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清洁器

申请号 CN201621308851.3 申请日 2016-11-30 公开(公告)号 CN206387005U 公开(公告)日 2017-08-08
申请人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明人 朴裁均; 河炫滭; 郑淳起; 文煐喆; 裴寿铉;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包括:第一空气清洁模 块 ,包括第一 风 扇,该第一风扇产生从第一吸入口朝向第一排出口的空气流动;第二空气清洁模块,包括第二风扇,该第二风扇产生从第二吸入口朝向第二排出口的空气流动;分隔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空气清洁模块与所述第二空气清洁模块之间,该分隔装置包括分隔板空间;以及PCB装置,设置在所述分隔板空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清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空气清洁模,包括第一扇,该第一风扇产生从第一吸入口朝向第一排出口的空气流动;
第二空气清洁模块,包括第二风扇,该第二风扇产生从第二吸入口朝向第二排出口的空气流动;
分隔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空气清洁模块与所述第二空气清洁模块之间,所述分隔装置包括分隔板空间;以及
PCB装置,设置在所述分隔板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空间包括通孔,该通孔延伸通过所述分隔板的上部和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包括:
第一板,具有第一空间;以及
第二板,联接到所述第一板的上侧,所述第二板具有第二空间,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设置为向上延伸,以形成所述分隔板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清洁器还包括第一空气引导件,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风扇的排放侧,以将空气流引导到所述第一排出口,
其中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包括第三空间,所述PCB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空间中,
其中所述第三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的中心部并沿竖直方向穿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清洁器还包括第一排放引导件,所述第一排放引导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的排放侧处,所述第一排放引导件具有所述第一排出口,其中所述第一排放引导件包括第四空间,所述PCB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四空间中,以及
其中所述第三空间和所述第四空间沿竖直方向对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清洁器还包括杠杆支撑件,所述杠杆支撑件联接到所述分隔板的一侧,所述杠杆支撑件具有与所述分隔板空间连通的第五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支撑件包括运动引导件,该运动引导件支撑所述第二空气清洁模块的过滤器并且引导所述过滤器沿竖直方向的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使所述第一空气清洁模块和所述第二空气清洁模块沿竖直方向彼此间隔开,以及
其中所述PCB装置包括:
沿竖直方向延伸的PCB支撑件;以及
第一PCB和第二PCB,设置在所述PCB支撑件的两侧,所述第一PCB和第二PCB沿径向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PCB装置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PCB支撑部的上侧,所述支撑板被支撑在所述第二空气清洁模块的至少一部分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气清洁模块包括过滤器和杠杆支撑件,所述杠杆支撑件支撑所述过滤器的下侧,并且其中所述支撑板被所述杠杆支撑件支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包括组装引导件,所述组装引导件被构造为放置在所述杠杆支撑件的凹槽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支撑件包括:
杠杆支撑主体,具有环形;以及
支撑突出部,从所述杠杆支撑主体突出,其中所述凹槽从所述支撑突出部的上部向下凹入。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包括抓握部,所述抓握部能够被使用者抓握。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PCB装置包括:
电源;
壳体,由非易燃材料制成,所述壳体围绕所述电源;以及
绝缘构件,设置在所述电源与所述壳体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PCB装置包括:
PCB支撑件,具有第一表面,所述电源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以及
主PCB,设置在所述PCB支撑件的第二表面上。

说明书全文

空气清洁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文公开一种空气清洁器(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0002] 空气清洁器被称为吸入并净化污染的空气然后排放经净化的空气的设备。例如,空气清洁器可包括将外部空气引入空气清洁器的吹机和能够过滤例如灰尘、细菌的过滤器
[0003] 通常,空气清洁器被构造为净化例如家庭或办公室的室内空间。根据现有技术的空气清洁器,其问题是:由于其容量有限,因此其对整个室内空间内的空气的净化也有限。因此,空气清洁器周围的空气被净化,然而远离空气清洁器的空间中的空气则没被净化。
[0004] 为了解决该问题,努改善空气清洁器中设置的风扇的性能。然而,风扇产生的噪声随着风扇的吹送量增大而逐渐增大。因此,存在产品的可靠性降低的问题。最后,使用者必须移动空气清洁器以便净化期望空间中的空气,从而带来了不便。
[0005] 关于现有技术的空气清洁器公开在2012年7月3日公布的题为“AIR CONDITIONER(空气清洁器)”的韩国公开文献KR10-2012-0071992中,其通过援引由此并入。根据该文献,空气清洁部件(例如风扇和过滤器)安装在空气清洁器的主体的具有大体长方体形状的壳体内部。吸气端口形成在空气清洁器的主体的侧部和下部,排气端口形成在空气清洁器的主体的上部。
[0006] 根据该构造,因为被污染的空气从有限的方向,即从相对于空气清洁器的侧向和下方吸入,而存在吸入能力变小的问题。长方体形状的壳体的拐部提供与吸入空气干涉的结构阻挡。
[0007] 另外,由于经净化的空气不流向远离空气清洁器的空间而仅空气清洁器周围的空气被净化,所以存在空气净化功能有限的问题。即在空气清洁器中净化的空气仅沿一个方向排放,即仅向上排放。此外,因为空气清洁器的主体中仅设置一个吹风扇,所以存在吹送能力受限的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8]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能够消除或至少减轻上述问题。
[000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包括:第一空气清洁模,包括第一风扇,该第一风扇产生从第一吸入口朝向第一排出口的空气流动;第二空气清洁模块,包括第二风扇,该第二风扇产生从第二吸入口朝向第二排出口的空气流动;分隔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空气清洁模块与所述第二空气清洁模块之间,所述分隔装置包括分隔板空间;以及PCB 装置,设置在所述分隔板空间中。
[00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其中所述分隔板空间包括通孔,该通孔延伸通过所述分隔板的上部和下部。
[001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其中所述分隔板包括:第一板,具有第一空间;以及第二板,联接到所述第一板的上侧,所述第二板具有第二空间,以及其中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设置为向上延伸,以形成所述分隔板空间。
[00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还包括第一空气引导件,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风扇的排放侧,以将空气流引导到所述第一排出口,其中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包括第三空间,所述PCB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空间中,其中所述第三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的中心部并沿竖直方向穿行。
[00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还包括第一排放引导件,所述第一排放引导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的排放侧处,所述第一排放引导件具有所述第一排出口,其中所述第一排放引导件包括第四空间,所述PCB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四空间中,以及其中所述第三空间和所述第四空间沿竖直方向对齐。
[001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还包括杠杆支撑件,所述杠杆支撑件联接到所述分隔板的一侧,所述杠杆支撑件具有与所述分隔板空间连通的第五空间。
[001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其中所述杠杆支撑件包括运动引导件,该运动引导件支撑所述第二空气清洁模块的过滤器并且引导所述过滤器沿竖直方向的运动。
[001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其中所述分隔板使所述第一空气清洁模块和所述第二空气清洁模块沿竖直方向彼此间隔开,以及其中所述PCB装置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PCB支撑件;以及第一PCB和第二 PCB,设置在所述PCB支撑件的两侧,所述第一PCB和第二PCB沿径向布置。
[001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其中所述PCB装置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PCB支撑部的上侧,所述支撑板被支撑在所述第二空气清洁模块的至少一部分上。
[001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其中所述第二空气清洁模块包括过滤器和杠杆支撑件,所述杠杆支撑件支撑所述过滤器的下侧,并且其中所述支撑板被所述杠杆支撑件支撑。
[001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其中所述支撑板包括组装引导件,所述组装引导件被构造为放置在所述杠杆支撑件的凹槽中。
[002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其中所述杠杆支撑件包括:杠杆支撑主体,具有环形;以及支撑突出部,从所述杠杆支撑主体突出,其中所述凹槽从所述支撑突出部的上部向下凹入。
[002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其中所述支撑板包括抓握部,所述抓握部能够被使用者抓握。
[002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其中所述PCB装置包括:电源;壳体,由非易燃材料制成,所述壳体围绕所述电源;以及绝缘构件,设置在所述电源与所述壳体之间。
[002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其中所述PCB装置包括: PCB支撑件,具有第一表面,所述电源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以及主 PCB,设置在所述PCB支撑件的第二表面上。
[0024] 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中设置空气引导装置或引导件,其可设置为在使用离心风扇的情况下,使穿过离心风扇的空气容易向上流向排出部,从而增加吹送能力。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提高过滤器的净化能力,并且其中容易地执行过滤器的更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中过滤器可被容易地安装,而不需要额外地设置用于将过滤器安装在空气清洁器的内部的安装空间。附图说明
[0025] 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指代相似的元件,在附图中:
[0026]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的立体图;
[0027] 图2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0028] 图3是沿图2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
[0029] 图4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一吹送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0030] 图5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一风扇和第一引导件的立体分解图;
[0031] 图6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引导肋的立体图;
[0032] 图7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部分视图;
[0033] 图8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分隔板以及联接到该分隔板的部件的立体图;
[0034] 图9是图8的分隔板以及联接到该分隔板的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0035] 图10是示出印制电路板(PCB)装置安装在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内部空间中的状态的视图;
[0036] 图11是根据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和PCB装置的部分立体图;
[0037] 图12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杠杆支撑装置的视图;
[0038] 图13是根据实施例的PCB装置的立体图;
[0039] 图14和图15是根据实施例的PCB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40] 图16到图18是示出图1的空气在空气清洁器中的流动的状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在下文中,将参照示例性附图详细地描述实施例。关于指代附图中的部件的附图标记,应注意的是,只要可能,相同的部件可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即使它们在不同的附图中被示出。而且,在实施例的描述中,当公知的相关构造或功能的特定描述被视为可引起对本实用新型的有歧义的描述时,这样的描述可被省略。
[0042] 而且,在实施例的描述中,当描述部件时,如第一、第二、A、B、(a)、 (b)或者相似的术语可在此使用。每个这样的术语并不用于限定对应部件的本质、规则或顺序,而是仅用于将对应的部件与其他部件进行区分。在描述任何部件“连接”或“联接”到另一部件的情况下,该部件可直接地或间接地连接或联接到另一部件。然而,将理解的是,另一部件可在这些部件之间“连接”或“联接”。
[0043]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的立体图。参照图1,根据该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10可包括:吹送装置或吹风机100和200,其产生气流;以及流动调整装置或调整器300,其改变吹送装置100和200产生的气流的排放方向。吹送装置100和200可包括产生第一气流的第一吹送装置100和产生第二气流的第二吹送装置200。
[0044] 第一吹送装置100和第二吹送装置200沿竖直方向设置。例如,第二吹送装置200可设置在第一吹送装置100的上侧上或第一吹送装置100的上侧处。在该情况下,第一气流是从空气清洁器10的下侧吸入的室内空气流,而第二气流是从空气清洁器10的上侧吸入的室内空气流。
[0045] 空气清洁器10可包括构成其外观的壳体101和201。即,壳体101和201 可包括构成第一吹送装置100的外观的第一壳体101。第一壳体101可具有圆筒形。第一壳体101的上部可具有比其下部更小的直径。即,第一壳体101 可具有截头圆锥形状。
[0046] 第一吹送装置100和第二吹送装置200可分别称为“第一空气清洁模块或清洁器100”和“第二空气清洁模块或清洁器200”,因为第一吹送装置100 和第二吹送装置200在需清洁的空间中执行清洁空气的功能。第一吹送装置 100可称为“下部空气清洁模块或清洁器”或“下部模块或清洁器”,因为第一吹送装置100设置在空气清洁器10的下部,而第二吹送装置200可称为“上部空气清洁模块或清洁器”或“上部模块或清洁器”,因为第二吹送装置200 设置在空气清洁器10的上部。流动调整装置300可称为“流动调整模块或调整器300”或“流动控制模块300”。
[0047] 第一壳体101可包括第一分离部101a,构成第一壳体101的两个零件在此处组装和拆卸。第一壳体101可还包括铰接部或铰链,该铰接部设置在第一分离部101a的相对位置。这两个零件能够绕铰接部相对地旋转。
[0048] 当这两个零件中的至少一个零件旋转时,第一壳体101可打开,并且与空气清洁器10分离。定装置或锁定件可设置在这两个零件联接的部分,即,与铰接部相对的一侧。锁定装置可包括锁定突出部或磁体或联接件。第一吹送装置100的部件可通过打开第一壳体
101来更换或维修。
[0049] 第一壳体101可包括沿径向吸入空气的第一吸入部或吸入口102。第一吸入部102可包括一个或多个通孔,该通孔穿过第一壳体101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可设置多个第一吸入部102。
[0050] 多个第一吸入部102可沿着第一壳体101的外周表面以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使得空气吸入可沿相对于第一壳体101的任何方向执行。即,空气可相对于沿竖直方向延伸并经过第一壳体101的内心的中心线以360度方向吸入。
[0051] 因此,空气的吸入量可借助具有圆筒形的第一壳体101以及沿着第一壳体101的外周表面形成的多个第一吸入部102而增加。对吸入的空气的流阻可通过避免具有边缘或边缘部的立方体形状(如现有技术中的空气清洁器的情况)而减小。
[0052] 通过第一吸入部102吸入的空气可从第一壳体101的外周表面大体沿径向流动。方向可限定如下。参照图1,竖直方向可称为轴向,而横向可称为径向。轴向可对应于以下将描述的第一风扇160和第二风扇260的中心轴线方向,即,风扇的电机轴方向。径向可指代垂直于轴向的方向。圆周方向可指代当绕轴向旋转形成的并且具有以径向的距离为旋转半径的虚拟圆方向。
[0053] 第一吹送装置100可包括基部20,基部20设置在第一壳体101的下侧并且被放置在地面上。基部20可位于与第一壳体101的下端部或端部向下间隔开。基部吸入部或吸入口103可形成在第一壳体101与基部20之间的空间中。通过基部吸入部103吸入的空气可向上流经设置在基部20的上侧上或基部20的上侧处的吸入格栅110的吸入部112(见图2)。
[0054] 第一吹送装置100可包括多个吸入部102和基部吸入部103。室内空间的下部中的空气可通过多个吸入部102和基部吸入部103被容易地引入到第一吹送装置100。因此,空气的吸入量可增加。
[0055] 第一排放部或排出口105可形成在第一吹送装置100的上部。第一排放部105可形成在第一吹送装置100中设置的第一排放引导装置或引导件190 (见图8)的第一排放格栅195上。第一排放引导件190可形成第一吹送装置100的上端部或端部的外观。通过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气可沿轴向向上流动。
[0056] 壳体101和201可包括形成第二吹送装置200的外观的第二壳体201。第二壳体201可具有圆筒形。第二壳体201的上部可具有小于其下部的直径。即,第二壳体201可具有截头圆锥形。
[0057] 第二壳体201可包括两个零件和铰接部后铰链,它们能够通过第二分离部201a组装或拆开。第二壳体201可类似于第一壳体101可打开。第二壳体 201可与第一壳体101相同或类似,因此已省略重复的描述。第二吹送装置 200的内部部件可通过打开第二壳体201而更换或维修。
[0058] 第二壳体201的下端部的直径可小于第一壳体101的上端部或端部的直径。因此,关于壳体101和201的大体形状,壳体101和201的下部横截面积可形成为大于上部横截面积。因此,空气清洁器10可被稳定地支撑在地面上。
[0059] 第二壳体201可包括将空气沿径向吸入其中的第二吸入部或吸入口202。第二吸入部202可包括穿过第二壳体201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通孔。可设置多个第二吸入部202。
[0060] 多个第二吸入部202可沿着第二壳体201的外圆周表面以圆周方向均匀地形成,使得空气吸入可沿相对于第二壳体201的任何方向均匀地执行。即,空气可相对于竖直方向延伸并经过第二壳体201的内心的中心线沿360度的方向吸入。因此,空气的吸入量可利用具有圆筒形的第二壳体201以及沿着第二壳体201的外圆周表面形成的多个第二吸入部202而增加。吸入空气的流阻能够通过避免具有边缘部的立方体形状(如现有技术中的空气清洁器的情况)而减小。
[0061] 通过第二吸入部202吸入的空气可大体沿径向从第二壳体201的外圆周表面流动。
[0062] 空气清洁器10可包括设置在第一吹送装置100与第二吹送装置200之间的分隔装置或分隔件400。利用分隔装置400,第二吹送装置200可被定位成与第一吹送装置100的上侧间隔开。关于分隔装置400的描述将参照附图在以下进行描述。
[0063] 流动调整装置300可被设置在第二吹送装置200的上侧。第二吹送装置 200的空气流路可与流动调整装置300的空气流路连通。经过第二吹送装置 200的空气可经由流动调整装置300的空气流路、通过第二排放部或排出口 305排放到外部。第二排放部305可设置在流动调整装置300的上端部。流动调整装置300可移动。即,流动调整装置300可在如图1中所示的平躺状态(第一位置),或者如图16中所示的倾斜竖立状态(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0064] 另外,显示空气清洁器的操作信息的显示装置或显示器600可设置在流动调整装置300的上部。显示装置600可与流动调整装置300一起移动。
[0065] 图2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3是沿图2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图4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一吹送装置的构造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一风扇和第一引导件的构造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引导肋的立体图。参照图2-图6,根据实施例的第一吹送装置100包括基部20和可设置在基部20的上侧上或基部20的上侧处的吸入格栅110。
[0066] 基部20可包括:基部主体21,其可被放置在地面上;以及基部伸出部或突出部22,其从基部主体21向上伸出,并且吸入格栅110被放置在基部伸出部22上。基部伸出部22可设置在基部20的两侧。
[0067] 基部主体21和吸入格栅110可借助基部伸出部22彼此间隔开。基部20 与吸入格栅110之间可包括形成空气的吸入空间的基部吸入部103。
[0068] 吸入格栅110可包括:格栅主体111,具有基本上环形;以及边沿部或边沿110a,从格栅主体111的外圆周表面向上突出。由于格栅主体111和边缘部111a的构造,吸入格栅110可具有阶梯形状。
[0069] 吸入格栅100可包括形成在边沿部111a上的吸入部或吸入口112。吸入部112可沿着边沿部111a的圆周向上伸出,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另外,多个吸入孔112a可形成在吸入部112中。多个吸入孔112a可与基部吸入部103 连通。
[0070] 通过多个吸入孔112a和基部吸入部103吸入的空气可经过第一过滤构件或过滤器120。第一过滤构件可具有圆筒形,并且具有过滤空气的过滤表面。经过多个吸入孔112a的空气可经穿过圆筒形的第一过滤器120的外圆周表面而被引入到第一过滤器120的内部。
[0071] 吸入格栅110可还包括运动引导部或引导件113,该运动引导部从格栅主体111的顶表面向上伸出,以引导第一过滤器120向上或向下的运动。运动引导件113可构造成具有沿圆周方向从格栅主体111的顶表面进一步伸出的形状。即,运动引导件113可具有沿圆周方向伸出的倾斜表面。
[0072] 多个运动引导件113可设置为沿圆周方向彼此间隔开。例如,如图4中所示,可设置四个运动引导件113。然而,运动引导件113的数量不限于此。
[0073] 格栅主体111可还包括凹槽部或凹槽114,该凹槽提供以下将描述的把手144在其中移动的空间。凹槽114可构成格栅主体111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可以是格栅主体111的边沿部中的未形成吸入部112的部分。
[0074] 第一吹送装置100可包括杠杆装置或杠杆142,该杠杆装置设置在吸入格栅110的上侧上或吸入格栅110的上侧处并且可由使用者操作。杠杆装置 142可沿圆周方向旋转。
[0075] 杠杆装置142可包括杠杆主体143,该杠杆主体143可具有基本环形并且可旋转。另外,设置或布置在对应于多个运动引导部113的部分的多个切除部或切口145可形成在杠杆主体143中。多个切除部145可为在杠杆主体 143中形成的通孔。
[0076] 多个切除部145可沿杠杆主体143的圆周方向设置为彼此间隔开。另外,每个切除部145可为沿圆周方向以预定的曲率(对应于杠杆主体143的外圆周表面的曲率)形成圆弧形。
[0077] 杠杆装置142可被支撑在格栅主体111的上表面上。如果杠杆装置142 被格栅主体111支撑,则多个运动引导件113可插入到多个切除部145中。详细地,多个运动引导件113可通过穿过多个切除部145而从多个切除部145 向上伸出。
[0078] 每个切除部145的长度可形成为比运动引导件113的长度长。因此,杠杆装置142可在运动引导件113被插入到切除部145中的状态下旋转。另外,运动引导部113的一个端部或一端可在杠杆装置142沿一个方向旋转的过程中与切除部145的一个端部或一端干涉,而运动引导件113的另一个端部可干涉切除部145的另一个端部或另一端。第二把手144可设置在杠杆主体143 的外圆周表面。
[0079] 支撑第一过滤器120的支撑装置140可设置在杠杆装置142的上侧。支撑装置140可包括连接到第二把手144的第一把手141。使用者可抓握第一把手141和第二把手144,然后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杠杆主体143 和支撑装置140。
[0080] 杠杆装置142可支撑该支撑装置140的下表面。可与运动引导件113接触的支撑伸出部或突出部可设置在支撑装置140上。支撑伸出部可从支撑装置140的下表面向下伸出,并且可设置在对应于运动引导件113的位置。所述支撑伸出部具有沿着所述支撑装置140的圆周方向逐渐更向下突出的倾斜面。另外,支撑伸出部的形状可对应于运动引导件113的形状,并且支撑伸出部可包括形成为沿圆周方向进一步突出的倾斜表面。
[0081] 运动引导件113逐渐伸出的方向和支撑伸出部逐渐伸出的方向可彼此相反。例如,如果运动引导件113逐渐伸出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那么支撑伸出部逐渐伸出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0082] 支撑伸出部可布置或设置在对应于切除部145的位置。即,运动引导件 113和支撑伸出部可布置或设置在插入切除部145的位置处。
[0083] 杠杆装置142和支撑装置140可一起旋转。在旋转过程中,运动引导件 113和支撑伸出部可彼此干涉。如果支撑伸出部的上部和运动引导件113的上部彼此接触(支撑伸出部的倾斜面和所述运动引导件的倾斜面面接触),则杠杆装置142和支撑装置140可被向上升起。另外,被支撑装置140支撑的第一过滤器120处于当向上移动时第一过滤器120联接到第一吹送装置100 的状态。
[0084] 另一方面,如果支撑伸出部的上部和运动引导件113的下部彼此接触(支撑伸出部的倾斜面和所述运动引导件的倾斜面的面接触被解除),或者如果支撑伸出部与运动引导件113之间的干涉被释放,则杠杆装置142和支撑装置 140可向下移动。另外,被支撑装置140支撑的第一过滤器120处于第一过滤器120可与第一吹送装置100分离的状态(释放状态)。
[0085] 第一过滤器120可具有圆筒形形状,该圆筒形形状具有敞开的上部。第一过滤器120可包括:过滤主体121,可具有圆筒形过滤器,该圆筒形过滤器的内部是空的;以及过滤孔122,形成为在过滤主体121的上端部或端部处敞开。过滤抓握部或抓手121a可设置在过滤主体121的上部或下部。空气可通过过滤主体121的外圆周表面被引入到过滤主体121的内部,并且可通过过滤孔122从第一过滤器120排放。
[0086] 第一吹送装置100可还包括第一过滤框架130,该第一过滤框架可形成用于第一过滤器120的安装空间。具体地,第一过滤框架130可包括:第一框架131,可形成第一过滤框架130的下部;以及第二框架132,可形成第一过滤框架130的上部。
[0087] 第一框架131可包括具有向下凹入的形状的框架凹入部或凹陷131a。框架凹入部131a可构造成使得第一框架131的至少一部分凹入。框架凹入部 131a可形成在对应于吸入格栅110的凹槽部114的位置。凹槽部114和框架凹入部131a提供第一把手141和第二把手
144可移动的空间部或空间。第一把手141和第二把手144可位于空间部中,以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0088] 第二框架132可沿向上方向与第一框架131间隔开。第二框架132可具有基本环形。第二框架132的环形的内部空间可形成经过第一过滤框架130 的空气流路的至少一部分。
另外,第二框架132的上部可支撑之后将描述的第一风扇罩150。第一过滤框架130可还包括第一过滤支撑部或支撑件135,该第一过滤支撑部从第一框架131向上延伸到第二框架132。
第一框架131 和第二框架132可借助第一过滤支撑部135彼此间隔开。可设置多个第一过滤支撑部135,并且多个第一过滤支撑部135沿圆周方向设置,且因此可连接到第一框架131和第二框架132的边沿部或边沿。
[0089] 第一过滤器120的安装空间可被多个第一过滤支撑部135、第一框架131 以及第二框架132限定。
[0090] 传感器装置或传感器137可安装或设置在第一过滤框架130中或第一过滤框架130上。传感器装置137可包括:灰尘传感器,其探测空气中的灰尘的量;以及气体传感器,其探测空气中的气体的量,所述空气中的气体是指需要进行净化的有毒气体、有害气体等需要除去的气体。灰尘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可布置或设置为被第一过滤框架130的第二框架132支撑。
[0091] 第一过滤器120可分离地安装在安装空间。第一过滤器120可具有圆筒形,且空气可通过第一过滤器120的外圆周表面被引入。如空气中的细灰尘的杂质可在经过第一过滤器120的过程中被过滤。
[0092] 空气可从相对于第一过滤器120的任何方向被圆筒形的第一过滤器120 引入。因此,空气的过滤面积可增大。
[0093] 安装空间可具有对应于第一过滤器120的形状的圆筒形。第一过滤器120 在安装过程中被可滑动的引向安装空间。相反,第一过滤器120在分离过程中可从安装空间可滑动地取出。
[0094] 即,当第一把手141和第二把手144在第一过滤器120被放置在支撑装置140的上表面上的状态中被操作时,第一过滤器件120处于释放位置,并且第一过滤器120向下移动。第一过滤器120沿径向滑动到外部并且可与安装空间分离。相比之下,当与安装空间分离时,第一过滤器120可沿径向向安装空间滑动进入到内部,并且被支撑在支撑装置140的上表面上,因此通过第一把手141和第二把手144的操作而向上紧密接触。此时,第一过滤器 120处于联接位置。
[0095] 第一支撑部盖136可与第一过滤支撑部135联接。
[0096] 第一吹送装置100可还包括第一风扇罩150,该第一风扇罩被可安装或设置在第一过滤器120的出口侧上或第一过滤器120的出口侧处。容置第一风扇160的罩空间部或空间152形成在第一风扇罩150中。另外,第一风扇罩150可被第一过滤框架130支撑。
[0097] 将引入的空气引导到第一风扇罩150的内部的第一风扇引入部151被包括在第一风扇罩150的下部中。第一风扇引入部151中或第一风扇引入部151 上可设置格栅,例如当第一过滤器150被分离时,防止了使用者的手指等放入到第一风扇罩150的内部。
[0098] 第一吹送装置100可还包括离子发生器158,用于去除或消毒空气中的异味颗粒。离子发生器158可联接到第一风扇罩150并且能够作用到在第一风扇罩150的内部中流动的空气。
[0099] 传感器装置137和离子发生器158还可安装或设置在之后描述的第二吹送装置200中。例如,传感器装置137和离子发生器158可被安装或设置在第一吹送装置100或第二吹送装置200之一内。
[0100] 第一风扇160可位于在第一风扇引入部151的上侧上或第一风扇引入部 151处。例如,第一风扇160可包括离心风扇,其沿轴向引入空气,然后沿径向将空气排放到上部。
[0101] 第一风扇160可包括:毂161,第一风扇电机(即离心风扇电机)165 的旋转轴165a联接到其上;护罩162,其以与毂161分离的状态布置或设置;以及多个叶片163,布置或设置在毂161与护罩162之间。第一风扇电机165 可联接到第一风扇160的上侧。
[0102] 毂161可具有碗形,其直径向下逐渐减小。毂161可包括:轴联接部,旋转轴165a联接到其上;以及第一叶片联接部161b,其从轴联接部161a向上倾斜延伸。
[0103] 护罩162可包括下端部或下端,在下端部上或下端部处形成护罩吸入口 162a,经过第一风扇引入部151的空气被吸入该护罩吸入口中;以及第二叶片联接部162b,其从下端部向上延伸。
[0104] 每个叶片163的第一表面可联接到毂161的第一叶片联接部161b,而其第二表面可联接到护罩162的第二叶片联接部。多个叶片163可布置或设置为沿毂161的圆周方向间隔开。
[0105] 每个叶片163可包括:前边缘163a,其形成引入空气的侧端部或侧端;以及后边缘163b,其形成输出空气的侧端部或侧端。穿过第一过滤器120的空气可在空气向上流动时通过第一风扇引入部151被引入到第一风扇罩150。沿第一风扇160的轴向流动的空气被引入到第一前边缘163a并且经由叶片 163输出到后边缘163b。对应于空气的流向,后边缘163b可向上相对于轴向向外倾斜地延伸,从而使得通过后边缘163b输出的空气能够沿径向流动到上侧。
[0106] 参考图5,第一吹送装置100可还包括第一空气装置或引导件170,该第一空气引导件通过联接到第一风扇160的上侧来引导穿过第一风扇160的空气的流动。第一空气引导件170可包括:外壁171,具有圆筒形;以及内壁 172,其位于外壁171的内侧上或外壁171的内侧处并且具有圆筒形。外壁 171可布置或设置为围绕内壁172。空气流经的第一空气流路
172a在外壁171 的内圆周表面与内壁172的外圆周表面之间形成。
[0107] 第一空气引导件170可包括布置或设置在第一空气流路172a上或第一空气流路172a中的引导肋175。引导肋175可从内壁172的外圆周表面延伸到外壁171的内圆周表面。
多个引导肋175可布置或设置为彼此间隔开。多个引导肋175可引导经由第一风扇160向上引入到第一空气引导件170的第一空气流路172a的空气。
[0108] 引导肋175可从外壁171和内壁172的下部向上倾斜延伸。例如,引导肋175形成为圆弧形,并且因此引导使空气可向上倾斜地流动。
[0109] 即参照图6,引导肋175可包括肋主体175a,该肋主体向上延伸形成圆弧形。肋主体175a可包括:正升压表面175b,其面向空气流靠近的方向;以及负升压表面175c,其与正升压表面175b相对。正升压表面175b可具有凹形,而负升压表面175c可具有凸形。
[0110] 肋主体175a可包括:前边缘175d,其形成引入空气的侧端部或侧端;以及后边缘175e,其形成排放空气的侧端部或侧端。前边缘175d形成为圆弧形(rounded),并且从正升压表面175b朝向负升压表面175c弯曲。根据该构造,经由前边缘175d引入的一部分空气可被引导到正升压表面175b,而剩余的空气可被引导到负升压表面175c。流动到负升压表面
175c的空气经过多个伸出部175f。
[0111] 多个伸出部175f可从负升压表面175c伸出,并且可从前边缘175d向后边缘175e延伸。伸出部175f可具有机翼的形状,该机翼的伸出高度可从前边缘175d到后边缘175e逐渐降低。由于多个伸出部175f在负升压表面175c 上形成,防止负升压表面175c产生涡流,并且空气可容易向上流。
[0112] 后边缘175e可具有锯齿形,该锯齿形的峰和谷沿径向重复。根据该构造,空气从后边缘175e输出(即,空气从峰和谷彼此之间输出)产生时间差,因此减少噪音的产生。
[0113] 第一空气引导件170可还包括电机容置部173,该电机容置部173从内壁172延伸到下侧,且因此容置第一风扇电机165。电机容置部173可具有碗形,其直径向下逐渐减小。电机联接部166可设置在第一风扇电机165的一侧上或第一风扇电机165的一侧处,以将第一风扇电机165固定到第一空气引导件170。电机容置部173的形状可对应于毂161的形状。另外,电机容置部173可插入到毂161中。
[0114] 第一风扇电机165可被支撑到电机容置部173的上侧。第一风扇电机165 的旋转轴165a可从第一风扇电机165向下延伸,并且通过电机容置部173 的下表面部联接到毂161的轴联接部161a。
[0115] 另外,电机联接部166可设置在第一风扇电机165的上侧上或第一风扇电机165的上侧处。电机联接部166可将第一风扇电机165引导为固定到空气引导件170。
[0116] 图7是根据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的局部图。图8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分隔板以及联接到该分隔板的部件的立体图。图9是图8的分隔板以及联接到该分隔板的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0117] 参照图7到图9,根据实施例的第一吹送装置100可还包括第二空气引导装置或引导件180,该第二空气引导件180可联接到第一空气引导件170 的上侧,并且将穿过第一空气引导件170的空气引导到排放引导件190。第二空气引导件180可包括:第一引导壁181,其可具有基本圆筒形;以及第二引导壁182,可位于第一引导壁181的内部处,并且具有基本圆筒形。第一引导壁181可布置或设置为围绕第二引导壁182。
[0118] 在第一引导壁181的内圆周表面与第二引导壁182的外圆周表面之间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第二空气流路185。流过第一空气引导件170的第一空气流路172a的空气可向上流动通过第二空气流路185。第二空气流路185可被称为“排放流路”。另外,第一排放部105可设置在第二空气流路185的上侧上或上侧处。
[0119] 与第一空气引导件170联接的紧固引导件183可设置在第二引导壁182 的下部。紧固引导件183可延伸到第二引导壁182的下侧。
[0120] 预定的紧固构件可联接到紧固引导件183,并且该紧固构件可联接到第一空气引导件170的紧固肋178。紧固肋178可从电机容置部173的上表面向上伸出。可设置多个紧固引导件183和多个紧固肋178。
[0121] 第二空气引导件180还包括壁支撑部或支撑件187,该壁支撑部从第一引导壁181的内圆周表面延伸到第二引导壁182的外圆周表面。借助壁支撑部187,第一引导壁181和第二引导壁182能够稳定地联接到彼此。可设置多个壁支撑部187。例如,多个壁支撑部187可包括沿四个方向延伸的四个壁支撑部187。另外,第一排放引导件190可被支撑在多个壁支撑部187上。
[0122] 在具有圆筒形的第二引导壁182的内部可形成第三空间部或空间184,印制电路板(PCB)装置500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穿过纵向容置其中。PCB装置500包括电源部或电源520和主PCB 511。
[0123] 电源部520可指的是从连接到空气清洁器10的电力线路接收供应的商用电、以向主PCB 511和空气清洁器10中的多个部件供电的装置。电源520 可包括用于AC电源的PCB(动力PCB)。主PCB511可包括用于DC电源的 PCB,该PCB由在用于AC电源的PCB中转化的DC电压驱动。
[0124] PCB装置500可还包括PCB支撑板525,用于支撑电源部520和主PCB 511。主PCB 511可被支撑在PCB支撑板525的一个或第一表面上,并且电源部520可被支撑在PCB支撑板525的另一或第二表面上。
[0125] PCB装置500可包括通讯模块515,空气清洁器10通过该通讯模块能够与外部装置通讯。例如,通讯模块515可包括Wi-Fi模块。通讯模块515可被支撑在PCB支撑板525上,并且可布置或设置在主PCB 511的下侧。
[0126] 第二空气引导件180可包括弯曲部186,该弯曲部从第一引导壁181的上部向外延伸。弯曲部186构造成从第一引导壁181的上端沿径向延伸到外部,并且向下弯曲。例如,弯曲部186可具有大体屋檐形状。
[0127] 第一吹送装置100可还包括第一排放引导装置或引导件190,其可布置或设置在第二空气引导件180的上侧上或上侧处,该上侧即穿过第二空气引导件180的空气流相对于气流的出口侧,并且引导空气排放到空气清洁器10 的外部。
[0128] 第一排放引导件190可包括第一排放主体191,该第一排放主体可具有第四空间部或空间194,其通过沿竖直方向经过第一排放主体而形成在基本中心部处。例如,第一排放主体191可具有环形。
[0129] PCB装置500的至少一部分可被容纳在第四空间部194中。第四空间部 194可形成在第三空间部184的上侧。第四空间部194连同第三空间部184 可形成供PCB装置500安装或设置的安装空间部或空间。
[0130] 第一排放主体191可包括第一排放格栅195。第一排放格栅195可沿径向从第一排放主体191的内圆周表面朝向外圆周表面向外延伸。
[0131] 另外,可设置多个第一排出格栅195,并且第一排放部105(空气能够通过其排出到外部)可形成在多个第一排放格栅195之间。多个第一排放格栅 195可布置或设置在第二空气流路185的上侧上或上侧处,并且穿过第二空气流路185的空气可在流向第一排放格栅195的同时通过第一排放部105排出。
[0132] 第二吹送装置200可包括:支撑装置或支撑件,其支撑第二过滤构件或过滤器220的下部;以及杠杆装置或杠杆242,其可设置在支撑装置的下侧上或下侧处。支撑装置可与第一吹送装置100的支撑装置140相同或相似,并且因此,已省略重复的内容。
[0133] 第二吹送装置200可还包括杠杆支撑装置或支撑件210,其支撑第二过滤器220或第二吹送装置200的杠杆装置242。杠杆支撑装置210可具有体环形形状。杠杆支撑装置210包括第五空间部或空间219,其沿竖直方向经过杠杆支撑装置并且限定可使PCB装置500位于其中的安装空间。第五空间部219可形成在杠杆支撑装置210的大体中心部。
[0134] 杠杆支撑装置210可包括具有环形的杠杆支撑主体211。杠杆支撑主体 211可从其内周表面朝向外周表面延伸,以关于轴向向上稍微倾斜。即,构成杠杆支撑主体211的表面可形成倾斜表面。倾斜表面与以下将描述的分隔板430的上表面之间的空间可提供使用者的手能够放入其中的空间部或空间。杠杆支撑主体211可被称为“阻挡部”,因为通过第一吹送装置100的第一排出部105排出的空气可被阻挡不能进入到第二吹送装置200。
[0135] 杠杆支撑装置210可还包括运动引导部或引导件215,其从杠杆支撑主体211向上突出。运动引导部215可与第一吹送装置100的运动引导部113 相同或相似,且因此,已省略重复的内容。为了描述的方便,运动引导部113 可被称为“第一运动引导部或引导件”,而运动引导部215可被称为“第二运动引导部或引导件”。
[0136] 杠杆支撑装置210可还包括支撑突出部212,其从杠杆支撑主体211的内圆周表面向上突出。支撑突出部212可支撑第二吹送装置200的杠杆装置 242(见图11)。
[0137] 分隔装置400可设置在第一吹送装置100与第二吹送装置200之间。分隔装置400可包括分隔板430,其用于分离或阻挡第一吹送装置100中产生的空气流与第二吹送装置200中产生的空气流。通过分隔板430,第一吹送装置100和第二吹送装置200能够设置为沿竖直方向彼此间隔开。
[0138] 即,在第一吹送装置100与第二吹送装置200之间形成分离空间,分隔板430可位于或设置到该分离空间。第一吹送装置100的第一排放引导件190 可位于分离空间的下端部或端部,并且第二吹送装置200的杠杆支撑装置210 可位于分离空间的上端部或端部。
[0139] 分离空间可被分隔板430划分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下部空间可为第一空间部或空间,在空气流到空气清洁器10的外部的过程中,从第一排放引导件190的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气可穿过该第一空间部。上部空间可以是充当抓握空间的第二空间部或空间,使用者能够在移动空气清洁器10时将手放入其中。
[0140] 从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气可被分隔板430引导,而流动到空气清洁器10的外部。因此,能够防止空气被引入到第二吹送装置200。
[0141] 分隔板430可包括第一板440以及联接到第一板440的第二板450。第二板450可设置在第一板440的上侧上或上侧处。另外,第一板440可向上圆弧形延伸,并且第二板450可向下圆弧形延伸。
[0142] 第一板440可包括:板内壁441,其可具有基本环形;以及板外壁443,其可设置为围绕板内壁441。沿竖直方向穿过第一板440的第一空间部449 或空间可形成在板内壁441的中心部。第一空间部449提供了使PCB装置 50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或设置其中的安装空间。
[0143] 板外壁443可从板内壁441沿径向向外延伸。详细地,第一板440还包括壁连接部,其沿径向在板内壁441的下端部与板外壁443的下端部或端部之间延伸。
[0144] 板外壁443可从壁连接部向上圆弧形延伸。例如,板外壁443的至少一部分可为具有预定的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
[0145] 第一板440可还包括凹入部或凹陷442,该凹入部限定板内壁441与板外壁443之间的空间。凹入部442可为在板内壁441的上端部与板外壁443 的上端部之间的空间内向下凹入。
[0146] 第一板440可还包括联接到第二空气引导件180的第一联接部449a。第一联接部449a可设置在板内壁441的内圆周表面上。另外,第一联接部449a 可联接到第二空气引导件180的第二联接部188。第二联接部188可设置在第二引导壁182的内圆周表面上。
[0147] 显示关于空气清洁器10操作的信息的显示装置或显示器460可安装或设置在分隔板430处。例如,信息可包括空气污染平或空气清洁度的信息。
[0148] 显示装置460可安装或设置在第一板440与第二板450之间的空间中。放置显示装置460的装置安装部或安装架445可形成在第一板440上。装置安装部445可形成在板外壁443的上表面。
[0149] 显示装置或显示器460可包括照明源462。照明源462可安装或设置在照明支撑部或支撑件461处。照明支撑部461可包括安装凹槽,照明源462 可被插入到该安装凹槽中。
[0150] 照明源462可包括LED。显示装置460可还包括扩散部或扩散器446,该扩散部446设置在照明源462的一侧上或一侧处,并且使照明源462照射的光扩散。
[0151] 显示装置460可包括反射板447,该反射板可设置在扩散部446的至少一侧上或至少一侧处,并且反射通过扩散部446扩散的光,以便将光聚集在分隔板430的外圆周表面上。例如,反射板447可设置在扩散部446的上侧和下侧中的每一个上。根据该构造,从照明源
462照射的光可通过反射板447 而聚集在扩散部446上,并且当穿过扩散部446时能够被转化成漫射光。
[0152] 第二板450可包括具有大体环形的第二板主体451。第二板450可还包括板安装部或安装架455,该板安装部可沿径向从第二板主体451的内圆周表面向内伸出。板安装部455可为从第二板主体451的上端部或端部向下凹入,并且支撑杠杆支撑装置。
[0153] 沿竖直方向穿过板安装部455的第二空间部或空间459形成在板安装部 455的中心部处。第二空间部459可为PCB装置500的至少一部分提供了安装空间。第二空间部459可在第五空间部219的下侧上或下侧处对齐。第一到第五空间部449、459、184、194和219可沿竖直方向对齐,由此提供PCB 装置500的安装空间。第一空间部449和第二空间部459可以通孔的形状形成为分隔板430的顶部和底部并经过分隔板430的顶部和底部,它们可被称为“分隔板空间部或空间”。
[0154] 第二板主体451可沿径向向外倾斜延伸。第二板主体451可包括倾斜表面453,该倾斜表面从第二板主体451的内圆周表面朝向外圆周表面向下倾斜延伸。例如,倾斜表面453可具有圆弧形延伸的表面。
[0155] 空间部或空间458可形成在杠杆支撑主体211的下表面与倾斜表面453 之间。第二空间部可称为“抓握空间部或空间”。
[0156] 图10是示出PCB装置安装在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内部空间中的状态的视图。图11是根据实施例的PCB装置和空气清洁器的部分立体图。图12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杠杆支撑装置的视图。
[0157] 参照图10到图12,根据实施例的第二吹送装置200可包括第二过滤框架230,该第二过滤框架形成第二过滤器220的安装空间。第二过滤框架230 可包括:第一框架231,其形成第二过滤框架230的下部;以及第二框架232,其形成第二过滤框架230的上部。
[0158] 第二过滤框架230可还包括第二过滤支撑部或支撑件235,该第二过滤支撑部从第一框架231向第二框架232向上延伸。第一框架231和第二框架 232能够借助第二过滤支撑部235彼此分隔开。第二过滤器220的安装空间可由第一框架231和第二框架232以及多个过滤支撑部235限定。
[0159] 传感器装置237可安装在第二过滤框架230处或第二过滤框架230上。传感器装置237可包括:灰尘传感器,其探测空气中灰尘的量;以及气体传感器,其探测空气中气体的量。灰尘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可布置或设置为被第二过滤框架230的第二框架232支撑。第二支撑部盖236可联接到第二过滤支撑部235的外部。
[0160] 根据该实施例的PCB装置500可安装或设置在空气清洁器10的内部的中心空间中。PCB装置500可被插入到第一到第五空间部449、459、184、 194和219中。PCB装置500的上表面可位于与杠杆支撑装置210的上表面基本上相同的高度处。由于PCB装置位于沿竖直方向对齐的杠杆支撑装置 210、分隔板430的第一板440和第二板450、第一排放引导装置190以及第二空气引导件180的内部空间中,所以不需要提供用于安装PCB装置500 的单独空间,并且因此空气清洁器的空间利用率可提高。根据第一到第五空间部449、459、184、194和219的构造,杠杆支撑装置210、分隔板430的第一板440和第二板450、第一排放引导装置190以及第二空气引导件180 可具有环形。
[0161] PCB装置500可由杠杆支撑装置210支撑,并且向下延伸。另外,杠杆装置或杠杆242可设置在PCB装置500的上侧上或上侧处。杠杆装置242 可覆盖PCB装置500的至少一部分,即,第一组装引导件543(见图13)。也就是说,第一组装引导件543可被放置在杠杆支撑装置210的第一槽213 中,并且杠杆装置242可位于第一组装引导件543的上侧上或上侧处。
[0162] 杠杆装置242可包括杠杆主体243,该杠杆主体可具有基本上环形形状并且可旋转地设置。另外,杠杆主体243可形成多个切除部或切口245,其可布置或设置在对应于多个运动引导件215的位置处。多个切除部245可为在杠杆主体243中形成的通孔。
[0163] 多个切除部245可沿杠杆主体243的圆周方向彼此间隔开。多个切除部 245中的每一个可为沿圆周方向具有预定曲率的圆弧形,预定曲率对应于杠杆主体243的外圆周表面的曲率。另外,第二把手244可设置在杠杆主体243 的外圆周表面上。
[0164] 杠杆支撑装置210可包括杠杆支撑主体211,该杠杆支撑主体形成第五空间部219,并且具有基本环形。杠杆支撑装置210可还包括运动引导件215,该运动引导件从杠杆支撑主体211向上伸出。
[0165] 杠杆支撑装置210可还包括支撑突出部212,该支撑突出部212从杠杆支撑主体211的内圆周表面向上伸出。支撑突出部212可具有基本上环形形状,并且支撑第二吹送装置200的杠杆装置242(见图11)。
[0166] 第一凹槽213可形成在支撑突出部212中。第一凹槽213可从支撑突出部212的上端向下凹陷。第一凹槽213可支撑PCB装置500的第一组装引导件543。第一凹槽213可被称为“第一支撑凹槽”。多个第一凹槽213可对应多个第一组装引导件543形成。
[0167] 第二凹槽214可形成在支撑突出部212中。第二凹槽214可从支撑突出部212的上端向下凹陷。第二凹槽214可支撑PCB装置500的第二组装引导件544。第二凹槽214可被称为“第二支撑凹槽”。
[0168] 第三凹槽217可形成在支撑突出部212中。第三凹槽217可从支撑突出部212的上侧向下凹陷。第三凹槽217可构造成使得它的截面形状是 形。第三凹槽217可构造成使得延伸到PCB装置500的电线或者从PCB装置500延伸的电线穿过第三凹槽。第三凹槽217可被称为“第三支撑凹槽”。可形成多个第三凹槽217。
[0169] 支撑突出部212包括用于支撑PCB装置500的第一凹入部或凹陷216。第一凹入部216可构造成使得支撑突出部212的外圆周表面沿径向凹陷到内部。第一凹入部216可与PCB装置500的第二凹入部或凹陷546接合。第一凹入部216可位于或设置在第二凹入部546的外部,以支撑PCB装置500,并且能够防止PCB装置的运动。多个第一凹入部216可对应第二凹入部546 的数量形成。
[0170] 图13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PCB装置的立体图。图14和图15是根据实施例的PCB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171] 参照图13到图15,根据该实施例的PCB装置500可包括主PCB 511和电源部或电源520。PCB装置500可还包括壳体组件530,该壳体组件可围绕电源部520。
[0172] 电源部520可通过电线(线束)连接到空气清洁器10的电源线。另外,电源部520和主PCB 511可通过另一电线彼此连接。
[0173] 电源部520可包括用于AC电源的PCB(电源PCB),而主PCB 511可包括用于DC电源的PCB。用于AC电源的PCB可被称为“第一PCB”,而用于DC电源的PCB可被称为“第二PCB”。
[0174] PCB装置500可还包括PCB支撑部或支撑件525,主PCB 511和电源部 520可安装或设置在该PCB支撑部处。主PCB 511可安装或设置在PCB支撑部525的一个表面或第一表面上,而电源部520可安装或设置在PCB支撑部525的另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上。PCB支撑部525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可为彼此相对的表面。例如,一个表面可以是右侧表面,而另一表面可以是左侧表面。
[0175] 因此,主PCB 511和电源部520可相对于PCB支撑部525沿径向或横向对齐。通过该对齐,PCB装置500的竖直长度并不长,而整个装置能够变得紧凑。
[0176] PCB装置500可还包括通讯模块515。例如,通讯模块515可包括Wi-Fi 模块。通讯模块515可被支撑在PCB支撑部525的一个表面上,并且可布置或设置在主PCB 511的下侧。
[0177] 电源部520可相对于PCB支撑部525布置或设置在左侧或第一侧,而主 PCB 511和通讯模块515可相对于PCB支撑部525设置在右侧或第二侧。PCB 装置500的部件相对于PCB支撑部525可左右对称地布置或设置,使得PCB 装置500能够在空气清洁器10中被稳定地支撑。
[0178] PCB支撑部525可包括:第一支撑部或支撑件525a,其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提供主PCB 511和电源部520的联接表面;以及第二支撑部或支撑件525b,其沿径向从第一支撑部525a的下侧延伸,以支撑电源部520和壳体组件530。
[0179] 电源部520和壳体组件530的总重量可相对较大,并且因此电源部520 和壳体组件530能够被第二支撑部525b稳定地支撑。PCB支撑部525可还包括壳体联接部525c。壳体组件
530的板联接部530a可联接到壳体联接部 525c。另外,壳体联接部525c可从安装或设置有电源部520和壳体组件530 的表面突出。
[0180] PCB支撑部525可还包括PCB联接部525d。主PCB 511可联接到PCB 联接部525d。另外,PCB联接部525d可从安装或设置有主PCB 511的表面突出,并且可设置多个PCB联接部525d。
[0181] PCB支撑部525还可包括模块支撑部或支撑件525e。通讯模块515可被模块支撑部525e支撑。模块支撑部525e可从安装或设置有通讯模块515的表面突出,并且可弯曲成围绕通讯模块515的外表面。
[0182] PCB装置500可包括支撑在空气清洁器10中的PCB装置500的支撑板 540。支撑板540可设置在PCB支撑部525的上侧上或上侧处。
[0183] 支撑板540可包括:板主体541,其可具有大体圆盘的形状;以及抓握部或抓手542,其可布置或设置在板主体541的大体中心部,以被使用者抓握。两个抓握部542可形成为彼此间隔开。
[0184] 支撑板540可包括第一组装引导件543,该第一组装引导件突出到板主体541的下侧,以被放置在杠杆支撑装置210的第一凹槽213。可设置多个第一组装引导件543,并且第一组装引导件543可设置在支撑板540的两侧。另外,第一组装引导件543可从板主体541的外圆周表面向外突出。支撑板 540可包括第二组装引导件544,该第二组装引导件突出到板主体541的下侧,以被放置在杠杆支撑装置210的第二凹槽214中。
[0185] 根据第一组装引导件543和第二组装引导件544的构造,工人能够容易地将PCB装置500组装到杠杆支撑装置210,并且可防止误组装。另外,能够在PCB装置500完全组装的状态下,通过第一组装引导件543和第二组装引导件544,防止PCB装置500相对移动到杠杆支撑装置210。
[0186] 支撑板540可包括第二凹入部或凹陷546,该第二凹入部可从板主体541 的外圆周表面径向向内凹入预定的深度。第二凹入部546可与杠杆支撑装置210的第一凹入部216接合。在PCB装置500被组装到杠杆支撑装置210的状态下,第一凹入部216和第二凹入部546可彼此干涉,使得能够防止PCB 装置500移动的现象,尤其是,防止PCB装置500被不期望地旋转的现象。
[0187] PCB装置500可包括壳体组件530,其保护电源部520。壳体组件530 包括:第一壳体531,其覆盖电源部520的一个或第一侧部(或侧面);以及第二壳体535,其覆盖电源部520的另一个或第二侧部(或侧面)。第一壳体531和第二壳体535可联接到彼此,以覆盖电源部
520。
[0188] 第一壳体531和第二壳体535可由非易燃材料制成,以便保护电源部520 且防止设置在空气清洁器10中的其他部件由于来自电源部520的热量而起火。例如,第一壳体531或第二壳体535可由材料制成。
[0189] 壳体组件530可包括绝缘构件或绝缘件533,该绝缘构件可安装或设置在电源部520与第二壳体535之间。绝缘构件533可保护电源部520,并且可执行防止电源部520中泄露的电流被传递到其他部件的绝缘功能。例如,绝缘构件533可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制成。
[0190] 下文将简单地描述组装PCB装置500的过程。
[0191] 当执行将电线连接到PCB装置的过程(线连接过程)时,PCB装置500 可沿竖直方向翻转,使得支撑板540面向下而PCB支撑部525面向上。另外, PCB装置500可被支撑在杠杆支撑装置210上。此时,第一组装引导件543 可安装在第一凹槽213中。
[0192] 如果完成线连接过程,PCB装置500可被再次翻转以向下移动。在PCB 装置500向下移动的过程中,PCB装置500可位于第一到第五空间部449、 459、184、194和219中。另外,PCB装置500可进行向下的运动,直到第一组装引导件543和第二组装引导件544被安装在第一凹槽213和第二凹槽 214中。
[0193] 如果PCB装置500的组装完成,则杠杆装置242可联接到PCB装置500 的上侧。杠杆装置242的杠杆主体243可覆盖第一组装引导件543的上侧。
[0194] 当PCB装置被拆卸以进行售后维修时,PCB装置500可通过向上移动杠杆装置242被分离,然后被提升。根据该构造,能够改进组装和拆卸PCB装置500的操作便利性。
[0195] 第二吹送装置200的构造将参照图2和图3描述。
[0196] 第二吹送装置200可包括杠杆装置和支撑装置,其可设置在杠杆支撑装置210的上侧上或上侧处。杠杆装置和支撑装置的构造可与第一吹送装置100 的杠杆装置142和支撑装置140相同或相似,因此,已省略重复的描述。
[0197] 第二吹送装置200可包括第三引导装置或引导件270,其可联接到第二风扇260的上侧,以引导空气的流动穿过第二风扇260。第三空气引导件270 可与第一空气引导件相同或相似,因此,已省略重复的描述。
[0198] 第三空气引导装置270可包括引导流动调整装置300的运动的引导装置或引导件。引导件可包括第一齿条和轴引导凹槽。
[0199] 第二吹送装置200可包括第二排放引导装置或引导件280,其可布置或设置在第三空气引导件270的上侧上或上侧处,并且引导空气的流动穿过第三空气引导件270。流动调整装置300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二排放引导装置280 的上侧上或上侧处。流动调整装置300可包括第三风扇330。第三风扇330 可引导空气穿过第三空气引导装置270以排出到空气清洁器10的外部。第三风扇电机335可联接到第三风扇330。
[0200] 第三风扇330可包括轴流式风扇。第三风扇330可被操作为使通过穿过第三空气引导件270沿轴向引入的空气沿轴向排出。穿过第三风扇330的空气可通过第二排放部305而被排出到外部,第二排放部305可位于第三风扇 330的上侧上或上侧处。
[0201] 在空气清洁器10中,因为第二排出部305与第一吹送装置100的第一排出部105可一起设置,所以排放的吹送量可增加,并且空气可沿多个方向排放。
[0202] 显示装置600(可显示空气清洁器10的操作信息)可设置在空气清洁器 10的上表面上或上表面处。显示装置600可包括显示PCB 618。显示PCB 618 可安装或设置在第三风扇330与空气清洁器10的上表面之间。
[0203] 第一风扇电机165和第二风扇电机265可关于空气清洁器10的纵向串联地设置。另外,第二风扇电机265和第三风扇电机335可关于空气清洁器10 的纵向串联地设置。
[0204] 流动调整装置300可还包括旋转引导装置或引导件,其引导沿流动调整装置300的横向的旋转以及沿流动调整装置300的竖直方向的旋转。沿横向的旋转可称为“第一方向旋转”,而沿竖直方向的旋转可称为“第二方向旋转”。
[0205] 旋转引导件可包括:第一引导机构或引导件,其引导流动调整装置300 的第一方向旋转;以及第二引导机构或引导件,其引导流动调整装置300的第二方向旋转。第一引导件可包括:第一齿轮电机363,其产生驱动力;以及第一齿轮360,其可旋转地联接到第一齿轮电机363。例如,第一齿轮电机 363可包括步进电机,其旋转角可容易控制。
[0206] 第二引导件可包括旋转引导构件或引导件370(见图16),其引导流动调整装置300的第二方向旋转。旋转引导件370可包括齿条374。
[0207] 第二引导件可包括:第二齿轮电机367,其产生驱动力;以及第二齿轮 365,其联接到第二齿轮电机367。例如,第二齿轮电机367可包括步进电机。如果第二齿轮电机367被驱动,则旋转引导件370可通过第二齿轮365与第二齿条374的联接沿竖直方向旋转。因此,流动调整装置300可根据旋转引导件370的运动而进行第二方向旋转。
[0208] 如果流动调整装置300执行第二方向旋转,则流动调整装置300可以处于“第二位置”,该第二位置从空气清洁器10的上表面突出(见图16)。另一方面,如图3中所示,流动调整装置300平躺的位置可称为“第一位置”。
[0209] 图16到图18是示出图1的空气清洁器中空气的流动的状态的视图。
[0210] 首先,在下文描述根据第一吹送装置100的操作的空气的流动。当第一风扇160被驱动时,室内空气通过第一吸入部102和基部吸入部103被吸入到第一壳体101的内部。吸入的空气穿过第一过滤器120,并且空气中的异物可在该过程中被过滤。在空气穿过第一过滤器120的过程中,空气可沿第一过滤器120的径向吸入、过滤、然后向上流动。
[0211] 已穿过第一过滤构件120的空气在穿过第一风扇160时可沿径向流动到上侧,并且在穿过第一空气引导件170和第二空气引导件180时向上稳定流动。穿过第一空气引导件170和第二空气引导件180的空气可经过第一排放引导件190,并且向上流动通过第一排放部105。通过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气可被分隔板430引导(可位于在第一排放引导件190的上侧),因此可被排放到空气清洁器10的外部。通过第一排出部105排出的空气可被分隔板 430(可位于第一排放引导件190的上侧上或上侧处)引导,以排放到空气清洁器10的外部。
[0212] 此时,由于分隔板430的径向最外部位于通过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气的流路的最外部之外,所以能够防止从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气向上流动,并且能够有效地引导空气沿径向排放。
[0213] 当第二风扇260被驱动时,室内空气可通过第二吸入部202被吸入到第二壳体201的内部。吸入的空气可穿过第二过滤器220,并且在此过程中空气中的异物在该过程中被过滤。在空气穿过第二过滤器220的过程中,空气可沿第二过滤器220的径向吸入、过滤、然后向上流动。
[0214] 穿过第二过滤器220的空气可在穿过第二风扇160时沿径向流动到上侧,并且当穿过第三空气引导件270和第二排放引导件280时向上稳定流动。穿过第三空气引导件270和第二排放引导件280的空气可通过第二排放部305 经由流动调整装置300排放。
[0215] 如果流动调整装置300处于如图16和图17中的流动调整装置300平躺的第一位置,从流动调整装置300排放的空气可向上流动。另一方面,如果流动调整装置300处于如图18中所示的流动调整装置300倾斜的第二位置,从流动调整装置300排放的空气可朝向前上侧流动。通过流动调整装置300,从空气清洁器10排放的空气的量能够增加,并且净化的空气能够被供应到达远离空气清洁器10的位置。
[0216] 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能够改进被吸入到空气清洁器的空气的吸入容量。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能够通过包括从空气清洁器的圆周方向指向其内部的吸入流路和空气通过空气清洁器的上部和下部而引入的吸入流路,能够充分地吸入室内的人周围的空气,而不管室内的人是坐着还是站着。
[0217] 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能够将从空气清洁器排出的空气沿各方向排出,并且将排出的空气送到远距离。特别地,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能够通过容易产生沿空气清洁器的向上方向、向前方向以及横向排放气流,而能够将空气容易地向房间中人的周围空间排放空气,而不管室内的人是坐着还是站着。
[0218] 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能够使从空气清洁器排放的空气能够被容易引导到空气清洁器外并可防止排放的空气被再次引入空气清洁器。具体地,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可防止从第一吹送装置排放的空气被再次引入第二吹送装置。
[0219] 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提出了设置为控制空气清洁器的操作的PCB装置的安装位置,并改善了空气清洁器的空间利用率。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吹送能力可提高。
[0220] 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中设置空气引导装置或引导件,其可设置为在使用离心风扇的情况下,使穿过离心风扇的空气容易向上流向排出部,从而增加吹送能力。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提高过滤器的净化能力,并且其中容易地执行过滤器的更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中过滤器可被容易地安装,而不需要额外地设置用于将过滤器安装在空气清洁器的内部的安装空间。
[0221] 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可包括:第一空气清洁模块,包括第一风扇,该第一风扇产生从第一吸入部或吸入口朝向第一排出部或排出口的空气流动;第二空气清洁模块,包括第二风扇,该第二风扇产生从第二吸入部或吸入口朝向第二排出部或排出口的空气流动;分隔装置或分隔件,布置或设置在所述第一空气清洁模块与所述第二空气清洁模块之间,所述分隔装置具有分隔板空间部或空间;和PCB装置,安装或设置在分隔板空间部中。分隔板空间部可包括经过分隔板的上部和下部的通孔。
[0222] 分隔板可包括:第一板,具有第一空间部或空间;以及第二板,联接到第一板的上侧,该第二板具有第二空间部。第一和第二空间部可沿向上方向对齐以形成分隔板空间部。
[0223] 空气清洁器还可包括第二空气引导装置或引导件,其布置或设置在第一风扇的排放侧,以将空气流动引导到第一排放部。第二空气引导装置可包括第三空间部或空间,PCB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可位于其中。第三空间部可形成为第二空气引导装置沿竖直方向穿过的中心部。
[0224] 空气清洁器可还包括第一排放引导装置或引导件,其布置或设置在第二空气引导装置的排放侧处,第一排放引导装置具有第一排放部。第一排放引导装置可包括第四空间部或空间,PCB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可位于其中。第三和第四空间部可沿竖直方向对齐。
[0225] 空气清洁器可还包括杠杆支撑装置或支撑件,其联接到分隔板的一侧,杠杆支撑装置具有与分隔板空间部连通的第五空间部或空间。杠杆支撑装置可包括运动引导部或引导件,其支撑第二空气清洁模块的过滤构件或过滤器,并且沿竖直方向引导过滤构件的运动。分隔板可使第一空气清洁模块和第二空气清洁模块沿竖直方向彼此间隔开。
[0226] PCB装置可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PCB支撑部或支撑件;以及第一和第二PCB,设置在PCB支撑部的两侧,第一和第二PCB沿径向布置。PCB 装置可还包括支撑板,该支撑板可设置在PCB支撑部的上侧,支撑板被支撑在第二空气清洁模块的至少一部分上。
[0227] 第二空气清洁模块可包括过滤构件或过滤器和杠杆支撑装置或支撑件,其支撑过滤构件的下侧。支撑板可被杠杆支撑装置支撑。支撑板可包括组装引导件,该组装引导件可被放置在杠杆支撑装置的凹槽中。
[0228] 杠杆支撑装置可包括:杠杆支撑主体,具有环形;以及支撑突出部,从杠杆支撑主体突出。支撑板可包括抓握部或抓手,其能够被使用者抓握。
[0229] PCB装置可包括:电源部;壳体,由非易燃烧材料制成,该壳体围绕电源部;以及绝缘构件或绝缘件,布置或设置在电源部与壳体之间。PCB装置可包括:PCB支撑部或支撑件,具有第一表面,电源部可安装或设置在该第一表面上;以及主PCB,安装或设置在PCB支撑部的第二表面上。
[02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吸入部可沿着圆筒形壳体的外圆周表面形成,并且在空气吸入过程中不产生壳体的结构阻挡,所以吸入能力能够改善。特别地,吸入部上可包括多个孔,并且因为多个孔可均匀地形成在壳体的整个外圆周表面上,所以吸入流路(可指向空气清洁器的内部)可相对于空气清洁器以360度方向形成。最终,空气的吸入面积能够增大,并且房间中人的周围的空气能够被充分地吸入,不论人在房间中是坐着或站着。
[0231] 吸入部可包括:第一吸入部或吸入口,其可设置在第一壳体内;第三吸入部或吸入口,其可设置在第二壳体内;以及第二吸入部或吸入口,其可设置在基部侧,且因此能够沿轴向从壳体的下部形成到壳体的上部。因此,室内空间的吸入能力可增大,因为室内空间的下部中存在的空气和相对于空气清洁器的相对较高位置存在的室内空间的空气能够被吸入到空气清洁器。
[0232] 另外,向上排放空气能够通过第二吹送装置来引导,并且向前排放空气能够通过流动调整装置来引导,该流动调整装置可设置在第二吹送装置的上侧上或上侧处。沿横向排放的空气能够在流动调整装置的旋转的过程中被引导。最终,由于空气可被引导为相对于空气清洁器沿各方向排放,并且排放空气流动能够形成到距空气清洁器很长距离处,所以室内空间的空气清洁功能能够被改进。排放空气流能够容易朝向室内的人的周围空间产生,而不管室内的人是坐着还是站着。
[0233] 另外,第二吹送装置可布置或设置在第一吹送装置的上侧上或上侧处,分隔板可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吹送装置之间,并且可从第一吹送装置排放的空气可被分隔板沿径向引导到外部。因此,能够防止从第一吹送装置排放的空气被再次引入到第二吹送装置的现象。
[0234] 另外,PCB装置可设置在空气清洁器中的中心部处,并且不需要提供用于安装PCB装置的单独空间,使得能够改进空气清洁器的空间利用。特别地, PCB装置可位于第二空气引导装置、第一排出引导装置、分隔板以及杠杆支撑装置的内部空间部或空间中,由此改进空气清洁器的空间利用。
[0235] 由于PCB装置可安装或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吹送装置的分隔空间部或空间中,PCB装置可安装在第一吹送装置中,而第二吹送装置的过滤构件然后可在空气清洁器的组装过程中进行组装,从而执行空气清洁器的简单的组装过程。
[0236] 另外,在PCB装置中,电源部和主PCB可安装或设置在PCB支撑板的两侧,并且PCB装置的部件可沿横向或径向设置。因此,PCB装置的竖直长度能够减小,并且PCB装置的总体积能够减小。
[0237] 由于为电源部(其在PCB装置中产生相对较高热量)可设置由非易燃材料制成的多个壳体,所以能够防止电源部的电力PCB产生的热量被传递到空气清洁器中的其他部件。因此,能够防止在空气清洁器中引起火灾。另外,绝缘构件可设置在电源部的一侧,以保护电源部并且执行防止电源部中泄露的电流被传递到其他部件的功能。
[0238] 由于PCB装置可包括通讯模块,所以能够从外部设备下载应用。空气清洁器的操作信息能够通过运行该应用利用。
[0239] 另外,组装引导件可设置在PCB装置中,使得PCB装置能够稳定地固定在空气清洁器中。显示空气清洁度的显示装置可布置或设置在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使得使用者可容易有直觉识别。
[0240] 因为可设置多个吹送装置,所以空气清洁器的吹送能力可提高。因为可设置用于增加空气清洁器的吹送能力的离心式风扇和设置在离心式风扇的出口侧上或出口侧处的空气引导装置,所以沿径向流经离心式风扇的空气能够容易向上朝向排放部引导。
[0241] 另外,可防止空气流动之间彼此干扰,因为通过第一吹送装置和第二吹送装置可产生彼此独立的空气流动。因此,能够提高空气流动能力。吸入面积能够增大,因为空气能够从过滤器的所有方向通过以圆形设置的过滤器被引入到过滤器的内部。因此,过滤器的空气清洁能力能够提高。
[0242] 过滤构件的组装和拆卸能够容易地执行,因为过滤器能够沿径向向过滤框架滑动。
[0243] 吹送量能够增加,因为吹风扇可包括沿轴向吸入空气且然后沿径向排出空气的涡流风扇。流动损失和噪声能够减小,因为包括引导肋的空气引导件可设置在涡流风扇的出口侧中或出口侧处。涡旋产生能够减少并且朝向排放部的空气流动能够被平稳地执行,因为伸出部可设置在引导肋中。
[0244] 改变空气流动的方向的流动调整装置可设置在吹送装置的一侧上或一侧处,使得空气可向前排放。因此,从空气清洁器排放的空气能够被排放到很长的距离。
[0245] 范围不应由前述实施例限定,而是由随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与该范围基本相同的范围内的技术精神将被认为落在随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内。
[0246] 虽然为了示意性目的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显然在该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型和变化而不背离本公开的基本特征。因此,前述实施例应被解读为并非限制技术精神,而是提供示意性目的,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充分理解精神。
[0247] 本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等的引用均意味着关于该实施例描述的一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点包含于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说明书中多处出现的这类短语并非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另外,在关于任何实施例描述一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点时,应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能力在多个其他实施例中有效应用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点。
[0248] 尽管已参考多个说明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应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设想出的许多其它修改和实施例仍将落在本公开的原理的精神和范围内。更具体地说,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能够针对本实用新型的零部件和/ 或组合设置、附图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产生各种各样的变例和修改方案。除了零部件和/或设置的变例和修改外,多种替代性用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也是显而易见的。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