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轮椅

申请号 CN201210110973.1 申请日 2012-04-05 公开(公告)号 CN103027803B 公开(公告)日 2016-02-03
申请人 李少麟; 发明人 李少麟;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电动 轮椅 ,其包括移动式座椅部分,用作座椅 支架 的 车身 部分,设置在座椅下面的座椅调节机构,车底部分,以及 履带 行走机构,所述履带行走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车底部分两侧下面的两组履带,每一组所述履带包括前履带和后履带。所述车底部分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该两个部分通过连接装置活动式连接并可相互相对偏转。所述履带行走机构还包括分设在前履带外侧的活动伸延履带,以及分设在后履带外侧的固定上梯履带,固定上梯履带的自由端相对后履带成一定 角 度。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轮椅,其包括移动式座椅部分,用作座椅支架车身部分,设置在座椅下面用于保持所述座椅部分平衡的座椅调节机构,位于所述车身部分下面的车底部分,以及履带行走机构,所述履带行走机构包括两组分别设置在所述车底部分两侧下面的履带,每一组履带包括前履带和后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底部分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所述前后两个部分通过连接装置活动式连接并可在一定度范围内相互相对偏转;所述履带行走机构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每个所述前履带外侧的活动伸延履带,所述活动伸延履带一端的滑轮与所述前履带前端的滑轮固定连接,所述活动伸延履带的自由端通过控制杆可在
360度范围内相对其固定端正向或逆向转动,以及分别设置在每个所述后履带外侧的固定上梯履带,所述固定上梯履带一端的滑轮与所述后履带后端的滑轮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上梯履带的自由端相对所述后履带偏移一定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调节机构和所述活动伸延履带分别由单独的减速电机驱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行走机构的每组履带分别由一个单独的电动引擎驱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式座椅部分两侧的底部各设置一组滚轴轮,所述座椅部分藉由所述滚轴轮支承在所述车身部分上,且每一组所述滚轴轮通过控制装置沿着所述车身部分上形成的滑动路径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座椅部分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轮椅,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所述滚轴轮的控制装置包括与所述座椅调节机构的减速电机电连接的控制杆以及设置在所述车身部分上的安全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锁装置为双翼安全锁装置,包括一个壳体,一对固定在壳体壁上的由弹簧作用的锁扣件,两个小齿轮,其中一个小齿轮被配置成一个小达,每个所述锁扣件具有小齿边和大齿边,所述两个小齿轮分别与一个所述锁扣件的小齿边啮合,而所述两个锁扣件的大齿边在所述安全锁装置处于锁紧状态时与所述座椅部分的纵向板的圆弧形底边的齿啮合,当处于开锁状态时,所述锁扣件的大齿边在所述小齿轮的带动下离开所述纵向板的圆弧形底边的齿,并藉由各自的弹簧锁紧在其初始位置
7.如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电动轮椅,其特征在于,用于驱动所述座椅调节机构的所述减速电机包括防逆转螺旋齿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调节机构包括平衡感应装置,所述平衡感应装置包括用作摆锤的重物以及用于支承和允许所述重物摆动的支承件,所述支承件配置有电路系统,所述电路系统与用于所述座椅调节机构的减速电机电连接以及与储电池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电动轮椅,其特征在于,用于驱动所述活动伸延履带的所述减速电机包括防逆转螺旋齿轮以及双翼安全锁装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部分通过连接件与用于驱动所述座椅调节机构的减速电机中的大齿轮固定连接。

说明书全文

电动轮椅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轮椅,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爬楼梯功能并能够安全平稳地上落多层楼梯、上下斜坡、或攀越障碍物的电动轮椅。

背景技术

[0002] 用于行动不便者的轮椅设计各式各样,其中一些被设计成能够攀爬梯级,在这类设计中,大多采用结构复杂的车轮、移动式履带与车轮的组合、或其它装置,再配合电子感应、油压式臂杆等,导致造价高昂,且当中一些设计更存在严重的安全性问题,或者是体积庞大,使用非常不方便,还有一些在上下楼梯时需要他人协助才能进行。
[0003]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号201079509Y公开了一种履带爬楼椅,其包括座椅,座椅支架,设置在座椅支架下面的车轮及履带行走机构以及设置在座椅下面的自动平衡机构,其中,履带行走机构通过电动驱动装置驱动,履带部分包括上楼履带和下楼履带,下楼履带的后侧与地面成一定度。虽然这种履带爬楼椅使用了自动平衡机构使座椅始终保持平衡,但在设计上忽略了支点点的杠杆问题以及座椅没有设置自动紧机构,以致于在上或下楼梯时,由于其重心线与支点太接近,如果乘客稍为倾身向前,会使该爬楼椅倾向于前倾而可能导致翻车的危险。另外,由于履带位置不能调节,该爬楼椅在地面行驶遇到障碍物时可能会有被绊倒的危险。
[0004]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号201316363Y公开了一种采用车轮及履带行走机构的翼形爬梯车,采用减速机与直流电机组合实现连续登梯上行,其履带部分包括运行履带,攀登履带和辅助履带,其中,攀登履带设置在爬梯车的车架前端两侧,可受控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式收放;辅助履带设置在车架后端两侧,也可受控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式收放。虽然这种设计的爬梯车在上或下楼梯时可以平稳运行,但由于其底部设计平坦,当行驶到即将到达平地,特别是梯级顶部时,车身会突然急速下坠,可能会对乘客造成冲击而构成危险。即使有前后辅助履带,但乘客很难同时兼顾前后履带及前后行走方向。而且,这种设计的爬梯车外形庞大,运行和操作时都极为不便。
[0005] 当轮椅攀上梯级之后,由于车身会大幅倾斜,上述或其它一些电动轮椅产品采用移动式座椅来解决此座椅倾斜的问题,但大部份都忽略了支点和力点的杠杆问题,以为只要座椅移动即可解决问题,甚至并没想过将座椅锁紧,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隠患。
[0006] 当履带式轮椅攀登到梯级顶部时,因为重心问题,车身会突然下坠,对乘客可能造成冲击和危险。因此,某些产品采用一些复杂的机械装置来解决此问题,令成本大幅增加。
[0007] 还有一些产品在设计上很复杂,导致体积相对庞大,无论是在地面行驶或上下楼梯都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0008] 为了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的电动轮椅存在的一些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轮椅,其具有以下的优点:
[0009] 本发明电动轮椅的移动式座椅底部两侧设有滚轴轮,将乘客的体重平均承托于车身,令座椅移动时更畅顺安全;
[0010] 设有防逆转齿轮组合及安全锁装置,除了对乘客有双重的安全保障外,更可以令座椅更加灵活实用,方便乘客上落轮椅等日常生活;
[0011] 设有活动伸延履带,可以加大轮椅的支点与重心线之间的距离,从而在上落梯级时增加安全性;
[0012] 活动伸延履带能360度转动,并能收藏于车身两侧,减小了轮椅的体积,并在遇到障碍物时能够安全通行;
[0013] 两段式车身底部设计,无论上落梯级,轮椅都能够流畅和平稳地运作;
[0014] 活动伸延履带配置有防逆转齿轮和安全锁装置,确保该履带锁定在所需位置,令安全性大大提高;
[0015] 设有紧凑型座椅平衡感应装置,其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很少。
[0016]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优点通过以下特征可以达成。
[0017] 本发明的电动轮椅包括可移动式座椅部分,用作座椅支架的车身部分,设置在座椅下面用于保持所述座椅部分平衡的座椅调节机构,位于所述车身部分下面的车底部分,以及履带行走机构,所述履带行走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车底部分两侧下面的两组履带,每一组所述履带包括前履带和后履带。
[0018] 所述车底部分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所述前后两个部分通过连接装置活动式连接并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相互相对偏转。
[0019] 所述履带行走机构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每个所述前履带外侧的活动伸延履带,所述活动伸延履带一端的滑轮与所述前履带前端的滑轮固定连接,所述活动伸延履带的自由端通过控制杆可在360度范围内相对其固定端正向或逆向转动,以及分别设置在每个所述后履带外侧的固定上梯履带,所述固定上梯履带一端的滑轮与所述后履带后端的滑轮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上梯履带的自由端相对所述后履带偏移一定角度。
[0020] 所述座椅调节机构和所述活动伸延履带分别由单独的减速电机驱动,所述履带行走机构的每组履带分别由一个单独的电动引擎驱动。
[0021] 所述移动式座椅部分两侧的底部各设置一组滚轴轮,所述座椅部分藉由所述滚轴轮支承在所述车身部分上,且每一组所述滚轴轮通过控制装置沿着所述车身部分上形成的滑动路径受控移动。
[0022] 用于控制所述滚轴轮的控制装置包括与所述座椅调节机构的减速电机电连接的控制杆以及设置在所述车身部分上的安全锁装置。
[0023] 所述安全锁装置是一种双翼安全锁装置,其包括一个壳体,一对固定在壳体壁上的由弹簧作用的锁扣件,两个小齿轮,其中一个小齿轮被配置成一个小达,每个所述锁扣件具有小齿边和大齿边,所述两个小齿轮分别与一个所述锁扣件的小齿边啮合,而所述两个锁扣件的大齿边在所述安全锁装置处于锁紧状态时与所述座椅部分的纵向板的圆弧形底边的齿啮合,当处于开锁状态时,所述锁扣件的大齿边在所述小齿轮的带动下离开所述纵向板的圆弧形底边的齿,并藉由各自的弹簧锁紧在其初始位置。
[0024] 用于驱动所述座椅调节机构的所述减速电机包括防逆转螺旋齿轮。
[0025] 所述座椅调节机构包括平衡感应装置,所述平衡感应装置包括用作摆锤的重物以及用于支承和允许所述重物摆动的支架部分,所述支架部分配置有电路系统,所述电路系统与用于所述座椅调节机构的所述减速电机电连接以及与所述储电池电连接。
[0026] 用于驱动所述活动伸延履带的所述减速电机包括防逆转螺旋齿轮以及双翼安全锁装置。
[0027] 所述座椅部分通过连接件与用于驱动所述座椅调节机构的所述减速电机中的大齿轮连接。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根据本发明电动轮椅的一个实施方案的透视图,图中只示意性地示出一部分构件,其中,活动伸延履带处于与前履带并排的收藏位置。
[0029] 图2为图1所示的电动轮椅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其中,活动伸延履带处于向前翻转到一定角度的位置。
[0030] 图3a为图1所示的电动轮椅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车身部分和车底部分中的一些驱动组件的俯视图,其中电动引擎设置在车底部分的后部分中。
[0031] 图3b为图1所示的电动轮椅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车身部分和车底部分中的一些驱动组件的俯视图,其中电动引擎设置在车底部分的前部分中。
[0032] 图4为一个防逆转齿轮组合的示意图。
[0033] 图5a为根据本发明电动轮椅的座椅调节机构的操作设计简图。
[0034] 图5b为根据本发明的座椅调节机构的平衡感应装置处于初始位置时的示意图,图中只示出图2所示的轮椅右边的纵向侧板和座椅支承件的纵向板的结构。
[0035] 图5c为图5b所示的平衡感应装置到达其中一端终点位置时的操作示意图。
[0036] 图5d为图5b所述的平衡感应装置的绝缘板与位于端部终点位置的阻挡装置的杆状件的感应按钮接触时的示意图。
[0037] 图6a和6b为座椅部分的两种调节模式的示意图。
[0038] 图7a为双翼安全锁处于锁扣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7b为双翼安全锁处于解锁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8为本发明电动轮椅在上或下楼梯过程中活动伸延履带的位置状况图。
[0041]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电动轮椅的座椅处于调高状态时的示意图。
[0042] 图10为本发明的电动轮椅在攀爬至梯级顶部时,形成车底部分的前后两部分相对偏转成一定角度而使后部分先着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图1示出本发明电动轮椅的一个实施方案的透视图,为清楚起见,图中只示意性地示出一部分构件。本发明的电动轮椅包括座椅部分1,用作座椅支架的车身部分2,座椅调节机构3,车底部分4以及履带行走机构5。
[0044] 座椅部分1包括座椅和固定设置在座椅底部相对两侧的支承组件100。由于两个支承组件在结构上完全相同,因此在这里只对其中一个支承组件作出描述。
[0045] 每个支承组件100包括两个与座椅底部大致上垂直的纵向板101,102(或108,109),这两个纵向板的顶边相互隔开一定距离地固定于座椅底部,外部纵向板102的底边被制成为内凹形带齿弧形边105(图中未示出另一个外部纵向板109的底边),两个纵向板
101,102之间限定一个空间103,用于容纳和安装多个滚轴轮104,每个滚轴轮的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纵向板上。
[0046] 用作座椅支架的车身部分2包括底框架(或底板)和两个构型相同的纵向侧板201,203,每个纵向侧板201,203的上部被制成为圆弧形。在此实施方案中,其圆弧形顶部被部分夹持在座椅的支承件的两个纵向板101,102;108,109所限定的空间103内,安装在每个支承件的两个纵向板101,102;108,109之间的一系列滚轴轮104可滑动地支承在纵向侧板201,203的圆弧形顶边上,且所述圆弧形顶边作为滚轴轮104的滑动路径。在每个纵向侧板201,203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一个安全锁装置11(图中只示出一个),该安全锁装置
11与座椅支承件的外部纵向板的带齿弧形边协作,这将在下文作详细描述。
[0047] 车身部分2的底框架上设置用于操控活动伸延履带的减速电机6以及用于操控座椅调节机构3的减速电机7,见图2。
[0048] 座椅调节机构3的减速电机7的齿轮组包括一个大齿轮73,该大齿轮73一方面通过连接件107(见图1)与座椅部分1固定连接,另一方面通过一条贯穿其中心孔的杆件14可活动地连接到车身部分2的两个纵向侧板201,203上,其中,杆件1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纵向侧板201,203的圆弧形部分的中心位置上,大齿轮73可以绕杆件14转动。
[0049] 用于驱动履带行走的组件优选设置在位于车身部分2下面的车底部分4中。
[0050] 履带行走机构5包括分设在车底部分4两侧下方的两组履带。每组履带包括前履带51,后履带52,设置在前履带51外侧的活动伸延履带53以及设置在后履带52外侧的固定上梯履带54。前履带51和后履带52通过连接装置45(例如,另一条履带)连接在一起,固定上梯履带54一端的滑轮506与后履带52后端的驱动滑轮并排地固定连接在一起,且固定上梯履带的另一端相对后履带偏移一定角度(见图2),活动伸延履带53一端的滑轮503与前履带51前端的滑轮并排地固定连接在一起,且活动伸延履带53的自由端可以绕其固定端的滑轮503向前或向后转动360°。两个活动伸延履带的固定端的滑轮503通过一条轴杆9连接,其中,轴杆9自由穿过前履带前端的两个滑轮的中心孔,且轴杆9在其中间位置藉由一条连接杆91与用于操控活动伸延履带的减速电机6的齿轮组中的大齿轮64偏心连接。
[0051] 参见图2,图3a,图3b和图10,车底部分4由并排设置的前后两个部分41,42组成,前部分41与后部分42通过连接装置45连接在一起,并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相互相对偏转。在本实施方案中,连接装置45为履带,其中,履带45通过前履带51的后端滑轮和后履带52的前端滑轮,将前后两部分连接在一起。当然,连接装置45并不限于上述的履带,还可采用本领域熟知的其它装置,例如,链条,等等。
[0052] 参见图3a,用于向各驱动装置供电的储电池8设置在前部分41中,两个单独的电动引擎421,422设置在后部分42中并用于各自驱动其中一组履带,使履带组向前或向后行驶,并可以向左或向右作360°平转向,这两个电动引擎421,422由设置在座椅扶手上的控制杆170控制。在此实施方案中,电动引擎421、422直接驱动后履带52后端的滑轮506,并藉由连接装置45带动前履带51运行,由于活动伸延履带53一端的滑轮503与前履带51前端的滑轮固定连接在一起,因此也将电动引擎的动力传递到活动伸延履带而使其运行。
[0053]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如图3b所示,用于向各驱动装置供电的储电池8设置在后部分42中,两个单独的电动引擎421,422设置在前部分41中并用于各自驱动其中一组履带,使履带组向前或向后行驶,并可以向左或向右作360°水平转向,这两个电动引擎421,422由设置在座椅扶手上的控制杆170控制。在此实施方案中,电动引擎421、422直接驱动连接装置45和前履带51后端的滑轮504,并藉由连接装置45带动后履带52运行,再经由后履带52后端的滑轮506带动固定上梯履带54。
[0054] 用于操控活动伸延履带的减速电机6经由轴杆9来驱动活动伸延履带53转动,可以使活动伸延履带53的自由端相对其固定端转动到任何角度并停止不动,这是通过减速电机6的齿轮组中的防逆转螺旋齿轮62来实现的。参见图4,防逆转螺旋齿轮62通过一条轴61直接由减速电机6的马达60驱动并与减速电机6的齿轮组中的一个齿轮68啮合,当马达通电运转时,防逆转螺旋齿轮62带动齿轮68转动,转而使活动伸延履带53转动,但当马达断电停止运转时,防逆转螺旋齿轮62也停止转动,因为齿轮68不能推动该防逆转螺旋齿轮62,使得活动伸延履带53被锁紧在想要的位置。减速电机6通过设置在座椅扶手上的控制杆160来控制。
[0055] 同样,在用于操控座椅调节机构3的减速电机7的齿轮组中也包括一个防逆转螺旋齿轮72,见图2。当减速电机7的马达通电运转时,该螺旋齿轮72带动齿轮组转动,其中,与座椅固定连接的大齿轮73会带动座椅部分1沿着车身部分2的纵向侧板201,203上沿的滑动路径向前或向后移动,当马达停止运转时,齿轮组因不能推动该螺旋齿轮而使座椅锁紧于适当的位置。
[0056] 参见图5a,座椅调节机构3包括设置在座椅底部的平衡感应装置300。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平衡感应装置300包括一个重物302和一个用于支承重物302且配置有电路系统的支承件304,平衡感应装置300可以用普通方法吊挂式固定在座椅的底部上,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它固定在座椅底部的两个内部纵向板101,108之间并邻接其中一个内部纵向板101或108。
[0057] 重物302通过其相对两侧上设置的两个连接杆306,308与支承件304活动连接,每个连接杆306、308与支承件304的连接点310作为支点,使得重物302作为摆锤可绕该支点向前方(图中箭头A所指的方向,即,乘客面向的方向)或向后方摆动。在此实施方案中,两个连接杆306,308大致上呈“T”形,其中一个连接杆306的自由端上设置了两个相对的正极触点c和e,另一个连接杆308的自由端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负极触点d和f。支承件304与连接杆306同一侧的侧沿上设置有与连接杆306的正极触点c和e对应的触点a和g,而支承件304与连接杆308同一侧的侧沿上设置有与连接杆308的负极触点d和f对应的触点b和h,其中,支承件304上的两个触点a与h通过电线L连接,另两个触点b与g通过电线K连接。触点g和h又分别经由电线I、J与用于操控座椅调节机构的减速电机7电连接,而两个连接杆306,308分别经由电线M,N与一个自动/手动模式切换开关155电连接。该自动/手动模式切换开关155可设置在座椅扶手上或是便于乘客使用的其它地方,它一方面与安装在车底部分内的储电池8电连接,另一方面与设置在座椅扶手上用于操控座椅调节机构的减速电机7的控制杆150电连接。通过这个自动/手动模式切换开关155来切换座椅调节机构3的操作模式。
[0058] 在启动自动模式时,位于座椅底部的平衡感应装置300接通电源。对于电动轮椅上落梯级的情况,乘客或轮椅需要背向楼梯,在行驶中车身倾斜(即,车身后部分升高)的情况下,平衡感应装置300的重物302会向前方摆动,使连接杆306的正极触点e接触支架部分304的触点g;同时,连接杆308的负极触点f接触支架部分304的触点h,从而接通电源,此时,电流通过g和h启动座椅调节机构的减速电机7,令座椅由Y点朝向Z点转动,以与地面始终保持平衡。相反,当电动轮椅前行上斜路时,重物302会向后方摆动,连接杆306的正极触点c接触支架部分304的触点a,并通过电线L连接支架部分304的触点h;同时,连接杆308的负极触点d接触支架部分304的触点b,再通过电线K连接支架部分304的触点g,最后,电流会通过正负极互换的触点g和h启动减速电机7逆向运转,从而使座椅由Y点朝向X点转动,以与地面始终保持平衡。而对于电动轮椅上落斜坡的情况,乘客或轮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背向或面向斜坡,若选择背向斜坡而行的情况与上述相似,若选择面向斜坡而言,则情况与上述相反。
[0059] 参见图5b至5d,为了使座椅部分的移动安全可靠,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在位于支承件304上面的两个连接杆306和308之间可设置一绝缘板311(见图5c),该绝缘板的两端可以分别固定在两个连接杆306和308上。此外,在车身部分2的其中一个纵向侧板201的内壁上设置两个大致呈“L”形的感应式阻挡装置312,313,这两个阻挡装置位于平衡感应装置300的动作路径上,用于限制座椅部分的移动范围。由于平衡感应装置300的动作路径处于以杆件14的固定端点作为圆心的圆弧上,因此,在此实施方案中,将座椅部分向前或向后的移动行程限制在例如40度的范围内。
[0060] 为此目的,将所述两个阻挡装置312,313分设在平衡感应装置300的动作路径的两终端上,使得它们各自与平衡感应装置300在径向上成40度角。应注意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该角度可以设定得更小或更大,以适应不同倾斜角度的梯级,因为大部分的楼梯的倾斜角度为20至35度。
[0061] 每个阻挡装置的下部分固定到纵向侧板201、203的内壁上,其上部分与纵向侧板201、203的内壁隔开一定距离,以允许座椅部分的支承组件100的内部纵向板101、108在该阻挡装置和纵向侧板201、203的内壁之间自由通过。在两个阻挡装置312,313相互面向的一侧上还各自配置一个杆状件314,315。该杆状件自阻挡装置本体的上部分大致垂直地延伸,在其远离本体的一端上设置有一个用作为警报器开关的感应按钮316,该感应按钮316被配置成在受压时可弹性缩入该杆状件内部,并与设置在轮椅上的警报器(图中未示)电连接。警报器可设置在轮椅车身的任何适合的位置上。杆状件314,315在其感应按钮316处于释放状态时,其轴向总长度大于该杆状件的本体与平衡感应装置300接触时与该平衡感应装置300的绝缘板311之间的距离,使得感应按钮316可与绝缘板311接触并可被按压缩入该杆状感件内部,以接通警报器。
[0062] 在轮椅上落坡度较大的斜坡的情况下,以面向斜坡向上行驶为例,在此实施例中,平衡感应装置300是设置在座椅部分右边(即,乘客右手边)的支承件100的内部纵向板108与座椅底板之间,见图5b。当车身因上斜坡而倾斜(即,车身前部分升高)时,重物302因重力向后方摆动,使平衡感应装置300的触点a,b与c,d碰触而启动减速电机7逆向旋转,从而使座椅由Y点向X点移动,见图5a。当车身倾斜达至40度时,,平衡感应装置300随座椅向前移动至与阻挡装置313接触,如图5c和5d所示,此时,平衡感应装置300的杆状件315的感应按钮316被绝缘板311压缩到杆状件315内部而接通和启动警报器,该警报器发出警报声,提醒乘客轮椅车身的倾斜度已到极限,别再继续前行。另一方面,由于阻挡装置313的杆状件315抵住平衡感应装置300的绝缘板311,令平衡感应装置300的重物连接杆306,308保持在初始位置,即,连接杆306,308相对支承件304垂直且未偏转时的位置,各触点因无法触碰到支承件304上对应的各触点,从而使座椅无法向前或向后滑动。
在此情况下,当轮椅向平地退回时,座椅藉由平衡感应装置300的调节,会始终保持平衡状态,直至安全回到平地。在启动手动模式时,通过开关将平衡感应装置300的电流切断,改为由减速电机7的控制杆150来操控。在此模式下,乘客通过控制杆150可以随意将座椅由Y点向Z点转动,或由Y点向X点转动,从而增加灵活性,令乘客上落轮椅时更为方便。例如,如图6a和6b所示,把座椅调校至后方,乘客可以方便洗头,或从后方转移到座椅或睡床等。当乘客把座椅调校至前方,即使没有别人的帮助,乘客都可以靠自己独自转移到车子、座椅或睡床上,等。
[0063] 座椅调节机构3还包括设置在车身部分2的每个纵向侧板201,203的外侧壁上并能够与座椅部分的外部纵向板102,109的圆弧形底边的齿105啮合的安全锁装置11。这种安全锁装置可以是一种双翼安全锁装置11,参见图7a和图7b,其包括一个壳体110,一对固定在壳体壁上的由弹簧115,116作用的锁扣件111,112,两个小齿轮113,114,其中一个小齿轮114被配置成一个小马达。每个锁扣件具有小齿边和大齿边,两个小齿轮113,114分别与一个锁扣件的小齿边啮合,而两个锁扣件的大齿边在该安全锁装置处于锁紧状态时与外部纵向板102,109的圆弧形底边的齿105啮合。当处于开锁状态时,锁扣件的大齿边在小齿轮的带动下离开纵向板102,109的圆弧形底边的齿105,并藉由各自的弹簧115,116锁紧在其初始位置。在使用这种安全锁时,小马达114的电源与座椅调节机构3的减速电机7的马达直接接驳,当轮椅平稳地行走时,平衡感应装置300的重物302的摆动不足以接通平衡感应装置的电源,减速电机7的马达和安全锁的小马达114都未能通电启动,因此,安全锁的左右锁扣件因弹簧作用力而将轮椅锁紧。当轮椅倾斜时,平衡感应装置会使减速电机7的马达和安全锁的小马达114同时启动,小马达按顺时针转动,使与其啮合的锁扣件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并离开纵向板102,109的圆弧形底边的齿105,同时,小马达会带动另一个小齿轮按逆时针转动,使另一个锁扣件也离开纵向板102,109的圆弧形底边的齿105,从而令移动式座椅部分能顺利滑动。
[0064] 由于有两个锁扣件的原因,所以无论轮椅向任何一方倾斜,例如图6a和6b所示的手动模式的情况,锁扣件都能把轮椅紧紧锁上,不会翻倒。
[0065] 上述的双翼安全锁装置只是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实现这种紧锁功能的其它装置均可采用。
[0066] 在控制活动伸延履带方面,优选在操控活动伸延履带的减速电机6的齿轮组中设置一个上述的双翼安全锁装置12,如图2所示。这样,当减速电机6的马达通电时,此安全锁装置12会自动通电开锁,允许减速电机6的齿轮组驱动活动伸延履带53转动到想要的位置。当马达停止运转时,安全锁会将齿轮组锁紧,从而使活动伸延履带53无法转动而停留在想要的位置上。
[0067] 由于本发明的电动轮椅采用了防逆转螺旋齿轮和双翼安全锁装置,使得在任何情况下,轮椅的活动座椅和活动伸延履带都能够保持稳定性,达到了乘客安全的目的。
[0068] 另外,由于本发明的电动轮椅采用了可以360度转动的活动伸延履带,在有需要时,可以利用活动伸延履带向前转动,直至伸延履带的前端触及地面,从而可将轮椅撑高,同时,本发明的座椅调节机构将活动座椅自动调校为垂直平衡.令乘客可得到如健全人士站立般的视野。当电动轮椅在地面前行遇到障碍物时,可以使活动伸延履带向后转动,直至伸延履带的前端触及地面,以将轮椅车身的前端升高至可以跨越障碍物,从而令轮椅车能够顺利通过。
[0069] 在使用本发明电动轮椅上多层梯级时,乘客首先要将轮椅车背向梯级,用一只手控制履带行驶控制杆170,使轮椅慢慢向后驱动,当固定上梯履带碰触到梯级后,用后履带攀上梯级,同时,用另一只手控制活动伸延履带控制杆160使伸延履带从两侧向前翻转,以与前后履带成一直线。因轮椅在上斜攀梯时车身会倾斜,此时,座椅调节机构发挥作用,令乘客保持垂直平衡。当轮椅到达梯级顶部时,车身后部分会率先着陆,而前履带仍在梯级上此时,后履带相对前履带偏转成一定角度,如图10所示,使后履带能够流畅地着陆,避免了车身突然下坠的冲击。当轮椅完全到达平地后,前后履带又变成为一直行,使用控制杆160可将伸延履带向后翻转并平放于车身两侧,以减小车身长度。
[0070] 在下落多层梯级时,乘客将轮椅车小心驶至梯级边缘,使用活动伸延履带控制杆160操控伸延履带从两侧向前翻转直至前端接触到梯级,然后慢慢驱动轮椅前行,利用伸延履带可控制车身保持平稳。当车身随着下梯而倾斜时,座椅调节机构能让乘客保持垂直平衡。轮椅到达地面时,伸延履带前端会率先着地,乘客此时可控制伸延履带慢慢往后收起,以让轮椅顺利着陆。
[0071] 当乘客上轮椅时,先将平衡感应装置的电源关闭,以使座椅调节从自动模式转换为手动模式,利用控制杆150来控制座椅的倾斜角度,当角度合适,防逆转齿轮组合和安全锁会将座椅锁紧于乘客所需的角度位置,使乘客可安全地从床上、座椅上、座厕上等地方转移到轮椅之上,反之亦然。
[0072] 上述的各种控制杆和开关装置可以设置在轮椅扶手的一侧或两侧上,或其它便于乘客触及的地方。
[0073] 虽然本发明的优点和优选实施方案已在这里作了叙述,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这里的叙述仅只提供作为范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不脱离本发明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以任何其它等同物代替所描述的实施细节,或作出修改或变型。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