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傣药肾茶有效成分溶出度的方法 |
|||||||
申请号 | CN201710909682.1 | 申请日 | 201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48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申请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 | 发明人 | 李光; 李宜航; 罗云; 马国需; 陈德力; 吕亚娜; 李学兰; 陈曦; | ||||
摘要 |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提高傣药肾茶有效成分溶出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选取肾茶叶或嫩茎部位为原料进行第一次杀青;杀青后在通 风 背阴处摊开晾置;再将晾干后的肾茶放在进行第二次杀青;步骤(2)将杀青后的肾茶凉降温至室温,进行渥堆;将渥堆后的肾茶进行第一次揉捻;将揉捻后的肾茶快速均匀解散,背阴处摊开晾置;步骤(3)将解散的肾茶第三次杀青;将杀青后的肾茶摊薄均匀,背阴处进行晾置;将晾置后的肾茶进行第二次揉捻至显毫;步骤(4)将肾茶揉搓至团或顺叶脉揉搓至长条状;换锅翻炒,再逐渐加温进行加热烘干,然后降至室温,出锅即可。本发明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处理后的肾茶茶口感提升,而且泡 水 后其有效成分溶出度增大。 | ||||||
权利要求 | 1.一种提高傣药肾茶有效成分溶出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
说明书全文 | 一种提高傣药肾茶有效成分溶出度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属于傣药肾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傣药肾茶有效成分溶出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0002] 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thunb)C.Y.Wu]又名猫须草,为唇形科肾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傣医常用的解药品种,经书记载可单用煎汤或开水浸泡当茶饮,具有2000多年的使用历史,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利尿化石,养肾保肾,凉血止血等功能,现代研究表明肾茶中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Tezuka et al.,2000,Stampoulis et al., 1999,Awale et al.,2001)、萜类(Tezuka et al.,2000,Stampoulis et al.,1999,Awale et al.,2001)、酚酸类(Tezuka et al.,2000,Akowuah et al.,2005)、氨基酸类(张平, 2000)、维生素、矿物质及挥发油类(Hossain et al.,2008)。药理学研究表明,肾茶提取物具有利尿(Beaux et al.,1999,Yuliana et al.,2009,Adam et al.,2009,Ting et al., 2009,Arafat et al.,2008,Du Dat et al.,1992)、排石(蔡华芳et al.,2008)、改善慢性肾衰(张少贵,2008,蒋维晟,2009)、降血糖血脂(Sriplang et al.,2007,Mohamed et al., 2011)、抗炎(高南南et al.,1996,Yam et al.,2010)、抗氧化(MATKOWSKI,2008,Akowuah et al.,2004)、清除自由基(Akowuah et al.,2005)、保肝(Mohammed,2011,Maheswari et al.,2008)、提高机体免疫力(岑小波and王瑞淑,1997)、抗老年痴呆(游建军,2015)等药理活性,其中活性成分为酚酸类及黄酮类(李月婷,2003,林志民,2009,Akowuah et al., 2004),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0003] 传统应用过程中是将肾茶地上部分切段后干燥,开水浸泡代茶饮,其活性成分溶出度不高,并且有草青味,影响口感,需长期服用后才能够适应口感,尽管目前市场有加工后的袋泡茶,但口感问题仍未解决,并且在肾茶老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较低,影响肾茶药效。 发明内容[0004]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傣药肾茶有效成分溶出度的方法,本发明选取肾茶带2-3片嫩尖部位或肾茶叶为原料通过加工提高肾茶口感及水浸后有效成分溶出度。 [0005]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提高傣药肾茶有效成分溶出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 步骤(2)将第二次杀青后的肾茶凉降温至室温,然后进行渥堆;将渥堆放置后的肾茶进行第一次揉捻;将揉捻后的肾茶快速均匀解散,背阴处摊开晾置; [0008] 步骤(3)将解散开的肾茶进行第三次杀青;将第三次杀青后的肾茶摊薄均匀,背阴处进行晾置;将晾置后的肾茶进行第二次揉捻至显毫; [0009] 步骤(4)然后在锅中加热,将肾茶揉搓至团或顺叶脉揉搓至长条状;换锅进行翻炒,不时抖散,反复多次,至含水量在15~25%,然后再逐渐加温进行加热烘干,然后降至室温,出锅即可。 [0010] 进一步地,步骤(1)第一次杀青温度250~280℃,杀青时间为30~60s;第二次杀青温度300~350℃,杀青时间为30~60s, [0012] 进一步地,步骤(3)第三次杀青温度为120~150℃,第二次揉捻时间为20~40min。 [0013] 进一步地,步骤(4)将肾茶在100~120℃条件下搓至团或顺叶脉揉搓至长条状,然后换锅在50~60℃温度下进行翻炒,不时抖散,反复多次,至含水量在15~25%,再逐渐加温到120~150℃烘干。 [0014]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所述方法制得的肾茶。 [0015] 进一步地,所述肾茶能与其他茶类混合制得相应的饮品。 [0016] 本发明的特点如下:本发明经过三次杀青方法进行加工肾茶,经过第一次杀青目的是为了使肾茶嫩茎叶迅速脱水,能够保证肾茶完整性以及色泽,加工后成品经水泡后,枝条完整,色泽嫩绿,具有较好的形态;第二次高温杀青目的是在高温状态下破坏肾茶细胞器结构,同时使肾茶细胞间隙增加,保证有效成分能够迅速溶出,且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度;第三次杀青目的是在揉捻的过程中持续高温,破坏肾茶原有的草青味,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口感并为下一步产品定型奠定基础。 [0018] 图1为有效成分溶出度的结果图; [0019] 图2为有效成分的含量检测; 具体实施方式[0020]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技术方案。 [0021] 实施例1 [0022] (1)选取肾茶叶或顶部带2-3片叶嫩茎部位为原料,于260℃杀青; [0023] (2)杀青后肾茶在通风背阴处摊开晾置20h; [0024] (3)再次将晾干后的肾茶放在的320℃温度下进行杀青,时间是40s; [0025] (4)将再次杀青后的肾茶凉降温至常温,然后进行渥堆,用湿润棉布覆盖1h,以减少香气流失; [0026] (5)将渥堆放置后的肾茶进行第一次揉捻,轻揉1h; [0027] (6)将揉捻后的肾茶快速均匀解散,背阴处摊开晾置; [0028] (7)将解散开的肾茶在120℃的温度下再次进行杀青,以脱出水分; [0029] (8)将杀青后的肾茶摊薄均匀,背阴处进行晾置,保证其色泽; [0030] (9)将晾置后的肾茶进行再次揉捻,揉捻时间为20min,至显毫。 [0031] (10)入锅加热,100℃,35min,将肾茶揉搓至团或顺叶脉揉搓至长条状。 [0032] (11)换锅在50温度下进行翻炒,不时抖散,反复多次,至含水量在15~20%,然后再逐渐加温到120℃进行加热烘干,然后降至室温,出锅,即可。 [0033]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肾茶药材及加工后肾茶沸水泡后总酚酸及总黄酮的含量,发现通过本实施例工艺加工后能够有效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度,未处理肾茶药材通过沸水泡后,总酚酸类成分含量为15.15±3.37%,总黄酮类成分含量为0.82±0.12%;通过本工艺加工后肾茶沸水泡后总酚酸类为28.96±4.18%,总黄酮类成分含量为1.35±0.16%,结果如图1所示,图2色谱图中1-14色谱峰峰面积增加,说明肾茶经过加工后,1-14成分溶出度增加,并且肾茶通过本工艺处理后,口感明显改善,草青味消失,回甘作用增强,利尿作用更加明显。 [0034] 实施例2 [0035] (1)选取肾茶叶或顶部带2-3片叶嫩茎部位为原料,于260℃杀青; [0036] (2)杀青后肾茶在通风背阴处摊开晾置20h; [0037] (3)再次将晾干后的肾茶放在的320℃温度下进行杀青,时间是40s,同时以未进行第二次杀青的肾茶药材为对照组,后续处理相同; [0038] (4)将再次杀青后的肾茶凉降温至常温,然后进行渥堆,用湿润棉布覆盖1h,以减少香气流失; [0039] (5)将渥堆放置后的肾茶进行第一次揉捻,轻揉1h; [0040] (6)将揉捻后的肾茶快速均匀解散,背阴处摊开晾置; [0041] (7)将解散开的肾茶在120℃的温度下再次进行杀青,以脱出水分; [0042] (8)将杀青后的肾茶摊薄均匀,背阴处进行晾置,保证其色泽; [0043] (9)将晾置后的肾茶进行再次揉捻,揉捻时间为20min,至显毫。 [0044] (10)入锅加热,100℃,35min,将肾茶揉搓至团或顺叶脉揉搓至长条状。 [0045] (11)换锅在50温度下进行翻炒,不时抖散,反复多次,至含水量在15~20%,然后再逐渐加温到120℃进行加热烘干,然后降至室温,出锅,即可。 [0047] 表1不同处理方法对肾茶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0048] [0049] 结果发现,经过第二次高温杀青肾茶药材的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33.49±2.76%,而未进行第二次杀青肾茶药材的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25.40±2.96%,且两者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说明经过第二次杀青后,能够极大破坏肾茶药材细胞结构,有利于水溶性成分溶出。 [0050] 实施例3 [0051] (1)选取肾茶叶或顶部带2-3片叶嫩茎部位为原料,于260℃杀青; [0052] (2)杀青后肾茶在通风背阴处摊开晾置20h; [0053] (3)再次将晾干后的肾茶分别放在的280℃及320℃温度下进行杀青,时间是40s,后续处理相同; [0054] (4)将再次杀青后的肾茶凉降温至常温,然后进行渥堆,用湿润棉布覆盖1h,以减少香气流失; [0055] (5)将渥堆放置后的肾茶进行第一次揉捻,轻揉1h; [0056] (6)将揉捻后的肾茶快速均匀解散,背阴处摊开晾置; [0057] (7)将解散开的肾茶在120℃的温度下再次进行杀青,以脱出水分; [0058] (8)将杀青后的肾茶摊薄均匀,背阴处进行晾置,保证其色泽; [0059] (9)将晾置后的肾茶进行再次揉捻,揉捻时间为20min,至显毫。 [0060] (10)入锅加热,100℃,35min,将肾茶揉搓至团或顺叶脉揉搓至长条状。 [0061] (11)换锅在50温度下进行翻炒,不时抖散,反复多次,至含水量在15~20%,然后再逐渐加温到120℃进行加热烘干,然后降至室温,出锅,即可。 [0062] 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通则2201浸出物测定法,分别测定11批肾茶药材及加工药材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0063] 表2第二次杀青不同温度对肾茶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0064] [0065] 结果发现,经过320℃高温杀青肾茶药材的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33.49±2.76%,而280℃杀青肾茶药材的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27.03±1.33%,且两者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说明第二次杀青温度对肾茶水溶性成分溶出度具有较大影响。 [0066] 实施例4 [0067] (1)选取肾茶叶或顶部带2-3片叶嫩茎部位为原料,采集后在通风背阴处摊开晾置20h; [0068] (2)晾置后肾茶用湿润棉布覆盖1h进行渥堆处理,以减少香气流失; [0069] (3)将渥堆放置后的肾茶进行第一次揉捻,轻揉1h; [0070] (4)将揉捻后的肾茶快速均匀解散,背阴处摊开晾置; [0071] (5)晾置后肾茶入锅加热,100℃,35min,将肾茶揉搓至团或顺叶脉揉搓至长条状。 [0072] (11)换锅在50温度下进行翻炒,不时抖散,反复多次,至含水量在15~20%,然后再逐渐加温到120℃进行加热烘干,然后降至室温,出锅,即可。 [0073] 结果发现,肾茶不经过杀青处理揉捻后,得到成品碎末较多,泡水后叶片完整度不高,口感中仍有少量草青味,且有效成分溶出度不高。 [0074] 实施例5 [0075] (1)选取肾茶叶或顶部带2-3片叶嫩茎部位为原料,于260℃杀青; [0076] (2)杀青后肾茶在通风背阴处摊开晾置20h; [0077] (3)再次将晾干后的肾茶分别放在的280℃及320℃温度下进行杀青,时间是40s,后续处理相同; [0078] (4)将再次杀青后的肾茶凉降温至常温,然后进行渥堆,用湿润棉布覆盖1h,以减少香气流失; [0079] (5)将渥堆放置后的肾茶进行第一次揉捻,轻揉1h; [0080] (6)将揉捻后的肾茶快速均匀解散,背阴处摊开晾置; [0081] (7)将晾置后的肾茶进行再次揉捻,揉捻时间为20min,至显毫。 [0082] (8)入锅加热,100℃,35min,将肾茶揉搓至团或顺叶脉揉搓至长条状。 [0083] (9)换锅在50温度下进行翻炒,不时抖散,反复多次,至含水量在15~20%,然后再逐渐加温到120℃进行加热烘干,然后降至室温,出锅,即可。 [0084] 结果发现,肾茶不经过第三次杀青处理,最终产品不易定型,泡水后叶片完整度不高,影响产品美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