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健身装置

申请号 CN201710557874.0 申请日 2017-07-10 公开(公告)号 CN107376233A 公开(公告)日 2017-11-24
申请人 弗莱克斯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詹姆斯德里克潘科; 埃里克威廉拉弗莱什;
摘要 本 发明 实施例 公开了一种折叠式健身装置,包括第一主杆、第二主杆、第一弯曲杆、第二弯曲杆、第一 支撑 和第二支撑。第一主杆和第二主杆相互活动连接并分别与第一弯曲杆和第二弯曲杆活动连接,第一支撑和第二支撑相互活动连接并分别与第一弯曲杆和第二弯曲杆活动连接。因此,所述折叠式健身装置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既易于收纳也方便携带。
权利要求

1.一种折叠式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主杆和第二主杆,所述第一主杆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第二主杆包括第三端部、第四端部和连接在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第一主杆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主杆的所述第三端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主杆的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二主杆的所述第四端部为自由端;
第一弯曲杆和第二弯曲杆,所述第一弯曲杆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的中间段,所述第二弯曲杆包括第三段、第四段和连接在所述第三段和所述第四段之间的中间段;
第一支撑和第二支撑,所述第一支撑包括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支撑包括第三端和相对的第四端,所述第一支撑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的所述第三端活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主杆的所述中间部与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一段活动连接,所述第二主杆的所述中间部与所述第二弯曲杆的所述第三段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支撑的所述第二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的所述第四段与所述第二支撑的所述第四端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杆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均包覆有泡沫层,所述第一主杆的所述中间部固定设置有管状结构且所述管状结构套设在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一段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包覆有二段厚度不同的泡沫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折叠式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式健身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主杆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主杆的所述第三端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主杆的所述第一端部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中之一者,所述第二主杆的所述第三端部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中之另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式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第一侧铰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设置有卡扣配合结构;所述卡扣配合结构包括铰接卡扣和台阶结构,所述铰接卡扣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二侧的第一凹槽内且所述铰接卡扣与所述第一凹槽底面之间设置有扭簧,所述台阶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二侧的第二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二段位于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中间段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上分别设有轴套,所述第一主杆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一支撑的所述第二端分别套设在所述轴套上,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中间段包覆有泡沫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折叠式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为直线段且所述第一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段的长度,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中间段为弧形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式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中间段包括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的直线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的所述第二端开设有孔洞,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二段穿设于所述孔洞以与所述第一支撑的所述第二端形成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为内部挖空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折叠式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式健身装置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的所述第三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形成铰接。

说明书全文

折叠式健身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健身器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式健身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健身器材大多占用空间,需要特别安排场地放置,且不易携带。以引体向上的有关器材为例,专业的健身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基本上都需要到健身房才能进行引体向上的锻炼,这是因为引体向上需要一个能承受人体重量的高单杠,而高单杠还相应需要两个支杆来支撑。但是,以上器材不仅占用空间,不适合家用,也不能在外出时携带,大大限制了这项运动的可操作性。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折叠式健身装置。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折叠式健身装置,包括:
[0005] 第一主杆和第二主杆,所述第一主杆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第二主杆包括第三端部、第四端部和连接在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第一主杆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主杆的所述第三端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主杆的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二主杆的所述第四端部为自由端;
[0006] 第一弯曲杆和第二弯曲杆,所述第一弯曲杆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的中间段,所述第二弯曲杆包括第三段、第四段和连接在所述第三段和所述第四段之间的中间段;
[0007] 第一支撑和第二支撑,所述第一支撑包括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支撑包括第三端和相对的第四端,所述第一支撑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的所述第三端活动连接;
[0008] 其中,所述第一主杆的所述中间部与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一段活动连接,所述第二主杆的所述中间部与所述第二弯曲杆的所述第三段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支撑的所述第二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的所述第四段与所述第二支撑的所述第四端活动连接。
[0009]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杆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均包覆有泡沫层,所述第一主杆的所述中间部固定设置有管状结构且所述管状结构套设在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一段上。
[0010]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部包覆有二段厚度不同的泡沫层。
[0011]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折叠式健身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主杆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主杆的所述第三端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主杆的所述第一端部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中之一者,所述第二主杆的所述第三端部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中之另一者。
[0012]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第一侧铰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设置有卡扣配合结构;所述卡扣配合结构包括铰接卡扣和台阶结构,所述铰接卡扣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二侧的第一凹槽内且所述铰接卡扣与所述第一凹槽底面之间设置有扭簧,所述台阶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二侧的第二凹槽内。
[0013]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二段位于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中间段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上分别设有轴套,所述第一主杆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一支撑的所述第二端分别套设在所述轴套上,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中间段包覆有泡沫层。
[0014]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为直线段且所述第一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段的长度,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中间段为弧形段。
[0015]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中间段包括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的直线部。
[0016]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的所述第二端开设有孔洞,所述第一弯曲杆的所述第二段穿设于所述孔洞以与所述第一支撑的所述第二端形成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为内部挖空结构。
[0017]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折叠式健身装置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的所述第三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形成铰接。
[0018]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折叠式健身装置体积小、重量轻,既易于收纳也方便携带,克服了传统引体向上杆不能折叠以缩小体积的缺点。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折叠式健身装置的立体结构局部分解示意图。
[0020]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主杆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1]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2]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的第二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弯曲杆的结构侧视示意图。
[0024]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支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 图7为图6所示的第一支撑的前视示意图。
[0026] 图8为图7所示的第一支撑的右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0028]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29] 请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折叠式健身装置的立体结构局部分解示意图。折叠式健身装置10包括:第一主杆11、第二主杆12、第一弯曲杆13、第二弯曲杆14、第一支撑15、第二支撑16、第一连接件17和第二连接件18。第一连接件17连接第一主杆11和第二主杆12;第二连接件18连接第一支撑15和第二支撑16。
[0030] 其中,第一主杆11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连接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在图1中,第一端部为第一主杆11的右端部分,第二端部为第一主杆11的左端部分。第二主杆12与第一主杆11的结构优选为相同且关于第一连接件17对称;具体而言,第二主杆12例如包括第三端部、第四端部和连接在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在图1中,第三端部为第二主杆12的左端部分,第四端部为第二主杆12的右端部分。第一主杆11的第一端部和第二主杆12的第三端部通过第一连接件17活动连接。第一主杆11的第二端部和第二主杆12的第四端部都为自由端,即图1中第一主杆11的左端部分和第二主杆12的右端部分均为自由端。
[0031] 第一弯曲杆13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连接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中间段,在图1中,第一段为第一弯曲杆13的下部,第二段为第一弯曲杆13的上部。第一弯曲杆13的第一段与第一主杆11的中间部活动相连,从而使得第一主杆11可以绕第一弯曲杆13的第一段转动。第二弯曲杆14的结构优选为与第一弯曲杆13的结构相同,例如第二弯曲杆13包括第三段、第四段和连接在第三段和第四段之间的中间段;在图1中,第三段为第二弯曲杆14的下部,第四段为第二弯曲杆14的上部。第二弯曲杆14的第三段与第二主杆12的中间部活动相连,从而使得第二主杆12可以绕第二弯曲杆14的第三段转动。
[0032] 第一支撑15的第一端与第二支撑16的第三端活动连接,即在图1中第一支撑15的右端与第二支撑16的左端通过第二连接件18活动连接。第一支撑15还包括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即在图1中第二端为第一支撑15的左端;第二支撑16还包括与第三端相对的第四端,即在图1中第四端为第二支撑16的右端。第一支撑15的第二端与第一弯曲杆13的第二段活动连接,即在图1中第一支撑15的左端与第一弯曲杆13的上部为例如可转动连接;第二支撑16的第四端与第二弯曲杆14的第四段活动连接,即在图1中第二支撑16的右端与第二弯曲杆14的上部为例如可转动连接。
[0033] 图1左侧部分为第一主杆11、第一弯曲杆13和第一支撑15、第一连接件17和第二连接件18处于未连接状态的示意图,图1右侧部分为第二主杆12、第二弯曲杆14、第二支撑16、第一连接件17和第二连接件18处于装配连接状态的示意图。本折叠式健身装置10装配完成的形态为第一主杆11连接第一弯曲杆13和第一连接件17,第一支撑15连接第一弯曲杆13和第二连接件18,其类似于图1右侧部分所示的第二主杆12、第二弯曲杆13、第一连接件17、第二支撑16和第二连接件18之间的连接关系。
[0034] 请参见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主杆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第一主杆11的第一端部(右端部分)和第二端部(左端部分)包覆有泡沫层,这是由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是手握持部分,泡沫层可以提升手感。第一主杆11的中间部可固定设置一个管状结构112,管状结构112可以为一个中空短管,其开口方向(或称中心轴线方向、长度方向)可与第一主杆11的长度方向垂直,用于供第一弯曲杆13的第一段穿过从而完成第一主杆11的中间部与第一弯曲杆13的第一段之间的可转动连接。管状结构11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主杆11的中间部上,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进行固定连接。第一主杆11的第二端部(也即左端部分)为自由端,自由端的端面插设有插塞118,以防止泡沫层从第一主杆11上脱出。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框的宽度一般例如为86厘米左右,因此第一主杆11和第二主杆的长的总和例如要大于86厘米,即第一主杆11的长度和第二主杆12各自的长度例如需大于43厘米。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杆11的长度优选为447毫米,管状结构112的几何中心距第一主杆
11的第一端部(右端部分)的端面的距离优选为192毫米,并且由此可知,管状结构112的几何中心到第二端部(左端部分)的端面的距离大于到第一端部(右端部分)的端面的距离。此外,从图1中可知,第一主杆11的第一端部(右端部分)与第一连接件17固定连接;具体固定方式为在距离第一主杆11的第一端部(右端部分)的端面一定距离例如22毫米处钻孔,将第一主杆11的第一端部(右端部分)插入第一连接件17内,再通过铆钉将第一主杆11的第一端部(右端部分)固定至第一连接件17上。第二主杆12的结构与第一主杆11的结构相同,因而其结构及其与第一连接件17的固定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0035]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主杆11和第二主杆12可用低制成,当然其材料也可以为其它符合强度要求的材料。可以理解,以上各长度和距离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不应以本具体实施例的列举为限。
[0036] 请再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杆11的第一端部的长度小于第二端部的长度,因此第一主杆11的第二端部可由两段泡沫层114L和116包覆,其中包覆在第二端部的泡沫层114L和包覆在第一端部的泡沫层114R的长度及厚度都相同,而包覆在第二端部的另一段泡沫层116的厚度可大于泡沫层114L的厚度,泡沫层114R和114L覆盖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可为4英寸,该尺寸略大于手掌宽度,此处厚度的差异可以使使用者通过触感就能确定最佳的手握位置。同样地,第二主杆12的泡沫层也具有相同的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0037] 请参见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17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第一连接件17在本实施例中为铰接结构,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分172和第二部分174。第一部分172开设有一贯穿孔1722,第一主杆11的第一端部(右端部分)可穿入贯穿孔1722内,且第一部分172和第一主杆11的第一端部的对应位置开有孔洞,通过铆钉就可以将第一主杆11的第一端部和第一部分172固定连接。第二部分174同样开设有贯穿孔(图3未标示)与第二主杆12的第三端部的连接方式与此相同,因而此处不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不限于第一主杆11的第一端部连接第一部分172且第二主杆12的第三端部连接第二部分174,也可以是第一主杆11的第一端部连接第二部分174且第二主杆12的第三端部连接第一部分172。第一连接件17的材料可选择阳极
[0038] 请继续参见图3,第一连接件17的第一部分172的下侧设有第一突出结构1724且其上开设有第一孔洞1726。请一并参见图4,第二部分174的下侧设有两个成对设置的第二突出结构1742,这两个第二突出结构1742与第一突出结构1724为可互相内嵌的结构。在两个第二突出结构1742上对应第一孔洞1726的位置上分别开设有第二孔洞1744,这样就可以通过图3所示的插销176穿过第一孔洞1726和两个第二孔洞1744,以使第一部分172和第二部分174可以以插销176为转轴铰接在一起而可以互相转动。在与插销176相对的另一侧,也即第一部分172的上侧还可设有铰接卡扣178,相应的第二部分174的上侧可设有台阶结构1742,且此处的铰接卡扣178和台阶结构1742组合构成位于图3整个第一连接件17(例如铰接结构)上侧的卡扣配合结构。铰接卡扣178相当于控制第一部分172和第二部分174部分分离(也即图3中的上侧分离)和固定的开关;从而当铰接卡扣178与台阶结构1742相扣合时,第一部分172和第二部分174固定在一起,从而使得第一主杆11和第二主杆12被固定而不能够分别相对于第一弯曲杆13和第二弯曲杆14转动;反之,当铰接卡扣178打开(也即铰接卡扣178和台阶结构1742相分离)时,第一部分172和第二部分174的上侧部分可分离,从而使得第一主杆11和第二主杆12能够分别相对于第一弯曲杆13和第二弯曲杆14转动。铰接卡扣
178大致为F型,其可内嵌于第一连接件17内。
[0039] 具体地,在第一部分172和第二部分174的上侧都开有凹槽,其中一个凹槽的底部可固定一扭簧,另一个凹槽的底部相应设有台阶结构1742。下面以扭簧固定在第一部分172上侧的凹槽内为例,铰接卡扣178上开有孔洞1782,在第一部分172上侧的凹槽两侧壁对应位置也开有孔洞(图3中未标示)可供插销(图3未示出)穿过以固定铰接卡扣178不脱出第一部分172,而扭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住凹槽的底面以及铰接卡扣178的内侧;第二部分174的凹槽内邻近第一部分172的一端相应设置有用于卡住铰接卡扣178的台阶结构1742。当使用者需要打开第一连接件17时,可以按压铰接卡扣178的远离第二部分174的自由端(图3中的左端)以克服扭簧的弹,从而铰接卡扣178可以以穿过孔洞1782的插销为轴转动,使得铰接卡扣178的右端脱离台阶结构1742来操控铰接卡扣178打开;当使用者需要闭合并固定第一连接件17时,当第一部分172和第二部分174靠近在一起时,铰接卡扣178可以自动与台阶结构1742卡合在一起并通过扭簧的弹力保持卡合状态,借此实现第一部分172和第二部分174之间的固定。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连接件17为铰接结构仅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任何可实现第一主杆11和第二主杆12定向开/合的连接结构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40] 请参见图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弯曲杆13的结构侧视示意图。第一弯曲杆13大致为U型,由横截面半径相同且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第一段、中间段和第二段组成。第一段和第二段位于中间段的同一侧,在图5中具体为第一段和第二段都位于中间段的右侧且均为直线段。其中,中间段还可以从上到下依次分为第一弯曲部C1、直线部L和第二弯曲部C2,总体上为弧形段。第一弯曲杆13的第一段与第一主杆11的中间部例如为可转动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为在第一弯曲杆13的第一段上距离其右端面的距离为D1例如110毫米处开有穿孔H1,在距离穿孔H1的距离为D2例如43.5毫米处开设有穿孔H2,穿孔H1和H2可用于配合铆钉固定一轴套134(参见图1),轴套134固定套接在第一弯曲杆13的第一段上,可以更好地与第一主杆11的管状结构112形成活动连接例如可转动连接。第一弯曲杆13的第一段上还可包覆有泡沫层。第一弯曲部C1和第二弯曲部C2可为圆的一部分,即C1和C2都为一部分圆弧。其中,第一弯曲部C1对应的圆心α可为82度,半径可为50毫米;第二弯曲部C2对应的圆心角β可为68度,半径R可为107毫米。直线部L的长可为78.6毫米。第一弯曲杆13的中间段可包覆一层泡沫层,因为在进行俯卧撑训练时,中间段为手持部分。第一弯曲杆13的第二段与第一支撑15例如为可转动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为在第一弯曲杆13的第二段上距离其右端面例如5毫米处开有穿孔H3,在距离穿孔H3的距离为D3例如43.5毫米处开设有穿孔H4。穿孔H3和H4同样可用于配合铆钉固定一个轴套132(参见图1),轴套132包覆在第一弯曲杆13的第二段上,可以更好地活动连接例如可转动连接第一支撑15。在这里轴套132的尺寸规格可与轴套134相同,但在本发明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同。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曲杆
13的第二段长可为72毫米,第一弯曲杆13的第一段的长度需要大于第二段的长度,本实施例优选第一段的长度L1为205毫米。为了防磨损,第一弯曲杆13和第二弯曲杆14的两端面可分别设有插塞136(参见图1)。当然,以上尺寸和角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不作限制。第二弯曲部14的结构与第一弯曲部13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重复。第一弯曲部13和第二弯曲部14可由低碳钢制成,当然也可以替换为其它符合强度要求的材料。
[0041] 请参见图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支撑15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第一支撑15的第一端可设有第一凸起部151和第二凸起部153,在图6中具体为第一支撑15的右端设有第一凸起部151和第二凸起部153,且第一凸起部151和第二凸起部153上分别对应开有孔洞152。第二支撑16也设有相同的两个凸起部,在其凸起部对应孔洞152开设有孔洞,因此当第二支撑16与第一支撑15对称相连时,第二支撑16的凸起部与第一支撑15的凸起部相互交替排列,这样,通过穿过四个凸起部的孔洞的螺栓螺母组件可以以该螺栓螺母组件为轴,以使得第一支撑15和第二支撑16活动连接例如铰接。第一支撑15的第二端可开有孔洞156,孔洞
156用于供第一弯曲杆13的第二段穿过以使第一支撑15可转动地连接第一弯曲杆13,因此孔洞156的口径应与第一弯曲杆13的第二端部的外径相同或仅略大该外径。并且由于第一支撑15的面S1可为与门框接触的受力面,因此也可包覆一层泡沫层。
[0042] 请参见图7,图7为图6所示第一支撑15的前视示意图。第一支撑15的厚度T可优选为50毫米。此外,为减轻重量,第一支撑15的内部可为挖空结构,具体请参见图8,第一支撑15的底部可有若干个内挖结构158。为防止应力集中而导致裂痕,内挖结构158的顶角处都为倒角设计。第二支撑16的结构与第一支撑15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重复。第一支撑15和第二支撑16可由注塑成型的塑料制成。第一支撑15和第二支撑16的长度总和优选小于门框宽度,即第一支撑15和第二支撑16的长度例如分别小于43厘米,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为21厘米。
[0043] 第二连接件18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为一螺栓螺母组件,其螺栓穿过第一支撑15的第一端(对应其在图1中的右端)和第二支撑16的第三端(对应其在图1中的左端)的两对交错的突出结构的孔洞后与螺母配合固定,从而实现第一支撑15和第二支撑16的铰接从而第一支撑15和第二支撑16可以相对转动。当然,其它可实现以上效果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4] 请再参见图1,折叠式健身装置1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主杆11和第二主杆12分别大致平行于第一支撑15和第二支撑16,第一连接件17的第一部分172和第二部分174的上侧的铰接卡扣178和台阶结构1742卡合在一起并由扭簧的弹力保持该卡合状态(参见图3)。第一支撑15和第二支撑16挂在门框顶部上,使用者通过双手抓住第一主杆11和第二主杆12可以进行引体向上运动。
[0045] 而在折叠式健身装置10处于收起状态(或称折叠状态)时,第一连接件17的第一部分172和第二部分174的上侧的铰接卡扣178和台阶结构1742相分离,第一支撑15与第二支撑16以第二连接件18为轴转动而在第一弯曲杆13和第二弯曲杆14之间折叠在一起,第一主杆11和第二主杆12以插销176为轴转动而在第一弯曲杆13和第二弯曲杆14之间折叠在一起。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转轴位置的设定,折叠式健身装置10从打开状态到收起状态,第一支撑15与第二支撑16只能沿朝向第一主杆11与第二主杆12的方向转动,第一主杆11与第二主杆12也只能沿朝向第一支撑15和第二支撑16的方向转动,这样就不会额外增加本折叠式健身装置10收起时的体积。此外,本折叠式健身装置10还可以第一弯曲杆13和第二弯曲杆14为支撑进行俯卧撑训练。
[0046]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折叠式健身装置10体积小、重量轻,既易于收纳也方便携带,克服了传统引体向上杆不能折叠以缩小体积的缺点。
[0047] 以上所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依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