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设备的骨架

申请号 CN201610715595.8 申请日 2016-08-24 公开(公告)号 CN106474661A 公开(公告)日 2017-03-08
申请人 乔山健身器材(上海)有限公司; 发明人 查轶飞; 索尔; S; 史瓦森; 杜纳德; E; 史提姆克; 史考特; R; 麦克德莫特; 贝琪; L; 加伯特;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体能训练设备的骨架,包含有一第一立柱及一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一立柱相隔一第一距离并且共同界定出一第一直立面;一第一 连接杆 ,连接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一第三立柱,与所述第一立柱相隔一第二距离并且共同界定出一第二直立面;一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三立柱;以及一横梁,由所述第二立柱的顶端延伸至所述第三立柱的顶端;其中,所述横梁能供一第一训练用配件以能够选择 水 平 位置 的方式配设其上;所述第二立柱及所述第三立柱其中至少一个可供一第二训练用配件以能够选择垂直位置的方式配设其上。
权利要求

1.一种体能训练设备的骨架,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第一立柱,直立支撑在地面上;
一第二立柱,直立支撑在地面上,与所述第一立柱相隔一第一距离并且共同界定出一第一直立面;
至少一第一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
一第三立柱,直立支撑在地面上,与所述第一立柱相隔一第二距离并且共同界定出一第二直立面,所述第二直立面与所述第一直立面大致垂直;
至少一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三立柱;
一横梁,由所述第二立柱的顶端延伸至所述第三立柱的顶端;
其中,所述横梁能供一第一训练用配件以能够选择位置的方式配设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能训练设备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立柱及所述第三立柱其中至少一个能供一第二训练用配件以能够选择垂直位置的方式配设其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体能训练设备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立柱及所述第三立柱其中至少一个设有一垂直延伸的滑轨,以及若干沿着所述垂直滑轨间隔分布的定位部;
所述第二训练用配件能够沿着所述垂直滑轨滑移,并且选择定位在对应其中一所述定位部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能训练设备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定义出一概呈长立方体的特属空间,所述特属空间的长度、宽度、高度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距离、所述横梁的高度;所述特属空间的底面,以及所述特属空间的与所述第一直立面相对的侧面,均保持敞空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能训练设备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上设有一水平延伸的滑轨,以及若干沿着所述水平滑轨间隔分布的定位部;所述第一训练用配件能够沿着所述水平滑轨滑移,并且选择定位在对应其中一所述定位部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能训练设备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二连接杆包含一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部与所述第三立柱的顶部之间的顶部第二连接杆,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的底部与所述第三立柱的底部之间的底部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立柱及所述第三立柱在所述顶部第二连接杆与所述底部第二连接杆之间设有复数对沿着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定位部,能供一杆状训练用配件以水平的方式选择定位在对应其中一对所述定位部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能训练设备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二连接杆包含一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部与所述第三立柱的顶部之间的顶部第二连接杆,所述顶部第二连接杆上设有一供使用者进行引体向上运动的单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能训练设备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距离约为所述第二距离的1.5至2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能训练设备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距离介于200公分至300公分,所述第二距离介于100公分至200公分,所述横梁的高度介于200公分至250公分。
10.如权利要求1的体能训练设备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体能训练设备用于室内,所述骨架被设置成使所述第一直立面贴靠一墙壁

说明书全文

体能训练设备的骨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与运动器材有关,特别是指一种体能训练设备的骨架。

背景技术

[0002] 近来,团体训练运动一直为运动界的主要趋势,例如有运动、瑜珈、普拉提运动(Pilates)、踢拳运动(kick-boxing)、壶铃运动(kettle bells)、弹带运动(rubber bands)、悬吊训练运动(suspension training)……等等。团体训练运动通常为一名教练引导一群学员同时做相同的训练运动,或是逐站闯关训练运动。与个人训练运动相比,团体训练运动因为有教练引导而可避免可能的运动伤害,且能与其他学员互动,培养人际关系。此外,相比个人训练运动,学员因为能受到教练及其他学员的鼓舞,所以应更有动力及冲劲完成训练目标。
[0003] 功能训练(functional training)是一种最近较为主流的团体训练模式。其为训练人体的强度、柔软度、爆发力以及协调性。其中,悬吊训练运动,例如TRX悬吊式阻抗训练(Total Body Resistance Exercise),是很常见的功能训练运动。悬吊训练运动是利用至少一组吊绳将使用者身体的某一部位吊起,并利用自身的体重作为阻力,调整倾斜度或姿势来控制运动强度。其为全身性的肌力训练,且能训练到深层肌肉,对肌肉的激活效果比在平面上施行肌力训练好。当然,悬吊训练运动仅为以人体自身的体重作为阻力的其中一种运动方式。为满足多种功能训练,一种习知的体能训练设备包含一骨架,该骨架具有复数个连接点用于连接各种训练用器具,例如拳击沙袋、力量绳、阻力带、悬吊训练带(straps)……等。然而,前述习知的体能训练设备通常会占用很大的空间,对于空间规划上会有较多限制。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能训练设备的骨架,其除了占地空间较少,较为节省空间之外,也可为使用者提供较为充裕的运动空间,使相邻的两使用者之间不易互相干涉。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体能训练设备的骨架,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第一立柱,直立支撑在地面上;一第二立柱,直立支撑在地面上,与所述第一立柱相隔一第一距离并且共同界定出一第一直立面;至少一第一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一第三立柱,直立支撑在地面上,与所述第一立柱相隔一第二距离并且共同界定出一第二直立面,所述第二直立面与所述第一直立面大致垂直;至少一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三立柱;一横梁,由所述第二立柱的顶端延伸至所述第三立柱的顶端;其中,所述横梁能供一第一训练用配件以能够选择位置的方式配设其上。
[0006]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立柱及所述第三立柱其中至少一个能供一第二训练用配件以能够选择垂直位置的方式配设其上。
[0007] 所述第二立柱及所述第三立柱其中至少一个设有一垂直延伸的滑轨,以及若干沿着所述垂直滑轨间隔分布的定位部;所述第二训练用配件能够沿着所述垂直滑轨滑移,并且选择定位在对应其中一所述定位部的位置。
[0008] 所述骨架定义出一概呈长立方体的特属空间,所述特属空间的长度、宽度、高度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距离、所述横梁的高度;所述特属空间的底面,以及所述特属空间的与所述第一直立面相对的侧面,均保持敞空状态。
[0009] 所述横梁上设有一水平延伸的滑轨,以及若干沿着所述水平滑轨间隔分布的定位部;所述第一训练用配件能够沿着所述水平滑轨滑移,并且选择定位在对应其中一所述定位部的位置。
[0010] 所述至少一第二连接杆包含一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部与所述第三立柱的顶部之间的顶部第二连接杆,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的底部与所述第三立柱的底部之间的底部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立柱及所述第三立柱在所述顶部第二连接杆与所述底部第二连接杆之间设有复数对沿着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定位部,能供一杆状训练用配件以水平的方式选择定位在对应其中一对所述定位部的位置。
[0011] 所述至少一第二连接杆包含一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部与所述第三立柱的顶部之间的顶部第二连接杆,所述顶部第二连接杆上设有一供使用者进行引体向上运动的单杆。
[0012] 所述第一距离约为所述第二距离的1.5至2倍。
[0013] 所述第一距离介于200公分至300公分,所述第二距离介于100公分至200公分,所述横梁的高度介于200公分至250公分。
[0014] 所述体能训练设备用于室内,所述骨架被设置成使所述第一直立面贴靠一墙壁
[0015]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占地空间较少,较为节省空间,同时还可为使用者提供较为充裕的运动空间,使相邻的两使用者之间不易互相干涉。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右前方俯视立体图;
[0017]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右前方仰视立体图;
[0018] 图2a-2b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
[0019]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正上方俯视立体图;
[0020]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左前方俯视立体图;
[0021]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正上方俯视立体图;
[0022]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右前方俯视立体图;
[0023]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正上方俯视立体图;
[0024] 图8a-8c是本发明三个实施例的使用者位置示意图;
[0025] 图9a-9c是非本发明实施例的使用者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现举以下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及功效进行详细说明。
[0027]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一第一实施例的体能训练设备100能为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运动或团体训练。体能训练设备100主要包含一骨架10。骨架10用于座立于地面,供其他组件组设。骨架10包含一第一立柱11、一第二立柱12、一第三立柱13及一连接第二立柱12及第三立柱13的横梁14。第一立柱11、第二立柱12及第三立柱13均直立支撑在地面上。横梁14由第二立柱12的顶端延伸至第三立柱13的顶端。二第一连接杆15连接第一立柱11与第二立柱12。一顶部第二连接杆16及一底部第二连接杆16连接第一立柱11与第三立柱13。
[0028] 如图1至图2所示,第二立柱12与第一立柱11相隔一第一距离d1并且共同界定出一第一直立面P1。第三立柱13与第一立柱11相隔一第二距离d2并且共同界定出一第二直立面P2。第一直立面P1与第二直立面P2大致互相垂直,并共同定义出大致一直角。如图3所示,搭接于最上方处的第一连接杆15、顶部第二连接杆16及横梁14共同形成一直角三角形。搭接于最上方处的第一连接杆15及顶部第二连接杆16分别形成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横梁14形成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因此,横梁14的长度大于任一第一连接杆15或任一第二连接杆16的长度。
[0029] 如图1及图3所示,体能训练设备100的骨架10定义出一大致呈长立方体的特属空间S。特属空间S的长度、宽度及高度分别对应于第一距离d1、第二距离d2及横梁14的高度。特属空间S为一六面体。横梁14形成为六面体的顶面的一对角线。第一直立面P1与第二直立面P2为特属空间S的二邻面。特属空间S的底面以及特属空间S的一与第一直立面P1相对的侧面,均保持敞空状态。即,特属空间S的底面以及特属空间S的一与第一直立面P1相对的侧面,均无任何结构上的部件。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骨架10的长度L及宽度W分别与第一距离d1及第二距离d2相等。因此,体能训练设备100能给使用者提供一开放空间作功能训练(functional training)。
[0030] 如图1至图2所示,一水平调整组20设置于横梁14。水平调整组20用于让使用者轻易调整其吊挂器具(例如拳击沙袋、力量绳、阻力带、悬吊训练带( straps)……等)的水平位置至一特定训练区域。在本实施例中,水平调整组20具有二第一训练用配件21及一水平滑轨22。水平滑轨22大致固设于横梁14的下面,且自横梁14的一端延伸至横梁14的另一端。二第一训练用配件21分别设置于水平滑轨22,并能够相对水平滑轨22滑动。因此,使用者能够轻易调整任一第一训练用配件21沿水平滑轨22的水平位置。如图2a所示,每一第一训练用配件21具有一水平把手23用于连接多样的吊挂器具。另外,每一第一训练用配件21具有一插销24。水平调整组20进一步具有复数个沿着水平滑轨22间隔分布的水平定位部
25。复数个水平定位部25用于将二第一训练用配件21定位于水平滑轨22。在本实施例中,复数个水平定位部25为复数个水平定位孔。当使用者要调整一第一训练用配件21的水平位置时,该使用者能够先握住第一训练用配件21的水平把手23并将对应的插销24拉出水平定位孔,接着便能够调整第一训练用配件21相对水平滑轨22的水平位置,最后再将对应的插销
24插入对应第一训练用配件21的水平位置的水平定位孔。如此,使用者能够轻易地将吊挂于任一第一训练用配件21的吊挂器具水平移动至一收纳位置(或一训练位置),而不需拆下整个吊挂器具并将其移出训练位置(或是将整个吊挂器具移至训练位置再将其吊挂于对应的第一训练用配件21)。
[0031] 如图1至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二垂直调整组30分别设置于第二立柱12及第三立柱13。在其它实施例中,垂直调整组能仅设置于第二立柱12或第三立柱13。二垂直调整组30用于让使用者轻易调整其吊挂器具(例如拳击沙袋、力量绳、阻力带、悬吊训练带(straps)……等)的垂直位置至一特定训练区域。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垂直调整组30具有一第二训练用配件31及一垂直滑轨32。二垂直调整组30的垂直滑轨32大致分别固设于第二立柱12及第三立柱13的前侧,且分别自第二、第三立柱12、13的底端延伸至第二、第三立柱12、
13的顶端。第二训练用配件31设置于对应的垂直滑轨32,并能够相对对应的垂直滑轨32滑动。因此,使用者能够轻易调整任一第二训练用配件31沿对应的垂直滑轨32的垂直位置。如图2b所示,每一第二训练用配件31具有一用于连接多样吊挂器具的垂直把手33。另外,每一第二训练用配件31具有一插销34。垂直调整组30进一步具有复数沿着垂直滑轨32间隔分布的垂直定位部35。垂直水平定位部35用于将第二训练用配件31定位于垂直滑轨32。在本实施例中,复数个垂直定位部35为复数个垂直定位孔。当使用者要调整一第二训练用配件31的垂直位置时,该使用者能够先握住第二训练用配件31的垂直把手33并将对应的插销34拉出垂直定位孔,接着便能够调整第二训练用配件31相对垂直滑轨32的垂直位置,最后再将对应的插销34插入对应该第二训练用配件31的垂直位置的垂直定位孔。如此,使用者能够轻易地将吊挂于任一第二训练用配件31的吊挂器具垂直移动至一特定垂直训练位置,并将其固定于该位置。
[0032] 如上所述,体能训练设备100的骨架10用于供多样组件组设。如图1所示,一板状训练用配件40以平行第一直立面P1的方式配设于二第一连接杆15。板状训练用配件40能够作为各式掷球训练(如重力球)的标靶,并能够区分为上、中及下三个标靶区。一告示板50,例如黑板,以平行第一直立面P1的方式配设于其中一第一连接杆15。告示板50大致配设于第一直立面P1的较上方的部位,用于让训练者在较显眼处张贴(或涂写)各学员的运动资讯。告示板50具有一设置于其前方的放置部51,用于放置粉笔、手机、平板……等。
[0033] 如图1所示,顶部第二连接杆16连接于第一立柱11的顶部与第三立柱13的顶部之间。底部第二连接杆16连接于第一立柱11的底部与第三立柱13的底部之间。一杆状训练用配件60以水平的方式设置于第一立柱11与第三立柱13之间。杆状训练用配件60包含一水平杆件61及多对杆端定位部62。水平杆件61具有一缓冲握持部用于让使用者握持。每一对杆端定位部62均设置于第一立柱11及第三立柱13的相对侧。多对杆端定位部62分别设置于顶部第二连接杆16与底部第二连接杆16之间的各不同高度。水平杆件61定位于其中一对杆端定位部62。因此,杆状训练用配件60能提供使用者上、中及下的不同训练位置,以对应不同使用者或是不同身体部位的训练。一单杠17设置于横梁14供使用者进行引体向上运动。另一单杠17设置于顶部第二连接杆16供使用者进行引体向上运动。再者,一立体枢摆件19枢设于第二立柱12或第三立柱13的底座(如图1所示)。立体枢摆件19用于连接其它各式重训配件,供使用者各式的重训课程。另外,体能训练设备100大致设置于一室内空间。第一直立面P1靠着该室内空间的一墙面。体能训练设备100具有复数固定座18,用于将骨架10固定至该墙面,以增强骨架10的整体稳定度,并防止使用者在使用中产生晃动。
[0034]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距离d1大致是第二距离d2的1.5至2倍。即,第一连接杆15的长度大致是第二连接杆16的长度的1.5至2倍。更详细地说就是,第一距离d1大致是200公分至300公分,第二距离d2大致是100公分至200公分,横梁14的高度大致是200公分至250公分。由二连接杆15、16及横梁14共同形成的直角三角形所示(如图3所示),骨架10的整个结构仅由三支立柱11、12、13所垂直支撑。而其它非本发明的实施例,骨架的整个结构需由四支立柱所垂直支撑,因此四顶部连接杆共同形成了一矩形。相较下,如果本发明的直角三角形的二直角边长度分别与矩形的长与宽长度相等,本发明的直角三角形结构应较为节省空间。
[0035]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体能训练设备100仅为单一主体所组成。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体能训练设备能为复数个主体所组成。详细来说,每个主体都能相互拼接,意即,复数个主体能依使用者需求拼接成一体能训练设备。如此,每一主体均能经由邻接的主体增加其稳定度。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将在下面详述。
[0036] 如图4至图5所示,本发明一第二实施例的体能训练设备200由二主体并排设置而组成。因此,体能训练设备200能定义出一主要区块(图4中的体能训练设备200的右半边)及一附加区块(图4中的体能训练设备200的左半边)。以下仅叙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处,其它部分容不赘述。体能训练设备200的骨架210具有一第一立柱211、一第二立柱212、一第三立柱213及一连接第二立柱212及第三立柱213的第一横梁214。
第二立柱212与第一立柱211相隔一第一距离d1。二第一连接杆215连接第一立柱211与第二立柱212。第三立柱213与第一立柱211相隔一第二距离d2。二第二连接杆216连接第一立柱
211与第三立柱213。其中,骨架210进一步具有一第四立柱212’、一第五立柱213’及一连接第四立柱212’及第五立柱213’的第二横梁214’。第二横梁214’由第四立柱212’的顶端延伸至第五立柱213’的顶端。第二立柱212与第四立柱212’相隔第一距离d1。二第三连接杆215’连第二立柱212与第四立柱212’。第五立柱213’与第二立柱212相隔第二距离d2。二第四连接杆216’连接第五立柱213’与第二立柱212。
[0037] 如图4所示,第一立柱211与第二立柱212共同界定出一第一直立面P1。第一立柱211与第三立柱213共同界定出一第二直立面P2。第二立柱212与第四立柱212’共同界定出一第三直立面P3。第五立柱213’与第二立柱212共同界定出一第四直立面P4。第一直立面P1与第二直立面P2大致互相垂直,并共同定义出大致一直角。第三直立面P3与第四直立面P4大致互相垂直,并共同定义出大致一直角。第四直立面P4与第一直立面P1大致互相垂直,并共同定义出大致一直角。因此,第四直立面P4与对侧的第二直立面P2大致互相平行。如图4至图5所示,第一直立面P1与第二直立面P2共同定义出一大致呈长立方体的第一特属空间S1。第三直立面P3与第四直立面P4共同定义出一大致呈长立方体的第二特属空间S2。第一特属空间S1与第二特属空间S2为并排设置。第一特属空间S1的一与第一直立面P1相对的侧面,以及第二特属空间S2的一与第三直立面P3相对的侧面,均保持敞空状态。同第一实施例,一水平调整组220设置于每一横梁214、214’。水平调整组220具有至少一训练用配件,至少一训练用配件能相对所对应的横梁水平滑动。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骨架210的长度L等于二第一距离d1的总和,骨架210的宽度W等于第二距离d2。
[0038] 如图6至图7所示,本发明一第三实施例的体能训练设备300由二主体背对背设置而组成。因此,体能训练设备300能定义出一主要区块(图6中的体能训练设备300的前半边)及一附加区块(图6中的体能训练设备300的后半边)。以下仅叙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与其它前较早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处,其它部分容不赘述。体能训练设备300的骨架310具有一第一立柱311、一第二立柱312、一第三立柱313及一连接第二立柱312及第三立柱313的第一横梁314。第二立柱312与第一立柱311相隔一第一距离d1。二第一连接杆315连接第一立柱311与第二立柱312。第三立柱313与第一立柱311相隔一第二距离d2。二第二连接杆316连接第一立柱311与第三立柱313。其中,骨架310进一步具有一第四立柱313’及一连接第四立柱313’及第一立柱311的第二横梁314’。第二横梁314’由第四立柱313’的顶端延伸至第一立柱311的顶端。因此,第一横梁314与第二横梁314’为相互平行。第四立柱313’与第二立柱
312相隔第二距离d2。二第三连接杆316’连接第四立柱313’与第二立柱312。
[0039] 如图6所示,第一立柱311与第二立柱312共同界定出一第一直立面P1。第一立柱311与第三立柱313共同界定出一第二直立面P2。第二立柱312与第四立柱313’共同界定出一第三直立面P3。第一直立面P1与第二直立面P2大致互相垂直,并共同定义出大致一直角。
第一直立面P1与第三直立面P3大致互相垂直,并共同定义出大致一直角。因此,第二直立面P2与第三直立面P3大致互相平行,但彼此隔着第一直立面P1相对。如图6至图7所示,第一直立面P1与第二直立面P2共同定义出一大致呈长立方体的第一特属空间S1。第三直立面P3与第一直立面P1共同定义出一大致呈长立方体的第二特属空间S2。第一特属空间S1与第二特属空间S2为背对背设置。第一特属空间S1的一与第一直立面P1相对的侧面,以及第二特属空间S2的一与第一直立面P1相对的侧面,均保持敞空状态。同第一实施例,一水平调整组
320设置于每一横梁314、314’。水平调整组320具有至少一训练用配件,至少一训练用配件能相对所对应的横梁水平滑动。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骨架310的长度L等于第一距离d1,骨架310的宽度W等于二第二距离d2的总和。
[0040] 如图8a至图8c所示,本发明的三实施例均以示意图呈现。示意图中的每一三角形代表一具有三立柱的主体。如图9a至图9c所示,非本发明实施例均以示意图呈现。示意图中的每一矩形代表一具有四立柱的主体。三角形与矩形为同级尺寸,其中,三角形为一直角三角形。比较图8a及图9a,直角三角形的二直角边d1、d2应分别与矩形的长与宽d1、d2相等,故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应为矩形的一半。不论是三角形或矩形的主体,二至三使用者A、B、C或A’、B’、C’的运动位置均排成一列。如图8a所示,三使用者A、B、C的运动位置沿着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排成一列,其中使用者B、C的运动位置在特属空间S内。如图9a所示,三使用者A’、B’、C’的运动位置沿着矩形的长边排成一列。因直角三角形与矩形为同级尺寸,矩形的长边比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短。因此相较使用者A、B、C,使用者A’、B’、C’的相互间距较短,意即,使用者A’、B’、C’较为容易相互干涉。如图8b及图9b所示,复数个主体均为并排设置。如图8b所示,一主体的使用者A、B的运动位置与另一主体的使用者C、D、E的运动位置相互错开,因此使用者B与使用者C不易相互干涉。相比之下,如图9b所示,一主体的使用者A’、B’的运动位置与另一主体的使用者C’、D’、E’的运动位置衔接成一列,因此使用者B’与使用者C’应较容易相互干涉。如图8c及图9c所示,复数个主体均为背对背设置。比较图8c及图9c,本发明的体能训练设备的占地空间应相对较少。
[0041] 由上所述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能以此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在相同的发明精神下所做有关本发明的任何修饰或变更,仍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畴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