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个平和垂直分布的条带组成的单元以及通过连接封闭的环制造这些单元的方法

申请号 CN99802247.0 申请日 1999-01-18 公开(公告)号 CN1288407A 公开(公告)日 2001-03-21
申请人 雷娜特·施特罗伊尔; 发明人 雷娜特·施特罗伊尔; 格尔德·魏兰;
摘要 单元(10),由具有共同交叉点的多个 水 平和垂直分布的条带(12至26)构成,条带(12至26)均为封闭的环(28),其中,每个环(28)交替地包绕相对于它垂直安放的环(28)和穿过这些环(28),其中,总是一个环(28)的前端都(36)被导送穿过分别一个与它垂直安放的环(28)的后端部(38),并从与它垂直安置的环(28)的侧边(40)这样伸出来,即,形成一个小环(42)和/或者连接片,用于安置另一个单元和/或者一个连接元件(34)。
权利要求

1、由多个平和垂直分布的条带(12至26)构成的单元(10),这 些条带具有共同的交叉点,其特征为:条带(12至26)均为封闭的环 (28),其中,每个环(28)交替地包绕相对于它垂直安放的环(28)或 者穿过这些环(28),这里,分别一个环(28)的前端部(36)被导送穿 过分别一个与它垂直安放的环(28)的后端部(3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元(10),其特征为:这些环(28)分别由 弹性材料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元(10),其特征为:这些环(28) 分别由汽车轮胎(32)的胎面(30)制成。
4、如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单元(10),其特征为:端部(36; 38)从一个与它垂直安置的环(28)的侧边(40)中这样伸出来,即,形 成一个小环(42)和/或者连接片,用于安置另一个单元和/或者连接元 件(34)。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元(10),其特征为:可以穿过单元(10) 小环(42)的连接元件(34)为杆(46;54)、链(44;56)、绳、管(62)或类 似物。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单元(10),其特征为:单元(10)可以 借助于穿过小环(42)的连接元件(34)与其它单元(10)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单元(10),其特征为:单元(10) 可以与五个同样的单元(10)连接成一个立方体(64)。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元(10),其特征为:在立方体(64)中可 以装入一个袋子(70),该袋子可以填装水、空气或者固体材料。
9、如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单元(10),其特征为:单元(10) 可以与另外两个相同的单元(10)连接成一个三件。
10、如权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的单元(10),其特征为:单元(10) 可与一个爪式锚(74)相连接。
11、使用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单元(10),用于防洪应用。
12、使用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单元(10),用于防噪声墙。
13、使用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单元(10),用作防碰撞件。
14、通过连接封闭的环(28)制造单元(10)的方法,其特征为:将 环(28)连接成单元(10),使得每个环(28)交替地包绕与其垂直安放的环 (28)或者穿过这些环(28),其中,分别一个环(28)的一个前端部(36) 被导送穿过分别一个与它垂直安放的环(28)的后端部(38)。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为:前和/或者后端部 (36;38)从一个与它垂直安置的环(28)的侧边这样伸出来,从而形成 一个小环(42),以便安置连接元件(34)和/或者另一个单元(10)。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为:为了在与单元 (10)中环(28)数量相等的机动车轮胎(32)中制得环(28),将轮胎(32)的 侧壁(94)和由橡胶外壳包覆的轮辋环(45)分离下来,余下的胎面环被 用作环(28)。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一种由多个平和垂直分布的条带组成的单元,它们 具有共同的交叉点;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通过连接封闭的环制造这些单 元的方法。

在这类普遍公知的单元中,经线与纬线位置交替地上下并这样 交叉,形成一种耐用的编织物。如构造为垫子的这种单元,由多种材 料制成,并有多种用途。例如,DE-GM G94 10 292.9中给出,用旧 轮胎的胎面的条带可以制造橡胶垫子,而这种垫子可以用于加固堤坝 和斜坡,用于沙丘加固,以及用于筑路及车道。一般而言都承认,特 别是旧轮胎的循环使用是非常受欢迎的,这是由于利用废旧轮胎来做 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今天对保护环境有重要贡献,不过由旧轮胎制 造的垫子的应用还很有限。

这里的原因是,由旧轮胎的胎面的条带简单地制得的垫子,其稳 定性及耐用性,都达不到所遇到的应用的要求。这是因为特别是例如 DE-GM G 94 10 292.9中公开的垫子的制造复杂,并且必须要使用金 属制的卡钉或类似物。此外,在将所用的旧轮胎的胎面进行剪切时, 其金属附加物裸露出来,因而,具有发生金属附加物腐蚀的危险。

对于如何利用旧轮胎在防洪中对斜坡进行保护,使其重新得到利 用的问题,已经有了多方面的建议,可参见DE-AS 25 46 430,DE- OS33 08 651 A1以及上面提到的DE-GM G954 10 292.2。而在DE36 30 969 C2、DE-AS 22 17 150以及DE-AS 19 31 537中,则就利用编 织的垫子或者类似于垫子的物体,对稳固有滑坡危险的地质、对地面 以及河岸的加固问题,提出了建议。不过,这里的垫子或类似的物体, 不是由旧轮胎再利用产品制造的。

这些垫子或者类似的垫子状物体,具有共同的不足之处,即它们 所具有的柔韧性是有限的,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很困难地与其它的 垫子进行连接。在需要的场合中,仅可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并且在 现场进行敷设时不可能通过人工对其进行连接制造。此外,这种已有 的单元使用的可能性受到限制,这是由于预制的单元仅有限地与地帽 构成相适应。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始所提到类型的单元,它应当易于 制造,成本低,并且用于建筑时具有足够高的机械稳定性、足够高的 柔韧性、以及相对于机械负荷的良好减振性能。此外,还应当能简单、 快速地与其它的单元进行连接。

本发明的目的借助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开始所述类型的单元 达到。

本发明单元的特点是,这些条带分别是封闭的环。其中每个环交 替地包绕或者穿过与它垂直安置的环,其中,总是一个环的前端部被 导送穿过分别一个与它垂直安置的环的后端部。

本发明的核心是,具有共同交叉点的互相垂直安置的条带的一种 全新的连接。而没有使用迄今为止已知的连接或者联结方法。

通过极其简单的方法,本发明创造出一种垫子形的单元。与通常 的方案不同,它由封闭环制成。这些封闭环以新的方式彼此编织在一 起,即互相成直布置的环交替地包绕或者由相互垂直安置的环包 套。

利用这种新技术,这些环呈现为平面的具有起伏分布的长环,而 由这些环制造的单元是封闭的物体,具有正方形基面。借助于连接装 置,通过小环它们可以与其它相同的单元非常简便地连接起来。虽然 已公知由简单条带构成的单元,它们的从条带连接体伸出去的条带端 部被翻折缝上从而形成小环,不过,这些也是由旧轮胎的胎面编织成 的物体不具有足够高的机械强度,并且当受到机械压时,其减振性 能差,它不是对于所有应用场合都是足够的。

以有利的方式,环的一个端部从与之垂直安置的环的侧边上伸 出,形成一个小环和/或者连接片,用于安置另外的单元和/或者连接 装置。

这些单元能够根据各种各样的要求任意地互相组合、连接。所有 构型最好均由正方形的基本单元制得,它们借助连接元件可以被互相 拼接起来。该基本单元由被压平在一起的、相互水平和垂直分布的环 制成。最好用旧轮胎的胎面作为环。

对封闭环进行连接,能够制造出“编织物”或者纺织物-最好 是地理纺织物(Geotextilien),它们可以具有任意的尺寸大小、任意 的形状、具有不同的连接方式,并因而具有不同的性能。其中,连接 元件并非是必需的。“编织物”可以用于需要耐用、受力作用、和能 够耐气候变化的地理纺织物的所有领域。

就连接而言,不仅可以使用被压在一起的环,也可以将环弯折成 U-型环使用。由此可以得到不同外形的多壁基本-紧凑单元。它们构 成一个组合部件-系统。利用它能够构成任意大小和多种形状的结 构元件。此外,由基本-紧凑单元能够制造柔韧的、可承受作用力的 带和环、以及空心体,它们能应用于许多工业领域中。

在本发明的一个有利构型中设定,这些环分别由弹性材料制成, 特别是由机动车轮胎的胎面制成。这样,能够通过尤其简单的方法制 造一种单元,它利用了废弃旧轮胎的决大部分。否则,这些东西极难 于被继续利用。

为了能够利用机动车轮胎的胎面来制造本发明的单元,一般需要 八个旧轮胎,其数量由胎面的长度/宽度比值预定。当使用例如特殊 轮胎的胎面时。也可以选择其它的胎面环的数量。优选使用普通旧轮 胎,其直径为13至15英寸。

这种结构的特殊优点是,这些胎面已经具有的机械性能能够得到 充分利用。汽车轮胎胎面的材质及其机械性能使其受冲击载荷作用时 具有很高的阻尼率,同时还能提供抗极高机械载荷的保护作用,这特 别是通过胎面中所具有的衬件实现的。在本发明的单元中,钢衬件 不会发生腐蚀,因为胎面环未被切开。

机动车轮胎胎面的性能与本发明单元中使用的新型连接技术的 结合,使得它具有许多应用领域。这里特别是指防洪、堤坝安全保护 和堤坝护理,它们在说明中还要进一步进行讨论。

在本发明的实际构造中,能够穿过单元小环的连接装置是棒、 链、绳、管或者类似物。利用这些连接装置,可以将单元以最简单的 方式与其它单元连接。比如说,为将两个单元互相连接起来,只需要 将这两个单元互相对接在一起,并将一个连接装置穿入这两个单元的 小环,这样就完成了这两个靠在一起的单元之间的连接。由此,可以 使多个本发明单元彼此互相连接成大面积的垫子、或者帆布,和/或 者与其它物体连接,后者也可是由本发明单元构成的。

这样拼接起来的垫子或者帆布,可以作为道路建设中的衬垫、高 载荷的承重带、降噪轨道基、或者是用于垃圾站防滑保护。也可以 考虑将由多个单元构成的垫子作为视线隔离墙,其中,它们通过单元 环之间的袋状空腔很容易地被建立。

在本发明的一个有利构造中,单元可与另外五个相同的单元连接 成一个立方体。这样的一个立方体借助于连接装置穿过各个单元的小 环中,就可以极其简单地得到,它可以用于多种用途。例如,利用这 样的立方体,能够迅速简单地建造防洪用墙、防噪音壁、防碰撞墙或 者类似的物体。

在一个有利的结构中规定,可以在立方体中放入可填充的袋,后 者的填充物可以是水、空气或者固态物质。这种袋子能够进一步提高 由本发明单元制造的立方体的自身稳定性。此外,通过这样的袋子, 可以有效地利用立方体的空腔,例如根据填充物的不同,能够有效地 对它进行调整配重,即,这样它能够被设计成在水中浮起、漂着或者 沉入。用空气填充的立方体可以用来制造浮动平台或者救急小桥。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具有优点的结构,也可以将单元与另外两个相 同的单元连接成一个规则的三角形构型的敞开棱柱体,这样形成一种 帐篷形状,这是对于许多实际应用所希望的,同时,它还可以与其他 的单元相连接。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构造中规定,单元可以与一个爪式锚相连 接。当多个本发明单元用于进行防洪目的时,这种的爪式锚就可以投 入使用。爪式锚可以具有一个底板,其外尺寸与单元的尺寸相同,这 样它就可以无问题地被一体集装到垫子或者帆布型的连接物中。为了 能够将爪式锚迅速简单地与至少一个单元连接起来,在其外边沿上它 可以具有小环,通过它就可以实现与至少一个单元进行迅速简单的铰 链状连接,类似于将至少两个单元互相连接起来。

根据制造单元的方法,选取机动车轮胎,其数量等于单元中环的 个数,将它们的侧壁和被橡胶蒙包着的轮辋环分割下开,将所剩余的 胎面环连接成单元。其中,每个胎面环交替地包绕相对于它垂直安放 的胎面环或者穿过这些胎面环。其中,分别一个环的一个前端部被导 送穿过分别一个与它垂直安放的胎面环的后端部,并从这个垂直于它 安置的胎面环的侧面这样伸出,从而形成一个小环以便安置连接装 置。

在这种方法中,特别是以有利的方式引导对旧轮胎进行再利用, 这样使得机动车的轮胎明显地超出了其正常的使用期限。

需要强调的是,本发明的单元并非一定要用旧轮胎的胎面来制 造,而是可以利用所有可设想的封闭的环,例如用地理纺织物、使用 塑料薄膜、塑料桶、使用板环以及类似物。

借助于以下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其他构造和优点予以 进一步说明。图中所示为:

图1为本发明单元的立体图,

图2本发明单元沿图1中线A-A′的剖视图,

图3本发明单元的局部图,

图4a-4e本发明单元的连接装置,

图5多个本发明单元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6由多个本发明单元连接成的一个敞开立方体的立体图,

图7由6个本发明单元组合成的一个立方体的立体图,

图8由5个图7中所示的立方体制成的壁的立体图,

图9-11借助本发明单元连接的一个爪式锚的前视图、侧视图及仰 视图,

图12多个本发明单元被用于加高堤坝的应用例子,

图13多个本发明单元被用作紧急防洪堤坝的例子,

图14由旧轮胎制造本发明单元中的环的方法步骤示意图,

图15a-c覆盖面的垫子,其中的环为直线排列

       a)基本单元

       b)连接延续

       c)垫子

图16a-c覆盖面的垫子,其中的环沿对角线排列

       a)基本单元,

       b)连接延续,

       c)垫子,

图17a-c穿孔的垫子,其中的环沿对角线排列

       a)基本单元,

       b)连接延续,

       c)垫子,

图18a-c基本-紧凑单元和装配流程,

图19a-c具有一个短双连接片的基本-紧凑单元和装配流程,

图20a-e具有一个长双连接片的基本-紧凑单元和装配流程,

图21a-d具有两个互相垂直配置的双连接片的基本-紧凑单元和 装配流程,

图22a-c具有两个错位相对的双连接片的基本-紧凑单元和装配 流程,

图23a-b具有3个互相垂直配置的双连接片的基本-紧凑单元和装 配流程,

图24a-f紧凑的构造单元,

图25a-d高弹性的带和环,

图26a-c空心体,

图27a-d模件A1,

图28a+b模件A2,

图29a+b模件A3,

图30a-c由模件A构成的件,

图31a+b模件B,

图32a-c模件B,

图33模件C1,

图34模件C2,

图35由模件C1构成的块件,

图36由模件C2构成的块件,

图37模件C3,

图38a模件C4,

图38b+c模件D1,

图39由模件D1构成的块件,

图40a+b由模件D2构成的块件,

图41模件D2的侧视图,

图42模件D2的俯视图,

图43模件D2的内视图,

图44模件D3的侧视图,

图45模件D3的内视图,

图46由模件D3制成的块件的第一变例,

图47由模件D3制成的块件的第一变例,

图48由模件D3制成的块件的第二变例的横截面,

图49由模件D3制成的块件的第二变例的俯视图,

图50由模件C4制成的块件。

在图1至3中,给出了本发明单元10的基本构造。如图1中特 别清晰地示出的那样,它由多个水平伸展、并被压在一起的环12、 14、16、18,以及多个垂直延伸、并被压在一起的环20、22、24、 26组成,即分别由水平方向的环12-18和相同数量的垂直环20-26组 成。在此,环12-26均是封闭的环28。每个环28均来自被割开的汽 车轮胎32的胎面30,对此,后面还要详细谈到。

通过以下方法人们可以得到图1中所示的单元10。

从上面将垂直环20插入穿过水平环12。垂直环22从右边被移 到水平环12上。再将垂直环24从上方插进穿过水平环12,而随后 将垂直环26再从右边移到水平环12上,如同垂直环22那样。为了 得到最终的单元10,还需要水平环14、16、18。现在,将水平环14 从左侧插入穿过垂直环20。由于水平环14现在必须在垂直环22上 和下分布,这里我们建议,将垂直环22尽量向下拉,直到它穿过水 平环14后再向上送。

现在,水平环14继续向右穿过垂直环24。为了能使水平环14 置于垂直环26的上及下面,采用与垂直环22类似的方法,即:将垂 直环26向下拉,将水平环14向右移,然后将垂直环26再向上送, 不过现在穿过水平环14。这时,可从右侧将水平环16送入。其中, 垂直环24和垂直环20需要向下移,以便随后穿过水平环16再向上 移。而水平环18的装入也以类似于水平环14的方式进行。最后,可 用连接单元34将无元10固定,并与用同样方法得到的其它单元10 相连接。

利用这种方法可得到单元10。其中,每一个环28均交替地将与 其成直角安置的其它环28包绕,或者是被这些环28所包绕。每一个 环28的前端部36分别被导送穿过一个与之垂直的环28的后端端部 38,并且这样凸出于这个与它垂直的环28的侧边40,即,形成一个 小环42,用于安置一个连接元件34。在图1的右下部可以特别清楚 地看到这一点。

图2中示出的是本发明单元10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中示出本发明单元10的局部细节,它处于各个环28的连接 阶段。其中,从图3可以看到,在连接阶段,各个环28松动地环绕。

在图4a至4e中示出了用于将本发明的一个单元与其它几个同属 本发明的单元或者是其它物体连接起来的合适的连接装置34。在图 4a中,连接元件34是一个链44,由多个轮辋环45构成。这些轮辋 环是本发明实施过程中,对旧轮胎循环再利用时的副产品。在图4b 中所示的连接元件34是一个连接杆46,其端部加工有眼48,可将其 他的连接元件34穿入其中,例如将图4a中的链44、或者是带有螺 母52的螺栓50。在图4c中示出了连接元件34,它是一个螺纹杆54, 带有钢链56和安全片58。

图4d示出了图4a中用作连接元件34的链44。它送入装配管60 中,借助于后者的辅助,链44可以很容易地穿过单元10的小环42。 在图4e中连接元件341是一个管62。

图4a至4e所示的连接元件34,均用来穿过单元10的小环42, 从而使一个单元10与其它的单元10连接起来,或者是将单元10连 接于地面上。

将多个单元10彼此连接起来的可能性在图5中示出。这里,五 个单元10通过螺纹杆54、钢链56、一个连接杆46和由轮辋环45制 成的链44彼此连接起来。通过多个单元10的连接,可以拼接成任意 大小的垫子,满足各种实际应用。

在图6至8中,示出了由多个单元10连接成的一个或者多个立 方体64。图6所示的立方体64通过杆54连接保持在一起,其中杆 54以其端部插入到插接立方体66中。图6中所示为一个向上开口的 立方体64。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图6所示的方式得到各个方向上均是 封闭的立方体,其中通过立方体64的插接立方体66能够实现与其它 立方体64的连接,或者是作为支架式柔性结构的基底。从图6中还 可看到,立方体64的空心腔68,可以用袋子70填充,后者可内装 空气、水、或者是固体材料、如沙子。该袋子70的作用是为立方体 64配重、使其稳定、以及增重。

在图7中也示出了一个立方体64,它的内部也可填充袋子70。 其中,图7中的立方体64所使用的连接装置未突出到立方体64的侧 边之外。

图8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由五个立方体64构成的一个墙72。按照 前面所述的方式,可以简单、迅速地使用多个由单元10和连接元件 34组装成的立方体64,来拼接、构建成墙、壁或者类似物。

图9至11中示出了单元10与一个爪式锚74的连接。该爪式锚 74具有一个锚板76,它侧边上带有成形出的小环78,以便与单元10 连接。在锚板76的底面上,固定有一个锚钩,它的作用是将固定于 爪式锚74上的单元10固定于地面上,如堤坝、特别是海岸堤坝底部 上。小环78的作用在于,通过连接元件34,将爪式锚74与至少一 个单元10连接起来,其中连接元件34可以是图4a至4e所示的连接 装置34。

在图12和13中,举例示出了本发明单元10在防洪中的应用。 在图12中示出了受到高水位威胁的河堤82,借助由多个单元10构 成的堤坝顶部96将其加高。该堤坝顶部96由一个包括多个单元10 的垫子92、多个立方体64以及与立方体64的一部分相连的三角形 件86组成立方体64成被集装于垫子92内,并与之通过连接装置34 相连接。三角形件86构成一个帐篷形状或屋顶状的结构。立方体64 与三角形件86部分地填充有沙子100或者袋子70。其中,口袋70 中装有合适的材料。为了密封河堤82,在河堤82与垫子92之间安 置了一层塑料帆布88。垫子92与河堤82通过适当的装置连接起来, 例如使用图12中所示的固定杆98连接。

在图13中举例示出了一个紧急堤坝90的建造,它由多个单元10 构成,建造于海岸的浅滩区域。这个紧急堤坝90应当保护建筑物84, 免受暴潮中的高水位及波浪的侵袭。如图13中所能够看到的那 样,紧急堤坝90的基体包括多个由单元10构成的立方体64,其中, 这些立方体64被一个由多个单元10组成的垫子92覆盖。在紧急堤 坝90的底部,垫子92通过附加添置的爪式锚74被固定于浅滩区域 的地面上。

图13中所示出的这种类型的紧急堤坝90,可以根据需要在现场 迅速、简单地安装、建造起来。

另一种可能性是,借助于单元10和立方体64对已有的堤坝进行 加固或者提高堤坝顶的高度。在新的堤坝修建中,也可以利用单元 10和立方体64,例如可以在堤坝芯中加入由多个单元10构成的垫 子。在堤坝的前滩中可以安置立方体64,其中,立方体64也可以用 碎石和类似的土石材料加以填充。出乎预料地发现,利用这些由单元 10组成的垫子和立方体64,能够显著地加强已有的堤坝结构,从而 有效地防止发生管涌、冲刷、决堤、剥落。

在图14中示意性地示出了从废旧轮胎32得到用于单元10的环 28的方法。从一个废弃的带有胎面30的汽车轮胎32起,在由箭头A 示出的第一步骤中,将侧壁94与蒙有橡胶外壳的轮辋环45分离。将 侧壁94分离后,得到胎面环28,随后可将其加工成单元10。箭头B 标示出此过程。下一步,如箭头C所示,是将侧壁94与轮辋环45 彼此分开,之后可将轮辋环45加工成图4a所示的链44。利用作为 副产物的侧面部分94,也可以制造其它的再生产品,这里不再示出。

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将对有关连接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的变型方案 详细进行说明,并划分成以下体系:

Ⅰ.通过环连接制造垫子的方法

  A  覆盖面的垫子,其中的环为直线排列

  B  覆盖面的垫子,其中的环沿对角线排列

  C  穿孔的垫子,其中的环沿对角线排列

Ⅱ.通过环连接制造基本-紧凑单元的方法

  A  基本-紧凑单元

  B  具有一个短双连接片的基本-紧凑单元

  C  具有一个长双连接片的基本-紧凑单元

  D  具有两个互相垂直的双连接片的基本紧凑单元

  E  具有两个错位相对的双连接片的基本-紧凑单元

  F  具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双连接片的基本-紧凑单元

Ⅲ.由基本-紧凑单元连接制造的产品变型方案 Ⅰ.通过环连接制造垫子的方法

通过对连接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能够制造出任意尺寸大小的大面 积垫子。这种垫子最好由旧轮胎来制造。此外,它们可作为地质编织 物,例如在海岸保护方面得到应用。

垫子由环构成,这些环相互水平和垂直分布,并被平压在一起, 在理想的情况下,压平后它的宽度与长度之比为1∶4。环被这样连 接,即,它们相互间交替地包绕、或者穿插过去,从而形成共同的交 叉点。编织方式可以改变,从而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以下对垫子的制造进行详细说明。

Ⅰ.A.覆盖面的垫子,其中的环为直线排列

一个基本元件(参见图15a)首先需要四个环,它们的连接方式如 下: 1.将环2垂直放置。 2.将环1水平放置并移送穿过环2的上部,使得环1长度的1/4从环    2中向左伸出,而环1长度的2/4从右侧伸出。 3.使环3平行于环1在侧面直接安置于其下方。它以其右侧端部包    绕环2,使得环3长度的3/4位于环2的左侧。因而,环3相对于    环1向左错开了其长度的2/4。 4.将环4平行于环2在左侧直接挨靠其安置。它以其下端部包绕环    3,随后穿过环1的左端部。因而,环4相对于环2向上错开其长    度的2/4。    连接通过使用另外的三个环按如下方式继续进行(见图15b): 5.将环5平行于环3直接安置在其下侧。它以其右端部包绕环2,从    而使得环5长度的3/4凸出于环2左侧。 6.将环6平行于环5直接安置于它的下侧。使它穿过环2的下端部,    使得环6长度的1/4从环2中向左伸出,并且环6长度的2/4从环    2中向右伸出。因而环6相对于环5向右错开其长度的2/4。 7.将环7平行于环2并直接挨靠地置于其左侧,它以其上端部包绕    环5。随后,它穿过环6的左侧端部,从而使得环7长度的2/4在    环6之下向下伸出。

这种连接还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从而得到任意大小的4-壁垫子 (见图15c)。由此得到的垫子的特点是,它具有高强度,是一种覆盖 面的“织物”。

Ⅰ.B.覆盖面的垫子,其中的环沿对角排列

一个基本元件(参见图16a)最初需要五个环,它们的连接方式如 下: 1.将环2垂直放置。 2.将环1水平穿过环2的上部区域,使得环1长度的1/4从环2中向    左伸出,而环1长度的2/4向右侧伸出。 3.使环3平行于环1直接安置于其下侧。它以其左侧端部包绕环2,    使得环3长度的3/4在环2的右侧凸出。因而,环3相对于环1向    右错开了其长度的1/4。 4.将环4平行于环3直接安置于其下侧。它以其右端部包绕环2,使    得环4长度的3/4在环2的左侧伸出。因而,环4相对于环3向左    错开其长度的3/4。 5.将环5平行于环4直接安放在其下侧。使它穿过环2下端部,从    而使得环5长度的2/4从环2的左侧伸出,并且环5的长度1/4从    环2的右侧伸出。因而,环5相对于环4向右错开其长度的1/4。    该连接过程通过使用另外的四个环按如下方式继续进行(见图    16b): 6.将环6平行于环2直接挨靠置于其右侧。它以其上端部包绕环3,    使得环6长度的3/4在环3之下向下伸出。因而,环6相对于环2    向下错开其长度的1/4。 7.将环7平行于环3直接安放在其下侧。它以其左端部包绕环6,使    得环7长度的3/4在环6之右伸出。因而,环7相对于环3向右错    开其长度的1/4。 8.环6向下伸出的部分穿过环5,使得环6长度的1/4在环5之下向    下伸出。 9.将环8平行于环2直接挨靠置于其左侧。它以其下端部包绕环4,    使得环8长度的3/4在环4之上向上伸出。因而,环8相对于环2    向上错开其长度的1/4。 10.将环9平行于环4直接安放于它的上侧。它以其右端部包绕环8,    使得环9长度的3/4在环8左侧伸出。因而,环9相对于环4向左    错开其长度的1/4。 11.环8向上伸出的部分穿过环1,从而使得环8长度的1/4在环1    之上向上伸出。

上述连接还可以按所述方式继续进行下去,从而得到任意大小的 4-壁垫子(参见图16c)。由此得到的垫子的特点是,它具有很高的柔 韧性,是一种覆盖面的“织物”。

Ⅰ.C.穿孔的垫子,其中的环沿对角线排列

一个基本元件(参见图17a)最初需要四个环,它们的连接方式如 下: 1.将环2垂直放置。 2.将环1水平放置并穿过环2的上部,使得环1长度的1/4在环2左    侧伸出,而环1长度的2/4在右侧伸出。 3.使环3平行于环1直接安置于其下侧。它以其右侧端部包绕环2,    使得环3长度的3/4在环2左侧伸出。因而,环3相对于环1向左    错开了其长度的2/4。 4.将环4平行于环2直接挨靠安置于其左侧。它以其下端部包绕环    3,随后穿过环1的左侧端部。因而,环4相对于环2向上错开其    长度的2/4。 连接过程通过使用另外的三个环按如下方式继续进行(见图17b): 5.将环5平行于环3并直接安置在其下侧。它以其左侧端部包绕环    2。因而,环5相对于环3向右错开其长度的3/4。 6.将环6平行于环5直接安放于它的下侧。使它穿过环2的下端部,    使得环6长度的2/4从环2中向左伸出,并且环6长度的1/4从环    2中向右伸出。因而环6相对于环5向左错开其长度的2/4。 7.将环7平行于环2直接挨靠安置于其右侧。它以其上端部包绕环    5。随后,它穿过环6的右端部,从而使得环7长度的2/4在环6    之下向下伸出。因而环7相对于环2向下错开其长度的2/4。

上面所述方式的连接还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从而得到任意大小的 4-壁垫子(见图17c)。由此得到的垫子的特点是,它是一种开口式样。 其面覆盖率为80%。 Ⅱ.通过环连接制造基本-紧凑单元的方法

通过对上述连接技术进行变换,获得紧凑的8-壁基本单元,由它 们可以制得多种多样的任意尺寸大小的紧凑形体、可伸长的带和环以 及空间结构。这里,没有必要再使用其它的材料。

一个基本-紧凑单元由被压平在一起的环或者是U-形弯曲的环组 成。这些形状的环这样进行连接,即,它们交替地相互包绕或者穿过。 连接的方式可以变化,从而得到不同的基本-紧凑单元。它们具有相 同的尺寸,但是它们上面凸出来的小环或连接片的配置及数量是不同 的,这样决定了它们继续进行连接的可能性。

以下对六种不同的基本-紧凑单元的制造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图示中所给出的连接方式的变化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变 化。例如,可以制造具有长连接片和短连接片的组合的不同配置的紧 凑单元。在这种变例中,连接方式可以从这里对基本-紧凑单元制造 方法的说明中导出,因而无需再予以进一步说明。

Ⅱ.A.基本-紧凑单元

该单元由四个U形弯曲的环组成。它们的连接方式如下: 1.将U-环2这样安置,使其U型的敞开端朝向下方, 2.将U-环1与其垂直安置,使得U型的敞开端朝向右侧。这里,U-    环1的端部穿过U-环2的端部,使得U-环1的端部朝右伸出,并    且U-环2的弧向上弯起(见图18a), 3.将U-环3平行于U-环2安置于其右侧,使得U型的敞开端朝向上    方。这里U-环3的端部穿过U-环1的端部,因而,U-环3的端部    朝向上方(见图18b)。 4.将U-环4平行于U-环1安置于它的上侧,使得U型敞开端部朝向    左。这里U-环4的端部首先穿入U-环3的端部,然后再穿入到U-    环2的双层壁中。(见图18c)。

U-环4上有从U-环2的左侧伸出的连接片端部,将一个楔子穿入 其中,可将连接固定下来(见图18c)。

Ⅱ.B.具有一个短双连接片的基本-紧凑单元

该单元由四个U形弯曲的环组成。它们的连接方式如下: 1.将U-环2这样放置,使其U型的敞开端朝向下方, 2.将U-环1与其垂直安置,使得U型的敞开端部朝向右侧。这里,    U-环1的端部穿过U-环2的端部,使得U-环1的端部朝右伸出,    并且U-环2的弧向上弯起(见图19a), 3.将U-环3平行于U-环2安置于其右侧,使得U型的敞开端部朝向    上方。这里U-环3的端部穿过U-环1的端部,因而,U-环3的端    部朝向上方(见图19b)。 4.将U-环4平行于U-环1安置于它的上侧,使得U型敞开端部向右    朝向。这里U-环4的端部穿入U-环3的端部,从而使U-环4的    端部向右侧伸出。(见图19c)。

这样得到的这样连接片或者说双连接片(U-环4)使得这个紧凑单 元能够继续与同类的或者是其它形式的紧凑单元、以及与其它环连接 的单元进行连接。

Ⅱ.C.具有一个长双连接片的基本-紧凑单元

该单元由五个压扁的环组成。它们的连接方式如下: 1.将环1垂直放置。 2.将环2水平放置。它以其左侧端部包绕环1,使得环2长度的3/4    在环1右侧伸出,而环1长度的1/4从环2之上伸出,环1长度的    2/4在环2的下面伸出。 3.将环3平行于环2直接安放于它的下侧。它以其左侧端部包绕环    1,使得环3长度的3/4在环1右侧伸出(见图20a)。 4.将该单元这样折叠起来,使得环1形成一个U-型,其中U-腿的下    部区域分别被环2和环3包绕,因而环2和环3的端部向右伸出(见    图20b)。 5.将U-环4从右向左穿入到U-环1向上伸出的端部中去,因而U-    环4的端部向左侧探出(见图20c)。 6.将U-环5从上向下穿入U-环4的端部,因而它向下伸出(见图    20d)。 7.将环2和环3分别从右向左穿过U-环5的下端部,因而环2和环    3长度的2/4向左伸出(见图20e)。

由此得到的基本-紧凑单元具有两个长连接片或者说一个长的双 连接片(环2和环3)。这使得它能够与其它相同的或者不同的紧凑单 元、以及与其它的环连接单元继续进行连接。

Ⅱ.D.具有两个互相垂直安置的双连接片的基本-紧凑单元

该单元由六个压扁的环组成。它们的连接方式如下: 1.将环1垂直放置。 2.将环2水平放置。它以其左侧端部包绕环1,使得环2长度的3/4    在环1的右侧伸出,而环1长度的1/4在环2的上面伸出,环1长    度的2/4在环2的下面伸出。 3.将环3平行于环2直接安放于它的下侧。它以其左侧端部包绕环    1,使得环3长度的3/4在环1的右侧伸出(见图21a)。 4.将该单元这样折叠起来,使得环1形成一个U-型,其中U-腿的下    部区域分别被环2和环3包绕。将此元件这样安置,使得环2和    环3的端部向右伸出(见图21b)。 5.将U-环4从左向右穿入到U-环1向上伸出的端部中去,因而U-    环4的端部向右侧探出(见图21c)。 6.使环5和环6平行于U-环1的腿,并直接安放于它们的右侧。它    们以其下面的端部包绕环2和环3,随后穿过U-环4的端部。因    而它们的端部向上伸出其长度的2/4(见图21d)。

由此得到的基本-紧凑单元具有四个连接片或者说两个双连接片 (环2,3,5,6)。这些连接片使得能够与其它相同的或者不同的紧凑 单元、以及与其它的环连接单元继续进行连接。

Ⅱ.E.具有两个错位相对的双连接片的基本-紧凑单元

该单元由六个压扁的环组成。它们的连接方式如下: 1.将环1垂直放置。 2.将环2水平放置。它穿过环1,使得环2长度的1/4从环1的右侧    伸出,而环2长度的2/4从环1的左侧伸出。 3.将环3平行于环2直接安放于它的下侧。它以其左侧端部包绕环    1,使得环3长度的3/4在环1的右侧伸出。 4.将环4平行于环3直接安放于它的下侧。它以其左侧端部包绕环    1,使得环4长度的3/4在环1的右侧伸出。 5.将环5平行于环4直接安放于它的下侧。它穿过环1,使得环5长    度的1/4从环1的右侧伸出,并且使环5长度的2/4从环1的左侧    伸出(见图22a)。 6.将该单元沿着环3与环4之间的轴线折叠起来,使得环1形成一    个U-型(=U-环1),它的腿指向上方(见图22b)。 7.将U-环6平行于U-环1安放,不过将其腿指向下方。它们分别穿    过环2和环5的端部,并以它们下方的端部分别包绕环3和环4。    因而环3和环4的端部从U-环6的右下方伸出,而环2和环5的    端部从U-环1的左上方探出(见图22c)。 由此得到的基本-紧凑单元具有四个连接片或者说两个双连接片(环 3,4,2,5)。这些连接片使得能够与其它相同的或者不同的紧凑单 元、以及与其它的环连接单元继续进行连接。

F具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双连接片的基本-紧凑单元

该单元由七个环经编织得到。这里的连接技术与具有直线排列环 的覆盖面的垫子的相同(见A.1.-7.)。 1.将环2垂直放置。 2.将环1水平穿过环2的上部区域,使得环1长度的1/4从环2的左    侧伸出,而环1长度的2/4从环2的右侧伸出。 3.将环3平行于环1直接安放于它的下侧。它以其右侧端部包绕环    2,使得环3长度的3/4从环2的左侧伸出。这样,环3相对于环1    向左错开其长度的2/4。 4.将环4平行于环2直接安放于它的左边。它以其下侧端部包绕环    3,随后穿过环1的左侧端部。这样,环4相对于环2向上错开其    长度的2/4。 5.将环5平行于环3直接安放于它的下侧。它以其右侧端部包绕环    2,使得环5长度的3/4在环2的左侧伸出。 6.将环6平行于环5直接安放于它的下侧。将它穿过环2的下侧端    部,使得环6长度的1/4从环2的左侧伸出,而环6长度的2/4从    环2的右侧伸出。这样,环62相对于环5向右错开其长度的2/4。 7.将环7平行于环2直接安放于它的左侧。它以其上侧端部包绕环    5,随后穿过环6的左侧端部,使得环7长度的2/4从环6的下方    向下伸出(见图23a)。 由此得到的单元,沿环3和环5之间的轴线折叠起来,从而形成一个 基本-紧凑单元。它具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双连接片(见图23b)。这些连 接片使得它能够与其它相同的或者不同的紧凑单元、以及与其它的环 连接单元继续进行连接。 Ⅲ.由基本-紧凑单元的连接制造的产品变型方案

由基本-紧凑单元可以制造出无穷多平面和立体延伸形状的变型 物。它们可以通过任意方式彼此连接并且与其它的环连接件如垫子及 其它描述的模件系统(垫子、棱柱体、立方体)相连接,对此不必添加 使用其它材料。

在所附的示意图24至26中,举例示出了一些产品,它们能够由 基本-紧凑单元制得。 Ⅰ.紧凑结构单元(见图24a-f) Ⅱ.具有高弹性的带和环(见图25a-d) Ⅲ.空心体(见图26a-c)

所介绍的基本-紧凑单元以及所示的垫子,是对现有环连接单元 理想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这里总体上提供了一个组合部件系统,它具 有无限多种可能的构造形式。

以下借助于图例中的图27至50对一种有利的模件构造方式进行 说明。

模件A

各由四至九个部分分解开的钢加固的旧轮胎制成。轮胎的连接全 部是利用分解开的轮胎自身完成。利用该装配技术可以得到不同的模 件-变体。

模件A1

模件A1(图27a至d)共使用了四个旧轮胎。其中两个轮胎被分割 开,从而形成两个由钢结构加强的胎面环和四个通过一个钢环加强的 侧壁。未分割开的两个轮胎互相上下摞起来。将这些侧壁沿中线折叠 一次。随后将各两个折叠过的侧壁夹紧到每个轮胎中。之后将两个胎 面环十字交叉地套于这两个未被分割的轮胎上,它们用来保持整体结 构。

模件A2

该模件的基础是模件A1(图28a和b)。另外,从另一个轮胎上分 离出一个侧壁。所留下来的带有一个侧壁的胎面环被翻过来(翻转), 从上方套装到模件上,从而为其形状稳定性提供了附加的保证。另一 种变化形式是,将模件的下部也额外套装上一个带有侧壁的胎面环。 这样得到了一种能多方面应用的紧凑基本单元。

模件A3

图29a和b中所示的这种模件,其出发点是模件A2。如同所有 其它的变体一样,它具有一个空心腔,其中可以用分割开的轮胎进行 填充。由此形成的模件具有更大的重量(35-50kg),并具有更高的抗 压能力。

由模件A构成的块件-变例

各种模件A能够任意地加以改变,并拼接成块件,如图30a至c 所示的那样。为此目的,将它们借助于钢制螺栓拧固在一起。这样可 以得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块件。

模件C

由被部分分割开的旧轮胎组成。这里,可以使用胎面环或者胎面 带(剪开的胎面环)。可以利用钢制螺栓或者通过编织实现连接。由此 得到四种模件。

模件C2

将胎面环互相编织在一起,如图34中所示意的那样。一个模件 需要使用8个环。这样得到一个四个壁的编织物体。编织物体的大小 取决于所使用的胎面环的尺寸。

由模件C构成的块件-变体

由模件C2构成的块件

C2-模件在其端部分别具有连接片(图36)。为了将两个模件彼此 连接起来,使用一根钢棒、钢绳或者钢链交替地穿过这两个互相邻接 的模件上的连接片。这样能制得一个任意大小面积的稳定的编织物 体。

模件D

由奇数个互相平行放置的旧轮胎组成,从而构成一个空心圆柱 体。轮胎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从而得到不同的模件 -变体。

模件D1

模件D1(图38b和c)由奇数个彼此平行排列的轮胎组成,在它们 外侧上相对处用两个胎面带将它们连接起来。这里每隔一个轮胎将胎 面带与一个轮胎通过一个钢制螺栓拧固在一起。在这种连接中,仅仅 胎面带长度的一半被固定于轮胎上,而其另一半空着。胎面长度取决 于原始的轮胎直径大小,因而这里可以使用不同的长度。

由模件D构成的块件-变体

由模件D1构成的块件

模件D1能够拼接形成任意长度的管,如图39所示的那样。将 两个模件连接起来的方法是:将第一个模件胎面的富余伸出段借助 于钢制螺栓拧固于第二个模件的轮胎上。这里,将模件彼此连接起来 时,把它们相对错位90°。在整体构造中,所有的模件通过四个等 间距排列的胎面带保持在一起。

由模件D2构成的块件

为了构造此块件,需要三个模件D2,将它们彼此挨靠在一起排 列成三角形(见图40a和b)。连接是由多个胎面带来实现的,通过钢 制螺栓将它们固定在一起。

模件D2

如图41至43所示,模件D2是由彼此平行地叠放在一起的轮胎 构成,由四条胎面带将它们连接起来。与模件D1相类似地进行。富 余伸出的胎面带交叉地绕端部放置。这样形成了封闭的空心圆柱。空 心腔中可以根据需要填充进不同的材料。

模件D3

模件D3(图44和45)也是由一定数量的轮胎侧面平行地安放在一 起构成。在此列旧轮胎的两个端部,分别安置一个通过轮毂被拉紧的 轮胎。

轮毂上的螺纹孔被密封。此外,还设置有空气,具有与内部空 腔相连通的入口。中心的轮毂孔借助于安装连接元件也被密封。

通过两个轮毂上连接元件的小环将一条钢链拉紧,后者穿过内部 空腔将轮毂连接起来。这样,轮胎-骨架被牢固地相互拉紧在一起, 从而形成一个密封的中空圆柱体。随后,通过此前安装的阀对它进行 空气压力设定。

由模件D3制成的块件

模件D3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拼接成块件。在第一种方式中,可构 成一个长管形块件单元。在第二种方式中,将模件平行挨靠地接在一 起,构成一个大面积的块件单元。

第一变例

将两个模件D3前后放在一起,它们的轮毂相邻(图46和47)。在 它们之间接入一个轮胎骨架。在此骨架的胎面上,剪出一个开口,以 便能够接触到这两个轮毂上的连接环。两个连接环通过一条钢绳或者 钢链彼此连接起来。这样,模件和它们之间的轮胎-骨架就被连接成 一个组件。该过程可以重复进行下去,从而得到任意长度的管状块件 单元。

第二变例

将模件D3单元彼此平行地安放在一起(图48和49)。利用钢链通 过连接环拉紧,可以以任意的形式将它们连接起来。

类似地,也可以将第一种变体与块件单元拼接起来,形成一个大 面积的物体。

由模件C4制成的块件

模件C4被上下叠放于半胎面宽的边沿处,通过钢制螺栓或铆钉 进行连接(图50)。这样,能够沿各个方向进行任意的面积拓展。

所有类型的垫子原则上均可以互相连接,以制造任意大小的面。 其中,与垫子特殊连接技术相类似,可以通过额外的环带将各独立类 型的垫子彼此连接起来。这些垫子能够被连接成管,只要将一个垫子 上两个相对的端部对接在一起并通过辅助的环将其连接起来。管状空 心体的圆周长与垫子宽度相同。后者可以使环的直径增大或者减小。 另外还有可能使管的周长向小的单元变化,这时,连接线不再是直 线,而是呈螺旋状,即,将垫子的端部对接时斜着错开。在这种连接 技术中,管的端部为圆锥形。

革新的再生-产品

由上述的模件和块件得到很多产品,而所需的原材料仅仅是旧轮 胎和一些连接单元。

已经表明,本发明除了可用来制造上面提到的产品之外,还有多 方面的其它应用范围,从而在不断地扩大产品范围。

以下是一个概况。

这里所说明的革新包括组装技术,借助于它能够使旧轮胎继续得 到应用。从立法者对再生优先权的有关规定(见表)的角度出发,这 里,填补了旧轮胎在梯次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个相当明显的空缺。

由废旧轮胎制成的产品,使用了废弃产品,并且由于轮胎的材料 特性以及它的模件化预制,因而相对于市场上一般的同类产品而言, 在竞争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见表)。 应用上面所述的技术,在防洪方面得到了两条全新的产品思路。在此 应用领域,根据我们现有的知识,在市场上还没有可比的开发。这里 涉及到防洪墙和防洪垫子。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