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

申请号 CN201410411962.6 申请日 2014-08-20 公开(公告)号 CN104412771A 公开(公告)日 2015-03-18
申请人 株式会社山彦; 发明人 伊藤智树; 武田正树; 加茂庆太;
摘要 一种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允许安装作业机的卡定件移位,且能降低伴随着卡定件移位而产生的拉伸 力 局部作用在吊带网状物上来减轻操作者的疲劳。所述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包括:背构件(102),其具有能将连接有腰带(132)的下方延伸 框架 (142)以能装拆的方式安装的主框架(140);左右的 肩带 (104L、104R),其从背构件(102)的左右的上端部延伸;接合带扣(108),其与左右的肩带(104L、104R)的前端连接,且位于操作者的胸部;髋垫(116),其具有能与作业机连接的卡定件(114);中继构件(120),其通过悬吊构件(122)而与卡定件(114)连接;后侧悬垂带(126),其与中继构件(120)及背构件(102)连接;以及前侧悬垂带(124),其与中继构件(120)及接合带扣(108)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包括:
背构件,该背构件位于操作者的后背,并具有主框架,该主框架能够将连接有腰带的下方延伸框架以能装拆的方式安装;
左右的肩带,该左右的肩带从所述背构件的左右的上端部延伸;
接合带扣,该接合带扣与所述左右的肩带的前端连接,且位于操作者的胸部;
髋垫,该髋垫位于操作者的腰部的一侧,并具有能与作业机连接的卡定件;
中继构件,该中继构件位于所述卡定件的上方,并通过悬吊构件而与所述卡定件连接;
后侧悬垂带,该后侧悬垂带与所述中继构件及所述背构件连接;以及前侧悬垂带,该前侧悬垂带与所述中继构件及所述接合带扣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方延伸框架相对于所述主框架的装拆机构由形成于所述主框架的第一形状部分和形成于所述下方延伸框架的第二形状部分构成,
通过所述第一形状部分及所述第二形状部分的卡合或脱开,能相对于所述主框架装拆所述下方延伸框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的所述第一形状部分与所述下方延伸框架的所述第二形状部分能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卡合或脱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及所述下方延伸框架均是塑料成型品,
所述第一形状部分与所述主框架一体成型,
所述第二形状部分与所述下方延伸框架一体成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构件包括连接有腰带的下方延伸框架,
所述腰带与所述中继构件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还包括腋带,该腋带从所述背构件沿着操作者的一方的腋下延伸,
所述腋带的前端与所述接合带扣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还具有辅助带,该辅助带将所述腋带的前端部与所述腋带所在一侧的左肩带或右肩带的前端部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还具有靠背组装体,该靠背组装体能相对于所述主框架装拆,
所述靠背组装体具有靠背缓冲件,
所述靠背缓冲件包括位于操作者的后背位置的靠背主体,
所述左右的肩带从所述靠背主体的左右的上端延伸。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还包括腋带,该腋带从所述背构件沿着操作者的一方的腋下延伸,
所述腋带的一端以能装拆的方式与所述主框架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悬垂带与所述后侧悬垂带由一根连续的带构成,
这一根带的前端部以能装拆的方式与所述接合带扣连接,且后端部以能装拆的方式与所述主框架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的肩带中、位于与所述卡定件相反一侧的肩带形成为弯曲的形状,弯曲后的所述肩带具有在从操作者的后方经过操作者的肩部朝操作者的前方前进的过程中逐渐朝内侧移位的弯曲形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构件由板构件构成,
所述中继构件的上端部具有朝远离操作者的方向倾斜的形状,
在倾斜后的所述上端部连接有所述悬吊构件。

说明书全文

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割草机剪枝机等便携式作业机进行支承的肩吊带。

背景技术

[0002] 由于便携式作业机是操作者携带着进行作业,因此,在作业中,给操作者的双臂带来负担。为了减轻对双臂带来的负担,而使用肩吊带。肩吊带具有使用吊带网状物(harness network)来包围操作者的上半身的结构,其中,上述吊带网状物至少包括定位在操作者后背处的背构件和与该背构件连接的左右的肩带
[0003] 图14示出了专利文献1公开的肩吊带的大致情况。图14所示的现有的第一肩吊带1包括与背构件2连接的腋带11,通过在操作者的前方使该腋带11的前端与左右的肩带SB合并,来构成吊带网状物4。此外,在该吊带网状物4上连接有带有髋垫(hip pad)5的钩子等卡定件8。在该卡定件8上可装拆地安装有作业机(未图示)。具体来说,在髋垫5的上部形成有沿横向延伸的通道部5a,穿过该通道部5a的一根连续的悬垂绳6的一端与背构件2连接,另一端与操作者的胸板连接。此外,髋垫5通过作为第二悬垂构件的悬垂带7而与背构件2连接。
[0004] 图15示出了专利文献2公开的肩吊带的大致情况。图15所示的现有的第二肩吊带10的吊带网状物13包括与背构件2的上端部连接并沿斜向延伸的第一斜带11A。该第一斜带11A从背构件2的上端部在作业者的左腋处朝斜下方前进,并延伸至操作者的前方来与腰带12合并。因此,该第一斜带11A实质上构成腋带。腰带12具有横穿背构件2而朝操作者右侧延伸的延长部12a,该延长部12a的前端与从背构件2的上端部沿斜向延伸的第二斜带11B连接。带有髋垫5的卡定件8经由前后两根悬垂带14、15而与吊带网状物13连接。具体来说,前侧悬垂带14连接于第一斜带11A和腰带12的合并部分,而后侧悬垂带15连接于腰带12的延长部12a和肩带SB的合并部分。
[0005] 图16示出了专利文献3、4公开的肩吊带的大致情况。图16所示的现有的第三肩吊带20包括与背构件2连接的腋带11及腰带3来构成吊带网状物21。带有髋垫5的卡定件8经由前后两根悬垂带14、15而与吊带网状物21连接。具体来说,前侧悬垂带14与腋带11的前端连接,而后侧悬垂带15与背构件2连接。在图中,附图标记16表示能插拔的接合带扣(joint buckle),该接合带扣16被定位在操作者的胸部。
[0006] 图17示出了专利文献5公开的肩吊带的大致情况。图17所示的现有的第四肩吊带30包括与背构件2连接的左右两根腋带31、32来构成吊带网状物33。带有卡定件8的髋垫5经由前后两根悬垂带14、15而与吊带网状物33连接。具体来说,前侧悬垂带14与左侧腋带31的前端连接,而后侧悬垂带15与背构件2连接。
[0007] 现有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WO2008/076010号A1公报
[0010] 专利文献2:US专利第5,913,464号公报
[0011] 专利文献3:US6,247,624B1号公报
[0012] 专利文献4:WO2008/147256A1号公报
[0013]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2005-143453号公报
[0014] 从上述现有的多种形式的肩吊带可知,现有的肩吊带采用的是使用多根悬垂带或悬垂绳来将卡定件(髋垫)与吊带网状物连接的结构,藉此,即便安装在卡定件上的作业机左右移动,卡定件也能随着该作业机的运动而适度移动,因此,能在不对操作者的操作性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将作业机的载荷分散到操作者的上半身。但是,在现有的肩吊带中,伴随着采用经由多根悬垂带或绳将卡定件(髋垫)与吊带网状物连接的结构,而会出现如下问题。
[0015] 若作业机的移动处在规定的范围内,则伴随着悬垂带或悬垂绳的适度松弛,而能使卡定件(髋垫)移动,但在作业机大幅移动时,卡定件也随之大幅移动,藉此,使前侧或后侧的一方的悬垂带或绳处于被拉伸的状态。此外,上述影响波及到吊带网状物的一部分,其结果是,对于操作者的上半身局部作用有偏向一方的拉伸。此外,这种偏向一方的拉伸力因所作用的部位及力的大小时刻发生变化,而使承受这种偏向一方的拉伸力进行操作的操作者产生疲劳累积。

发明内容

[001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该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允许安装作业机的卡定件移位,且能降低伴随着卡定件移位而产生的拉伸力局部作用在吊带网状物上来减轻操作者的疲劳。
[0017]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根据比较重的作业机和比较轻的作业机而灵活使用的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
[0018]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该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允许安装作业机的卡定件移位,且能降低因伴随着卡定件移位产生的拉伸力而在吊带网状物上产生局部变形
[0019]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100)来实现,该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100)包括:
[0020] 背构件(102),该背构件(102)位于操作者的后背,并具有主框架(140),该主框架(140)能够将连接有腰带(132)的下方延伸框架(142)以能装拆的方式安装;
[0021] 左右的肩带(104L、104R),该左右的肩带(104L、104R)从上述背构件(102)的左右的上端部延伸;
[0022] 接合带扣(108),该接合带扣(108)与上述左右的肩带(104L、104R)的前端连接,且位于操作者的胸部;
[0023] 髋垫(116),该髋垫(116)位于操作者的腰部的一侧,并具有能与作业机连接的卡定件(114);
[0024] 中继构件(120),该中继构件(120)位于上述卡定件(114)的上方,并通过悬吊构件(122)而与上述卡定件(114)连接;
[0025] 后侧悬垂带(126),该后侧悬垂带(126)与上述中继构件(120)及上述背构件(102)连接;以及
[0026] 前侧悬垂带(124),该前侧悬垂带(124)与上述中继构件(120)及上述接合带扣(108)连接。
[0027] 根据本发明,吊带网状物至少包括背构件(102)、左右的肩带(104L、104R)。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吊带网状物还包括与接合带扣(108)连接的腋带(106)。此外,卡定件(114)经由中继构件(120)而与上述吊带网状物连接。利用这种结构、也就是使中继构件(120)夹设在对作业机进行卡定的卡定件(114)与吊带网状物之间的结构,能允许卡定件(114)的移位,且能减少伴随着卡定件(114)的移位而产生的拉伸力局部地作用于吊带网状物。
[0028] 此外,在本发明的肩吊带(100)中,背构件(102)包括主框架(140),能够将连接有腰带(132)的下方延伸框架(142)以能装拆的方式安装于上述主框架(140)。通过安装下方延伸框架(142),能制作出适合比较重的作业机的肩吊带。换言之,在没有下方延伸框架(142)的形态中,能制作出适合比较轻的作业机的肩吊带。
[0029] 作为下方延伸框架(142)相对于主框架(140)的装拆元件,也可以采用螺栓螺母等紧固构件,但较为理想的是,采用使主框架(140)及下方延伸框架(142)各自形成的形状部分彼此卡合或脱开的机构。更为理想的是,采用能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进行上述卡合及脱开的机构。
[0030]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作用效果能从以下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得以明确。

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实施例的肩吊带的主视图,其示出了使用比较重的作业机时的完整形态。
[0032] 图2是图1所示的肩吊带的后视图,其省略了肩吊带所具有的髋垫的图示。
[0033] 图3是实施例的肩吊带所具有的两段式结构(日文:2分割構造)的背构件的后视图。
[0034] 图4是背构件的主框架的主视图。
[0035] 图5是图4所示的主框架的后视图。
[0036] 图6是实施例的肩吊带所具有的靠背组装体(日文:背当て組立体)的后视图。
[0037] 图7是用于对将腋带固定于主框架的第一步骤进行说明的图。
[0038] 图8是用于对将腋带固定于主框架的第二步骤(最终步骤)进行说明的图。
[0039] 图9是能装拆地与主框架连接的下方延伸框架的主视图。
[0040] 图10是图9所示的下方延伸框架的后视图。
[0041] 图11是表示主框架与下方延伸框架的连接部分的局部图,其示出了将下方延伸框架固定于主框架后的状态。
[0042] 图12是中继构件、吊在该中继构件上的卡定件及髋垫的主视图。
[0043] 图13是沿图12的X13-X13的剖视图。
[0044] 图14是专利文献1所示的肩吊带的示意图。
[0045] 图15是专利文献2所示的肩吊带的示意图。
[0046] 图16是专利文献3、4所示的肩吊带的示意图。
[0047] 图17是专利文献5所示的肩吊带的示意图。
[0048] (符号说明)
[0049] 100 实施例的肩吊带
[0050] 102 背构件
[0051] 104 肩带
[0052] 104L 左肩带
[0053] 104R 右肩带
[0054] 106 腋带
[0055] 108 接合带扣
[0056] 108L 接合带扣的左带扣
[0057] 108R 接合带扣的右带扣
[0058] 110 辅助带(左肩带-腋带)
[0059] 112 吊带网状物
[0060] 114 卡定件
[0061] 116 髋垫
[0062] 120 中继构件
[0063] 120a 中继构件的上端部
[0064] 120b 腰带的插通开口
[0065] 122 悬吊构件
[0066] 124 前侧悬垂带
[0067] 126 后侧悬垂带
[0068] 132 腰带
[0069] 140 背构件的主框架
[0070] 142 背构件的下方延伸框架
[0071] 146 靠背组装体
[0072] 148 靠背缓冲件
[0073] 150 靠背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74] 实施例
[0075]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在实施例的说明中,将操作者装备实施例的肩吊带时位于操作者左侧的位置称为“左”,将位于操作者右侧的位置称为“右”。此外,“前”、“后”等用语是将操作者装备肩吊带时位于操作者前侧的位置称为“前”,将位于操作者后侧的位置称为“后”。
[0076] 图1是从前方观察实施例的肩吊带100的主视图。图2是肩吊带100的后视图。肩吊带100基本上具有:背构件102,该背构件102位于操作者的后背的位置;以及左右的肩带104,该左右的肩带104从上述背构件102经过操作者的左右肩部而位于操作者的前方位置。对于左侧的肩带,标注附图标记“L”。对于右侧的肩带,标注附图标记“R”。
[0077] 肩吊带100较为理想的是具有沿着操作者的左侧腋下在横向上延伸的腋带106。左右的肩带104L、104R的前端及腋带106与接合带扣108连接,以在操作者的胸部合并(图
1)。
[0078] 接合带扣108与以往同样地由左带扣108L和右带扣108R构成,左带扣108L与右带扣108R能分离。在左带扣108L处连接有左肩带104L及腋带106的前端。在右带扣108R处连接有右肩带104R的前端。
[0079] 作为优选的形态,虽然是任意的,但最好使用辅助带110将左肩带104L的前端部与腋带106的前端部连接。
[0080] 以上便是实施例的肩吊带100的吊带网状物112的结构。上述吊带网状物112如上所述包括腋带106,但腋带106并非是必须的,也可以是没有腋带106的网状物。通过使左右的带扣108L、108R结合,操作者便能装备肩吊带100。另一方面,通过使左右的带扣108L、108R分离,操作者便能将肩吊带100从身体上卸下。
[0081] 参照图1,肩吊带100具有髋垫116,该髋垫116包括卡定件114。髋垫116位于操作者的腰部右侧的位置。即,腋带106位于操作者左侧的位置,而髋垫116位于与上述腋带106相反一侧、即右侧的位置。
[0082] 卡定件114由钩部构成,在上述卡定件114上,与以往同样地连接有例如割草机(未图示)。髋垫116(卡定件114)通过中继构件120而与吊带网状物112连接。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髋垫116的图示。
[0083] 继续参照图1,中继构件120由板构件构成,在上述中继构件120上,通过一根宽幅的带、绳等悬吊构件122而悬吊有卡定件114(髋垫116)。此外,中继构件120既可以通过前后两根悬垂带124、126而与吊带网状物112连接,也可以由一根连续的带来构成上述前后的悬垂带124、126。具体来说,前侧的悬垂带124的上端与右带扣108R连接。另一方面,后侧的悬垂带126的上端与背构件102连接。另外,悬吊构件122在实施例中为一根,但也可以是多根。
[0084] 如上所述,肩吊带100在吊带网状物112与卡定件114(髋垫116)之间夹设有中继构件120。由于存在上述中继构件120,因此,能缓解安装于卡定件114的便携式作业机的重量局部地作用在吊带网状物112上。此外,由于伴随着作业机的运动,髋垫116能像振摆这样比较自由地摆动,因此,能抑制伴随着卡定件114的摆动而产生的拉伸力局部作用在吊带网状物112上的情况。不用说,伴随着在卡定件114与吊带网状物112之间夹设中继构件120而带来的上述优点能够对减轻操作者的疲劳做出贡献。
[0085] 也能如下所述对因存在中继构件120而带来的优点进行说明。肩吊带100由于是将中继构件120实质地组装到吊带网状物112的结构,因此,能将使作业机(未图示)大幅移动时作用于中继构件120的静载荷及动载荷有效地分散到吊带网状物112,此外,能抑制在吊带网状物112上作用有局部的拉伸力。另外,由于吊在中继构件120上的卡定件114(髋垫116)被位于其附近的中继构件120支承且能自由摆动,因此,只要是能使中继构件120维持稳定状态程度的作业机的移动,伴随着该作业机的移动而产生的卡定件114(髋垫116)的移动就不会直接对吊带网状物112造成影响。这就意味着能防止每次移动作业机时对操作者的上半身局部作用有偏向一方的拉伸力,此外,还意味着能降低在操作中拉伸力作用于吊带网状物112的部位及力的大小时刻发生变化。
[0086] 图2所示的背构件102具有朝下方延伸的延伸部130,该延伸部130与腰带132连接。此外,上述腰带132与上述中继构件120连接。背构件102的延伸部130虽然也可以是与位于其上方的主体部134一体的结构,但较为理想的是,如后面所说明的那样,使主体部134与延伸部130能分离。
[0087] 通过由彼此能分离的主体部134和延伸部130来构成背构件102,从而能将背构件102分为没有延伸部130的简易形态和具有延伸部130的完整形态这两个形态加以使用。
具有延伸部130的背构件102构成完整形态(具有腰带132)的肩吊带100,适合在使用比较重的作业机时采用。另一方面,没有延伸部130的背构件102构成简易形态(没有腰带
132)的肩吊带100,适合在使用比较轻的作业机时采用。
[0088] 以下,参照附图,对构成肩吊带100的各零件进行说明。图3是背构件102的后视图。背构件102由主框架140和下方延伸框架142构成,其中,上述主框架140构成上述主体部134,上述下方延伸框架142构成上述延伸部130。下方延伸框架142能相对于主框架140装拆。主框架140及下方延伸框架142是PE、PP、尼龙这样的合成树脂的成型品。
[0089] 图4、图5示出了主框架140。图4是主框架140的主视图。图5是主框架140的后视图。在上述主框架140的前表面配置有图6所示的靠背组装体146。
[0090] 为了便于说明,首先对靠背组装体146进行说明。图6是靠背组装体146的后视图。靠背组装体146具有靠背缓冲件148,该靠背缓冲件148在主体上形成有缓冲垫。靠背缓冲件148由位于操作者后背的位置的靠背主体150和从该靠背主体150的左右的上端延伸的左右的肩带104L、104R构成。此外,在左肩带104L、右肩带104R上,缝合有由高密度纤维(聚酯纤维及尼龙纤维等)构成的带状的肩条带(日文:ショルダーストラップ)152L、152R。此外,在靠背主体150的中央部分缝合有中央条带154。
[0091]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观察到图6的靠背组装体146的形态,想必能立即注意到左右的肩带104L、104R是非对称的。
[0092] 具体来说,右肩带104R具有笔直的带状的形态,而左肩带104L具有朝向内侧、即右侧弯曲的带状的形态。即,左肩带104L具有在从操作者的后方经过操作者的肩部朝操作者的前方前进的过程中逐渐朝内侧、即右侧移位的弯曲形状,另外,左肩带104L的前端部具有逐渐朝向接合带扣108(图1中位于操作者的胸部中央的位置)移位的、稍许弯曲的形状。换言之,左肩带104L具有从下述部位到前端部朝右侧弯曲的形状,其中,该部位是从操作者的后方经过操作者的左肩朝操作者的前方前进的部位。藉此,左肩带104L因上述弯曲形状而自然地指向接合带扣108。
[0093] 参照图1,用于对作业机进行卡定的卡定件114(髋垫116)位于操作者的腰部右侧的位置。因而,与右肩带104R相比,左肩带104L承受更大的作业机的载荷。此外,在作业机大幅移动时,不可否认拉伸力有作用在上述左肩带104L上的倾向。通过预先将左肩带104L中的、位于比操作者的左肩更靠前方位置的部分以与上述拉伸力作用的方向相一致的方式制作成弯曲形状,即便在左肩带104L作用有拉伸力,也因上述弯曲形状而不会使左肩带104L的、与操作者的肩部抵接的部分的位置及形状发生变化。藉此,即便在左肩带104L上作用有较大的拉伸力,也能维持操作者的左肩部分的舒适感。此外,即便在左肩带104L上作用有较大的拉伸力,由于左肩带104不会在操作者的左肩部分处发生扭绞等变形,因此,能提高左肩带104L的耐久性。
[0094] 此外,左肩带104L的前端部分通过上述辅助带110而与腋带106连接。藉此,能利用辅助带110来抑制左肩带104L的前端部分因来自作业机的载荷而朝右侧移位的情况。藉此,能进一步抑制左肩带104L在操作者的左肩部分处发生扭绞等变形的情况。
[0095] 背构件102的主框架140被定位在操作者的后背部分。参照图4、图5,主框架140在其上端部的左右的部、主框架140的中央部这三个部位形成有用于对靠背组装体146进行固定的带扣部160,使用位于上述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的三个带扣部160,来将靠背组装体146固定于主框架140。三个靠背组装体用带扣部160分别由对靠背组装体146的两根肩条带152和一根中央条带154进行收容的第一至第三(三个)狭缝162、164、166构成,通过按照彼此分开设置的第一狭缝162、第二狭缝164、第三狭缝166的顺序使肩条带152或中央条带154的端部穿过来进行固定。当然,也可以对肩条带152或中央条带154的长度进行调节。较为理想的是,最好在第一狭缝162附近形成凹凸形状的防滑部168。
[0096] 主框架140在其下部的左侧缘具有沿垂直方向延伸的一个纵狭缝170,使用上述纵狭缝170对腋带106的端部进行固定。参照图7、图8,在腋带106的端部以上下分开的方式安装有两对卡配钩、即卡合固件172、172。将腋带106的端部固定于主框架140的作业如下所述。首先,使腋带106的端部穿过纵狭缝170(图7)。接着,将腋带106的端部折返,然后,将两对卡合紧固件172、172定(图8)。作为变形例,也可以采用钩环紧固件来代替卡合紧固件172。
[0097] 主框架140在其下端部的右侧形成有用于对后侧悬垂带126的上端部进行固定的带扣部176。上述带扣部176形成在从主框架140的下端部朝右下方向突出的部分。上述带扣部176由彼此分开的第一狭缝178、第二狭缝180构成,在上述狭缝178、180附近形成有凹凸形状的防滑部182。后侧悬垂带126(图1)相对于上述带扣部176的固定方法与上述肩条带152、中央条带154实质相同。
[0098] 上述后侧悬垂带126和与右带扣108R连接的前侧悬垂带124由不同的带构成,但如上所述,也可以使用一根连续的带来构成上述前后的悬垂带124、126。
[0099] 主框架140在其下端部具有上下分开的上方开口186和下方开口188。上述上方开口186、下方开口188构成用于将下方延伸框架142与主框架140连接的连接部190。上方开口186实质上呈圆形。与此相对的是,下方开口188具有细长的形状,此外,上述下方开口188呈圆弧状延伸。上述下方开口188的圆弧的中心定位在上方开口186的中心。
[0100] 由图4、图5可知,在呈圆弧状延伸的带状的下方开口188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扩大部188a。此外,在实质上呈圆形的上方开口186上,形成有一对第二扩大部186a,这一对第二扩大部186与上述下方开口188的第一扩大部188a匹配,并在直径方向上延伸。参照图5,在主框架140的背面侧的上述上方开口186、下方开口188的缘部形成有台阶部186b、
188b。对于使用上述上方开口186、下方开口188的下方延伸框架142的连接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0101] 图9、图10示出了下方延伸框架142。图9是主视图。图10是后视图。下方延伸框架142在主视观察时具有倒T字形的形状。下方延伸框架142的下端部142a在横向上延伸。在上述下端部142a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左右分开的两个开口194L、194R。通过穿过上述左右开口194L、194R,来将腰带132组装到下方延伸框架142(图1、图2)。
[0102] 参照图10,在下方延伸框架142的背面的上部一体成型有上方销196和下方销198。上述上方销196、下方销198与上述主框架140的上方开口186、下方开口188(图4、图5)对应地设置。与实质上呈圆形的第一开口186相对应的上方销196具有圆形轴部196a和一对突起196b、196b,其中,上述圆形轴部196a具有与上方开口186实质相同的直径,上述一对突起196b、196b形成在上述圆形轴部196a的上端,并朝直径方向突出。
[0103] 与呈圆弧状延伸的带状的下方开口188对应地设置的下方销198具有轴部198a和一对突起198b、198b,其中,上述轴部198a具有与下方开口188的宽度尺寸实质相同的宽度,上述一对突起198b、198b形成在上述轴部198a的上端,且朝下方开口188的宽度方向突出。
[0104] 通过主框架140的一体成型后的第一形状部分、即上方开口186及下方开口188与下方延伸框架142的一体成型后的第二形状部分、即上方销196及下方销198彼此的卡合或脱开,从而能在不使用工具、或是不使用螺栓螺母这样的紧固件的情况下,相对于主框架140装拆下方延伸框架142。
[0105] 特别是在实施例中,通过进行使下方延伸框架142相对于主框架140转动的操作,从而能相对于主框架140装拆下方延伸框架142。即,在将下方延伸框架142与主框架140连接时,使下方延伸框架142位于主框架140的前表面,接着,在图3中虚线所示的倾斜的位置处使下方延伸框架142的上下的突起196b、198b插入主框架140的上方开口186、下方开口188后旋转到图3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处,从而能将主框架140与下方延伸框架142一体化(图11)。在将下方延伸框架142拆下时,通过进行相反的旋转操作,就能进行拆卸。
[0106] 在进行图3中箭头所示的下方延伸框架142的转动操作的过程中,下方延伸框架142的上方销196及下方销198各自的突起196b、198b与上述台阶部186b、188b滑动接触
[0107] 图12是表示中继构件120、通过悬吊构件122与上述中继构件120连接的卡定件114及将卡定件114设置于上端部的髋垫116的主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悬吊构件122由能调节长度的带状的带构成。
[0108] 图13是沿图12的X13-X13剖切的剖视图。中继构件120由塑料制的板状的成型品构成,从图13中明确可知,中继构件120的上端部具有朝外侧、即远离操作者的身体一侧的方向倾斜的形状。即,中继构件120的上端部120a在对其进行侧视观察时,朝远离操作者的身体一侧的方向斜向地倾斜,并朝上方延伸。此外,在中继构件120的上端部120a卡定有悬吊构件122。上述图13的附图标记120b表示用于供腰带132插通的开口。
[0109] 如上所述,中继构件120的上端部120a朝远离操作者的身体一侧的方向倾斜(倾斜角度为60°),由于将悬吊构件122与上述倾斜后的上端部120a卡定,因此,存在因作业机的载荷而使中继构件120朝远离操作者的身体一侧的方向外移的倾向。换言之,若中继构件120假设为平板状,则存在因作业机的载荷而使中继构件120朝操作者的身体一侧咬入的倾向。此外,在将悬吊构件122与中继构件120的高度方向中间部及下端部卡定的情况下,也存在因作业机的载荷而使中继构件120朝操作者的身体一侧咬入的倾向。与此相对的是,通过采用上述图13所示这样的、上端部120a朝外侧倾斜的形状的中继构件120,从而能防止中继构件120在操作中朝操作者的身体一侧咬入的情况。
[0110] 本发明能理想地应用于割草机、杆式修枝锯(pole pruner)(在很长的主管段前端安装有链锯型锯刀操作部的便携式作业机)、轴式绿篱修剪机(shaft hedge trimmer)(在很长的主管段前端安装有往复运动刀刃操作部的便携式作业机)等、操作者能吊在腰部附近进行操作的所有便携式作业机。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