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灸中药外敷膏贴

申请号 CN201610528424.4 申请日 2016-07-06 公开(公告)号 CN105919728A 公开(公告)日 2016-09-07
申请人 解渤; 发明人 解渤;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药膏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温灸中药外敷膏贴,包括基衬层、 石墨 烯层和第一药膏层;所述基衬层、所述 石墨烯 层和所述第一药膏层依次层叠设置。本发明能够持续加热,保证膏贴的 温度 稳定,增强药物的渗透性,最终实现提高药物使用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温灸中药外敷膏贴,其特征在于,包括基衬层、石墨烯层和第一药膏层;所述基衬层、所述石墨烯层和所述第一药膏层依次层叠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药膏层;所述第二药膏层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层与所述基衬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渗层;所述防渗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药膏层与所述基衬层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层;
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药膏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药膏层位于所述保护层与所述石墨烯层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衬层为无防布层;所述防渗层的材料为纸。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形状呈矩形、椭圆形、三形或弧形。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形状呈圆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其特征在于,呈圆形的所述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直径为1cm~20c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药膏层包括多个第一药膏子层和多个第一石墨烯子层;所述第二药膏层包括多个第二药膏子层和多个第二石墨烯子层。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药膏层为由中药膏和石墨烯粉末混合后制成的药膏层,所述第二药膏层为由中药膏和石墨烯粉末混合后制成的药膏层。

说明书全文

一种温灸中药外敷膏贴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药膏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温灸中药外敷膏贴。

背景技术

[0002] 温灸属于针灸范围之中,是中国古老的疗法之一,适宜全年进行,秋冬季节尤其适合,夏日也可以冬病夏治;不仅有利于养生,也可作为“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
[0003] 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而制作膏剂的药物大多气味较浓,再加入辛香走窜极强的引经药物,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
[0004] 中医外科膏药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用于肌表薄贴,所以膏药中取气味具厚的药物,并加以引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散寒等功效。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此外,因膏药中有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强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可以调节肌体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免疫。药物穿通皮肤及黏膜后,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也可产生全身性药物作用。
[0005] 传统中药外敷膏不能实现在人体上持续加热,且缺少导入皮肤的有效环节。现在市面上已有的中药外敷膏主要有以下几种:
[0006] a.传统的热敷膏,先加热,再外敷。其缺点在于容易造成烫伤,且热度衰减迅速,热能、材料利用率均十分低下。
[0007] b.传统的不加热膏,其效果相较于热敷膏效果有明显折损。
[0008] c.被动加热膏,例如热盐敷,热石敷,热毛巾敷等。其缺点在于温度不可控,加热不持续稳定,且为单纯加热,穿透性弱。
[0009] d.其它现代产品,可分为自热型和外热型两种。自热型原理在于添加化剂,其缺点在于:i)容易造成烫伤;ii)会与中药反应,影响使用效果;iii)稀释中药,增加单次用药量,增加成本;iv)多不可遇;v)渗透性减弱等。外热型例如电热毯等,其缺点在于单纯加热,渗透性差。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灸中药外敷膏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中药外敷膏不能持续加热、温度不稳定和渗透性差的技术问题。
[001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温灸中药外敷膏贴,包括基衬层、石墨烯层和第一药膏层;所述基衬层、所述石墨烯层和所述第一药膏层依次层叠设置。
[0012]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药膏层;所述第二药膏层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层与所述基衬层之间。
[0013] 进一步地,还包括防渗层;所述防渗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药膏层与所述基衬层之间。
[0014] 进一步地,还包括保护层;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药膏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药膏层位于所述保护层与所述石墨烯层之间。
[0015] 进一步地,所述基衬层为无防布层;所述防渗层的材料为纸。
[0016] 进一步地,所述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形状呈矩形、椭圆形、三形或弧形。
[0017] 进一步地,所述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形状呈圆形。
[0018] 进一步地,呈圆形的所述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直径为1cm~20cm。
[0019]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药膏层包括多个第一药膏子层和多个第一石墨烯子层;所述第二药膏层包括多个第二药膏子层和多个第二石墨烯子层。
[0020] 进一步地,第一药膏层为由中药膏和石墨烯粉末混合后制成的药膏层,第二药膏层为由中药膏和石墨烯粉末混合后制成的药膏层。
[0021] 进一步地,所述防渗层、所述第一药膏层、所述第二药膏层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
[0022] 进一步地,所述基衬层的边缘与所述保护层的边缘粘接。
[002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2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温灸中药外敷膏贴,包括基衬层、石墨烯层和第一药膏层;基衬层、石墨烯层和第一药膏层依次层叠设置。使用时,通过将第一药膏层直接与皮肤接触,基衬层用于承载石墨烯层和第一药膏层,使石墨烯层和第一药膏层与外界隔离,防止石墨烯层和第一药膏层粘到衣物等物品上,污染物品;另外,将现有技术中的温灸理疗贴片贴至膏贴上后,温灸理疗贴片产生的远红外线便可以使石墨烯层中的原子产生共振,加大远红外线的激发效果,能实现持续加热,保证膏贴的温度稳定,增强药物的渗透性,最终实现提高药物使用效率。再者,石墨烯加热设备即温灸理疗贴片所产生的远红外线到达膏贴后,由于膏贴内的石墨烯层与温灸理疗贴片中远红外线产生的源材料相同,膏贴内的石墨烯层被激发,产生共振,从而使远红外线效果得到增强,最强穿透力可达15cm;而温灸理疗贴片产生的远红外线使得表皮血液循环加快,毛细血管得到扩张,从而增强了膏贴的渗透效果,也加强了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能力。温灸理疗贴片中的石墨烯材料所发射的远红外线波段可选择且强度可控,将波段以及强度控制在人体接受范围内,在保证真正起作用的同时,又避免了由于强波、高温等引起的人体损伤。附图说明
[002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结构示意图。
[0031] 附图标记:
[0032] 101-基衬层;102-石墨烯层;103-第一药膏层;
[0033] 104-第二药膏层;105-防渗层;106-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5]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37] 实施例一
[0038] 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温灸中药外敷膏贴,包括基衬层101、石墨烯层102和第一药膏层103;基衬层101、石墨烯层102和第一药膏层103依次层叠设置。具体而言,石墨烯层102位于基衬层101和第一药膏层103之间,其中石墨烯层102也就是说,该层的材质为石墨烯,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因此石墨烯层102的厚度比较薄且轻,占据整个膏贴的质量比较小。第一药膏层103是由中药膏制成,该第一药膏层103可以是治疗不同病痛的药膏。
[0039] 在使用时,通过将第一药膏层直接与皮肤接触,基衬层用于承载石墨烯层和第一药膏层,使石墨烯层和第一药膏层与外界隔离,防止石墨烯层和第一药膏层粘到衣物等物品上,污染物品;另外,将现有技术中的温灸理疗贴片贴至膏贴上后,温灸理疗贴片产生的远红外线便可以使石墨烯层中的碳原子产生共振,加大远红外线的激发效果,实现能持续加热,保证膏贴的温度稳定,增强药物的渗透性,最终实现提高药物使用效率。再者,石墨烯加热设备即温灸理疗贴片所产生的远红外线到达膏贴后,由于膏贴内的石墨烯层与温灸理疗贴片中远红外线产生的源材料相同,膏贴内的石墨烯层被激发,产生共振,从而使远红外线效果得到增强,最强穿透力可达15cm;而温灸理疗贴片产生的远红外线使得表皮血液循环加快,毛细血管得到扩张,从而增强了膏贴的渗透效果,也加强了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能力。温灸理疗贴片中的石墨烯材料所发射的远红外线波段可选择且强度可控,将波段以及强度控制在人体接受范围内,在保证真正起作用的同时,又避免了由于强波、高温等引起的人体损伤。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温灸理疗贴片包括发热膜,发热膜的材质为石墨烯,发热膜的两侧分别附着有胶层。
[0040] 该实施例中温灸中药外敷膏贴还包括第二药膏层104;第二药膏层104设置在石墨烯层102与基衬层101之间。第二药膏层104与第一药膏层103材质完全相同;使用时,通过温灸理疗贴片通膏贴加热,先对第二药膏层104加热,再通过热传递对第一药膏层103加热,由于通过设置第二药膏层104后,石墨烯层102便位于第一药膏层103和第二药膏层104之间,可以增强膏贴整体的药效。基衬层101的面积不小于第一药膏层103的面积,且不小于第二药膏层104的面积,也就是说,第一药膏层103或第二药膏层104覆盖了基衬层101的部分面积。
[0041] 该实施例中,基衬层101为无防布层;无纺布又称不织布,是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而构成,是新一代环保材料,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质轻、不助燃、容易分解、无毒无刺激性、色彩丰富、价格低廉、可循环再用等特点。如多采用聚丙烯(PP材质)粒料为原料,经高温熔融、喷丝、铺纲、热压卷取连续一步法生产而成。通过基衬层101以承载第二药膏层104、石墨烯层102和第一药膏层103。
[0042] 该实施例中,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形状呈矩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弧形。通过将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做成不同的形状,以与人体的不同患处相贴合,更加人性化,方便粘贴。另外还可以将该膏贴贴于人体的不同穴位,以达到不同的药效。
[0043] 该实施例中,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形状还可以呈圆形。呈圆形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直径为1cm~20cm。具体而言,直径可以为2cm、4cm、6cm、8cm、10cm或16cm。
[0044]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形状不仅局限于以上两种,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成其他形状,以与人体相贴合固定;对于其他的形状该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具体赘述。
[0045] 该实施例中,石墨烯层102为膜状,第一药膏层103和第二药膏层104之间可以为一张整膜,整膜的面积不小于第一药膏层103,且不小于第二药膏层104的面积。需要说明的是,该整膜可以具有多个网眼。
[0046] 实施例二
[0047] 该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温灸中药外敷膏贴,该实施例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描述了石墨烯层102的另一种实现方案,除此之外的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也属于该实施例,不再重复描述。
[0048] 参见图2所示,该实施例中,石墨烯层102由多个片状的石墨烯膜片组成,多个石墨烯膜片分散在第一药膏层103与第二药膏层104之间。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一个石墨烯膜片上具有多个网眼。
[0049] 实施例三
[0050] 该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温灸中药外敷膏贴,该实施例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描述了石墨烯层102的另一种实现方案,除此之外的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也属于该实施例,不再重复描述。
[0051] 参见图3所示,该实施例中,石墨烯层102由多个石墨烯组成,多个石墨烯块分散在第一药膏层103与第二药膏层104之间。石墨烯块的形状可以为球状,也可以为不规则形状。该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将粉末状的石墨烯混合在第一药膏层103和/或第二药膏层104中,或者,石墨烯层102由粉末状石墨烯制成,且夹置在第一药膏层103和第二药膏层104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供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中第一药膏层、第二药膏层和石墨烯层可以混合成一层形成外敷药膏层,该层的制作方法为:直接将石墨烯粉末,均匀的参加到中药膏剂中,使石墨烯粉和中药膏剂的中药粉末均匀混合,在一起制成一种石墨烯中药膏药混合物,即外敷药膏层,然后将该外敷药膏层直接涂抹在膏药胶布(即基衬层上)制成温灸中药外敷膏贴,通过该方法制成的膏贴,效果明显。
[0052] 表1:
[0053]  石墨烯层组 对照组 温度差值
A组 44.6℃ 40℃ 4.6℃
B组 31.8℃ 27.7℃ 4.1℃
C组 33.1℃ 28.8℃ 4.3℃
D组 35.7℃ 29.1℃ 6.6℃
E组 35.7℃ 31.1℃ 4.6℃
F组 36.5℃ 30.6℃ 5.9℃
平均温度差值 36.23℃ 31.2℃ 5.02℃
[0054] 表1为普通温灸中药外敷膏贴和本发明实例三提供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对比实验,从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对两组膏贴分别加热后,本发明提供的设置有石墨烯层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要比普通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温度高5.02℃,也就是说,本发明能够增加膏贴的温度,大大提高了膏贴的使用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对照组为普通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石墨烯层组为;本发明提供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普通温灸中药外敷膏贴与本发明提供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区别只在于,普通温灸中药外敷膏贴无石墨烯层102,本发明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有石墨烯层102。
[0055] 实施例四
[0056] 参见图4所示,该实施例中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的改进,实施例一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实施例一公开的内容也属于该实施例公开的内容。
[0057] 该实施例中,温灸中药外敷膏贴还包括防渗层105;防渗层105设置在第二药膏层104与基衬层101之间。防渗层105可以防止第二药膏层104的药膏渗透至基衬层101,并也渗透基衬层101,污染衣物等。防渗层105的材料为纸或防水面料。其中,防水面料是一种新型的纺织面料,其成份由的高分子防水透气材料(PTFE膜)加上布料复合面料而成。
[0058] 该实施例中,温灸中药外敷膏贴还包括保护层106;保护层106设置在第一药膏层103的一侧,且第一药膏层103位于保护层106与石墨烯层102之间,也就是说,基衬层101、防渗层105、第二药膏层104、石墨烯层102、第一药膏层103和保护层106,依次层叠设置。通过设置保护层106可以便于温灸中药外敷膏贴的携带与运输。基衬层101的边缘与保护层106的边缘粘接,具体而言,基衬层101的边缘设置有粘胶,使用时,撕掉保护层106,便可将第一药膏层103与皮肤层接触,并且使基衬层101的边缘粘合在人体的皮肤上即可。保护层106的面积不小于基衬层101的面积,当保护层106的面积大于基衬层101的面积时,可以实现快速的将保护层106与基衬层101分离。
[0059] 该实施例中,防渗层105、第一药膏层103、第二药膏层104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另外,还可以使防渗层105的面积不小于第一药膏层103的面积,且不小于第二药膏层104的面积。
[0060] 实施例五
[0061] 该实施例中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是在实施例四基础上的改进,实施例四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实施例四公开的内容也属于该实施例公开的内容。
[0062] 第一药膏层包括多个第一药膏子层和多个第一石墨烯子层;第一药膏子层和第一石墨烯子层交错层叠设置;第二药膏层包括多个第二药膏子层和多个第二石墨烯子层,第二药膏子层和第二石墨烯子层交错层叠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药膏子层和第二药膏子层的材质相同,也就是说,由同一种药膏制成;第一石墨烯子层和第二石墨烯子层的材质相同,也就是说由石墨烯粉末制成。
[0063] 实施例六
[0064] 该实施例中的温灸中药外敷膏贴是在实施例四基础上的改进,实施例四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实施例四公开的内容也属于该实施例公开的内容。
[0065] 参见图5所示,第一药膏层103为由中药膏和石墨烯粉末混合后制成的药膏层,第二药膏层104为由中药膏和石墨烯粉末混合后制成的药膏层。具体的说,第一药膏层与第二药膏层中的中药膏均为同一种中药膏,第一药膏层与第二药膏层中的石墨烯粉末均为同一种石墨烯粉末,且第一药膏层与第二药膏层中的中药膏和石墨烯粉末的质量比例相同。
[0066]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