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补气健脾蜂蜜饮料的制备方法 |
|||||||
申请号 | CN201710853376.0 | 申请日 | 201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67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申请人 | 安徽省宿松县刘氏蜂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 发明人 | 刘在芳; | ||||
摘要 |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补气健脾蜂蜜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卡拉胶、 胶原蛋白 混合,升温,搅拌,匀质处理,加入蜂蜜继续匀质处理得到预制料;向预制料中加入中药提取物、枇杷、食用盐、 磷酸 二氢 钙 、苹果酸、 防腐剂 、 水 ,升温,搅拌,升温至 沸腾 状态,保温,灌装,灭菌得到补气健脾蜂蜜饮料。本发明所得蜂蜜饮料不仅营养全面,易于被人体吸收,而且口感好,易于食用,同时中药提取物可强化蜂蜜的滋补与食疗作用,既保留了蜂蜜的清香可口,又保留了蜂蜜的特有成分,并且食用和携带方便。 | ||||||
权利要求 | 1.一种补气健脾蜂蜜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补气健脾蜂蜜饮料的制备方法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蜂蜜饮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补气健脾蜂蜜饮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0003] 蜂蜜的食用与药用方法早在古埃及的金字塔和方尖石塔上就有象形文字的记载。而我国医学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中把蜂蜜列为药中之上品。中医认为蜂蜜性平味甘,入肺、脾、大肠经,具有滑肠通便、入肺补中、缓急、解毒之功效。在蜂蜜药用及食用的长期实践中,人们发现对肠燥便秘患者,有润肠、滑肠通便作用。蜂蜜是很适合中老年人生理需要的营养品,蜂蜜可以增强中老年人的免疫力,对中老年性疾病有防止作用。蜂蜜不仅易于吸收,营养丰富,且不含脂肪,是中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理想营养品。 [0004] 但是蜂蜜具有高度的粘稠性,使得蜂蜜食用和携带都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0005]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补气健脾蜂蜜饮料的制备方法,所得蜂蜜饮料营养全面,易于被人体吸收,不仅口感好,易于食用,而且中药提取物可强化蜂蜜的滋补与食疗作用,既保留了蜂蜜的清香可口,又保留了蜂蜜的特有成分,同时食用和携带方便。 [0006]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补气健脾蜂蜜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 S1、将卡拉胶、胶原蛋白混合,升温,搅拌,匀质处理,加入蜂蜜继续匀质处理得到预制料; [0009] 优选地,S1中,将卡拉胶、胶原蛋白混合,升温至70-80℃,搅拌5-12min,匀质处理2-5min,加入蜂蜜继续匀质处理10-20min,其中匀质压力为2-6Mpa,得到预制料。 [0010] 优选地,S1中,按重量份将2-6份卡拉胶、1-2份胶原蛋白混合,升温至70-80℃,搅拌5-12min,匀质处理2-5min,加入100-120份蜂蜜继续匀质处理10-20min,其中匀质压力为2-6Mpa,得到预制料; [0011] 优选地,S2中,向预制料中加入中药提取物、枇杷、食用盐、磷酸二氢钙、苹果酸、防腐剂、水,升温至50-60℃,搅拌2-4h,升温至沸腾状态,保温5-8min,灌装,灭菌得到补气健脾蜂蜜饮料。 [0012] 优选地,S2中,按重量份向105-125份预制料中加入20-40份中药提取物、20-40份枇杷、0.1-0.2份食用盐、1-2份磷酸二氢钙、1-3份苹果酸、1-2份防腐剂、1000-2000份水,升温至50-60℃,搅拌2-4h,升温至沸腾状态,保温5-8min,灌装,灭菌得到补气健脾蜂蜜饮料。 [0013] 优选地,S2中,中药提取物采用如下工艺制备:将杭白菊、山药、女贞子、桑叶、乌梅、酸枣仁、大黄、生姜、陈皮装入煮制釜中,加入水煎煮,过滤得到中药提取物。 [0014] 优选地,S2中,中药提取物采用如下工艺制备:按重量份将5-15份杭白菊、10-20份山药、4-12份女贞子、2-6份桑叶、4-10份乌梅、12-18份酸枣仁、2-6份大黄、1-6份生姜、10-30份陈皮装入煮制釜中,加入200-500份水煎煮2-5h,过滤得到中药提取物。 [0015] 本发明根据中医药调配理论,充分利用各组分各自的优点,优势互补,不仅营养全面,易于被人体吸收,而且口感好,易于食用,同时中药提取物可强化蜂蜜的滋补与食疗作用,既保留了蜂蜜的清香可口,又保留了蜂蜜的特有成分,可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补气健脾、养心安神、益气养血、延年益寿的功效,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需求,深受人们喜爱。 [0016] 本发明采用卡拉胶、胶原蛋白配合,可有效保护蜂蜜的活性物质,其中胶原蛋白可有效对蜂蜜包覆,可牢牢留住蜂蜜内的活性营养物质,而卡拉胶可增强包覆能力,可保证蜂蜜高温保持原有形状的能力,经匀质处理可有效增加蜂蜜在体系中的分散性,并最大程度防止蜂蜜营养物质的流失,保证营养价值的多元化,而且食用和携带方便,同时配合加入的枇杷增加了饮料的自然清香,汤色清澈明亮,饮后具有润肺止渴的功效,符合目前人们的饮用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0017]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0018] 实施例1 [0019] 一种补气健脾蜂蜜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0] S1、将卡拉胶、胶原蛋白混合,升温,搅拌,匀质处理,加入蜂蜜继续匀质处理得到预制料; [0021] S2、向预制料中加入中药提取物、枇杷、食用盐、磷酸二氢钙、苹果酸、防腐剂、水,升温,搅拌,升温至沸腾状态,保温,灌装,灭菌得到补气健脾蜂蜜饮料。 [0022] 实施例2 [0023] 一种补气健脾蜂蜜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4] S1、按重量份将2份卡拉胶、2份胶原蛋白混合,升温至70℃,搅拌12min,匀质处理2min,加入120份蜂蜜继续匀质处理10min,其中匀质压力为6Mpa,得到预制料; [0025] S2、按重量份向105份预制料中加入40份中药提取物、20份枇杷、0.2份食用盐、1份磷酸二氢钙、3份苹果酸、1份防腐剂、2000份水,升温至50℃,搅拌4h,升温至沸腾状态,保温5min,灌装,灭菌得到补气健脾蜂蜜饮料。 [0026] 实施例3 [0027] 一种补气健脾蜂蜜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8] S1、按重量份将6份卡拉胶、1份胶原蛋白混合,升温至80℃,搅拌5min,匀质处理5min,加入100份蜂蜜继续匀质处理20min,其中匀质压力为2Mpa,得到预制料; [0029] S2、按重量份向125份预制料中加入20份中药提取物、40份枇杷、0.1份食用盐、2份磷酸二氢钙、1份苹果酸、2份防腐剂、1000份水,升温至60℃,搅拌2h,升温至沸腾状态,保温8min,灌装,灭菌得到补气健脾蜂蜜饮料。 [0030] 中药提取物采用如下工艺制备:将杭白菊、山药、女贞子、桑叶、乌梅、酸枣仁、大黄、生姜、陈皮装入煮制釜中,加入水煎煮,过滤得到中药提取物。 [0031] 实施例4 [0032] 一种补气健脾蜂蜜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3] S1、按重量份将5份卡拉胶、1.2份胶原蛋白混合,升温至78℃,搅拌8min,匀质处理4min,加入105份蜂蜜继续匀质处理18min,其中匀质压力为3Mpa,得到预制料; [0034] S2、按重量份向120份预制料中加入25份中药提取物、35份枇杷、0.12份食用盐、1.8份磷酸二氢钙、1.5份苹果酸、1.8份防腐剂、1200份水,升温至58℃,搅拌2.5h,升温至沸腾状态,保温7min,灌装,灭菌得到补气健脾蜂蜜饮料。 [0035] 中药提取物采用如下工艺制备:按重量份将5份杭白菊、20份山药、4份女贞子、6份桑叶、4份乌梅、18份酸枣仁、2份大黄、6份生姜、10份陈皮装入煮制釜中,加入500份水煎煮2h,过滤得到中药提取物。 [0036] 实施例5 [0037] 一种补气健脾蜂蜜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8] S1、按重量份将3份卡拉胶、1.8份胶原蛋白混合,升温至72℃,搅拌10min,匀质处理3min,加入115份蜂蜜继续匀质处理12min,其中匀质压力为5Mpa,得到预制料; [0039] S2、按重量份向110份预制料中加入35份中药提取物、25份枇杷、0.18份食用盐、1.2份磷酸二氢钙、2.5份苹果酸、1.2份防腐剂、1800份水,升温至52℃,搅拌3.5h,升温至沸腾状态,保温6min,灌装,灭菌得到补气健脾蜂蜜饮料。 [0040] 中药提取物采用如下工艺制备:按重量份将15份杭白菊、10份山药、12份女贞子、2份桑叶、10份乌梅、12份酸枣仁、6份大黄、1份生姜、30份陈皮装入煮制釜中,加入200份水煎煮5h,过滤得到中药提取物。 [0041] 实施例6 [0042] 一种补气健脾蜂蜜饮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3] S1、按重量份将4份卡拉胶、1.5份胶原蛋白混合,升温至75℃,搅拌9min,匀质处理3.5min,加入110份蜂蜜继续匀质处理15min,其中匀质压力为4Mpa,得到预制料; [0044] S2、按重量份向115份预制料中加入30份中药提取物、30份枇杷、0.15份食用盐、1.5份磷酸二氢钙、2份苹果酸、1.5份防腐剂、1500份水,升温至55℃,搅拌3h,升温至沸腾状态,保温6.5min,灌装,灭菌得到补气健脾蜂蜜饮料。 [0045] 中药提取物采用如下工艺制备:按重量份将10份杭白菊、15份山药、8份女贞子、4份桑叶、7份乌梅、15份酸枣仁、4份大黄、3份生姜、20份陈皮装入煮制釜中,加入350份水煎煮3.5h,过滤得到中药提取物。 [004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