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发光的车窗玻璃

申请号 CN201710583261.4 申请日 2017-07-18 公开(公告)号 CN107471978A 公开(公告)日 2017-12-15
申请人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绍木; 潘成伟; 毛祚水; 郑国新; 王文海; 鲍思权;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车窗玻璃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发光的车窗玻璃,包括 自上而下 依次层叠的第一透明板、第一透明粘结层、柔性透明基底、第二透明粘结层和第二透明板,其特征在于:第二透明粘结层的折射率与第二透明板的折射率相同,第二透明粘结层的折射率大于柔性透明基底的折射率,第二透明板的侧边缘设有线状 光源 ,使得线状光源的入射光从第二透明板和/或第二透明粘结层的侧边缘入射,并在第二透明板和第二透明粘结层之间进行导向和传输,柔性透明基底的下表面设有用于散射线状光源的入射光的散射层。优点在于,生产工艺简单,重复 精度 高,产品 稳定性 好。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发光的车窗玻璃,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层叠的第一透明板(1)、第一透明粘结层(3)、柔性透明基底(5)、第二透明粘结层(4)和第二透明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粘结层(4)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二透明板(2)的折射率相同,所述第二透明粘结层(4)的折射率大于所述柔性透明基底(5)的折射率,所述第二透明板(2)的侧边缘设有线状光源(7),使得所述线状光源(7)的入射光从所述第二透明板(2)和/或第二透明粘结层(4)的侧边缘入射,并在所述第二透明板(2)和第二透明粘结层(4)之间进行导向和传输,所述柔性透明基底(5)的下表面设有用于散射所述线状光源(7)的入射光的散射层(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板(1)为单片化玻璃或夹层玻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板(2)为玻璃或塑料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板(2)的折射率为1.48~1.51,所述第二透明粘结层(4)的折射率为1.48~1.51,所述柔性透明基底(5)的折射率为1.3~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透明基底(5)的厚度为0.05~0.4mm,所述第二透明板(2)的厚度为0.7~2.5mm,所述第一透明粘结层(3)的厚度为0.2~0.8mm,所述第二透明粘结层(4)的厚度为0.2~0.8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透明基底(5)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酸酯或超薄玻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层(6)为油墨印刷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状光源(7)为LED发光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粘结层(3)和第二透明粘结层(4)为聚乙烯醇缩丁、乙烯-醋酸乙烯酯、聚基甲酸酯或聚氯乙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粘结层(3)、柔性透明基底(5)和第二透明粘结层(4)为预封装在一起的复合粘结层。

说明书全文

一种可发光的车窗玻璃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车窗玻璃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发光的车窗玻璃,尤其适用于车辆天窗。背景技术:
[0002] 可发光的车辆天窗由于具有独特的照明和装饰效果,使得车厢在夜晚时更加绚丽,能够起到烘托气氛和营造车内情调的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中高档车型的车辆天窗技术领域。现有技术常用的一种可发光的车辆天窗包括窗玻璃和安装在窗玻璃边缘处的发光元件,通过在窗玻璃表面上设置反光元件,使得在整个窗玻璃表面上形成面状光源的效果,因此可以实现车窗内的均匀照明。
[0003] 如中国专利CN103770696公开的一种交通工具装配玻璃,包括光源、玻璃板、折射层和光导层,所述折射层为PVB,位于玻璃板和光导层之间,所述光源位于复合结构或光导层的边缘,可以采用机械地结构化、压印、腐蚀或喷射等技术对光导层进行全部或局部结构化,从而产生希望的照明图案。由于所述光导层多为刚性的曲面玻璃,在现有生产工艺过程中,曲面玻璃的凸面为传输面,因此不能在弯曲成型之前进行表面结构化,而在曲面上形成表面结构化,其工艺精度和重复性难度大,产品稳定性差,难以实现批量生产。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精度高和生产稳定性好的可发光的车窗玻璃。
[0005]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发光的车窗玻璃,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层叠的第一透明板、第一透明粘结层、柔性透明基底、第二透明粘结层和第二透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粘结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二透明板的折射率相同,所述第二透明粘结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柔性透明基底的折射率,所述第二透明板的侧边缘设有线状光源,使得所述线状光源的入射光从所述第二透明板和/或第二透明粘结层的侧边缘入射,并在所述第二透明板和第二透明粘结层之间进行导向和传输,所述柔性透明基底的下表面设有用于散射所述线状光源的入射光的散射层。
[0006]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明板为单片化玻璃或夹层玻璃。
[0007]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明板为玻璃或塑料板。
[0008]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明板的折射率为1.48~1.51,所述第二透明粘结层的折射率为1.48~1.51,所述柔性透明基底的折射率为1.3~1.5。
[0009]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透明基底的厚度为0.05~0.4mm,所述第二透明板的厚度为0.7~2.5mm,所述第一透明粘结层的厚度为0.2~0.8mm,所述第二透明粘结层的厚度为0.2~0.8mm。
[0010]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透明基底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酸酯或超薄玻璃。
[0011] 进一步地,所述散射层为油墨印刷层。
[0012] 进一步地,所述线状光源为LED发光条。
[001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明粘结层和第二透明粘结层为聚乙烯醇缩丁、乙烯-醋酸乙烯酯、聚基甲酸酯或聚氯乙烯。
[0014]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明粘结层、柔性透明基底和第二透明粘结层为预封装在一起的复合粘结层。
[0015] 本发明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 1)本发明是在平面的柔性透明基底上进行表面处理形成散射层,其工艺简单,重复性精度高,产品稳定性好。
[0017] 2)本发明所述的柔性透明基底既可以是独立的,还可以是预封装在第一透明粘结层和第二透明粘结层之间,形成复合粘结层,从而简化了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了设置散射层的重复性精度和产品稳定性。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一种可发光的车窗玻璃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二种可发光的车窗玻璃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0]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三种可发光的车窗玻璃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1] 附图中标号说明:1为第一透明板,11为第一玻璃基板,12为第二玻璃基板,13为聚合物中间层,2为第二透明板,3为第一透明粘结层,4为第二透明粘结层,5为柔性透明基底,6为散射层,7为线状光源,8为包边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0023]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是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如将车窗玻璃作为天窗安装在车上时的相对位置关系。然而应当明白,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本发明还可以采取各种其它的取向,如用作车辆的边窗玻璃,因此这种术语不应该理解为有限制性。为表达需要,曲面玻璃在附图中均简化为平面玻璃,附图中各层的厚度、尺寸、形状等也均未按比例绘制,附图表示的是层次结构图,不是实际效果图。
[0024]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发光的车窗玻璃,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层叠的第一透明板1、第一透明粘结层3、柔性透明基底5、第二透明粘结层4和第二透明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粘结层4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二透明板2的折射率相同,所述第二透明粘结层4的折射率大于所述柔性透明基底5的折射率,所述第二透明板2的侧边缘设有线状光源7,使得所述线状光源7的入射光从所述第二透明板2和/或第二透明粘结层4的侧边缘入射,并在所述第二透明板2和第二透明粘结层4之间进行导向和传输,所述柔性透明基底5的下表面设有用于散射所述线状光源7的入射光的散射层6。
[0025] 在本发明中,附图1所示的第一玻璃板1和第二玻璃板2的尺寸大小是相同的。应当理解的是,如图2所示,还可以选择相对于第一透明板1的尺寸更小的第二透明板2,此时第二透明板2是贴合在所述第一透明板1的除了四周边缘区域外的整个下表面上,所述线状光源7设置在所述第二透明板2的侧边缘且位于所述第一透明板1的下表面。
[0026] 其中,第二透明粘结层4和第二透明板2的折射率相同是指二者的折射率大致相同,只要能够引导线状光源7的入射光在其间传输即可,二者的允许偏差为0.01~0.03。在本发明中,通过在第二透明粘结层4的上方设置折射率较低的柔性透明基底5,使得入射光在第二透明粘结层4和柔性透明基底5的交界面处发生全反射,一方面可以将光线保持在折射率相同的第二透明粘结层4和第二透明板2之间进行传输,并到达车窗玻璃的各个区域,从而形成面状光源的效果,使得车内的光线更加均匀柔和;另一方面还能避免光线散射到车外,起到防止漏光,减少光损失和光污染的作用。
[0027]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明板2的折射率为1.48~1.51,所述第二透明粘结层4的折射率为1.48~1.51,所述柔性透明基底5的折射率为1.3~1.5。为了使入射光在所述第二透明板2和第二透明粘结层4之间导向和传输,可以将线状光源呈一定度从所述第二透明板2和/或第二透明粘结层4的侧边缘入射,使得所述入射光在所述第二透明板2的下表面的入射角大于或等于所述入射光在所述第二透明板2的下表面的全反射临界角,或者使得所述入射光在所述第二透明粘结层4的上表面的入射角大于或等于所述入射光在所述第二透明粘结层4的上表面的全反射临界角。
[0028]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透明板1可选为3.5~5mm的单片钢化玻璃;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透明板还可选为由1.8~2.5mm的第一玻璃基板11、0.38~1.52mm的聚合物中间层13(如PVB等)和1.8~2.5mm第二透明基板12层叠而成的夹层玻璃。
[0029]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明板2既可以为玻璃,如热强化玻璃或钢化玻璃,也可以为透明塑料,如PMMA和PC。
[0030]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透明基底5的厚度为0.05~0.4mm,优选为0.05~0.125mm,所述第二透明板2的厚度为0.7~2.5mm,所述第一透明粘结层3的厚度为0.2~0.8mm,所述第二透明粘结层4的厚度为0.2~0.8mm。
[0031] 其中,所述柔性透明基底5可以为超薄玻璃,也可以为透明聚酯类材料,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所述第一透明粘结层3和第二透明粘结层4为透明的热塑性聚合物膜层,如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乙烯-醋酸乙烯酯(EVA)、聚氨基甲酸酯(PU)、聚氯乙烯(PVC)等。
[0032] 在本发明中,散射层6可以通过在柔性透明基底5的下表面设置功能层或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而形成,用于将入射光从其表面散射回车内,形成发光效果。其中,入射光可以是从线状光源7直接入射到散射层6上的,也可以是在柔性透明基底5和第二透明粘结层4之间导向和传输后再入射到散射层6上。
[0033] 进一步地,所述散射层6为油墨印刷层,优选为采用丝网印刷、移印和压印等方式印刷在平面的柔性透明基底5上。所述散射层6可以是印刷在柔性透明基底5的整个表面或局部表面上的任意形状的油墨印刷层,以产生不同的显示图案或显示效果。
[0034] 在本发明中,可以仅在第二玻璃板2的其中一条边上布置线状光源7,也可以在第二玻璃板2的多条边上同时布置线状光源7,从而达到不同的视觉和显示效果。优选地,所述线状光源7为LED发光条,即并排在所述第二玻璃板2的侧边缘的发光二极管。为了达到不同的亮度和其它显示效果,还可以在所述第一透明板1的下表面或所述柔性透明基底5的上表面设置液晶调光膜。
[0035] 按照整车设计需要,通常在汽车玻璃的边缘注塑包边条,包边后的玻璃有更好的密封性,外观良好,且可以降低噪。在本发明中,所述车窗玻璃的侧边缘固定有包边条8,所述线状光源7包覆在所述包边条8的内部,所述包边条为汽车玻璃上常用的包边材料,如聚氨酯(PU)、热塑性弹性体(TPE)、三元乙丙橡胶(EPDM)、聚氯乙烯(PVC)和聚丙烯(PP)。
[0036]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透明基底5可以以单独的片式层的形式存在,也可以将设有散射层6的柔性透明基底5预封装在第一透明粘结层3和第二透明粘结层4的内部,形成复合粘结层,由此简化了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重复性精度。
[0037] 由于柔性透明基底5具有可弯曲性,在夹层层压之前不需要对柔性透明基底5进行弯曲成型,因此可以在平面的柔性透明基底5的下表面进行散射层6的设置,从而提高了散射层的位置精度。优选地,所述散射层是采用丝网印刷、移印和压印等方式印刷在柔性透明基底5的下表面的油墨印刷层。最后将曲面形态的所述第一透明板1和第二透明板2与平面形态的柔性透明基底5通过层压工艺层叠固定在一起,得到了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发光的车窗玻璃,所述层压工艺为汽车夹层玻璃生产过程中常用的生产工艺。
[0038] 以上内容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发光的车窗玻璃进行了具体描述,其既可以用作边窗玻璃,也可以用作天窗玻璃,但是本发明不受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内容的局限,所以凡依据本发明的技术要点进行的任何改进、等同修改和替换等,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