,75至140℃的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尤其用由共聚酰胺、共聚酯或聚乙烯构成的纤维实现。
[0051] 在层(A)中所使用的热塑性纺丝纤维可以是均聚物或共聚物。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一种或多种熔粘层(A)的纺丝纤维纤维网具有由共聚酰胺、聚酯、共聚酯、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聚乙酸乙烯酯、乙烯-乙酸乙烯酯、聚乳酸或(乙烯)甲基丙烯酸或其共聚物构成的热塑性纤维。
[0052] 为制造层(B)的一种或多种纺丝纤维纤维网,可以使用所有在低于170℃下热稳定的纺丝纤维。这意味着可以使用其软化温度和熔融温度或在不存在这样的温度的情况下其分解温度高于170℃的纺丝纤维,从而在170℃或以下的温度下不出现软化、熔融或分解。但是,任选地,纺丝纤维也可以在/低于170℃时改变其长度(热收缩)。用于制造层(B)的一种或多种纺丝纤维纤维网或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的纺丝纤维可以是热塑性或非热塑性纤维,所述纤维在低于170℃下是热稳定的,并且可以使用相应的合成、半合成制备的纤维或天然纤维或这些纤维的混合物。
[0053] 在一种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层(B)的一种或多种纺丝纤维纤维网或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具有由聚酰胺、聚酯、天然或再生的纤维素、间位芳族聚酰胺或对位芳族聚酰胺、三聚氰胺树脂、羊毛或任选的它们的共聚物构成的纺丝纤维。所述纺丝纤维尤其选自聚酯和/或聚酰胺。
[0054] 熔粘层(A)构成熔粘衬里总重量的5至50重量%,优选10至40重量%,特别优选15至35重量%;且层(B)构成熔粘衬里总重量的50至95重量%,优选60至90重量%,特别优选65至85重量%。
[0055] 熔粘层(A)的重量优选为至少5g/m2,层(B)优选至少5g/m2。
[0056] 用于制备层(A)和(B)的纤维的细度处在介于0.5dtex至40dtex之间,优选介于1.0dtex至10dtex之间,特别优选1.3dtex至6dtex。
[0057] 根据本发明的熔粘衬里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0g/m2至300g/m2,优选15g/m2至150g/2 2 2
m,特别优选20g/m 至100g/m。
[0058] 制造根据本发明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59] a)提供由至少一种纺丝纤维纤维网构成的熔粘层(A),所述纺丝纤维纤维网具有50重量%至100重量%的熔融和/或未熔融的热塑性纺丝纤维或者在双组分纺丝纤维中相应的熔融和/或未熔融热塑性纺丝纤维级分,其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处于60和165℃的范围内,
[0060] b)提供由至少一种纺丝纤维纤维网或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构成的层(B),所述纺丝纤维纤维网或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具有80重量%值100重量%的纺丝纤维,所述纺丝纤维的软化温度和熔融温度或在不存在软化温度或熔融温度的情况下的分解温度高于170℃,和
[0061] c)连接(C)熔粘层(A)与层(B)。
[0062] 在此,重量百分比(重量%)数据基于各自层(A)或B的重量。
[0063] 根据本发明的熔粘衬里的熔粘层(A)和层(B)的所述一种或多种纺丝纤维纤维网的制备可以在不限制普遍性的情况下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用于生产干法铺置的纺丝纤维纤维网进行。这例如描述于Lünenschloβ,W.Albrecht,“Vliesstoffe”,Georg Thieme VerlagStuttgart,New York,(1982),在 第2章,第 67-105页中(1..Vliesbildung(纤维网形成)1.1.1.Spinnfaservliese(纺丝纤维纤维网))。干法铺置的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其可用于替代纺丝纤维纤维网作为层(B),同样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用于制备干法铺置的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的方法来制备。这样的方法例如描述在Lünenschloβ,W.Albrecht,“Vliesstoffe”,Georg Thieme Verlag Stuttgart,New York,(1982),第1.2-1.2.4章(第122-225页)中。
[0064] 为制备根据本发明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优选使用至少两种形成纤维网的设备,它们可以是梳理和/或起绒和/或气动形成纤维网的设备,利用它们从相应的绒毛生产至少两种纺丝纤维纤维网。其中的至少一种纺丝纤维纤维网形成熔粘层(A)且至少一种纺丝纤维纤维网或另选地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形成层(B)。
[0065] 层(A)和层(B)的提供可以同时或在时间上错开进行。
[0066] 为连接熔粘层(A)与层(B),将所述层合并并连接。所述连接可以通过热、水射流、机械、化学、声波或激光处理方法进行。这些方法可以任意组合。
[0067] 对于层(A)和(B)的连接(C),不使用额外的热熔胶或组分,所述热熔胶或组分在2 5
常规的熔粘条件(即直到200℃的温度,熔粘时间为5s至120s,压力为0N/m 至8×10N/
2
m)下与纺织品基底粘接时作为粘合剂是有效的并且根据DIN 54310:1980测量得出对于纺织品基底可测量的粘附作用/分离力。这具有的优点是,降低方法的复杂性和成本,因为不需要额外的用于热熔胶的施涂单元,并且与不均匀的热熔胶涂覆相关的缺陷源和在熔粘衬里中的质量问题取消。此外,额外的热熔胶引入导致更高的最高拉力和坚硬的手感,这在许多熔粘衬里的应用中是不期望的。
[0068] 令人惊讶地,在使用特殊适应性调节的条件下借助已知方法成功实现层(A)和(B)的连接,使得没有或仅有少量熔粘层(A)的纤维穿透到层(B)上。这即使在尽可能低的层(B)的单位面积重量和最大可能的层(A)的单位面积重量的情况下和在所有要求的连接方法的情况下仍适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找到为此所需要的方法参数。
[0069] 用于连接各层的方法和/或任选的接下来的后处理原则上如此控制,使得在熔粘衬里材料时不发生层(A)的热塑性纤维太强收缩,所述收缩会导致熔粘区域的不均匀性,诸如形成皱纹,这是令人惊讶地实现的。
[0070] 通常如此控制热处理,使得层(B)和/或A的纺丝纤维软化和/或熔融至少按比例进行。纺丝纤维纤维网以这种方式热塑化粘接。在此,如此进行热方法,使得与层(A)或(B)接触的固结成套设备的加热部件没有被熔融的纤维覆盖,这会破坏层(A)的均匀性并且导致固结缺陷或导致纺织品表面裂开。令人惊讶地,这即使在层(A)和(B)低单位面积重量下也可成功实现,并且即使在至少将砑光辊加热至远高于层(A)的在最低温度下熔融的性纺丝纤维的熔融和/或软化温度的温度时也可实现,这完全是令本领域技术人员惊讶的。在一些共聚酰胺纤维的情况下,砑光辊被熔融的纤维残余物的覆盖在熔融温度上限范围内比在熔融温度下限范围内甚至更少,这同样是不能预料到的。视处理的程度而定,纺丝纤维纤维网和纤维的结构在层(A)和(B)连接之后仍然保持或丧失。
[0071]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将一种或多种干法铺置的层(B)的纺丝纤维纤维网与一种或多种熔粘层(A)的纺丝纤维纤维网合并,并使用例如由加热的压花辊和加热的平整辊组成的砑光机与熔粘层(A)连接。所述压花辊优选与层(B)接触。压花辊和平整辊的温度各自如此调节,使得层(B)和层(A)的纺丝纤维发生至少按比例软化。这通过将在辊之间调节特别显著的温度梯度来实现,其中将与B面接触的辊加热至比与A面接触的辊明显更高的温度。在根据现有技术的标准方法的情形中,这种显著的温度梯度不是常规的。所述的两面在它们连接之后一般尤其壳通过熔粘面和非熔粘面的纤维的不同强度的结合程度或者通过熔粘面上纤维的硬化,而在外观上和触感上是可区分的。
[0072]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将一种或多种干法铺置的纺丝纤维纤维网用由加热的压花辊和加热的平整辊构成的砑光机固结成形成层(B)的非织造织物,所述纺丝纤维纤维网的80重量%至100重量%由纺丝纤维构成,所述纺丝纤维具有大于或等于170℃的软化温度和熔融温度或者在不存在所述温度的情况下的分解温度。热固结的条件通过压力、停留时间和温度如此进行调节,使得至少按比例发生层(B)的纺丝纤维的软化并且固结成非织造织物。如此获得的非织造织物(层(B))任选地在不使用热熔胶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法整饰和/或上色,然后与一种或多种熔粘层(A)的纺丝纤维纤维网合并。将层(A)和(B)使用由加热的压花辊和加热的平整辊构成的砑光机连接,所述平整辊优选与层(A)接触。为此调节辊之间的强的温度梯度,其中将与B面接触的辊加热至比与A面接触的辊明显更高的温度。非织造织物的两面在所述层连接之后通常是外观上和触感上可区分的,例如根据熔粘面和非熔粘面的纤维不同强度的结合程度或者通过所述面的不同颜色
[0073] 然而,层(A)和(B)的连接也可以在不采用纺丝纤维的这种热塑性粘接来进行,例如通过水射流处理、通过机械干法针刺方法、或者通过用粘结剂粘接(化学处理)。根据本发明,在后者的情形下,只使用这样的粘结剂,所述粘结剂在其涂覆和干燥之后,在熔粘衬里上在与纺织品基底热熔粘方面不是有效的粘合剂,并且根据DIN 54310:1980测量相对于纺织品基底得到可测量的粘附作用/分离力。
[0074] 如果熔粘层(A)与层(B)借助于水射流固结来连接,那么优选如此控制该方法,层(B)是第一水射流刺入面,并且在层(B)上施加比在层(A)上更高的压力。由于熔粘层(A)的纤维的更低的结合,熔粘层(A)具有更低的耐磨损性,并且因此具有更高的起毛性和更柔软的手感,并且因此与层(B)相比具有外观上和触感上的可区分性。
[0075] 如果熔粘层(A)与层(B)借助于针刺方法来连接,那么将层(A)和层(B)上下重叠平放着通过针刺机台。为了使尽可能低的熔粘层(A)的纤维转移到层(B)上,优选单面针刺,以层(B)作为扎入面,并且使用不具有或者仅具有非常微弱形成的倒钩的针。
[0076] 如果将熔粘层(A)与层(B)用化学方式连接,那么可以将任选地含有另外的添加剂(诸如颜料)的粘结剂根据已知的方法优选喷涂施加或者以泡沫的形式涂覆到产品幅料上。关于根据本发明可使用的粘结剂和添加剂,仅有一种限制,即一般仅使用这样的粘结剂和添加剂,所述粘结剂和添加剂在涂覆和缩合/干燥之后在非织造织物上在相对于纺织品基底热熔粘时不产生如此生产的熔粘衬里与纺织品基底的粘合作用。为了连接层(A)和(B),优选将含有粘结剂的产品幅料导引通过加热的成套设备,例如干燥机。在此,如此调节温度,使得发生粘结剂的干燥和任选地缩合并因此固结成非织造织物。优选地,借助于抽吸式干燥机进行干燥,如此调节其温度,使得层(A)的纺丝纤维也可以按比例地软化和/或熔融。在使用带式干燥机的情况下,优选如此引导产品,使得层(B)平放在干燥机的带上。也可以使用其它成套设备,例如微波干燥机进行干燥。
[0077] 在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粘结剂是可UV交联的粘结剂。优选的可UV交联的粘结剂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醚(甲基)丙烯酸酯,任选添加少量反应性稀释剂,诸如苯乙烯,单、二、三或四官能丙烯酸酯,和/或光敏引发剂,诸如偶氮双异丁腈、二苯甲、α-羟基烷基苯酮。在此,根据已知的方法施加粘结剂,但优选双面地以泡沫形式在产品幅料上涂覆或喷涂,并用一个或多个UV灯交联。
[0078] 如果熔粘层(A)和层(B)借助于超声波处理而连接,那么如此控制该方法,使得层(B)和/或层A的纺丝纤维至少按比例发生软化和/或熔融。超声波砑光机的辊,其优选是压花辊,在此与层(B)接触。
[0079] 用于连接的方法可以任意地彼此组合。
[0080] 通常,可以在连接层(A)和(B)之后使用另外的处理方法。
[0081] 在这些处理方法的情况下也不使用额外的热熔胶或组分,其在常规的熔粘条件2 5 2
(即直到200℃的温度,熔粘时间为5s至120s,压力为0N/m 至8×10N/m)下与纺织品基底粘接时作为粘合剂是有效的,并且根据DIN 54310:1980测量得到可测量的对于纺织品基底的粘附作用/分离力。
[0082]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将层(A)和(B)连接(C)之后设计另外的处理步骤,所述步骤产生根据本发明的熔粘衬里的面(A)和(B)的外观上和/或触感上明显可辨认的可区分性。
[0083]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处理步骤导致非织造织物进一步固结。
[0084] 假如甚至在层(A)和(B)的连接中尚未达到,所述处理步骤此外导致层(A)的稳定化,由此不发生衬里熔粘时纺丝纤维的较强收缩,所述收缩会导致熔粘的纺织品基底外侧面上的不均匀性。
[0085] 作为合适的处理步骤,可使用机械的、化学的、热的、激光法、超声波法或印刷法。
[0086] 用于经连接的层(A)和(B)的进一步处理,并用于实现外观上和/或触感上的可区分性和任选地用于实现非织造织物的进一步固结和层(A)的稳定化的合适的机械方法是例如机械压花,其可以在不采用调温的情况下单面或双面地进行并且任选地导致所述面的不同结构化。
[0087] 用于实现外观上和/或触感上的可区分性和任选地用于实现非织造织物的进一步固结和层(A)的稳定化的合适的热方法是例如采用压花辊和/或平整辊的热砑光(热粘合),热加载(在具有网眼、筛网或其它结构的金属带的烘箱中)或IR处理。
[0088]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借助于热的、机械的、水射流的或化学的处理所获得的非织造织物在层(A)和(B)连接之后,借助砑光机或具有加热的辊的平整机进行热平整。在此如此进行所述平整,使得层(A)的在最低温度下熔融性的纤维组分软化和/或熔融。在此,没有达到较高熔融温度的纤维的熔融、软化或分解温度。由此实现层(A)的稳定化和平整以及面(A)和(B)的更好的外观上和触感上的可区分性。
[0089] 此外优选的是,其中优选借助于热的、机械的、水射流或化学处理所获得的非织造织物在连接层(A)和(B)之后进行热空气处理或IR处理的处理。在此,如此选择处理的温度,使得层(A)的在最低温度下熔融性的纤维组分软化和/或熔融。在此,没有达到较高熔融温度的纤维的熔融、软化或分解温度。由此实现层(A)的额外的固结,并由于其硬化实现稳定化,并且实现对于层(B)的进一步的触感上的可区分性。
[0090] 如在连接层(A)和(B)的热处理法情形中那样,在热的后处理方法的情况下令人惊讶的是,在最佳调节的条件下不会发生用熔融的纤维覆盖与层(A)和(B)接触的固结成套设备的加热部件,例如砑光辊。令人惊讶地,即使将固结设备的部件,例如砑光辊加热至高于层(A)的在最低温度下熔融性的纺丝纤维的熔融温度和/或软化温度的温度时也不会发生这些问题。
[0091] 用于实现外观上和/或触感上的可区分性和任选地用于实现非织造织物的进一步固结和层(A)的稳定化的合适的化学方法是例如刷涂或印刷。所述化学方法可以使用或不使用粘结剂来进行。通常在化学方法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仅使用这样的化学品(例如粘结剂、柔软手感剂),在它们在热熔粘中在熔粘衬里上涂覆并干燥后,不显示对纺织品基底的粘合性能并且不起热熔胶的作用。
[0092] 在印刷法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所有已知的方法,诸如凸版印刷或压印(例如浮雕印刷)、凹版印刷(例如胶版印刷(Roulauxdruck))、薄膜印刷/丝网印刷(例如平膜印刷、转膜印刷)、转移印刷。
[0093]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将优选借助于热的、机械的、水射流、化学的超声波或激光处理所获得的非织造织物,在连接层(A)和(B)之后在至少一个边缘上进行印刷。例如通过一种或多种旋转的印模系统印刷水基或溶剂基染料或不同染料的混合物,它们在水或溶剂蒸发之后在产品上干燥。这种实施方式具有的优点是,可以达到面A和B的进一步的可区分性,而不进一步固结非织造织物并且因此改变触感。
[0094] 根据本发明的衬里材料的手感性能可通过层(A)中均聚或共聚的纺丝纤维的份额和热塑性纤维的份额、纺丝纤维纤维网中的许多不同的纤维种类的组合/混合的可能性和通过纤维取向来灵活调节。在借助于砑光进行热固结的衬里非织造织物的情况下,进一步的手感调节的可能性通过压花辊的结构和由此产生的非织造织物的熔接面来产生。
[0095] 根据本发明的熔粘衬里的特征在于,其除了热塑性纺丝纤维以外不含另外的活性或可活化的粘合聚合物,所述粘合聚合物在衬里与其它纺织品基底粘接时起粘合剂作用。
[0096] 根据本发明的熔粘衬里在与合适的纺织品基底于常规的熔粘条件下熔粘中的特征在于良好的粘附值根据DIN 54310:1980,带偏差地以样品尺寸(测试样品:150mm×50mm,测试材料:160mm×60mm)和引出速率(150mm/min)、熔粘压机Kannegiesser CX 1000或Gygli Top Fusing Mod.PR 5/70测量超过3N,以及甚至在保养处理洗涤
1×60℃之后仍然显示持久的粘附作用。
[0097] 如果需要的话,在与合适的纺织品基底于常规的熔粘条件下熔粘时达到低的回粘。
[0098] 根据本发明的熔粘衬里尤其适合于薄纺织品基底和具有穿孔/多孔材料结构的那些,因为它们在熔粘的纺织品基底外侧面上得到外观上和触感上均匀的表面,并且熔粘在最佳的调节条件下进行而不发生热熔胶的渗透。
[0099] 热熔胶渗透到纺织品基底的外侧能够以简单的方式通过热熔胶相对于面料产生的颜色差异目测确定。任选地,为了更好地做出辨认,可使用以热熔胶对比色染色的纺织品基底(面料)。例如黑色面料最适合于辨认白色热熔胶渗透。
[0100] 另一方面,还可以向热熔胶中添加着色剂,诸如颜料,其颜色产生与纺织品颜色的对比。在熔粘的纺织品基底外侧通过热熔胶渗透所产生的对比可以根据数字照片,例如借助于图像处理程序而定量评测。
[0101]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情况下,减少了废料,因为取消了在制备传统的衬里非织造织物时与高废品有关的热熔胶涂覆。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粘附缺陷部位的数量减少,由此需要从中拣选更少量的废品。其它的废料通过如下方式减少:由于取消的热熔胶涂覆的步骤,取消了由工艺决定的废品量,所述废品量在每次生产运转中在热熔胶涂层的重量调节的范围内产生。
[0102] 因为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允许基于常规的形成纺丝纤维纤维网的设备制造熔粘衬里而不需要额外的涂覆成套设备或层合成套设备,所以是经济的,在废料和资源上节约地制造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

具体实施方式

[0103] 本发明的实施
[0104] 实施例:
[0105] 在此,最高拉力在纵向(=在非织造织物制造时产品的运行方向)根据DIN EN29073-03:1992带偏差地以引出速率(200mm/min)测量。
[0106] 非织造织物的分离力根据DIN 54310:1980带偏差地以样品尺寸(测试样品:150mm×50mm,测试材料:160mm×60mm)和引出速率(150mm/min)、熔粘压机Kannegiesser CX 1000或Gygli Top Fusing Mod.PR 5/70测量。
[0107] 洗涤后的分离力根据DIN 54310:1980带偏差地以样品尺寸(测试样品:150mm×50mm,测试材料:160mm×60mm)和引出速率(150mm/min)、熔粘压机Kannegiesser CX 1000或Gygli Top Fusing Mod.PR 5/70,在根据EN ISO 6330:2000(方法编号2A,
60℃)的家庭洗涤之后测量。
[0108] 非织造织物的回粘根据DIN 54310:1980带偏差地以样品尺寸(样品:300mm×100mm,测试织物:300mm×110mm)和引出速率(150mm/min)、测试区间(50mm)、熔粘压机Kannegiesser CX 1000测量。
[0109] 厚度根据DIN EN ISO 9073-2:1995测量。
[0110] 在以下实施例中将干法铺置的纺丝纤维纤维网用作熔粘层(A),并将干法铺置的纺丝纤维纤维网或干法铺置的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实施例6)用作层(B)。
[0111] 层(A)和(B)的纺丝纤维纤维网在分开的形成纤维网的设备(梳理机)上生产。该制造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形成干纤维网的方法使用市售的梳理机来进行,其中可以在纤维网中进行纺丝纤维的纵向、横向或无定向取向。随后将层(A)和(B)的纺丝纤维纤维网连接并任选进一步处理。
[0112] 在实施例6中将干法铺置的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用作层(B),所述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由干法铺置的纺丝纤维纤维网生产并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式固结成非织造织物。
[0113]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除热塑性纺丝纤维以外,不使用在衬里非织造织物与纺织品基底熔粘时可以作为粘合剂起作用的热熔胶或其他组分。
[0114] 实施例1:
[0115] 将一种用横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横向拉伸的、具有18g/m2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纺丝纤维纤维网(A)(100重量%由细度为2.8dtex、切割长度为60mm且具有根据ISO3146:2002-06测得的128-133℃的熔融温度范围的均聚的聚乙烯纺丝纤维组成)与一种用
2
第二横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横向拉伸的纺丝纤维纤维网(B)(22g/m)和一种用无
2
定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无定向取向的纺丝纤维纤维网(B)(10g/m)(所述(B)各自以100%由均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纺丝纤维(具有1.7dtex的细度、38mm的切割长度且具有对此处于200-260℃的熔融温度范围)构成)合并并通过机械水射流固结连接。
在此,如此进行水射流固结,使得层(B)是第一水射流刺入面,并且在层(B)上施加比在熔粘层(A)上更高的压力。随后将产品在干燥机中于110℃下干燥。由于层(A)的纤维更低的结合,并因此相关的的熔粘面(A)的更高的起毛性,得到可看出和可感觉出的对于非熔粘面的区别。最后,将干燥的产品在由辊和上胶辊组成的平整机中进行热平整。所述平整在60N/mm的线压力(调节值,砑光机)和90℃上胶辊/130℃钢辊的温度下进行。熔粘层(A)在处理之后显著地比非熔粘面平滑,并且因此在外观上和触感上比其先前更明显地可区分。
[0116] 实施例2:
[0117] 将一种用无定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无定向取向的、具有12g/m2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纺丝纤维纤维网(A)(100重量%由细度为7dtex、切割长度为60mm和127-132℃的熔融温度范围(ISO 3146:2002-06)的均聚聚乙烯纺丝纤维组成)与一种用第二无定向2
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无定向取向的、具有24g/m 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纺丝纤维纤维网(B)(95%由具有1.7dtex的细度、38mm的切割长度且具有对此处于200-260℃的熔融温度范围的均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纺丝纤维和5%由具有2.8dtex的细度、60mm的切割长度和128-133℃的熔融温度范围的聚乙烯纺丝纤维构成)合并并通过机械水射流固结连接。在此,如此进行水射流固结,使得层(B)是第一水射流刺入面,并且在层(B)上施加比在熔粘层(A)上更高的压力。将所获得的非织造织物在其水射流固结之后湿态通过具有钢质平整辊和钢质压花辊的砑光机并通气,即不加压地于126℃轻微结构化,其中在与压花辊接触的层(B)上产生可见的明显的结构化。随后将产品幅料在干燥机中于110℃干燥并卷起。
[0118] 实施例3:
[0119] 将一种用无定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无定向取向的、具有24g/m2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纺丝纤维纤维网(A)(100重量%由细度为2.8dtex、切割长度为60mm和128-133℃的熔融温度范围(ISO 3146:2002-06)的均聚聚乙烯纺丝纤维组成)与一种用
2
横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横向拉伸的、具有40g/m 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纺丝纤维纤维网(B)(100%由具有1.7dtex的细度、38mm的切割长度且具有对此处于200-260℃的熔融温度范围的均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纺丝纤维构成)合并并通过机械水射流固结连接。在此,如此进行水射流固结,使得层(B)是第一水射流刺入面,并且在层(B)上施加比在熔粘层(A)上更高的压力。随后将产品在干燥机中于110℃干燥。然后在非熔粘面的边缘通过压印系统印刷一种溶剂基染料并在产品上干燥。对比实施例3A:
[0120] 将干法铺置的由聚酯纺丝纤维构成的具有40g/m2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用水射流固结并随后在粉点法中涂覆24克/平方米的热熔胶。
[0121] 实施例4:
[0122] 将一种用横向梳理机干法铺置的、横向拉伸的、具有35g/m2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纺丝纤维纤维网(B)(100重量%由细度为1.7dtex、切割长度为40mm和210-220℃的熔融温度范围的均聚的聚酰胺6纺丝纤维构成)与一种用无定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无定2
向取向的、具有10g/m 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纺丝纤维纤维网(A)(100%由具有2.8dtex的细度、60mm的切割长度、128-133℃的熔融温度范围的均聚的聚乙烯纺丝纤维构成)合并,并在具有加热的压花辊和平整辊的Nipco砑光机中于60N/mm的线压力(砑光机调节值)和
195℃的压花辊表面温度和115℃的平整辊表面温度下固结。在熔粘层(A)上产生明显更低的纤维结合,由此在该面上产生更柔软的触感。
[0123] 实施例5:
[0124] 将一种用横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横向拉伸的、具有40g/m2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纺丝纤维纤维网(B)(100重量%由细度为1.7dtex、切割长度为38mm和200-260℃的熔融温度范围的均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纺丝纤维构成)与一种用无定向梳理机生2
产的干法铺置的、无定向取向的、具有10g/m 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纺丝纤维纤维网(A)(100%由具有2.8dtex的细度、60mm的切割长度、128-133℃的熔融温度范围的均聚的聚乙烯纺丝纤维构成)合并,并在具有加热的压花辊和平整辊的Nipco砑光机中于60N/mm的线压力(砑光机调节值)和230℃的压花辊表面温度和116℃的平整辊表面温度下固结。随后在非熔粘面的边缘通过旋转压印系统印刷染料并在产品上干燥。对比实施例5A:
[0125] 将干法铺置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纺丝纤维构成的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以2
40g/m 的单位面积重量热固结并随后在双点法中涂覆10克/平方米的热熔胶。
[0126] 实施例6:
[0127] 将一种用无定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无定向取向的、具有25g/m2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热固结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B)(染成米色,65重量%由细度为1.7dtex、切割长度为40mm和200-210℃的熔融温度范围的均聚的聚酰胺6纺丝纤维,35%由细度为1.7dtex、切割长度为38mm和200-260℃的熔融温度范围的均聚的白色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纺丝纤维构成)与一种用无定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无定向取向的纺丝纤维
2
纤维网(A)(具有12g/m 的单位面积重量,100%由细度为2.8dtex、切割长度为60mm和
128-133℃的熔融温度范围的均聚的白色聚乙烯纺丝纤维构成)合并,并使用具有加热的压花辊和平整辊的Nipco砑光机,其中压花辊以195℃的表面温度与层(B)接触并且平整辊以115℃的表面温度与熔粘层(A)接触,在60N/mm的线压力(砑光机调节值)下固结。通过颜色差异,熔粘层(A)和(B)在外观上可清楚地彼此区分开。
[0128] 实施例7:
[0129] 将一种用无定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无定向取向的具有50g/m2的单位面积重量纺丝纤维纤维网(B)(100重量%由细度为1.6dtex、切割长度为38mm和200-260℃的熔融温度范围的均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纺丝纤维)用具有加热的压花辊和未加热的平整辊的Nipco砑光机,其中压花辊表面温度为230℃,在60N/mm的线压力(砑光机调节值)下固结。然后将如此获得的层(B)与用无定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无定向2
取向的具有40g/m 的单位面积重量纺丝纤维纤维网(A)(100%由共聚的聚酯/共聚酯纺丝纤维构成,所述纺丝纤维具有核-壳排列方式,其中纺丝纤维中的聚酯/共聚酯的重量比例为50%/50%,细度为2.2dtex,切割长度为50mm,壳中的低熔融性组分的熔融温度范围为
110-120℃(共聚酯)和核中的其他组分的熔融温度范围为250-26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合并,并在具有压花辊和平整辊的Nipco砑光机中,在60N/mm的线压力(砑光机调节值)下,以230℃的压花辊表面温度和105℃的平整辊表面温度固结。然后在非熔粘面的边缘通过压印系统印刷染料并在产品上干燥。
[0130] 实施例8:
[0131] 将一种用横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横向拉伸的、具有40g/m2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纺丝纤维纤维网(B)(100重量%由熔融温度范围为200-260℃、细度为1.7dtex、切割长度为38mm的均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纺丝纤维构成)与一种用无定向梳理机生产2
的、干法铺置的、无定向取向的、具有10g/m 的单位面积重量纺丝纤维纤维网(A)(100%由细度为2.8dtex、切割长度为60mm、128-133℃的熔融温度范围的均聚的聚乙烯纺丝纤维构成)合并,并在具有压花辊和平整辊的Nipco砑光机中,在90N/mm的线压力(砑光机调节值)下,和以250℃的压花辊表面温度和132℃的平整辊表面温度固结。所述面的外观上和触感上的可区分性通过熔粘层(A)的纤维的较弱的结合所赋予,其导致熔粘面(A)相对于非熔粘面更差的磨损并导致随之出现的更大的起毛性和更柔软的触感。
[0132] 实施例9:
[0133] 将一种用横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横向拉伸的、具有23g/m2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纺丝纤维纤维网(B)(50%由细度为1.7dtex、切割长度为38mm的熔融温度范围为200-260℃均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纺丝纤维,25%由细度为1.7dtex、切割长度为
40mm的粘胶纤维,25%由细度为2.8dtex、切割长度为38mm的粘胶纤维构成)与一种用纵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纵向取向的、具有9克/平方米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纺丝纤维纤维网(A)(5%由细度为1.7dtex、切割长度为40mm的粘胶纤维和95%由细度为2.8dtex、切割长度为60mm、熔融温度范围为128-133℃聚乙烯纺丝纤维构成)合并,并在浸渍装置中用基于丙烯酸类共聚物的具有-30℃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粘结剂的泡沫浸渍。粘结剂涂覆
2
层在干燥后为7g/m。随后将产品幅料在干燥机中于120℃干燥。然后将产品通过具有两个加热辊的平整机并将其平整。与B面接触的砑光辊的温度为180℃,与A面接触的平整辊的温度为115。所得的熔粘衬里的两面通过其不同的纤维取向、表面平整度和光泽度而可很好地彼此区分。
[0134] 实施例10:
[0135] 将一种用横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横向拉伸的、具有75g/m2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纺丝纤维纤维网(B)(20%由细度为3.3dtex、切割长度为60mm的熔融温度范围为200-260℃均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纺丝纤维,10%由细度为3.0dtex、切割长度为50mm、壳中的熔融温度范围为110-130℃(改性聚乙烯)、核中的熔融温度范围为250-26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具有核/壳结构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改性聚乙烯构成的共聚物纺丝纤维(其中所述纺丝纤维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改性聚乙烯的重量比例为50%/50%),和70%由细度为1.7dtex、切割长度为40mm的粘胶纤维
2
构成)与一种用无定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无定向取向的、具有25g/m 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纺丝纤维纤维网(A)(100%由细度为2.8dtex、切割长度为60mm、熔融温度范围为
128-133℃均聚物聚乙烯纺丝纤维构成)合并,机械针刺并通过干燥机设定温度为131℃的干燥机,从而使(B)平放在干燥机的带上。随后将产品幅料通过具有两个钢质辊的加热的平整机于105℃和13N/mm的线压力(砑光机调节值)下在熔粘层(A)上单面平整。熔粘层(A)在该处理之后明显更平滑并由此在触感上区别于非熔粘面。
[0136] 实施例11:
[0137] 将一种用横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横向拉伸的、具有40g/m2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纤维网(B)(100%由细度为1.7dtex、切割长度为38mm、熔融温度范围为250-260℃均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纺丝纤维构成)与一种用无定向梳理机生产的干法铺置的、无2
定向取向的、具有15g/m 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纤维网(A)(100%由细度为3.3dtex、切割长度为51mm、熔融温度范围为75-135℃的由共聚酰胺构成的均聚物纺丝纤维构成)合并,并在具有加热的压花辊和平整辊的Nipco砑光机中,在60N/mm的线压力(砑光机调节值)下,和以232℃的压花辊表面温度和110℃的平整辊表面温度固结。熔粘面A在固结后显示更高的光泽度,更平滑的手感和与B相比更好的磨损值,由此这两面可很好地彼此区分。
[0138] 对比实施例11A:
[0139] 将干法铺置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纺丝纤维构成的具有40g/m2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纺丝纤维非织造织物热固结并随后在浆点法中涂覆15克/平方米的热熔胶。
[0140] 实施例12:
[0141] 将根据实施例1至11制备的熔粘衬里与纺织品基底连接。连接步骤视所使用的熔粘衬里而定,在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12或15秒。作为基底,使用或65%棉/35%聚酯。
[0142] 精确的条件、测试材料和结果参见表1和2。
[0143] 表1:最高拉力,分离力
[0144] 缩写:纵向最高拉力:HZK,分离力:TK,CO=棉,PE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0145]
[0146] 表2:回粘
[0147] 缩写:回粘:SRV
[0148]
[0149] 从表1中看出,根据本发明的衬里非织造织物不仅显示非常好的初级粘附作用(明显大于3N),而且还显示同样好的粘附作用的持久粘附性(于60℃洗涤一次后明显大于1N)。
[0150] 此外可看出,由衬里非织造织物和面料(=测试材料)构成的复合体的最高拉力(其是对于复合体手感性能的量度),可在非常宽的范围内从非常柔软直到坚硬的手感变化。
[0151] 当与同样在表中列出的对比实施例比较时可注意到,根据本发明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尽管它们可明显更简单地和更低成本地制备,但是就其性能而言并未在任何方面落后于传统的熔粘衬里。
[0152] 上述情形也适用于回粘值方面,如从表2可看出。
[0153] 从图中可明显看出,根据本发明的可热熔粘的衬里非织造织物甚至在薄的面料或具有多孔的材料结构的面料情况下也可成功使用。

附图说明

[0154] 图1:来自实施例11A的标准纤维网衬里熔粘在具有多孔的材料结构的面料上;
[0155] 图2:来自实施例11的根据本发明的衬里非织造织物熔粘在同样的面料上。
[0156] 在图1中在标准纤维网衬里的情况下,可看出渗透的热熔胶点(以红色圈出),而在同样的面料上,根据本发明的衬里非织造织物(如从表2中可看出那样)显示均匀的外观和触感。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