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号 CN201010188432.1 申请日 2010-06-01 公开(公告)号 CN102002322A 公开(公告)日 2011-04-06
申请人 株式公司日信科技; 发明人 孙昌基;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便携式终端设备用 热封 胶带 ,该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是将高频发热的导体设置在热封胶带之间,把热导率低的物质热封在一起,从而提高生产性,发挥超强的粘贴 力 。本发明中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是一种将便携式终端设备用 外壳 和 液晶 保护屏结合在一起的热封胶带,包括作为导体的加热片、与加热片的一面粘贴的第一封膜片、与加热片另一面粘贴的第二封膜片;第一封膜片和第二封膜片为聚酯类合成材料,加热片为 铝 材或 铜 材。在引导高频发热的加热片发热时,第一封膜片与第二封膜片熔融,使外壳与液晶保护屏粘贴在一起。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用于将便携式终端设备用外壳液晶保护屏粘贴在一起,其特征在于:包括导体材质的加热片、与加热片的一面粘贴的第一封膜片、与加热片另一面粘贴的第二封膜片;所述第一封膜片和第二封膜片为聚酯类合成材料,所述加热片为材或材;当所述加热片在引导高频下发热时,所述第一封膜片与第二封膜片熔融,使所述外壳与所述液晶保护屏粘贴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封膜片上设有可剥离的底片,所述底片设在第二封膜片远离加热片的一面,且所述底片为透明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片上设有从第一封膜片至第二封膜片贯通的贯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膜片和第二封膜片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贯通孔相互粘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片的厚度小于第一封膜片及第二封膜片的厚度。
6.一种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加热片为中心,使用加热辊筒将第一封膜片和第二封膜片向加热片方向压缩并加热,使第一膜片和第二膜片粘贴在加热片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第一封膜片和第二封膜片向加热片方向压缩并加热时,第一封膜片和第二封膜片的一部分被压入所述贯通孔内,使其相互粘贴。

说明书全文

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相互结合的被粘物之间,通过加热熔融,将被粘物粘贴在一起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图1a是用以往技术制造的热封胶带结构图。
[0003] 图1a所示的以往热封胶带以中间的无纺布10为准,无纺布10的两面各有第一封膜片20和第二封膜片30。
[0004] 使用以往的热封胶带使两个被粘贴物粘贴在一起时,首先将热封胶带置于两个被粘贴物之间,用热封装置直接向被粘贴物加热,其热气通过被粘贴物传至所述第一封膜片20和所述第二封膜片30上,使所述第一封膜片20和所述第二封膜片30熔融并粘贴在被粘贴物上。
[0005] 因此在使用以往的热封胶带粘贴被粘贴物时,两个被粘贴物中必须有一个是导热体,如不锈(SUS)、金属等。也就是说,要将热传至置于被粘贴物之间的热封胶带上,所以所述的两个被粘贴物中必须有一个使用热导率较高材料。
[0006] 此类以往的热封胶带在两个被粘贴物均使用热导率较低的材料时,比如在合成纤维之间粘贴时,所述第一封膜片20或所述第二封膜片30在熔融之前,会导致被粘贴物因热而变形等问题,所以通常使用其他方法。
[0007] 接下来,以粘贴便携式终端设备用外壳液晶保护屏为例,进一步对以往技术进行说明。
[0008] 图1b是根据以往技术粘贴便携式终端设备用外壳和液晶保护屏的截面图。一般便携式终端设备及小型家电产品的外壳41和液晶保护屏42如图1b所示,使用双面胶43粘贴在一起。随着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小型化和液晶显示屏LCD的日益变大,使得液晶保护屏42及外壳41与双面胶43的接触面积逐渐缩小。但是双面胶43的接触面积缩小,使液晶保护屏42和外壳41粘贴在一起的粘贴减小,从而导致液晶保护屏42与外壳41容易脱落。此外,玻璃胶可以代替上述双面胶,但需要在夹具上压缩干燥10个小时以上,会导致生产效率明显下降等问题发生。而且玻璃胶经过一段时间后,其耐冲击性减弱,会引起故障。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以提高生产性,并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热封胶带的超强粘贴力为目的,通过把高频发热导体置于在热封胶带之间,从而使热导性低的物质热封在一起。
[0010]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方案是:一种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尤其是将便携式终端设备用外壳和液晶保护屏粘贴在一起的热封胶带,包括导体材质的加热片、与加热片的一面粘贴的第一封膜片、与加热片另一面粘贴的第二封膜片;所述第一封膜片和第二封膜片为聚酯类合成材料,所述加热片为材或材;当所述加热片在引导高频下发热时,所述第一封膜片与第二封膜片熔融,使所述外壳与所述液晶保护屏粘贴在一起。
[0011] 进一步,所述第二封膜片上设有可剥离的底片,所述底片设在第二封膜片远离加热片的一面,且所述底片为透明材料。
[0012] 进一步,所述加热片上设有从第一封膜片至第二封膜片贯通的贯通孔。
[0013] 进一步,所述第一封膜片和第二封膜片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贯通孔相互粘贴。
[0014] 进一步,所述加热片的厚度小于第一封膜片及第二封膜片的厚度。
[001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的制造方法,该方法以加热片为中心,使用加热辊筒将第一封膜片和第二封膜片,向加热片方向压缩并加热,使第一膜片和第二膜片粘贴在加热片上。
[0016] 进一步,在将第一封膜片和第二封膜片向加热片方向压缩并加热时,第一封膜片和所述第二封膜片的一部分被压入所述贯通孔中,使其相互粘贴。
[001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在所述第一封膜片和第二封膜片之间设置高频发热的加热片,使材质为热导性低的聚酸脂、压克力板或者ABS(丙烯腈与丁二烯和苯乙烯的三元共聚物)等合成纤维的被粘贴物粘贴在一起,通过发热熔融而产生的粘贴力比一般结合剂的粘贴力更强,粘贴时间短,提高了生产性。
[0018] 通过在第二封膜片上安装透明底片,当在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外壳上安装热封胶带时能看清位置,便于组装;安装的底片还可以剥离,从而在组装时容易去除底片,并提高工作效率。加热片上有贯通孔,使第一封膜片和第二封膜片可以直接粘贴在一起,提高了通过第一封膜片和第二封膜片粘贴在一起的被粘贴物之间的粘贴力。加热片的厚度小于第一封膜片及第二封膜片的厚度,减少了在加热片发热时传至外壳和液晶保护屏的热气,可以防止因热而导致的外壳和液晶保护屏的变形。第一封膜片和第二封膜片置于加热辊筒之间,被压缩并被加热,从而粘贴在一起,因此可以连续迅速地进行操作,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此外,第一封膜片、加热片和第二封膜片的模式化,使粘贴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外壳和液晶保护屏的工作更加简便快捷。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现有技术的热封胶带结构图;
[0020]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的结构图;
[0021]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的制造过程图;
[0022] 图4是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封胶带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外壳组件的结构图;
[0023] 图5是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封胶带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外壳组件的组装过程图;
[0024] 图6是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封胶带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外壳组件的组装过程图;
[0025] 图7是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封胶带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外壳组件的组装过程图;
[0026] 图8是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封胶带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外壳组件的组装过程图;
[0027] 图9是本发明的另外实施方式的热封胶带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0029] 下面以本发明的构成、形成和启动原理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30] 图2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的结构图;图2b是从图2a的A-A方向看到的截面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的制造过程图;图4a是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封胶带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外壳组件的结构图,图4b是从图4a的B-B方向看到的截面图。
[0031] 图2至图3所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封胶带包括:加热片200,第一封膜片310,第二封膜片320及底片400。图4所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封胶带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外壳组件包括外壳110、液晶保护屏120、加热片200、第一封膜片310、第二封膜片320。其中,外壳110是构成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液晶显示屏外观的重要部分,设置在LCD组件的前表面,在外壳110上有开放的画面部111,通过画面部111能够从外面看到LCD组件的画面。画面部111为长方形,向前后方向贯通,其宽度比液晶保护屏120的宽度小。此外,为了插入设置加热片200,第一封膜片310和第二封膜片320,在外壳110上设有固定槽112。固定槽112为四方形,与画面部111连通,向液晶保护屏120方向开放。固定槽112的深度大于加热片200、第一封膜片310及第二封膜片320的厚度总和。
[0032] 液晶保护屏120为直四方形的薄片,且为透明材质,从外部可以看到安装在便携式终端设备内部的LCD组件的画面。液晶保护屏120边缘部分用不透明的设计镶边,因此从外部除了LCD组件外,看不到其他部件,从而使外观更加整洁。液晶保护屏120的宽度大于画面部111的宽度,且其深度小于固定槽112的深度。液晶保护屏120与外壳110平行,面对面设置,并插入设置到固定槽112,从而密封画面部111。
[0033] 外壳110和液晶保护屏120之间设置加热片200。加热片200为中空的四方形,材质最好选用导电性良好的铝材或铜材,也可以使用铝材或铜材以外的其他导体材料,但建议最好使用热导率和导电性高,且加工方便的铝材或铜材。加热片200的厚度约为7μm~14μm左右,比第一封膜片310及第二封膜片320的厚度薄。
[0034] 加热片200的一个表面与第一封膜片310接合,另一表面与第二封膜片320接合。第一封膜片310和第二封膜片320与加热片200一样,为中空的四方形,厚度约为70μm左右。
[0035] 第一封膜片310与外壳110热封粘贴在一起,第二封膜片320与所述液晶保护屏120热封粘贴在一起。因此,加热片200的厚度比第一封膜片310与第二封膜片320的厚度薄,在加热片200发热时,可以减少传至外壳110和液晶保护屏120的热量,防止外壳110和液晶保护屏120的热变形。第一封膜片310和第二封膜片320为聚酯合成材料。聚酯是连接有酯基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
[0036] 第一封膜片310、加热片200和第二封膜片320均为相同的中空四方形,同样其内侧宽度大于画面部111,外侧宽度小于液晶保护屏120。即把第一封膜片310、加热片200及第二封膜片320设置在液晶保护屏120和外壳110相互重叠的区域内。因此,第一封膜片310、加热片200、第二封膜片320的内侧宽度大于画面部111,外侧宽度小于液晶保护屏120,可把第一封膜片310、加热片200、第二封膜片320设置在仅局限于外壳110与液晶保护屏120相互重叠的区域内,从而减少了浪费,降低了制造成本。
[0037] 第一封膜片310、加热片200、第二封膜片320的厚度总和小于固定槽112的深度。这样,可使液晶保护屏120插入到外壳110上且不突出,可防止液晶保护屏120因外力而从外壳110上脱落。
[0038] 在第二封膜片320上,有与加热片200方向相反的底片400。底片400为四方形薄片,由透明材料制成。当在外壳110上安装第一封膜片310、加热片200及第二封膜片320时,因底片400透明,可看清安装位置,便于组装。同时,安装在第二封膜片320的底片400可剥离。具体地说,在底片400与第二封膜片320接触的表面上有可剥离粘贴剂层。可剥离粘贴剂的再粘贴性及再剥离性突出,适合临时性地将底片400粘贴到第二封膜片320上。因此底片400安装在第二封膜片320上并可剥离,组装时易于去除底片400,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0039] 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热封胶带制造过程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40] 如图3所示,第一封膜片310和第二封膜片320因热而粘贴在加热片200上。具体地说,将第一封膜片310、加热片200及第二封膜片320按顺序置于第一加热辊筒50a和第二加热辊筒50b之间。此时第一封膜片310、加热片200及第二封膜片320均为原材料,且卷在卷轴上。
[0041] 第一加热辊筒50a和第二加热辊筒50b为圆筒状,可加热到约100℃,以约5m/min的速度旋转。第一加热辊筒50a和第二加热辊筒50b以相反的方向各自旋转时,第一封膜片310、加热片200及第二封膜片320上下压缩并被加热。
[0042] 此时,第一封膜片310与第二封膜片320因第一加热辊筒50a和第二加热辊筒50b的热气,略有熔融,并各自粘贴在加热片200上。同时相互粘贴在一起的第一封膜片310、加热片200与第二封膜片320被另一方向的卷轴卷起。
[0043] 如上所述,把第一封膜片310和第二封膜片320设置在第一加热辊筒50a和第二加热辊筒50b之间进行压缩及加热,使其粘贴在一起,可连续迅速地进行作业操作,从而可大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0044] 随后,把底片400积层到第二封膜片320上,利用如上所述的加热辊筒进行粘贴。此外,除了底片400以外,把第一封膜片310、加热片200和第二封膜片320截成中空四方形,去掉中间不必要的部分。
[0045] 接下来,进一步说明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封胶带来粘贴便携式终端设备用外壳和液晶保护屏的具体操作方法。
[0046] 图5至图8是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封胶带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外壳组件的组装过程图;如图5所示,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封胶带进行粘贴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加贴阶段S10,剥离阶段S20,定贴阶段S30。图6图示加贴阶段S10,图7图示剥离阶段S20,图8图示定贴阶段S30。如图6所示,在加贴阶段S10,第一封膜片310被粘贴到外壳110上。具体地说,第一封膜片310与加热片200,第二封膜片320及底片400一起插入设置在固定槽112内,第一封膜片310设置在外壳110上,与外壳110的一个表面粘结。然后,用加热的金属模具60向底片400方向压缩并加热约3秒钟。
[0047] 当然,为了避免外壳110弯曲,在外壳110的下部放入垫板等。金属模具60为四方形,其宽度小于或等于固定槽112的宽度,且大于或等于第一封膜片310的宽度。金属模具60约加热温度在60℃左右,低于底片400和第一封膜片310及第二封膜片320的熔点。而且底片400的熔点高于第一封膜片310及第二封膜片320的熔点。即金属模具60温度低于底片400和第一封膜片310及第二封膜片320的熔点,但与底片400相比,则更接近第一封膜片310熔点。因此,用金属模具60压缩及加热底片400时,底片400不会融化,第一封膜片310因底片400传导的金属模具60的热量,而略微熔融,并与外壳110粘贴在一起。
[0048] 第一封膜片310并非完全熔融,所以和外壳110粘贴在一起的粘贴力并不大。
[0049] 由于底片400的熔点高于第一封膜片310,在加贴阶段S10,使金属模具60温度小于底片400和第一封膜片310的熔点;使金属模具60的温度比底片400更接近第一封膜片310的熔点,这样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底片400的变形。
[0050] 在加贴阶段S10结束后,进入剥离阶段S20,如图7所示,在此阶段将底片400从第二封膜片320上剥离去除。
[0051] 底片400粘贴在封膜片上,且便于剥离,所以容易摘掉。如上把底片400安装在第二封膜片320上,通过人工手工操作或机器操作可剥离底片400,因此在组装时便于剥离,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0052] 如图8所示,在定贴阶段S30,将液晶保护屏120与去除底片400的第二封膜片320粘贴在一起。具体地说,为了使液晶保护屏120与第二封膜片320粘贴在一起,将其插入固定槽112内,利用加压机90向液晶保护屏120方向施压。
[0053] 当然,为了不让外壳110弯曲,在外壳110下部设置垫板等。而且与金属模具60不同,加压机90无需加热,可保持常温状态。
[0054] 在加热片200外侧设置通电线圈70。沿着加热片200外侧成四方形,并与高频加热器80连接,高频加热器80向线圈70提供高频交流电。
[0055] 高频加热器80的输出电压约为10kw~15kw,向线圈70提供约3秒到5秒钟的电流。当线圈70上通电时,线圈70内部形成磁场,加热片200以电磁感应原理通电,即线圈70上通电时,会发生交变磁束,从而使加热片200发生感应电流。
[0056] 加热片200上的感应电流,因涡电流损失发生热。此时加热片200被加热到约120℃~150℃。
[0057] 在定贴阶段S30,将线圈70设置在加热片200外侧,并在线圈70上通入高频感应电流。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在加热片200内部产生电流,不需直接在加热片200加电也会使其自身发热。
[0058] 同时因上述发热,使第一封膜片310和第二封膜片320熔融,去掉线圈70后,在液晶保护屏120向外壳110方向压缩的状态下,经过一段时间后,第一封膜片310和第二封膜片320硬化并与外壳110和液晶保护屏120粘贴结合。即通过第一封膜片310的熔融使加热片200和外壳110粘贴结合;并通过第二封膜片320的熔融,使加热片200和液晶保护屏120粘贴结合。
[0059] 此时,加热片200发热温度低于外壳110和液晶保护屏120的熔点,且高于第一封膜片310和第二封膜片320熔点,从而在加热片200发热时,可有效地减小外壳110和液晶保护屏120的变形。
[0060] 在第一封膜片310和第二封膜片320之间,设置高频发热的加热片200,使外壳110和液晶保护屏120粘贴结合,因此也可以粘贴材料为热导率低的聚碳酸脂、压克力板或者ABS(丙烯腈与丁二烯和苯乙烯的三元共聚物)等合成纤维的被粘贴物,利用发热熔融而产生的粘贴力比一般结合剂的粘贴力更强,且粘贴时间短,从而可大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根据情况需求,在加热片250上也可有向第一封膜片310和第二封膜片320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51。
[0061]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外实施方式的热封胶带的结构图。如图9所示,贯通孔251为圆形,在加热片250上有多个贯通孔251。在制造热封胶带时或在定贴阶段S30,贯通孔251使第一封膜片310和第二封膜片320相互粘贴在一起。第一封膜片310和第二封膜片
320为聚酯类合成材料,因此与为铝材或铜材的加热片250的粘贴相比,第一封膜片310和第二封膜片320之间在粘贴时,粘贴力更强,并且可提高因第一封膜片310和第二封膜片
320粘贴结合在一起的被粘贴物之间的结合力。
[0062]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说明本发明中的便携式终端设备用热封胶带机器制造方法,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本发明的技术允许的范围内可进行多样的变形。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