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专利分类库 / 作业;运输 / 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

汽车用玻璃导槽

申请号 CN201720213962.4 申请日 2017-03-07 公开(公告)号 CN206579461U 公开(公告)日 2017-10-24
申请人 西川橡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小岛昌博;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 汽车 车 门 用玻璃导槽。玻璃导槽(20)包括:被安装到窗框(3)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上的玻璃导槽主体(21);以及由弹性材料形成并遮蔽窗框(3)的凸缘(11)的唇状部(22)。唇状部(22)呈弯曲状,并形成为从凸缘(11)的车室外侧开始到达车室内侧。在唇状部(22)上且对凸缘(11)的突出端侧进行遮蔽的部分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凹部(22d),该凹部(22d)成为在拉开唇状部(22)之际 变形 的起点。在将遮蔽窗框的凸缘的唇状部与被从车室外侧安装到窗框上的玻璃导槽一体成形的情况下,既确保唇状部的刚性,又使玻璃导槽的组装性良好,其中,所述刚性能够防止唇状部在安装结束后移动、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用玻璃导槽,其被从车室外侧安装到窗框上,所述窗框延伸而形成汽车车门上的车窗开口,并所述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对该窗框与窗玻璃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所述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的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包括玻璃导槽主体和唇状部,
所述玻璃导槽主体安装在玻璃导槽安装板部上,所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形成在所述窗框上且朝车室外侧延伸,
所述唇状部由弹性材料形成并与所述玻璃导槽主体一体成形,所述唇状部对形成在所述窗框上且朝着所述车窗开口内突出的凸缘进行遮蔽,
所述唇状部呈弯曲状,并形成为从所述凸缘的车室外侧开始到达该凸缘的突出端侧和该凸缘的车室内侧,
在所述唇状部且对所述凸缘的突出端侧进行遮蔽的部分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其特征在于:
所述唇状部的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厚度小于该唇状部的车室外侧部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其特征在于:
所述唇状部为一体,沿着所述窗框的所述车窗开口的周缘部延伸,
所述凹部呈沿着所述唇状部的长度方向连续的槽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其特征在于:
所述唇状部的所述凹部构成收纳辅助安装部件的收纳部,在将该唇状部安装到所述凸缘上之际,所述辅助安装部件对该唇状部朝着拉开方向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其特征在于:
带状部件被收纳在所述唇状部的所述凹部内,在将该唇状部安装到所述凸缘上之际,所述带状部件对该唇状部朝着拉开方向施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部件以被收纳在所述唇状部的所述凹部内的状态固定在所述唇状部的所述凹部内。

说明书全文

汽车用玻璃导槽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设置在汽车车门的窗框上的玻璃导槽,尤其是属于被从窗框的车室外侧安装的结构的玻璃导槽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设置在汽车侧部的车门有多种类型,作为其中之一有:具有窗框的车门,该窗框支承窗玻璃的周缘部。在这种具有窗框的车门上设置有用来对窗框与窗玻璃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玻璃导槽。
[0003]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玻璃导槽被从车室外侧安装到窗框上。也就是说,在窗框上以沿车室内外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供安装玻璃导槽主体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并且设置有从玻璃导槽安装板部的车室内侧朝下方突出的凸缘,另一方面,玻璃导槽主体与对窗框的凸缘进行遮蔽的唇状部一体成形。唇状部对窗框的凸缘从该凸缘的突出端侧进行遮蔽,该唇状部以从该凸缘的车室外侧朝车室内侧延伸后,绕到凸缘的基端侧的方式延伸。
[0004] 此外,像专利文献1的玻璃导槽那样,被从车室外侧安装到窗框上的玻璃导槽被称为遮蔽型玻璃导槽,其从车室外侧遮蔽窗框的一部分。有时根据例如车辆外观设计的需要采用该遮蔽型玻璃导槽。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表2008-518135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06]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 专利文献1的玻璃导槽的唇状部因为在安装结束后的状态下遮蔽窗框的凸缘,所以该唇状部为比较显眼的部分。因此,优选将唇状部的刚性设定得较高,以便防止唇状部在安装结束后的状态下相对于凸缘移动,并且防止发生不必要的变形
[0008] 然而,在从车室外侧安装玻璃导槽的情况下,用来安装玻璃导槽主体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沿车室内外方向延伸,凸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结果玻璃导槽安装板部和凸缘的延伸方向完全不同。由此,如上所述,在进行使玻璃导槽主体从车室外侧移动而将该玻璃导槽主体安装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上的第一工序后,需要进行将唇状部安装到凸缘上的第二工序。
[0009] 然而,如上所述,如果因需要防止唇状部在安装结束后的状态下移动和变形而将唇状部的刚性设定得较高,则有可能在第一工序和第二工序的两个工序中发生如下所述的安装方面的问题。
[0010] 即,在第一工序中,使玻璃导槽主体从车室外侧朝车室内侧移动而将玻璃导槽主体安装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上,此时,因为唇状部与凸缘的朝向车室外侧的表面接触,所以由唇状部产生朝向车室外侧的反弹。如上所述,如果将唇状部的刚性设定得较高,唇状部的反弹力则会增大。该较大的反弹力朝着与玻璃导槽主体的安装方向相反的一侧(车室外侧)作用在玻璃导槽上,因此,会出现安装玻璃导槽主体时所需要的力增大,组装性降低这种问题。特别是,在玻璃导槽成形后的形状与安装后的形状不同,且该形状的差异会产生唇状部的较大的反弹力的情况下,上述为问题会更为明显。
[0011] 此外,在第二工序中,将唇状部安装到凸缘上,但因为在安装板部已经安装有玻璃导槽主体,所以玻璃导槽主体处于几乎不会相对于窗框移动的状态。此时,唇状部位于凸缘的车室外侧,所以需要:从该状态开始使唇状部变形而拉开该唇状部,之后一边维持拉开后的形状,一边使该唇状部经凸缘的突出端侧达到车室内侧。在此情况下,如果将唇状部的刚性如上所述那样设定得较高,则会出现如下所述问题,即:要拉开唇状部时所需要的力以及为维持拉开后的形状所需要的力增大,组装性恶化。
[0012]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使被从车室外侧安装到窗框上的玻璃导槽与遮蔽窗框的凸缘的唇状部一体成形的情况下,既确保唇状部的刚性,又使玻璃导槽的组装性良好,其中,所述刚性能够防止唇状部在安装结束后移动、变形。
[0013]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4]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唇状部的一部分上形成了凹部,以免该唇状部整体的刚性降低,并且将形成有该凹部的部分作为安装时变形的起点。
[0015]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是一种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其被从车室外侧安装到窗框上,所述窗框延伸而形成汽车车门上的车窗开口,并所述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对该窗框与窗玻璃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0016] 所述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的特征在于:
[0017] 所述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包括玻璃导槽主体和唇状部,
[0018] 所述玻璃导槽主体安装在玻璃导槽安装板部上,所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形成在所述窗框上且朝车室外侧延伸,
[0019] 所述唇状部由弹性材料形成并与所述玻璃导槽主体一体成形,所述唇状部对形成在所述窗框上且朝着所述车窗开口内突出的凸缘进行遮蔽,
[0020] 所述唇状部呈弯曲状,并形成为从所述凸缘的车室外侧开始到达该凸缘的突出端侧和该凸缘的车室内侧,
[0021] 在所述唇状部且对所述凸缘的突出端侧进行遮蔽的部分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凹部。
[0022] 根据该结构,在将玻璃导槽安装到窗框上之际,首先使玻璃导槽主体相对于窗框从车室外侧朝车室内侧移动。在使玻璃导槽主体朝车室内侧移动之际,有时唇状部例如与窗框的凸缘的朝向车室外侧的表面等接触。此时,因为在唇状部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凹部,所以唇状部容易以形成有该凹部的部分为起点发生变形,因此,在与凸缘的朝向车室外侧的表面等接触时,唇状部的反弹力会降低。由此,在将玻璃导槽主体安装到窗框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上之际,即使唇状部的反弹力朝着与玻璃导槽主体的安装方向相反一侧作用在玻璃导槽上,安装时所需要的力的增加幅度也会很小。
[0023] 然后,在将唇状部安装到窗框的凸缘上之际,使唇状部发生弹性变形而拉开该唇状部,此时,形成有凹部的部分成为起点,能够使唇状部靠较小的力发生变形而易于到达凸缘的车室内侧。
[0024] 也就是说,即使为了防止唇状部在安装结束后的状态下移动、变形而提高唇状部的刚性,也能够通过在唇状部形成凹部,而抑制在安装到窗框上时所需要的力增加,因此组装性良好。
[0025] 此外,因为形成有凹部的部分位于唇状部的内表面上,从外部看不到,所以外观美观性不会由于形成了凹部而恶化。
[0026] 而且,仅在唇状部的一部分形成了凹部,所以通过增加唇状部的其它部分的厚度等手段,能够充分地确保唇状部整体的刚性,有效地防止唇状部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移动、变形。
[0027]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是这样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
[0028] 所述唇状部的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厚度小于该唇状部的车室外侧部的厚度。
[0029] 根据该结构,因为唇状部的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厚度较小,所以唇状部变形时需要的力可靠地降低。
[0030]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是这样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
[0031] 所述唇状部为一体,沿着所述窗框的所述车窗开口的周缘部延伸,[0032] 所述凹部呈沿着所述唇状部的长度方向连续的槽状。
[0033] 也就是说,因为玻璃导槽沿着车窗开口的周缘部延伸,所以通过挤压成形而能够获得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同一截面的玻璃导槽。在进行挤压成形之际,唇状部的凹部形成为在玻璃导槽的长度方向上连续的槽状。也就是说,通过挤压成形能够容易地获得具有凹部的唇状部。
[0034]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是这样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其特征在于:
[0035] 所述唇状部的所述凹部构成收纳辅助安装部件的收纳部,在将该唇状部安装到所述凸缘上之际,所述辅助安装部件对该唇状部朝着拉开方向施力。
[0036] 也就是说,在将唇状部拉开后安装到凸缘上之际,通过将辅助安装部件收纳在凹部内,从而能够利用辅助安装部件容易地对唇状部朝着拉开方向施力。这样一来,组装性更好。
[0037]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是这样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中,其特征在于:
[0038] 带状部件被收纳在所述唇状部的所述凹部内,在将该唇状部安装到所述凸缘上之际,所述带状部件对该唇状部朝着拉开方向施力。
[0039] 根据该结构,将带状部件收纳在唇状部的凹部内,由此在将唇状部安装到凸缘上时带状部件不会成为障碍。而且,工作人员一拉带状部件,就能够容易地从唇状部的外部对该唇状部施加朝着拉开方向施力。
[0040] 此外,因为在凹部收纳有带状部件,所以当拉拽带状部件时,由带状部件产生的力会集中地作用到唇状部的形成有凹部的部分上。这样一来,形成有凹部的部分成为起点,唇状部被可靠地拉开。
[0041]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是这样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中,其特征在于:
[0042] 所述带状部件以被收纳在所述唇状部的所述凹部内的状态固定在所述唇状部的所述凹部内。
[0043] 根据该结构,因为能够在已将带状部件和玻璃导槽一体化了的状态下将带状部件和玻璃导槽安装到窗框上,所以在安装以前、安装过程中带状部件都不会从玻璃导槽中脱落,或者偏离规定位置
[0044] -实用新型的效果-
[004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因为将从车室外侧安装到窗框上的玻璃导槽主体与唇状部一体成形,其中该唇状部弯曲以便遮蔽窗框的凸缘,并且在该唇状部且对凸缘的突出端侧进行遮蔽的部分的内表面上形成了凹部,所以既能够确保唇状部的刚性,又能够使玻璃导槽的组装性良好,其中,所述刚性能够防止唇状部在安装结束后移动、变形。
[004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因为能够使唇状部的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厚度较小,所以能够利用凹部可靠地降低唇状部变形时所需要的力,唇状部不会在其车室外侧部发生折弯等,从而能够使玻璃导槽的组装性更好。
[004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通过挤压成形而能够效率良好地获得在唇状部形成有凹部的玻璃导槽。
[004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因为能够将用来对唇状部朝着拉开方向施力的辅助安装部件收纳在唇状部的凹部内,所以能够利用辅助安装部件使组装性更好。
[004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因为能够将带状部件收纳在唇状部的凹部内,所以在将唇状部安装到凸缘上时带状部件不会成为障碍,工作人员一拉带状部件,就能够容易地从唇状部的外部对该唇状部朝着拉开方向施力。而且,当拉拽带状部件时,能够使带状部件所产生的力会集中地作用到唇状部的形成有凹部的部分。这样一来,因为形成有凹部的部分成为起点,唇状部被可靠地拉开,所以能够使组装性更好。
[005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因为能够在已将带状部件和玻璃导槽以一体化了的状态下将带状部件和玻璃导槽安装到窗框上,所以在安装以前、安装过程中带状部件都不会从玻璃导槽中脱落,或者偏离规定位置,从而能够使组装性更好。附图说明
[0051] 图1是从车室外侧观察到的包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的汽车车门的图。
[0052]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剖开的剖视图。
[0053] 图3是示出成形后的玻璃导槽的相当于图2的剖视图。
[0054] 图4是示出开始安装玻璃导槽时的相当于图2的剖视图。
[0055] 图5是示出刚将玻璃导槽主体安装好以后的相当于图2的剖视图。
[0056] 图6是示出唇状部已拉开的状态的相当于图2的剖视图。
[0057] 图7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相当于图2的剖视图。
[0058] 图8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相当于图5的剖视图。
[0059] 图9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相当于图6的剖视图。
[0060] -符号说明-
[0061] 1-汽车车门;3-窗框;4-窗玻璃;7-车窗开口;10-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1-内周侧凸缘;20-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21-玻璃导槽主体;22-内侧装饰唇;22d-凹部;50-带状部件(辅助安装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62]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以下对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本质上仅为示例而已,并没有意图对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0063] (车门的结构)
[0064] 图1是从车室外侧观察到的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20的汽车车门1的侧视图。该汽车车门1是设置在汽车(未图示)侧部且前侧的前车门,该汽车车门1将形成在汽车侧部且前侧的开口部(未图示)打开和关闭。虽未图示,在汽车侧部设置有后车门的情况下,还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设置在后车门上的玻璃导槽。
[0065]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简称车辆前侧为“前”,车辆后侧为“后”。
[0066] 汽车车门1具有构成该汽车车门1的大致下半部分的车门主体2和构成大致上半部分的窗框3。车门主体2的前端部经由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轴铰链安装在车体的柱子上,但未图示。车门主体2由由板等制成的内板(未图示)和外板2a构成。在车门主体2的内部可收纳进行升降动作的窗玻璃4和用来让窗玻璃4进行升降动作的升降装置(未图示)等。
[0067] 窗框3发挥支承窗玻璃4的周缘部的窗扇(sash)的作用,并且延伸而形成车窗开口7。由窗框3形成的车窗开口7通过窗玻璃4打开和关闭。如图2所示,对钢板等进行冲压成形加工而形成的第一面板5和第二面板6组合起来而构成该实施方式中的窗框3。需要说明的是,窗框3还可以利用例如辊轧成形法制成。
[0068] 如图1所示,窗框3由前侧框部3a、后侧框部3b以及框上边部3c构成。前侧框部3a从车门主体2的上缘的前部朝上方突出。后侧框部3b从车门主体2的上缘的后部朝上方延伸。后侧框部3b延伸到比前侧框部3a还靠上方的位置。框上边部3c顺着车身车顶侧缘部(未图示)沿前后方向从前侧框部3a的上端延伸到后侧框部3b的上端。需要说明的是,框上边部
3c的形状并不限于图示的形状,框上边部3c还可以呈整体朝上方弯曲的形状。而且,还能够与车身的车顶形状相对应,任意地设定折弯部的位置、框上边部3c的倾斜度。
[0069] 在窗框3的前侧框部3a的前方位置设置有供安装车门后视镜(未图示)的车门后视镜安装部3d。车门后视镜安装部3d的上缘部与窗框3的框上边部3c的前端部相连。
[0070] 如图2所示,在窗框3上形成有朝车室外侧延伸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以及朝车窗开口7(在图1中示出)内突出的内周侧凸缘11。因为内周侧凸缘11朝车窗开口7内突出,所以该内周侧凸缘11在框上边部3c朝下方突出。前侧框部3a和后侧框部3b也可以采用同样的结构,在前侧框部3a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内周侧凸缘11朝后方突出,在后侧框部3b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内周侧凸缘11朝前方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前侧框部3a和后侧框部3b也可以采用与框上边部3c不同的结构。
[0071] 由窗框3的第一面板5和第二面板6在该窗框3的内部形成中空部R。即,在车室内侧的第一面板5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形成有朝车室内侧鼓出的内侧鼓出部5a。在车室外侧的第二面板6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形成有朝车室外侧鼓出的外侧鼓出部6a。在第一面板5的车窗开口7内侧形成有朝该车窗开口7内延伸的内侧板部5b。在第二面板6的车窗开口7内侧形成有朝该车窗开口7内延伸的内侧板部6b。在第一面板5的车窗开口7外侧形成有朝车室外侧延伸的外侧板部5c。在第二面板6的车窗开口7外侧形成有朝车室外侧延伸的外侧板部6c。
[0072] 而且,沿车室内外方向将第一面板5的内侧板部5b与第二面板6的内侧板部6b摞着接合起来,并且沿上下方向将第一面板5的外侧板部5c与第二面板6的外侧板部6c摞着接合起来,由此外侧鼓出部6a与内侧鼓出部5a相扣合,而形成中空部R。此外,由第一面板5的内侧板部5b和第二面板6的内侧板部6b构成内周侧凸缘11。而且,由第一面板5的外侧板部5c和第二面板6的外侧板部6c构成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在构成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上侧的第一面板5的外侧板部5c上形成有翻起部5d,该翻起部5d是对外侧板部5c的一部分进行切割后再将切割部分朝上方翻上去而获得的。翻起部5d的基端部位于外侧板部5c的车室外侧,翻起部5d倾斜,从该基端部开始越接近车室内侧,越靠近上方。
[0073] (玻璃导槽的结构)
[0074] 玻璃导槽20是所谓的遮蔽型玻璃导槽,至少遮蔽窗框3的车室外侧部分,且是从车室外侧安装到窗框3上的,作为用来对窗框3与窗玻璃4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起作用,详情后述。玻璃导槽20形成为:还对窗框3的外表面即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外表面和内周侧凸缘11进行遮蔽。
[0075] 玻璃导槽20包括:被安装到窗框3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上的玻璃导槽主体21和与玻璃导槽主体21一体成形而成的内侧装饰唇22。在玻璃导槽主体21的上部设置有芯部23。该芯部23的材质与玻璃导槽主体21的芯部23以外的部分的材质不同。具体而言,作为芯部23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硬质树脂(例如滑石、玻璃纤维混合而成的树脂)、合金、钢材、不锈钢等。作为玻璃导槽主体21的芯部23以外的部分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如三元乙丙橡胶(EPDM)、聚烯类热塑性弹性体(TPO)等比芯部23软而且具有弹性的材料。此外,内侧装饰唇2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唇状部,内侧装饰唇22可以由上述EPDM、上述TPO等形成。上述EPDM、上述TPO可以为起泡材料,也可以为固体材料。
[0076] 玻璃导槽20由通过挤压成形而形成的挤压成形部和通过模具成形而形成的模具成形部组合而成。如图1所示,在玻璃导槽20的玻璃导槽上边部与前侧玻璃导槽纵边部的交界部分,被交界线L1、L2(用点划线示出)夹起来的部分是模具成形部;在玻璃导槽20的玻璃导槽上边部与后侧玻璃导槽纵边部的交界部分,被交界线L3、L4(用点划线示出)夹起来的部分是模具成形部。上述以外的部分是挤压成形部。
[0077] 如图2所示,在玻璃导槽主体21的芯部23形成有供窗框3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插入的插入口21a,该插入口21a朝向车室内侧敞开,且在玻璃导槽主体21的车室内表面上呈在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延伸的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狭缝状。
[0078] 玻璃导槽主体21的芯部23由沿车室内外方向延伸的外板部23a、从外板部23a的车室外侧端部开始朝下方延伸的端板部23b以及从端板部23b的下端部开始与所述外板部23a大致平行且朝车室内侧延伸的内板部23c构成,该芯部23的截面大致呈“U”字形,且该“U”字形朝车室内侧敞开。芯部23的朝车室内侧敞开的部分成为所述插入口21a。因此,窗框3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会从芯部23的敞开部分插到该芯部23的内部,此时,因为芯部23的外板部23a和内板部23c沿车室内外方向延伸,所以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插入方向为车室内外方向。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插入到芯部23内且很深,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车室外侧端部在插入状态下,顶在芯部23的端板部23b上。
[0079] 在芯部23的外板部23a的下表面且车室内外方向中间部分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第一突部23d。处于插入状态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翻起部5d从车室外侧顶在该第一突部23d上而与该第一突部23d卡合。此外,在芯部23的内板部23c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第二突部23e、23e、23e,这些第二突部23e、23e、23e在车室内外方向上彼此保持间隔。第二突部23e、23e、23e顶在处于插入状态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下表面上。
[0080] 玻璃导槽主体21具有内侧密封板部24、上唇部25、突条部26以及外侧密封唇27,上述的内侧密封板部24、上唇部25、突条部26以及外侧密封唇27与芯部23一体形成而成。
[0081] 内侧密封板部24从芯部23的内板部23c的下表面且车室内侧的端部开始朝下方延伸。内侧密封板部24的下端部位于比外侧密封唇27的下端部低的位置处。内侧密封板部24倾斜,越接近下侧,越靠近车室内侧。在内侧密封板部24的朝向车室外侧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内侧密封唇24a,该第一内侧密封唇24a朝车室外侧延伸。在内侧密封板部24的朝向车室外侧的表面上且第一内侧密封唇24a的下侧形成有第二内侧密封唇24b,该第二内侧密封唇24b朝车室外侧延伸。第一内侧密封唇24a和第二内侧密封唇24b倾斜,越接近车室外侧,越靠近上方,并且与窗玻璃4的朝向车室内的表面相接触。此外,内侧密封板部24的朝向车室内侧的表面布置为与窗框3的第二面板6的外侧鼓出部6a相对。
[0082] 上唇部25形成为:从芯部23的外板部23a的上表面且车室内外方向的中间部分朝上方突出,并且该上唇部25倾斜,越往上侧,越靠近车室外侧。上唇部25用来在汽车车门1处于关闭状态时,与车身面板(未图示)相接触而对车身与汽车车门1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突条部26形成为:从芯部23的外板部23a的下表面且车室内侧的端部朝下方突出。突条部26的突出端部顶在处于插入到插入口21a内的状态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上表面上,由此,将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与芯部23之间密封起来。
[0083] 外侧密封唇27与芯部23的端板部23b的朝向车室外侧的表面形成为一体,且朝下方延伸。在外侧密封唇27的下侧设置有朝车室内侧折弯过来后又朝上突出的玻璃接触部27a。该玻璃接触部27a与窗玻璃4的朝向车室外侧的表面相接触。
[0084] 内侧装饰唇22呈弯曲形状,并形成为从内周侧凸缘11的车室外侧开始到达该内周侧凸缘11的突出端侧和该内周侧凸缘11的车室内侧。具体而言,内侧装饰唇22具有:从内侧密封板部24的下端部朝下方延伸的车室外侧部22a;从车室外侧部22a的下端部朝车室内侧延伸的下侧部22b;以及从下侧部22b的车室内侧端部朝上方延伸的车室内侧部22c。所述内侧装饰唇22的截面形状由车室外侧部22a、下侧部22b和车室内侧部22c形成为朝上方敞开的大致“U”字形。内侧装饰唇22的车室外侧部22a是与内周侧凸缘11的朝向车室外侧的表面相对且遮蔽该表面的部分。也可以让车室外侧部22a与内周侧凸缘11相接触。内侧装饰唇22的下侧部22b是与内周侧凸缘11的下端部相对且遮蔽该下端部的部分。在下侧部22b与内周侧凸缘11的下端部之间有间隙,但也可以没有该间隙。内侧装饰唇22的车室内侧部22c与内周侧凸缘11的朝向车室内侧的表面相对且遮蔽该表面,同时遮蔽内侧鼓出部5a的下部的部分。车室内侧部22c的上端部顶在内侧鼓出部5a的下部。车室内侧部22c的大致上半部分朝车室内侧弯曲。如上所述,通过利用内侧装饰唇22遮蔽内周侧凸缘11,内周侧凸缘11就不再露出,外观美观性良好,并且能够保证驾乘人员等不会与内周侧凸缘11接触,从而提高安全性。
[0085] 在内侧装饰唇22上且对内周侧凸缘11的突出端侧进行遮蔽的部分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凹部22d。在该实施方式中,凹部22d形成在内侧装饰唇22的下侧部22b与车室内侧部22c的交界部分,形成有该凹部22d的部分的厚度小于内侧装饰唇22的其它部分即没有形成有凹部22d的部分的厚度。内侧装饰唇22为一体,沿着窗框3的车窗开口7的周缘部延伸,因此,凹部22d呈沿着内侧装饰唇22的长度方向连续的槽状。由于形成了凹部22d,如果朝着拉开内侧装饰唇22的方向(在图6中用箭头C示出的方向)施加外力,形成有凹部22d的部分则成为起点,内侧装饰唇22靠较小的力就拉开。
[0086] 玻璃导槽20的成形后的形状如图3所示,跟与窗框3的安装结束后的形状(在图2中示出)相比,成形后的内侧密封板部24的倾斜角度平缓。也就是说,在内侧密封板部24与芯部23的内板部23c所形成的角度比安装结束时大的状态下进行成形。其理由是:为了使制造容易;以及为了在安装结束后利用内侧密封板部24的弹性力使内侧密封板部24和芯部23可靠地与窗框3接触并安装到该窗框3上。
[0087] (玻璃导槽的安装方法)
[0088] 接着,对将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玻璃导槽20安装到窗框3上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4所示,将按照图3中的形状成形的玻璃导槽20布置在窗框3的车室外侧,使玻璃导槽20的插入口21a与窗框3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前端相对。然后,如图4中空心箭头A所示,使玻璃导槽20朝窗框3的车室内侧相对移动,将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插入插入口21a内。此时,芯部23的第一突部23d一边与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翻起部5d相接触,一边沿着该翻起部5d向车室内侧移动,然后越过翻起部5d。如图5所示,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被完全插入到插入口21a内后,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翻起部5d从车室外侧顶在芯部23的第一突部23d上而与该第一突部23d卡合,从而阻止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脱出,玻璃导槽主体21被安装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上。
[0089] 在将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插入插入口21a内时,从插入过程的中途阶段开始内侧装饰唇22的车室内侧部22c与内侧板部6b、外侧鼓出部6a等接触,所述内侧板部6b和外侧鼓出部6a相当于窗框3的内周侧凸缘11的朝向车室外侧的表面。此时产生的反弹力朝着车室外侧方向(在图5中用箭头B示出的方向)作用在玻璃导槽20上。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内侧装饰唇22上形成有凹部22d,因而在车室内侧部22c接触到内周侧凸缘11等之际,如图5所示那样以形成有凹部22d的部分作为起点,内侧装饰唇22靠较小的力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如图3所示,即使将玻璃导槽20成形为内侧密封板部24大幅度地远离外侧密封唇27的形状,特别是在第一内侧密封唇24a与玻璃接触部27a之间存在较大空间的形状,也会由于内侧装饰唇22产生的反弹力变小,而在将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插入插入口21a时仅需要较小的力。此外,在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翻起部5d从车室外侧顶在芯部23的第一突部23d上而与该第一突部23d卡合后,玻璃导槽20也不会由于内侧装饰唇22产生的反弹力而从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脱出,由此,玻璃导槽20保持稳定,并且不会对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施加不必要的力,从而能够防止该位置损环。
[0090] 接着,如图6所示,将内侧装饰唇22安装到窗框3的内周侧凸缘11上。在安装内侧装饰唇22之际,朝着图6中箭头C所示的方向施加外力,将内侧装饰唇22拉开。例如,用手拿起内侧装饰唇22的车室内侧部22c,或者使用工具等对车室内侧部22c施力。此时,形成有凹部22d的部分作为起点,靠较小的力就能够使内侧装饰唇22变形,从而能够容易地使内侧装饰唇22的车室内侧部22c达到内周侧凸缘11的车室内侧。此外,因为凹部22d可靠地成为起点,所以能够谋求作业的稳定化。
[0091] 而且,就内侧装饰唇22而言,由于车室外侧部22a的厚度大于凹部22d的厚度(凹部22d的厚度小于车室外侧部22a的厚度),因而如上所述,即使在进行内侧装饰唇22的安装作业中,车室外侧部22a也不会发生折弯。此外,内侧密封板部24与内侧装饰唇22的车室外侧部22a相连,将它们的厚度设为大致相等。因此,在进行安装内侧装饰唇22的作业时,内侧密封板部24也不会发生意外的折弯。
[0092] 需要说明的是,内侧装饰唇22的车室内侧部22c的顶端的厚度大于凹部22d的厚度,由此,发挥了良好的后述装饰性和组装性。
[0093]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0094] 综上所述,将被从车室外侧安装到窗框3上的玻璃导槽主体21与内侧装饰唇22一体成形,其中该内侧装饰唇22弯曲以便遮蔽窗框3的内周侧凸缘11,并且在该内侧装饰唇22上且对内周侧凸缘11的突出端侧进行遮蔽的部分的内表面上形成了凹部22d,所以既能够确保内侧装饰唇22在安装结束后的装饰性(能够防止移动、变形的刚性),又能够使玻璃导槽20的组装性良好。
[0095] 此外,因为凹部22d的形成部位位于内侧装饰唇22的内表面上,所以从外部看不到,外观美观性不会由于形成了凹部22d而恶化。
[0096] 而且,因为仅在内侧装饰唇22的一部分形成凹部22d,所以通过使内侧装饰唇22的其它部分的厚度增大等手段,能够充分地确保内侧装饰唇22整体的刚性,有效地防止内侧装饰唇22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移动、变形。
[0097] (其它实施方式)
[0098] 如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示,也可以将内侧装饰唇22的凹部22d形成在下侧部22b与车室外侧部22a的交界部分。虽未图示,还可以将内侧装饰唇22的凹部22d形成在下侧部22b与车室外侧部22a的交界部分以及在下侧部22b与车室内侧部22c的交界部分。
[0099] 如图8和图9所示,在将内侧装饰唇22安装到窗框3的内周侧凸缘11上之际,也可以使用带状部件50。带状部件50是辅助安装部件,在将内侧装饰唇22安装到内周侧凸缘11上之际,对该内侧装饰唇22朝着将该内侧装饰唇22拉开的拉开方向施力。将带状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收纳在内侧装饰唇22的凹部(收纳部)22d内后,使带状部件50的两端部从内侧装饰唇2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延伸到外侧。此时,也可以不使带状部件50的两端部从内侧装饰唇2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延伸到外侧。
[0100] 然后,在拉开内侧装饰唇22的工序中,通过工作人员用手拿起等方式将带状部件50的一端部或两端部往下拉,从而如图9所示那样拉开内侧装饰唇22。此时,因为将带状部件50收纳在凹部22d内,所以在下拉带状部件50时,由带状部件50产生的力会集中地作用到内侧装饰唇22形成有凹部22d的部分。由此,形成有凹部22d的部分成为起点,内侧装饰唇22被可靠地拉开。此外,由于将带状部件50收纳在内侧装饰唇22的凹部22d内,从而在将内侧装饰唇22安装到内周侧凸缘11上时,带状部件50不会成为障碍。带状部件50能够使用例如由金属、化纤、、橡胶材料等形成的带状部件,只要是长而且具有挠性的部件即可。
[0101] 此外,也可以是这样的:在带状部件50被收纳在内侧装饰唇22的凹部22d内的状态下,使该带状部件50固定在该凹部22d的内表面上。例如,在成形玻璃导槽20时,同时成形带状部件50,这样一来,能够将带状部件50一体地成形在玻璃导槽20的凹部22d附近。此时,特别理想的是,带状部件50在比形成凹部22d的车室外侧的壁部(内侧装饰唇22的厚度急剧变化的部分)22do更靠车室内侧的位置处被一体化。此外,还能够使带状部件50与形成有凹部22d的部分一体化。如果带状部件50与形成有凹部22d的部分一体化,则能够将一部分或整个带状部件50收纳在凹部22d内,从而在组装玻璃导槽20之际,与不具备凹部22d的情况相比,如上所述那样能够减小由内侧装饰唇22产生的反弹力,减少作业上的麻烦。
[0102] 通过将带状部件50一体成形,从而在安装以前、安装过程中带状部件50都不会从玻璃导槽20中脱落,或者偏离规定位置。通过拉拽带状部件50,能够拉开内侧装饰唇22,而且利用此时的拉力,带状部件50会从内侧装饰唇22中脱落。
[0103] 此外,还可以是这样的:例如取替带状部件50将像刮板、杆状部件等辅助安装部件插入凹部22d内,利用该辅助安装部件从外侧施力,将内侧装饰唇22拉开。
[0104] 此外,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模具成形部。
[0105] 上述实施方式在各方面都仅为示例,不得做出限定性解释。而且,属于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等同的任何变形、变更都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0106] -产业实用性-
[0107]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能够从车室外侧安装到窗框上而加以使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