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采茶鲜叶加工扁形绿茶的方法

申请号 CN201710889438.3 申请日 2017-09-27 公开(公告)号 CN107494787A 公开(公告)日 2017-12-22
申请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发明人 尹军峰; 陈根生; 俞燎远; 许勇泉; 高颖; 邹纯; 邓余良; 陈建新;
摘要 一种机采茶鲜叶加工扁形绿茶的方法,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其采用平面抛振式鲜叶分级机对机采茶鲜叶进行分级处理,经第一 块 筛板T1出叶口EⅠ分出碎片和断芽,第二块筛板T2出叶口EⅡ和第三块筛板T3出叶口EⅢ的鲜叶混合后加工成扁形绿茶,第四出叶口EⅣ的鲜叶单独加工成扁形绿茶。本 发明 借助机采鲜叶分级机先进行机采鲜叶分级作业,结合扁形茶的鲜叶原料与产品 质量 要求、加工工艺特点,选用特定筛孔进行分级筛选出适合加工扁形绿茶原料需求,再将分级叶进行分类加工处理,其中包括了分级后较大的芽叶进行切段处理的方法,随后通过加工工艺上的创新实现不同级别的扁形绿茶加工制作,获得不同级别的扁形绿茶。
权利要求

1.一种机采茶鲜叶加工扁形绿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平面抛振式鲜叶分级机对机采茶鲜叶进行分级处理,经第一筛板T1出叶口EⅠ分出碎片和断芽,第二块筛板T2出叶口EⅡ和第三块筛板T3出叶口EⅢ的鲜叶混合后加工成扁形绿茶,第四出叶口EⅣ的鲜叶单独加工成扁形绿茶,平面抛振式鲜叶分级机的三块筛板的筛孔孔径及孔型配置分别为:T1椭圆形筛孔,孔径a=20mm、b=6mm;T2圆形筛孔,孔径d=22mm;T3圆形筛孔,孔径d=26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采茶鲜叶加工扁形绿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出叶口EⅡ和第三出叶口EⅢ的茶鲜叶混合后具体加工工艺如下:将混合后的鲜叶摊放置摊青架或储青槽,茶青叶摊放至量68%~70%,然后采用理条杀青方式,U形槽内壁温度达到200±20℃,杀青时间80~90s,杀青至含水量50%~55%;选用快速冷的方式将杀青叶快速冷却至常温,并除去部分黄片;回潮时间控制在60 min~120 min,至手捏茶叶成团揉软、不刺手;青锅,将回潮叶100~120克/次投入扁茶炒制机,叶温控制在100~120℃,时间5~
7min至含水量20%~25%,回潮时间控制在60 min~100 min;辉锅,将青锅回潮叶100±10克/次投入扁茶炒制机,叶温控制在60~90℃,时间4~6min至含水量8%~12%,回潮时间控制在90 min~120 min;脱毫提香,辉锅回潮叶投入六辉干机中,辉干机内壁温度50±2℃,至含水量小于6%;用风选的方式对毛茶进行精制,去片、末。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采茶鲜叶加工扁形绿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出叶口EⅣ的茶鲜叶混匀后具体加工工艺如下:鲜叶摊放置摊青架或储青槽,茶青叶摊放至含水量65%~68%,然后采用理条杀青方式,U形槽内壁温度达到200±20℃,杀青时间80~
85s,杀青至含水量50%~55%;通过快速风冷的方式将杀青叶快速冷却至常温,并除去部分黄片和老叶;通过振动槽带将风选后的杀青叶输送至茶叶切段机,将理条杀青叶切段,段长在3.2 cm至3.5 cm,回潮时间控制在60 min~120 min,至手捏茶叶成团揉软、不刺手;青锅,将回潮叶100~120克/次投入扁茶炒制机,叶温控制在110~120℃,时间5~7min至含水量20%~25%,回潮时间控制在60 min~100 min;辉锅,将青锅回潮叶100±10克/次投入扁茶炒制机,叶温控制在60~90℃,时间4~6min至含水量8%~12%,回潮时间控制在90 min~
120 min;脱毫提香,辉锅回潮叶投入六角辉干机中,辉干机内壁温度50±2℃,至含水量小于6%;用风选的方式对毛茶进行精制,去片、末。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采茶鲜叶加工扁形绿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采茶鲜叶为单人采茶机或者双人采茶机进行往复式机械化采摘得到。

说明书全文

一种机采茶鲜叶加工扁形绿茶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涉及机采茶鲜叶的分级分类加工,尤其涉及一种采用机采茶鲜叶加工扁形绿茶的方法。技术背景
[0002] 近年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消费者购买能增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品质优、性价比高、消费领域广等特点的优质绿茶成为茶叶消费市场主体产品。以国内现有的茶叶生产是一种劳动密集型方式,全手工采摘、全手工制作或者半机械化加工,劳动强度大,采摘期短,并且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春茶早期,茶树芽叶生长较为缓慢,茶叶采摘可勉强维持,春茶中后期随气温上升,茶树生长旺盛,茶鲜叶下树难的问题尤为突显,全国各地选用了往复式机械切割采摘方式,但机采鲜的品质质量并不能很稳定,如若想要充分的利用加工生产优质扁形绿茶更是不可逾越的技术难关。
[0003] 采摘方式无法获得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以国内现有的茶叶加工设备,采用机采鲜叶加工生产扁形绿茶,在外形和品质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因此,机采鲜叶的分级分类加工必不可免。如骆耀平的滚筒式名优茶鲜叶分级机(MCF型),任广鑫等人研究的6CZF-300型抛掷式大宗茶鲜叶原料分级机,鲁成等人研究所的6CFJ-70型筛网式鲜叶分级机,袁海波等人研究的YJY-2型鲜叶平面抛振式分级机等。目前生产型的鲜叶分级机较少,应用在扁形茶加工更是寥寥无几,分级后的茶鲜叶差异较大,如何更好的加工成扁形绿茶,尚无报道。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采鲜叶加工扁形绿茶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所述的一种机采茶鲜叶加工扁形绿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平面抛振式鲜叶分级机对机采茶鲜叶进行分级处理,经第一筛板T1出叶口EⅠ分出碎片和断芽,第二块筛板T2出叶口EⅡ和第三块筛板T3出叶口EⅢ的鲜叶混合后加工成扁形绿茶,第四出叶口EⅣ的鲜叶单独加工成扁形绿茶,平面抛振式鲜叶分级机的三块筛板的筛孔孔径及孔型配置分别为:
T1椭圆形筛孔,孔径a=20mm、b=6mm;T2圆形筛孔,孔径d=22mm;T3圆形筛孔,孔径d=26mm。
[0005] 所述的一种机采茶鲜叶加工扁形绿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出叶口EⅡ和第三出叶口EⅢ的茶鲜叶混合后具体加工工艺如下:将混合后的鲜叶摊放置摊青架或储青槽,茶青叶摊放至量68%~70%,然后采用理条杀青方式,U形槽内壁温度达到200±20℃,杀青时间80~90s,杀青至含水量50%~55%;选用快速冷的方式将杀青叶快速冷却至常温,并除去部分黄片;回潮时间控制在60 min~120 min,至手捏茶叶成团揉软、不刺手;青锅,将回潮叶100~120克/次投入扁茶炒制机,叶温控制在100~120℃,时间5~7min至含水量20%~25%,回潮时间控制在60 min~100 min;辉锅,将青锅回潮叶100±10克/次投入扁茶炒制机,叶温控制在60~90℃,时间4~6min至含水量8%~12%,回潮时间控制在90 min~120 min;脱毫提香,辉锅回潮叶投入六辉干机中,辉干机内壁温度50±2℃,至含水量小于6%;用风选的方式对毛茶进行精制,去片、末。
[0006] 所述的一种机采茶鲜叶加工扁形绿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出叶口EⅣ的茶鲜叶混匀后具体加工工艺如下:鲜叶摊放置摊青架或储青槽,茶青叶摊放至含水量65%~68%,然后采用理条杀青方式,U形槽内壁温度达到200±20℃,杀青时间80~85s,杀青至含水量50%~55%;通过快速风冷的方式将杀青叶快速冷却至常温,并除去部分黄片和老叶;通过振动槽带将风选后的杀青叶输送至茶叶切段机,将理条杀青叶切段,段长在3.2 cm至
3.5 cm,回潮时间控制在60 min~120 min,至手捏茶叶成团揉软、不刺手;青锅,将回潮叶
100~120克/次投入扁茶炒制机,叶温控制在110~120℃,时间5~7min至含水量20%~25%,回潮时间控制在60 min~100 min;辉锅,将青锅回潮叶100±10克/次投入扁茶炒制机,叶温控制在60~90℃,时间4~6min至含水量8%~12%,回潮时间控制在90 min~120 min;脱毫提香,辉锅回潮叶投入六角辉干机中,辉干机内壁温度50±2℃,至含水量小于6%;用风选的方式对毛茶进行精制,去片、末。
[0007] 本发明采用的机采鲜叶分级机为宁波市姚江源机械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6CXF-80型机采鲜叶分级机。
[000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名优扁形绿茶无法实现机采机制的技术瓶颈,借助机采鲜叶分级机先进行机采鲜叶分级作业,结合扁形茶的鲜叶原料与产品质量要求、加工工艺特点,选用特定筛孔进行分级筛选出适合加工扁形绿茶原料需求,再将分级叶进行分类加工处理,其中包括了分级后较大的芽叶进行切段处理的方法,随后通过加工工艺上的创新实现不同级别的扁形绿茶加工制作,获得不同级别的扁形绿茶。附图说明
[0009]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0011]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机采茶鲜叶加工扁形绿茶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鲜叶采摘:采用单人采茶机(川崎公司,NV60)进行机械化采摘龙井43号品种茶鲜叶
305 Kg。
[0012] 2.机采鲜叶分级:采用6CXF-80型机采鲜叶分级机(宁波市姚江源机械有限公司)对机采鲜叶进行分级处理,鲜叶分级的三块筛板的配置分别为:椭圆形筛孔(T1,a=20mm、b=6mm);圆形筛孔(T2,d=22mm);圆形筛孔(T3,d=26mm),通过分级获得第一出口(EⅠ)的鲜叶质量35 Kg,第二出口(EⅡ)的鲜叶质量75 Kg,第三出口(EⅢ)的鲜叶质量65 Kg,第四出口(EⅣ)的鲜叶质量130 Kg。
[0013] 3.第二出叶口(EⅡ)和第三出叶口(EⅢ)的茶鲜叶混合后加工成扁形茶做以下加工作业:(1)摊青,将混合后的鲜叶摊放置储青槽,茶青叶摊放至含水量69%;
(2)理条杀青,当 U形槽内壁温度达到220℃,杀青时间90s,杀青至含水量52%;
(3)去片、回潮,快速风冷将杀青叶快速冷并却除去黄片;回潮时间控制在80min,至手捏茶叶成团柔软、散开、不刺手;
(4)青锅,将回潮叶100~120克/次投入扁茶炒制机,叶温控制在110℃,时间5.5min至含水量23%,回潮时间控制在80min;
(5)辉锅,将青锅回潮叶100±10克/次投入扁茶炒制机,叶温控制在70℃,时间6min至含水量8%,回潮时间控制在120 min;
(6)脱毫提香,辉锅回潮叶投入六角辉干机中,辉干机内壁温度50±2℃,至含水量小于
6%;
(7)精制,用风选或者筛分的方式对毛茶进行精制。
[0014] 4.第四出叶口(EⅣ)的茶鲜叶混合后作以下加工:(1)摊青,鲜叶摊放置摊青架或储青槽,茶青叶摊放至含水量68%;
(2)理条杀青,当U形槽内壁温度达到210℃,杀青时间80s,杀青至含水量50%;
(3)去片、回潮,通过快速风冷的方式将杀青叶快速冷却至常温,并除去部分黄片和老叶;
(4)切段,通过振动槽带将风选后的杀青叶输送至茶叶切段机,将理条杀青叶切段,段长在3.2 cm至3.5 cm,回潮时间控制在100 min,至手捏茶叶成团揉软、不刺手;
(5)青锅,将回潮叶100~120克/次投入扁茶炒制机,叶温控制在115℃,时间6min至含水量25%,回潮时间控制在80 min;
(6)辉锅,将青锅回潮叶100±10克/次投入扁茶炒制机,叶温控制在60℃,时间5min至含水量10%,回潮时间控制在120 min;
(7)脱毫提香,辉锅回潮叶投入六角辉干机中,辉干机内壁温度50℃,至含水量小于6%;
(8)精制,用风选或者筛分的方式对毛茶进行精制。
[0015] 采用本发明方法所制扁形绿茶与普通机制扁形绿茶感官品质对比。
[0016] 表1 同批机采茶鲜叶原料未分级加工与分级分类加工制得的扁形绿茶感官审评结果注:分级茶样1号为EⅡ出口和EⅢ出口的混合鲜叶加工制成的扁形绿茶;分级茶样2号为EⅣ出口的鲜叶加工制成的扁形绿茶。
[0017] 从表1 看出,机采鲜叶分级分类加工后所制得的扁形绿茶与未分级机采鲜叶直接加工成扁形绿茶相比较,分级茶样1号的各项感官指标均优于未分级茶样,分级茶样2号在外形和叶底的匀整度上优于未分级茶样,汤色相近,相香气和滋味方面偏粗老,综合感官略低于未分级加工的扁形绿茶。
[0018]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