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操作的童车

申请号 CN201180057709.X 申请日 2011-11-30 公开(公告)号 CN103328305B 公开(公告)日 2016-03-09
申请人 考可拉夫特公司; 发明人 韦斯·托马斯; L·伊夫廷卡; T·布雷斯奇格; P·罗利茨基;
摘要 本文公开了一种易操作的童车。本文公开的一种示例性童车包括 框架 ;用于支承所述框架的前轮和后轮;以及中间轮,所述中间轮位于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之间。所述中间轮提供用于转动所述童车的枢转点。所述中间轮具有第一直径,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分别具有第二直径和第三直径,其中所述第一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直径,且所述第一直径大于所述第三直径。
权利要求

1.一种童车,所述童车包括:
框架、用于支承所述框架的前轮和后轮;以及
中间轮,所述中间轮沿着所述框架的中心纵向轴线布置在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之间,所述中间轮提供用于转动所述童车的枢转点,所述中间轮具有第一直径,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分别具有第二直径和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直径,并且所述第一直径大于所述第三直径,所述枢转点使得所述童车能在其自身的整体长度内转动36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中间轮安装到所述框架以进行直线运动,从而在所述童车沿着大致笔直路径运动时防止所述童车发生横向偏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中间轮位于所述童车的质量中心的下方,以便于绕所述枢转点转动所述童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中间轮大致与所述童车的座椅区域对齐,从而使得所述童车的质量中心位于所述中间轮的正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中间轮沿着所述框架的中心横向轴线布置在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之间的中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中间轮包括第一中间轮,并且还包括布置在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之间的第二中间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中间轮布置在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之间的中间以及所述框架的第一侧和所述框架的第二侧之间的中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在所述童车位于大致平坦的平表面上时,所述前轮的最低表面的竖直位置与所述后轮的最低表面的竖直位置都高于所述中间轮的最低表面的竖直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在所述前轮的最低表面和所述中间轮的最低表面之间存在竖直偏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能绕竖直轴线相对于所述框架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中间轮包括两个排成一行的脚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所述童车还包括位于所述框架的后端的悬架装置,以在所述童车的前端绕所述中间轮枢转时提供反作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悬架装置包括流体缸,所述流体缸在所述后轮的附近布置在后框架支撑件和中间框架支撑件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中间轮的中心与所述后轮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中间轮的中心与所述前轮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童车还包括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所述中间轮布置在所述第一座椅和所述第二座椅之间。
16.一种制造童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前轮安装至框架的前部;
将后轮安装至所述框架的后部,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具有第一直径;
将中间轮安装至所述框架,位于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之间,所述中间轮具有第二直径,所述第二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直径;以及
将所述中间轮沿着所述框架的中心纵向轴线定位,使得由所述中间轮提供的枢转点使得所述童车能在其自身的整体长度内转动360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安装所述中间轮包括将所述中间轮安装至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在童车的所述框架的第一侧框架和第二侧框架之间的轮轴。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安装所述中间轮包括将所述中间轮安装在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之间的大致中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座椅定位在所述中间轮的正上方,从而使得所述中间轮成为承载轮,在使用者转动所述童车时,所述童车的质量中心绕着该承载轮旋转。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靠近所述后轮将悬架装置安装至所述框架,在所述框架的前端绕所述中间轮相对于所述框架的后端被抬起时,所述悬架装置提供反作用力。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中间轮相对于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之间的中点偏移,从而使所述后轮比所述前轮更加靠近所述中间轮。
22.一种童车,所述童车包括:
框架;
前轮;
后轮;
中间轮,所述中间轮沿着所述框架的中心纵向轴线布置在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之间,且所述中间轮提供便于转动所述童车的枢转点,所述枢转点使得所述童车能在其自身的整体长度内转动360度;以及
悬架,该悬架靠近所述后轮,在通过绕所述中间轮枢转所述框架而抬高所述前轮时,所述悬架提供反作用力。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中间轮具有第一直径,所述前轮具有第二直径,所述后轮具有第三直径,且所述第一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直径和所述第三直径。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中间轮定位在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之间的大约中间。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中间轮定位成:所述后轮比所述前轮更靠近所述中间轮。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童车还包括座椅,所述中间轮与所述座椅对准。

说明书全文

易操作的童车

[0001]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 本专利要求2010年11月30日提交的题为易操作的童车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为61/418,161的权益,该临时申请通过引用全文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0003] 本公开内容大体上涉及童车,并且更具体而言涉及易操作的童车。

背景技术

[0004] 现有技术中已知童车。通常,已知的童车包括:能折叠的框架;轮;以及用来支承儿童或婴儿使其处在坐姿、卧姿和/或躺姿下的一个或多个座椅。童车框架通常能够沿至少一个方向折叠,从而允许将童车收起到折叠状态。附图说明
[0005] 图1为本文公开的示例性童车的左前立体图,该示例性童车具有两个示例性中间轮,且示出为移除了座椅的柔软物件。
[0006] 图2为图1的示例性童车的左后立体图。
[0007] 图3为图1和图2的示例性童车的侧视图。
[0008] 图4为图1至图3的示例性童车的前视图。
[0009] 图5为图1至图4的示例性童车的侧视图,示出了童车被部分收起。
[0010] 图6为图1至图5的示例性童车的侧视图,示出了童车被进一步收起。
[0011] 图7为图1至图6的示例性童车的侧视图,示出了童车被完全收起。图8为本文公开的另一示例性童车的左前立体图,该童车仅具有一个示例性中间轮。
[0012] 图9为本文公开的具有示例性中间轮的示例性双人童车。
[0013] 图10为图9的示例性童车的俯视图。
[0014] 图11为图9和图10的示例性童车的平面示意图,示出了图9和图10的示例性童车的转弯半径
[0015] 图12为本文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双人童车的左视立体图,其具有两个示例性中间轮。
[0016] 图13为图12所示的示例性双人童车的右侧视图。
[0017] 图14为本文公开的示出为处于非收起状态的另一示例性双人童车的侧视图。
[0018] 图15为图14的的示例性双人童车的侧视图,示出了童车被部分收起。
[0019] 图16为图14和图15的示例性双人童车的侧视图,示出了童车被完全收起。
[0020] 图17为本文公开的又一示例性童车,其具有一个示例性中间轮。
[0021] 图18为本文公开的另一示例性童车的立体图。
[0022] 图19为本文公开的另一示例性童车的侧视图。
[0023] 图20A为图19的示例性童车的局部后视图,示出了该示例性童车的示例性制动装置。
[0024] 图20B为图19和图20A的示例性童车的示例性轮的局部放大图。
[0025] 图21A为图19的示例性童车的局部后视图,其具有本文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制动装置。
[0026] 图21B为图21A的示例性制动装置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0027] 图22为图18和图19的示例性童车的侧视图,示出了该童车处于折叠状态。
[0028] 图23为图19的示例性童车的放大图,其具有本文公开的另一示例性悬架装置。
[0029] 图24为图19的另一示例性童车的放大图,其具有本文公开的另一示例性悬架装置。
[0030] 图25为图19的另一示例性童车的放大图,其具有本文公开的另一示例性悬架装置。
[0031] 图26为本文公开的另一示例性童车的侧视图。
[0032] 图27为本文公开的另一示例性童车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已知的童车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座椅的框架,所述座椅将儿童或婴儿支承在坐姿、卧姿和/或躺姿状态下。为了支承框架,童车通常采用一个或多个前轮以及一个或多个后轮。一个或多个座椅由框架支承,并设置在前轮和后轮之间。前轮和/或后轮支承坐在座椅内的孩童的负荷或重量。为了沿着想要的路径推动童车,已知的童车通常包括邻近后轮的手柄。例如,在孩童坐在座椅内时,童车的使用者能通过手柄来转动或转向童车,以便改变童车的方位或方向。然而,改变常规童车的方位或方向可能会因为坐在童车内的孩童的重量而变得困难。具体而言,在一些操作中,改变常规童车的一个或多个后轮和/或前轮限定供童车转动或枢转所绕的转动曲线或路径的转动枢轴或转动轴线。而且,坐在童车内的孩童所产生的重量或负荷相对于后轮限定的转动枢轴旋转。因而,由于形成枢转点的前轮和/或后轮远离童车及其占用着的质量中心,从而在孩童坐在座椅内时,使用者必须向手柄施加较大的(或力矩)来左右转动童车。结果,常规童车的使用者通常沿着具有大转动半径的弧形路径来移动或转动童车,以便改变童车的方向。可选地,在一些操作中,使用者通过按下童车的手柄来抬起常规童车的前端,并绕后轮枢转童车以改变童车的方向。这一抬起和转动运动可能会需要相当大的力,从而对一些父母来说是困难的。而且,使用者经常抬起常规童车的前端以便操作童车来越过障碍物或路沿。然而,抬起常规童车的前端可能会需要较大的力来平衡童车。换言之,在前端抬起时童车的重量朝向后轮转移,从而需要由使用者提供更大的力来平衡支在后轮上的童车。
[0034] 为了提高童车在孩童坐在座椅内时的可操作性,一些已知的童车采用能够绕着竖直轴线(例如,与各前轮或后轮的旋转轴线垂直的轴线)相对于框架旋转、枢转或回转的前轮和/或后轮。尽管前轮和/或后轮的摆动动作使得常规童车能更容易地左右转动,但是在沿着直线路径或想要的路径推动童车时,一些童车的前轮和/或后轮容易左右晃动或相对于运动方向以一定度转动。例如,由于童车在其上被推动的表面的不平整性,从而安装有回转接头的轮会使轮摆动偏离期望的方向。于是,常规童车的滚动摩擦增大,从而导致晃动,妨碍推动,并且/或者使得使用者更加难以操作童车。
[0035] 与一些已知的童车相比,本文公开的示例性童车在其稳定性、可操作性和/或转向控制方面都有改进,并且/或者提供了改进的吸振性。而且,本文公开的示例性童车能使得使用者在紧凑的转动半径转动或枢转本文所公开的示例性童车。在一些示例中,童车能在其自身的整体长度或尺寸外廓(dimensional envelope)内转动360度。为了使本文公开的示例性童车在相对紧凑的半径内转动,本文公开的示例性童车采用一个或多个能枢转的和/或加大的中间轮。在一些示例中,中间轮(例如,中央轮)布置在支承童车框架前部的一个或多个前轮与支承童车框架后部的一个或多个后轮之间。前轮与后轮之间的距离大体上限定了童车的整体长度。在一些示例中,中间轮定位在前轮和后轮的大体中间,和/或定位在载人童车的质量中心的大致下方(例如,正下方)。在一些示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转向性和/或可操作性,中间轮定位成,后轮比前轮更加靠近中间轮。在一些示例中,中间轮的中心与后轮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中间轮的中心与前轮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一些示例中,将中间轮定位成后轮比前轮更加靠近中间轮便于在操作童车越过障碍物(例如路沿)时抬起童车的前端。
[0036] 为了便于转动,本文公开的示例性童车的中间轮布置在前后轮之间,从而提供转动枢转点,在使用者绕着转动半径或路径转动或操作童车(例如,将童车转动360度或其倍数(分数倍等))时,前轮和后轮将绕着该枢转点旋转。为了提供承载枢转点,一些公开的示例的中间轮或其他枢转点提供结构位于童车的座椅区域的下方(例如,正下方),邻近童车的座椅区域,和/或与童车的座椅区域对齐。于是,在孩童坐在座椅区域内时,孩童的重量(例如,孩童的质量中心)定位在中间轮的附近或大致上方(例如,其正上方或稍有偏离),并因而在使用者转动本文公开的示例性童车时绕枢转点提供结构或中间轮旋转。在一些示例中,中间轮形成承载轮,在使用者转动童车时,童车的质量中心绕该承载轮旋转。因而,与常规童车相比,移动或转动本文公开的示例性童车需要较小的力。因此,使用者能在相对低阻力的情况下或相对容易地在紧凑的转弯半径内旋转或转动本文公开的示例性童车。例如,相对小的人(例如,重约100磅的使用者)能用相对小量的力旋转本文公开的具有两个四十磅小孩的双人童车,这是因为本文公开的示例性童车(以及坐在其内的乘员)的质量中心能绕中间轮和/或其他枢转点提供结构限定的大致位于中心的枢转点枢转。
[0037] 此外,为了便于转动本文公开的示例性童车和/或降低其滚动摩擦,本文公开的示例性童车的中间轮的直径大于前轮的直径,并大于后轮的直径。因而,在这样的示例性童车在平的平表面上运动时,前轮和/或后轮的接合或接触面与中间轮的接合或接触面之间存在竖直偏移。在一些这样的示例中,前轮和后轮的最低表面比中间轮的最低表面稍高例如一竖直距离(例如,约四分之一英寸、半英寸,等等)。
[0038] 为了提高童车的转向性、控制性能或操作性,可将前轮和/或后轮安装成可相对于本文公开的示例性童车的框架回转。此外,为了在沿着想要的大致笔直路径推动童车时减小(例如,显著减小或防止)童车的偏移(例如,左右移位),在一些示例中,中间轮固定成不能相对于其竖直轴线回转或旋转。在一些示例中,中间轮安装在童车的框架上以进行直线运动,从而在童车沿着大致笔直的路径移动时防止童车发生横向偏移。在这样的示例中,由于防止了中间轮相对于框架回转或旋转,从而在推动童车(例如,沿着笔直的路径)的过程中,即使前轮和/或后轮左右摆动或者以与运动方向呈一定角度转动,中间轮也会引导示例性童车沿着大致笔直的路径运动。而且,在这样的一些示例中,中间轮还具有比前轮和/或后轮大的直径,从而允许本文公开的童车能容易地在粗糙或不平的表面上滚动。
[0039] 此外或可选地,为了提供更大的稳定性和/或便于平衡,本文公开的一些示例性童车采用悬架装置。在一些这样的示例中,在童车的前端向上或偏离表面枢转时,悬架装置提供朝向框架的前端的反作用力。在一些示例中,悬架装置降低了(例如,显著减少或防止了)童车的重量朝向后轮的偏离(例如,在抬起、枢转或倾斜童车的前端以越过路沿时)。
[0040] 图1至图4示出了本文所公开的示例性童车100。图1至图4所示的示例性童车100包括框架102,该框架具有用于支承框架102的前端106的一个或多个前轮104以及用于支承框架102的后端110的一个或多个后轮108。所示示例的框架102被组装形成这样的结构,该结构在童车的所有使用和存放状态下都趋于保持为组装状态。此外,为了提高可操作性、转向控制性和/或提供抗振性能,所示示例的框架102采用两个中间轮112,这两个中间轮112布置在前轮104和后轮108之间。在所示的示例中,中间轮112定位在框架
102的相对两侧,大致位于对应侧的前轮和后轮中间并与相应的一对前轮和后轮对齐。
[0041] 为了容纳儿童和/或婴儿座椅,所示示例的框架102包括横向间隔开的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通过横杆201相连(图2)。所示示例的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基本上是类似或相同的,并且是对称的。所示示例的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均包括大体上弯曲的上框架支撑件116、大体上弯曲的下框架支撑件118,以及大体上笔直的中间框架支撑件120。然而,上框架支撑件116、下框架支撑件118以及中间框架支撑件120能够呈任何形状,包括呈大致直线(例如,笔直和/或扁平)形状,或为具有一个或多个弯曲和/或直线部分的形状。
[0042] 为了使使用者能够推动所示示例的童车100,框架102包括手柄121,该手柄121具有由手柄框架支撑件124支承的抓手122。所示示例的手柄121在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之间延伸,并且能由弯曲为大致U形结构的单根管件形成。所示示例的示例性手柄121限定抓持部分122,使用者能握着该抓持部分122来移动、控制童车100,和/或使童车转向。而且,所示示例的手柄121邻近后轮108。在所示示例的童车处在如图1至图4所示的立起(例如,使用)状态时,手柄框架支撑件124的下端基本平行于相应的中间框架支撑件120或与之对齐。
[0043] 为了使所示示例的童车100能沿着至少一个方向折叠或收起,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的框架支撑件116、118、120、和/或124都是枢转联接的。在所示的示例中,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的上框架支撑件116、中间框架支撑件120、以及手柄框架支撑件124都在第一连接器或枢转接头126处枢转地联接。类似的,第二侧框架组件
114b的框架支撑件116、120和124都在第二连接器或枢转接头126处枢转地联接。同样地,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的下框架支撑件118分别通过前连杆128和后连杆130枢转地联接至相应的上框架支撑件116和中间框架支撑件120。在所示的示例中,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的前连杆128通过相应的连接器或枢转接头128a、128b枢转地联接至相应的上框架支撑件116和下框架支撑件118。同样地,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的后连杆130分别通过相应的连接器或枢转接头130a、130b枢转地联接至相应的中间框架支撑件120和下框架支撑件118。为了支承形成为物品容纳筐的柔软物件和/或使其成形,所示示例的框架102采用在第一侧框架组件
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的下框架支撑件118之间延伸的前框架支撑件134和后框架支撑件136。
[0044] 为了将后轮108安装或附装到相应的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的下框架支撑件118上,所示示例的每个后轮108都包括后轮壳体140。图2的示例后轮壳体140包括以能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连接器204上的叉或轮支撑件202。每个后轮都以能旋转的方式轴颈连接在图2的相应后轮支撑件202的臂之间,从而使后轮108都能绕各自的转动轴线142a、142b(例如,相对于童车位于其上的水平地面而言,每根转动轴线都大体上是水平轴线)独立地旋转。此外,为了提高转向性,所示示例的每个后轮108都能绕大致垂直于相应旋转轴线142a、142b的大致竖直轴线144a、144b旋转或枢转。因此,所示示例的后轮108绕着旋转轴线142a、142b旋转,并能绕竖直轴线144a、144b相对于框架102枢转、回转或旋转。在所示示例中,后轮108为回转脚轮,它们绕相应的竖直轴线144a、144b枢转的能力由对应的轮支撑件202与对应的连接器204之间的枢转连接器来实现。
[0045] 为了将所示示例的前轮104安装或附装到相应的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上,所示示例的每个前轮104都包括前轮壳体146。图2的示例性前轮壳体146都包括以能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连接器208上的叉或轮支撑件206。每个前轮104都以能旋转的方式轴颈连接在图2的相应前轮支撑件206的臂之间,从而使每个前轮102都能绕各自的旋转轴线148a、148b(例如,相对于童车位于其上的水平地面而言,大致呈水平的轴线)独立地旋转。此外,为了提高转向性,所示示例的每个前轮104都能绕着大致垂直于对应的旋转轴线148a、148b的对应的大致竖直轴线150a、150b旋转或枢转。因此,所示示例的前轮104绕着旋转轴线148a、148b旋转,并能绕竖直轴线150a、150b相对于框架102枢转、回转或旋转。在所示的示例中,前轮104为回转脚轮,它们绕对应的竖直轴线150a、
150b枢转的能力由对应的轮支撑件206与对应的连接器208之间的枢转连接器来实现。
[0046] 在图1至图4所示的示例中,中间轮112联接至相应的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更加具体而言,每个中间轮112都通过相应的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的相应中间框架支撑件120联接至所示示例的框架102。
[0047] 为了将中间轮112联接至中间框架支撑件120,所示示例的中间轮112安装至在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之间延伸的轮轴152上。为了接纳轮轴152,每个中间框架支撑件120都包括联接至中间框架支撑件120的臂156上的轴杆或轴承壳体154。所示示例的中间轮112相对于车轴152的旋转轴线158旋转。然而,尽管所示示例的中间轮112能绕轴152旋转,但中间轮112还能相对于框架102固定。这样,中间轮112安装在童车100的框架102上以进行直线运动,从而在童车100沿着大体笔直的路径移动时防止童车100发生横向偏移。换言之,图1和图2的示例的中间轮112不能相对于所示示例的框架102回转。然而,在其他的示例中,中间轮112能相对于框架102回转。
[0048] 所示示例的中间轮112设置在前轮106和后轮108之间。中间轮112限定所示示例的童车100能绕着转动的枢轴或点。换言之,所示示例的每个中间轮112都限定提供枢转的结构,该提供枢转的结构布置在前轮104和后轮108之间的大约中间。因此,在使用者转动所示示例的童车100时,童车100的前端106以及童车100的后端110都相对于由中间轮112提供的提供枢转的结构沿着弧形路径枢转或旋转。
[0049] 例如,在相对于使用者站立在童车后方并抓握手柄121的方位沿着向左的方向(例如,从上方俯视童车100时的顺时针方向)向所示示例的童车100的手柄121施加足够大的力时,童车100绕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的中间轮112枢转,使得前轮106在朝向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的方向上沿着弧形路径移动,而后轮108在朝向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的方向上沿着弧形路径移动。同样地,在使用者相对于该使用者抓握手柄121的方位沿着向右的方向(例如,从上方俯视童车100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童车100的手柄121时,童车100绕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的中间轮112枢转,使得前轮106在朝向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的方向上沿着弧形路径移动,而后轮108在朝向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的方向上沿着弧形路径移动。
[0050] 因为中间轮112大致位于童车100的座椅区域下方(例如,与之对齐),所以中间轮112承受由坐在所示示例的童车100座椅中的孩童提供的大部分载荷。换言之,在所示的示例中,当使用者转动所示示例的童车100时,坐在座椅区域内的孩童的载荷或重量大部分都由中间轮112承受。于是,由孩童带来的载荷绕着由其中一个中间轮112提供的枢转点旋转。这样,在童车100和该童车100内的孩童的结合载荷或重量相似的情况下,与没有中间轮112的情形相比,转动或枢转童车100(例如,借助于手柄121)所需的力(或力矩)要小。因为所示示例的童车100内的孩童的重量(或质量中心)靠近中间轮112的枢转轴线或枢转点,从而在孩童坐在座椅区域内时枢转或转动所示示例的童车100所需的力或力矩相对较低。于是,所示示例的童车100能以紧凑的转弯半径相对容易地绕由其中一个中间轮
112提供的枢转点转动。
[0051] 为使示例性童车100具有抗振性,所示示例的中间轮112借助由橡胶制成的充气轮来实现。
[0052] 而且,中间轮还显著地降低或防止了在童车100沿着大致笔直的路径运动时该童车100的横向偏移(例如,左右移动),这是因为所示示例的中间轮112不回转。因而,中间轮112提供了将童车100保持在大致笔直路径上的引导件。在想要沿着笔直路径推动童车100时,即使在前轮104和/或后轮108相对于童车100的运动方向呈一定角度左右摆动或转动,所示示例的中间轮112也会引导所示示例的示例性童车100沿着大致笔直的路径行进,这是因为相应的前轮104和后轮106的接合表面304、306相对于中间轮112的接合表面302被抬高。因此,前轮104和/或后轮106在受到迫使它们回转离开当前笔直路径的摩擦力时,它们能抬离地面,和/或脱离地面。
[0053] 图3为图1至2的示例性童车100的侧视图。图3示出了中间轮112的地面接合表面302与前轮104和后轮108的地面接合表面304、306之间的偏置距离314(例如,为0.5英寸)。此外,中间轮112具有第一直径308,该第一直径大于相应前轮104、后轮108的第二直径310和第三直径312。在本示例中,第二直径310和第三直径312大致相等。因此,与中间轮112的接合表面302相比,前轮104和后轮108的接合表面304、306接合具有相对较小的部分或接触区域的表面。于是,前轮104和/或后轮108的滚动摩擦减小,这是因为前轮104和后轮108的各自的地面接合表面304、306与中间轮112的接触表面302相比较小。而且,中间轮112的直径较大,这使得所示示例的童车100能够容易地在粗糙或不平的表面上滚动。
[0054] 图4为图1至图3的示例性童车100的前视图。参见图4,为了提高童车100的稳定性和/或便于以较小阻或无阻力收起童车100,所示示例的中间轮112相对于前轮104和/或后轮108偏移一水平距离402。更加具体地,所示示例的中间轮112延伸到前轮104、后轮108所构成的线或路径之外。尽管图4的中间轮112与前轮104和后轮108相比相对于童车100的纵向中心线分离开更大的距离,但是在其他一些示例中,中间轮112能与前轮104、后轮108对齐,并且/或者能相对于前轮104和/或后轮108向内偏移(即,更加靠近纵向中心线),并且/或者相对于前轮和后轮中的一方向外偏移,而相对于前轮和后轮中的另一方向内偏移。
[0055] 所示示例的中间轮112不会显著增加所示示例的童车100的整体尺寸外廓。具体而言,中间轮112不影响所示示例100的童车100收起成紧凑构形的性能。图5至图7示出了图1的示例性童车100,该童车从图1至图4所示的使用时的非折叠状态折叠为图7所示的收起、折叠或存放状态700。如上所述,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构成为使得所示示例的童车100整体能选择性地在展开、非折叠、使用状态700(图1至图4)与收起、折叠或存放状态(图7)之间变换。所示示例的童车100在该童车100处于收起状态时具有小的构形或紧凑的尺寸外廓。在童车100处于非折叠状态(图1至图4)和/或折叠状态700(图7)时,所示示例的中间轮112不会显著增加所示示例的童车100的整体尺寸外廓。
[0056] 为了将童车100保持在使用或非折叠状态,所示示例的童车100包括闩机构。所示示例的锁闩机构包括锁闩板,该锁闩板能由掣子、锁、弹簧固定,和/或由其他的方式防止运动,从而将所示示例的框架102锁定和保持在使用状态。为了收起所示示例的童车
100,能通过任何合适的装置(例如,开关、解锁器、拉线等)释放锁闩机构,从而允许手柄框架支撑件124朝着上框架支撑件116枢转地旋转到图5、图6和图7所示的结构。所采用的锁闩机构对本公开内容而言无实质性意义。
[0057] 参照图5,在释放锁闩机构时,手柄框架支撑件124借助于铰链或枢转连接器126相对于上框架支撑件116和中间框架支撑件120自由地旋转。具体而言,所示示例的手柄框架支撑件124朝向上框架支撑件116枢转。为了使中间框架支撑件120能相对于下框架支撑件118旋转、滑动或侧向移位,所示示例的中间框架支撑件120包括槽502(参见图6)。该槽502接纳与下框架支撑件118联接(例如,一体形成)的销504,从而相对于下框架支撑件118引导中间框架支撑件120。在中间框架支撑件120枢转时,其将中间轮112抬高。
[0058] 如图6所示,所示示例的上框架支撑件116和中间框架支撑件120分别借助于连杆128、130相对于下框架支撑件118旋转。如图7所示,在所示示例的童车100的完全收起、折叠或存放状态700,该童车100具有相对低的构形或尺寸外廓,而且在童车100处于图7所示的收起状态700时,也具有相对小的构形。
[0059] 尽管为了清楚在图1至图7中没有示出,但是童车100设有合适的柔软物件来构成座椅和/或筐。童车100还能设有托盘,该托盘能为童车的乘坐者充当被动限制件。图中所示的侧框架组件114a、114b的框架支撑件116、118、120和/或124的布置和连接仅仅是示意性的。框架支撑件116、118、120和/或124能采用其他布置,且该布置可包括图中未示出的其他支撑件,或者可减少所示构件的数量。以下将结合图8至图17描述框架支撑件和/或框架的其他示例。而且,尽管所示示例的侧框架组件114a、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基本是对称的,以使得第一侧框架114a是第二侧框架114b的镜像,但是框架102不一定是对称的。此外,尽管示例性童车100包括两个中间轮112,但是其他的示例性童车可采用一个中间轮112或两个以上的中间轮112。例如,童车100可包括第三中间轮,该第三中间轮布置在轮轴152上,位于相应的第一侧框架组件1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14b的第一和第二中间轮112之间。而且,尽管枢转连接器126、128和130被构造成如图所示,并在本文加以了描述,但此外或可选地,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同样地,尽管示出了能收起的框架102,但是一些示例性童车可以是不能收起的。
[0060] 图8示出了本文公开的另一示例性童车800。以下将不再详细描述示例性童车800的与上述示例性童车100的部件大致类似或相同且具有与那些部件的功能大致类似或相同的功能的那些部件。但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上述相应的描述。为了便于参考,相同的结构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例如,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示例性童车800包括框架802,该框架802具有用于支承框架802的前端806的一个或多个前轮804以及用于支承框架802的后端810的一个或多个后轮808。所示示例的框架802包括第一侧框架组件8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814b,第一侧框架组件和第二侧框架组件彼此横向分隔开,用于容纳在所述侧框架组件814a、814b之间延伸的婴儿座椅。
[0061] 与示例性童车100不同的是,图8的示例性童车800包括一个位于中心的中间轮812。具体而言,图8的示例的中间轮812位于将童车框架等分为两个大致相等半部的中心纵向轴线上。为了将中间轮812安装到童车800上,框架802包括中间框架支撑件820。中间框架支撑件820大体上呈U型构形或形状。所示示例的中间框架支撑件820的第一端部
821借助于连接器826枢转地联接至框架802的手柄框架支撑件824和上框架支撑件816。
中间轮812以能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中间框架支撑件820的第二端部823上。中间轮812安装成绕水平旋转轴线856旋转。然而,所示示例的中间框架支撑件820防止中间轮812相对于框架802回转。
[0062] 所示示例的中间轮812居中地位于前轮804和后轮808之间,并居中地位于侧框架组件814a、814b之间(例如,位于前轮804和后轮808之间的中点处和侧框架组件814a、816b之间的中点处)。在操作中,当使用者借助于手柄822转动所示示例的童车800(例如,向手柄施加一力,该力具有沿着大致平行于轴线856的方向的分量)时,前轮804和后轮808绕中间轮812旋转。在所示的示例中,中间轮812为童车800提供枢转点,该枢转点偏离开童车800的后端810,或者,与该后端810侧向间隔开。此外,中间轮812位于座椅区域的下方,从而坐在座椅区域内的孩童的载荷或重量(例如,质量中心)绕由中间轮812提供的枢转点旋转。于是,与例如不包括中间轮812的常规童车相比,使用者能用相对较小的力来旋转童车800。
[0063] 图9示出了本文公开的示例性双人童车900。图10是图9的示例性童车900的平面立体图。参照图9和图10,示例性童车900包括框架902,该框架具有第一侧框架组件90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904b。为了支承一个或多个前轮906以及一个或多个后轮908,所示示例的框架902采用了轮框架支撑件910。为了支承一个或多个座椅913a、913b,第一侧框架组件90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904b都包括座椅框架支撑件914。具体而言,所示示例的座椅框架支撑件914包括第一臂916和第二臂918,该第一臂916用于接纳或支承第一座椅
913a,该第二臂918用于支承或接纳第二座椅913b。所示示例的座椅框架支撑件914的第一臂916和第二臂918枢转地联接在枢轴或铰链920处。为了将座椅913a、913b以能移除的方式联接到座椅框架支撑件914,座椅框架支撑件914采用了毂922。毂922例如借助于卡扣连接来接纳或接合座椅913a、913b的适配毂或表面,从而将座椅913a、913b联接到框架902。
[0064] 此外,为了使所示示例的童车900能收起到折叠状态,所示示例的轮框架支撑件910通过连接器或固件924(例如,联轴器铆钉、销钉等)枢转地联接至座椅框架支撑件
914。因此,当轮框架支撑件910收起时,座椅框架支撑件914也收起。在图9所示的使用状态或非折叠状态中,座椅框架支撑件914呈V型构形,且轮框架支撑件910呈倒V型构形。
为了使使用者能移动所示示例的童车900,框架902包括由两个手柄框架支撑件928支承的手柄926。所示示例的手柄框架支撑件928通过连杆组件930枢转地联接至轮框架支撑件
910和座椅框架支撑件914的相应一方。
[0065] 为了进一步提高所示示例的童车900的稳定性、可操作性、控制性和/或转向性,示例性童车900包括中间轮912。在该示例中,中间轮912居中地布置在前轮906和后轮908中间,并且居中地布置在第一侧框架组件90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904b中间,位于将童车等分为大致相同的左半部和右半部的中心纵向轴线上。中间轮912的直径稍大于前轮
906和后轮908的直径。此外,中间轮912为橡胶制可充气轮。然而,在其他示例中,中间轮
912可以由塑料、固体橡胶或任何其他合适的材料制成。
[0066] 图10为图9的示例性童车900的俯视立体图。参照图10,为了将前轮906安装到第一侧框架组件90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904b的轮框架支撑件910的相应一方,框架102包括前臂1002。为了相对于框架902以能枢转或能旋转的方式联接前轮906,借助连接器或轴承1006将前轮906的轴杆或轴1004联接到前臂1002。类似地,为了将后轮908安装到第一侧框架组件90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904b的轮框架支撑件910的相应一方,框架102包括后臂1008。为了相对于框架902以能枢转或能旋转的方式联接后轮908,借助连接器或轴承1012将后轮908的轴杆或轴1010联接到后臂1008。因而,所示示例的前轮906和后轮908能彼此独立地绕相应的旋转轴线1014a至1014d旋转。另外或可选地,为了提高转向性,前轮906和后908绕大致垂直于相应的旋转轴线1014a至1014d的相应轴线934a、934b(参见图9)旋转、回转或枢转。所示示例的前轮906和后轮908实施为回转脚轮。
[0067] 为了将中间轮912安装到框架902,框架902采用布置在第一侧框架组件90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904b之间的轴或轮轴1018。所示示例的轮轴1018借助轮框架支撑件910的连接器1020联接至第一侧框架组件90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904b。所示示例的中间轮912绕轮轴1018以能旋转的方式安装,从而绕水平旋转轴线1022旋转。在所示示例中,中间轮912不能相对于框架902枢转,而是安装成能前后运动。
[0068] 图11为图9和图10的示例性童车900的示意图,示出了童车900的转动半径1102。参见图9至图11,中间轮912相对于前轮906和后轮908居中地定位,位于将轮基部大致等分为两个半部的中心横向轴线1103上。此外或可选地,中间轮912相对于第一侧框架904a和第二侧框架904b居中地定位,位于将轮基部大致等分为两个半部的中心横向轴线1105上。而且,所示示例的中间轮912居中地位于第一座椅913a和第二座椅913b之间(参见图9)。
[0069] 为了转动所示示例的童车,使用者向右引导手柄926以向左转动童车,或者使用者向左引导手柄926以向右转动童车。因此,在使用者转动所示示例的童车900时,中间轮提供枢转点1104,前轮906和后轮908能绕该枢转点枢转或旋转。如由图11的示例性转动半径1102所示,在前轮906和后轮908相对于中间轮912枢转或转动时,所示示例的童车900能在轮基部的大致长度L内沿着弧形或弯曲路径转动360度。此外,因为中间轮912布置在座椅913a、913b之间,从而童车900的质量中心大体上绕转动枢轴或枢转点1104枢转,从而减小了在转动半径1102内转动所示示例的童车900所需的力矩或力。于是,使用者能容易地或以相对低的阻力沿着转动半径1102转动所示示例的童车900。
[0070] 图12示出了本文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双人童车1200。图13为图12的示例性童车1200的侧视图。以下将不再详细描述示例性童车1200的与上述示例性童车900的部件类似或相同并且具有与那些部件的功能大致类似或相同的功能的那些部件。但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上述相应的描述。为了便于参考,相同的结构采用的类似的附图标记。例如,所示示例中的童车1200包括框架1202,该框架具有第一侧框架组件120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
1204b。为了支承一个或多个前轮1206以及一个或多个后轮1208,所示示例的框架1202采用了轮框架支撑件1210。为了支承一个或多个座椅1213a、1213b,第一侧框架组件1204a、第二侧框架组件1204b都包括座椅框架支撑件1214。所示示例的第一侧框架组件120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204b大体上类似或相同,并且是对称的。
[0071] 所示示例的童车1200包括中间轮1212,该中间轮以能旋转的方式联接至第一侧框架组件1204a和第二侧组件1204b中的相应一方上。因此,与图9至图11的童车900不同的是,所示示例的示例性童车1200包括两个中间轮1212。
[0072] 在所示的示例中,每个中间轮1212都彼此独立地绕大致水平的旋转轴线旋转。中间轮1212不是通过轮轴(例如图1至图4的轮轴152)相互连接。为了使中间轮1212彼此独立地旋转,相应的第一侧框架组件120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204b的座椅框架支撑件1214包括从座椅框架支撑件1214的相应臂1304伸出的轮轴或轮安装件1302。此外,还防止所示示例的每个中间轮1212相对于框架回转或枢转。所示示例的中间轮1212的直径大于前轮1206和后轮1208的直径。参见图13,前轮1206和后轮1208相对于中间轮1212被抬起或偏移了距离1306(例如,十分之一英寸)。因此,中间轮1212提供一枢转点,在使用者转动所示示例的童车1200时,前轮1206和后轮1208能绕着该枢转点旋转。于是,使用者能够以相对低的阻力转动童车。
[0073] 图14至图16示出了本文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双人童车1400。该示例性童车1400具有中间轮1402。示例性童车1200的结构能在如图14所示的使用或非折叠状态1404与如图16所示的完全收起、折叠或存放状态1600之间转换。尽管仅仅示出了童车1400的一个车框架组件1406,但是该示例性童车1400包括第二侧框架组件,该第二侧框架组件与第一侧框架组件1406基本类似或相同。参见图16,不管童车1400处在图14所示的使用状态1404或图16所示的收起状态1600,所示示例的中间轮1402都不会显著增大童车1400的总体外廓。如图16所示,所示示例的童车1400具有低构形或紧凑的折叠状态1600。
[0074] 图17示出了本文公开的另一示例性童车1700。以下将不再详细描述示例性童车1700的与上述示例性童车800的部件类似或相同并具有与那些部件的功能大致类似或相同的功能的那些部件。相反,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上述相应的描述。例如,在图17所示的示例中,示例性童车1700包括框架1702,该框架1702具有第一侧框架组件17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714b,第一侧框架组件和第二侧框架组件彼此横向地间隔开,用于容纳在所述侧框架组件1714a、1714b之间延伸的婴儿座椅区域。
[0075] 在所示的示例中,中间轮1712是两个排成一行的轮。并置轮1712的直径小于前轮1706和后轮1708的直径。然而,在其他示例中,并置轮1712的直径大于或等于前轮和后轮的直径。并置轮1712固定成不能相对于框架1702回转或旋转。因此,在沿着想要的直线方向推动童车时,并置轮1712旨在将所示示例的童车1700维持或引导在大致笔直的路径上。而且,并置轮1712形成枢转点,该枢转点位于前轮1706和后轮1708之间,在使用者转动所示示例的童车1700时,前轮1706和后轮1708绕该枢转点枢转。在该示例中,中间轮
1712居中地布置在前轮1706和后轮1708之间,并且居中地布置在第一侧框架组件17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714b之间。
[0076] 图18示出了本文公开的另一示例性童车1800。以下将不再详细描述示例性童车1800的与上述示例性童车100的部件类似或相同并且具有与那些部件大致类似或相同的功能的那些部件。相反,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上述相应的描述。为了便于参考,相同的结构采用的类似的附图标记。例如,在图18所示的示例中,示例性童车1800包括框架1802,该框架1802具有用于支承框架1802的前端1806的一个或多个前轮1804(例如,回转脚轮)以及用于支承框架1802的后端1810的一个或多个后轮1808(例如,回转脚轮)。
[0077]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跟随性(例如,在向前运动中减少左右摆动或偏移)、可操作性、转向性和/或控制性能,所示示例的框架1802采用中间轮1812,该中间轮布置在前轮1804和后轮1808之间。中间轮1812布置在前轮1804和后轮1808之间的近似中点。可选的是,如以下将参照图19更加详细描述的是,中间轮1812能定位成,后轮1808比前轮1804更加靠近中间轮1812。所示示例的每个中间轮1812都限定布置在前轮1804和后轮1808之间的枢转点。因此,在使用者转动所示示例的童车1800时,童车1800的前端1806以及童车1800的后端1810都相对于由中间轮1812提供的转动枢轴沿着弧形路径枢转或旋转。
[0078] 所示示例的框架1802包括第一侧框架组件18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814b,第一侧框架组件和第二侧框架组件彼此横向地间隔开,用于容纳在所述侧框架组件1814a、1814b之间延伸的婴儿座椅区域1839。所示示例的第一侧框架组件1814a和第二侧框架组件1814b均包括上框架支撑件1816、下框架支撑件1818、中间框架支撑件1820以及后框架支撑件1823。手柄框架支撑件1824将手柄1821联接至框架1802。示例性手柄1821使使用者能够移动、控制、倾斜和/或转向童车1800,并位于后轮1808附近。
[0079] 为了在操作童车1800越过路沿或其他障碍物时提高其稳定性和/或有助于其平衡,所示示例的示例性童车1800采用悬架装置1825。更加具体而言,在童车1800的前端1806绕中间轮1812在由箭头1827所示方向(例如,相对于支承表面(例如,地面)向上的方向)上相对于框架1802的后端1810枢转或倾斜时,悬架装置1825提供稳定性,和/或有助于其平衡。例如,为了在方向1827上枢转或抬起前轮1804,向手柄1821施加向下的力。该向下的力具有大致垂直于施加到手柄1821的转动力的分量,从而使童车1800的前轮1808在大致垂直于方向1827的方向上转动或转向。
[0080] 在所示的示例中,悬架装置1825采用联接至第一框架组件1814a的减震器或流体缸1829(例如,气缸)。更加具体而言,所示示例的流体缸1829安装在后框架支撑件1823和中间框架支撑件1820之间。如图18所示,流体缸1829具有第一端部1831(例如,筒体)和第二端部1833(例如,活塞),该第一端部安装到后框架支撑件1823,该第二端部安装到中间框架支撑件1820。在所示的示例中,流体缸1829的每个端部1831、1833都例如借助于托架以能枢转的方式安装到相应的后框架支撑件1823和/或中间框架支撑件1820。所示示例的流体缸1829的端部1831安装在将后轮1808联接至框架1802的后轮壳体1840的附近。而且,在示出的示例中,流体缸1829的纵向轴线1835相对于后框架支撑件1823的轴线1845呈一非直角的角度。此外或可选地,尽管没有示出,但是第二侧框架1814b还可包括悬架装置1825。
[0081] 悬架装置1825大体上会抑制施加到手柄1812的向下的力,或将该向下的力分布在框架组件1814a、1814b之间。而且,在前端1806绕中间轮1812相对于后端1810枢转时,悬架装置1825还朝向框架1802的前端1806提供反作用力或力矩。在前端1806沿着方向1827枢转时,所示示例的悬架装置1825抑制或支承童车1800的重量,在没有悬架装置1825的情况下,该重量会朝向框架1802的后端1810转移(例如,远离中间轮1812)。
[0082] 例如,在框架1802的前端绕中间轮1812枢转或倾斜时,由悬架装置1825所提供的反作用力或力矩减小了(例如,显著减小或防止了)童车1800的质量中心(例如童车和/或座椅区域1839内的孩童的重量)偏离中间轮1812并朝向后轮1808偏移。换言之,反作用力将质量中心保持成大体上与中间轮1812对齐和/或位于中间轮附近。于是,在前端1806相对于后端1808倾斜或被抬离地面时,悬架装置1812通过使中间轮1812和/或后轮
1808保持与地面或表面接合和/或接触,而有助于童车1800的平衡和/或提高童车1800的稳定性。如果没有悬架装置,那么在沿着方向1827(例如,向上的方向)抬起童车1800的前端1806时,使用者需要施加更大的力来平衡童车1800,并将中间轮1812和后轮1808保持成与地面接触。
[0083] 图19示出了本文公开的另一示例性童车1900。以下将不再详细描述示例性童车1900的与上述示例性童车100和1800的部件类似或相同并且具有与那些部件的功能大致类似或相同的功能的那些部件。但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上述相应的描述。为了便于参考,相同的结构采用的类似的附图标记。例如,在图19所示的示例中,示例性童车1900包括框架1902,该框架1902具有用于支承框架1902的前端1906的一个或多个前轮1904(例如,回转脚轮)以及用于支承框架1902的后端1910的一个或多个后轮1908(例如,回转脚轮)。
所示示例的框架1902包括第一侧框架组件1914a与第二侧框架组件1914b(图20A),第一侧框架组件和第二侧框架组件彼此横向间隔开,用于容纳在所述侧框架组件1914a、1914b之间延伸的婴儿座椅区域1939。
[0084]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跟随性、可操作性、转向性和/或控制性能,所示示例的框架1902采用布置在前轮1904和后轮1908之间的中间轮1912。所示示例的每个中间轮1912限定布置在前轮1904和后轮1908之间的枢转点。因此,在使用者转动所示示例的童车100时,童车1900的前端1906和童车1900的后端1910都能相对于由中间轮1912提供的枢转点沿着弧形路径枢转或旋转。
[0085] 详细地参照图19,为了提高跟随性、转向性和/或可操作性,中间轮1912的直径(例如,直径为8英寸)大于前轮1904的直径(例如,直径为6英寸)和/或后轮1908的直径(例如,直径为6英寸)。为了进一步提高跟随性、可操作性、转向性和/或控制性能,所示示例的中间轮1912相对于前轮1904和后轮1908之间的中点(例如,相对于前壳体1946和后壳体1940的相应的竖直轴线1944和1950之间的中点)发生偏移。换言之,中间轮1912定位成,其更加靠近后轮1808而不是前轮1804。更加具体而言,中间轮1912的旋转轴线或旋转中心1958与后轮1904的旋转轴线或旋转中心1942之间的距离D1,小于中间轮1912的中心1958与前轮1904的旋转轴线或旋转中心1948之间的距离D2。例如,距离D1和距离D2之间的比值可以在0与1之间。
[0086] 所示示例的中间轮1912定位在童车100的座椅区域1939(例如,后婴儿座椅)附近或大致位于其下方(例如,对齐)。因而,中间轮承受坐在所示示例的童车1900的座椅1939a内的孩童的大部分载荷。这样,在童车100和座椅1939a内的孩童的组合的载荷或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与没有中间轮1912的情形相比,转动、枢转、转向、抬升和/或推动童车1900(例如,借助于手柄1921)所需的力(例如力矩)要小,这是因为与没有中间轮1912时形成的童车的枢转点相比,所示示例的童车1900的质量中心更靠近由中间轮1912所限定的枢转点。
[0087] 此外或可选地,将中间轮1912定位或偏移成后轮1908比前轮1904离其更近,能极大地便于框架1902的前端1906绕中间轮1912相对于框架1902的后端1910枢转或抬起(例如,向上倾斜或枢转前端以使童车1900越过路沿)。此外,与图18的童车1800类似的是,所示示例的示例性童车1900采用悬架装置1925来显著地提高稳定性,并且/或者在框架1902的前端1906绕中间轮1912相对于后轮1908枢转时有利于平衡。示例性的悬架装置1925与图18的示例性悬架装置1825相同。
[0088] 图20A为图19的童车1900的放大后视图。图20B为图20A的示例性中间轮1912的局部后视图。如图20A和图20B所示,童车1900采用制动装置2000。具体而言,制动装置2000能在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之间运动。为了使制动装置200在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之间运动,所示示例的童车1900采用了制动杆或脚踏板2002。制动杆2002相对于横杆或框架支撑件2004致动或旋转,以相对于锁定界面2008(图21B)致动制动构件或撞杆2006(图21B)。在本示例中,锁定界面2008与中间轮1912联接(例如,与中间轮的毂一体地联接或形成)。因此,制动装置2000防止了中间轮1912在锁定状态下旋转,并能够使中间轮1912在非锁定状态下旋转。为了使撞杆2006相对于中间轮1912的锁定界面2008运动,所示示例的示例性制动装置2000采用了缆线2010。具体而言,该缆线2010的第一端
2012联接至制动杆2002,缆线2010的第二端2014联接至撞杆2006。制动杆2002相对于横杆2004的旋转使缆线2010将撞杆2006移动成与锁定界面2008接合,或使撞杆2006移动与锁定界面2008脱离接合。在所示示例中,锁定界面2008采用多个突起或齿状物2016。
[0089] 图21A和图21B示出了另一示例性制动装置2100,其可用于所示示例的示例性童车1900。详细地参照图21,该制动装置2100包括制动杆2102和杆2103,该杆2103使得撞杆相对于中间轮1912的锁定界面(例如,图20B中的锁定界面2008以及撞杆2006)移动。制动杆2102绕横杆2104在第一或锁定状态与第二或非锁定状态之间枢转。在操作中,制动杆2102使凸轮(未示出)枢转,从而该凸轮移动杆2103并因此使撞杆相对于锁定界面移动。
[0090] 图22示出了图19的示例性童车1900处在完全折叠状态2200。如所示的示例所示,童车1900能在图19示意性所示的使用或非折叠状态与图22所示的完全收起、折叠或存放状态2200之间转换结构。参照图19,无论是在图19所示的使用状态还是在图22所示的收起状态2200下,所示示例的中间轮1912和/或悬架装置1925不会显著增加(例如,完全不增加)童车1900的总体尺寸外廓(例如,长度)。此外,悬架装置1925不会干涉折叠状态2200。具体而言,在框架1902收起到收起状态2200时,悬架装置1925能相对于框架部分1916、1918、1920、2923和/或1924枢转。如图所示,悬架装置1925相对于框架1902枢转。具体而言,在收起状态2200下,悬架装置1925的纵向轴线1935与后框架支撑件1923所呈的非直角角度,不同于图19的使用状态下纵向轴线1935与后框架支撑件1923所呈的角度。如图22所示,所示示例的童车1900具有较低的构形或紧凑的折叠状态2200。
[0091] 此外或可选地,后框架支撑件1923能够以能移除的方式联接至框架1902或者中间框架支撑件1920。例如,后框架支撑件1923能被卸下,以便于将童车变换为收起状态2200。此外或可选地,后框架支撑件1923能够以能移除的方式联接至框架1902,从而形成模化的童车,该模块化童车能在具有中间轮1912的童车与不具有中间轮1912的童车之间转换。
[0092] 此外或可选地,尽管所示示例的示例性童车1900是双人童车,但是这里描述的示例性童车装置可以是单座童车。在一些示例中,中间轮1912可以与单座的中心对齐或者定位在单座中心附近。
[0093] 图23、图24、图25示出了具有本文公开的其它示例性悬架装置2300、2400、2500的图19的示例性童车1900。所示示例的悬架装置2300至2500的功能与图18的悬架装置1825的功能大致类似,从而以下不再详细描述。但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上述相应描述。
[0094] 详细地参照图23,所示示例的示例性悬架装置2300包括第一扭簧2302和第二扭簧2304。更加具体而言,第一扭簧2302联接至第一框架组件1914a,第二扭簧2304联接至第二框架组件1914b。每个扭簧2302、2304都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其中,第一端部借助滑动件2306以能滑动的方式联接至下框架支撑件1918,第二端部固定地联接至支承中间轮1912的轮轴2352。在童车1900的前端1906绕中间轮1912相对于童车1900的后端1910枢转或抬起时,滑动件2306使得扭簧2302、2304能绕轮轴2352枢转或扭动。在框架
1902的前端1906绕中间轮1912向上枢转时,扭簧2302、2304向框架1902的前端1906提供反作用力矩或力,从而提高稳定性。此外或可选地,为了使童车1900能折叠,滑动件2302使得悬架装置2300能在折叠时相对于框架1902滑动。
[0095] 参照图24,所示示例的示例性悬架装置2400包括第一扭杆2402和第二扭杆2404。更加具体而言,第一扭杆2402联接至第一框架组件1914a,第二扭杆2404联接至第二框架组件1914b。每个扭杆2402、2404都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其中,第一端部借助滑动件2406以能滑动的方式联接至下框架支撑件1918,第二端部固定地联接至支承中间轮
1912的轮轴2352。在童车1900的前端1906绕中间轮1912相对于童车1900的后端1910枢转或抬起时,滑动件2406使得扭杆2402、2404能绕轮轴2352枢转或扭动。在框架1902的前端1906绕中间轮1912向上枢转时,扭杆2402、2404向框架1902的前端1906提供反作用力矩或力,从而提高稳定性。此外或可选地,为了使童车1900能折叠,滑动件2402使得悬架装置2400能在折叠时相对于框架1902滑动。
[0096] 参照图25,所示示例的示例性悬架装置2500包括第一片簧2502和第二片簧2504。更加具体而言,第一片簧2502联接至第一框架组件1914a,而第二片簧2504联接至第二框架组件1914b。每个片簧2502、2504都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其中第一端部借助滑动件2506以能滑动的方式联接至下框架支撑件1918,第二端部固定地联接至支承中间轮1912的轮轴2352。在童车1900的前端1906绕中间轮1912相对于童车1900的后端
1910枢转或抬起时,滑动件2506使得片簧2502、2504能绕轮轴2352枢转或扭动。在框架
1902的前端1904绕中间轮1912向上枢转时,片簧2502、2504向框架1902的前端1906提供反作用力矩或力,从而在抬起前端1906时增强、维持或提供童车1900的稳定性。此外或可选地,为了使童车1900能折叠,滑动件2502使得悬架装置2500能在折叠时相对于框架
1902滑动。
[0097] 图26是本文所公开的另一示例性童车2600的侧视图。以下将不再详细描述示例性童车2600的与上述示例性童车1800的部件类似或相同并具有与那些部件的功能大致类似或相同的功能的那些部件。但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上述相应的描述。为了便于参考,相同的结构采用的类似的附图标记。例如,所示示例的童车2600包括框架2602,该框架2602具有第一框架组件2614a和与该第一框架组件大致类似或相同的第二侧框架组件。例如,侧框架组件2614a包括上框架支撑件2616、下框架支撑件2618、中间框架支撑件2620、手柄框架支撑件2624以及手柄2621。
[0098] 然而,与图18A和图18B的童车1800不同的是,所示示例的示例性童车2600采用的后框架支撑件2601相对于中间框架支撑件2620以呈一定角度的方式联接至框架2602。例如,后框架支撑件2601的轴线2645相对于中间框架支撑件2620和/或中间轮2612的旋转轴线2658呈非垂直的角度。这样,在前端2606相对于支承表面(例如地面)和框架2602的后端2610倾斜或抬起时,后框架支撑件2601使得童车2600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或使童车2600平衡。而且,后支撑件2601使中间轮2612定位成更加靠近后轮2608,从而形成比例如图19的童车1900更加紧凑、总体尺寸外廓(例如长度)更短的童车2600。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和/或平衡性,所示示例的童车2600采用悬架装置2625。框架2602能支承一个或多个座椅。换言之,童车2600能构成为提供单独一个座椅的童车,或者构成为提供双人座椅的童车。
[0099] 图27示出了本文所述的又一示例性童车2700。以下将不再详细描述示例性童车2700的与上述示例性童车1800的部件类似或相同并具有与那些部件的功能大致类似或相同的功能的那些部件。但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上述相应的描述。为了便于参考,相同的结构采用的类似的附图标记。与图18A和图18B的童车1800不同的是,图27的示例性童车
2700采用的制动装置2700的制动杆或致动器2702安装到手柄2721。这样,制动装置2700使得使用者能借助于手柄2721来操作制动装置2700。通过缆线(未示出)将制动杆2702操作地联接至与中间轮2712的锁定界面相互作用的撞杆。另外或可选地,手柄2721能相对于手柄框架支撑件2724以能伸缩的方式调整。
[0100] 尽管本文已描述了一些示例性方法、装置和制造方法,但是本专利申请的范围不限于此。本专利申请覆盖确切地落入本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方法、装置和制造方法。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