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操作的工作器具

申请号 CN200510082212.X 申请日 2005-07-01 公开(公告)号 CN100571995C 公开(公告)日 2009-12-23
申请人 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发明人 G·沃尔夫; B·迪尔;
摘要 一种手工操作的工作器具,特别是一种 马 达锯(1)、一种圆盘式切割机等具有一个 外壳 (2),在该外壳中安置了一个 内燃机 用于驱动一种工具。该工作器具具有至少一个上 手柄 (4),该手柄经过至少一个抗振元件(6,10)而外壳(2)相连。为了能在工作器具的小的装配空间条件下达到一种良好的减振作用,一个第一抗振元件(6)的纵向 中轴 线(26)相对于该工作器具的纵向中心平面(52)是倾斜的。
权利要求

1.手工操作的工作器具,该工作器具配有:一个外壳(2),在外壳中 安置了一个内燃机以用于驱动一种工具;至少一个上手柄(4),该上手柄在 工作器具的上侧面(3)上沿该工作器具的纵向(X)延伸,并且经过至少一个 抗振元件(6,10)与外壳(2)相连,其中,所述上手柄以其第一端部(13)与所述 外壳(2)的前侧面(41)相毗邻地固定在所述上侧面(3)上;以及手柄操作管 (8),
其特征在于,第一抗振元件(6)的纵向中轴线(26)相对于所述工作器具 的纵向中心平面(52)是倾斜的,以及
所述上手柄(4)在其第二端部(28)处通过一个第二抗振元件(10)与所述 外壳(2)相连,并且所述上手柄(4)的第一抗振元件(6)和第二抗振元件(10) 各自的纵向中轴线(26,33)彼此间按一个小于90°的(α)加以布置。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振元件 (6)将所述上手柄(4)在其朝向所述工具的第一端部(13)处与所述外壳(2)连 接起来。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振 元件(6)经过一个第一连接元件(15)与所述上手柄(4)相连,并经过一个第二 连接元件(16)与所述外壳(2)相连。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 (15)和第二连接元件(16)分别经过至少一个固定元件而被固定在所述外壳 (2)上或所述上手柄(4)上。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元件是螺 钉(17)。
6.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 (15)和第二连接元件(16)是沿着一个方向(Y)加以安装的。
7.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连接元件 (15,16)具有一个用于一个固定元件的孔(51,22),其中该孔(51,22)的纵向中 轴线(54,55)相对于所述第一抗振元件(6)的纵向中轴线(26)是倾斜的。
8.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振元件 (6)包含一个螺旋弹簧(18)。
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弹簧(18) 在至少一个端部(36,37)处保持在一个引导件(29)上。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29)是 作为螺纹件(21)构成的。
11.按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 (29)在所述螺旋弹簧(18)的一个端段(34)处贴靠在该螺旋弹簧(18)上,并且 所述螺旋弹簧(18)在一个与该端段(34)相邻接的导引区段(35)上具有余隙 地在所述引导件(29)上被导引。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29) 沿着对于所述第一抗振元件(6)的纵向中轴线(26)的径向方向所测量的离所 述导引区段(35)中的所述螺旋弹簧(18)的距离朝向所述螺旋弹簧(18)的中 心(38)逐渐减小。
13.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29)形 成在一个栓塞(20)上,该栓塞伸入到所述螺旋弹簧(18)的内部中。
14.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栓塞(20)与所 述第一连接元件(15)或第二连接元件(16)整体式地构成。
15.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振元件 (6)具有一个抗裂保险机构(19)。
16.按权利要求15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裂保险机 构(19)包含一个连接件,该连接件的一个端部(39)保持在第一连接元件(15) 上而另一个端部(40)保持在第二连接元件(16)上,并且该连接件沿所述第一 抗振元件(6)的纵向中轴线(26)的方向在该第一抗振元件未加载的状态中具 有余隙地被保持住。
1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手柄(4)的第 一抗振元件(6)和第二抗振元件(10)各自的纵向中轴线(26,33)彼此间按一个 小于70°的角(α)加以布置。
1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手柄(4)的第 一抗振元件(6)和第二抗振元件(10)各自的纵向中轴线(26,33)彼此间按一个 约45°的角(α)加以布置。
1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手柄(4)的第 二抗振元件(10)的纵向中轴线(32,33)垂直于该工作器具的纵向中心平面 (52)加以定向。
20.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操作管(8) 在其第二端部(31)处通过第三抗振元件(9)与所述外壳(2)连接起来。
21.按权利要求20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操作管 (8)的第一抗振元件(6)和第三抗振元件(9)各自的纵向中轴线(26,32)彼此间 按一个小于90°的角(α)加以布置,并且所述第二抗振元件(10)和第三抗振 元件(9)各自的纵向中轴线(33,32)均平行于所述工作器具的横向(Y)加以布 置。
22.按权利要求2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操作管 (8)的第一抗振元件(6)和第三抗振元件(9)各自的纵向中轴线(26,32)彼此间 按一个小于70°的角(α)加以布置。
23.按权利要求2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操作管 (8)的第一抗振元件(6)和第三抗振元件(9)各自的纵向中轴线(26,32)彼此间 按一个约45°的角(α)加以布置。
24.按权利要求20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操作管 (8)的第三抗振元件(9)的纵向中轴线(32)垂直于该工作器具的纵向中心平 面(52)加以定向。
2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手柄(4)和所 述手柄操作管(8)在它们的朝向所述工具的第一端部(13,30)处经过所述第 一抗振元件(6)而被固定在所述外壳(2)上。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特别是一个达锯、一个圆盘式切割机等的手工操作 的工作器具。

背景技术

由DE 39 35 361 C2中公开了一种配有一个上手柄的马达锯。该手柄 在其两端处分别经过一个用橡胶制成的抗振元件而与马达锯的外壳相连。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抗振元件只有一个很有限的安装空间提供使用。所述 抗振元件是沿着工作器具的横向方向垂直于工作器具的纵向中心平面进 行布置的。由于安装空间有限之故,在该位置和地点上不能安装其它的抗 振元件、例如螺旋弹簧,从而使减振状态的最佳匹配不总是可能实现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所述类型的、结构尺寸小并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 的工作器具。
上述任务是通过一种如下所述的工作器具加以解决的。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手工操作的工作器具,该工作器具配有:一 个外壳,在外壳中安置了一个内燃机以用于驱动一种工具;至少一个上手 柄,该上手柄在工作器具的上侧面上沿该工作器具的纵向延伸,并且经过 至少一个抗振元件与外壳相连,其中上手柄以其第一端部与外壳的前侧面 相毗邻地固定在上侧面上;以及手柄操作管。其特征在于,第一抗振元件 的纵向中轴线相对于所述工作器具的纵向中心平面是倾斜的,使得抗振元 件沿工作器具竖向的延伸部分减小,而沿工作器具横向的延伸部分增大。
通过减振元件的纵向中轴线相对于该工作器具的纵向中心平面的倾 斜,在该工作器具相同尺寸情况下,抗振元件可以具有较大长度。这样, 抗振元件的减振性能就可得到更好匹配,尤其是减振可以设计得较软。抗 振元件的设计与该工作器具的结构大小没有多大关系,因为通过相对于该 工作器具的纵向中心平面的倾斜,抗振元件可以更好地装配到现有的安装 空间中。
做出了如下设定:第一抗振元件将在其第一朝向工具的端部上的上手 柄与外壳连接起来。特别在该工作器具的朝向工具的前部区域中,由于内 燃机之故,可供利用的安装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对于抗振元件只有一个很 小的安装空间可供使用。通过抗振元件相对于该纵向中心平面的倾斜,抗 振元件可以从侧面邻近于内燃机而固定在该工作器具的外壳上,从而可以 充分利用所拥有的安装空间。有利的做法是,第一抗振元件经过一个第一 连接元件同手柄相连,并经过一个第二连接元件同所述外壳相连。可采取 以下措施实现该工作器具的简单装配:所述连接元件分别经过至少一个固 定元件、特别是一个螺钉而固定在外壳上或手柄上。为了简化装配过程, 将所述两个连接元件沿一个方向安装。这样,便可将抗振元件安全地安装 在该工作器具的一个位置上,以使装配时间达到最短。最好至少一个连接 元件具有一个用于一个固定元件的孔,其中该孔的纵向中轴线相对于抗振 元件的纵向中轴线是倾斜的。
为了达到一种良好的减振作用,使第一抗振元件包含一个螺旋弹簧。 由于配有螺旋弹簧的抗振元件具有大的安装空间,所以特别在这种抗振元 件中相对于该工作器具的纵向中心平面的倾斜是有利的。螺旋弹簧最好被 保持在一个引导件的至少一个端部上。该引导件特别地设计为螺纹件。这 样,螺旋弹簧便可很简单地拧入到该引导件中。为了配合减振可以方便地 实现引导件和/或螺旋弹簧的更换。为了达到使减振作用与相关负荷状态相 适配的目的,特做如下设定:引导件在螺旋弹簧的一个端段上贴靠在该螺 旋弹簧上,而螺旋弹簧则在一个与该端段相连的导引段上具有间隙地在引 导件上被引导。在未加载的状态中,螺旋弹簧仅保持在端段上。在螺旋弹 簧垂直于其纵向中轴线加载时,螺旋弹簧也在导引段中至少部分地贴靠在 引导件上。这样就减小了有效的弹簧长度,从而可提高螺旋弹簧的减振作 用。这样,就可达到工作器具的良好减振和良好操作状态。有利的是:引 导件的沿着对于抗振元件纵向中轴线的径向方向所测定的、离导引区段中 螺旋弹簧的距离朝向螺旋弹簧的中心不断减小。这样,在不断增大的变形 情况下的减振作用会变得更大,从而得出一条渐进的弹簧特性曲线,该曲 线决定着有利的引导状态。
有利的是将引导件设计在一个栓塞上,该栓塞伸入到螺旋弹簧的内部 中。在这种情况下栓塞特别是同一个连接元件设计成整体式的。为了即使 在螺旋弹簧万一破裂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实现对工作器具的可靠安全操作, 抗振元件配有一个抗裂保险机构。该抗裂保险机构最好包含一个连接件, 该连接件分别以一个端部保持在一个连接元件上,并且该连接件沿着抗振 元件的纵向中轴线的方向在抗振元件未加载的状态下具有余隙地被保持 着。在螺旋弹簧未加载状态下或者在很小变形的情况下,弹簧作用不会受 到抗裂保险机构的不利影响。如果所述变形大于抗裂保险机构的余隙,则 抗裂保险机构即限制螺旋弹簧的变形。万一在螺旋弹簧断裂了,那么所述 两个连接元件便可经过抗裂保险机构的连接件而彼此连接起来,从而使手 柄不致于从外壳上撕下。其中最好如此选择抗振元件的倾斜度,使得抗裂 保险机构能将手柄以一个有利的度保持在外壳上。
手柄是一个操作管。为了达到良好的减振状态,手柄以其第二端部经 过一个第二抗振元件而与外壳相连。所述两个抗振元件的纵向中轴线最好 按照一个小于90°的角、特别是小于70°的角、最好按照一个大约为45°的 角彼此相对地加以布置。这样,对于不同的加载方向可以获得不同的减振 值。经过第一抗振元件的倾斜,便可调定与方向有关的减振值。第二抗振 元件的纵向中轴线特别是垂直于工作器具的纵向中心平面加以定向的。
工作器具的一种简单的结构在下述情况下可予以实现:上手柄和操作 管以其第一朝向工具的端部经过第一抗振元件而固定在外壳上。这样,两 个手柄便可经过一个共同的抗振元件相连接,从而可取消这一区域中的一 个第二抗振元件。
由于抗振元件是作为具有一种渐进的特征曲线的元件设计的,所以螺 旋弹簧必须设计得相对地软,这是因为螺旋弹簧在加载的状态时在其长度 的一大部分上贴靠在引导件上,并因此无助于减振。因此,这样一种螺旋 弹簧具有一个较大数量的圈。因此,螺旋弹簧的结构尺寸增长了,从而 使得这种抗振元件不能平行于工作器具的纵向中心平面安置在通常的装 配空间中。特别对这种抗振元件而言,向所述纵向中心平面的倾斜是有利 的。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加以说明:
附图示出:
图1一种马达锯的一个透视图,连同局部地沿横向切开的手柄,
图2图1所示的马达锯,连同局部地沿纵向切开的手柄,
图3抗振元件在马达锯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4抗振元件在部分地安装状态中的透视图,
图5抗振元件在已装配状态中的透视图,
图6至图8抗振元件的侧视图,
图9抗振元件的分解图,
图10马达锯的抗振元件的布置透视示意图,
图11至15抗振元件的几个实施例的横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所示的手工操作的工作器具、即一种马达锯1具有一个外壳2, 在该外壳中安置了一个内燃机、特别是一个二冲程发动机。内燃机驱动一 个锯链,该锯链在一个在图1中未示出的导轨上循环运行。该导轨从外壳 2的前侧面41平行于马达锯1的由纵向X和竖向Z所确定的纵向中心平 面而延伸。即使在其它的手工操作的工作器具、如圆盘式切割机上,所述 工具也可以平行于该工作器具的纵向中心平面定位。图1中示出的马达锯 1处于通常的工作位置中。在这一位置上,外壳2的上侧面3是朝上的。 在外壳2的上侧面3上安置了一个上手柄4,该上手柄以其第一端部13与 前侧面41相毗邻地固定在上侧面3上。上手柄4的第二端部28则固定在 背离前侧面41的外壳侧面上。上手柄4具有一个手柄外壳5,该手柄外壳 基本上是设计成空心的,并由一个第一半壳11和一个第二半壳12形成的。 这两个半壳11和12的分界面就是马达锯1的纵向中心平面。
上手柄4在其第一端部13处经过一个第一抗振元件6而与外壳2相 连。第一抗振元件6于此可以直接同外壳2相连,或者例如经过被固定地 安置在外壳2中的内燃机而与外壳2相连。抗振元件6包含一个螺旋弹簧 18,该螺旋弹簧经过一个第一连接元件15而固定在手柄外壳5的第二半 壳12上。螺旋弹簧18的纵向中轴线26相对于马达锯1的纵向中心平面 倾斜,并在由竖向Z和横向Y所限定的横向平面中延伸。在上手柄4处, 抗振元件6被安置在纵向中心平面的朝向第二半壳12的侧面上,而抗振 元件6的另一端则安置在纵向中心平面的对置的、朝向第一半壳11一侧 上。所述纵向中心平面大致在马达锯1的几何中心处延伸。螺旋弹簧18 (例如相对于用橡胶制成的一个减振元件)需要很多安装空间。由于螺旋 弹簧18是相对于纵向中心平面倾斜地安置的,所以螺旋弹簧18的沿竖向 Z的延伸部分不断减小,而沿横向Y的延伸部分则逐渐增大。沿着横向Y 有足够的安装空间供利用,这是因为上手柄4的第一端部13设计得很宽。 由于螺旋弹簧18的纵向中轴线26相对于马达锯1的中心平面是倾斜的, 所以尽管螺旋弹簧18占的地方很大,所述第一抗振元件6仍可安置在现 有的结构空间内。在这种情况下,螺旋弹簧18的纵向中轴线26就是弹簧 匝圈的中线。在一种不包含螺旋弹簧的抗振元件上,所述纵向中轴线就是 将抗振元件的减振元件的相对置的固定点连接起来的轴线。
如图2所示,第二半壳12在其内部有加固件14。这样,可使上手柄 4达到足够的稳定性,特别是那种用塑料压注塑成形的上手柄。上手柄 4具有一个很大程度上平行于外壳2上侧面3延伸的手柄区段42,该手柄 区段大致在外壳2的前侧面41的高度处过渡到一个连接区段43,该连接 区段横向于手柄区段42朝向上侧面3延伸。在连接区段43中,第一抗振 元件6被固定在上手柄4上。在手柄区段42过渡到连接区段43的区域内, 在手柄外壳5的第二半壳12上成形了一个容纳部位7,用于马达锯1的一 个手柄操作管。在上手柄4的第一端部13和马达锯1的外壳2之间形成 了一个空隙27,从而使得上手柄4可相对于外壳2以预定的限度进行运动。 上手柄4在其第一端部13处只经过抗振元件6而与外壳2相连。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抗振元件6在对置于第一连接元件15的侧面 上具有一个第二连接元件16,利用此连接元件将第一抗振元件6固定在外 壳2上。于此,第一连接元件15和第二连接元件16分别经过一个螺钉17 而固定在上手柄4上或外壳2上。这两个连接元件15和16在此处都用螺 钉沿横向Y旋紧,从而使得抗振元件6能完全地沿横向Y安装。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元件15具有一个容纳部位23,在已安装的状 态中螺钉17的头部47便被置于该容纳部位中。第一连接元件15在容纳 部位23上有一个孔,螺钉17可以沿横向Y插过此孔。螺钉17被拧紧在 手柄外壳5的第二半壳12上的一个螺套46中。螺旋弹簧18以其第一端 部36固定在第一连接元件15上。螺旋弹簧18的相对置的、第二端部37 则固定在第二连接元件16上。第二连接元件16贴靠在外壳2的一个桥接 件45上,并支撑在外壳2的上侧面3上。该桥接件45具有一个孔44,该 孔沿横向Y伸延,螺钉17可以穿过该孔。然后可将螺钉17拧紧在连接元 件16中。在螺旋弹簧18的内部延伸一个抗裂保险件19,下面还将对它做 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在完全安装好的抗振元件6的情况下,一个螺钉17的 头部47处在第一连接元件15上的一个容纳部位23中。螺钉套46具有一 个台阶49,该台阶贴靠在第一连接元件15的一个凹槽50中。台阶49沿 横向Y延伸,从而使得连接元件15沿竖向Z支撑在台阶49上。
图6至8表示抗振元件6的不同侧视图。如图6所示,孔51在第一 连接元件15中延伸,螺钉17穿过该孔;该孔平行于第二连接元件16中 的螺纹孔22延伸,螺钉17被拧紧在该孔中。孔51和孔22沿横向Y延伸。 孔22和孔51的纵向中轴线54和55沿横向Y延伸,并如图7所示垂直于 工作器具的纵向中心平面52。如图6所示,抗振元件6相对于给向Y是 不倾斜的。不过最好还是使抗振元件6相对于纵向X倾斜。
如图7中抗振元件6的正视图沿纵向X、也就是针对由横向Y和竖向 Z所确定的横向平面所指出的,抗振元件6相对于在图7中所示的纵向中 心平面52按一个角β倾斜。角β大于0°,特别是大于20°,最好大于30°、 例如大约为45°。于此,抗振元件6被马达锯1的纵向中心平面52划分开。 孔51的纵向中轴线55与螺旋弹簧18的纵向中轴线26形成一个角γ,该 角大于0°并小于90°。孔22的纵向中轴线54和螺旋弹簧18的纵向中轴线 26之间的角δ也小于90°并大于0°。依此,连接元件15和16沿横向Y固 定在外壳2上或手柄4上,它们相对于螺旋弹簧18的纵向中轴线26按一 个角倾斜,该角小于90°并大于0°。螺旋弹簧18的纵向中轴线26也相对 于孔22、51的纵向中轴线54、55倾斜。
在连接元件15和16上分别成形出一个栓塞20,该栓塞伸入到螺旋弹 簧18的内部中。螺旋弹簧在其端段34处固定地在栓塞20上引导。在一 个朝螺旋弹簧18的中心38而与端段34相接连的导引段35上,螺旋弹簧 18在未加载的状态中离栓塞20有一个距离。该距离朝螺旋弹簧18的中心 38的方向不断增大。在加载从而随之发生变形的情况下,螺旋弹簧18越 来越贴紧在栓塞20上。这样,有效的弹簧长度减小,从而提高减振作用。 因此,可以实现减振作用随负荷不断增加而增大,从而得到一条渐进的弹 簧特征曲线。由于导引区段35之故,螺旋弹簧18当然相对于一个只在其 端部处固定地被导引的减振元件而言具有一个较大的长度1。通过抗振元 件6的倾斜定位,当然可以在不扩大所需的结构空间的情况下实现安装。
如图8所示,在连接元件15以之贴靠在台阶49上的第一连接元件15 上,凹槽50是作为在用于螺钉17的筒状容纳部位23上的整平部位设计 的。
图9表示抗振元件6的分解图。在栓塞20上设计了一个引导件29, 该引导件由一个螺纹件21构成。引导件29紧靠在螺旋弹簧18的端段35 上,与此同时它对导引区段35沿径向朝螺旋弹簧18的纵向中轴线26有 一个间隙。为了抗振元件6的安装,栓塞20只须拧入到螺旋弹簧18的端 部36和37中。该抗振元件具有一个抗裂保险机构19,该保险机构由一个 抗裂股绳(Abreiβseil)24构成,在其端部39和40上配置了内接头25。 连接元件15和16分别有一个在图中未示出的槽隙,该槽隙的宽度略大于 抗裂股绳24的粗度。抗裂股绳24可以通过该槽隙而安装在连接元件15 和16上。内接头25于此贴靠在凸缘上,该凸缘成形在连接元件15和16 的背向螺旋弹簧18的侧面上。这样,抗裂股绳24便被固定在纵向中轴线 26的方向中。抗裂股绳24具有余隙地保持在纵向中轴线26的方向中,其 长度也大于内接头25所保持在其上的两个支承点之间的距离。这样,螺 旋弹簧18可在一个预定的区域内不受抗裂保持件19的影响地实现减振。 即使在螺旋弹簧18断裂的情况下,这两个连接元件15和16仍可借助抗 裂股绳24安全地彼此相连在一起,从而使得上手柄4可靠地保持在外壳2 上。
图10表示一个马达锯1的抗振元件的空间布置。第一抗振元件6-其 上固定有在外壳2上的上手柄4-相对于马达锯1的纵向中心平面按一个 角β倾斜。上手柄4以其在图1中所示的第二端部28固定在一个抗振元件 10上,该抗振元件作为橡胶元件设计成形,它将上手柄4同外壳2连接起 来。第二抗振元件10的纵向中轴线33垂直于减振体53的固定部位,并 且是减振体53的几何中线,该纵向中轴线平行于横向Y加以布置。第一 抗振元件6的纵向中轴线26同第二抗振元件10的纵向中轴线33形成一 个角α,该角小于90°,特别是小于70°,最好是大约为45°。
在图10中示意地示出的容纳部位7上固定着一个手柄操作管8的第 一端部30。手柄操作管8的第二端部31固定在一个第二抗振元件9上, 该抗振元件的纵向中轴线32平行于横向Y延伸。抗振元件9也包含一个 螺旋弹簧。抗振元件9也可有一条渐进的弹簧特征曲线。由于第一抗振元 件6对第二抗振元件9和10按一个角α倾斜,从而在不同方向中得出不同 的减振作用。
图11至15表示抗振元件的几个实施例,这些抗振元件可代替第一抗 振元件6和/或第二抗振元件9加以使用。这些实施例表示这样一些抗振元 件,其中螺旋弹簧本身具有一条非线性的特征曲线。这样减振性能可得以 最佳匹配。由于非线性的特征曲线之故,此外还可进一步减小抗振元件的 结构尺寸。
图11表示一个抗振元件56,它具有一个螺旋弹簧58,该螺旋弹簧被 保持在两个栓塞59之间。栓塞59具有一个中心孔60,该中心孔的纵向中 轴线与螺旋弹簧58的纵向中轴线57相重合。中心孔60当然也可以如图1 至10对所示实施例所描述的、相对于纵向中轴线57加以倾斜。栓塞59 具有一个螺旋形的槽61,螺旋弹簧58被引入到该槽中。在螺旋弹簧58的 端段63中,螺旋弹簧58贴靠在槽61中,并如此固定地被导引。在与端 段63相毗邻的导引段64中,螺旋弹簧58具有间隙地在槽61中被导引。 槽61的槽底62离螺旋弹簧58的纵向中轴线57有一个距离c,该距离朝 螺旋弹簧58的中心逐渐减小。这样,在导引段64上的匝圈在小的加载下 便能弹回,从而有助于减振作用。在较大变形时,导引段64中的匝圈便 贴靠在栓塞59上,从而减小有效的弹簧长度,提高弹簧刚性。在端段63 上,最后一个匝圈65离相邻的匝圈66有一个距离a。在螺旋弹簧58的中 心区域中,两个相邻的匝圈67有一个距离b,该距离小于距离a。在加载 时,螺旋弹簧中心区内的匝圈相互贴靠,从而不再有助于弹簧作用。这样, 在递增的弹簧行程条件下提高弹簧刚性。因此,螺旋弹簧58的特征曲线 (与栓塞无关)本身就是非线性的。
按图12中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抗振元件68的螺旋弹簧69具有 一种桶形的结构。在螺旋弹簧69的端段70区域内的匝圈71具有一个匝 圈直径D1,该直径小于螺旋弹簧中心区的匝圈72的匝圈直径D2。在这种 情况下,匝圈直径从端段70朝向螺旋弹簧的中心不断增大。螺旋弹簧69 拧入到两个栓塞59中,该栓塞相应于图11中所示的栓塞。在较大的匝圈 直径D2的范围内,螺旋弹簧69具有一个较小的刚度。这样,匝圈72彼 此更快地相互贴靠,从而在负载加大时,有弹性的匝圈数量减小,并提高 弹簧刚度。因此,螺旋弹簧69也具有一种非线性的特征曲线。
抗振元件73的图13中所示的螺旋弹簧74具有一种锥形结构。螺旋 弹簧74保持在一个栓塞59及一个栓塞75上。栓塞75的直径大于栓塞59 的直径。被拧入到栓塞75中的端段76上的匝圈77具有一个匝圈直径D3。 在相对置的端段78上的匝圈79具有匝圈直径D4,该直径小于直径D3。 匝圈直径从直径D3至直径D4逐渐减小。这样,在朝向栓塞75的端部上 的螺旋弹簧74得到较小的弹簧刚性。这就在该端部上导致较大的弹簧行 程,从而导致下述结果:处于加载下的所述匝圈较快地彼此贴靠,从而不 再有助于弹簧作用。其结果是得出一条非线性的渐进的特征曲线。
图14中所示的抗振元件80具有两个彼此同心地布置的螺旋弹簧81, 82,这两个螺旋弹簧各自都有一条非线性的特征曲线。这两个螺旋弹簧81、 82的纵向中轴线与抗振元件80的纵向中轴线83相重合。这两个螺旋弹簧 被保持在引导元件84上。引导元件84分别有一个栓塞85,该栓塞被拧入 到内螺旋弹簧82中,并将该弹簧保持在其内圆周上。在栓塞85上,分别 成形出一个罐状区段86,这个区段包住两个弹簧81、82,并将外面的那 个螺旋弹簧81保持在其外圆周上。通过将具有其非线性特征曲线的这两 个螺旋弹簧81、82进行并联,便可方便地实现减振作用的良好匹配。
在图15中所示的抗振元件87具有一个螺旋弹簧88,该螺旋弹簧被保 持在一个栓塞59上。在其端段89中,螺旋弹簧88的弹簧丝具有一个弹 簧丝粗度e;在螺旋弹簧88的中心区,螺旋弹簧具有一个弹簧丝粗度f, 该粗度大于弹簧丝粗度e。从端段89出发,弹簧丝粗度不断增大,直到它 达到弹簧丝粗度f。螺旋弹簧88在其中心区在多个匝圈上具有一个螺旋丝 粗度f。螺旋弹簧中心区内的较大弹簧丝粗度f促成一种较高的刚性,从而 导致下述结果:螺旋弹簧端部区域内的匝圈首先彼此贴靠。其结果也是得 出一条非线性特征曲线。
在图11至1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示的用于固定栓塞的孔分别都与纵 向中轴线同心。但它们也可以相对于纵向中轴线倾斜。也可以使用具有非 线性弹簧特征曲线的其它螺旋弹簧。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