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固定装置

申请号 CN201280059984.X 申请日 2012-12-07 公开(公告)号 CN103987353A 公开(公告)日 2014-08-13
申请人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发明人 堀口贤治; 田原贵行; 稻垣弘行; 东千晴;
摘要 本 发明 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不产生挠曲的 轮椅 也能够可靠地固定、且能够确保 马 达的耐久性的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轮椅固定装置包括:前侧牵引构件(31、32),其借助设于其一端的钩(21、22)连接于轮椅(10)的前侧;后侧牵引构件(33、34),其借助设于其一端的钩(23、24)连接于轮椅(10)的后侧;驱动机构(DM),其用于将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朝向地 板面 拉拽;探测部件(8),其用于探测驱动机构(DM)的一部分移动到预定 位置 的状况;以及控制部件(C),其用于利用探测部件(8)的探测使驱动机构(DM)的工作停止,驱动机构(DM)在仅将前侧牵引构件(31、32)拉拽预定量之后拉拽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这两者。
权利要求

1.一种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轮椅固定装置包括:
前侧牵引构件,其借助设于其一端的钩连接于轮椅的前侧;
后侧牵引构件,其借助设于其一端的钩连接于轮椅的后侧;
驱动机构,其用于将上述前侧牵引构件和上述后侧牵引构件朝向地板面拉拽;
探测部件,其用于探测上述驱动机构的一部分移动到预定位置的状况;以及控制部件,其用于根据上述探测部件的探测使上述驱动机构的工作停止;
其中,上述驱动机构在仅将上述前侧牵引构件拉拽预定量之后拉拽上述前侧牵引构件和后侧牵引构件这两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机构具有:
前侧卷轴,其连结有上述前侧牵引构件的另一端,该前侧卷轴用于卷取上述前侧牵引构件;
前侧从动齿轮,其与上述前侧卷轴一体地旋转;
后侧卷轴,其连结有上述后侧牵引构件的另一端,该后侧卷轴用于卷取上述后侧牵引构件;
后侧从动齿轮,其与上述后侧卷轴一体地旋转;
驱动齿条,其具有与上述前侧从动齿轮啮合的前侧驱动齿列部和与上述后侧从动齿轮啮合的后侧驱动齿列部;以及
驱动源,其用于驱动上述驱动齿条;
其中,通过上述前侧驱动齿列部在自其一侧的齿列端部离开预定距离的固定位置与上述前侧从动齿轮啮合且上述后侧驱动齿列部在自其一侧的齿列端部离开预定距离的固定位置与上述后侧从动齿轮的啮合,从而固定上述轮椅;
上述后侧驱动齿列部的从该固定位置到其另一侧的齿列端部的齿列长度短于上述前侧驱动齿列部的从该固定位置到其另一侧的齿列端部的齿列长度;
上述前侧驱动齿列部从上述其另一侧的齿列端部侧与上述前侧从动齿轮啮合,上述后侧驱动齿列部从上述其另一侧的齿列端部侧与上述后侧从动齿轮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侧牵引构件、上述前侧卷轴、上述前侧从动齿轮成对地分别设有两个,能够从不同的方向连接于上述轮椅的前侧;
上述后侧牵引构件、上述后侧卷轴、上述后侧从动齿轮成对地分别设有两个,能够从不同的方向连接于上述轮椅的后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侧从动齿轮和上述后侧从动齿轮与上述驱动齿条延伸方向平行地排成一列布置。

说明书全文

轮椅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即使是不产生挠曲的轮椅也能够可靠地固定、能够确保达的耐久性的轮椅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如图8所示,作为用于将搬入到车厢内的轮椅(未图示)固定在车身的地板面上的轮椅固定装置100,公知有专利文献1那样的装置:在将设于线缆101的端部的钩102向轮椅的前后勾挂之后,驱动马达103将线缆101同时卷取预定量,从而将轮椅固定在车身的地板面上。
[0003] 该轮椅固定装置100通过利用1个齿条104使4个齿轮105旋转,从而在与齿轮105设置在同轴上的旋转滚筒106上进行线缆101的卷取操作、抽出操作,对勾挂有钩102的轮椅进行固定和固定解除。图8所示的轮椅固定装置100通过与齿轮105啮合的齿条
104移动预定量,限位开关107工作,从而完成轮椅的固定或者固定解除。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048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 该预定量是作为在考虑到正常的轮椅的轮胎挠曲、框架挠曲的基础之上能够可靠地固定的量来设定的,但在轮胎漏气的轮椅等不产生挠曲的轮椅中,存在如下问题:在与齿轮105啮合的齿条104达到预定量的移动之前,用于卷取线缆101的大于马达103的驱动力,马达103会受到约束,马达103被持续通电而马达103的耐久性降低。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不产生挠曲的轮椅也能够可靠地固定、且能够确保马达的耐久性的轮椅固定装置。
[0010]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 本发明的轮椅固定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轮椅固定装置包括:前侧牵引构件,其借助设于其一端的钩连接于轮椅的前侧;后侧牵引构件,其借助设于其一端的钩连接于轮椅的后侧;驱动机构,其用于将上述前侧牵引构件和上述后侧牵引构件朝向地板面拉拽;探测部件,其用于探测上述驱动机构的局部移动到预定位置的状况;以及控制部件,其用于根据上述探测部件的探测使上述驱动机构的工作停止;其中,上述驱动机构在仅将上述前侧牵引构件拉拽预定量之后拉拽上述前侧牵引构件和上述后侧牵引构件这两者。
[0012] 还优选的是,上述驱动机构具有:前侧卷轴,其连结有上述前侧牵引构件的另一端,该前侧卷轴用于卷取上述前侧牵引构件;前侧从动齿轮,其与上述前侧卷轴一体地旋转;后侧卷轴,其连结有上述后侧牵引构件的另一端,该后侧卷轴用于卷取上述后侧牵引构件;后侧从动齿轮,其与上述后侧卷轴一体地旋转;驱动齿条,其具有与上述前侧从动齿轮啮合的前侧驱动齿列部和与上述后侧从动齿轮啮合的后侧驱动齿列部;以及驱动源,其用于驱动上述驱动齿条;其中,通过上述前侧驱动齿列部在自其一侧的齿列端部离开预定距离的固定位置与上述前侧从动齿轮啮合且上述后侧驱动齿列部在自其一侧的齿列端部离开预定距离的固定位置与上述后侧从动齿轮的啮合,从而固定上述轮椅;上述后侧驱动齿列部的从该固定位置到其另一侧的齿列端部的齿列长度短于上述前侧驱动齿列部的从该固定位置到其另一侧的齿列端部的齿列长度;上述前侧驱动齿列部从上述其另一侧的齿列端部侧与上述前侧从动齿轮啮合,上述后侧驱动齿列部从上述其另一侧的齿列端部侧与上述后侧从动齿轮啮合。
[0013] 还优选的是,上述前侧牵引构件、上述前侧卷轴、上述前侧从动齿轮成对地分别设有两个,能够从不同的方向连接于上述轮椅的前侧;上述后侧牵引构件、上述后侧卷轴、上述后侧从动齿轮成对地分别设有两个,能够从不同的方向连接于上述轮椅的后侧。
[0014] 还优选的是,上述前侧从动齿轮和上述后侧从动齿轮与上述驱动齿条延伸的方向平行地排成一列布置。
[0015] 发明的效果
[0016] 驱动机构通过在仅将前侧牵引构件拉拽预定量之后拉拽前侧牵引构件和后侧牵引构件这两者,即使是不产生挠曲的轮椅也能够可靠地固定,且能够确保马达的耐久性。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轮椅固定装置的整体图。
[0018] 图2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轮椅固定装置固定的轮椅的立体图。
[0019] 图3(a)~图3(c)是用于说明用于使本发明的轮椅固定装置所采用的驱动齿条停止的限位开关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0020] 图4(a)~图4(c)是用于说明用于使本发明的轮椅固定装置所采用的驱动齿条停止的限位开关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0021]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轮椅固定装置所采用的驱动齿条的图。
[0022] 图6是用于说明驱动齿条中的前侧驱动齿列部和后侧驱动齿列部的驱动齿条的放大图。
[0023] 图7(a)~图7(c)是表示本发明的轮椅固定装置中的、驱动齿条与前侧从动齿轮和后侧从动齿轮的位置关系的图。
[0024] 图8是表示以往的轮椅固定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轮椅固定装置。
[0026]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轮椅固定装置1具有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其中,上述前侧牵引构件31、32为了固定轮椅I(参照图2)的前侧,借助设于该前侧牵引构件31、32一端的钩21、22连接于轮椅I的前侧;上述后侧牵引构件33、34为了固定轮椅I的后侧,借助设于后侧牵引构件33、34一端的钩23、24连接于轮椅I的后侧。此外,轮椅固定装置1还包括用于将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朝向地板面拉拽的驱动机构DM,用于探测驱动机构DM的局部移动到预定位置的探测部件8,以及根据探测部件8的探测使驱动机构DM的工作停止的控制部件C。
[0027] 驱动机构DM是为了通过将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朝向地板面拉拽从而将轮椅I固定在地板面(是指后述的升降台F等、载置有轮椅I且利用轮椅固定装置1固定轮椅I的面)上而驱动的。另外,驱动机构DM详细介绍见后述,但驱动机构DM构成为:在仅将前侧牵引构件31、32拉拽了预定量之后拉拽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这两者。
[0028] 探测部件8探测驱动机构DM的移动量,将探测到的信息传输到控制部件C。控制部件C只要构成为至少能够使驱动机构DM的工作停止的控制装置即可,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于探测部件8,虽省略了图示,但也连接于驱动机构DM。另外,控制部件C也可以构成为除了能够进行使驱动机构DM的工作停止的控制之外,还能够进行载置有轮椅I的地板面的驱动控制等、其他的操作控制。
[0029]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轮椅固定装置1中,驱动机构DM具有连结有前侧牵引构件31、32的另一端且用于卷取前侧牵引构件31、32的前侧卷轴41、42,以及与前侧卷轴41、42一体地旋转的前侧从动齿轮51、52。此外,驱动机构DM还具有连结有后侧牵引构件33、
34的另一端且用于卷取后侧牵引构件33、34的后侧卷轴43、44,以及与后侧卷轴43、44一体地旋转的后侧从动齿轮53、54。而且,驱动机构DM还具有驱动齿条6和用于驱动驱动齿条6的驱动源7,其中,该驱动齿条6具有与前侧从动齿轮51、52啮合的前侧驱动齿列部61、
62和与后侧从动齿轮53、54啮合的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
[0030] 如图2所示,轮椅固定装置1收纳在载置轮椅I而进行升降的升降台F内,在利用轮椅固定装置1固定轮椅I时,利用使搭载在车辆上的升降台F升降的升降机构(未图示)使载置有轮椅I的升降台F升降,在车辆内部的后部收纳轮椅I。升降机构只要是能够将轮椅I收纳在车辆内的机构,就没有特别的限定,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也可以利用斜坡而不是升降机构将轮椅I收纳在车辆内部,利用搭载在车辆内部的轮椅固定装置1固定轮椅I。
[0031] 如图2所示,为了固定轮椅I,钩21、22、23、24勾挂在例如轮椅I的左右的框架Ia、Ib上。另外,钩21、22、23、24只要是能够连接于轮椅I的任意部位的形状,就没有特别的限定,轮椅I的固定部位也没有特别的限定。
[0032] 如图2所示,线缆等前侧牵引构件31、32借助钩21、22连接于轮椅I的前侧,前侧牵引构件31、32通过设于升降台F的开口部H1、H2自升降台F内部延伸到升降台F的外侧。同样,线缆等后侧牵引构件33、34连接于轮椅I的后侧,后侧牵引构件33、34通过设于升降台F的开口部H3、H4自升降台F内部延伸到升降台F的外侧。如图1所示,升降台F内部的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分别利用皮带轮等方向转换构件P转换方向,卷绕在前侧卷轴41、42和后侧卷轴43、44上。另外,构成为:在轮椅I载置在升降台F上的状态下,开口部H1、H2、H3、H4位于轮椅I的前侧和后侧,用于轮椅I的前侧的钩21、22朝向轮椅I的前侧拉拽而固定,用于轮椅I的后侧的钩23、24朝向轮椅I的后侧拉拽而固定。但是,开口部H1、H2、H3、H4的位置并不特别限定于图2所示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轮椅I载置在升降台F上的状态下的轮椅I的中央部的下部附近。
[0033] 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前侧卷轴41、42与前侧从动齿轮51、52固定设置于同轴上,通过前侧从动齿轮51、52旋转,前侧卷轴41、42一体地旋转。此外,构成为后侧卷轴43、44与后侧从动齿轮53、54固定地设置于同轴上,通过后侧从动齿轮53、54旋转,后侧卷轴43、44一体地旋转。另外,只要是前侧卷轴41、42和前侧从动齿轮51、52、以及后侧卷轴43、44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能够一体地旋转的结构,就也可以在前侧卷轴41、42和前侧从动齿轮51、52之间、后侧卷轴43、44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之间夹设其他构件。
[0034] 此外,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前侧牵引构件31、32、前侧卷轴41、42、前侧从动齿轮51、52成对地分别设有两个,能够从不同的方向连接于轮椅I的前侧;后侧牵引构件33、34、后侧卷轴43、44、后侧从动齿轮53、54成对地分别设有两个,能够从不同的方向连接于轮椅I的后侧。具有前侧牵引构件31、32、前侧卷轴41、42、前侧从动齿轮51、52的用于牵引轮椅I的前侧的构造的数量、具有后侧牵引构件33、34、后侧卷轴43、44、后侧从动齿轮53、54的用于牵引轮椅I的后侧的构造的数量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通过前后分别设有两个,在前后从4个不同的方向牵引轮椅I而进行固定,从而能够稳定且可靠地固定轮椅。
[0035] 此外,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前侧从动齿轮51、52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与驱动齿条6延伸的方向平行地排成一列布置。前侧从动齿轮51、52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的布置只要能够从前后方向牵引轮椅I,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也可以以相对于驱动齿条6延伸的方向线对称的方式在驱动齿条6的两侧各设有两个前侧从动齿轮51、52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将驱动齿条6的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和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分别设置在与前侧从动齿轮51、52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相对的位置,但通过将前侧从动齿轮51、52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与驱动齿条6延伸的方向平行地排成一列布置,能够减小轮椅固定装置1整体的宽度,能够简化构成轮椅固定装置1的构件。
[0036] 在前侧从动齿轮51、52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的上部侧(图1中是纸面近侧方向)设有螺旋弹簧等施力部件S,该施力部件S以使前侧从动齿轮51、52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顺时针旋转的方式施力。利用该施力部件S,与前侧从动齿轮51、52和后侧从动齿轮
53、54一体旋转的前侧卷轴41、42和后侧卷轴43、44被向卷取卷绕在各个卷轴上的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的方向施力。因而,在钩21、22、23、24未勾挂于轮椅I上时(例如自轮椅I移除钩21、22、23、24之后),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
34被卷取在前侧卷轴41、42和后侧卷轴43、44上,钩21、22、23、24向收纳于升降台F的开口部H1、H2、H3、H4内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在轮椅I上勾挂钩21、22、23、24时,通过施加施力部件S的施力以上的力而抽出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从而能够将钩21、22、23、24勾挂在轮椅I上。
[0037] 如图2所示,为了将轮椅I以稳定的状态固定于升降台F上,勾挂有钩21、22、23、24的轮椅I牵引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为了开始牵引,在车辆中设置未图示的固定指示开关,通过开启该固定指示开关,能够开始牵引。在固定指示开关开启时,利用电动马达等驱动源7驱动驱动齿条6,使其沿驱动齿条6延伸的方向滑动而使形成于驱动齿条6的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与前侧从动齿轮51、52啮合,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与后侧从动齿轮53、54啮合,从而使前侧从动齿轮51、52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旋转。此时,前侧卷轴41、42和后侧卷轴43、44也向相同方向旋转而卷取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通过卷取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轮椅I被从前侧和后侧这两方拉拽而固定,从而在升降台F上稳定。
[0038] 图1所示的轮椅固定装置1设有两个探测部件8,从而在为了固定轮椅I而开启固定指示开关之后,若轮椅I固定则驱动源7自动关闭。在图1和图3(a)~图3(c)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两个探测部件8由固定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1和固定解除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2构成。固定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1和固定解除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2沿着驱动齿条6延伸的方向分离布置。
[0039] 图3(a)表示驱动齿条6未被驱动的初始状态、即在轮椅I未固定的固定解除状态下驱动齿条6和两个探测部件8的位置关系。在图3(a)的固定解除状态下,固定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1抵接于驱动齿条6的侧面而成为开启状态,固定解除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2也抵接于驱动齿条6的侧面而成为开启状态。自该固定解除状态开启设置在车辆中的固定指示开关时,驱动源7驱动驱动齿条6,驱动齿条6在图3(a)中向右方滑动(参照图
3(b))。如图3(b)所示,当驱动齿条6滑动时,虽然固定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1保持开启状态,但固定解除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2成为关闭状态。自图3(b)的状态使驱动齿条6进一步滑动时,固定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1的杆部81a嵌入到形成于驱动齿条6的侧面的凹部65中,固定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1成为关闭状态(参照图3(c))。图3(c)的状态是轮椅I的固定状态,当两个探测部件8两者均成为关闭状态时,将已成为固定状态的信息传输到连接着两个探测部件8的控制部件C(参照图1),利用控制部件C使电动马达等驱动源
7关闭而完成固定。
[0040] 同样,自轮椅I固定状态开启设置在车辆中的固定解除指示开关(未图示)时,驱动源7与固定时反向地旋转,将驱动齿条6在图3(c)中向左侧驱动,从图3(c)的状态移动到图3(a)的状态之后,利用控制部件C使驱动源7关闭,从而能够解除轮椅I的固定。
[0041] 图3(a)~图3(c)所示的固定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1和固定解除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2只是一例子,只要是能够随着驱动齿条6的移动量而关闭驱动源7的结构,固定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1和固定解除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2的位置、朝向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图4(a)~图4(c)所示,在驱动齿条6的侧面设置突部66,通过驱动齿条6在图4(a)~图4(c)中被向左右驱动,固定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1和固定解除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2交替地成为开启状态、关闭状态,从而能够在固定状态和固定解除状态下自动地关闭驱动源7。
[0042] 接着,使用图1、图5及图6说明本发明的轮椅固定装置1所采用的驱动齿条6的结构。
[0043] 如图1和图5所示,驱动齿条6具有与前侧从动齿轮51、52啮合的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以及与后侧从动齿轮53、54啮合的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为了在将钩21、22、23、
24勾挂于轮椅I时前侧从动齿轮51、52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能够自由地旋转,在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各自之间未形成齿。此外,在驱动齿条6延伸方向的端部附近形成有用于传递驱动源7的动力的、与驱动源7侧的齿轮(未图示)啮合的驱动力传递齿列部67(图5参照)。在驱动源7被驱动时,驱动源7侧的齿轮旋转,与驱动齿条6的驱动力传递齿列部67啮合,使驱动齿条6滑动。如图5所示,在驱动齿条6中形成有引导孔6H,利用贯穿于引导孔6H的引导突起G(参照图1)以直线运动的方式引导驱动齿条6的滑动动作。
[0044] 如图5所示,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和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各自具有一侧的齿列端部E1和另一侧的齿列端部E2。在此,自轮椅I的固定解除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齿列的最初与前侧从动齿轮51、52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啮合的端部是另一侧的齿列端部E2,与该另一侧的齿列端部E2的相反侧的端部是一侧的齿列端部E1。
[0045] 如图5所示,通过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在自一侧的齿列端部E1离开预定距离的固定位置FP处与前侧从动齿轮51啮合且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在自一侧的齿列端部E1离开预定距离的固定位置FP处与后侧从动齿轮53、54的啮合,从而固定轮椅I。预定距离是指,能够保持在固定位置FP处的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与前侧从动齿轮51、52的啮合以及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与后侧从动齿轮53、54的啮合的齿列距离。此外,固定位置FP是指,在轮椅I被固定、驱动齿条6停止的状态下,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和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的与前侧从动齿轮51、52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啮合的位置。构成为在该固定位置FP处前侧从动齿轮51、52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啮合的状态时,固定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
81嵌入到驱动齿条6的凹部65中,从而利用控制部件C使驱动源7停止。
[0046] 如图5和图6所示,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的从固定位置FP到另一侧的齿列端部E2的齿列长度短于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的从固定位置FP到另一侧的齿列端部E2的齿列长度,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和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从另一侧的齿列端部E2侧分别与前侧从动齿轮51、52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啮合。即,如图6所示(为了便于说明,将前侧驱动齿列部61和后侧驱动齿列部63上下排列),后侧驱动齿列部63的从固定位置FP到另一侧的齿列端部E2的齿列长度D1短于前侧驱动齿列部61的从固定位置FP到另一侧的齿列端部E2的齿列长度D2。因而,如图7(a)和图7(b)所示,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在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与后侧从动齿轮53、54啮合之前与前侧从动齿轮51、52啮合,在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的从固定位置FP到另一侧的齿列端部E2的齿列长度D2与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的从固定位置FP到另一侧的齿列端部E2的齿列长度D1之间的差D3(D2-D1,参照图6)的期间(驱动齿条6从图7(a)的状态滑动到图7(b)的状态的期间)里,仅前侧牵引构件31、32被牵引,后侧牵引构件33、34未被牵引。此后,通过驱动齿条6进一步从图7(b)滑动到图7(c)的状态,在图7(b)的状态下,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和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这两者与驱动齿条6啮合,利用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这两者从前后牵引轮椅I。在图7(c)的状态下,轮椅I被固定,固定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1的杆部81a嵌入到驱动齿条6的凹部65中,利用控制部件C使驱动源7自动停止,完成轮椅I的固定。这样,驱动齿条6和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啮合,仅将前侧牵引构件31、32拉拽预定量,将轮椅I向前侧拉拽之后,驱动齿条6和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啮合,从而通过拉拽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这两者,能够在维持驱动齿条6的移动量的同时、在马达等驱动源7受到约束之前使探测部件8工作,从而即使是不产生挠曲的轮椅I也能够可靠地固定,能够确保马达的耐久性。
[0047] 下面,详述这一点。在从图7(a)的状态到图7(b)的状态的期间里,利用前侧牵引构件31、32仅拉拽轮椅I的前侧,而不是从轮椅I的前侧牵引构件31、32和后侧牵引构件33、34的前后两侧拉拽轮椅I。在以往那样的、在前后的齿列中固定位置与开始啮合的另一侧的齿列端部之间的距离是相同长度的情况下,由于前后的从动齿轮同时啮合,因此自牵引开始时从前后同时拉拽轮椅I,在轮椅I的框架具有较高的刚性的轮椅I、轮胎漏气的轮椅I等轮椅I中不产生挠曲的情况下,无法获得计算上的齿条的移动量(预定量)。
[0048] 即,以往的轮椅固定装置将勾挂有钩而从前后拉拽时产生的轮椅I的框架挠曲、向升降台F侧拉拽时产生的轮椅I的轮胎挠曲(变形)加入计算,决定轮椅I可靠地固定在升降台F上那样的齿条的移动的预定量,设定从初始状态到限位开关开启或者关闭的状态的距离,从而在达到该预定量时能够使电动马达自动停止。此外,电动马达使用这样的设备,即,具有在利用卷轴卷取牵引构件的同时、能够将齿条移动到预定量的程度的驱动力。因而,在轮椅I中不产生挠曲这样的较高刚性的轮椅I、轮胎漏气或者轮胎因乘客的重量而变形的轮椅I的情况下,由于在计算齿条移动的预定量时加入的轮椅I的框架挠曲、轮胎挠曲的量的齿条的移动消失,因此,在达到预先设定好的限位开关开启或者关闭的状态为止的距离之前,用于卷取线缆的力大于电动马达的驱动力,电动马达受到约束,齿条无法移动。于是,由于限位开关没有成为开启或者关闭的状态,因此,电动马达保持通电的状态,从而马达的耐久性降低。
[0049] 另一方面,如图6和图7(a)~图7(c)所示,在后侧驱动齿列部63的从固定位置FP到另一侧的齿列端部E2的齿列长度D1短于前侧驱动齿列部61的从固定位置FP到另一侧的齿列端部E2的齿列长度D2的情况下,首先,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与前侧从动齿轮51、52啮合,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未与后侧从动齿轮53、54啮合(参照图7(a))。通过仅使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和前侧从动齿轮51、52啮合,不对后侧牵引构件33、34施加牵引轮椅I的力,从图7(a)的状态到图7(b)的状态,轮椅I利用前侧牵引构件31、32的牵引向前方移动。此时,驱动齿条6也进行滑动动作,此后,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啮合,从前后两方拉拽轮椅I而固定轮椅I。因而,即使是具有较高刚性的轮椅I、漏气的轮椅I,通过轮椅I向前侧移动与轮椅I不挠曲相应的量,也能够确保用于使固定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81的臂部81a自初始状态嵌入到凹部65中的驱动齿条6的移动量。因而,即使是不产生挠曲的轮椅I也能够可靠地固定,能够确保马达等驱动源7的耐久性。
[005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机构DM,使用了具有与前侧从动齿轮51、52啮合的前侧驱动齿列部61、62和与后侧从动齿轮53、54啮合的后侧驱动齿列部63、64的驱动齿条6,但也可以使用利用驱动源7驱动而与前侧从动齿轮51、52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啮合地旋转地驱动齿轮来替代驱动齿条6。例如,不在驱动齿轮的整周上形成齿,设置局部缺齿部(该部分形成有预定长度的不与前侧从动齿轮51、52和后侧从动齿轮53、54啮合的部分),利用用于牵引前侧牵引构件31、32的前侧用的驱动齿轮和用于牵引后侧牵引构件33、34的后侧用的驱动齿轮改变缺齿部的长度,也能够仅将前侧牵引构件拉拽预定量之后拉拽前侧牵引构件和后侧牵引构件这两者。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与该驱动齿轮同轴设置地圆盘状构件的外周形成供限位开关的杆部顶端嵌入的凹部,从而在驱动齿轮旋转到预定位置时,能够使驱动齿轮的工作停止。
[0051]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探测部件8,使用了限位开关,但探测部件8也可以利用光学、磁性探测驱动机构的移动。
[0052] 附图标记说明
[0053] 1:轮椅固定装置;
[0054] 21、22、23、24:钩;
[0055] 31、32:前侧牵引构件;
[0056] 33、34:后侧牵引构件;
[0057] 41、42:前侧卷轴;
[0058] 43、44:后侧卷轴;
[0059] 51、52:前侧从动齿轮;
[0060] 53、54:后侧从动齿轮;
[0061] 6:驱动齿条;
[0062] 61、62:前侧驱动齿列部;
[0063] 63、64:后侧驱动齿列部;
[0064] 65:凹部;
[0065] 66:突部;
[0066] 6H:引导孔;
[0067] 7:驱动源;
[0068] 8:探测部件;
[0069] 81:固定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
[0070] 81a:杆部;
[0071] 82:固定解除状态探测用限位开关;
[0072] C:控制部件;
[0073] DM:驱动机构;
[0074] E1:一侧的齿列端部;
[0075] E2:另一侧的齿列端部;
[0076] F:升降台;
[0077] FP:固定位置;
[0078] G:引导突起;
[0079] H1、H2、H3、H4:开口部;
[0080] I:轮椅;
[0081] Ia、Ib:框架;
[0082] P:方向转换构件;
[0083] S:施力部件。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