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路的内衬件和管路的内衬方法

申请号 CN201380063633.0 申请日 2013-12-05 公开(公告)号 CN104822509B 公开(公告)日 2017-05-03
申请人 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上田泰裕; 大西信二; 山下茂树;
摘要 抑制设置于管路的 内衬 件的重合的周向两端部(重叠部分)卷翘的情况。为用于使内外表面翻转并对管路P进行内衬的内衬件1。内衬件1包括:不渗透层3;内衬件主体2,其为位于不渗透层3内侧的片状的基体材料10被卷成筒状,并且基体材料10的周向两端部在周向上重合而构成的;以及筒状体8,其设于内衬件主体2的内侧。
权利要求

1.一种管路的内衬件,其为用于使内外表面翻转并对管路进行内衬的内衬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密层;
内衬件主体,其为位于所述气密层内侧的片状的基体材料被卷成筒状而构成的,并且具有所述基体材料的周向两端部沿周向重合的重叠部分;以及
筒状体,其设于所述内衬件主体的内侧,
所述筒状体的直径比所述内衬件主体的直径大,
在所述筒状体平坦地伸展的状态下,所述筒状体具有与所述重叠部分接触的外侧面和不与所述重叠部分接触的内侧面这两个面,并且具有松弛部分或折回部分,所述松弛部分或所述折回部分配置在所述筒状体的所述内侧面,不与所述重叠部分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的内衬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件主体与所述筒状体临时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路的内衬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衬件主体的内侧,将所述筒状体临时接合于所述周向两端部重合的重叠部分的内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管路的内衬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体是筒状织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路的内衬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织物是不具有沿着轴向的缝制部的无缝织物。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管路的内衬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层用热塑性树脂的覆膜覆盖用合成纤维织造的筒状织布的外表面。
7.一种管路的内衬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硬化性树脂渗透于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所述内衬件之后,使所述内衬件翻转并内衬于具有曲管的所述管路内。

说明书全文

管路的内衬件和管路的内衬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管路的内衬件和管路的内衬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一直以来,作为对老旧化的上下道管、农业用水管或气管等已设管路进行修补的施工方法,已知如下施工方法。即,通过在已设管路的内表面设置包含硬化性树脂液和强化纤维的筒状的内衬件,并且使前述硬化性树脂液硬化,从而在管路内构筑包括纤维强化树脂制成的牢固的内衬构造。
[0003]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施工方法中,作为内衬件,使用将有机纤维的无纺织布和包括玻璃纤维的织物重合并通过针刺(needle punch)来接合,并且浸渗有热硬化性树脂液的片状的基体材料。该基体材料通过被卷成筒状,并且利用热融性粘合剂来接合重合的周向两端部(重叠部分),从而成为内衬件。而且,内衬件由具有气密性的筒状织物覆盖外表面。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施工方法中,首先,对筒状的内衬件作用压缩空气而使其内外表面翻转,并同时设置于管路内(设置工序)。然后,通过从内衬件的内侧供应加热空气、蒸汽等加热介质,从而加热内衬件并且从内侧进行加压以扩径(扩径工序)。此时,通过使浸渗于紧贴在管路内的内衬件的热硬化性树脂液热硬化,从而在管路的内表面构筑牢固的内衬构造。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863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 图16(a)是示出在管路P内设置有内衬件101的状态的图。由于内衬件101被翻转,因而在翻转前覆盖内衬件101的外表面的筒状织布102位于内侧。在内衬件101翻转并同时通过管路P时,存在内衬件101的重叠部分101a接触管路P的内表面的情况。如果是管路P的直管部分,那么利用热融性粘合剂接合的重叠部分101a接触管路P的内表面并卷翘的可能性小。但是,在通过管路P的曲管部分(弯部)的情况下,由于后述的理由,内衬件101如图16(b)所示,欲沿周向旋转。尤其是,如果曲管部分的曲率大,那么内衬件101欲向周向较强地旋转。如果内衬件101在管路P内旋转,那么内衬件101的重叠部分101a接触管路P的内表面并且卷翘。换而言之,内衬件101的重叠部分101a被按抵管路P的内表面并卷翘。如果使此种内衬件101扩径、硬化,那么产生内衬件101的直径变得不均匀,从而不能确保期望的厚度并且强度不足的问题。
[0009] 图17(a)是从行进方向前方观察的翻转中的内衬件101的翻转顶端部的图。图17(b)是设置内衬件时的管路的曲管部分等的纵截面图。下面,考虑在管路P的直管部分中,如图17(a)所示,内衬件101的内外表面在开始翻转的位置的翻转顶端口103沿左右(水平)方向的状态下翻转的情况。图17(a)所示的管路P的曲管部分在为从水平方向向上下方向的弯曲的情况下,由于翻转顶端口103沿着水平方向,因而翻转易于进行,并且作用在内衬件101上的旋转并不那么大。如在图17(b)中示出曲管部分的内衬件101的翻转状态那样,由于翻转能够从翻转顶端口103的下半部分进行,因而内衬件101能够在不旋转的情况下行进。但是,在管路P的曲管部分为左右方向的弯曲(水平面内的弯曲)的情况下,欲从如图17(a)那样翻转顶端口103为沿着左右(水平)方向的状态开始,向沿着易于进行翻转的上下(垂直)方向的状态旋转。由于该作用成为使内衬件101整体旋转的力,故在曲管部分处,内衬件欲在管路P的周向上旋转,且重叠部分101a卷翘。
[001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设置于管路的内衬件的重合的周向两端部(重叠部分)卷翘的情况。
[0011]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2] 第1发明的管路的内衬件为用于使内外表面翻转并对管路进行内衬的内衬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密层;内衬件主体,其是位于前述气密层内侧的,片状的基体材料卷成筒状,并且前述基体材料的周向两端部在周向上重合而构成的;以及筒状体,其设于前述内衬件主体的内侧。
[0013] 在本发明中,在翻转前的状态下筒状体设于内衬件主体的内侧。因而,在翻转内衬件的内外表面,即,翻转内衬件主体和筒状体,并同时将内衬件设置于管路内时,通过位于外侧的筒状体,防止内衬件主体的重合的周向两端部接触管路的内表面。由此,抑制特别是在内衬件欲向周向旋转的管路的曲管部分处,内衬件主体的重合的周向两端部卷翘的情况。
[0014] 第2发明的管路的内衬件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的管路的内衬件中,前述筒状体的直径比前述内衬件主体的直径大。
[0015] 在本发明中,由于筒状体的直径比内衬件主体的直径大,因而能够使内衬件的内外表面翻转,即,使内衬件主体和筒状体翻转,并且不会阻碍翻转后的内衬件主体的周向两端部的扩径。
[0016] 第3发明的管路的内衬件的特征在于,在第2发明的管路的内衬件中,前述筒状体具有松弛的松弛部分,前述松弛部分不与前述内衬件主体的前述周向两端部重合的重叠部分接触
[0017] 在本发明中,筒状体的松弛部分不与内衬件主体的周向两端部重合的重叠部分接触。因而,如图1所示,在翻转、扩径时,当使筒状体8的松弛部分A伸展时,松弛部分A不会被卷入重叠部分2a,能够通过筒状体8来防止内衬件主体2的重叠部分2a(重合的周向两端部)卷翘。
[0018] 第4发明的管路的内衬件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3发明中的任一项的管路的内衬件中,前述内衬件主体与前述筒状体临时接合。
[0019] 在本发明中,由于内衬件主体与筒状体临时接合而一体化,故在翻转时,内衬件主体与筒状体不产生偏移。即,由于利用对筒状体的力,内衬件主体不能移动,故在筒状体的翻转时,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内衬件主体的重合的周向两端部被筒状体阻碍而卷翘的情况。
[0020] 第5发明的管路的内衬件的特征在于,在第4发明的管路的内衬件中,在前述内衬件主体的内侧,将前述筒状体临时接合于前述周向两端部重合的重叠部分的内表面。
[0021] 在本发明中,在内衬件主体的内侧,将筒状体临时接合于周向两端部重合的重叠部分的内表面。因而,即使是曲管部更多的复杂管路,在内衬工序时,也能够通过筒状体防止内衬件主体的周向两端部重合的重叠部分卷翘的情况。
[0022] 第6发明的管路的内衬件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5发明中的任一项的管路的内衬件中,前述筒状体为筒状织物。
[0023] 在本发明中,由于筒状体为筒状织物,故浸渗于内衬件主体的热硬化性树脂液的渗透性高,筒状体难以变形,因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内衬工序。
[0024] 第7发明的管路的内衬件的特征在于,在第6发明的管路的内衬件中,前述筒状织物是不具有沿着轴向的缝制部的无缝织物。
[0025] 在本发明中,由于筒状体是不具有沿着轴向的缝制部的无缝合织物,即,没有沿着轴向的接缝的织物,故周向的伸展是均匀的。因而,易于使内衬件的内外表面顺利地翻转。
[0026] 第8发明的管路的内衬件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7发明中的任一项的管路的内衬件中,前述气密层为用热塑性树脂的覆膜覆盖用合成纤维织造的筒状织布的外表面。
[0027] 在本发明中,气密层为用热塑性树脂的覆膜覆盖筒状织布及其外表面的构造,以用覆膜强化筒状织布。因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内衬件的翻转。
[0028] 第9发明的管路的内衬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将硬化性树脂浸渗于第1~第8发明中的任一项的前述内衬件之后,使前述内衬件翻转并内衬于具有曲管的前述管路内。
[0029] 在本发明中,使内衬件主体与设于其内侧的筒状体一起翻转且内衬件对管路内进行内衬。因而,通过位于外侧的筒状体,防止翻转时内衬件主体的重合的部分接触管路的内表面。由此,尤其抑制在管路的曲管部分处内衬件主体的重合的部分卷翘的情况。
[0030] 发明效果
[0031] 在本发明中,在翻转前的状态下筒状体设于内衬件主体的内侧。因而,在翻转内衬件的内外表面,即,翻转内衬件主体和筒状体,并同时将内衬件设置于管路内时,通过位于外侧的筒状体,防止内衬件主体的重合的周向两端部接触管路的内表面。由此,尤其抑制在内衬件欲向周向旋转的管路的曲管部分中,内衬件主体的重合的周向两端部卷翘的情况。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衬件的立体图。
[0033] 图2是基体材料的立体图。
[0034] 图3是基体材料的截面图。
[0035] 图4是将图1的内衬件主体的周向两端部的重叠部分放大的图。
[0036] 图5是设置内衬件时的管路等的纵截面图。
[0037] 图6是图5的内衬件的顶端部的放大图。
[0038] 图7是从行进方向前方观察的设置中途的内衬件的翻转的顶端部的图。
[0039] 图8是示出翻转机等的放大图。
[0040] 图9是示出开始翻转的内衬件的图。
[0041] 图10是示出翻转中的内衬件的图。
[0042] 图11是示出设置于管路内的内衬件的纵截面图。
[0043] 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截面图。
[0044] 图13是示出扩径的内衬件的截面图。
[0045] 图14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内衬件的立体图。
[0046] 图1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内衬件主体的立体图。
[0047] 图16是示出在管路内设置有以往的内衬件的状态的图。
[0048] 在图17中,(a)是从行进方向前方观察的翻转中的以往的内衬件的翻转顶端部的图。(b)是设置以往的内衬件时的管路的曲管部分等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衬件1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内衬件1例如用于农业用水等已设管路的修补,并且使内外表面翻转并对管路进行内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管径700mm左右的农业用水管为修补对象。
[0050] 首先,说明内衬件1的构造。内衬件1具备内衬件主体2。图2是构成内衬件主体2的片状基体材料10的立体图。图3是基体材料10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基体材料10是片状的部件。片状基体材料10被卷成筒状,并且,基体材料10的周向两端部在周向上重合以构成内衬件主体2。而且,如图1所示,卷成筒状的内衬件主体2被插入利用覆膜7覆盖的,具有气密性的筒状织布3(气密层)。
[0051] 如图3所示,关于片状的基体材料10,将聚酯等有机纤维的无纺织布4(例如,纺粘无纺织布)、和用高强度的玻璃纤维无捻纱(glass roving)织造的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强化纤维层)交替地重合,并且通过针刺来接合这些多个层。而且,为无纺织布4重合于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的两面,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由无纺织布4夹着的构成。
[0052] 卷成筒状的基体材料10的周向两端部在重合状态下利用热融性粘合剂6而接合,以成为内衬件主体2。图4是将图1的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两端部的重叠部分放大的图。如图4所示,热融性粘合剂6不涂布于内衬件主体2的端部的全部表面区域,而是分成与筒长方向平行的多个(在图4中为2条)细长区域且局部地涂布。而且,在该内衬件主体2的一个端部的热融性粘合剂6的涂布面重合另一端部,从而接合内衬件主体2的两端部。另外,以下,将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两端部重合的部分称为“重叠部分2a”。
[0053] 另外,关于内衬件主体2的两端部的接合,以当使内衬件主体2在管路P内翻转并插入时两端部不偏移的方式进行临时固定的程度的接合强度即是足够的。而且,之后会说明,通过在将内衬件主体2(内衬件1)设置于管路P内之后的扩径工序中的加热,热融性粘合剂6软化,从而解除两端部的接合。
[0054] 图1所示的筒状织布3是用例如聚酯纤维织造的。该筒状织布3的外表面由聚乙烯、聚丙烯、尼龙、聚酯等热塑性树脂的覆膜7覆盖,筒状织布3具有气密性。通过将卷成筒状的内衬件主体2拉入并插入该筒状织布3的内侧,内衬件主体2的外表面由筒状织布3覆盖。
[0055] 内衬件主体2例如如下地制造。首先,利用平织机纺织玻璃纤维无捻纱,使之成为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接着,使该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与无纺织布4交替地层叠并利用针刺来接合,切断成规定宽度,从而成为片状的基体材料10。
[0056]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内衬件1在翻转前的状态下还具备设于内衬件主体2内侧的筒状体8。筒状体8是筒状织物,并且为不具有沿着轴向(筒长方向)的缝制部的无缝织物。通过利用环状织机将线纺织成环状而在周向上无缝合地制作筒状体8。而且,筒状体8如图1所示,配置于内衬件主体2的重叠部分2a的内表面(内衬件主体2的下侧部分的内表面)上,并通过热融性粘合剂9临时接合。热融性粘合剂9在内衬件主体2与筒状体8之间局部地涂布于与筒长方向平行且细长的区域。通过该热融性粘合剂9,筒状体8变得无法从片状基体材料10上移动。而且,筒状体8在内衬件主体2的内侧沿内衬件主体2的筒长方向设置,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与筒状体8的周向相同。而且,筒状体8的直径设定为比内衬件主体2的直径大。
[0057] 关于筒状体8的规格,例如,对于管路内径700mm,为如下:
[0058] (组织)    纵向系 聚酯系1100T/3×1500
[0059]           横向系 聚酯系1100T/3
[0060] (初始直径) φ700mm
[0061] (织物厚度) 0.9mm。
[0062] 在将筒状体8设置于内衬件主体2上之后,将片状的基体材料10卷成筒状,在将热融性粘合剂6涂布于周向一端部的表面之后使另一端部重合,以接合两端部,成为内衬件主体2。此时,如图1所示,以筒状体8的松弛的松弛部分A不与周向两端部重合的重叠部分2a接触的方式配置筒状体8。更具体而言,筒状体8在内衬件主体2中基本平坦地伸展,并且具有以下2面:外侧面(外表面),其与内衬件主体2的重叠部分2a接触;内侧面(内表面),其不与内衬件主体2的重叠部分2a接触。而且,在此,通过将松弛部分A配置于内表面侧,使松弛部分A与重叠部分2a不接触。通过以上,翻转前的内衬件1在外侧定位有筒状织布3、在正中定位有内衬件主体2、在内侧定位有筒状体8。另外,筒状体8也可通过拉入卷成筒状的内衬件主体2的内部,从而配置于内衬件主体2的内侧。
[0063] 使热硬化性树脂液浸渗于如此制作的内衬件1。在该情况下,将树脂液注入为最内面的筒状体8的内部,并且使热硬化性树脂液浸渗于为覆膜7的内表面侧的筒状织布3和内衬件主体2以及筒状体8的整体。而且,作为树脂液的浸渗方法,虽然利用夹辊挤压注入有热硬化性树脂液的内衬件1的一般方法即可,但是从使树脂更均匀地浸渗的观点来看,优选地在夹辊的近前采用如下方法。即,通过使用比通常使用的粘度低(在常温下滴落那样的粘度的)树脂液,并且将注入了树脂液之后的内衬件主体2搬运至较高位置,从而能够利用重力使附着于内衬件主体2的多余的树脂液落下,并使树脂液均匀地浸渗于内衬件整体2。而且,与仅利用夹辊挤压内衬件主体2的情况相比,树脂浸渗工序变为短时间。此外,并用对内衬件1内部进行减压的方法也是有效的。
[0064] 另外,在该树脂浸渗之后搬运内衬件1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粘度低的树脂液滴落的可能性,故优选地进行与树脂液的种类对应的增粘处理(例如,加热或冷却等),并且在提高了树脂粘度的状态下进行搬运。
[0065] 接着,叙述使用上述内衬件1修补已设管路P的方法。在使用内衬件1修补管路P时,首先,使内衬件1内外表面翻转并同时设置于修补对象的管路P内(设置工序)。接着,使设置于管路P内的内衬件1的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两端部在周向上滑动并同时扩径(扩径工序)。而且,在上述扩径工序中,通过加热内衬件主体2并从内侧加压,从而使内衬件主体2扩径,并且使浸渗于内衬件主体2的硬化性树脂液硬化。
[0066] (设置工序)
[0067] 首先,说明设置工序。图5是内衬件1设置时的管路P等的纵截面图。图6是图5的内衬件1的顶端部的放大图。图7是从行进方向前方观察设置中途的内衬件1的翻转的顶端部的图。如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浸渗有热硬化性树脂液的筒状的内衬件1,使压缩空气作用以使其内外表面翻转,并同时设置于管路P内(翻转施工方法)。
[0068] 如图5所示,管路P与在地上开口的竖坑Q连续,内衬件1从竖坑Q设置到管路P内。图8是示出翻转机21等的放大图。另外,在图8中,示出了使内衬件1翻转之前的状态。如图示,内衬件1卷绕至在地上的卡车T内设置的翻转机21的卷盘22。而且,内衬件1的顶端环状地固定于翻转机21的金属口23。即,内衬件主体2、筒状织布3、以及筒状体8在径向上扩展,并且通过例如金属带(未图示)而环状地固定于金属口23的外周面。
[0069] 如果从图8所示的状态开始将压缩空气填入翻转机21内,那么空气压力作用于固定于金属口23的内衬件1的折回部分。在此,由于覆盖内衬件主体2外表面的筒状织布3具有气密性,故通过空气压力作用,内衬件1的折回部分向行进方向(右方)前进,如图9所示,内衬件1开始翻转。此时,内衬件1被从卷盘22拉出并同时前进。而且,内衬件1如图10所示,进一步在行进方向上前进并同时连续地继续翻转。最终,如图11所示,内衬件1遍及其全长使内外表面翻转并设置于管路P内,在外侧定位有筒状体8,在正中定位有内衬件主体2,在内侧定位有筒状织布3。
[0070] 在该翻转施工方法中,由于通过压缩空气的作用,内衬件1的翻转的顶端部分沿管路P行进,因而即使是具有曲管部分的管路P,设置内衬件1也比较容易。而且,如上所述,在设置工序中,由于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两端部通过热融性粘合剂6而接合(临时接合),因而防止当内衬件1的内外表面翻转时,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两端部偏移并且扩展。
[0071] (扩径工序)
[0072] 接着,说明扩径工序。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截面图。图13是示出扩径的内衬件1的截面图。在设置工序之后(翻转后)的状态下,筒状织布3配置于内衬件主体2的内侧,此外,该筒状织布3的内表面成为用气密性的覆膜7覆盖的状态。因而,能够通过向筒状织布3内供给加热空气、蒸汽等加热介质来加热内衬件主体2并且从内侧加压以扩径。
[0073] 在该扩径工序中,将内衬件1加热至热硬化性树脂的硬化温度(例如,80~100℃)。此时,由于临时接合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两端部的热融性粘合剂6软化,接合力降低,故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两端部能够在周向上滑动。另外,热融性粘合剂6的种类配合热硬化性树脂液的硬化温度适当地选择即可。通过与该加热同时从内侧加压内衬件主体2,从而使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两端部在周向上滑动,以使内衬件主体2扩径。由此,内衬件主体2被推抵并紧贴管路P的内表面,在该状态下,热硬化性树脂热硬化。因而,在管路P的内表面,构筑热硬化性树脂通过高强度的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而得到强化的,牢固的内衬构造。
[0074] 如以上所说明的,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内衬件1,在翻转前的状态下筒状体8设于内衬件主体2的内侧。因而,在设置工序中,在使内衬件1的内外表面翻转,即,使筒状织布3和内衬件主体2以及筒状体8翻转,并同时将内衬件1设置于管路P内时,通过位于外侧的筒状体8,防止内衬件主体2的重合的周向两端部(重叠部分2a)接触管路P的内表面。由此,特别是在曲管部分处,抑制内衬件主体2的重合的周向两端部卷翘的情况。
[0075] 而且,由于筒状体8的直径比内衬件主体2的直径大,因而能够使内衬件1的内外表面,即,内衬件主体2和筒状体8翻转,并且不会阻碍翻转后的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两端部(重叠部分2a)的扩径。
[0076] 而且,筒状体8的松弛部分A不与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两端部重叠的重叠部分2a接触。因而,如图1所示,在翻转、扩径时,当筒状体8的松弛部分A伸展时,松弛部分A不会被卷入重叠部分2a,能够通过筒状体8来防止内衬件主体2的重叠部分2a卷翘的情况。
[0077] 而且,由于内衬件主体2和筒状体8临时接合并一体化,故在翻转时,内衬件主体2与筒状体8不产生偏移。即,由于利用对筒状体8的力而使内衬件主体3不能移动,故在筒状体的翻转时,内衬件主体的重合的周向两端部被筒状体阻碍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卷翘。
[0078] 而且,在内衬件主体2的内侧,将筒状体8临时接合于周向两端部重合的重叠部分2a的内表面。因而,即使是曲管部更多的复杂管路P,在内衬工序时,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两端部重合的重叠部分2a也能够通过筒状体8来防止卷翘。
[0079] 而且,由于筒状体8为筒状织物,故浸渗于内衬件主体2的热硬化性树脂液的渗透性高,筒状体难以变形,因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内衬工序。此外,通过使筒状体8的织眼变粗,筒状体的热硬化性树脂液的渗透性变得更高。而且,由于筒状体8是不具有沿轴向的缝制部的无缝织物,即,没有沿轴向的接缝的织物,故周向的伸展是均匀的。因而,易于使内衬件1的内外表面顺畅地翻转,即,使内衬件主体2和筒状体8顺畅地翻转。
[0080] 而且,由于基体材料10包含包括玻璃纤维的织物(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故包含高强度纤维。因而,基体材料10的强度变高,相应地,能够使内衬件主体2(基体材料10)的整体厚度变薄。而且,包括为高强度纤维的玻璃纤维的织物,尤其是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故内衬件主体2的强度进一步变高。在此,由于内衬件主体2为高弹性的,故不能使在管路P内设置的内衬件主体2的周长伸展并紧贴管路P的内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扩径工序中,能够通过使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两端部(重叠部分2a)相互滑动而扩径,从而使内衬件主体2紧贴管路P的内表面。
[0081] 而且,基体材料10具有以下构造:有机纤维的无纺织布4重合于包括为高强度纤维的玻璃纤维的织物(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并利用针刺而接合。因而,由于无纺织布4具有长纤维相互缠绕的构造,故当外力作用于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时,通过重合于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并利用针刺而接合的无纺织布4,对玻璃纤维赋予阻力。由此,抑制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的孔偏移。而且,通过无纺织布4,还防止在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的端部处产生玻璃纤维的绽开的情况。由此,能够在管路P的内侧构筑均匀且强度高的内衬构造。
[0082] 而且,在扩径工序中,通过加热内衬件主体2并同时从内侧加压,使内衬件主体2扩径,并且使浸渗于内衬件主体2的热硬化性树脂液硬化。由此,能够在管路P的内表面构筑牢固的内衬构造。
[0083] 而且,卷成筒状的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两端部(重叠部分2a)在重合状态下通过热融性粘合剂6而接合。因而,进一步抑制它们卷翘的情况。而且,在设置工序中,防止在将内衬件1插入管路P内时两端部偏移且内衬件主体2扩展的情况。而且,在向管路P内设置之后对内衬件主体2进行加热加压时,热融性粘合剂6软化而接合力降低。由此,周向两端部滑动移动且内衬件主体2扩径,在紧贴管路P内表面的状态下热硬化性树脂硬化。
[0084] 以上,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能够适用本发明的形态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下面所例示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加以变更。
[008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筒状体8的直径比内衬件主体2的直径大,因而筒状体8将松弛部分A配置于与内衬件主体2的重叠部分2a不接触的内侧的面(内表面)。不限于此,如图14(a)所示,也可朝不与内衬件主体2的重叠部分2a接触的内侧的面(内表面)侧,在内衬件主体2内折回筒状体8的一端部(折回部分B)。此外,如图14(b)所示,也可朝不与内衬件主体2的重叠部分2a接触的内侧的面(内表面)侧,在内衬件主体2内折回筒状体8的两端部(折回部分B)。
[008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卷成筒状的1片基体材料10的周向两端部在重合的状态下通过热融性粘合剂6而接合,从而成为内衬件主体2。不限于此,例如,在管路的直径较大的情况下,还能够由多片基体材料构成直径大的内衬件主体。图15(a)是由相同大小的2片基体材料52构成的内衬件主体51的立体图。如图15(a)所示,2片基体材料52在周向两端部分别重合的状态下利用热融性粘合剂53而接合。在此,滑动并扩径的重叠部分51a为临时固定以使两端部不偏移的程度的接合强度即足够,因而热融性粘合剂53分成与筒长方向平行的2条细长区域而局部地涂布。由于一个重叠部分51b需要能够固定的程度的接合强度,故热融性粘合剂53分成与筒长方向平行的4条细长区域而局部地涂布。如此,在由2片基体材料52构成内衬件主体51的情况下,虽然在2处重叠部分51a、51b之中,一个重叠部分51a滑动,但另一个重叠部分51b固定不动。而且,2处重叠部分51a、51b为偏移大约180度的位置。使用相同大小的3片基体材料的情况也同样,使两端部分别重合而成为筒状,并利用热融性粘合剂接合重合的周向两端部即可。在该情况下,虽然1处重叠部分滑动,但是其余2处重叠部分固定不动。而且,3处重叠部分为偏移大约120度的位置。
[0087] 图15(b)是示出在使图15(a)的内衬件主体51上下颠倒的状态下,将筒状体8配置于内表面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也优选地利用热融性粘合剂9使筒状体8与内衬件主体51临时接合,在图中为在2处进行接合。
[008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筒状体8虽然是筒状织物,但不限于此,也可包括无纺织布等。而且,虽然筒状体8是不具有沿着轴向的缝制部的无缝织物,但具有沿着轴向的缝制部,不是无缝的也可。
[008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浸渗于内衬件1的硬化性树脂液是热硬化性的,但不限于此,还能够使用光硬化性、此外常温硬化性的硬化性树脂液。但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通过设置工序和扩径工序这2个阶段来实施内衬的情况下,优选地采用热硬化性的树脂液,以能够同时进行硬化性树脂液的硬化和热融性粘合剂6的软化(解除接合)。
[009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筒状的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两端部利用热融性粘合剂6而接合,但是还可以是除此之外的方法,例如,利用缝制来接合。但是,在利用缝制来接合的情况下,需要采用比较弱的接合,以当在扩径工序中内压作用于内衬件主体2时缝制部破裂。
[0091] 而且,由于作用在重叠的周向两端部之间的摩擦力较大等理由,在向管路P内设置内衬件1时,在不存在卷成筒状的内衬件主体2较大地扩展的顾虑的情况下,不特别需要接合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两端部。
[0092] 而且,例如在修补水道管等的情况下,也可同时进行翻转工序和扩径工序。在该情况下,如果利用热融性粘合剂6稍弱地接合(例如,减少热融性粘合剂6的使用量等)筒状的内衬件主体2的周向两端部(重叠部分2a),那么接合由于翻转时的压力而脱离,重叠的周向两端部滑动,能够同时进行翻转和扩径并同时紧贴管路P的内表面。通过同时进行翻转工序和使内衬件1紧贴于管路P的扩径工序,能够阻断使热硬化性树脂变得加热不足的,为未硬化的原因的,来自已设管外部的浸水等,并且能够进行翻转和扩径并同时向前方拨出管路P内部的滞留水。
[009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气密层,使用用覆膜7覆盖的筒状织布3。不限于此,作为气密层,也能够用例如比较厚(100μm左右)的塑料管代替。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在管路内衬后除去。
[0094]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是在修补已设管路的情况下适用本发明的实例,但是不论已设、新设,均能够设置内衬件以强化管路。
[0095] 构成内衬件主体2的基体材料10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也可为以下说明的构成。
[009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基体材料10为以下构成:无纺织布4重合于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的两面,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由2层无纺织布4夹着,但即使是无纺织布4重合于在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的仅一个面的构成,也能够获得防止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的孔偏移,或防止端部的绽开的效果。
[0097] 而且,作为包括玻璃纤维的织物,不限于包括使玻璃纤维排列整齐的玻璃纤维无捻纱的玻璃纤维无捻纱布,还能够使用以捻过的玻璃纱织造的玻璃布。
[0098] 而且,基体材料不需要具有包括玻璃纤维的织物和无纺织布的层叠构造。例如,也可省略无纺织布4的一部分。举一例,无纺织布4和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不需要交替地层叠,无纺织布4层叠于多片玻璃纤维无捻纱布5的仅上下两侧也可。或者,也可完全不设置无纺织布4。而且,内衬件的强化纤维层不需要是玻璃纤维的织物。例如,基体材料也可为使短纤维的高强度纤维分散于热硬化性树脂液的SMC(片状模塑料)。
[0099] 而且,虽然基体材料包含为高强度纤维的玻璃纤维,但不限于此,也可包含玻璃纤维以外的高强度纤维,例如,芳族聚酸胺纤维、高强度聚乙烯纤维、高强度聚芳酯纤维等。
[0100] 附图标记
[0101] 1             内衬件
[0102] 2、51          内衬件主体
[0103] 2a、51a、51b    重叠部分
[0104] 3             筒状织布(气密层)
[0105] 4             无纺织布
[0106] 5             玻璃纤维无捻纱布
[0107] 6             热融性粘合剂
[0108] 7             覆膜
[0109] 8             筒状体
[0110] 10、52         基体材料
[0111] A             松弛部分
[0112] P             管路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